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新高考)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山東省(新高考)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山東省(新高考)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山東省(新高考)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山東省(新高考)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新高考)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語文試題(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順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重要時間節點和重大歷史事件,中國紀錄片從不缺席。近年來,網絡空間已成為新聞宣傳主陣地,中國紀錄片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20年,紀錄片以昂揚姿態全面挺進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全年累計生產播出紀錄片350余部;國家廣電總局監管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僅在互聯網上線的紀錄片就達259部。中國紀錄片邁入了高質量發展關鍵期。邁入新世紀,中國紀錄片更好地承擔起塑造國家形象與書寫中華文明的職能。《圓明園》首次在紀錄片中使用數字動畫技術,再現昔日“萬國之園”的宏美景觀,顛覆了紀實美學的定義,帶領觀眾飽覽視覺奇觀。《本草中國》《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等紀錄片,借助中醫、茶文化等廣受世界矚目的優秀內容,成功地將其中蘊含的生活智慧、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傳播到海外。只要堅持創作精品的態度,將品質扎實的原創內容和生動活潑的表達形式進行有機結合,這樣的作品就能在網絡上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調查顯示,60.8%的受訪者愛看人文地理紀錄片,56.3%的受訪者愛看人物傳記片。其他還有藝術紀錄片(39.5%)、文化評論片(30.0%)、新聞故事片(29.6%)和政論專題片(26.6%)等。毋庸置疑,關注受眾需求,注重創作品質,繼續深耕內容高地,做有品質、有內涵、有故事的好作品,才是中國紀錄片正確的打開方式。(取材于2021年01月27日《光明日報》)材料二:新時代,中國紀錄片出現了更多元的現實表達和呈現方式,在主流化的國家表達的同時,也關注個體命運的淺吟低唱。《八月桂花遍地開》以視聽化的手段將百年前歷史痕跡重新搬入熒屏,讓我們走進一百年前那群年輕人的世界,嘗試理解那個時代年輕人的故事與情懷;《村莊故事》記錄了脫貧路上村莊中一個個真實的人物;《2020春天紀事》寫出了生命個體在疫情下的堅韌性……借力融媒體的聯合發展,紀錄片的播放渠道也更為豐富,一部《飛吧,嫦娥》在手機、電視、電腦上都能觀看,引起強烈反響。越來越多的電影紀錄片重返院線放映,2018年有19部,2019年則有26部,作為國內首部戰疫紀錄片,《武漢日夜》上映6天,累計票房已突破2021萬。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的中國文史紀錄片更是通過創新表達方式,有溫度地展示歷史,有靈魂地描摹傳統,有情趣地傳播文化。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是近600年中國滄桑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海外觀眾眼中傳統神秘、色彩瑰麗的東方大國的典型象征,它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文史紀錄片拍攝題材的選擇對象。值得關注的是,故宮近600年的歷史景象已不復存在,史料也有限,為顧及觀眾的觀感體驗,紀錄片往往通過數字技術手段,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故宮的歷史文化。央視播出的2020年至2021年的跨年之作《我在故宮600年》成功引爆熒屏,和它的姊妹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樣,大量使用三維電腦動畫技術逼真地“重現歷史”,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極大地豐富、美化了紀錄片。中國紀錄片常常被看作國家的相冊,它代表中國聲音的力度越來越大,我們期待紀錄片人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責任和使命。(摘編自《2020紀錄片:新時代,影像志的新表達》)材料三:作為國家文化對外傳播的有力載體,中國紀錄片正經歷從“講述中國”到“認同中國”的轉變。主旋律紀錄片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重大歷史題材、重大革命題材的紀錄片,而且是能夠體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紀錄片。我們可以從題材、敘事、制播、平臺方四方面著手,調整策略方法,加強中國紀錄片在國際傳播中的影響力。國際傳播語境下的紀錄片在題材上注重選擇不同地區、民族、國家的受眾共同關注的故事、人物和現象。既可以在中國題材中挑選出具有全球性的話題,也可以積極發掘同一主題下不同情節的故事,在多元差異中體現出同一性的全球主題。國際傳播語境下的紀錄片以講述人類視角下的日常故事為敘事原則。“人類視角”下的紀錄片敘事可以理解為人類通過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來認識把握自己,即使是非人類的生命體也可以在人類視角基礎上表現人性化的日常生活。人們從這些生活的場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影響自己的思考。國際傳播語境下的紀錄片制播方式表現為“分離式的制播融合”和“合作式的制播融合”兩種情況。前者指本國制作團隊與國際播出渠道的融合,是一種傳統單線式的融合;后者是以多方合作方式分別組建制作團隊,搭建播出平臺,是交叉互動式的融合。目前,用于國際傳播的中國紀錄片正在從“分離式”的制播簡單融合轉向“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國際傳播語境下的中國要積極搭建“中國倡議下的世界對話”平臺。中國紀錄片要能夠號召世界力量完成對話交流,中國紀錄片不能局限在“中國”的單一標簽上,而應體現“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以“價值共享”的立場,展示出自身在“世界議題設置”上的責任和能力。(取材于雷璐榮、胡正榮等的相關文章)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不論是全年累計生產紀錄片350余部還是紀錄片互聯網上線達259部,都顯示了2020年紀錄片的昂揚姿態。B.《圓明園》開創性地使用了數字動畫技術,顛覆了紀實美學定義,做到有溫度地展示歷史,有情趣地傳播文化。C.新時代,中國紀錄片的呈現方式更為多元化、豐富化,比如《飛吧,嫦娥》在手機、電視、電腦上都能觀看。D.主旋律紀錄片是指那些講述紅色經典故事的、關注重大歷史題材和重大革命題材的、有著深遠意義的紀錄片。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紀錄片在作為新聞宣傳主陣地的網絡空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邁入高質量發展關鍵期。B.中醫、茶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廣泛受到世界矚目,正在于相關紀錄片講好了中國故事。C.如果要給海外觀眾拍攝一部能體現中國神秘瑰麗特點的文史紀錄片,那故宮肯定是不可忽視的。D.中國紀錄片常常被看作國家相冊,代表著中國的聲音,紀錄片人理應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使命。3.材料三指出中國紀錄片需從四個方面調整策略方法,下列各項中不屬于策略方法范疇的一項是A.紀錄片《熊貓淘淘》將動物角色置于家庭背景中,呈現出淘淘阻止女兒爬樹冒險等豐富的日常生活細節,給人以強烈的代入感。B.紀錄片《我們的男孩》圍繞一場跨國醫療救助事件展開尋訪,從一段六十年的感恩回饋中,娓娓道出中俄兩國跨越時空的友誼。C.

中國自主拍攝的紀錄片《第三極》,被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采購,在其覆蓋全球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網絡上滾動播出。D.為了更好地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而精心打造的系列紀錄片《光陰的故事》,著力塑造了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共同記憶。4.文中畫線句子在論證上有何作用,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5.閱讀下面關于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的相關報道,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簡析這部紀錄片成功的原因。《從長安到羅馬》是一部由央廣總臺親自策劃,中意兩國導演聯手打造的百集紀錄片。中意兩國知名學者走進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深入西安和羅馬兩個城市,跨越時空展現東西文明交融,用中國眼光和國際表達生動闡釋了“平等互利、包容互鑒”的絲路精神。紀錄片別具匠心地采用專家學者體驗的視角來拍攝,當專家們行走在古城遺跡中,觀眾也能夠跟隨著鏡頭,真切感受到自己與當代世界和歷史之間的密切連結。該片首次以4K超高清影像品質呈現,以微視頻為載體,實現微紀錄、輕表達,適合多渠道、多平臺傳播,成為融媒體時代的一次大膽嘗試。【答案】1.B

2.B

3.C

4.①畫線句運用了舉例(引用)論證的方法,②列舉(引用、借助)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調查得出的數據,分析了紀錄片受眾對不同類型紀錄片的喜愛比例,論證了紀錄片應該關注受眾的需求,為紀錄片的發展指明了方向。③使論證真實、科學、直觀,更具說服力。5.①該紀錄片在題材上選擇了不同國家的受眾共同關注的題材,體現了中國紀錄片書寫中華文明,同時記錄世界文明的重要職能。②通過創新表達方式,如4K技術、微紀錄、輕表達,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兩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③選取“人類視角”,使觀眾通過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來認識把握自己。④積極搭建“中國倡議下的世界對話”的平臺。在“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中展現了自身的責任和能力。【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不論是全年累計生產紀錄片350余部還是紀錄片互聯網上線達259部,都顯示了2020年紀錄片的昂揚姿態”錯誤。原文的表述是“尤其是2020年,紀錄片以昂揚姿態全面挺進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全年累計生產播出紀錄片350余部;國家廣電總局監管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僅在互聯網上線的紀錄片就達259部”,原文有“據不完全統計”,選項太過絕對。C.“新時代,中國紀錄片的呈現方式更為多元化、豐富化,比如《飛吧,嫦娥》在手機、電視、電腦上都能觀看”錯誤。《飛吧,嫦娥》的例子說明的是紀錄片的播放渠道更為豐富。D.“主旋律紀錄片是指那些講述紅色經典故事的、關注重大歷史題材和重大革命題材的、有著深遠意義的紀錄片”錯誤。原文表述為“主旋律紀錄片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重大歷史題材、重大革命題材的紀錄片,而且是能夠體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紀錄片”。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中醫、茶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廣泛受到世界矚目,正在于相關紀錄片講好了中國故事”錯誤。中醫、茶文化等文化本是世界矚目,是紀錄片所借助的內容,選項強加因果。故選B。【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中國紀錄片需從四個方面調整策略方法:題材、敘事、制播、平臺方。A.敘事原則。B.題材選擇。C.選項屬于傳統的制播方式,而不是“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D.平臺搭建。故選C。【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畫線的句子“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調查顯示,60.8%的受訪者愛看人文地理紀錄片,56.3%的受訪者愛看人物傳記片。其他還有藝術紀錄片(39.5%)、文化評論片(30.0%)、新聞故事片(29.6%)和政論專題片(26.6%)等”,是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調查得出的數據,在論證方法上屬于舉例(引用)論證的方法。數據分析了紀錄片受眾對不同類型紀錄片的喜愛比例,通過數據對比,得出結論“毋庸置疑,關注受眾需求,注重創作品質,繼續深耕內容高地,做有品質、有內涵、有故事的好作品,才是中國紀錄片正確的打開方式”,即紀錄片應該關注受眾的需求,為紀錄片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例舉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調查得出的數據,使論證真實、科學、直觀,更具說服力。【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由“中意兩國知名學者走進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深入西安和羅馬兩個城市,跨越時空展現東西文明交融,用中國眼光和國際表達生動闡釋了‘平等互利、包容互鑒’的絲路精神”以及材料三“國際傳播語境下的紀錄片在題材上注重選擇不同地區、民族、國家的受眾共同關注的故事、人物和現象。既可以在中國題材中挑選出具有全球性的話題,也可以積極發掘同一主題下不同情節的故事,在多元差異中體現出同一性的全球主題”分析可知,該紀錄片在題材上選擇了不同國家的受眾共同關注的題材,體現了中國紀錄片書寫中華文明,同時記錄世界文明的重要職能。由“該片首次以4K超高清影像品質呈現,以微視頻為載體,實現微紀錄、輕表達,適合多渠道、多平臺傳播,成為融媒體時代的一次大膽嘗試”分析可知,通過創新表達方式,如4K技術、微紀錄、輕表達,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兩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由“紀錄片別具匠心地采用專家學者體驗的視角來拍攝,當專家們行走在古城遺跡中,觀眾也能夠跟隨著鏡頭,真切感受到自己與當代世界和歷史之間的密切連結”以及材料三“國際傳播語境下的紀錄片以講述人類視角下的日常故事為敘事原則。‘人類視角’下的紀錄片敘事可以理解為人類通過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來認識把握自己,即使是非人類的生命體也可以在人類視角基礎上表現人性化的日常生活”分析可知,選取“人類視角”,使觀眾通過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來認識把握自己。由材料三“國際傳播語境下的中國要積極搭建‘中國倡議下的世界對話’平臺。中國紀錄片要能夠號召世界力量完成對話交流,中國紀錄片不能局限在‘中國’的單一標簽上,而應體現‘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以‘價值共享’的立場,展示出自身在‘世界議題設置’上的責任和能力”分析可知,積極搭建“中國倡議下的世界對話”的平臺。在“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中展現了自身的責任和能力。(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文章,完成各題。揚州慢巽靜①揚州竟然還存著野趣,這是我去揚州前沒有預想到的。從御碼頭下湖,水道若揚州的瘦巷,由船而視,柳桃夾岸,順水蜿蜒,“瘦巷”豁然開朗,水中點綴小汀洲,有人凝然垂釣,望去仿佛迷蒙之境,人工種植的芭蕉、楊柳和野生的草卉夾雜,駁岸不見水泥生制,軟泥依水,蓬勃一片青綠的野草,是西湖太湖不曾見過的情景。其實,岸上即是車流人行的城市,河上的橋也就是通衢,可是,河道竟然雜花生樹野趣橫生。這份野趣要過了瘦西湖主景區才續上,那已是接近平山堂了,好似尾聲的裊繞,瘦西湖抱歉著風景區不能免俗的嘈雜,終究給了人完整的念想。②揚州的巷子卻是俗趣盎然的。除去新城區不說,老城的巷子照例也是瘦,瘦也瘦得各自曼妙,有的是細勁,筆直的一透到底;有的是如水盤紆,拐個小彎一個老井臺,轉個身幾戶人家,一路下來,起始與終點隔著一段紅綢舞;有的卻瘦中有腴,不喜骨感,但要勻稱,并行三人是沒有問題的,這樣的巷子邊上常開著小店,煙雜店、菜鋪、點心店,冷不丁還有大戶人家的幾進院落,比如“汪氏小苑”,如此巷子就添了幾分熱鬧,候客的黃包車、掛相機的游人和賣水果的販子、提著菜籃子回家的揚州人來來往往。無一例外的是,瘦的巷子不僅走人,還行車。中午時分,騎單車的中學生蜂擁巷子,貼著墻避讓,只見他們一路鈴聲絕巷而去;或回家或路過的摩托車手已然靈活馳行,仿佛老巷一如高速公路。巷子人家已然習慣的,有的男子還在門口修摩托,老婦照樣揀菜燒飯。好在揚州的老巷子是修繕過的,青石板齊整,就希望它們身子骨夠堅實,否則如何經得起。③老巷的人真的非常“揚州”,就是那種平常生活仔細過的味道,仿佛“大煮干絲”那樣,分量足,內容多,東西平常味道鮮美,佐酒下飯兩相宜。去問路,一位老太太怕說不清楚,站起來拿身子比畫,這么走那么走,再轉彎,手腳并用表方向,就恨不得親自帶路了,旁邊的人說坐車算了,看老太太一撇嘴:你不曉得的,人家就是要走走逛逛嘛。說著對著我們很懂人心思地一笑。④去巷子里的朱自清紀念館,門關上了,那個中年男人正戴摩托帽,見了,立馬脫了帽子,重新開門,陪著一起參觀,前院側院,細細看,且交談且解說,是懷著希望外鄉人一起自豪家鄉的情感,而不僅僅把它當作一個旅游點的工作而已。鎖門的時候他說歡迎下次再來。⑤揚州的趣味或許還在它的小,游瘦西湖,看史可法和揚州八怪,在富春茶樓吃三丁包,所有這些地方都不需坐車的,拿張地圖,在老巷子新馬路穿來穿去,步行是足可以承受的。這種小卻又透著清朗,且時常給你一些屬于揚州的驚喜,比如找到了老字號“謝馥春”,干脆買點零拷的胎盤霜回去搽手,重溫少年時去百貨店零買雪花膏的喜悅;比如拍下“飲食協會”和“沐浴協會”兩張牌子緊挨而掛的機構大門,仿佛聞到熱氣騰騰的揚州煙火氣;再比如,在民族英雄史可法紀念館后院驚喜地發現了1912年廣陵琴派梅花嶺雅集的照片,看到前輩琴家劉少椿攜古琴與友共游瘦西湖的留影和1937年出版的最早的《今虞琴刊》,仿佛忝為今生的琴社會員找到了前世,實在感受到這個城市的蘊藉和風華。走來走去的,就又走回了文昌閣,又見那家吃過兩次“大煮干絲”的飯店,從揚州農村來的女孩子仿佛招待鄰家客人似的微笑著。⑥沿著古運河叫車去汽車站,那位女司機熱情地給異鄉人介紹自己從南方闖蕩歸來的經歷,說,還是家鄉好。很想問,是家鄉的桃紅柳綠,還是家鄉的悠閑平實。可惜已經到站。下車,買來牛皮糖吃,發現這是形容揚州恰當的“象征”,軟中帶韌,甜而不膩,淡淡桂花香飄出幾縷芝麻味,配上揚州的“魁龍珠”茶,既不是什么御制貢品,也非富貴精雅之物,是人人皆可享的,耐咀耐泡,回味自在唇齒。仿佛瘦西湖邊的桃柳夾岸,灼灼依依的風情全占了,卻不是玫瑰橡樹的古典油畫,是春光一現的粉彩,就是艷,也是繁花爛漫,不會獨立吹雪,于是,骨子里非常的家常。⑦這個城市就是這樣。盡管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上的“玉人簫聲”早已吹成一闋揚州古今的風雅慢。6.解釋文中第一段畫線句子在文中的含義。7.分析第三段畫線句子在文中的作用。8.請探究文章第七段結尾的妙處。9.縱觀全文概括作者眼中的揚州所具有的特點。【答案】6.瘦西湖風景區雖然沒有給人應有的悠閑、寧靜,也有斷續,但仍不失為一份有頭有尾的野趣。

7.(1)結構上領起下文。(2)內容上引出揚州老巷人平常生活仔細過的特點。(3)語言上以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寫出了老巷人的生活味道,使文章語言更加豐滿。8.(1)總收全文,并照應開頭“揚州竟然還存在著野趣,這是我去揚州前沒有預想到的”,使文章首尾呼應。(2)既引用杜牧的詩句又使人聯想到“揚州慢”的詞與詞牌,借此點明題意。(3)把對揚州這座古城的情思推到高潮,又戛然而止,讓人回味無窮。9.(1)有野趣。水道蜿蜒,岸上野趣橫生。(2)俗趣盎然。老城的巷子瘦得千姿百態,巷子里的人生活趣味濃厚。(3)悠閑、平實。揚州的人熱心、有責任感,將平淡的生活過出了不一樣的味道。(4)范圍小而內容豐富,不需要坐車即可遍覽揚州特色。【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體會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的能力。結合前面說的“岸上即是車流人行的城市,河上的橋也就是通衢”可知,“瘦西湖抱歉著風景區不能免俗的嘈雜”的含義是瘦西湖風景區有俗世的嘈雜和喧鬧,沒有給人應有的悠閑、寧靜;結合“可是,河道竟然雜花生樹野趣橫生。這份野趣要過了瘦西湖主景區才續上,那已是接近平山堂了,好似尾聲的裊繞”分析,“終究給了人完整的念想”是說河道卻給人斷斷續續的野趣,表明瘦西湖風景區雖沒給人應有的悠閑寧靜,但仍不失為一份有頭有尾的野趣。【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中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1)內容上:下句寫游人問路,揚州老太太怕站起來拿身子比畫,手腳并用表方向,恨不得親自帶路了……所以,句中“那種平常生活仔細過的味道”引出下文揚州老巷人平常生活仔細過的這一特點;(2)結構上:下文用游人問路,老太太的動作語言為例,表明老巷的人非常“揚州”,也就是揚州人平常生活仔細過的味道。所以,劃線句起到領起下文的作用。(3)語言上:“那種平常生活仔細過的味道”是本體,“大煮干絲”是喻體,把老巷的人“平常生活仔細過的味道”比作分量足,內容多,東西平常味道鮮美,佐酒下飯兩相宜的“大煮干絲”,運用比喻修辭手法,描寫出老巷人的生活味道,使語言更生動形象豐滿。【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文章第一至六段是寫揚州城市的特點,結尾第七段說“這個城市就是這樣”所以,該段起到總結全文的作用;第一段首句說“揚州竟然還存著野趣,這是我去揚州前沒有預想到的。”尾段與開頭照應。“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上的‘玉人簫聲’早已吹成一闋揚州古今的風雅慢”句,引用杜牧的詩,“風雅慢”使人聯想到“揚州慢”的詞與詞牌,借此與標題《揚州慢》照應,所以,該段點明題意。(3)把對揚州這座古城的情思推到高潮,又戛然而止,讓人回味無窮。巧妙地將揚州的歷史文化與現實進行了結合。杜牧的詩句代表了揚州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而“風雅慢”則既指揚州自古以來的風雅氣質,也暗示了揚州在現代社會中仍然保持著一種悠然自得的生活節奏。“風雅慢”既是對揚州過去美好時光的緬懷,也是對現代揚州生活方式的一種贊美,體現了揚州既保留了傳統的文化特色,又融入了現代的生活元素。【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重要內容的能力。第一段先總說揚州存著野趣的特點。接著描寫水道蜿蜒,岸上野趣的表現:柳桃夾岸,順水蜿蜒,水中點綴小汀洲,芭蕉、楊柳和野生的草卉夾雜,駁岸軟泥依水,青綠野草蓬勃,河道雜花生樹,野趣橫生。第二段先總說揚州的巷子具有俗趣盎然的特點。然后說“老城的巷子照例也是瘦,瘦也瘦得各自曼妙”,有的細勁,有的是如水盤紆,有的卻瘦中有腴。總之,老城的巷子瘦得千姿百態。接著描寫祥子里人們趣味濃厚的生活:巷子邊上開這各種小店,黃包車、游人、果販以及提著菜籃子回家的揚州人來來往往。騎單車的中學生蜂擁巷子,一路鈴聲絕巷而去,摩托車手在瘦瘦的巷子中馳行,巷子人家男子在門口修摩托,老婦揀菜燒飯,悠閑、平實的日常,充滿了濃郁生活氣息。第三段寫揚州老巷的人把生活過得很仔細,很有煙火氣,如果有人問路,揚州人站起來拿身子比畫,教人怎么走,怎么轉彎,手腳并用表方向,恨不得親自給人帶路了,還很懂問路人不坐車而要走走逛逛的心思。由此概括出揚州人的熱心、有責任感,他們將平淡的生活過出了不一樣的味道。第五段說揚州的趣味在它的小,游瘦西湖,看史可法和揚州八怪,在富春茶樓吃三丁包,所有這些地方都不需坐車的,在老巷子新馬路步行完全可以去老字號“謝馥春”,吃牛皮糖,喝“魁龍珠”茶。由此概括出揚州具有范圍小而內容豐富,不需要坐車即可遍覽揚州特色。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文言文,完成各題。贈黎安二生序曾

鞏趙郡①蘇軾,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余,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攜其文數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千言,辱以顧余。讀其文,誠閎壯雋偉,善反復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頃之,黎生補江陵府②司法參軍

。將行,請余言以為贈。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將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③。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于里人。”余聞之,自顧而笑。夫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余乎?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④,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余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⑤止于笑乎?然則若余之于生,將何言哉?謂余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生其無急于解里人之惑,則于是焉,必能擇而取之⑥遂書以贈二生,并示蘇君,以為何如也?【注】①趙郡:今河北省趙縣,北宋末年升為慶源府。蘇軾是四川眉山人,由于他的遠祖——唐代文學家蘇味道(公元648~705年)是趙州欒城人,所以蘇軾除署“眉山蘇軾”外,又稱“趙郡蘇軾”。②江陵府:在今湖北省荊州市。司法參軍:官名,置于各州,掌議法斷刑。③迂闊:迂遠而不切實際。④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學說。⑤庸詎:也作“庸遽”,豈,難道。⑥擇而取之:指在古文、道與時文、世俗之間的選擇。10.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余

遺:贈予

B.

辱以顧余

辱:侮辱C.若不可極者也

極:用盡

D.既得之于心矣

得:契合11.下列各組句子里加點的詞用法和意義都相同的一組是()A.生其無急于解里人之惑

吾其還也B.孰有甚于余乎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C.特以文不近俗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D.則于是焉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1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趙郡蘇軾,余之同年友也B.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C.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D.則于是焉,必能擇而取之13.下面是對這篇贈序的具體分析理解,其中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第一段敘述好友蘇軾向他推薦蜀之士黎安二生,不久,二生攜文求見,詳讀二生之文后,作者覺得黎安二生堪稱“魁奇特起”之士。第二段敘述黎生在將外出做官之際,因他與安生“學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請求作者為他們“解惑于里人”。B.第三、四段為議論,就黎生所謂里之人笑其迂闊,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發。作者明確指出自己的“迂闊”在于信古志道,不與世俗同流,不怕世人譏笑,并希望“二生無急于解里人之惑,則于是焉,必能擇而取之”,這實際上是在勉勵二生要堅持學習古文,反對俗文。C.這篇文章的“文眼”是“迂闊”二字。從行文上看,全文緊緊圍繞“迂闊”二字來寫;文章議論的唯一中心,也在于“迂闊”二字;文章的主旨,也是為了表達對于世人所譏笑的這種“迂闊”,作者自己是矢志不渝的。D.此文本來就是為自己不合世俗、懷才不遇而寫的,作者針對“迂闊”二字發議論,咄咄逼人,把自己心中郁積的不平和憤懣一瀉無余,與蘇軾、韓愈那些痛快淋漓、氣勢不凡的古文有相似之處。1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②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③遂書以贈二生,并示蘇君,以為何如也?【答案】10

B

11.A

12.C13.D

14.①他們二人確實可以說得上是特別杰出的人才,而蘇君也的確可以說是善于識別人才的人了。②只知道相信古人,卻不懂得迎合當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賢之道,卻不懂得隨同世俗。這就是我困頓到現在而自己尚且不知道的原因啊。③于是寫了這些話贈給二位,并且拿給蘇君看,(你們)認為怎么樣呢?【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句意:他從蜀地寫信寄到京城給我。B.錯誤。辱:謙詞,這里是屈尊的意思。句意:屈駕前來看我。C.正確。句意:似乎是不可用盡的。D.正確。句意:已經放在心里了。故選B。【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均為副詞,表商量語氣,還是。句意:你們還是不要急于解除同鄉鄰里的糊涂認識吧。/我們還是回去吧。B.語氣詞,嗎;/介詞,在。句意:有誰比我更厲害嗎?/大家在船上相互枕著靠著睡在一起,不知不覺東方的天空已經亮了。C.連詞,因為;/介詞,用。句意:只因文章不合世俗。/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察人民,用威風的怒氣來威嚇他們。D.語氣詞;/代詞,什么。句意:那么在這方面。/世事與我所想的相違背,還能努力探求什么呢?故選A。【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同年”在句中是指“科舉考試中同榜考中的人”,今義是“同一年,同歲”。句意:趙郡蘇軾,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學友。B.“放縱”在句中是“奔放”的意思,是個褒義詞,現代漢語中是“縱容,不加約束,不守規矩,沒有禮貌”的意思,多用作貶義。句意:他們的才情、筆力奔放,似乎是不可用盡的。C.“以為”在句中是“認為”的意思,和今義相同。句意:同鄉鄰里都譏笑我們,認為是迂闊。D.“于是”在句中是復合虛詞,意思是“在這方面”,現代漢語中作連詞。句意:那么在這方面,那么在這方面,就一定能夠在古文、時文,道、世俗上作出選擇。故選C。【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咄咄逼人……一瀉無余,與蘇軾、韓愈那些痛快淋漓、氣勢不凡的古文有相似之處”錯誤,作者針對“迂闊”二字發議論,是一唱三嘆、抑揚吞吐,而不是咄咄逼人、一瀉無余。并且,此文遠不及蘇軾、韓愈的古文那樣痛快淋漓、氣勢不凡,只有一種含蓄優雅的風韻,與歐陽修的文章有相似之處。故選D。【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固”,確實;“特起”,特別杰出;“知”,識別。②“信”,相信;“合”,迎合;“所以”,……的原因。③“書”,寫;“示”,給……看;“以為”,認為;“何如”,如何,怎么樣。參考譯文:贈黎安二生序曾

鞏趙郡蘇軾,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學友。他從蜀地寫信寄到京城給我,贊揚蜀地的學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帶著他的文章幾十萬字,安生帶著他的文章也有幾千字,屈駕前來看我。我讀他們的文章,確實氣勢壯闊,風格雄偉,善于反復辨析,把事理說得很深透;他們的才情、筆力奔放,似乎是不可用盡的。他們二人確實可以說得上是特別杰出的人才,而蘇君也的確可以說是善于識別人才的人了。不久以后,黎生補任江陵府司法參軍。臨走的時候,請我寫幾句話作為贈別。我說:“我對你的了解,已經放在心里了,還需要用言辭表達出來么?”黎生說:“我和安生學習古文,同鄉鄰里都譏笑我們,認為是迂闊。現在請您寫幾句話,是想解除同鄉鄰里的糊涂看法。”我聽了這話,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闊的人,有誰比我更厲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訓,卻不懂得迎合當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賢之道,卻不懂得隨同世俗。這就是我困頓到現在而自己尚且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闊,有誰比我更厲害嗎?現在你們的迂闊,只因文章不合世俗,這不過是小的迂闊罷了,還擔心被同鄉鄰里譏笑,像我的迂闊可就大了,如果你們拿了我的話回去,將要得到更多的責怪,豈能只停留在譏笑上呢?既然這樣,那么我將對你們說些什么好呢?說我的迂闊是好的,可是它的禍害卻是這樣;說它不好,那么雖然可以迎合現代,但一定違背古訓,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離圣賢之道了。你們還是不要急于解除同鄉鄰里的糊涂認識吧,那么在這方面,就一定能夠在古文、時文,道、世俗上作出選擇。我于是寫了這些話贈給二位,并且拿給蘇君看,你們認為怎么樣呢?(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詩歌,完成各題。浣溪沙蘇

軾風壓輕云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沈郎多病不勝衣。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惟有落花知!1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句寫和風吹拂,薄云迅飛,連用3個動詞,使整個畫面都鮮活起來。B.第二句點明時空,天氣初晴,池館周圍,新燕銜泥,軟語呢喃,春意盎然。C.第三句詞人自比多病的沈約,瘦損不堪,詞風從明快變為陰郁,詩人情感出現轉折。D.上片開頭兩句寫盎然春景,第三句抒情,自傷消瘦體弱,用的是融情入景的手法。16.簡要賞析詞的末句“此情惟有落花知”。【答案】15.D

16.作者運用了移情手法,使無知的落花變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惟有”二字,說明除落花之外,其他人或事物均不明了作者的心情;落花與作者孤苦、飄零的命運相似;但落花無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不能勸慰。這樣寫更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苦之情。【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D.“融情入景”的手法表述有誤。“沈郎”即南朝名相沈約,沈約常體弱多病,詩人化用典故,以“沈郎”自比,“以樂景寫哀情”,使得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與自己的衰弱形成強烈反差。故選D。【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句蘊含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此情惟有落花知”的意思: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曉了。“此情”指詩人凄涼孤寂、思鄉情。“惟有”,只有,意為只有落花能夠理解。“落花”指飄零的花瓣,該意象含有悲情的意思。詩人把落花看作知音,是由于詞人移情于物,使無知的落花變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詩人認為自己與落花的命運相似,都是孤苦、飄零的命運。“惟有落花知”說明除落花之外,無人知曉詞人的心情。落花雖懂我的情,但它無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不能勸慰。詩人借“落花”進一步表達出詞人內心的凄涼和孤寂,表明了詞人的心緒難以排遣。(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借用落葉和江水表達詩人對于宇宙永恒,但時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傷。(2)屈原在《離騷》中借從早到晚采摘堅貞、芳香的植物表現自己精勤修德、踐行忠善長久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師說》中,韓愈褒揚百工不恥相師,批評士大夫之族只看門第官位不重真才實學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無邊落木蕭蕭下

②.不盡長江滾滾來

③.朝搴毗之木蘭兮

④.夕攬洲之宿莽

⑤.位卑則足羞

⑥.官盛則近諛【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背誦和默寫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蕭”“搴”“毗”“攬”“洲”“宿”“諛”。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魯迅所有回憶紹興的文章中,故鄉常成為中國鄉土愚昧落后的負面象征,顯現出陰冷、灰暗的質感,如一塊均質的巖石,無法穿透,唯有戲臺卻是

的例外——在

的故園,戲臺上的燈光,幾乎成為最寶貴的他的少年記憶里的光源,照亮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少年記憶,也照亮了他的記憶。透過魯迅的目光,無數中國人看見了那座戲臺……曲終人散,每個人都轉身走進自己的戲。

戲臺上a的

、無限纏綿,收束進岸上的樓窗、河中的船影。

狹長的石板路,層出不窮的石橋,悠悠蕩蕩的烏篷船,他們的戲臺無處不在,只不過沒有人把他們的戲文寫下來,我們無從得知而已。

戲臺上的忠奸爭斗、征戰殺伐,也慢慢融入了觀看者的血脈,變成遺傳基因。戲臺上下,不僅構成一種對話關系,更構成一種輪回關系,戲臺與看客,戲文與生活,

觀眾和角色可以互換,戲臺下的觀眾一扭身,就融入了一個更大的戲臺,變成角色,吶喊或者語絲,都是他們的唱詞。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屈指可數風雨如磐

玉樹臨風

翻云覆雨B.屈指可數風雨如晦

風流俊雅

翻云覆雨C.為數不多風雨如晦

玉樹臨風

翻覆顛倒D.為數不多風雨如磐

風流俊雅

翻覆顛倒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戲臺上的燈光,幾乎成為他的少年記憶里最寶貴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記憶,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少年記憶。B.戲臺上的燈光,幾乎成為最寶貴的他的少年記憶里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記憶,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少年記憶。C.戲臺上的燈光,幾乎成為他的少年記憶里最寶貴的光源,照亮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少年記憶,也照亮了他的記憶。D.戲臺上的燈光,幾乎成為他最寶貴的少年記憶里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記憶,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少年記憶。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答案】18.D

19.A

20.該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本體是每個人各自的人生,喻體是戲,作者把每個人的人生經歷比喻成戲臺上的“戲”,形象地再現了“戲臺”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特征,凸顯了魯迅作品在國人心中的藝術穿透力,體現了魯迅作品對國人的深遠影響。【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能力。為數不多:數量已經不多了。屈指可數:形容數目很少。此處強調戲臺作為例外很少見,應選“為數不多”。風雨如磐:形容天氣惡劣,風雨極大。也形容社會黑暗勢力壓迫沉重。風雨如晦:風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樣昏暗。后用來形容局勢動蕩或社會黑暗。此處是形容處在舊社會的故園,應選“風雨如磐”。玉樹臨風:比喻年輕男子風度翩翩,秀美多姿。風流俊雅:“風流”指有功績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俊雅”指俊秀文雅。此處說的是戲臺上展現出的氣度韻味,應用“風流俊雅”。翻覆顛倒:“翻覆”指發生巨大而徹底的變化,“顛倒”指上下、前后跟原有的或應有的位置相反。翻云覆雨:比喻反復無常或玩弄手段。此處指“戲臺與看客”“戲文與生活”發生了轉換,應用“翻覆顛倒”。故選D。【19題詳解】本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共有兩處語病:一是多層定語位置不當,“他的少年記憶里”表領屬,應放在最前面,正確語序為“他的少年記憶里最寶貴的光源”;二是語序不當,“照亮了他的記憶”“照亮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少年記憶”應遵循從個體到普遍的邏輯順序,不能顛倒。只有A項修改正確。故選A。【20題詳解】本題考查分析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對修辭的概念有準確的判斷,了解修辭的基本構成以及常見的表達效果。“每個人都轉身走進自己的戲”是把人生比成了“戲”,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契合了文段關于魯迅對于“戲臺”的分析,寫出了魯迅作品對人們的影響。(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各題。運動員體能包含多種要素,

舉重主要比力量,長跑主要比耐力,體操需要超強的柔韌性,羽毛球則看重協調能力。研究表明,在由影響競技體育成績的各種因素組成的金字塔中,最基礎的底部是基礎體能,(

)。

,有利于運動員保持穩定的競技水平,從而延長運動生涯。一些優秀運動員,平時體能和身體素質訓練大概占總訓練量的70%因此,要求運動員體能達標,

,而是必須完成的任務。2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A.往上是專項技術,再往上是專項體能,最上面才是競技成績B.往上是專項體能,再往上是專項技術,最上面才是競技成績C.往上是競技成績,再往上是專項體能,最上面才是專項技術D.往上是專項體能,再往上是競技成績,最上面才是專項技術22.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答案】21.B

22.①項目不同表現不同

②體能儲備足

③并非可有可無【解析】【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語句復位的能力。文段論述的中心是運動員的體能,開頭第一段強調了體能的重要性,之后舉出例子介紹了運動員在不同的項目中,體能的表現也不同。括號處上文是“最基礎的底部是基礎體能”,接下來要介紹的應該是更高一級的體能——專項體能。排除AC;根據“由影響競技體育成績的各種因素組成的金字塔”可知,“成績”應為最終結果,即最上面的是“競技成績”,排除D。故選B。【2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①空,根據上文“運動員體能包含多種要素”可知,下文的闡述對象應是“運動員體能”,根據下文“舉重主要比力量……羽毛球則看重協調能力”可知,不同的項目中,運動員體能的表現也不同,故此處可填寫“項目不同表現不同”之意的句子。第②空,根據上文“最基礎的底部是基礎體能”可知,語境強調的是體能的重要性,故此處可填寫“體能儲備足”之意的句子。第③空,根據下文“而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可知,要填寫的句子的意思應與之相對,一是“而是”關聯詞語上的對應,一是“必須完成”內容上的相對,故此處可填寫“并非可有可無”之意的句子。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面對“我讀過很多書,但后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么?”的疑問,我聽過一個較為巧妙的回答: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的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閱讀對思想的改變也是如此。對于“閱讀的意義”,你有怎樣的體驗、思考和認識?請據此寫一篇文章。要求:①自擬題目;②自選文體(詩歌除外);③不少于700字。【解析】【詳解】本題考查材料作文的寫作能力。材料作文首先要透視文題的字面意義,即顯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內在的關系,即隱性要求。對顯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內容;對隱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現象或問題所表現出來的肯定或否定的態度。審題:這是一則材料作文。材料主要分析閱讀的“表象”是:似乎是記住書的內容(所以有人會有“讀過很多書,但后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那閱讀的意義是什么”的疑問).。閱讀的“實質”是:積淀成為思想(所以材料末尾有“閱讀對思想的改變也是如此”的強調)。閱讀的實質命題者沒有直接說出,而是通過了如下的類比推理過程:人:吃很多食物——記不起吃過什么——一部分成長為骨肉。人:讀了很多書——大部分被忘記——至少有部分積淀成為情感、思想、精神--影響著我們情感、思想、精神、文化等的改變——最終成為我們身上流淌出來的文化血脈。很顯然,閱讀(讀書)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死死記住多少內容,而在于這些內容有多少成為我們情感、思想、精神、文化的養分,對我們的情感、思想、精神、文化起著漸進的推動、促進、發展的作用。從表象上看似乎是記憶內容的消失,其實質是閱讀(讀書)的作用在開始凝聚、發揮,最終匯成改變我們的主觀世界的力量。我們可以跳出“象內”,作些“象外”的思考:我們在學校讀書,實在不是死記知識,死學文化,而是讓這此知識和文化活化并成長為能力,成為我們生活的本領;

我們在社會中學習,實在不是死記經驗,死記方法,而是讓這些經驗與方法活化并成長成為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在近賢,向善的過程中,實在不是見了多少賢人,懂得哪些“善”,而是讓這些“賢”和“善”活化并成長為身心和諧,全面發展的我們自己……思考無限,思考有源,作為漢語文作文題我們可以作“象內”構思,中心是透過閱讀的“表象”揭示其“實質”。還可以將觸角伸向社會,談更多的感悟與思想。參考立意:1、談閱讀的意義與價值2、閱讀填補人生的空白3、批讀書淺薄論。4、學習是一個由外而內積淀、內化的過程。例文:淺談讀書的好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古往今來,讀書的好處為人們所重視,有人“學而優則仕”,有人“滿腹經綸”走上“傳道授業解惑也”的道路……但是,從長遠的角度看,筆者認為讀書的好處在于增加了我們做事的成功率,改善了生活的質量。三國時期的大將呂蒙,行伍出身,不重視文化的學習,行文時,常常要他人捉刀。經過主君孫權的勸導,呂蒙懂得了讀書的重要性,從此手不釋卷,成為了一代儒將,連東吳的智囊魯肅都對他“刮目相待”。后來的事實證明,荊州之戰的勝利,擒獲“武圣”關羽,離不開呂蒙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而他的韜略離不開平時的讀書。由此可見,一個人行事的成功率高低,與他的對讀書,對知識的重視程度是密切相關的。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