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基礎學》教學筆記
第一編:中醫基礎理論部分
緒論
一.中國醫藥學在歷史上的重大成就(明確)
1.醫學起源于人類生存和生產勞動中的醫療實踐。
2.中國醫藥學的起源、形成和發展,與我國人民數千年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
等活動緊密相關的。
3.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受到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辨證法,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的
深刻影響。(如《易經》)
中醫學的理論基礎——辨證論治
(二)、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
1、周代:有食醫(營養醫)、疾醫(內科)、醫(外科)、獸醫4個醫學分科。
2、中醫學來歷論體系初步形成的標志: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A、《黃帝內經》《難經》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
[補充]:《黃帝內經》由《素問》《靈樞》兩部分組成,各81篇,共144839字。書中論述
了人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問題,其內容包括:對習醫、行醫
和醫德的要求,人體解剖、生理學知識,體質學說,醫學心理學、陰陽五行學說、藏象
經絡學說、運氣學說、防治學說、疾病病因癥侯學、時間醫學、地理醫學、氣象醫學、
針灸學、養生學各九卷。
《內經》:之“經”字,其本義是指織物的縱線,引申為常道,即義理、法則、原則。
《內經》的基本內容:
(1)、陰陽五行(2)、藏象(3)、經絡(4)、病因病機(5)、病癥
(6)、診法(7)、涌(8)、養生
[補充]:A、《難經》是東漢時期的醫著,托名秦越人(扁鵲)所撰寫,它以問難答疑方式
討論了八十一個醫學理論難題,故又稱:八十一難。全書涉及生理、病理、診斷、治療、
預防養生等方面,其內容不僅是解釋《內經》中的疑難問題,并且還補充了《黃帝內經》
的不足,尤其在脈診和針灸治療方面更為詳盡。
B、《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基礎。既《傷寒論》《金匱
要略》。它是我國第一部臨床醫學專著以六經辨證和臟腑辯證等方法,對外感疾患和內傷
雜病進行辨證論治,從而確立了中醫臨床治療的辯證論治體系和理、法、方、藥等運用
原則。
(1)、《傷寒論》:著重探討外感疾病的診治問題,除了外感疾病的六經辨證綱領;并記
載了113首方劑。
(2)、《金匱要略》著重討論內傷雜病的臟腑辯證方法,發展了《內經》的病因學說。“千
般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
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蟲獸所傷。”
C.《神農本草經》為中醫學理論體系提供了較系統的藥物學知識,書中共收載藥物365
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此書為中醫學體系提供了較系統
的藥物學知識。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四大經典
二、中國醫藥學對世界醫藥學發展的重大貢獻(了解)
1、明代隆慶年間的人痘接種術。
2、宋代宋慈《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名著。
3、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
三、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掌握)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內容(了解)
1、中醫學是以整體觀念和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核心,以辯
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完整的理論體系。
2、中醫學的概念——在中國產生,經過數千年發展而形成的一門具有獨特理論體系和豐
富的養生方法、診療手段的傳統醫學。
中醫學理論體系主要包括中醫基礎醫學、中醫臨床醫學和中醫預防醫學三部分。
3、中醫基礎學——是關于醫學基本問題的理性認識,它既包括歷代公認的比較成熟的基
本理論,又包括一些醫家基本問題所闡發的大量的學術見解。它不僅使中醫學具有基礎
學科的某些特征,而且還對中醫理論體系中的其他組成部分起著指導作用。
4、中醫臨床醫學——是中醫臨床各科隊各種病癥的具體認識,包括數千年來積累起來的
各種解決病癥痛苦的措施、方法和經驗。它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通過歷代醫家不
斷探索和驗證積累發展起來的。
5、中醫預防醫學——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運用各種預防方法,防止疾病的發生、
發展、傳變的一門學科。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
1、整體觀體——是統一、完整性和聯系。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
包括內在臟腑器官之間,心理與生理機能活動之間,以及人與外界環境的相符聯系。它
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在結構上是相互溝通,在功能上是
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人與外界環境也有密切的聯系,在能
動地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維持著自身穩定的機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聯系性,
機體自身的整體性、穩定性的思想,就是中醫學的整體觀念。這一觀念貫穿在中醫學對
生理、病理、診法、辯證、治療等各個方面的理性認識中。
1.1人體內部的統一性(人是一個有機整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1.1.1形體結構:人體由若干臟腑等組織器官組成,這些器官是相互溝通,任何局部都是
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整體在形態結構上有著密切的關聯。
1.1.2基本物質:組成各組織器官,并維持其機能活動的物質是同一的(即精、氣、血、
津液)
1.1.3機能活動:組織結構上的整體性和基本物質的同一性,決定了各種不同機能活動之
間的密切聯系性,它們互根互用,協調制約,相互影響(如心理和生理是人的兩大基本
機能活動、心身之間就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協同關系。)所以,古人
強調:“形與神俱”,“形神合一”,認為人的正常生命活動是心理和生理機能的有機融合。
1.1.4病理變化:各臟腑組織之間,各局部與整體之間,在病理上可相互影響、相互傳變
而產生復雜的病理變化。
[生理方面]:中醫學認為人體是由若干組織器官所組成的,人的各個臟腑、形體、官竅有
著各自不同的機能活動,從而表現出整體統一性:以五臟為中心,配以六腑,通過經絡
系統“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的作用實現。五臟代表的是整個人體的五個功能系統,
人體所有的組織器官都可以含于這五個系統之中。
A、生理方面:人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
骸等全身組織器官組合成一有機的整體,并通過精、氣、血、精液的作用,完成機體統
一的機能活動。每個臟腑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活動,而在整體中又有著各自的分工合作,
這體現了局部與整體的統一。
B、病理方面:病理上的整體觀,主要是體現在病變的相互影響和傳變方面,同時,臟
與臟、臟與腑之間,也可以通過經絡而相互影響,發生疾病傳變。
1.2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
1、人和自然界的統一性:
(1)、生理方面: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存,并通過體內的自然調節機能,在一定的生理限
度內,保持著人體與自然界的適應統一。生命活動是自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天地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運動,為生命的產生提供了最適宜的環境。
《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而生,四時之法成”所謂天地之氣,即指自
然界供給人類以生活的物質。法,即是規律,順序。
A.自然環境對人體機能的影響涉及到許多方面:
A.1人的機能活動受著季節氣候變化的影響
四時氣候與人體五臟功能相互通應,即四時之氣對人體臟腑功能有促進和適應關系
或影響作用,如肝氣通于春,心氣通于夏,脾氣通于長夏,肺氣通于秋,腎氣通于冬。
《靈樞.五癮津液別》指出了春夏陽氣升發在外,氣血容易趨于體表,故表現為皮膚
致密,汗腺易開,漆漆汗出的情況;秋冬陽氣收斂內藏,氣血容易閉行于內,故表現為
皮膚致密,汗腺緊閉,少汗多尿等情況。
A.2、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功能有所影響。
人體的陽氣白天運行于外,趨向于表,推動著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進行著響應的調
節,使人的機能也產生似晝夜晨昏的變化,以適應環境的改變。
A.3、地理區域是外界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地理環境的差異,包括與地理環境有關的地域性氣候和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的不
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
如:北方人多壯實,多寒實之體,南方人多瘦削,多虛熱之質,越是瀕海,痰濕之
體的比例越多。
(2)、病理方面:
人類不僅能主動地適應環境,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以更好地適應環境變
化,從而提高健康水平,減少疾病。
《素問?移精變氣論》提出:“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
《內經》中指出:春季多溫病(包括呼吸道傳染病);夏秋季多痢疾(包括消化道傳
染病)、泄瀉(消化不良);冬季多病傷寒。
晝夜的變化對疾病過程也有一定的影響,大多是白天病情較輕,傍晚加甚,夜間最
重,故有“夫白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3)、診斷治療方面:(簡述)
中醫學強調,診察疾病必須結合致病的內外因素,進行全面的考察,對任何疾病所
產生的癥狀,都不應孤立地看待,應該聯系到四時氣候、地方水土、生活習慣、性情好
惡、體質強弱、年齡性別、職業特點等。
第一章陰陽五行
第一節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陰陽——見書P6頁。陰與陽,既可以標示自然界和人體內的一對相關聯而對立相反的事
物或現象,也可以標示一事物或現象內部一對相關而對立相反的屬性。
如《類經》說:“陰陽者,一分為二。”
[補充]陰陽的主要涵義:
1、陰陽是指實體
即指具體的有形可見的實體,如自然界可見的日月、水火、天地、陽光雨露等。
2、陰陽是指氣
即指宇宙中云性不息的無形之氣。
3、陰陽既指有形實體,又指無形之氣。
4、陰陽是指事物的屬性
一般是指事物或現象的屬性,是對事物對立統一關系的表達。
(1)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2)陰陽的無限可分性
二、事物的陰陽屬性
(一)、事物和現象陰陽屬性的規定
事物現象及屬性的陰陽分屬表
屬性空間時間季節溫度濕度亮度事物的動態
陽天上外右晝春夏溫熱干燥明亮動升剛興奮
陰地下內右夜秋東寒涼濕潤晦暗靜降柔抑制
(二)、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相對性和絕對性
1、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相對性
(1)、事物的陰陽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各向其相反方面轉化
(2)、陰陽之中可再分陰陽
《易經.系辭上》說:“太極是宇宙的究極本源,按“氣一元論”的觀點,亦即氣或元氣;
兩儀是指陰陽,亦指天地;四象是指太陰、少陽、少陰、太陽,亦指四時;八卦是指天
(乾)地(坤)雷(震)風()水(坎)火(離)山(艮)澤等自然界有代表性的事物
和現象。元氣動靜而分為陰陽二氣,以成天地;天地陰陽二氣的運動又產生了四時、八
卦、亦即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四時更替,八卦相錯,則構成了運動著的物質世界。
2、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絕對性
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的絕對性,主要表現在其屬陰或屬陽的不可變性,即不可反稱性。
如上述的水與火,水屬陰,火屬陽,其陰陽屬性一般是固定不變的,不可稱的。
晝夜陰陽之中再分陰陽示意圖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的相互關系表現在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及相互轉化四個方面。
(一)、陰陽的對立
陰陽對立——是指屬性相反的陰陽雙方在一個統一體內的相互對抗、相互制約和相互排
斥。對立是統一的前提,統一是對立的結果。
1、陰陽對立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規律
陰與陽代表了屬性相反的一對事物或現象,或一事物或現象內部一對相反的屬性。它們
是矛盾的,因而它們并非互不相干地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而是相互對抗、相互作用。
如寒與熱,升與降,出與入、動與靜、左與右等都是屬性相反的矛盾雙方。
2、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大都存在著相互制約的特性。
制約一是指陰陽雙方的相互抑制、相互壓制、相互克制或相互牽制,與一般哲學意義的
制約,是指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不同。
陽干陰秘——由于陰陽的相互制約,才使事物或現象的陰陽雙方之間取得了統一,取得
了統一,取得了相對的協調平衡,即“陰平陽秘”。
A、陰陽雙方有序的運動變化,有利于事物之間的協調發展,在自然界則表現為氣候的
正常發展變化,在人體則表現為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3、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是相互排斥的
陰陽雙方是對立的,對立的陰陽雙方一般具有相互對抗、相互排斥的運動趨勢
如(1).寒熱不兩立,水火不相容等自然特性。
(2).陽熱亢盛至極一陰氣排斥于外一真熱假寒證即陰陽格拒
陰寒偏盛至極一陽氣格拒于外一真寒假熱證
(二)、陰陽互根互用
陰陽互根——又稱“陰陽相成”,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又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
互為用、相互吸引地共處于一個統一中。
1、陰陽相互依存
(1)定義:陰陽相互依存——是指陰陽雙方各以其對立面的存在的前提,即陽依陰而存,
陰依陽而在,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與下,升與降,寒與熱,明
與暗,興奮與抑制等,都是相互依存的陰陽雙方;沒有上就無所謂下。
(2)、陰陽相互依存的關系破壞——“孤陰”“孤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最終“陰
陽離絕”
(三)、陰陽的消長平衡
1、定義:陰陽的消長平衡——是指陰陽二者之間,經常處于此增彼減或此減彼增
的動態變化之中。
2、動態平衡——是陰陽雙方不是保持靜止不變的,而是處于動態之中,這種動態
就包含著陰陽之間的消長。事物就是通過陰陽雙方的消長關系,才會達到事物
保持本身陰陽二者之間的相對平衡,促進了自身不斷地發展變化。
動態平衡打破——事物就會發生質的改變。
例:A、一年四季氣溫的變化,寒暑交替——陰陽消長的過程。
B、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物質和功能是在不斷變化著的
3、陰陽的消長過程是指陰陽雙方在數量上的減少和增多,故可視為事物變化的量變
過程,表現為兩種形式:
(1)陰陽的此消彼長——可分為陰消陽長、陽消陰長兩種形式。
(2)陰陽的此長彼消——可分為陰長陽消、陽長陰消兩種形式。
(1)(2)出現在陰陽雙方的對立制約過程中。
舉例說明;以四季更替進行說明。
如;夏天的過度炎熱和干旱,是陽長陰消的太過,冬天的過度寒冷和冰雪,是陰消陽
長的。
4、陰陽的皆消與皆長
陰陽的皆消與皆長,具體可分為陰隨陽消、陽隨陰消和陰隨陽長、陽隨陰長四種運動
形式。
例(1)四時寒暑的更替過程中,春夏期間,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而出現降雨增多,
隨著氣候的轉涼而雨雪亦少——即陰隨陽長和陰隨陽消的正常變化。
(2)如;人饑餓時出現氣力不足,既是由于陰(精)不足不能化生陽(氣)而致陽
亦不足,屬陽隨陰消的陰陽皆消變化。而補充營養物質(陰),化生能量(陽),增長
了氣力,則是陰得補充又能生陽,屬陽隨陰長的陰陽皆長變化。
[重點概念]1、陰陽互損——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陰陽雙方中一方不足,不能化生、資
助或促進另一方,可累致另一方也虛衰。屬于陰陽的皆消。
2、陰損及陽——由于陰精不足,不能化生陽氣而致陽氣亦虛,屬于陽隨陰消。
3、陽損及陰——由于陽氣虛衰,不能激發陰精的化生,導致陰精也不足,屬于陰隨陽消。
舉例說明;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對陰陽互損的病征,補養陰陽雙方中的先受損一方,
可使另以方也得到充實;或重點培補陰陽雙方中受損較重的一方,則另一方也可隨之增
長。
4、陰陽消長與互根互用、對立制約的關系;
(1)、陰陽消長變化的根本原理是陰陽的對立制約和互根互用
(2)、陰陽的此消彼長與此長彼消是建立在陰陽對立制約基礎上的盛衰變化。
(3)、陰陽雙方的皆消和皆長,是建立在陰陽的互根互用基礎上的消長運動。
(四)、陰陽轉化
1、定義——是指相互對立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各自向其對立面轉化。
一般是指事物或現象總體屬性的改變,即屬陽者在一定條件下可轉變為屬陰,屬陰者在
一定條件下也可轉變為屬陽。
2、陰陽雙方發生轉化所具備的條件:
即“重”“極”“物極必反”(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的改變一般出現在其發展變化的極期
階段,即陰陽雙方的消長變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其陰陽屬性就會發生轉化)如《素問.陰
陽應象大論》說:“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3、陰陽轉化的內在根據;
內在的根據一一陰陽的互藏互寓。陰中寓陽,陰才有向陽轉化的可能性;陽中藏陰,陽
才有向陰轉化的可能性。
3、陰陽消長是量變的過程,陰陽轉化是質變的過程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人體的一切形體結構,既有聯系,又
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部分。
1、就人體部位而言;人體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背部屬陽,腹
部屬陰;四肢外側屬陽,內側屬陰。
2、就人體臟腑而論:肝心脾肺腎五臟屬陰,膽胃大小腸膀胱三焦六腑屬陽。
(二)、概括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陰陽學說認為,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由于體內陰陽二氣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和消長
轉化,維系這協調平衡的狀態,人體的生命活動才能有序進行,各種生理功能才能得到
穩定發揮。
(三)、說明疾病的病理變化
病理——是指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機理。
陰陽的對立、互根、消長、轉化保持著協調平衡關系一旦受到破壞,使陰陽失去平衡,
就會產生疾病。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和發展變化的基礎。
A、陰陽偏盛
盛,指邪氣盛。陰陽偏盛指陰邪或陽邪偏盛,是陰或陽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狀態。
1、陰偏盛:是指病理變化中陰邪亢盛,所表現出來的證侯是實寒證,即為“陰盛
則寒”
陰勝則陽病一陰盛又能損傷陽氣而導致陽虛,因此陰盛的實寒證往往可以兼有陽虛。
2、陽偏盛:是指病理變化中陽邪亢盛,所表現出來的證候是實熱證。
陽盛則陰病一陽盛又能損傷人體陰液而導致陰虛,因此,陽盛的實熱證往往可以有陰
虛,即為“陽勝則陰病。”
B、陰陽偏衰
衰,指正氣虛。陰陽偏衰,包括陰偏衰、陽偏衰,是機體的陰液或陽氣低于正常水平的
病理狀態。“精氣奪則虛”
1、陰偏衰——是在疾病過程中,機體的陰液不足,陰虛不能制約陽,則陽相對亢盛而出
現熱象,即為虛熱。“陰虛則熱”。
2、陽偏衰一一是在疾病過程中,機體的陽氣不足,陽虛不能制約陰,則陰相對偏盛而出
現寒象,即為虛寒。“陽虛則寒”。
3、陰陽互損——由于陰陽之間有互根互用關系,所以在陰陽偏衰到一定程度時,就會
出現陰損及陽、陽損及陰的陰陽互損的病理變化。
陰損及陽——當陰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陰不能生陽,繼而又出現陽虛現象。
陽損及陰——當陽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陽不能生陰,繼而又出現陰虛現象。
(四)、用于疾病的診斷
1、分析四診資料
2、辯別疾病證侯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導養身防病
2、指導疾病的治療
(1)確定治療原則
(2)歸納藥物的性能
藥物性能的陰陽屬性歸類表
藥物性能屬陰屬陽
藥性(四氣)寒、涼溫、熱
五味酸、苦、咸辛、甘(淡)
升降浮沉沉、降升、浮
第二節五行學說
[概述]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屬于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范疇。五行學說認為,宇宙
間的一切事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所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
展與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含義(掌握)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幾本物質及其運動變化。行是指運動變化。
[了截]五行——既五材(特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本身)五行是引申指五種物質
的性質和作用。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一一是指五行本身所固有的性質,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對木、
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直觀觀察和樸素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而逐漸形成的理論
概念。
1、木日曲直——曲直:是指木具有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生長、升發、舒
展、條達的事物和現象,都歸屬于木。
2、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溫熱升騰、明亮
的事物和現象,都歸屬于火。
3、土爰稼稿——稼稿,是指土具有播種、收獲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化生、承載、受
納的事物和現象,都歸屬于土。
4、金曰從革——從革:是指金具有順從、變革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肅殺、收斂、沉
降的事物和現象,都歸屬于金。
5、水曰潤下——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滋潤、寒涼、閉
藏的事物和現象,都歸屬于水。
(三)、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見P22頁表2—3:五行屬性推演歸類表。
3、
4、
5、
(五)、腎
A、概述:
1、腎的功能表現在三個方面:
(1)、主藏精,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生殖。《素問》稱為“封藏之本”。
(2)、主水液代謝,故有“水臟”之稱。
(3)、主納氣,故有為“氣之根”。
2、沿革:
(1)、《類經》強調腎內寓真陰、真陽,為五臟六腑陰陽的根本,故腎又有“陰陽之本”
之稱。
(2)、李中梓提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
(3)、《靈樞.本藏》曰“腎合三焦、膀胱
B、腎的生理功能:
(1)、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是指腎有攝納、貯存精氣的生理功能。
精—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廣義的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質,機體氣、血、津液以及水谷精微。
狹義的精:僅指生殖之精。《靈樞.本神》所說“生之來,謂之精”既指先天之精。
腎藏精的精氣:(1)、“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是構成人體胚胎的原始物質。
(2)、“后天之本”是出生后機體攝取的水谷精氣及臟腑生理活動過程中所化生的精微物
質,又稱“臟腑之精”。
(1)(2)的關系:一方面后天之精的化生有賴先天之精的支持。
另一方面,先天之精也須依賴后天之精的培補。
腎所藏“先天之精”是人體生長、發育的根本。
所藏“后天之精”是維持生命的物質基礎。
人體生長老已過程與腎中精氣勝衰有關。
腎中精氣的主要生理作用在于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和具備生殖能力。腎氣的盛衰是機
體生、長、壯、老、已之根本,齒、骨、發的生長狀態及生殖能力是觀察“腎氣”盛衰、
判斷生長發育狀況及衰老程度的客觀標志。
(重點概念)天癸——是腎中精氣充盈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一種促進生殖機能成熟的物
質。“先天之水”
[天癸與腎的關系]:1、腎氣盛方能天癸至。
2、天癸是腎精充盈的產物。
4、男精與女血又是天癸至的結果。
(2)、腎主水——是指腎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腎者水臟,主津液”機體
水液代謝是在肺、脾、胃、腎、腸、膀胱、三焦等綜合作用下完成,其中腎起著主宰作
用,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A、腎的氣化功能是津液代謝動力。
B、腎為肺脾氣化之根。腎藏精,為元氣化生之源。元氣具有激發、促進各臟腑功
能的作用。其中肺對津液的宣肅、脾對津液的轉輸,其動力皆源與腎。
C、腎是調節尿液排泄、維持機體津液代謝平衡的重要器官。津液排泄有呼吸、汗
液分泌、排尿三條途徑,與肺腎相關。
(3)、腎主納氣——是指腎有攝納肺氣,促進其吸清呼捉、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
一、人體氣機升降運動與自然界天地上下交感相應。肺為臟腑之華蓋,人體之精
氣籍肺之肅降,下納于腎。
二、從腎與呼吸的關系來看,腎為元氣之根,腎通過潛藏于內的元氣對肺進行激
發、推動和攝納而參與呼吸過程,以保證肺能有效地呼濁吸清。
三、從金水相生的關系來看,腎、肺為子母之臟,一主水,一主氣,金水相生,
水氣通調,百脈和調,呼吸乃順暢。
腎不納氣——表現為咳嗽、呼多吸少、氣短不續,兼腎虛,治療當以補腎為主。
[腎的生理特性]
(1)、腎性潛藏“腎者主蟄,封藏之本”腎主藏精、藏血、納氣。
(2)、腎惡燥。腎為水臟,主藏精、主津液。
(3)、腎為先天之本。先天之精對人體的孕育、成形到整個發育成長過程起著決
定性作用。
(4)、腎為水火之臟腎寓真陰真陽,為一身陰陽之根本。
心的生理功能簡表
功能含義生理作用主要病變
是指心具有推動血液在心之陽氣充沛,陰血充盈,脈道通利,是維心氣不足,心血虧虛一心
心
脈管中運行的功能持血掖正常運行的基本條件。慌、心悸、面色無華、舌
血液運行正常,以營養全身。主要表現:心質淡、脈細無力
主
臟搏動正常,面部紅潤光澤,舌質淡紅潤澤,心血瘀阻,脈道不暢一心
脈象和緩有力前區疼痛、面色灰暗、唇
血
心主血亦有生血的作用。色青紫、脈細澀或結代
脈
是指心具有主宰整個人精神思維活動正常,表現為精神振奮,神志心神失常一或失眠多夢、
心
體生命活動和主管人的清晰,思維敏捷,反應靈敏或精神錯亂、或反應遲鈍,
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主宰臟腑形體官竅等的生理活動,使全身各甚或昏迷、不省人事;臟
藏
功能。方面生理活動保持協調平衡腑功能紊亂,形體官竅功
能障礙。
神
肺的生理功能簡表
功能含義生理作用主要病變
肺失宣降,呼吸障礙一
主呼吸之氣:肺司呼吸,吸入清氣,呼出濁
肺主咳嗽、氣喘、胸悶、呼吸
是指人身之氣為肺所主,氣,完成體內外氣體交換
不利
氣司通過肺司呼吸,而主呼吸主一身之氣:其一,吸入清氣,與水谷精氣
宗氣生成不足——身倦乏
之氣和一身之氣結合,生成宗氣;其二,,呼一吸,一宣一
力、少氣懶言、呼吸無力、
呼吸降,調節全身氣機
聲低氣怯
肺主肺氣宣發:使水液向上向外輸布,以濡潤體
肺失宣降,水道失于通調,
是指肺氣的宣發肅降對表;代謝的濁液,經呼吸道和汗孔排出
水液的輸布、排瀉障礙一
體內水液的運行起著輸肺氣肅降:使水液向下向內輸布,以濡潤臟
脈行一無汗、尿少、水腫、痰
布與排泄作用腑組織;經腎的作用,代謝的濁液,化為尿
飲
水液排出體外。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
過經脈匯聚于肺,經肺的肺氣虛弱,血行障礙一
肺朝心主血,肺主氣,氣行則血行。肺朝百脈,
呼吸作用進行氣體交換,咳嗽、氣喘、胸悶、心悸、
以助心行血
百脈然后再通經脈輸送到全唇舌青紫
身的作用
肺主
是指肺具有輔助心起著治節呼吸之氣,治節全身臟腑氣機,治節心
制理調節的作用血運行,治節津液代謝
治節
脾的生理功能簡表
功能含義生理作用主要病變
是指脾具有對軟食物進脾失健運,消化吸收不良
運化水谷:脾對水谷進行消化,吸收其精微,
行消化,吸收精微和水——食欲不振、服脹、便
脾主轉輸心肺,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
液,并轉輸至心肺的功能油或服瀉,甚至倦怠、消
運化水液:脾在運化水谷的基礎上,吸收其
瘦
運化中的水液,生成精液,以濡潤各臟腑組織
脾失健運,水液停滯一
脾主運化主要是脾氣的溫煦和推動作用
痰飲、水腫
是指脾具有統攝血液在
脾主脾氣虛弱,不能攝血——
脈中運行而不逸出脈外脾統血主要是脾氣的固攝作用。脾氣旺勝,
皮下出血、便血、尿血、
的功能能統攝血液,不致發生出血
統血崩漏(脾不統血)
肝的生理功能簡表
功能含義生理作用主要病變
調節情志活動:氣機調暢,精神愉快,心疏泄不及,肝氣抑郁—性情孤僻、抑郁
情開朗,不易郁怒不樂、多愁善慮、
曖氣太息
促進消化吸收:脾胃氣機升降協調,膽汁脾胃不和——院部脹痛、納呆、呃逆、曖
分泌排泄正常,則有助于消化吸收功能氣、泛酸
肝脾不調——腹部脹痛、腹瀉、水谷不化
是指肝具肝膽疏泄失常——脅肋疼痛、口苦、厭食、
肝主
有疏通暢黃疸
達全身氣維持血液運行:氣機調暢,血液即不瘀滯氣滯血瘀——胸脅疼痛、或腫塊
疏泄
機的作用又不外溢(氣行則血行)氣逆血溢----出血,如吐血、咯血、月經
過多、崩漏
調節水液代瀉:氣機調暢,水液輸布排泄氣機不暢,水液輸布排泄障礙——痰飲、
正常(氣行則水行)水腫
調節月經和精液排泄:氣機調暢,血盈胞
疏泄失常——女子月經不調,男子精液排
宮,女子月經痛調;疏泄正常,男子精液
泄不暢或妄泄
排泄通暢適度
是指肝具貯藏血液:濡養肝臟,制約肝陽,防止出肝不臧血(藏血失職)——出血,如吐血、
肝主有貯藏血血蚓血、咯血、
液和調節調節血量:隨著機體動、靜的不同,調節月經過多、崩
血量的功外周血流量,營養相關組織器官漏
藏血
能肝血不足(藏血不足)——頭昏、目眩、
筋脈拘急、肢
體麻木、婦女
月經量少或閉
經
腎的生理功能
功能含義生理作用主要病變
主生長發育:腎中精氣是生長發育的物質
腎中精氣不足——嬰幼兒生長發育不良或
基礎和原動力。腎中精氣充足,則生長發
遲緩,成人早衰
育正常
主生殖:腎中精氣產生天癸而主生殖。腎
中精氣充足,生殖功能正常
精是構成腎中精氣虧虛——生殖器官發育不良,性
人體和維功能減退,產生男女不育癥
持人體生
命活動的
主生髓、充腦、化血:腎精充足,腦髓充
腎主精微物質
滿,記憶力強,思維敏捷,耳目聰明;精
(或稱精
生髓而化血,精足血亦足腎精虧損,腦髓空虛——記憶力減退,思
藏精氣)
維遲鈍,頭昏耳鳴;精虧則血虛
腎藏精,是
指腎具有
封藏精氣
化生腎陰腎陽:腎陰滋潤各臟腑之陰,腎
的作用
陽溫煦各臟腑之陽。腎陰腎陽為人陰陽之
腎陰腎陽不足——腎的生理功能減退,產
根本,調節全腎陰陽平衡
生陰虛內熱和陽虛內涵的病變;可導致其
他臟腑的陰虛或陽虛
腎對水液的氣化作用,包括分清泌濁和司
開合兩個方面
是指腎具腎主水是在腎陽腎氣的作用下完成的。腎
有主持和的陽氣充足,氣化正常,則水液之清者上腎的陽氣虛弱——氣化失司,水液代謝障
腎主
調節全身升固攝體內,水液之濁者下降排出體外,礙,若氣虛不固,開多合少,則為多尿、
水液代謝保持水液代謝平衡遺尿、尿失禁;若氣化不利,合多開少,
水平衡的作則為尿少、水腫
用
是指腎具腎主納氣是腎的封藏作用在呼吸運動中
腎主有攝納肺的具體體現。腎中精氣充足,攝納正常,
腎氣虛弱,攝納無權——呼吸表淺,呼多
所吸入之能助肺納氣,則呼吸均勻和調
吸少,動則氣喘(腎不納氣)
納氣氣而協助
呼吸的作
用
二、六腑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a.共同的生理功能:化水谷而行津液。
1、化水谷——受納、腐熟水谷,傳化、排泄糟粕。
2、行津液——六腑具有參與調節人體水液代謝。
b.生理特點——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c.七沖門——是飲食物進入人體經過消化吸收過程至糟粕排出體外必須通過的
七個重要的入出口。(《難經。四十四難》)
飛門——唇戶門——齒吸門——會咽
賁門——胃幽門——太倉下口小腸大腸——闌門
魄門——下極
A、膽
1、位置:位于右脅下,與肝相連,附于肝之短葉間。
2、形態:膽為中空的囊狀器官,內存膽汁,膽制汁又稱精汁、清汁;故
膽為“中精之府”“中清之府”“清凈之府”。
3、(重點掌握)生理功能:
功能生理作用主要病變
貯藏排泄膽汁失常
膽汁來源于肝,貯存于膽,膽氣疏泄,
貯藏排泄膽汁——厭食、腹脹、腹
注入腸中,已促進消化
膽瀉等癥。
膽氣虛怯——膽怯
判斷事物,做出決定
主決斷易驚、善恐等神志異
與人的膽量、勇怯有關。
常。
1)、貯藏和排泄膽汁:
2)、主決斷
B、胃
1、解剖部位;(簡述)胃又稱胃脫
胃分為三部:(1)上部:上脫,包括賁門;(2)中部:中脫,即胃體部分(3)
下部:下脫,包括幽門。
2、生理功能:受納和腐熟水谷,胃的運動特點是主通降,胃的特性是喜潤
惡燥。
胃的生理功能及特性簡表
功能生理作用主要病變
受納水谷接受容納飲食物,以利于消化胃不受納——納呆、厭食、脫脹
腐熟水谷初步消化飲食物腐熟障礙--胃脫脹痛、曖腐食臭
胃
胃失通降一食滯胃脫,則胃脫脹痛;胃
胃保持通暢下降運動,則受納、腐
胃主通降氣上逆,則嘔吐、呃逆、曖氣;影響腸
熟功能正常。
腑傳導失常,可出現便秘。
(二)胃主受納腐熟水谷:
1、受納水谷——即接受和容納。水谷、即飲食物。胃主受納,是指胃在消化道中具有
接受和容納飲食物的作用,胃之所以能主動攝納,是依賴于胃氣的作用,胃氣主通
降,使飲食下行一食下則胃空一胃空則能受飲食一使人產生食欲。
飲食入口一經過食道一容納于胃,故稱為“水谷之海”,“太倉”“倉縻之官”
2、腐熟——是指胃對飲食物進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作用過程。
食糜傳入小腸后,在脾的運化作用下,精微物質被吸收,化生氣血,營養全身,故胃為
“水谷氣血之海”
3、胃的受納、腐熟功能失常的表現:
(1)、受納腐熟不及如胃氣虛弱、胃氣不降——無食欲或食后胃脫疼痛、曖腐吞酸,或
食后嘔吐。
(2)、攝納腐熟太過,如胃中火旺——消谷下行過快,食后不久即饑餓欲食。
(難點)為什么胃是“水谷之海”?
胃的受納腐熟功能,雖然是消化過程的開始,但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胃的受納腐熟,
是小腸的受盛化物和脾主運化的前提條件。人體精氣血津液的產生,直接源于飲食物而
作為水谷之海的胃,也就成了氣血生化之源。
《靈樞.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
(三)、小腸
功能生理作用主要病變
接受貯盛由胃下來的初步消化的飲
消化吸收不良——腹
小腸受盛化物食物,并對其進一步消化,化為精微。
脹、腸鳴、腹瀉、便澹
泌別清濁吸收精微和津液;將食物殘渣下傳大
等癥
腸,多余水液經腎膀胱形成尿液
1、概述:《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受盛——即接受、貯藏。凡胃所受納之飲食物,皆受盛于小腸。
化物一一由于小腸比較長,所以飲食物在小腸中停留較長一段時間,進行著進一步
的消化,這就是小腸的“化物。小腸受盛化物的功能脾胃肝膽有著密切關系。
2、小腸主泌別清濁——是指經過小腸化物之后的飲食物中,包含著精微物質、水液和
食物殘渣,小腸的泌別功能就是使它們區分出來,精微部分(包含水液)被吸收、
殘渣,小腸的泌別清濁,主要是只小腸的吸收功能。
泌一即分泌,使包含的液體流出。別一即分別,使不同的物質分出。
清一指水谷之精微。濁一指食物的糟粕。
化物和泌別清濁的過程。是脾主運化及胃主通降的功能在小腸中的體現。離開了脾
的運化功能,飲食物的消化、營養物質和水液的吸收就不能進行,“化物”和“泌清”就
不能實現。沒有胃的通降作用,食物殘渣就不能下傳大腸,“泌濁”也就不能實現。
小腸消化、吸收不良的病癥——腹脹、腸鳴、便澹。
(四)、大腸:
功能生理作用主要病變
大
在傳導過程中,吸收水液,將食物殘渣變傳導變化失常——泄
腸傳化糟粕、主津
化為糞便,并排出體外瀉或便秘。
1、概述:古人稱“回腸”“廣腸”,回腸相當于現代解剖學之結腸、盲腸,廣腸即直腸。
2、傳化糟粕——傳化,包括傳導和變化。傳,傳送;道,同導,引導。傳導,是指大
腸接受小腸傳來的食物殘渣,并逐步向下傳送,引導而至肛門排除體外。變化,指
將食物殘渣(糟粕)變化為糞便。在這一過程中大腸還將食物殘渣中剩余的水分吸
收,才能形成有形的糞便。《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大腸傳導變化功能失常——不能傳化糟粕,出現大便異常,或大便秘結。
飲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質及水液的吸收與布散,以及糟粕的排泄過程,是許多臟腑的共
同作用。經胃的受納腐熟、小腸的化物與泌別清濁,脾的運化,大腸的傳化糟粕等而完
成,是胃、小腸下降運動的延續,是在胃氣主通降的主導下進行的運動。又肺與大腸相
表里,大腸的傳導還需要肺氣的宣發肅降來調節。
(五)、膀胱:
I、概述:
功能生理作用主要病變
膀貯尿
腎與膀胱氣化正常,則貯尿排尿膀胱氣化不利一一小便不利或癖閉
排
胱尿
功能正常膀胱氣虛失于約束——尿頻、尿急、遺尿、尿失禁
膀胱與腎有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關系。《靈樞.本輸》說“腎合膀胱。”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貯尿和排尿
2、膀胱藏津液: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對膀胱葬的“津液”,一是指尿
液,一是指人體中正常的水液。
(1)、膀胱藏的津液為尿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