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島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六三制)全冊知識點(新修改)_第1頁
新青島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六三制)全冊知識點(新修改)_第2頁
新青島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六三制)全冊知識點(新修改)_第3頁
新青島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六三制)全冊知識點(新修改)_第4頁
新青島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六三制)全冊知識點(新修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全冊六三制精編版全冊六三制精編版精品知識點新青島版五上科學知識梳理目錄第一單元光第1課認識光4第2課光的反射5第3課潛望鏡的秘密6第4課彩虹的秘密6常考簡答背記7第二單元水循環第5課霧和云8第6課露和霜8第7課雨和雪9第8課小水滴的旅行9常考簡答背記10第三單元 熱的傳遞第9課熱傳導11第10課熱對流12第11課熱輻射13常考簡答背記14第四單元 地球和地表第12課地球引力14第13課地球內部有什么15第14課地震16第15課劃傷、擦傷怎么辦17第16課火山噴發18第17課地表的變化19常考簡答背記19第五單元 材料的性能第18課材料的導熱性20第19課材料的漂浮能力20第20課陶瓷材料21第21課保溫技術21第22課居室甲醛哪里來22常考簡答背記23第六單元 創新與發明第23課生物的啟示24第24課印刷術25第25課走進虛擬世界26常考簡答背記27新青島版(六三制)五年級上冊科學全冊知識點第一單元光第1課認識光1.初升的太陽、多彩的霓虹、斑斕的漁火·····光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我們的世界絢麗多彩。2.有些物體自身發光,如太陽、正在發光的臺燈等。發光的物體叫作光源。3.有些物體自身不發光,如月球、鏡子等,這些物體不是光源。4.光源可以分為自然光源(太陽、螢火蟲)和人造光源(正在發光的臺燈)。5.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6.不要用激光筆照射他人和自己的眼睛。7.光可以照明、取暖、發電等。如“浴霸”取暖、光伏發電、用激光做手術、燈光照明等。光具有能量。8.如果利用不當,光就會對人造成傷害。如玻璃幕墻會造成光污染,電焊弧光會灼傷眼睛等。9.光污染一般分為白亮污染、人工白晝和彩光污染三類。10.防治光污染的方法:夜間要注意控制照明亮度,合理選擇燈具,在燈具上加遮光罩;減少使用反光的建筑材料等。11.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像的實驗(有文獻記載),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12.小孔成像的原理:由于光沿直線傳播,燭焰上部發出的光,通過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燭焰下部發出的光,通過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就形成了相對于燭焰倒立的像。13.日食、月食、影子等現象是由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第2課光的反射1.“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詩句中水里的人和云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2.光從空氣射向鏡面時,會發生光的反射現象,傳播方向發生變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空氣中。反射光也是沿直線傳播的。3.一般物體都能反射光。但光在不同物體表面的反射情況有所不同。4.物體發出的光或反射的光進入我們的眼睛,使我們能看到物體。眼睛是感覺光的器官。5.光的反射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平面鏡、燈罩、汽車后視鏡、醫用額鏡、太陽灶等。6.光的反射也會帶來一些不便和危害,如黑板反光“晃”眼,光污染等。第3課潛望鏡的秘密1.潛望鏡可以從低處看到高處,是潛水艇的“眼睛”,地下掩蔽工事也離不開潛望鏡。2.潛望鏡是利用光的反射觀察物體的。在潛望鏡的窺測口,能看到經過兩次反射后的物體。3.制作一個潛望鏡時,需要用到兩面平面鏡。兩個鏡片的放置方向是平行的,而且與鏡筒的夾角是45°。4.社會需求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第4課彩虹的秘密1.1666年,英國科學家牛頓讓一束陽光通過三棱鏡,發現陽光被分解成了幾種顏色的光。2.太陽光中包含不同顏色的光,三棱鏡能把陽光分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不同顏色的光,形成彩色光帶。這種現象叫色散。3.雨后,空中懸浮著很多小水滴,它們會像三棱鏡一樣將陽光分散成不同顏色的光,形成彩虹。4.制造“彩虹”:背對著陽光,用噴壺向空中噴灑水霧,可以在與太陽相反的方向看到“彩虹”。在陽光下還可以吹出“彩虹”泡泡。5.雨后彩虹在天空中出現的時間一般不太長,因為一段時間后空中懸浮的小水滴就受熱逐漸蒸發了。6.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快速旋轉七彩陀螺后,能看到它的顏色變成了白色。常考簡答背記1.夜晚、天空中明亮的圓月是光源嗎?為什么?答:不是。月球自身不會發光,看起來很明亮是它反射太陽光形成的,所以月球不是光源。2.光的反射現象在生活中應用廣泛,根據所學知識,分析迎著月光走路時,怎樣區分干路面和小水坑。答:迎著月光,比較亮的地方是小水坑,暗的地方是干路面。3.潛望鏡的制作原理是什么?利用了幾次?答:潛望鏡利用了兩次光的反射原理。4.雨后形成彩虹的主要條件是什么?答:陽光和空氣中大量的小水滴。第二單元水循環第5課霧和云1.“浮云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這句詩描寫的是高空的云和山間的霧。2.深秋的早晨有時會看到霧,在高山上能看到云海。3.制造“霧”(1)在燒杯中倒入不冒“白氣”的溫水,杯中除了水還有看不見的水蒸氣。(2)把冰塊接近杯口時,燒杯上方會出現一團“白氣”。把冰塊拿開,“白氣”會逐漸消失。(3)“白氣”是杯中的水蒸氣遇冷結成的小水滴,不是水蒸氣。4.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會結成許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們聚集在一起,飄浮在空中。離地面較近的是霧,在高空的是云。5.霧和云的形成過程中會放出熱量。6.氣象學家在對云進行描述時,通常把它們分為三類:層云、積云和卷云。7.霾是當下存在的一種比較嚴重的大氣污染現象,和霧并不是一回事。第6課露和霜1.“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描寫的是露和霜會在不同季節出現,主要受溫度影響。2.秋季清晨,草葉上的小水滴是露。冬天,草坪上有霜。冬天的窗戶玻璃上也會出現露或霜。3.在溫度逐漸下降(仍高于0℃)時,接近地面的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凝結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體表面上,形成小水滴,這就是露。4.在溫度降到0℃以下時,接近地面的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體表面上形成小冰晶,這就是霜。5.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蒸氣遇冷凝華而成的,是非常難得的自然奇觀。第7課雨和雪1.雨和雪是常見的自然現象。2.根據事實和科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規律或原因作出一種推測性論斷或假定性解釋,就是在假設。3.雨來自云,有云才有可能下雨。4.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就會落下來。如果降落下來的是水滴,就是雨。5.云中的小冰晶遇到強大的上升氣流時,會反復被抬升。在這個過程中,小冰晶會吸附遇到的小水滴或其他小冰晶,體積會像滾雪球一樣變得越來越大,直到上升氣流托不住它們時,就會落下來。如果到達地面時,它們沒有完全融化成水,仍呈固態,就是冰雹。6.雪是來自云中的小冰品。寒冷的冬季,低空的氣溫通常在0℃以下,降落的小冰晶不會融化,落到地面就是雪。7.人工降水:人們根據不同云層的物理特性,選擇合適時機,用飛機、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等催化劑,使云層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緩解農田干旱。8.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人類改造自然提供了支持。第8課小水滴的旅行1.大自然中,小水滴不停地進行著旅行,并以不同的姿態展示著自己的美麗。2.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不斷循環。3.地球上的水循環過程(1)蒸發:水不斷蒸發變成水蒸氣,上升到空中。(2)降水:空氣中的水蒸氣,在不斷上升的過程中,會遇冷凝結成許多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它們不斷聚集便形成了云。云在天空中飄來飄去,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逐漸匯聚,在適當的條件下,從高空落回地面或海洋,形成降雨、降雪等。(3)降落到陸地上的水,一部分蒸發變成水蒸氣形成降水;一部分形成地表徑流,匯集到河流、湖泊中;一部分下滲到地下,形成地下徑流。最終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都匯集到海洋。4.我國有句關于雪的諺語“瑞雪兆豐年”。大雪蓋在農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樣,可以保護農作物不受凍,還能將土地表面和農作物根部的害蟲凍死。5.下雨和下雪都能增加降水量,緩解旱情,增加生活用水的儲量。6.雨雪過后的空氣很清新。常考簡答背記1.云和霧是怎樣形成的?兩者有什么區別?答: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會結成許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們聚集在一起,飄浮在空中。離地面較近的是霧,在高空的是云。2.根據霜的形成過程,思考冬天窗戶上的冰花是怎樣形成的。答:冬天窗玻璃的溫度較低,屋內溫度高,屋內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窗玻璃便會結成小冰晶(凝華)附著在玻璃表面。3.雨雪既能帶來豐沛的降水,又能使空氣清新,所以降水只會給人類帶來好處嗎?請舉例說明。答:雨雪有利有弊。雨雪天影響出行,路面結冰容易引發交通事故,降水過多會造成洪澇災害、莊稼減產等。4.水在自然界中會以多種狀態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主要原因是溫度的高低不同。第三單元 熱的傳遞第9課熱傳導1.把金屬勺放入熱水中,過一會兒勺柄會變熱。這個過程中,熱從熱水傳到勺口又傳到勺柄。2.用凡士林將幾根火柴依次、等距粘在一根水平的銅棒下方,如果用酒精燈對銅棒右端進行加熱,火柴會從右至左依次掉落。3.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從加熱點(熱源中心)向四周各個方向逐漸傳遞。4.熱是一種能量,可以沿著物體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到溫度低的部分。這種傳遞熱的方式叫作傳導。5.熱傳導有一定的方向性,熱總是從溫度較高的一端傳向溫度較低的一端,或從一個高溫物體傳遞給一個低溫物體。熱傳導的方向與物體的體積、質量等無關。6.熱傳導是熱在固體中傳遞的一種重要方式,需要物體間直接接觸。7.生活中的熱傳導現象:倒入熱水的杯子變熱,用熱水袋取暖,用平底鍋煎蛋等。8.用平底鍋煎蛋時,平底鍋的熱會先傳到與鍋底表面接觸的雞蛋表面,再從雞蛋的下表面向雞蛋內部傳遞,從而使整個雞蛋被煎熟。9.不同材料傳導熱的快慢不同。第10課熱對流1.燒水時水溫會上升,一段時間后水會被燒開。加熱過程中,水不斷流動,使各部分的水都逐漸變熱。2.加熱容器底部時,底部的水受熱后會上升,周圍及上方較冷的水會流過來補充,然后被加熱再上升····冷水和熱水相對流動,使水逐漸變熱。這種傳遞熱的方式叫作對流。3.暖氣片或地暖管道的熱會使其周圍的空氣變熱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流過來補充,促使空氣流動,使整個房間變熱。4.地暖管道較多,產生空氣對流的路徑不止一條,使得房間內空氣更容易變熱。5.空氣傳遞熱的主要方式是對流。造成對流的原因是熱空氣比同體積的冷空氣輕,會上升,周圍及上方較冷的空氣會流動過來補充。這樣就形成了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的相對流動。6.生活中的熱對流現象:用水壺燒水,冬天的空調向下吹取暖,夏天的空調向上吹降溫,暖氣片安裝在窗戶的下方,用蒸籠蒸包子等。第11課熱輻射1.冬天洗澡時,打開“浴霸”馬上就會感到熱,是因為“浴霸“輻射出熱量。2.太陽的熱可以不依靠任何物體而直接向周圍發射。這種傳遞熱的方式叫作輻射。3.熱輻射傳遞熱不需要直接接觸。4.熱傳遞有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三種傳遞方式。在實際的熱傳遞過程中,這三種方式往往不會獨立存在,而是兩種或三種同時存在。5.三種熱傳遞方式中,熱總是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6.比較實驗中測得的溫度數值,找出數值變化的原因,得出結論,就是在分析數據。7.不同顏色的物體吸收輻射熱的能力不一樣。一般來說,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收輻射熱的能力強。8.熱輻射在生活中的應用:“浴霸”、太陽灶、烤箱、篝火、太陽能熱水器、“小太陽”等。9.銅、鋁、鐵中,傳熱最快的是銅,其次是鋁,最慢的是鐵。常考簡答背記1.熱在固體中的傳遞有著怎樣的規律?答:熱總是沿著物體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到溫度低的部分,或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到溫度低的物體。2.影響熱傳導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答:物體的導熱能力強弱、溫度差的大小等。3.冬天適合穿深色衣服還是淺色衣服?為什么?答:冬天更適合穿深色衣服。因為深色衣服接收太陽輻射熱的能力更強。4.用水壺在煤氣灶上燒熱水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熱傳遞過程?答:火把熱傳給水壺,水壺又把熱傳給水,傳熱方式是熱傳導;壺內的水不斷流動至沸騰,內部傳熱方式是熱對流;站在旁邊的人能感覺到熱,是有熱輻射。第四單元 地球和地表第12課地球引力1.生活中物體由于地球引力下落的現象:熟透的蘋果會落向地面,潺潺的溪水會流向低處,樹葉掉落在地面,跳高運動員過桿后落在墊子上,瀑布從山崖傾瀉而下,松手后毽子會落向地面,向上拋出的小球最終會落向地面等。2.地球不需要接觸物體就可以對物體施加力,這種力就是地球引力。3.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居住在地球上各個地方的人都不會感到自己頭朝下。人們把站立時頭頂的方向叫上,把腳底的方向叫下。第13課地球內部有什么1.根據火山噴發現象,我們推測地球內部有巖漿。2.從地下能開采出煤、石油,說明地球內部有豐富的礦產。3.噴泉說明地球內部有豐富的水資源。4.科學家曾利用挖掘或鉆探的方式深入地下探索。從地面到地心約6370千米,而現在最先進的鉆探機鉆探的深度最大也不超過20千米。5.科學家利用監測到的地震波、磁力等對地球內部的情況進行了推測,認為地球由外到內依次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6.地殼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厚度從5千米到70千米不等,海洋部分薄,陸地部分厚。7.地幔厚約2870千米,溫度為1000~3000℃。8.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半徑約為3470千米,溫度約為4700℃。9.地球的結構和雞蛋差不多。10.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11.巖漿冷凝固結形成的巖石叫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都屬于巖漿巖。12.沉積巖是在常溫常壓條件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等產生的物質,經過搬運、沉積、成巖等作用形成的巖石。砂巖、頁巖都屬于沉積巖。沉積巖里常有化石——古代動植物的遺骸或痕跡。13.變質巖是巖石在環境條件改變的影響下發生結構、構造和礦物組成的改變而形成的一類新的巖石,大理巖是石灰巖和白云巖等巖石的變質巖。第14課地震1.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強烈的地震會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嚴重損害。2.地下的巖層在壓力的作用下會發生變形。當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時,巖層就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斷裂。巖層斷裂所產生的地震波傳到地表會引起地表的震動,這就是地震。3.地震的類型基本上分為三種(1)構造地震:由巖層斷裂引起。(2)火山地震:由火山噴發引起。(3)陷落地震:由于過度采礦而造成的地表塌陷引起的局部地震。4.地震發生時的應對措施(1)地震發生時,人若處在低樓層,應迅速跑至室外開闊地帶躲避。(2)如果被困暫時不能脫險,要保存好體力,不要盲目求救。衛生間是室內最佳避震場所,要選擇墻角避震。(3)萬一被砸傷,應設法盡快解除擠壓物;若發現骨折,首先要保持骨折體位,一定不要輕易移動受傷的部位。5.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6.遭遇崩塌、滑坡、泥石流時,應選擇與崩塌、滑坡、泥石流運動方向垂直的方向逃離危險區,絕不能順著其運動的方向逃生。第15課劃傷、擦傷怎么辦1.手背不小心被劃了個小口子,先清理傷口,再貼上創可貼。2.創可貼是一種常用的外科用藥,具有止血、護創等作用。3.使用創可貼應注意(1)傷口不干凈時不能貼。(2)傷口較大、出血較多時不能貼。(3)傷口已經感染、化膿時不能貼。(4)貼的時間不能超過24小時。(5)若被液體浸入,須清理創口后更換創可貼。4.處理擦傷傷口(要注意讓傷口透氣)5.崴腳后應及時冷敷。如果脫臼了,應盡快就醫,不要亂動關節處。傷情嚴重時,要及時就醫或撥打120急救電話。第16課火山噴發1.火山噴發是一種自然現象。火山噴發時,巖漿噴涌而出,大地發出巨大的聲響等。2.1980年5月18日的早晨,圣·海倫斯火山受地震影響突然噴發。噴出的火山灰和巖漿使周圍的度假村、木材場和居民住宅遭到破壞。3.地殼越往深處溫度越高,壓力越大。地殼運動破壞了地下的平衡時,巖漿受到擠壓,向上運動,遇到薄弱的地殼就會噴出地表,形成火山。4.火山噴發帶來的好處:形成珍貴礦石,形成地熱資源,形成優美的自然景觀,提高土壤肥力,產生的火山灰和火山巖是筑路的好材料等。5.火山噴發帶來的危害:污染空氣,導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摧毀家園等。6.火山噴發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形成火山巖小山、火山島、火山口湖等。7.長白山天池是一個火山口湖,由火山噴發形成。火山噴發噴射出大量巖漿之后,在火山口處形成盆狀凹陷,時間一長,積水成湖。第17課地表的變化1.如今的黃土高原黃土裸露,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2.水在地表流動的過程中塑造著地表形態。三角洲與瀑布的形成都與水的作用有關。3.風也是引起地表變化的重要因素。風蝕地貌是在風的作用下形成的,如雅丹地貌、風蝕蘑菇等。4.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號稱“世界屋脊”。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發現了一些遠古時代的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這里曾經可能是海洋。5.人類活動對地表的改變也有很大的影響,如采礦可能會造成地表塌陷。修建水壩、圍湖造田、亂砍濫伐等都會對地表造成影響。常考簡答背記1.地球主要分為哪幾個圈層?最外層主要由哪幾類巖石構成?答:地球由外到內依次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球最外層的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2.說一說,發生地震時,正確的自救方法有哪些?答:人若處在低樓層,應迅速跑至室外開闊地帶躲避;如果被困暫時不能脫險,要保存好體力,最好躲在衛生間的墻角處;可以通過敲擊管道向外界求助等。3.撥打急救電話時要注意什么?答:撥打急救電話時要保持鎮定,告訴接線人員詳細地址;要說清患者的年齡、性別、主要癥狀等,特別是呼吸是否困難、意識是否清楚等;確保電話暢通;到與急救人員約定的地點等待,接應救護車并為急救人員指路等。第五單元 材料的性能第18課 材料的導熱性1.熱可以在不同的固體材料中傳導。2.不同材料的導熱性是不一樣的。一般情況下,金屬材料的導熱性比較強,非金屬材料的導熱性比較弱。3.容易導熱的常見金屬材料按導熱性從強到弱排列依次是銅、鋁、鐵等。非金屬材料中除鉆石、石墨外,一般不易導熱。4.冬天,我們觸摸金屬感覺很涼,而觸摸木板感覺不是很涼。這是因為木材不易導熱,它不會很快把你手上的熱量帶走。5.導熱性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1)暖氣片是用金屬做的,利用了金屬材料導熱性強的特點,能更好更快地散熱,使室內變暖。(2)燒水壺的壺身是用金屬做的,利于導熱燒水;壺把手外包著一層塑料,塑料不易導熱,可以保護手不被燙傷。(3)炒鍋的鍋身是用金屬做的,利于導熱;鍋把手一般是塑料或木質的,不易導熱,防止燙傷。第19課材料的漂浮能力1.數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使用木船。選用木材造船是因為木材是漂浮材料。2.泡沫板可以浮在水面上,把泡沫板掰成小塊后仍能漂浮在水面上,木條截成小段后也能漂浮在水面上,而鋁做的易拉罐被壓扁后不能繼續漂浮在水面上。3.自然狀態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它們的漂浮能力與形狀無關。這樣的材料是漂浮材料。4.大小、形狀完全一樣的木板和泡沫板,在加載重物相同的情況下,木板先沒人水中。這說明泡沫塑料比木材的漂浮能力強。5.泡沫救生圈是水上救生的重要裝備,一般由泡沫塑料制成,外面包上塑料等,具有耐高溫、無皺縮、難分解、不易變形等優點。尤其是遇到尖利的物品時,泡沫救生圈不像充氣救生圈一樣易破裂。6.泡沫救生衣、大海中的浮球、河上的浮橋、竹筏等也都是用漂浮材料制成的。7.能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不一定都是由漂浮材料制作的。輪船可以漂浮在海面上,但制造輪船的鋼鐵不是漂浮材料。第20課陶瓷材料1.“白玉金邊素瓷胎,雕龍描鳳巧安排。玲瓏剔透萬般好,靜中見動青山來。”中國是陶瓷的故鄉,中國古代陶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早在7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做出了陶盆、陶罐,后來又創造性地燒制出了瓷器。3.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傳統陶是以黏土為主要原料燒制而成的。瓷用瓷土做原料,燒制溫度要比陶高很多。4.陶瓷材料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如地磚、陶罐、瓷瓶、餐具、架設高壓線時用到的陶瓷高壓絕緣子等。5.陶瓷材料的熔點大多在2000℃以上,耐高溫性能強,且在高溫下有很高的穩定性。陶瓷的導熱性低于金屬材料,是良好的隔熱材料。6.常見陶瓷材料具有不易導電、不易導熱、耐高溫、易碎、耐腐蝕等特性。7.研究陶瓷材料的特性時要注意安全。第21課保溫技術1.冬天,園林工人給樹穿上“外衣”是為了給樹保暖。2.棉被和棉衣里有棉花,棉花的導熱性差,而且棉花的縫隙里充滿空氣,空氣也不容易導熱。棉衣穿到身上后,可減緩人體熱量的散失,從而起到保暖的效果。3.保溫瓶的保溫原理:阻隔熱傳遞。(1)保溫瓶的瓶膽由玻璃制造,玻璃不易導熱,降低了熱傳導的效率。(2)木塞不易導熱,既減緩了熱傳導又有效阻擋了熱對流。(3)瓶膽的真空夾層,能有效阻擋熱傳導。(4)瓶膽鍍銀,銀能反射熱,可以有效阻擋熱輻射。4.保溫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1)在房頂鋪上保溫材料。(2)用泡沫塑料包裹水管。(3)在蔬菜大棚上蓋上草席。5.設計冬暖夏涼的房子時,房子要既能保溫,又能散熱,即冬天能減少室內熱量的外散,夏天能減少室外熱量的“人侵”。第22課居室甲醛哪里來1.裝飾、裝修材料中常含有甲醛。甲醛含量超標比較嚴重時,人們會聞到刺激性的氣味,感覺不舒服。2.我們可以用甲醛檢測劑或甲醛檢測儀檢測居室內的甲醛含量。3.甲醛檢測劑使用方法(1)檢測前將待檢測空間密封1小時。(2)打開空氣吸收盒,倒入檢測試劑,放于檢測空間30分鐘。(3)將顯色試劑倒入盒內,輕輕搖勻盒內液體后靜置10分鐘。(4)將混合液體的顏色與比色卡對照,得出檢測空間內的甲醛濃度結果。4.甲醛是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無色氣體,常用于制作樹脂、藥物、炸藥、染料等,還用于房屋、家具和種子等的消毒,以及生物標本的固定與防腐。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居空空氣中甲醛的衛生標準》:居室內空氣中甲醛衛生標準(最高容許濃度)規定為0.08毫克/立方米。6.長時間處于甲醛濃度超標的環境中,會嚴重影響人的健康,使人出現咽喉不適或腫痛、胸悶、皮炎等癥狀。如果癥狀加重,要盡快就醫,避免情況惡化。7.裝修、裝飾房屋時,如果使用大量含有甲醛的材料,會使室內空氣受到污染,危及人的身體健康。8.降低居室中甲醛濃度的方法(1)選擇環保材料。(2)勤開窗,多通風。(3)利用活性炭吸附甲醛。(4)求助專業機構進行室內空氣治理。常考簡答背記1.生活中,人們是怎樣合理利用材料的導熱性的?請你舉出至少三個例子。答:金屬暖氣片的導熱性好,利于散熱。炒鍋:鍋身是導熱性強的金屬材料,鍋把手是導熱性弱的塑料或木材。玻璃杯上的橡膠套導熱性不好,可以防止燙傷。2.生活中的陶瓷用品分別主要利用了陶瓷的哪些特點?舉出兩例。答:碗盤;不易導熱、耐高溫、耐腐蝕、易清洗。陶瓷高壓絕緣子:不易導電、耐腐蝕3.保溫瓶的瓶膽為什么設計成兩層間真空的結構?答:瓶膽設計成兩層并抽成真空,可以阻隔熱傳遞,減緩熱量的散失,起到保溫的效果。第六單元 創新與發明第23課生物的啟示1.蔥葉不容易彎曲與它的圓筒結構有關。圓筒結構比平板結構的承重能力強。2.人們根據蔥葉的結構特性,設計、制造了圓筒結構的物品,這就是仿生。3.仿生學是人們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通過研究生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功能,并根據其中的原理發明了新的設備、工具和技術的學科。4.通過制作某些東西來解釋難以直接觀察的事物(如內部構造、事物的變化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等),就是在建立模型。5.通過仿生設計研發產品的一般步驟6.一些受到生物啟示的重大發明(1)根據章魚腕足上的吸盤發明了塑料吸盤。(2)根據蝙蝠利用超聲波夜間飛行的特點,發明了雷達。(3)根據鷹隼等鳥類飛行時的身體姿態,找到了阻力小的流線型結構,發明了飛機。(4)根據蜻蜓翅膀末端略重一些的厚斑點能防止翅膀顫動的特點,改進了飛機的機翼。(5)根據蛋殼可以承受很大壓力的特點,設計了蛋殼建筑。(6)根據蝴蝶的迷彩,設計了迷彩服。(7)根據小鴨子的蹼,制作了潛水腳蹼。第24課印刷術1.印刷術在中國的發展及其重大影響(1)隋唐時期之前,書籍大多是手抄的。手抄費時、費力,易抄錯、抄漏。(2)雕版印刷術發明于隋唐時期,并在唐朝中后期開始被普遍使用。現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印的《金剛經》殘卷。(3)北宋畢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活字印刷術的使用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克服了雕版印刷的弊端。(4)20世紀80年代,以王選為首的科研團隊推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使印刷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被公認為活字印刷術后中國印刷技術的第二次革命。2.印刷術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光輝篇章,對人類社會的許多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在文化傳播方面,印刷術產生后,大量的文字典籍可以更方便、準確地被保存下來。3.體驗活字印刷術(1)將土豆切成大小相同的方塊。(2)在紙上寫出要刻的字的反向字。(3)照著紙上的樣子將反向字寫在方塊的底面上。用小刀雕刻,將寫字的一面字以外的其他部分剔除。(4)蘸上顏料,在紙上印出字。4.當今先進的印刷技術(1)靜電復印機-靜電復印技術。(2)照片打印機-超微墨滴打印技術。第25課走進虛擬世界1.“VR(VirtualReality)”的中文意思是虛擬現實。它是利用計算機程序生成的一種完全虛擬的三維環境,需要佩戴專業VR眼鏡來感受。2.VR眼鏡的鏡片是放大鏡。3.VR眼鏡的結構4.做個VR眼鏡(1)手持放大鏡片看手機畫面,看清之后量出手機到鏡片的距離。(2)找一個比手機稍小的盒子,在盒子的一面挖兩個鏡孔,裝上鏡片。兩孔間的距離應與兩眼距離相等。(3)按照量出的鏡片和手機的距離,將盒子的另一面多余的部分剪掉。5.VR眼鏡是利用放大鏡將手機圖像放大,使人的兩只眼睛各看到一個放大的圖像,經過人的大腦視覺系統處理最終使人看到一個虛擬現實的視覺場,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6.如果發現看到的畫面不清晰,沒有出現身臨其境的感覺,可能是由于手機離放大鏡片的距離過遠或過近、鏡盒剪裁不均勻留有縫隙等原因導致的。7.VR眼鏡不宜長期佩戴。佩戴時間過長,容易引發眼睛疲勞、暈眩、視覺紊亂,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8.VR技術的應用:模擬駕駛、模擬手術、觀察虛擬世界等。常考簡答背記1.舉例說明生活中哪些發明是受到了生物的啟示?至少列舉三例。答:雷達-蝙蝠,國家體育場-鳥巢,復眼照相機-蒼蠅。2.只使用一片放大鏡,能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嗎?答:不能。因為一只眼睛看物體立體感差,兩只眼睛看物體才能在大腦中形成立體感,VR眼鏡需要同時使用兩片放大鏡才能看到立體的效果。【教學目標】[科學觀念]認識到猜想不一定正確,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確,需要進行驗證。[科學思維]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學會自制汽水,感受制作的快樂。[探究實踐]能用實驗證明白醋和小蘇打混合產生的氣泡里是二氧化碳,知道汽水中的氣體是二氧化碳。[態度責任]能利用對物質的了解,對事物進行改造。【教學重點】依據觀察到的事實,做出猜想。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教學難點】將觀察到的事實與已有的生活經驗建立合理聯系。制作汽水的原理。【教學準備】[教師]課件、視頻材料、紙杯、吸管、白醋、小蘇打、錐形瓶、帶膠塞的導氣管、燒杯、澄清石灰水、干凈的飲料瓶、冷開水、檸檬片、白醋、食用色素、汽水配料表。[學生小組]每組制作汽水材料1份。【教學過程】和學生簡單互動拉近距離。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1.老師問:同學們,在炎熱的夏天你最想做些什么?學生交流:最想做的事情:游泳、吹空調、吃冰棍、果汁、西瓜、喝汽水2.教師點評:要注意安全,要去正規游泳池也要適當的運動,不要得了空調病也要控制好量,否則腸胃受不了你的生活方式很健康老師問:汽水是什么?學生交流:里面有氣體(二氧化碳)3.(出示雪碧、芬達、可樂)老師最喜歡在夏天喝這種飲料,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汽水(板書:汽水)為什么把它們叫做汽水呢?4.喝過汽水嗎?喝汽水的時候有什么感覺?學生交流:喝汽水的感覺(爽、有氣、很刺激、打嗝)5.為什么會感覺很爽很清涼呢?學生回答:喝完汽水后氣體會從口中和鼻中排出,會帶走身體里一部分的熱量。6.教師小結:難怪喝完會這么爽? 通過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說一說夏天最想做的事情,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教師進行適時的點評,對學生進行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教育。通過出示汽水,以及追問喝汽水時的感受,引出今天的研究內容“汽水”,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創設活動 證實關系的基礎上猜想多種原因,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三、游戲活動,驗證猜想1.今天老師給每個小組也準備了一瓶汽水,小組里觀察一下,里面有沒有氣體?學生觀察,交流發現:沒有氣體。2.老師問:你是根據什么判斷的?學生打開瓶蓋,觀察,交流:有聲音。3.我們打開瓶蓋,再來看看有什么發現?老師提醒大家打開觀察的時候要保持安靜,學生操作并交流發現:(板書:氣體)追問:說明什么?學生交流:有氣體跑出來了小結:氣體的流動產生了聲音追問:哪里?學生交流:在瓶壁上有氣體--氣體在水里會形成氣泡。老師提問:說明什么?小結:氣體的流動產生了聲音4.老師這里有四種物質(PPT),都是可食用的,哪兩種物質混合在一起也能產生像汽水里這樣的氣泡?糖+白醋能產生氣泡嗎?5.每個小組里各有兩種物質,分別倒入空杯中混合,我們來看看大家的猜測是否正確?實驗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學生交流發現: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也能產生氣泡,說明它們混合后產生了氣體,這個氣體是產生的新物質。6.教師巡視指導7.那氣泡里的是什么氣體呢?如果是二氧化碳,你有辦法來鑒別嗎?8.科學家發現:二氧化碳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我們可以怎么做?9.教師出示方法:在裝有小蘇打的錐形瓶中倒入白醋迅速蓋上橡膠塞,導管的另一頭插入澄清石灰水中觀察澄清石灰水的變化10.怎么來有序的進行這個實驗呢?老師建議小組里分工合作,30秒鐘時間小組里先進行分工?你們準備怎么分工合作?學生交流:我們小組是這么分工的,我做...他做...學生實驗、觀察、交流:澄清石灰水慢慢變渾濁。11.那我們開始鑒別吧。12.教師小結: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生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在這里教師通過讓學生找一找汽水里有沒有氣體,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到的現象推斷出汽水里面存在氣體,更是滲透了觀察方法的指導。通過提出“哪兩種物質混合在一起也能產生像汽水里這樣的氣泡?”“氣泡里的是什么氣體呢”等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提升了探究的能力,最后通過觀察到的現象推斷出結論,逐步讓學生明白制作汽水的原理,為接下來“自制汽水”環節做好準備?在學生的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還注重培養學生小組分工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同時這個實驗的反應速度較快,合理的分工合作也是有效完成實驗的保障。四、拓展延伸,總結1.同學們,制作出了二氧化碳,那能不能來制作汽水了呢?(板書:制作)在家里我們一般用檸檬代替白醋,和小蘇打產生二氧化碳,小組里想一想,制作這樣的檸檬汽水,你們還需要哪些材料?你們準備怎么做?2.教師巡視指導3.還需要什么?水放多少?學生交流:糖、讓汽水有甜味2勺、色素、比較漂亮、2-3滴。4.有什么作用?放多少?我們可以使用食用色素,比較漂亮,而且是安全的?放多少?5.教師出示制作方法(PPT)老師給大家提供的材料都是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6.方法都已經知道了,等會邊制作邊思考以下問題(PPT),完成實驗記錄表?每一步都要進行觀察和思考,觀察什么?思考什么?學生交流:混合后什么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有沒有產生新物質。7.教師巡視指導8.都制作好了嗎?展示給大家看9.放入物質后有什么變化?有沒有產生新物質?學生交流:檸檬水的味道改變沒有糖水的味道改變沒有色素水的顏色改變沒有小蘇打水中產生了新物質有10.我們自制的檸檬汽水味道怎么樣?想不想來品嘗,怎么嘗比較衛生呢?學生交流品嘗、學生交流:買的汽水氣足、甜度合適,顏色也好看。11.教師小結:用吸管,每人吸一小口,仔細品嘗。12.和買來的汽水相比,感覺有什么不同?學生交流:(比例合適,還添加了一些其他的東西)學生觀察,交流:添加了甜蜜素(調味劑),香料。13.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研究了汽水的秘密,也自制了檸檬汽水,你知道最早發現這個汽水秘密的人是誰嗎?他又是怎么發現的呢?14.出示視頻15.看了視頻后你有什么想法?16.教師小結:當然要想制作出美味又健康的汽水,還需要我們不斷的嘗試,課后我們可以還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其它材料,比如果汁、蜂蜜、茶飲等,嘗試調制出不同口味的汽水?同時別忘了把制作的過程、看到的現象等用文字、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我們只要善于觀察生活,敢于嘗試,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發現!教師能以生為本,讓學生在制作汽水前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設計實驗,同時教師通過不斷的追問,幫助學生完善實驗的細節。學生在制作汽水的過程中,感受到物質變化的奇妙,體驗到了制作汽水的快樂,并通過觀察和思考,加深了對兩類變化的理解。讓學生嘗一嘗自己制作的汽水,能在很大程度上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也能發現與買來汽水的不同,從而為下面探究工廠生產的汽水做鋪墊。教師通過帶領學生觀察配料表和閱讀文字資料,幫助學生認識工廠制造汽水的方法,明白工廠制造汽水與自制汽水的不同?通過觀看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長期飲用汽水會影響身體健康。教師通過視頻介紹發現汽水秘密的人,旨在向學生闡述“善于觀察,敢于嘗試,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發現”這樣的道理,并鼓勵大家平常多多觀察生活,多多動手嘗試?而下課的鈴聲也不應該成為科學學習的終點,教師最后鼓勵學生課后繼續制作不同的汽水,延續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并讓學生將課上習得的本領和知識帶到課后的探究中去。【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知道化學家研究物質的成分、性質、用途并制造新物質。[科學思維]能夠用驗證性實驗的方法,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探究實踐]能夠用探索性實驗的方法,分析某種混合物質的成分。[態度責任]了解化學家的某些發現和發明,體會科學家及其研究成果的價值。【教學重點】本課必須掌握的東西。知道化學家研究物質變化的學問。【教學難點】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把我們做的實驗同化學家的實驗建立聯系。【教學準備】[教師]課件、視頻材料、白醋、小蘇打、錐形瓶、帶橡膠的導氣管、燒杯、澄清石灰水、蠟燭、吸水紙、黑色水筆[學生小組]每組牛頓擺球1個。【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1.在眾多的科學家當中有一類是化學家,大家了解化學家嗎?知道化學家所從事的工作嗎?2.學生說一說自己對化學家及其工作的了解。3.教師小結:化學家們常常在實驗室里做各種各樣的實驗,研究物質的性質、成分,并制造新的物質。二、創設活動(二)觀察情景,大膽猜想4.出示課本第10頁上面一幅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進一步了解化學家經常研究的是什么問題?預設:這是什么東西?他有什么性質?與另一種物質混合起來會怎么樣呢?它可以變成另外一種物質嗎?5.教師小結:這些都是化學家所要研究的問題?化學家又是如何研究這些問題的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討化學家的研究? 三、游戲活動,驗證猜想活動一:像化學家那樣研究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1.教師引導:讓我們學著科學家那樣,先來研究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2.出示課本第10頁和11頁的相關文字,學生讀一讀這段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活動的方法以及要求。教師指導:大家還記得二氧化碳是怎樣制取出來的嗎?出示課本第8頁將白醋和小蘇打混合,引導學生看一看,進一步了解二氧化碳制取的方法。3.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按照要求研究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仔細觀察實驗中的現象。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活動情況并提醒學生點燃蠟燭時注意安全,注意觀察實驗現象。4.全班交流,指生說一說,當我們把二氧化碳氣體導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會發生怎樣的現象?二氧化碳氣體導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會發現澄清的石灰水慢慢變得渾濁。5.將二氧化碳氣體導入到空瓶子中,看一看,聞一聞,觀察二氧化碳氣體的特點。預設:二氧化碳氣體看上去沒有顏色,聞起來也沒有味道,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6.將二氧化碳氣體導入到點燃兩支蠟燭的燒杯中,看看會有怎樣的現象發生?預設:會發現底層蠟燭火焰先熄滅,上層蠟燭火焰后熄滅。為什么正在燃燒的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