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概論》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發展-38_第1頁
《文化學概論》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發展-38_第2頁
《文化學概論》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發展-38_第3頁
《文化學概論》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發展-38_第4頁
《文化學概論》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發展-38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發展授課教師:話說“傳銷”特點:

1.找工作、親朋加入。

2.“掉餡餅”高收入、高利潤誘惑你“請君入甕”。

3.金字塔---拉攏人員加入。

4.銷售物品要么見不到,要么貴得要命。

5.傳銷公式。

6.交門檻費(五六千甚至上萬元)。

7.限制人身自由(包括信息)。

8.洗腦。

9.人員混雜。今日內容溫故:第二章內容知新: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發展:

第一節人類文化的起源☆第二節文化發展與社會類型☆第三節文化的積累和創新第一節人類文化的起源(P41-48)一、人類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礎二、人類的起源與文化的起源一、人類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礎文化起源即文化如何產生的問題。文化即人類基于自身生存而對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主動性、創造性適應。人類對環境主動調適→形成獨特文化

→身心日臻完善

→不斷超越自然屬性

→逐漸演變為“現代人”:文化的起源即人類的起源早起人類先驅“與禽獸同居、與萬物并生”

→最終從人猿共祖→到人猿揖別→嬗變為“文化動物”

→←生物學基礎據遺傳學、生物化學、解剖學等的研究,人類與靈長目類人猿(倭黑猩猩、大猩猩等)之間至少有98.5%的基因是相同的,這意味著在人類與類人猿之間那不超過1.5%的基因才真正為人類所獨享。正是作為人類先驅的這種靈長類的生物屬性,為“人類”及其文化的起源奠定了生物學基礎。二、人類的起源與文化的起源一、人類起源,即人類先驅與類人猿分道揚鑣而獨立演化為現代人的過程,其生物學標志是直立人的面世,其行為標志則是文化行為的產生。二、人類祖先從人猿共祖到人猿揖別,大致遵循著如下進化路線南方古猿(至少440萬年前形成最早原人,大約260萬年前至230萬年前開始轉化)

→早期人屬(能人,大約180萬年前開始演化)

→直立人(大約20萬年前開始演化)

→智人(舊石器時代)

→智人(大約2.8萬年前,類似現代人,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行為→文化符號)★★舊石器時代的結束,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登上地球舞臺的中心。三、文化起源是與文化主體——人類祖先“自意識”及意識的產生相伴隨的。(P48第2段)

人類祖先正是在生存實踐中,使身體各種機能實現了量和質的變化:直立行走、手腳分工、腦容量增大、心智完善、萌芽狀態的“自意識”逐漸向更高級的抽象思維演變。人類祖先也正是在生物性與文化性的長期互動中,最終從自然中獨立分化出來,不再被動地依賴自然、屈服于自然,而成為改造自然、創造文化的主體。第二節文化發展與社會類型(P48-57)一、人、文化及社會之間的內在關系☆二、文化發展與社會類型(P50-57)一、人、文化及社會之間的內在關系文化是人類的創造物,,是“一個特定社會中代代相傳的一種共享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包括技術、價值觀念、信仰以及規范”。社會是指處于特定區域和時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按照一定的行為規范而結成的人類生活共同體。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環境、人口和文化。人,既是創造文化的主體,也是社會的成員、社會的主宰。人只有結成一定的社會群體才能成為文化創造的主導力量,因而人類在創造文化的同時也組建了簡單的社群進而到復雜的社會。三者關系:人與文化及社會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動態關系,人的行為受所在文化及社會的影響和模塑,而文化與社會本身又依賴于人的力量而產生和維持。文化與社會的內在關系:

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文化是人類社會的文化,而社會是由人類文化構成的社會。沒有文化滋養的社會難以存在,沒有社會依托的文化同樣難以想象。文化與社會的本質關系:文化最初是為滿足人類衣食住行及繁衍后代等基本生理需求而產生的?,F代文明是由種種社會體制所構成的復雜體系,每一種體系發揮一定的功能以滿足人的第一性(生理的和心理的)和第二性(純精神的)需求。文化的一個主要任務是鞏固、發展和傳遞給后代作為社會經驗總和的“社會命令”這種第二性需求。社會的平衡與和諧是人類文明存在的基本條件。文化是社會中統一的、自我調節的有機體。文化與社會的互動共同構成人類存在方式中不可分割的整體。

文化為人類適應環境提供手段,為人類謀生和增進幸福提供條件;而社會則為人類創造文化提供舞臺,為人類生存提供空間和保障。人類社會是以各種文化要素,尤其是社會制度文化為核心紐帶的,而人類文化也因其必須為社會系統的運轉提供永不枯竭的能量而生生不息。

文化——————社會制度二、文化發展與社會類型(P50-57)按照生產技術水平和相應的生計模式,大致可將人類社會劃分為五種社會類型:(一)采集—狩獵社會(二)園藝—游牧社會(三)農耕社會(四)工業社會(五)全球化時代社會(一)采集—狩獵社會與文化大約20萬年前,漫長的舊石器時代處于“幼兒期”,文化開創階段,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打制簡單粗糙的石器,高度依賴自然環境。特點一:尋食生計模式的簡單性導致其社會結構簡單、松散。社群(尋食群體)以血緣和婚姻等關系為紐帶。特點二:尋食生計模式特征導致其社會生活處于粗陋的平均主義狀態。首先,群體內部資源共享。其次,群體內部成員互惠性合作和同質性勞動。再次,群體成員社會地位平等。特點三:上兩點反過來又強化了其文化的簡單傾向。同質性勞動、平等地位、共享經驗、價值標準趨同、萬物有靈的野性思維(自然崇拜)。特點四:文化思維能力令現代人肅然起敬。精確的語言交流技巧和群體協作能力。意義:人類文化史上既有篳路藍縷的艱辛,又有新時代里程碑的意義。(二)園藝—游牧社會與文化大約始于1.2萬年前至1萬年前,終于6000年前,貫穿于新石器時代。園藝生計模式

1.選擇比較艱辛的產食生計模式而逐漸放棄相對較輕松的尋食生計模式的原因:

一是人口增長與環境資源有限之間的矛盾所然;

二是尋食中發現被灑落種子的生長過程而萌發園藝技術,繼而馴養家畜等。園藝社會的特點:

首先是社會結構的復雜化。剩余產品,權威性首領制形成,埋下不平等的種子,產生新的專業化的社會角色如巫師、商人、手工業者等。

其次是文化內容的多樣化。安居樂業,村落,人口密度大,交往頻繁,社會分工多樣化,文化產品豐富,累計農業科學和歷法。游牧社會:干旱、寒冷或多巖石的草原地區,則產生了該模式。特點:首先,成群馴養動物比過去追逐野生動物更有效、更穩定。剩余產品增加,部落首領制雛形產生,不平等因素增加。其次,游牧生計帶動了帳篷生產、皮毛加工、毛毯編織等文化產業的相應產生。群體間沖突、戰爭時有發生,奴隸產生。再次,“創造”神靈,產生宗教(如基督教及其前身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等)。(三)農耕社會與文化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人類從新石器時代跨入金石并用和鐵器時代?!锝饘俟ぞ撸绕淅绲陌l明使用,農業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畜力耕作,灌溉系統修建,進入集約農業社會。農業效率激增。★人口呈數百倍、數千倍地增長,加大規模的永久性的農業村莊開始建立?!锷鐣止と找姘l達(手工業、商貿業等),交通便利處陸續產生鄉鎮、城鎮?!飪蓸O分化愈益嚴重,社會不平等加劇酋邦兼并戰爭產生國家?!镂幕c經濟前所未有的繁榮。都城—經濟、政治、軍事等中心,更是文化的加速器和輻射源。史詩、神話、故事、傳說,公路橋梁、航道驛站----★進入金屬工具使用、文字發明、城鎮產生為標志的輝煌的農耕文明——世界人類文明史?!八拇笪拿鲄^”——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國。

“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四)工業社會與文化工業社會(也稱現代社會):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以蒸汽機、內燃機、電力及原子能等新技術的廣泛運用為標志?!锷鐣l展迅速★副作用巨大(自然)★戰爭次數少,但危害大★大眾教育廣泛★社會機構代替親屬結構★生活多樣化—價值多元化,文化同質化趨勢(五)全球化時代社會與文化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進入全球化時代?!镄畔⒑徒煌夹g革命的推動★有形的、無形的在全球內高速流動★地球村——歐風美雨,韓國流日潮★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等更迅速發展★人類自身威脅到自身的生存★人類文化多元化與本土化趨勢交織并存(對立統一)第三節文化的累積和創新(P57-65)一、文化累積的本質與意義二、文化累積的方式與途徑三、文化累積與文化發展的加速度趨勢四、文化創新的內涵及其動力機制五、文化創新的條件及啟迪意義六、文化創新的主要內容及實現途徑文化累積與文化創新,是指舊文化保存和新文化增加的發展過程,是文化發展過程中兩種相伴相生的狀態。文化累積是創新式繼承,而文化創新是承襲性創新。一、文化累積的本質與意義文化累積是創造—保存—再創造—增長、豐富文化能力的展示。意味著文化的擴展。文化積累的本質:在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新文化。一方面,同質文化流傳中不斷滲入新文化特質,數量增加,形態多彩;一方面,文化創造力的累積導致文化種類、文化

結構日益復雜化。文化累積的意義:

文化累積既是人類特有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是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沒有文化累積就沒有文化發展,文化累積的過程同時就是文化發展的過程。只有積累,才有發展!與動物相比較:(1)人主動適應環境→累積、創新文化→改善生存處境;(2)人類實踐活動受主觀意識支配→分析、歸納→上升為對客體的認知和把握→創造了保存、傳承、傳播文化的語言文字符號;(3)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歸根結底是意識的差別,這又集中體現在是否具有文化創造和文化累積的能力。二、文化累積的方式與途徑(P58-59)文化的揚棄(自我否定、辯證否定):拋棄、保留、繼承、發展、創新。

保留、繼承---延續性和相對穩定性→文化積累的前提條件辯證否定---文化變異、更新→文化積累的動力機制文化累積的途徑:其一,本民族內部文化的累積。(累積的重要性)其二,吸收外來文化的累積。三、文化累積與文化發展的加速度趨勢文化發展加速度——見P60第3段的描述文化累積的速度與文化發展成正比。文化之所以以呈加速度發展趨勢,無疑是文化累積的結果。四、文化創新的內涵及其動力機制(P60-63)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而言,就是人類文化創新的歷史。沒有文化創新就無所謂文化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文化創新,是指由連續的文化累積和對外來文化的借鑒吸收而導致的一種文化創造。文化創新的驅動力:

一類為基本的文化迫力,即為解決人類生理上的基本需求而產生相應的經濟活動及其組織;此為原動力,包括諸多矛盾,諸如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與社會的矛盾、需求與現實的矛盾,等等。一類為派生的文化迫力,也叫文化促發力,即人類為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而派生出相應的社會組織模式等。文化創新動力機制:首先,從人與自然的矛盾(即文化主體與文化客體的矛盾)。矛盾的解決方式:一是生產方式的改進;二是生存空間的拓展。其次,人的需求與現實的矛盾。

人的需求既是多層次的,也是無限的,而能滿足這種需求的現實卻總是有限的。

無限與有限最后,人與社會的矛盾(實際上是社會成員與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系統內部持續存在的最基本的矛盾。生產關系的變革本身即屬于社會制度文化的創新,反作用于生產力。五、文化創新的條件及啟迪意義第一,必須以一定的文化累積為基礎。第二,必須符合一定的社會需要。恩格斯:“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钡谌仨氂猩鐣嵺`。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六、文化創新的主要內容及實現途徑文化創新的內容:其一,物質技術層面的創新。其二,非物質的文化創新。文化創新的途徑(P65):

其一是文化發明。在---中,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