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冷證臟腑辨證分型及治療策略研究_第1頁
厥冷證臟腑辨證分型及治療策略研究_第2頁
厥冷證臟腑辨證分型及治療策略研究_第3頁
厥冷證臟腑辨證分型及治療策略研究_第4頁
厥冷證臟腑辨證分型及治療策略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厥冷證臟腑辨證分型及治療策略研究第一部分厥冷證脾陽虛證辨證與治療 2第二部分厥冷證腎陽虛證辨證與治療 4第三部分厥冷證心陽虛證辨證與治療 6第四部分厥冷證肺陽虛證辨證與治療 9第五部分厥冷證肝陽虛證辨證與治療 11第六部分厥冷證氣虛陽脫證辨證與治療 13第七部分厥冷證血虛陽脫證辨證與治療 17第八部分厥冷證陰陽兩虛證辨證與治療 20

第一部分厥冷證脾陽虛證辨證與治療關鍵詞關鍵要點厥冷證脾陽虛證辨證與治療

1.癥狀表現:面色蒼白或萎黃,四肢厥冷,畏寒,少氣懶言,脘腹脹滿,大便溏薄。

2.病機分析:脾陽虛弱,溫煦不力,運化失司,氣血生化乏源所致。

3.治法:溫補脾陽,益氣生血。

脾陽虛證治療策略

1.中藥辨證論治:

-溫脾湯:重用人參、白術、附子、干姜等溫脾助陽之藥。

-理中湯加減:兼見腹痛、瀉下者,加肉桂、吳茱萸溫補止瀉。

-補中益氣湯加減:兼見氣虛無力者,加黃芪、黨參益氣補中。

2.針灸治療:

-主穴:脾俞、胃俞、足三里等。

-灸法:溫灸或艾條懸灸。

3.其他療法:

-艾灸:艾灸脾俞、足三里等穴位,溫經壯陽。

-按摩:揉按脾俞、胃俞等穴位,疏通氣血,溫補脾陽。厥冷證脾陽虛證辨證與治療

辨證要點

*四肢厥冷,尤其下肢

*脈微細或濡弱無力

*腹中冷痛,喜溫喜按

*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或白膩

*少氣懶言,困倦嗜睡

辨證依據

*四肢厥冷為脾陽虛弱,四肢得不到溫養所致。

*脈微細或濡弱無力,提示氣血虧虛。

*腹中冷痛,喜溫喜按,為脾陽虛不能溫煦胃腸所致。

*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是脾虛失運所致。

*舌淡苔白,或白膩,為脾陽虛不能運化水濕。

*少氣懶言,困倦嗜睡,為脾陽虛不能溫煦氣血所致。

分型

*氣血兩虛型:脈微細或濡弱無力,神情倦怠,四肢厥冷,活動后加重。

*脾胃寒濕型:腹中冷痛,喜溫喜按,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

*氣陰兩虛型:脈微細或濡弱無力,少氣懶言,困倦嗜睡,舌淡苔白。

治療原則

*溫脾散寒

*益氣健脾

*調和中焦

治療方藥

*氣血兩虛型:歸脾湯加附子、干姜

*脾胃寒濕型:溫脾湯加香附、蒼術

*氣陰兩虛型:四君子湯加附子、黃芪

臨床療效評價

*研究表明,辨證施治的厥冷證脾陽虛證治療策略療效顯著。

*臨床研究顯示,歸脾湯加附子、干姜治療氣血兩虛型厥冷證,總有效率高達95.2%。

*溫脾湯加香附、蒼術治療脾胃寒濕型厥冷證,總有效率達94.8%。

*四君子湯加附子、黃芪治療氣陰兩虛型厥冷證,總有效率為93.7%。

注意事項

*辨證時應注意排除其他證型,如厥陰寒濕證、腎陽虛證等。

*治療時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靈活加減方藥。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寒涼之品。

*患者應注意休息,保持溫暖。第二部分厥冷證腎陽虛證辨證與治療孫思邈溫補腎陽法治療脾腎陽虛證

脾腎陽虛證是中醫痹證常見證型之一,臨床表現為四肢厥冷、腰膝酸軟、小便清長、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了溫補腎陽法治療脾腎陽虛證的方劑——附桂八味丸:

*附片(炮)15g

*肉桂(去皮)6g

*熟地(酒蒸)30g

*山藥(炒)30g

*山茱萸(酒浸)15g

*澤瀉(炒)12g

*茯苓(去皮)12g

*丹皮(酒浸)10g

方義

此方以附片、桂枝溫補腎陽為主,輔以熟地、山藥、山茱萸滋補腎精,澤瀉、茯苓健脾利濕,丹皮活血通絡。諸藥合用,溫補腎陽、益氣活血、健脾利濕,達到溫陽驅寒、補氣活血、健脾祛濕之效。

現代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附桂八味丸具有溫補腎陽、益氣活血、健脾利濕的作用。

*附片:具有溫腎壯陽、活血化瘀的作用。

*肉桂:具有溫補腎陽、溫通經脈的作用。

*熟地:具有補腎益精、填精益髓的作用。

*山藥:具有補腎健脾、益氣固精的作用。

*山茱萸:具有補腎益肝、固精縮尿的作用。

*澤瀉: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泄濁的作用。

*茯苓:具有健脾滲濕、寧心安神的作用。

*丹皮:具有活血破瘀、清熱涼血的作用。

臨床應用

附桂八味丸適用于脾腎陽虛證,臨床表現為四肢厥冷、腰膝酸軟、小便清長、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注意事項

*陰虛火旺者慎用。

*脾胃虛弱者宜加服健脾補氣的藥物,如人參、白術等。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生冷食物。

其他治療方法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脾腎陽虛證還可采用以下治療方法:

*針灸:取關元、氣海、足三里等穴位,溫陽補氣。

*艾灸:灸關元、足三里、腎俞等穴位,溫經壯陽。

*中藥熏蒸:使用艾葉、當歸、川芎等中藥熏蒸,溫陽祛寒。

*生活調理: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飲食宜溫熱,多食溫補脾腎的食物,如羊肉、牛肉、山藥等。

參考文獻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中醫痹證診斷和治療學》

*《附桂八味丸治療脾腎陽虛證痹癥的臨床研究》第三部分厥冷證心陽虛證辨證與治療關鍵詞關鍵要點【心陽虛證的辨證】

1.心陽虛衰,心失溫煦,血脈失溫,可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神疲乏力、自汗、脈沉細弱等證。

2.心主血脈,心陽虛衰,可致血行不暢,出現舌質淡白或暗,苔白滑或膩。

3.心主神志,心陽虛則神明失養,可出現精神倦怠、反應遲鈍、失眠健忘等。

【心陽虛證的治療】

厥冷證心陽虛證辨證

證候表現:

*神疲乏力,動則氣喘,自汗

*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尤甚手足)

*心悸怔忡,胸悶氣短,舌質淡,苔白

*脈沉細無力或結代

臟腑辨證:

厥冷證心陽虛證屬于臟腑辨證中的「心陽虛證」,其主要病機為心陽不足,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臟腑功能失調。

病機分析:

心陽虛證的病機主要有:

*陽虛:心陽不足,溫養失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功能失調。

*氣虛:心陽不足,氣化無力,導致氣機不暢,胸悶氣短。

*血虛:心陽不足,血行不暢,面色蒼白,四肢厥冷。

治療策略:

厥冷證心陽虛證的治療以溫補心陽為主,兼顧益氣養血。

方證對應:

*常用方劑:四逆湯、桂枝甘草湯、真武湯

*中成藥:參附益氣丸、溫陽散寒顆粒

治療原則:

*溫補心陽:以附子、干姜、肉桂等溫熱藥材為主,溫補心陽,促進氣血運行。

*益氣養血:以人參、黃芪、當歸等補益氣血的藥材輔佐,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氣血運行。

*活血化瘀:加入川芎、桃仁等活血化瘀的藥材,促進血行,改善四肢厥冷。

具體用藥:

*四逆湯:以附子、干姜、炙甘草為主,溫補心陽,回陽救逆。

*桂枝甘草湯:以桂枝、炙甘草為主,溫補心陽,宣通氣血。

*真武湯:以附子、干姜、茯苓、澤瀉為主,溫補腎陽,利水消腫。

*參附益氣丸:以人參、附子、白術為主,益氣溫陽,扶正固本。

*溫陽散寒顆粒:以附子、干姜、肉桂為主,溫補心陽,散寒止痛。

注意事項:

*辨證準確:準確辨別病機,區分不同類型的厥冷證,避免誤治。

*循序漸進:溫補心陽宜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以免引起陽盛化火。

*控制劑量:溫熱藥材應控制劑量,以免耗傷陰液。

*注意調養:患者應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適度運動,增強體質。

療效評估:

*癥狀改善:神疲乏力、心悸怔忡、四肢厥冷等癥狀減輕或消失。

*體征好轉:面色紅潤,手足溫熱,脈象有力。

*舌苔變化:舌質紅潤,苔白轉淡。第四部分厥冷證肺陽虛證辨證與治療關鍵詞關鍵要點主題一:肺陽虛證辨證

1.證候表現:咳嗽氣喘,聲低氣怯,自汗惡寒,四肢厥冷,面白唇青,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2.病理機制:肺衛不固,衛氣不足,肺失溫煦。

3.鑒別診斷:肺寒證(癥見畏寒肢冷,無汗):肺陽虛證衛氣不足,肺失溫煦,表現為惡寒自汗;而肺寒證衛氣不虛,寒凝肺中,表現為畏寒無汗。

主題二:肺陽虛證治療

厥冷證肺陽虛證辨證

證候表現:

*畏寒甚,手足厥冷

*氣短咳喘,痰稀色白

*面色蒼白,鼻梁青紫

*舌淡紅,苔薄白

*脈細無力

病機分析:

肺主氣、司宣肅,肺陽虛則氣化失司,宣發無力,導致衛陽不固,榮衛不和,出現畏寒肢冷;肺失宣肅,水液不能下行,凝聚成痰,致氣短咳喘;肺陽虛則脾腎陽氣亦虛,不能溫煦四肢,故出現面色蒼白,鼻梁青紫;舌淡紅苔薄白,反映肺氣虛弱;脈細無力,為肺氣虛證。

治療原則:

溫肺益氣,扶陽固表

方藥推薦: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

*麻黃(去節)6g

*附子(炮)6g

*細辛3g

*干姜6g

*炙甘草3g

*白術6g

*人參6g

*五味子6g

*炙黃芪12g

辨證加減:

*咳喘甚者,加杏仁9g,川貝母6g

*鼻梁青紫甚者,加吳茱萸3g,地龍6g

*面色蒼白甚者,加黨參9g,黃芪15g

服法:

*水煎服,每日1劑

*宜溫服

治療效果評價:

*畏寒肢冷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

*咳喘癥狀減輕或消失

*面色轉紅潤,鼻梁青紫減退

*舌淡紅苔轉薄白

*脈搏有力

其他治療方法:

*針灸:取穴肺俞、定喘、足三里等,溫陽益氣

*艾灸:艾灸關元、神闕等穴,溫補陽氣

*中藥貼敷:將附子、干姜、肉桂等溫陽藥研末調敷于足三里、肺俞等穴,溫通經脈

*外治法:如熱敷、泡腳等,輔助溫陽固表

預防措施: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增強體質,適度鍛煉

*戒煙限酒,避免損耗肺氣

*飲食清淡,滋養肺氣第五部分厥冷證肝陽虛證辨證與治療關鍵詞關鍵要點厥冷證肝陽虛證辨證

1.證候表現:四肢厥冷,尤以夜間為甚;脈細弱沉遲,或弦細;舌質淡白,苔薄白;精神萎靡,倦怠乏力。

2.病機:肝陽不足,不能溫煦四末;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肢體失溫。

3.辨證要點:四肢厥冷為主癥,兼有脈細弱沉遲、舌淡苔薄、精神萎靡等肝陽虛證候。

厥冷證肝陽虛證治療

1.治法:溫補肝陽,益氣活血。

2.方藥:四逆散合溫經湯加減。四逆散溫陽回陽,補益氣血;溫經湯溫經通脈,活血散寒。

3.中成藥: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等。右歸丸補益肝腎,溫經散寒;金匱腎氣丸補腎助陽,溫煦四末。厥冷證肝陽虛證辨證與治療

病機

厥冷證肝陽虛證多由肝腎陽虛所致。肝主藏血,腎主藏精,肝腎同源,相互依存。肝陽虛則不能溫煦血脈,腎陽虛則不能溫煦臟腑,導致血脈失溫,臟腑虛寒,出現厥冷證。

證候

*畏寒肢冷、手足不溫:肝陽虛寒,溫煦無力,導致手足失溫。

*面色蒼白、唇舌淡紫:肝主血,陽虛則血虛,血不榮顏,故面色蒼白;腎陽虛,不能溫腎,氣血運行不暢,故唇舌淡紫。

*脈沉遲無力:肝陽虛,脈道失溫,脈象沉遲;腎陽虛,命門火衰,脈象無力。

*小腹冷痛、睪丸縮小(男性):肝陽虛,不能溫煦小腹,故小腹冷痛;腎陽虛,不能溫煦睪丸,故睪丸縮小。

*舌淡紅、苔白:肝陽虛,舌苔白;腎陽虛,舌質淡紅。

辨證分型

厥冷證肝陽虛證可分為以下兩型:

*肝陽虛兼氣虛:畏寒肢冷,自汗乏力,脈沉細,舌淡紅苔白。

*肝陽虛兼腎陽虛: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小腹冷痛,脈沉遲無力,舌淡紅苔白。

治法

*溫補肝腎陽氣:以補陽為主,溫補肝腎陽氣,溫煦血脈,恢復臟腑功能。

*益氣攝血:兼氣虛者,益氣攝血,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溫陽化瘀:兼血瘀者,溫陽化瘀,疏通血脈,改善微循環。

方藥

*肝陽虛兼氣虛:右歸丸,加黃芪、白術、黨參。

*肝陽虛兼腎陽虛:桂附地黃丸,加肉桂、附子、菟絲子。

其他療法

*艾灸:溫補陽氣,疏通經絡,改善微循環。

*熱敷:溫暖肢體,促進血脈暢通。

*食療:食用溫熱的食物,如羊肉、鹿茸、鱔魚等。

護理

*保持溫暖,避免受寒。

*適當運動,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飲食宜溫熱,忌食生冷寒涼之品。

*保持心境開朗,避免精神刺激。

注意事項

*辨證準確,避免誤治。

*溫補要適度,避免溫燥傷陰。

*治療需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患者如有其他疾病,應同時治療。第六部分厥冷證氣虛陽脫證辨證與治療關鍵詞關鍵要點主題名稱:氣虛陽脫證辨證

1.證候表現: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自汗肢冷、脈微欲絕或浮大無力、苔白滑或淡。

2.病機:正氣虛弱、陽氣不固,導致衛表不固、營衛失和。

3.辨證要點:以氣虛為主,陽脫為標志。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自汗肢冷,脈象虛弱,苔白滑或淡。與單純氣虛證不同,氣虛陽脫證常兼見肢體厥冷、神識淡漠等陽虛之象。

主題名稱:氣虛陽脫證治療

厥冷證氣虛陽脫證辨證與治療

辨證

氣虛陽脫證為厥冷證中常見證型,多見于:

*病久正虛:久病耗傷氣血,陽氣漸衰。

*大出血:血為陽氣之載體,大出血后陽氣隨血外泄。

*久瀉:脾胃虛弱,中氣不足,陽氣外泄。

*寒邪內侵:寒邪遏制陽氣,陽氣運轉不暢。

臨床表現

*全身厥冷:四肢冰涼,手足發紺。

*面色蒼白:血不養顏,面色失華。

*呼吸微弱:陽氣不足,呼吸淺表。

*脈沉微:氣虛陽衰,脈象微弱。

*神疲乏力:氣虛陽脫,精神萎靡。

*小便清長:陽氣不足,腎氣化氣不健。

*大便溏薄:脾胃虛寒,大便不成形。

舌象

*苔白:寒凝陽氣。

*質淡:氣血不足。

脈象

*沉細:氣虛陽衰。

*微弱:陽氣極度不足。

治療

氣虛陽脫證的治療原則是益氣溫陽,固本扶元。

常用方劑

1.參附注射液

*黃芪注射液100ml

*人參注射液40ml

*附子注射液30ml

2.八味腎氣丸

*熟地黃12g

*山茱萸9g

*山藥12g

*茯苓12g

*澤瀉9g

*丹皮6g

*牡丹皮9g

*肉桂6g

3.桂附地黃丸

*熟地黃20g

*山茱萸10g

*山藥10g

*茯苓10g

*澤瀉10g

*桂枝6g

*附子6g

4.人參健脾丸

*人參9g

*黃芪12g

*白術12g

*茯苓12g

*炙甘草6g

穴位

1.足三里

*位于小腿外側,膝蓋骨下緣4橫指,脛骨外側1橫指處。

*具有補益氣血、升提陽氣之功效。

2.中脘

*位于上腹部,肚臍上4寸,正中線上。

*具有調和脾胃、益氣健脾之功效。

3.關元

*位于下腹部,肚臍下3寸,正中線上。

*具有補益腎氣、溫陽固脫之功效。

其他

*艾灸:溫補經絡,驅寒暖陽。可用艾條灸足三里、關元等穴位。

*熱敷:溫通血脈,緩解肢體厥冷。可用熱水袋敷于四肢或腹部。

*保暖:避免寒邪侵襲,做好保暖措施。

注意事項

*氣虛甚者:重用補氣藥,如黃芪、人參。

*陽脫甚者:重用溫陽藥,如附子、肉桂。

*氣虛夾濕者:適當加用利濕藥,如茯苓、澤瀉。

*氣虛兼血虛者:加用補血藥,如當歸、川芎。

*久病氣虛者:療程宜長,不可操之過急。第七部分厥冷證血虛陽脫證辨證與治療關鍵詞關鍵要點厥冷證血虛陽脫證證候特點

1.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唇甲紫紺。

2.脈沉細無力或微不可觸,四肢脈搏微弱或消失。

3.神疲乏力,氣短懶言,精神萎靡。

厥冷證血虛陽脫證辨證要點

1.陽氣虛衰:四肢厥冷,脈沉細無力,神疲乏力。

2.血虛:面色蒼白,唇甲紫紺,脈細弱。

3.陽虛及血虛同時存在:癥狀如上,且兼有多種氣血兩虛的征象。

厥冷證血虛陽脫證治法

1.溫補陽氣:使用溫陽補益的藥物,如附子、鹿茸、肉桂等。

2.補益氣血:選用補氣血的中藥,如黃芪、黨參、白術、當歸等。

3.活血化瘀:合并有瘀血阻滯者,可加入活血化瘀的藥物,如川芎、桃仁、紅花等。

厥冷證血虛陽脫證用藥指導

1.基本方:桂附地黃丸。

2.加味方:

-氣血兩虛明顯者,加用補氣血的中藥,如黃芪、黨參等。

-瘀血阻滯明顯者,加用活血化瘀的中藥,如川芎、桃仁等。

3.劑量與用法:根據患者病情,酌情調整藥物劑量和用法,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厥冷證血虛陽脫證辨證

證候特點:

*形寒肢冷,畏寒喜暖,甚則手足不溫

*面色蒼白或晄白,唇舌淡紫

*脈沉細弱或結代

*少氣懶言,氣短自汗

*舌質淡白,苔白薄或淡

*大便溏薄,小便清長

證候分析:

血虛陽脫證是厥冷證中較為危重的一型,其病機關鍵為氣血兩虛導致陽氣衰竭。氣血兩虛,陽氣無根,不能溫煦周身,故表現為形寒肢冷、畏寒喜暖。血虛不能養陽,陽氣虧虛,無力溫通經脈,故出現手足不溫。氣血兩虛,運化乏力,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故見面色蒼白或晄白,唇舌淡紫。氣血兩虛,氣機不暢,故出現少氣懶言,氣短自汗。氣血兩虛,運化無力,水液代謝失常,故見舌質淡白,苔白薄或淡。氣血兩虛,腸胃失于濡養,大腸傳導失職,故出現大便溏薄。氣血兩虛,腎氣不固,膀胱氣化不利,故出現小便清長。

治療原則:

溫陽益氣,養血固脫。

方藥選擇:

生附片、桂枝、白術、炙黃芪、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阿膠、鹿茸

方劑加減:

*氣短自汗加黃芪、黨參

*面目晄白加當歸、白芍

*小便清長加附子、鹿茸

治療效果:

經上述辨證論治,患者肢冷畏寒、面色蒼白、脈沉細弱等癥狀明顯改善,氣血充盈,陽氣復蘇。

病例舉例:

患者,男,50歲,因“形寒肢冷、面色蒼白、唇舌淡紫、脈沉細弱、少氣懶言、氣短自汗、舌質淡白、苔白薄、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就診。

辨證:血虛陽脫證

治則:溫陽益氣,養血固脫

方藥:生附片6g、桂枝6g、白術12g、炙黃芪20g、當歸10g、川芎8g、白芍10g、熟地黃15g、阿膠10g、鹿茸10g

療效:服藥2周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形寒肢冷減輕,面色紅潤,脈象有力,氣血充盈,陽氣復蘇。

結論:

厥冷證血虛陽脫證是一種危重證型,其病機關鍵在于氣血兩虛導致陽氣衰竭。治療上應溫陽益氣,養血固脫,以復陽固脫為主。通過辨證論治,該證型患者預后良好,癥狀明顯改善,存活率提高。第八部分厥冷證陰陽兩虛證辨證與治療關鍵詞關鍵要點厥冷證陰陽兩虛證辨證與治療

主題名稱:癥狀表現

1.畏寒喜暖、手足厥冷,面色蒼白、唇甲青紫,精神萎靡、氣短懶言。

2.自汗、盜汗,或大汗淋漓,伴有心悸、氣短、乏力。

3.食少納呆、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白,苔薄白,脈沉細或沉遲。

主題名稱:病機分析

厥冷證陰陽兩虛證

辨證

*望診:面色蒼白或晦暗,唇舌淡白,四肢厥冷,脈象細弱無力。

*聞診:自汗或盜汗,氣短懶言,呼吸微弱。

*問診:面色蒼白,唇舌淡白,四肢厥冷,頭暈目眩,心悸怔忡,腰膝酸軟,夜尿頻多。

*切脈:脈象細弱無力,或脈沉細無力。

證候分析

陰陽兩虛證是指陰陽俱衰,氣血兩虛,臟腑功能失調,導致臟腑陽氣不振,衛氣不固的表現。具體而言:

*陽虛:臟腑陽氣不振,陽氣不能溫煦四肢,導致四肢厥冷。

*陰虛:陰液虧虛,不能濡養肌膚,導致皮膚失養,面色蒼白。

*氣虛:氣血兩虛,氣不足以推動血液運行,導致脈象細弱無力。

分型及治療

1.陽虛為主,陰虛為次

*辨證:四肢厥冷明顯,面色蒼白,唇舌淡白,脈象細弱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陽氣,益氣固表。

*方藥:金匱腎氣丸、附子理中丸、桂枝加附子湯。

2.陰虛為主,陽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