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高中歷史 專題檢測五 第3課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成就(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1頁
學高中歷史 專題檢測五 第3課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成就(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2頁
學高中歷史 專題檢測五 第3課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成就(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3頁
學高中歷史 專題檢測五 第3課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成就(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4頁
學高中歷史 專題檢測五 第3課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成就(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成就基礎鞏固1.“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于原子彈的知識獻給祖國”。這是鄧稼先歸國時的一段話,這段話反映出的歷史信息有()①當時中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落后②歸國科學家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③鄧稼先是在“雙百”方針的感召下回國的④中國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答案D解析結合題干信息可知,鄧稼先歸國時中國的原子彈并沒有研制成功,因此應排除④項。而題干中的“帶了一腦袋關于原子彈的知識獻給祖國”說明了歸國科學家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作出了貢獻。由此可確定答案為D2.下圖是電影《錢學森》的海報。影片再現了錢學森沖破重重困難最終回國報效祖國,成為“兩彈一星”之父的傳奇經歷。下列有關錢學森曾做出過重大貢獻的科技成就表述正確的是()A.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仿制近程導彈試驗成功B.1964年我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C.“文革”時期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D.新時期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答案B解析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仿制近程導彈成功。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增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據此可知A、C、D三項均不正確。3.新華社電:“這次……成功,是我國發展空間技術的一個良好開端,是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電文講的是()A.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第一顆試驗通訊衛星發射成功C.“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D.“神舟5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答案C解析抓住材料中“是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這一信息,判斷這次成功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空間技術的發展。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A項發生在1964年;B項發生在1984年;D項發生在年。4.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斯瓦米納森博士給予這樣的評價最主要是基于()A.袁隆平是許多致力于研究糧食產量的科學家的代表B.他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C.雜交水稻為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增產做出了重大貢獻D.雜交水稻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答案C解析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為中國和世界都做出了貢獻。5.一篇文章指出:“實施月球探測工程,將為人類開發利用月球資源做準備……將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國月球探測工程所帶動的基礎科學和高新技術的進步,對于促進經濟的發展將起到牽引和推動作用。”據此可知,“嫦娥二號”探月意義不包括()A.增強人類開發利用月球資源的能力B.有利于我國保持經濟持續增長C.表明我國太空探索能力居世界領先地位D.促進了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答案C解析根據“為人類開發利用月球資源做準備”可知A項正確;根據“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可知B項正確;根據“帶動的基礎科學和高新技術的進步”可知D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我國太空探索能力居世界領先地位,故正確答案為C。6.以新時期我國的“神舟”系列飛船為代表,我國的尖端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這生動地說明()①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②中國開始掀起“向現代科學進軍”的熱潮③中國在航天技術和運載火箭技術方面已經邁進世界先進國家行列④對鞏固國防,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有著重要意義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④答案C解析科技發展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向現代科學進軍”的號召是周恩來在1956年召開的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上提出來的。故②錯誤。能力提升7.鄧小平曾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在此基礎上,中國政府于20世紀90年代進一步提出()A.“載人航天工程” B.“雙百”方針C.“科教興國”戰略 D.“三個面向”方針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中國現代科技和教育的發展,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1995年中國政府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符合“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的要求,C正確;1992年,中國政府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與題干中“進一步提出”要從科學和教育兩方面來看,A項更多的是體現科學而未體現教育方面。“三個面向”提出于20世紀80年代,D錯誤;“雙百”方針提出于1956年,可以排除B。8.下圖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個時期的科技發展情況(科技成果)曲線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一五”計劃促進了①時期的科技發展B.“兩彈一星”成果是在②時期取得的C.“文革”使④時期內沒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D.秈型雜交水稻是在⑤時期取得的重大成果答案A解析本題依據時間信息來排除。A項說法正確,B項“②時期”說法錯誤;C項“沒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說法錯誤;D項“⑤時期”說法與史實不符。9.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國外有人說:“到21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16億,那時誰來養活這么多人?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危機?”袁隆平聞言揮動著滿是老繭的雙手說:“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要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材料二公元9年,西漢時期的神話故事敘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記載在《漢書·藝文志·淮南子》篇中。366年,敦煌石窟開始建造,“飛天”從此成為人類石刻繪畫藝術中精彩而不朽的形象。14世紀末,明朝人萬戶,為了實現飛向天空的夢想,雙手舉一大風箏,坐上背后綁了47支火箭的椅子,勇敢地進行火箭送他上天、風箏幫他落地的實驗。結果,他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火箭登天的犧牲者。年10月24日,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嫦娥”從此奔月去材料三政府科技經費的投入,從1955年的3800萬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億元,所取得的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8年即達到3.1萬項。——《中國現代史綱》請回答:(1)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對人類有什么貢獻?(2)結合材料二,為中國人的探月歷程擬定一個標題,并簡析“嫦娥一號”探月衛星成功發射的原因。(3)結合以上材料和你的認識,談談科技發展需要哪些條件?科技的發展與經濟建設和國家地位的關系怎樣?答案(1)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增產明顯,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還在世界范圍推廣,被許多國家引種,有助于解決未來世界性饑餓問題。(2)標題:中國人的飛天夢由理想變成了現實。(言之成理即可)原因:國家實力的強大;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廣大科技工作者獻身科技事業;航天科技發達。(3)條件:領導重視,決策科學,科研隊伍努力,經費大量投入,教育水平提高等。關系:科技發展決定了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速度,同時它的發展又依靠經濟這一物質基礎的發展;科技發展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國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