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跟蹤檢測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跟蹤檢測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跟蹤檢測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跟蹤檢測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跟蹤檢測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eq\o(\s\up7(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s\do5())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鴉片斗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從今西方侵略者紛至沓來,窮兇極惡地發(fā)動一次又一次對中國的斗爭,迫使清政府妥協就范,把中國一步一步地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淵。”這一相識(B)A.違逆歷史事實 B.符合唯物史觀C.夸大歷史影響 D.強調民族抗爭解析:鴉片斗爭后,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中國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次次鴉片斗爭中,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等不同等條約,中國丟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斗爭中國戰(zhàn)敗,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1900年八國聯軍發(fā)動侵華斗爭后,列強通過《辛丑條約》進一步限制了中國,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由此可見,列強通過侵略斗爭,強簽不同等條約,把中國一步一步地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淵,符合唯物史觀,故選B。上述相識符合歷史事實,解除A;上述相識符合歷史影響,解除C;上述歷史相識,突出列強侵略,沒有強調民族抗爭,解除D。2.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最精確的理解是(C)A.一半是封建社會,一半是殖民地B.封建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各占一半C.大部分主權丟失,封建經濟為主D.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共同統治的社會解析:半殖民地,指部分丟失國家主權,半封建社會,指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封建社會體系不完全瓦解,是不完全的封建社會和不完全的殖民地社會,故選C;A是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機械的錯誤理解,解除;B是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片面理解,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包含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豐富的內涵,D只是涉及到政治方面,解除。3.“務須讓西方列強進入中華帝國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馬戛爾尼那時的歲月已經遠去,如今法英兩國要與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宮中,而不是在總督府等衙門,接著商談已從帝國南部或中部重鎮(zhèn)起先的關系。”為此西方列強發(fā)動的斗爭是(B)A.第一次鴉片斗爭 B.其次次鴉片斗爭C.八國聯軍侵華斗爭 D.日本全面侵華斗爭解析:依據“接著商談已從帝國南部或中部重鎮(zhèn)起先的關系”可以推斷,這是在鴉片斗爭之后,列強要求進一步開放中國沿海的通商口岸,故應是其次次鴉片斗爭,故選B項。A、C、D三項發(fā)動斗爭的國家和要求與題干材料信息不符。4.《馬關條約》中規(guī)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國制造一切貨物,其于內地運輸稅、內地稅、鈔課、雜派……即照日本臣民運入中國之貨物一體辦理,自應享優(yōu)例豁除。”從中可以看出導致中國近代以來民族工業(yè)舉步維艱的一個因素是(B)A.民族工業(yè)沒有技術優(yōu)勢 B.外資工業(yè)享有免稅特權C.民族工業(yè)沒有資本優(yōu)勢 D.外資工業(yè)在中國的興起解析:題干中提到《馬關條約》賜予列強貨物運至內地免收內地稅的特權,打擊和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B選項符合題意。材料未體現民族工業(yè)沒有技術優(yōu)勢,A選項解除。民族工業(yè)沒有資本優(yōu)勢與材料無關,C選項解除。外資工業(yè)在中國的興起在甲午戰(zhàn)前就已經出現,D選項錯誤。5.1895年5月,臺灣士紳提出了臺灣獨立的主見,并于當月23日擁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改年號為“永清”,正式宣告臺灣民主國成立。對“臺灣民主國成立”的相識比較正確的是(D)A.這是臺灣士紳陰謀脫離祖國而獨立的分裂行為B.“永清”的含義是臺灣恒久是清朝的,因此這是維護清朝統治的愛國行為C.這是臺灣士紳進行的一次政治投機,有效地反抗了日本的侵略D.這是臺灣士紳在特別狀況下實行的一種保衛(wèi)祖國領土完整的特殊措施解析: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其中有割臺灣、澎湖列島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的內容,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成立“臺灣民主國”事實上是反對日本割占臺灣的特殊舉措,故選D。就成立“臺灣民主國”本身而言,不能看作是維護清朝統治的愛國行為,但由年號“永清”可知,它又是基于反對清王朝的賣國行徑,保衛(wèi)祖國的領土完整,并非是要脫離祖國而獨立,也不是所謂政治投機,且臺灣民眾的抗日斗爭沒有真正有效地反抗日本的侵略,解除A、B、C。6.下表是某同學在學習中國近代一條約內容時的摘錄,該條約的影響是(C)eq\x(\a\al(現今中國已開通商口岸之處,應準添設下開各處……,一、湖北省荊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慶府。,三、江蘇省蘇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A.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B(yǎng).使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的統治工具C.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D.使中國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解析:依據題干中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的關鍵信息,說明該條約出自1895年的《馬關條約》。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于1851年,而《馬關條約》簽訂于1895年,時間不符,故解除A;使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的統治工具是1901年《辛丑條約》,時間不符,解除B;依據已學學問可知《馬關條約》的簽訂,刺激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故選C;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中國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解除D。7.羅榮渠在《現代化新論》一書中說:“在此以后,外國滲透的方式從貿易領域擴大到投資、生產、銷售、金融各個領域,干脆變更了原有的‘小農手工業(yè)生產方式’,使中國在經濟上和財政上都日益陷入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依附地位。”材料中“在此以后”的“此”應是(B)A.《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銀元 B.《馬關條約》允許外國設廠C.《南京條約》附約領事裁判權 D.《辛丑條約》嚴禁人民反帝解析:“外國滲透的方式從貿易領域擴大到投資、生產、銷售、金融各個領域”說明列強侵華方式進行資本輸出,應當是《馬關條約》允許外國設廠,B項正確。《南京條約》簽訂之后是商品輸出,解除A項。C項涉及的是司法問題,不是經濟問題,解除。D項涉及的是統治中國方式變更的問題,解除。8.有些日本人認為:甲午中日斗爭是文明之戰(zhàn)、解放之戰(zhàn)、救亡之戰(zhàn)。下列選項對此觀點相識正確的是(B)A.揭示了甲午中日斗爭爆發(fā)的緣由B.掩蓋了日本對華侵略的斗爭本質C.突出了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同D.表明白中國備受異族壓迫的事實解析:“文明之戰(zhàn)、解放之戰(zhàn)、救亡之戰(zhàn)”的說法把日本裝扮成救世主的身份,掩蓋了這是日本為滿意自身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須要而對中國進行掠奪和侵略的本質,故選B,解除D;題干并沒有揭示出甲午中日斗爭的緣由和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故解除A、C。9.1894年,日本天皇發(fā)布《宣戰(zhàn)詔書》:“清國公然暗中干涉朝鮮內政,借口挽救屬邦之難,出兵朝鮮……事既至此,不得不公然宣戰(zhàn)。”據此可知,日本的《宣戰(zhàn)詔書》(B)A.證明白日本被迫做出應戰(zhàn) B.旨在推卸發(fā)動斗爭的責任C.表達出對朝鮮主權的敬重 D.得到了西方國際社會認同解析:“清國公然暗中干涉朝鮮內政,借口挽救屬邦之難”的意思是說日本侵略中國是因為中國干涉朝鮮內政,明顯是推卸發(fā)動斗爭的責任,B正確;材料并不是證明日本被迫應戰(zhàn),A錯誤;材料說明日本推卸斗爭責任,不是敬重朝鮮主權,C錯誤;材料沒有說明日本侵華得到了西方國際社會的認同,D錯誤。10.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11國宣戰(zhàn),宣戰(zhàn)詔書下至地方時,郵政大臣盛宣懷下令各地電信局將清廷宣戰(zhàn)詔書扣押,并電告各地督撫,不要聽從今吩咐。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聞此訊,覆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這反映了(C)A.侵略者與地方督撫相互勾結 B.地方督撫脫離清政府而獨立C.中心對地方的限制力度減弱 D.清廷政治腐敗導致眾叛親離解析:材料中的事務是東南互保事務,“電告各地督撫,不要聽從今吩咐”“此亂命也,粵不奉詔”說明地方對于中心吩咐不予接受,體現出中心對地方的限制力度減弱,C正確;材料中不能說明侵略者與地方督撫相互勾結,A錯誤;材料中只是說明地方不聽從中心吩咐,并不是脫離清政府而獨立,B錯誤;材料并不是說明清廷政治腐敗導致眾叛親離,D錯誤。11.近代某不同等條約規(guī)定:“界內歸使團管理,并得自由防守。華人不準居住界內。”下列選項中同樣屬于該不同等條約的條款是(D)A.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用示平允B.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C.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D.中國拆毀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口之炮臺,并許各國酌定數處留兵解析:依據材料內容“界內歸使團管理”“華人不準居住界內”等信息并結合史實可知是《辛丑條約》內容,與此有關的是D項;A項是利益均沾原則,是1843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虎門條約》規(guī)定,與材料無關,不選;B項與日本《馬關條約》內容有關,與材料無關,不選;C項與英國《南京條約》及附件有關,與材料無關,不選。12.下圖是八國聯軍明信片,寓意是某事務對西方各國來說是一場噩夢。下列詩句與此事務相關的是(B)A.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B.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C.三元里前聲若雷,鄉(xiāng)民合力強徒摧D.倭人竟割臺灣去,萬眾一心誰敢侮解析: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對西方各國來說是一場噩夢”的事務應當是中國人民發(fā)起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B正確。A是指甲午中日斗爭期間的黃海大海戰(zhàn)中,為了愛護旗艦,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沖鋒向前的事跡,C是指鴉片斗爭期間的三元里抗英斗爭,D指的是甲午戰(zhàn)后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都與義和團運動無關,均解除。13.1895年之前,臺灣已有詩社,但為數不多。1895年后,或是“前清遺儒,學非所用”,故“相率為詩”,或是“省籍人士,未忍漢學未墜,提倡詩學”,于是“詩社繼立,遂風靡全島矣”,最多時竟有300余個。詩社的盛行反映出(D)A.日本對臺灣實施同化政策 B.臺灣地區(qū)民族意識的覺醒C.詩歌成為民眾反日的載體 D.傳統文化在臺灣得以傳承解析:依據材料可知,臺灣人民在1895年之后成立詩社來傳承漢學,故D項符合題意。材料不能得出日本對臺灣實行同化政策的結論,A項解除。成立詩社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存?zhèn)鹘y文化,與民族覺醒無必定關系,B項解除。材料未體現反日,C項解除。14.19世紀末,中國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沖突代替華夷之辯、滿漢之爭,成為主要社會沖突,而這種沖突首先表現為反外國教會的斗爭。這種“沖突”(B)A.表明洋務運動成果顯著 B.體現了民眾樸實的愛國情懷C.以南京為中心快速發(fā)展 D.是列強首次聯合侵華的結果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國與帝國主義的沖突是由列強侵華引起的,也就是說民族沖突是引發(fā)沖突的主要緣由,材料“首先表現為反外國教會的斗爭”顯明地反映出民眾的反帝愛國情懷,故選B項。中國同帝國主義之間的沖突并沒有體現洋務運動的成果顯著,故解除A項;19世紀末的中外沖突并不僅僅局限于以南京為中心,故解除C項;19世紀中期就已經出現了列強聯合侵華,故解除D項。15.“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xiāng)民合力強徒摧。”該詩反映的斗爭應當是廣州郊區(qū)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下面對該事務表述正確的是(C)A.取得了抗拒斗爭的完全成功B.清政府主動協作,軍民共同反抗外敵C.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fā)的抗拒侵略的斗爭D.阻擋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解析:材料反映的抗英的主體是廣州郊區(qū)三元里人民,沒有清軍的參與,可見清政府沒有主動協作人民的抗英斗爭,抗拒斗爭沒有取得完全成功。義和團運動阻擋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解除A、B、D。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民眾大規(guī)模自發(fā)保衛(wèi)家園反抗外來侵略的戰(zhàn)斗。因此選擇C。16.左宗棠收復新疆后,清朝于1884年在新疆設行省。此舉加強了國家統一,鞏固了邊防,發(fā)展了當地經濟,加強了內地與邊疆的聯系。構成這段文字的是(C)A.歷史敘述和史料實證 B.歷史說明和歷史觀點C.歷史敘述與歷史說明 D.歷史結論與歷史說明解析:歷史觀點是指人們對歷史事務、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的評價;歷史說明是對歷史事務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歷史敘述指的是對歷史事物進行客觀合理的描述;歷史結論指的是人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務所作出的一種主觀相識。“左宗棠收復新疆后,清朝于1884年在新疆設行省”屬于歷史敘述,“此舉加強了國家統一,鞏固了邊防,發(fā)展了當地經濟,加強了內地與邊疆的聯系”屬于歷史說明,故C正確;A、B、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解除。17.在收復新疆作戰(zhàn)中,清軍各軍,遠者相距三千余里,倉促有事,無所秉承,公文用當時中國最快捷的“立刻飛遞”方式也須要半個月。為此,左宗棠坐鎮(zhèn)大營,下令所屬各大軍前沿指揮官“相機辦理,不為遙制”。上述材料集中表明(D)A.清軍在收復新疆過程中并無統一戰(zhàn)略B.左宗棠“緩進急戰(zhàn)”的策略卓有成效C.軍隊的協調性較強是收復新疆的關鍵D.交通地理深刻影響著斗爭的作戰(zhàn)方式解析:“相機辦理,不為遙制”說明前線指揮官要依據地理交通推斷作戰(zhàn)方式,D正確。清軍在收復新疆過程中由左宗棠負責,有統一戰(zhàn)略,A錯誤。材料沒有提及左宗棠“緩進急戰(zhàn)”的策略,B錯誤。材料沒有說明軍隊協調性是收復新疆的關鍵,C錯誤。18.“臣李鴻章此次在煙臺、大連灣親詣英、法、俄各鐵艦,詳見察看,規(guī)制極精堅,而英艦尤勝一籌。即日本蕞爾小邦,猶能節(jié)約經費,每年增加一只巨艦。中國自(光緒)十四年北洋海軍開辦以后,迄今未添一船,僅能就現在大小二十余艘勤另訓練,竊慮今后難以繼。”這主要表明李鴻章(C)A.推行避戰(zhàn)保船,妥協退讓策略B.侵吞海軍軍費,中飽私囊C.擔憂北洋海軍的安危D.對清朝統治不滿解析:從材料“日本蕞爾小邦,猶能節(jié)約經費,每年增加一只巨艦”“自(光緒)十四年北洋海軍開辦以后,迄今未添一船——竊慮今后難以繼”可以看出,李鴻章認為日本近年來舉國上下集中經費,購置多艘世界最先進的戰(zhàn)艦,海軍實力快速強大,而北洋海軍“迄今未添一船”,導致中日海軍實力差距正在拉大,這表明李鴻章擔憂北洋海軍的安危,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妥協退讓政策,故A項解除;材料沒有涉及到海軍軍費的問題,故B項解除;李鴻章是清政府的官員,故D項錯誤。19.下列關于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的表述,不正確的是(B)A.發(fā)生在《馬關條約》簽訂以后B.是在清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進行的C.臺灣各族人民紛紛參與抗日斗爭D.臺灣軍民的反割臺斗爭長達5個月之久解析:1895年4月,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等割讓給日本,故A項符合史實,但不合題意;據所學可知臺灣各族人民在愛國志士丘逢甲、徐驤的領導下組成義軍,與劉永福的黑旗軍并肩作戰(zhàn),先后在新竹、臺中、彰化、臺南等地痛擊日軍。在臺中旁邊的大甲溪,日軍遭到黑旗軍和義軍的伏擊,臺灣軍民與日軍血戰(zhàn)長達5個月,因此不是在清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故B項符合題意;C、D均符合史實,但不合題意。20.20世紀30年頭,日本在侵占中國東北后,曾下令焚毀一切有關中國歷史的書籍,日本侵略者實行此項措施的主要目的是(D)A.推行日本的奴化思想 B.減輕中國學生的學習負擔C.消退中國文化中的封建因素 D.消磨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解析:依據材料和所學學問可知,20世紀30年頭日本焚毀一切有關中國歷史的書籍,目的是要消磨、摧殘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抗拒意志,實現其同化政策,故D項正確;A項是D項的詳細表現,解除;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消磨中國人民民族意識,與學生的學習負擔、中國文化中的封建因素無關,故B、C項解除。21.從1939年初起,國民黨政府接連編寫了《游擊隊調整方法》《游擊戰(zhàn)綱要》等文件和書籍,分發(fā)給各戰(zhàn)區(qū)、各軍事學校,作為研討游擊戰(zhàn)的教材;還在南岳舉辦了游擊干部訓練班。這表明(A)A.國民黨重視國軍的敵后作戰(zhàn)B.抗日斗爭起先進入全面相持階段C.國共兩軍相互借鑒取長補短D.國民黨抗戰(zhàn)方針發(fā)生了根本轉折解析:依據所學學問可知,游擊戰(zhàn)是敵后戰(zhàn)場的戰(zhàn)術,國民黨政府“編寫了《游擊隊調整方法》《游擊戰(zhàn)綱要》等文件和書籍”“舉辦了游擊干部訓練班”等,反映了國民政府重視敵后戰(zhàn)場的作戰(zhàn),故A項正確;抗日斗爭起先進入全面相持階段是在1938年10月,故B項不符合材料的時間信息;材料信息體現的是國民黨吸取共產黨軍隊的特長,體現不出相互借鑒,故C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出國民黨抗戰(zhàn)方針發(fā)生了根本轉折,故D項錯誤。22.某抗日將領在一次戰(zhàn)役時寫給妻子的信中說:新秋入序,暑氣漸消,尤以夜間氣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運來援軍五萬余口。……匯山碼頭(黃浦江下游西岸)為我軍占據,敵人雖有大部援軍,無法登陸……寇日內再不解決,或即參與戰(zhàn)斗也。這位將領參與的戰(zhàn)役是(C)A.徐州會戰(zhàn) B.太原會戰(zhàn)C.淞滬會戰(zhàn) D.棗宜會戰(zhàn)解析:材料“新秋入序,暑氣漸消”可知此次戰(zhàn)役的時間大致跨越夏秋兩季。淞滬會戰(zhàn)發(fā)生于1937年8月到11月,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企圖,符合題干“新秋入序,暑氣漸消”的時間,且題干中提到“匯山碼頭”,符合淞滬會戰(zhàn)的地點,故選C。太原會戰(zhàn)發(fā)生在1937年9月中旬到11月,徐州會戰(zhàn)的時間是1938年1月到5月,棗宜會戰(zhàn)的時間是1940年5月到6月,均不符合題干的時間與地點,解除A、B、D。23.國民革命軍第129師師長劉伯承在戰(zhàn)士不情愿換掉已經穿戴了多年的紅軍裝、五星帽,而要換上青天白日帽徽時說:“這帽徽是白的,可我們的心恒久是紅的!同志們,為了救中國,短暫與紅軍帽告辭吧!”他這樣說的主要目的是(C)A.提倡國共合作,進行國民大革命B.爭取黨內合作,保障抗戰(zhàn)成功C.促成統一戰(zhàn)線,確保民族大解放D.開拓正面戰(zhàn)場,徹底殲滅日軍解析:材料有提倡國共合作的目的,但進行的不是“國民革命”,而是民族解放斗爭,故A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其次次國共合作,方式是黨外合作,故B錯誤。結合所學,“青天白日帽徽”是抗日斗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的帽徽,依據材料“為了救中國,短暫與紅軍帽告辭”可知工農紅軍已經同意接受國民政府的改編。隨著民族危機的進一步加深,國共選擇其次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故C項正確。在正面戰(zhàn)場抗戰(zhàn)的是國民黨政府的軍隊,材料提到的是共產黨的軍隊,應當是開拓敵后戰(zhàn)場,故D項錯誤。24.《陸軍步卒漫話物語》是侵華老兵齋藤邦雄反思侵華斗爭的作品。下面節(jié)選的兩幅圖,客觀上反映了(D)A.冀中是全國抗日的總后方 B.正面戰(zhàn)場牽制了敵人主力C.游擊戰(zhàn)是抗日的主要形式 D.敵后抗戰(zhàn)取得了顯著效果解析:上面兩幅圖反映的是敵后戰(zhàn)場的農夫用手里現有的工具和生活中常用的行動來與日本侵略者奇妙周旋和進行抗擊的事例,由“被農夫追著打”就可以看出敵后農夫的抗戰(zhàn)效果顯著,故選D;陜甘寧邊區(qū)是全國抗日的總后方,故A的說法不符合史實;圖中反映的是敵后戰(zhàn)場,故B的說法與題意不符;游擊戰(zhàn)是敵后戰(zhàn)場抗日的主要形式,但不是整個抗日斗爭時期抗戰(zhàn)的主要形式,故C的說法也是錯誤的。25.“它結束了近代以來中國反侵略斗爭屢遭失敗的厄運,大大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形成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合力。”材料觀點(D)A.認為國民黨軍隊是抗戰(zhàn)成功的根本保證B.否認了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貢獻C.沒有看到抗戰(zhàn)成功對民族自信念的影響D.確定了全民族的抗戰(zhàn)對中國的主動影響解析:依據“它結束了近代以來中國反侵略斗爭屢遭失敗的厄運”可知材料中提到的這次斗爭應當是中國的抗日斗爭。依據“形成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合力”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材料主要是確定了全民族抗戰(zhàn)對中國的影響,而非是論述國民黨軍隊在抗戰(zhàn)成功中的作用,故解除A項,選D項;依據“大大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形成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合力”可知B、C項說法有誤,故解除。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題16分,第27題22分,第28題12分,共50分)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們反思這場斗爭,不是計較一場軍事斗爭的輸贏,它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問題,而是一個思想問題,中國文明,經驗了內部的改良與革命,還有外來的侵略和支援,從清朝的封閉和黑暗的中世紀文化,重新回到全面開放和多樣化的近代文明轉型時期。在近代文明的轉型中,世界力圖“變更中國”,而我們不能只是仇恨和生氣,我們不能狹隘地站在愛新覺羅家族政權的立場上,而是應當站在文明中國的立場上。“清代中國”須要變更,封閉和孤立的、腐朽和沒落的,我們自己也在內部變更,……從內部變更著“清代中國”,不斷催生著一個嶄新的新中國。——裴鈺《變更中國——鴉片斗爭英國出兵170周年反思》材料二:凡事都有兩面性,尤其在歷史這方面,有些事幾乎是不行避開的。從干脆的影響來看,八國聯軍屠殺中國的人民,掠奪中國的財物,逼迫中國要斗爭賠款,還要中國開通口岸以便他們長時期的在經濟上壓榨中國……看圓明園和故宮,遭到了嚴峻的破壞,被掠到海外的國寶不知有多少。但從間接的影響來講,八國聯軍的侵略行徑也同時驚醒了中國這個東方睡獅,讓中國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讓那些懷著天朝上國思想的老頑固們醒悟地相識到,他們的時代過去了,中國必需向世界看齊。八國聯軍敲開了中國的國門,也讓中國從今起先現代化進程,起先參與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國的被侵略,讓中國天經地義站在正義的一方,在兩次大戰(zhàn)中不至于淪為世界所不齒的邪惡軸心國。(1)材料一中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對此你如何理解?(6分)(2)材料二中作者認為八國聯軍侵華對中國的影響是什么?(5分)(3)上述兩則材料體現了歷史探討中的什么觀點?(5分)答案:(1)觀點:鴉片斗爭是使中國重新回到全面開放和多樣化的近代文明轉型時期的轉折點。理解:鴉片斗爭使中國被迫放棄了閉關鎖國的政策,起先面對世界;自然經濟起先解體,中國起先由農耕文明向工業(yè)文明轉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轉型;驚醒了部分中國人,使他們起先開眼看世界,面對世界。(2)干脆影響: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間接影響:進一步驚醒了中國人,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3)觀點:近代化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解析:第(1)問,通過閱讀材料內容回答,作者的觀點主要是指出鴉片斗爭使古老的中國“重新回到全面開放和多樣化的近代文明轉型時期”。對這種轉型的理解可以從政治、經濟、思想觀念三方面闡釋。第(2)問,歸納材料內容,從干脆影響和間接影響兩方面回答。第(3)問,結合三大史觀回答。“清代中國”向近代文明轉型,說的就是近代化史觀和文明史觀;驚醒了中國,中國人起先向世界看齊,就是全球史觀。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們中國人民,半個世紀以來受盡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進一步進行大規(guī)模的侵華斗爭,蹂躪我國土,屠殺我同胞,獸蹄所至,廬舍為墟。日本帝國主義賜予我中華民族的損失和恥辱,實在是數不勝數。半個世紀以來,我中華民族所受的奇恥大辱,血海深仇,現在報仇雪恥了。這的確是我中華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國同胞的熱情慶祝。——1945年9月5日《解放日報》社論:《慶祝抗戰(zhàn)最終成功》材料二: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毀了。尼米茲海軍上將始終認為,美國海軍的確定優(yōu)勢使成功得以實現,而且只要有海軍的優(yōu)勢就足以獲勝。蘇聯的觀點認為紅軍參戰(zhàn)是確定性的因素,即使沒有原子彈也會是這樣。看來是全部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敗,然后又使失敗突然來到。——亨利·米歇爾《其次次世界大戰(zhàn)》(下冊)材料三: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給俄國友人尼·丹尼爾遜復信中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列舉出日本在侵華斗爭期間違反國際公法、慘無人道“屠殺我同胞”的典型例證。(4分)(2)依據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戰(zhàn)敗緣由有哪些?你認為這樣的分析全面嗎?試作說明。(8分)(3)通過19世紀末和20世紀30年頭日本發(fā)動的兩次侵華斗爭對中國革命進程的影響,說明材料三觀點的合理性。(10分)答案:(1)細菌戰(zhàn)、毒氣戰(zhàn)、南京大屠殺。(2)美國海軍的確定優(yōu)勢;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美國投放原子彈;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不全面。忽視了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zhàn)的作用。(3)中日甲午斗爭中國戰(zhàn)敗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力氣壯大,加速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抗日斗爭的成功增加了中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念,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成功奠定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