2023-2024學年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3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題共6頁,滿分100分,時間90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監考員將答題卡按順序收回,裝袋整理;試題不回收。第Ⅰ卷(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公羊傳》中記載,西周時期將土地分為三品:“上田一歲一墾,中田二歲一墾,下田三歲一墾。”即“肥沃不能獨樂,稻不得獨苦,故三年換主(土)易居。”西周土地能夠“三年換主易居”得益于()A.土地買賣自由 B.鐵犁牛耕出現 C.土地國有制度 D.重農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材料中的“三年換主(土)易居”指的是勞動者輪流耕種不同的土地,說明土地私有制還沒有確立,當時實行的是井田制,土地國有,C項正確;西周時期不準土地買賣與轉讓,排除A項;鐵犁牛耕出現在春秋時期,排除B項;重農抑商政策是商鞅變法的措施,排除D項。故選C項。2.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而孟子主張“用夏變夷”。這一變化()A.加劇了兼并戰爭 B.沖擊了貴族政治 C.促進了民族認同 D.推動了社會轉型〖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孟子主張“用夏變夷”,推動了華夏文化對周邊少數民族的影響,進而促進了周邊少數民族對華夏民族的認同,C項正確;“用夏變夷”反映的華夏族與周邊民族的關系,與加劇兼并戰爭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用夏變夷”是民族之間的關系,對世卿世祿制下的貴族政治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指的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社會轉型,與材料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3.秦統一后,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將戰國時各國所修城防壁壘(除長城外)完全拆除,修筑以都城咸陽為中心的馳道。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擴大秦朝疆域范圍 B.加強對北方匈奴的控制C.提高行政辦事效率 D.鞏固秦王朝的中央集權〖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根據材料“將戰國時各國所修城防壁壘(除長城外)完全拆除,修筑以都城咸陽為中心的馳道”可知,秦朝建立后拆除各國修建的長城,建立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這有助于加強國家對地方的控制,從而鞏固中央集權統治,D項正確;這些措施與擴大秦朝疆域范圍無關,排除A項;這些措施有助于抵御北方匈奴民族的侵擾,選項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提高行政辦事效率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4.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西漢政府全國推行均輸法。均輸官將各郡國應繳貢物統一折價征收當地土特產品,一部分運往京師,一部分運至價貴地區出售,有時還在出售地將出售所得繼續收購特產,易地輾轉販賣。此法()A.增加了西漢政府財政收入 B.有利于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C.穩定了全國各地商品價格 D.限制了地方郡國商業的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均輸法體制下,政府折價征收當地土特產,然后轉運高價銷售,從中賺取差價,這一做法有助于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A項正確;“推恩令”有利于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排除B項;“穩定了全國各地商品價格”屬于平準法的影響,排除C項;這一舉措并不會限制各郡國商業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5.東晉時,葛洪提出:“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名僧慧遠提出:“內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闕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據此可知,當時()A.佛道兩派的競爭激烈 B.出現了三教并行趨勢C.儒佛道思想主旨一致 D.佛道吸收儒學而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晉(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樸子》中主張求仙者,要以儒家的“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要修德,才可以長生,體現了道教融合了儒學思想;名僧慧遠主張孝敬思想,體現了佛教對儒學思想的吸收。由此可見,當時佛道的學說雜糅了儒家的思想并得到發展,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佛道兩派競爭激烈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三教并行趨勢出現的相關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儒佛道思想主旨并不是一致的,選項表述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6.唐朝時允許少數民族首領子弟入“國子學”就讀,“使習華風”,地方郡學招收少數民族子弟入學,由官府給“稟給”。這說明,唐朝民族政策()A.踐行因俗而治理念 B.蘊含開放包容精神C.旨在實現民族平等 D.重視中外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唐朝時期。根據材料“唐朝時允許少數民族首領子弟入‘國子學’就讀”“地方郡學招收少數民族子弟入學,由官府給‘稟給’”可知,唐朝在少數民族入學方面給與少數民族特殊的優惠政策,利于促進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蘊含著開放包容的精神,B項正確;“因俗而治”指的是治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排除A項;給予少數民族入學上的優惠政策不等于實現民族平等,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7.在唐代,出于三省行政的職能不同,不同部門官員的工作訴求難以統一,經常出現三省官員相互之間“日有爭論,紛紜不決”的現象。為此,乃設政事堂宰相集議制度,以匡其政。據此可知,政事堂宰相集議的設立()A.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B.削弱了宰相的權力C.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避免了決策的失誤〖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唐代時,因為三省職能不同、訴求不一,引發爭論,影響決策,為此設立了政事堂,三省長官在政事堂集體討論政務,利于提高行政效率,A項正確;三省制和政事堂屬于中樞決策機制的范疇,與加強中央集權關系不大,排除A項;政事堂的設立改變的是宰相的議事和決策方式,對宰相權力的增減沒有直接影響,排除B項;宰相集體商議,有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但不能完全避免決策的失誤,排除D項。故選C項。8.下表是北宋前期宰相任職情況表。這說明宋代()任用人數(人)平均任職年限(年)宋太祖時期62.8宋太宗時期92.3宋真宗時期122.1宋仁宗時期231.95A.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B.冗官問題弊端顯露C.官僚政治體系日益完善 D.皇帝權力日益加強〖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中國。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北宋前期,宰相平均任職年限在降低,任用人數在增長,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皇帝對宰相的任用權力擴大,反映了皇權加強,D項正確;士大夫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A項;僅憑宰相一個職位不體現冗官,排除B項;宋代官僚政治體系日益完善,但僅憑宰相的平均任職年限看不出這一點,排除C項。故選D項。9.唐代上流社會家庭喜歡從世家貴族中選擇兒媳,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們選擇的首選。蔡襄曾對此有抱怨:“觀今之俗,娶其妻不顧門戶,直求資財。”司馬光則直言:“將娶婦,先問資裝之厚薄。將嫁女,先問聘才之多少。”這反映了宋代()A.婚姻自主觀念得到加強 B.商人政治地位顯著提高C.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 D.門第等級觀念日益淡化〖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們選擇兒媳的首….娶其妻不顧門戶,直求資財”可知,中國古代唐宋時期,上流社會選擇兒媳從世家貴族中選擇到首選富家之女,更不重視當下政治出身,反映了門第觀念淡化,D項正確;“選擇兒媳標準的變化”并非實現婚姻自主,排除A項;宋朝商人的政治地位沒有提高,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選擇兒媳標準的變化,宋朝時,社會還是有士農工商的等級差異,社會成員身份并非趨于平等,排除C項。故選D項。10.有學者認為,在元朝,行省作為地方常設的最高行政機構,極少扮演體現地方獨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相反主要起到了代表中央控制地方局勢的作用。這一狀況()A.是分化事權的必然結果 B.表明地方治理體系混亂C.說明政府腐敗日益嚴重 D.有利于鞏固大一統局面〖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時空是元朝時期。根據材料“行省作為地方常設的最高行政機構,極少扮演體現地方獨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相反主要起到了代表中央控制地方局勢的作用”及所學可知,元代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固定常設,稱為行省,行省在行使權力時受制于中央,起到了鞏固中央集權體制、維護大一統局面的作用,D項正確;行省的領導體制是一署多員與長官節制相結合,有利于官員的相互制約,并不是采取分化事權的做法,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地方治理體系混亂的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無法得出政府腐敗日益嚴重的問題,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1.如圖為明代政府所制作的茶馬互市金牌信符,它是以茶易馬的專用憑證。此金牌信符可以說明明代()信符正面書“信符”二字;背面上面書“皇帝圣旨”,下面左邊書“合當差發”,右邊書“不信者斬”。A.重農抑商政策廢除 B.地域商人群體形成C.全國商貿網絡出現 D.互市貿易管理嚴格〖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可知,明朝政府所制作的茶馬互市金牌信符是以茶易馬的專用憑證,體現了政府對互市貿易的嚴格管理,D項正確;重農抑商政策廢除,與歷史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互市貿易,沒有體現商幫信息,排除B項;互市貿易是邊疆貿易,而非全國商貿網絡,排除C項。故選D項。12.康熙49-51年(1710—1712),廣東水師副將吳升率水師巡視西沙群島,“自瓊崖,歷銅鼓,經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視,地方寧謐”。下列對此認識正確的是()A.為康熙收復臺灣奠定了堅實基礎 B.表明了清政府對南海諸島行使主權C.反映出清政府大力扶持海上貿易 D.維持了東亞諸國與清朝的朝貢關系〖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本題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廣東水師副將吳升率水師巡視西沙群島”可知,清朝通過對南海諸島的巡查來宣誓對南海諸島的主權,B項正確;清政府收回臺灣是在1683年,排除A項;此時清王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選項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東南亞周邊國家與清王朝的朝貢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13.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來華英國商團希望在“自由貿易的庇護下”,對華貿易“將繼續擴大,直至巔峰”。當時廣州英文雜志《中國叢報》載文指出,“中華帝國——它的古代無與倫比,其面積和資源也幾乎無可匹敵——現在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這可以用來論證()A.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必然性 B.清政府落后挨打的歷史原因C.重商主義影響英國對華政策 D.英國對華資本輸出的緊迫性〖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題干所示為鴉片戰爭前,英國對中國的相關認識,他們一方面希望擴大對華貿易,另一方面表現出對中國資源的極大興趣,由此可以論證其對華發動戰爭的必然性,A項正確;材料可以用來論證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必然性,題干材料并未涉及落后挨打的信息,排除B項;當時英國奉行的是自由主義經濟政策,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這一時期,英國對華侵略的目的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滿足其對華商品輸出,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14.據統計,1862—1895年洋務派創辦的各類學堂有20余所。這些學堂不太重視四書五經,不是為了應付科舉考試,而是著重培養學生接受新事物和學習技術的能力。據此可知,這些學堂的創辦()A.導致科舉制度遭到廢除 B.代替了傳統教育體系C.服務于洋務運動的開展 D.實現了教育的近代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1862—1895年洋務派創辦的各類學堂有20余所。這些學堂不太重視四書五經,不是為了應付科舉考試,而是著重培養學生接受新事物和學習技術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派建立學堂其目的在于為洋務運動培養人才,可知其服務于洋務運動的開展,C項正確;“科舉制度遭到廢除”在190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代替了傳統教育體系”夸大了洋務學堂的作用,排除B項;洋務學堂創辦開啟了教育的近代化,而不是“實現了教育的近代化”,排除D項。故選C項。15.甲午前后圍繞“維新”話題的討論,源自士人對明治維新的關注;然而,1898年,中國“維新”一詞用例達到高峰,“今之世,一維新之宇宙也”。這反映出()A.救亡圖存運動的逐漸高漲 B.維新變法群眾基礎廣泛C.維新思想戰勝了守舊思想 D.革命派的隊伍迅速壯大〖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8年(中國)。根據材料“甲午前后圍繞‘維新’話題的討論,源自士人對明治維新的關注;然而,1898年,中國‘維新’一詞用例達到高峰”可知,1898年,中國“維新”一詞用例達到高峰,反映出維新變法運動高漲,即救亡圖存運動高漲,A項正確;維新變法運動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排除B項;維新一詞用例多,以及維新變法運動高漲并不意味著維新思想就戰勝了守舊思想,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維新變法運動,不是革命運動,排除D項。故選A項。16.如圖反映了中國某一時期的社會變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政府田賦收入占財政收入比例由25%降至21%●官辦企業由年均增長14.5%降至3.81%●政府明確規定各種大禮服、常禮服,大禮帽等“料用本國紡織品”●“今茲共和政體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運會,建設我新社會”A.民族企業發展環境改善 B.中國經濟結構日趨合理完善C.實業投資熱情有所降低 D.官僚資本阻礙民族工業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政府明確規定各種大禮服、常禮服,大禮帽等‘料用本國紡織品’”“今茲共和政體成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是中華民國成立初期。再根據時間來判斷社會發生的變化,由“政府田賦收入占財政收入比例由25%降至21%”“官辦企業由年均增長14.5%降至3.81%”以及“料用本國紡織品”,可以得出民族企業發展環境改善的結論,A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中國經濟結構日趨合理完善的結論,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這些措施有助于激發民族資本家的實業投資熱情,排除C項;“官僚資本阻礙民族工業發展”不符合中華民國初期的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17.中共建黨初期,其成員最初“幾乎完全由知識分子組成”,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時工人黨員僅占比19%。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應努力吸收無產階級先進分子、革命的小手工業者和知識分子、有覺悟的農民入黨”。這一變化表明中共()A.有意模糊階級斗爭界限 B.轉變了革命的斗爭目標C.開始實踐民主革命綱領 D.認識到廣大群眾的力量〖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2年至1925年(中國)。從材料可以看出,中共的成員由最初“幾乎完全由知識分子組成”,到1925年,中共四大提出“應努力吸收無產階級先進分子、革命的小手工業者和知識分子、有覺悟的農民入黨”,說明中共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體現了建設群眾性政黨的要求,D項正確;中共四大提出“應努力吸收無產階級先進分子、革命的小手工業者和知識分子、有覺悟的農民入黨”,可看出中共壯大革命陣線的目標,體現了民主革命綱領的要求,但中共并沒有否定反對軍閥、反對資產階級統治的階級斗爭目標,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中共轉變了革命的斗爭目標,排除B項;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就體現實踐了民主革命綱領,C項“開始實踐”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18.1935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四川民族地區先后成立了“西北特區委員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聯邦政府”,以及茂縣、汶川、理番、黑水等縣黨委和縣、區、鄉、村各級蘇維埃政府。上述政權出現的背景是()A.紅軍的戰略轉移 B.民族區域自治的擴大C.國民革命的推動 D.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推進〖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處于紅軍長征時期,此時紅軍出現在四川地區,而紅軍當時的政府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故當時四川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聯邦政府及下設相關黨委、政府機構,所以背景是紅軍的戰略轉移,A項正確;材料未反映出民族區域自治的問題,排除B項;當時國民革命已經失敗,排除C項;解放區土地改革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9.1943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十大政策:對敵斗爭、精兵簡政、統一領導、擁政愛民、發展生產、整頓三風、審查干部、時事教育、三三制、減租減息。據此可知,這些政策()A.擴大了執政的階級基礎 B.助推抗日民主政權在各根據地建立C.適應民族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 D.促進了中共敵后根據地的經濟建設〖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3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政策的變化,蔣介石合作抗日的態度也發生變化,并對陜甘寧邊區實行嚴密經濟封鎖,加上華北連年大旱,邊區政府、軍隊及人民的物質生活遭遇異常困難。為解決這些矛盾,邊區政府根據延安整風運動的精神,都從自身出發查找問題根源,對軍政軍民關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檢討,并決定在陜甘寧邊區開展一次規模較大的擁軍和擁政愛民運動。因此這一時期中共中央頒布的十大政策是為適應民族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執政的階級基礎擴大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十大政策有助于鞏固各根據地的抗日民主政權,排除B項;十大政策不僅涉及經濟內容,還涉及政治、思想內容,促進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以偏概全,排除D項。故選C項。20.毛澤東指出:經過一年多的戰略防御,……開始把戰線引到國民黨統治區,也就開始占領國民黨統治區的鄉村和城市,這就是開始由以農村為中心到農村包圍城市的轉變。材料所述事件()A.深刻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B.使解放戰爭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C.表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D.吸取了革命統一戰線的經驗教訓〖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根據材料“……開始把戰線引到國民黨統治區,也就開始占領國民黨統治區的鄉村和城市”及所學可知,經過一年多的戰略防御,已經將戰線轉入國民黨統治區,體現了一定程度的態勢轉變,即戰爭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B項正確;中國當時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選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解放戰爭勝利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于1924—1927年,且強調國共合作,這與解放戰爭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B項。21.在新中國,我們的一切幾乎都是以“人民”來定義的。國家叫“人民共和國”,政府叫“人民政府”,軍隊叫“人民解放軍”,警察也叫“人民警察”。歸根到底,新中國的政治,就是主張“人民(民主)專政”。材料反映了新中國()A.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 B.保障了工人階級權利C.確立了根本政治制度 D.傳播了民主共和思想〖答案〗A〖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1949年的中國。新中國的國家、政府、軍隊以及警察等都帶有“人民”屬性,政治上是“人民民主專政”,反映了新中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A項正確;保障工人階級權利并不能全面反映出“人民”屬性,排除B項;新中國成立初期并未確立起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排除C項;民主共和觀念與材料中的“人民”性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2.1990年4月啟動的浦東開發開放,確定了整個上海的發展目標,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貿易、金融、航運和經濟中心,承擔著國家戰略的使命。這可以用來說明()A.我國對外開放力度增強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C.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 D.浦東將成為上海的經濟中心〖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990年的中國。據題干可知主要結論:1990年浦東的開發開放,確定了整個上海的發展目標和承擔國家戰略的使命。結合所學可知,從1980年中央決定設置經濟特區,到1984年進一步決定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1990年中央決定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這可以說明我國擴大對外開放力度的增強,A項正確;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排除B項;材料反映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度,而沒有提到經濟高速增長,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把上海建成中國國際貿易、金融、航運和經濟中心,而不是浦東,排除D項。故選A項。23.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如圖為部分內容)。這一安排()一、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上所有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二、逐步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上所有歧視性措施;三、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A.促進了港澳地區經濟發展 B.深化了內地與港澳的交流合作C.推動了民間交往不斷擴大 D.消除了兩地間的經濟貿易壁壘〖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2003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這一安排的主要內容是貨物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目的是讓內地與香港澳門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系,這有利于深化內地與港澳的交流合作,B項正確;這一安排的主要內容和直接目的是密切經貿關系,而非發展經濟,排除A項;這一安排主要影響經貿關系而非民間交往,排除C項;“消除了經濟貿易壁壘”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24.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方案提出要大幅精簡各類重復審批,改革創新審批方式,大幅提高核準審批效率。這表明我國()A.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階段 B.開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C.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目標 D.國家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方案提出要大幅精簡各類重復審批……大幅提高核準審批效率”,可以看出“放管服”改革有利于提高審批效率,提升服務效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D項正確;“放管服”改革不屬于民主政治建設范疇,排除A項;“放管服”改革只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一個方面,僅憑此不足以得出開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排除B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C項。故選D項。25.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不僅保持著經濟快速增長,還通過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國產大型民用飛機C919展示了中國自主研發和制造的實力;2021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合作共贏。這一系列令世界矚目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新時期中國積極營造新型國際關系 B.我國注重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發展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引領 D.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快速增長,而且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能夠取得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引領,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國營造新型國際關系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我國在高科技領域的成就,并不是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完善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4小題,共5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秦以降,歷代統治者均高度重視發展對外交往。隨著疆域的擴大,中國古代封建政府對外交往的距離由近及遠,從西太平洋地區拓展到印度洋地區。交往的對象——“四夷”,由最初的王朝域內邊疆部族,擴展到王朝周邊的政權,再到更遠的城外地區。中國古代封建政府對外交往主要沿傳統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進行,分別從西域、東南亞地區向西延伸。隨著中央王朝統治中心的東移,海上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主要路線。在官方發展對外交往的同時,民間對外交往始終存在著,它們共同構成中國對外交往的內容。——摘編自劉祥學《遠邇相安共享太平——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宗旨》材料二1985年5月4日,鄧小平會見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主席吳奈溫時指出:我們的對外政策就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這符合世界人民的愿望,也是我們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根據這一方針,解決國際問題,解決我們同國際上的問題,也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如香港問題、臺灣問題。我們的對外政策有了一個調整。我們過去曾說過建立“一條線”的反霸統一戰線,現在不搞那些,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國際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們的朋友,誰搞霸權主義,我們就反對誰。我們也不搞集團政治,不依附任何集團。這一政策對于維護和平比較有利。——摘編自《鄧小平文選》(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對外政策調整的主要理論依據和表現。〖答案〗(1)特點:以和平交往為宗旨;對外交往范圍不斷擴大;沿著絲綢之路進行;官方外交與民間交往共存。(2)主要理論依據:鄧小平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科學判斷。表現: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實行不結盟的政策;堅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由最初的王朝域內邊疆部族,擴展到王朝周邊的政權,再到更遠的域外地區,中國古代封建政府對外交往主要沿傳統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進行,分別從西域、東南亞地區向西延伸”及所學可知,以和平交往宗旨;對外交往范圍不斷擴大,沿著絲綢之路進行;根據材料“在官方發展對外交往的同時,民間對外交往始終存在著,它們共同構成中國對外交往的內容”可知,官方外交與民間交往共存。【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第一小問理論依據:根據材料“我們過去曾說過建立‘一條線’的反霸統一戰線,現在不搞那些,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國際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們的朋友,誰搞霸權主義,我們就反對誰。我們也不搞集團政治,不依附任何集團。這一政策對于維護和平比較有利”可知,鄧小平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科學判斷。第二小問表現:根據材料“現在不搞那些,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國際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們的朋友,誰搞霸權主義,我們就反對誰。我們也不搞集團政治,不依附任何集團”及所學可知,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實行不結盟的政策;堅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比例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比例西漢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楊遠《西漢自北宋中國經濟文化向南發展》材料二北宋后期,科舉考試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許北方五路分別考試,單獨錄取以維持南北地區間取士人數之大體均衡。明朝宣德年間,科舉考試正式實行南北分卷錄取制度:應天及蘇、松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歸入南卷;順天、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歸入北卷。一些文化較落后、士子登第困難的地區歸入中卷。每錄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摘編自《明史·選舉志二》(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漢至北宋戶口變化的總體趨勢,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南北分卷制度的認識。〖答案〗(1)趨勢:南方戶口占全國戶口比例顯著增加并逐漸超過北方,形成南多北少格局。原因:北方戰亂,社會動蕩,南方相對安定;北方人口不斷南遷;南方經濟實力逐漸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2)認識:南方經濟發展帶動了文化進步,導致科舉取士南北失衡。南北分卷制度的實施,有利于提高取士的相對公平程度,有利于緩和南北矛盾;但也加大了南北士子之間的競爭。〖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西漢至北宋中國。趨勢:據題干西漢和北宋南北方戶數和占比可知,南方戶口占全國戶口比例顯著增加并逐漸超過北方,形成南多北少格局。原因:結合所學,南方人口逐漸超過北方,原因是北方戰亂、北方人口不斷南遷、經濟重心南移。【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北宋和明代中國。認識:據材料“北宋后期”“明朝”“維持南北地區間取士人數之大體均衡”并結合所學得出,宋元之際,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發展帶動了文化進步,導致科舉取士南北失衡。據材料“一些文化較落后、士子登第困難的地區歸入中卷”并結合所學得出,南北分卷制度根據南北方經濟文化差異進行差別錄取,有利于提高取士的相對公平程度,有利于緩和南北矛盾。但分卷錄取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不公,南方士子中舉難度大,北方士子中舉難度小,造成南北士子之間新的競爭和矛盾。28.【近代以來辛亥革命紀念】材料一民國初年的北洋政府對辛亥革命的態度頗為曖昧迂回。1912年“雙十節”,國務總理趙秉鈞代表袁世凱恭讀祭文,只以“時會既開,國風丕變,帝制告終,民豪聿見”數語,表現民國肇建過程,肯定諸位烈士終結帝制之功,對民族革命幾乎不提。隨著北伐的勝利,中國國民黨逐漸取得政權。1927年《上海民眾國慶紀念大會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兩層重大的意義,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權革命的確立……于種族革命之外,復為中國歷史上開一政治革命的新紀元”。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兩層意義的同時,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質之中加入了反帝內涵,這是對辛亥革命性質的一種引申。——摘編自何廣《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材料二1938年10月10日,周恩來發表《辛亥、北伐與抗戰》一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孫先生聯合了當時革命團體,如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組成了同盟會,并聯絡會黨,聯合當時咨議局立憲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這是中國統一戰線之最初形式”,對辛亥革命中各政治力量的聯合,促成革命成功,給予充分肯定。1941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的《中央關于紀念今年雙十節的決定》稱:“今年十月十日是辛亥革命的三十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應當舉行熱烈的慶祝與紀念。各地員應向人民作廣泛的解釋,使每個中華民族的男女一致明白十月十日這一天……是我們偉大中華民族幾千年生活中有著偉大歷史意義的一天。”——摘編自金沖及《從辛亥革命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在辛亥革命紀念問題上所持態度的異同點,并簡要分析南京國民政府態度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抗戰時期在紀念辛亥革命活動中所選的宣傳角度,并分析上述宣傳角度的歷史意義。〖答案〗(1)共同點:都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統治。不同點:民權主義方面,北洋政府對民主共和政體表述模糊,南京國民政府肯定民權革命;民族主義方面,南京國民政府加入了反帝的內涵。原因: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確立,以三民主義為其指導思想;對外逐步掀起改訂新約運動;民族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的實力上升;五四運動和國民大革命以來的民族意識的覺醒。(2)宣傳角度:統一戰線、民族獨立。歷史意義:有利于國共兩黨達成政治共識,鞏固國共合作關系;有利于整合抗戰力量,鞏固和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革命理論的發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礎。〖解析〗小問1】本題是對比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民國時期的中國。共同點:分析材料一可以看到北洋政府時期的祭文“國風丕變,帝制告終”,南京國民政府“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都認可民族革命的表現,即“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不同:繼續分析材料,可以看到在“反帝”和“民權革命”方面,兩個時期的政府有不同的態度,如民權主義方面,北洋政府對民主共和政體表述模糊,南京國民政府肯定民權革命;民族主義方面,南京國民政府加入了反帝的內涵。原因:南京國民政府的態度變化要結合所學知識,從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的變化分析,如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確立,以三民主義為其指導思想;對外逐步掀起改訂新約運動;民族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的實力上升;五四運動和國民大革命以來的民族意識的覺醒。【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宣傳角度: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中共宣傳辛亥革命的角度主要是兩點:統一戰線、民族獨立。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戰時期中共宣傳辛亥革命對鞏固國共合作、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及中共自身的理論發展等都有著特殊的意義。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楊家埠位于山東省濰坊市東北,其木版年畫的歷史已有600多年。楊家埠版畫是我國著名的三大民間年畫之一。下面三幅圖畫是20世紀50年代楊家埠的木版年畫。結合所學知識,以“小年畫·大歷史”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民政權得到鞏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國民經濟(農村生產力)得到恢復發展,20世紀50年代的楊家埠年畫反映了當時這一社會狀況。三幅年畫通過抗美援朝、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自由婚姻等史實,體現出當時人民當家作主、社會生產關系變化、按勞取酬新分配制度確立、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確立,反映了崇尚英雄、崇尚勞動、集體主義、團結和睦的社會風氣,表達了廣大民眾對和國家政策的擁護與認同,對現實政治和社會新生活的歌頌與追求。楊家埠年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三幅年畫對研究新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社會風尚和人民的精神風貌有重要價值。〖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短文撰寫類。時空是現代的中國。本題可從背景、內容和評價三個角度來分析。從背景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民政權得到鞏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國民經濟(農村生產力)得到恢復發展,20世紀50年代的楊家埠年畫反映了當時這一社會狀況。從內容看,三幅年畫通過抗美援朝、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自由婚姻等史實,體現出當時人民當家作主、社會生產關系變化、按勞取酬新分配制度確立、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確立,反映了崇尚英雄、崇尚勞動、集體主義、團結和睦的社會風氣,表達了廣大民眾對和國家政策的擁護與認同,對現實政治和社會新生活的歌頌與追求。從影響價值看,楊家埠年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三幅年畫對研究新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社會風尚和人民的精神風貌有重要價值。

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題共6頁,滿分100分,時間90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監考員將答題卡按順序收回,裝袋整理;試題不回收。第Ⅰ卷(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公羊傳》中記載,西周時期將土地分為三品:“上田一歲一墾,中田二歲一墾,下田三歲一墾。”即“肥沃不能獨樂,稻不得獨苦,故三年換主(土)易居。”西周土地能夠“三年換主易居”得益于()A.土地買賣自由 B.鐵犁牛耕出現 C.土地國有制度 D.重農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材料中的“三年換主(土)易居”指的是勞動者輪流耕種不同的土地,說明土地私有制還沒有確立,當時實行的是井田制,土地國有,C項正確;西周時期不準土地買賣與轉讓,排除A項;鐵犁牛耕出現在春秋時期,排除B項;重農抑商政策是商鞅變法的措施,排除D項。故選C項。2.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而孟子主張“用夏變夷”。這一變化()A.加劇了兼并戰爭 B.沖擊了貴族政治 C.促進了民族認同 D.推動了社會轉型〖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孟子主張“用夏變夷”,推動了華夏文化對周邊少數民族的影響,進而促進了周邊少數民族對華夏民族的認同,C項正確;“用夏變夷”反映的華夏族與周邊民族的關系,與加劇兼并戰爭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用夏變夷”是民族之間的關系,對世卿世祿制下的貴族政治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指的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社會轉型,與材料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3.秦統一后,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將戰國時各國所修城防壁壘(除長城外)完全拆除,修筑以都城咸陽為中心的馳道。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擴大秦朝疆域范圍 B.加強對北方匈奴的控制C.提高行政辦事效率 D.鞏固秦王朝的中央集權〖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根據材料“將戰國時各國所修城防壁壘(除長城外)完全拆除,修筑以都城咸陽為中心的馳道”可知,秦朝建立后拆除各國修建的長城,建立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這有助于加強國家對地方的控制,從而鞏固中央集權統治,D項正確;這些措施與擴大秦朝疆域范圍無關,排除A項;這些措施有助于抵御北方匈奴民族的侵擾,選項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提高行政辦事效率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4.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西漢政府全國推行均輸法。均輸官將各郡國應繳貢物統一折價征收當地土特產品,一部分運往京師,一部分運至價貴地區出售,有時還在出售地將出售所得繼續收購特產,易地輾轉販賣。此法()A.增加了西漢政府財政收入 B.有利于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C.穩定了全國各地商品價格 D.限制了地方郡國商業的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均輸法體制下,政府折價征收當地土特產,然后轉運高價銷售,從中賺取差價,這一做法有助于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A項正確;“推恩令”有利于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排除B項;“穩定了全國各地商品價格”屬于平準法的影響,排除C項;這一舉措并不會限制各郡國商業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5.東晉時,葛洪提出:“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名僧慧遠提出:“內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闕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據此可知,當時()A.佛道兩派的競爭激烈 B.出現了三教并行趨勢C.儒佛道思想主旨一致 D.佛道吸收儒學而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晉(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樸子》中主張求仙者,要以儒家的“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要修德,才可以長生,體現了道教融合了儒學思想;名僧慧遠主張孝敬思想,體現了佛教對儒學思想的吸收。由此可見,當時佛道的學說雜糅了儒家的思想并得到發展,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佛道兩派競爭激烈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三教并行趨勢出現的相關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儒佛道思想主旨并不是一致的,選項表述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6.唐朝時允許少數民族首領子弟入“國子學”就讀,“使習華風”,地方郡學招收少數民族子弟入學,由官府給“稟給”。這說明,唐朝民族政策()A.踐行因俗而治理念 B.蘊含開放包容精神C.旨在實現民族平等 D.重視中外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唐朝時期。根據材料“唐朝時允許少數民族首領子弟入‘國子學’就讀”“地方郡學招收少數民族子弟入學,由官府給‘稟給’”可知,唐朝在少數民族入學方面給與少數民族特殊的優惠政策,利于促進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蘊含著開放包容的精神,B項正確;“因俗而治”指的是治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排除A項;給予少數民族入學上的優惠政策不等于實現民族平等,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7.在唐代,出于三省行政的職能不同,不同部門官員的工作訴求難以統一,經常出現三省官員相互之間“日有爭論,紛紜不決”的現象。為此,乃設政事堂宰相集議制度,以匡其政。據此可知,政事堂宰相集議的設立()A.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B.削弱了宰相的權力C.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避免了決策的失誤〖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唐代時,因為三省職能不同、訴求不一,引發爭論,影響決策,為此設立了政事堂,三省長官在政事堂集體討論政務,利于提高行政效率,A項正確;三省制和政事堂屬于中樞決策機制的范疇,與加強中央集權關系不大,排除A項;政事堂的設立改變的是宰相的議事和決策方式,對宰相權力的增減沒有直接影響,排除B項;宰相集體商議,有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但不能完全避免決策的失誤,排除D項。故選C項。8.下表是北宋前期宰相任職情況表。這說明宋代()任用人數(人)平均任職年限(年)宋太祖時期62.8宋太宗時期92.3宋真宗時期122.1宋仁宗時期231.95A.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B.冗官問題弊端顯露C.官僚政治體系日益完善 D.皇帝權力日益加強〖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中國。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北宋前期,宰相平均任職年限在降低,任用人數在增長,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皇帝對宰相的任用權力擴大,反映了皇權加強,D項正確;士大夫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A項;僅憑宰相一個職位不體現冗官,排除B項;宋代官僚政治體系日益完善,但僅憑宰相的平均任職年限看不出這一點,排除C項。故選D項。9.唐代上流社會家庭喜歡從世家貴族中選擇兒媳,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們選擇的首選。蔡襄曾對此有抱怨:“觀今之俗,娶其妻不顧門戶,直求資財。”司馬光則直言:“將娶婦,先問資裝之厚薄。將嫁女,先問聘才之多少。”這反映了宋代()A.婚姻自主觀念得到加強 B.商人政治地位顯著提高C.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 D.門第等級觀念日益淡化〖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們選擇兒媳的首….娶其妻不顧門戶,直求資財”可知,中國古代唐宋時期,上流社會選擇兒媳從世家貴族中選擇到首選富家之女,更不重視當下政治出身,反映了門第觀念淡化,D項正確;“選擇兒媳標準的變化”并非實現婚姻自主,排除A項;宋朝商人的政治地位沒有提高,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選擇兒媳標準的變化,宋朝時,社會還是有士農工商的等級差異,社會成員身份并非趨于平等,排除C項。故選D項。10.有學者認為,在元朝,行省作為地方常設的最高行政機構,極少扮演體現地方獨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相反主要起到了代表中央控制地方局勢的作用。這一狀況()A.是分化事權的必然結果 B.表明地方治理體系混亂C.說明政府腐敗日益嚴重 D.有利于鞏固大一統局面〖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時空是元朝時期。根據材料“行省作為地方常設的最高行政機構,極少扮演體現地方獨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相反主要起到了代表中央控制地方局勢的作用”及所學可知,元代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固定常設,稱為行省,行省在行使權力時受制于中央,起到了鞏固中央集權體制、維護大一統局面的作用,D項正確;行省的領導體制是一署多員與長官節制相結合,有利于官員的相互制約,并不是采取分化事權的做法,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地方治理體系混亂的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無法得出政府腐敗日益嚴重的問題,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1.如圖為明代政府所制作的茶馬互市金牌信符,它是以茶易馬的專用憑證。此金牌信符可以說明明代()信符正面書“信符”二字;背面上面書“皇帝圣旨”,下面左邊書“合當差發”,右邊書“不信者斬”。A.重農抑商政策廢除 B.地域商人群體形成C.全國商貿網絡出現 D.互市貿易管理嚴格〖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可知,明朝政府所制作的茶馬互市金牌信符是以茶易馬的專用憑證,體現了政府對互市貿易的嚴格管理,D項正確;重農抑商政策廢除,與歷史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互市貿易,沒有體現商幫信息,排除B項;互市貿易是邊疆貿易,而非全國商貿網絡,排除C項。故選D項。12.康熙49-51年(1710—1712),廣東水師副將吳升率水師巡視西沙群島,“自瓊崖,歷銅鼓,經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視,地方寧謐”。下列對此認識正確的是()A.為康熙收復臺灣奠定了堅實基礎 B.表明了清政府對南海諸島行使主權C.反映出清政府大力扶持海上貿易 D.維持了東亞諸國與清朝的朝貢關系〖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本題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廣東水師副將吳升率水師巡視西沙群島”可知,清朝通過對南海諸島的巡查來宣誓對南海諸島的主權,B項正確;清政府收回臺灣是在1683年,排除A項;此時清王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選項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東南亞周邊國家與清王朝的朝貢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13.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來華英國商團希望在“自由貿易的庇護下”,對華貿易“將繼續擴大,直至巔峰”。當時廣州英文雜志《中國叢報》載文指出,“中華帝國——它的古代無與倫比,其面積和資源也幾乎無可匹敵——現在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這可以用來論證()A.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必然性 B.清政府落后挨打的歷史原因C.重商主義影響英國對華政策 D.英國對華資本輸出的緊迫性〖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題干所示為鴉片戰爭前,英國對中國的相關認識,他們一方面希望擴大對華貿易,另一方面表現出對中國資源的極大興趣,由此可以論證其對華發動戰爭的必然性,A項正確;材料可以用來論證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必然性,題干材料并未涉及落后挨打的信息,排除B項;當時英國奉行的是自由主義經濟政策,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這一時期,英國對華侵略的目的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滿足其對華商品輸出,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14.據統計,1862—1895年洋務派創辦的各類學堂有20余所。這些學堂不太重視四書五經,不是為了應付科舉考試,而是著重培養學生接受新事物和學習技術的能力。據此可知,這些學堂的創辦()A.導致科舉制度遭到廢除 B.代替了傳統教育體系C.服務于洋務運動的開展 D.實現了教育的近代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1862—1895年洋務派創辦的各類學堂有20余所。這些學堂不太重視四書五經,不是為了應付科舉考試,而是著重培養學生接受新事物和學習技術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派建立學堂其目的在于為洋務運動培養人才,可知其服務于洋務運動的開展,C項正確;“科舉制度遭到廢除”在190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代替了傳統教育體系”夸大了洋務學堂的作用,排除B項;洋務學堂創辦開啟了教育的近代化,而不是“實現了教育的近代化”,排除D項。故選C項。15.甲午前后圍繞“維新”話題的討論,源自士人對明治維新的關注;然而,1898年,中國“維新”一詞用例達到高峰,“今之世,一維新之宇宙也”。這反映出()A.救亡圖存運動的逐漸高漲 B.維新變法群眾基礎廣泛C.維新思想戰勝了守舊思想 D.革命派的隊伍迅速壯大〖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8年(中國)。根據材料“甲午前后圍繞‘維新’話題的討論,源自士人對明治維新的關注;然而,1898年,中國‘維新’一詞用例達到高峰”可知,1898年,中國“維新”一詞用例達到高峰,反映出維新變法運動高漲,即救亡圖存運動高漲,A項正確;維新變法運動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排除B項;維新一詞用例多,以及維新變法運動高漲并不意味著維新思想就戰勝了守舊思想,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維新變法運動,不是革命運動,排除D項。故選A項。16.如圖反映了中國某一時期的社會變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政府田賦收入占財政收入比例由25%降至21%●官辦企業由年均增長14.5%降至3.81%●政府明確規定各種大禮服、常禮服,大禮帽等“料用本國紡織品”●“今茲共和政體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運會,建設我新社會”A.民族企業發展環境改善 B.中國經濟結構日趨合理完善C.實業投資熱情有所降低 D.官僚資本阻礙民族工業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政府明確規定各種大禮服、常禮服,大禮帽等‘料用本國紡織品’”“今茲共和政體成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是中華民國成立初期。再根據時間來判斷社會發生的變化,由“政府田賦收入占財政收入比例由25%降至21%”“官辦企業由年均增長14.5%降至3.81%”以及“料用本國紡織品”,可以得出民族企業發展環境改善的結論,A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中國經濟結構日趨合理完善的結論,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這些措施有助于激發民族資本家的實業投資熱情,排除C項;“官僚資本阻礙民族工業發展”不符合中華民國初期的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17.中共建黨初期,其成員最初“幾乎完全由知識分子組成”,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時工人黨員僅占比19%。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應努力吸收無產階級先進分子、革命的小手工業者和知識分子、有覺悟的農民入黨”。這一變化表明中共()A.有意模糊階級斗爭界限 B.轉變了革命的斗爭目標C.開始實踐民主革命綱領 D.認識到廣大群眾的力量〖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2年至1925年(中國)。從材料可以看出,中共的成員由最初“幾乎完全由知識分子組成”,到1925年,中共四大提出“應努力吸收無產階級先進分子、革命的小手工業者和知識分子、有覺悟的農民入黨”,說明中共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體現了建設群眾性政黨的要求,D項正確;中共四大提出“應努力吸收無產階級先進分子、革命的小手工業者和知識分子、有覺悟的農民入黨”,可看出中共壯大革命陣線的目標,體現了民主革命綱領的要求,但中共并沒有否定反對軍閥、反對資產階級統治的階級斗爭目標,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中共轉變了革命的斗爭目標,排除B項;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就體現實踐了民主革命綱領,C項“開始實踐”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18.1935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四川民族地區先后成立了“西北特區委員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聯邦政府”,以及茂縣、汶川、理番、黑水等縣黨委和縣、區、鄉、村各級蘇維埃政府。上述政權出現的背景是()A.紅軍的戰略轉移 B.民族區域自治的擴大C.國民革命的推動 D.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推進〖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處于紅軍長征時期,此時紅軍出現在四川地區,而紅軍當時的政府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故當時四川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聯邦政府及下設相關黨委、政府機構,所以背景是紅軍的戰略轉移,A項正確;材料未反映出民族區域自治的問題,排除B項;當時國民革命已經失敗,排除C項;解放區土地改革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9.1943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十大政策:對敵斗爭、精兵簡政、統一領導、擁政愛民、發展生產、整頓三風、審查干部、時事教育、三三制、減租減息。據此可知,這些政策()A.擴大了執政的階級基礎 B.助推抗日民主政權在各根據地建立C.適應民族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 D.促進了中共敵后根據地的經濟建設〖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3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政策的變化,蔣介石合作抗日的態度也發生變化,并對陜甘寧邊區實行嚴密經濟封鎖,加上華北連年大旱,邊區政府、軍隊及人民的物質生活遭遇異常困難。為解決這些矛盾,邊區政府根據延安整風運動的精神,都從自身出發查找問題根源,對軍政軍民關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檢討,并決定在陜甘寧邊區開展一次規模較大的擁軍和擁政愛民運動。因此這一時期中共中央頒布的十大政策是為適應民族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執政的階級基礎擴大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十大政策有助于鞏固各根據地的抗日民主政權,排除B項;十大政策不僅涉及經濟內容,還涉及政治、思想內容,促進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以偏概全,排除D項。故選C項。20.毛澤東指出:經過一年多的戰略防御,……開始把戰線引到國民黨統治區,也就開始占領國民黨統治區的鄉村和城市,這就是開始由以農村為中心到農村包圍城市的轉變。材料所述事件()A.深刻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B.使解放戰爭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C.表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D.吸取了革命統一戰線的經驗教訓〖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根據材料“……開始把戰線引到國民黨統治區,也就開始占領國民黨統治區的鄉村和城市”及所學可知,經過一年多的戰略防御,已經將戰線轉入國民黨統治區,體現了一定程度的態勢轉變,即戰爭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B項正確;中國當時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選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解放戰爭勝利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于1924—1927年,且強調國共合作,這與解放戰爭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B項。21.在新中國,我們的一切幾乎都是以“人民”來定義的。國家叫“人民共和國”,政府叫“人民政府”,軍隊叫“人民解放軍”,警察也叫“人民警察”。歸根到底,新中國的政治,就是主張“人民(民主)專政”。材料反映了新中國()A.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 B.保障了工人階級權利C.確立了根本政治制度 D.傳播了民主共和思想〖答案〗A〖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1949年的中國。新中國的國家、政府、軍隊以及警察等都帶有“人民”屬性,政治上是“人民民主專政”,反映了新中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A項正確;保障工人階級權利并不能全面反映出“人民”屬性,排除B項;新中國成立初期并未確立起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排除C項;民主共和觀念與材料中的“人民”性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2.1990年4月啟動的浦東開發開放,確定了整個上海的發展目標,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貿易、金融、航運和經濟中心,承擔著國家戰略的使命。這可以用來說明()A.我國對外開放力度增強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C.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 D.浦東將成為上海的經濟中心〖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990年的中國。據題干可知主要結論:1990年浦東的開發開放,確定了整個上海的發展目標和承擔國家戰略的使命。結合所學可知,從1980年中央決定設置經濟特區,到1984年進一步決定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1990年中央決定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這可以說明我國擴大對外開放力度的增強,A項正確;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排除B項;材料反映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度,而沒有提到經濟高速增長,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把上海建成中國國際貿易、金融、航運和經濟中心,而不是浦東,排除D項。故選A項。23.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如圖為部分內容)。這一安排()一、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上所有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二、逐步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上所有歧視性措施;三、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A.促進了港澳地區經濟發展 B.深化了內地與港澳的交流合作C.推動了民間交往不斷擴大 D.消除了兩地間的經濟貿易壁壘〖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2003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這一安排的主要內容是貨物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目的是讓內地與香港澳門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系,這有利于深化內地與港澳的交流合作,B項正確;這一安排的主要內容和直接目的是密切經貿關系,而非發展經濟,排除A項;這一安排主要影響經貿關系而非民間交往,排除C項;“消除了經濟貿易壁壘”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24.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方案提出要大幅精簡各類重復審批,改革創新審批方式,大幅提高核準審批效率。這表明我國()A.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階段 B.開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C.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目標 D.國家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方案提出要大幅精簡各類重復審批……大幅提高核準審批效率”,可以看出“放管服”改革有利于提高審批效率,提升服務效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D項正確;“放管服”改革不屬于民主政治建設范疇,排除A項;“放管服”改革只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一個方面,僅憑此不足以得出開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排除B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C項。故選D項。25.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不僅保持著經濟快速增長,還通過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國產大型民用飛機C919展示了中國自主研發和制造的實力;2021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合作共贏。這一系列令世界矚目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新時期中國積極營造新型國際關系 B.我國注重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發展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引領 D.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快速增長,而且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能夠取得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引領,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國營造新型國際關系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我國在高科技領域的成就,并不是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完善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4小題,共5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秦以降,歷代統治者均高度重視發展對外交往。隨著疆域的擴大,中國古代封建政府對外交往的距離由近及遠,從西太平洋地區拓展到印度洋地區。交往的對象——“四夷”,由最初的王朝域內邊疆部族,擴展到王朝周邊的政權,再到更遠的城外地區。中國古代封建政府對外交往主要沿傳統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進行,分別從西域、東南亞地區向西延伸。隨著中央王朝統治中心的東移,海上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主要路線。在官方發展對外交往的同時,民間對外交往始終存在著,它們共同構成中國對外交往的內容。——摘編自劉祥學《遠邇相安共享太平——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宗旨》材料二1985年5月4日,鄧小平會見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主席吳奈溫時指出:我們的對外政策就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這符合世界人民的愿望,也是我們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根據這一方針,解決國際問題,解決我們同國際上的問題,也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如香港問題、臺灣問題。我們的對外政策有了一個調整。我們過去曾說過建立“一條線”的反霸統一戰線,現在不搞那些,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國際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們的朋友,誰搞霸權主義,我們就反對誰。我們也不搞集團政治,不依附任何集團。這一政策對于維護和平比較有利。——摘編自《鄧小平文選》(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對外政策調整的主要理論依據和表現。〖答案〗(1)特點:以和平交往為宗旨;對外交往范圍不斷擴大;沿著絲綢之路進行;官方外交與民間交往共存。(2)主要理論依據:鄧小平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科學判斷。表現: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實行不結盟的政策;堅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由最初的王朝域內邊疆部族,擴展到王朝周邊的政權,再到更遠的域外地區,中國古代封建政府對外交往主要沿傳統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進行,分別從西域、東南亞地區向西延伸”及所學可知,以和平交往宗旨;對外交往范圍不斷擴大,沿著絲綢之路進行;根據材料“在官方發展對外交往的同時,民間對外交往始終存在著,它們共同構成中國對外交往的內容”可知,官方外交與民間交往共存。【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第一小問理論依據:根據材料“我們過去曾說過建立‘一條線’的反霸統一戰線,現在不搞那些,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國際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們的朋友,誰搞霸權主義,我們就反對誰。我們也不搞集團政治,不依附任何集團。這一政策對于維護和平比較有利”可知,鄧小平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科學判斷。第二小問表現:根據材料“現在不搞那些,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國際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們的朋友,誰搞霸權主義,我們就反對誰。我們也不搞集團政治,不依附任何集團”及所學可知,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實行不結盟的政策;堅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比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