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時跟蹤練9(2022·沈陽二模)某年7月,羅馬(42°N,12°E)的M先生在P地(圖1)考察期間,發現當地雖溫和多雨,但是感覺嘴唇干裂,非常的干燥,與羅馬的同季節有很大差異。P地的沿海地帶沙土廣布,M先生在此看到了很多傾倒方向相同的樹(圖2)。據此,完成1~2題。1.推測該地樹木傾倒的方向可能是()A.東南 B.西南C.東北 D.西北2.與同季節的羅馬相比,P地較為干燥的原因是()①西風更強,水汽易散失②沿岸有寒流,減濕作用強③沙土廣布,下滲量較大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時間長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第1題,由圖1可知,該地位于南緯30°~36°之間,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西北風)交替控制,該地樹木傾倒的方向可能是東南方向,A正確;其他選項與當地所處位置的實際情況不符,B、C、D錯誤。故選A。第2題,西風更強,帶來更多海洋濕潤水汽,降水應更多,①錯誤,A、C、D錯誤;沿岸有寒流,減濕作用強,導致P地較為干燥,②正確;沙土廣布,下滲量較大,導致P地較為干燥,③正確;緯度較低,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時間長,導致P地較為干燥,④正確,B正確,故選B。答案:1.A2.B(2022·廣東高三專題練習)馬跡山港始建于1998年,目前已成為亞洲第一礦石中轉深水大港,主要承擔寶鋼進口鐵礦石中轉業務。2022年1月18日,來自圖巴朗的“SEAZHOUSHAN”號成功靠泊馬跡山港。這也是全球首艘“風動力”超大型礦砂船首次靠泊。圖1示意圖巴朗港—馬跡山港運輸鐵礦石的航線。圖2為圖巴朗降水統計資料。讀圖,完成3~5題。3.“SEAZHOUSHAN”號本次航行選擇的航線及原因主要是()A.航線甲——順西北季風B.航線甲——順北印度洋季風洋流C.航線乙——順東南信風D.航線乙——順西風漂流4.與圖巴朗港相比,馬跡山港()A.7月降水量較少 B.降水季節變化更大C.1月月均溫更高 D.氣溫的年較差更小5.馬跡山港的發展反映了()A.浙江沿海地區產業升級加快B.浙江沿海運輸能力嚴重不足C.上海鋼鐵企業生產規模擴大D.上海鋼鐵產品市場競爭激烈解析:第3題,材料中說:2022年1月18日,來自圖巴朗的“SEAZHOUSHAN”號成功靠泊馬跡山港。說明運輸總體方向是自西向東,自南向北;時間是北半球冬半年。此時走航線甲——逆著西北風,A錯誤;此時北印度洋季風洋流為逆時針,航線甲逆著北印度洋季風洋流,B錯誤;航線乙——逆著東南信風,C錯誤;從圖巴朗一路走到南印度洋基本沿著西風帶走,風向和航行方向一致,航線乙——順西風漂流正確,D正確。綜上,選D。第4題,馬跡山在我國東部沿海,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A錯誤;從圖2中看,圖巴朗港各月降水較均勻,馬跡山港則季節差異較大,B正確;馬跡山港在北半球,1月為冬季,月均溫低,C錯誤;圖巴朗港緯度更低,所在陸地面積較小,海洋性強,氣溫年較差較小,馬跡山港則相反,D錯誤。綜上,選B。第5題,材料中說:馬跡山港始建于1998年,目前已成為亞洲第一礦石中轉深水大港,主要承擔寶鋼進口鐵礦石中轉業務,屬于特殊用途的大港。馬跡山港主要運送鐵礦石,支持鋼鐵工業的發展,屬于傳統重工業,未反映出浙江沿海地區產業升級加快,A錯誤;港口建設是為了使交通條件更好,沒體現出沿海運輸能力嚴重不足,B錯誤;修建專門運送鐵礦石港口,說明原料需求增多,有利于上海鋼鐵企業生產規模擴大,不能體現市場競爭激烈,C正確,D錯誤。綜上,選C。答案:3.D4.B5.C(2022·廣東模擬預測)研究表明,泥炭是一種記錄過去氣候變化的可靠地質載體。一般認為當沼澤表面氣候溫暖、濕潤時,泥炭的腐殖化度較低。科研中使用分光光度計測量泥炭樣品的吸光度,泥炭腐殖化程度與其堿提取液的吸光度值成正相關。下圖示意我國東北長白山區錦北泥炭距今6000年以來剖面樣本的吸光度變化。據此,完成6~8題。6.從大氣環流角度推測,造成該區域泥炭腐殖化度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東南季風B.西南季風C.東北信風D.盛行西風7.錦北泥炭剖面樣本距今約1600年左右吸光度較低,且剖面中木本植物殘體含量大,當時的氣候特征與下列氣候事件體現一致的是()A.黃河中下游平原嚴重干旱事件B.北大西洋大規模冰川漂移事件C.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暖濕氣候事件D.中國明清時期小冰期氣候事件8.錦北泥炭樣本吸光度反映該地區距今6000~3500年以來的環境變化,最可能的是()A.沼澤中水生植物增多 B.沼澤地表水鹽度降低C.沼澤地面積顯著增大 D.沼澤邊緣演化為草原解析:第6題,據圖文材料可知,一般認為當沼澤表面氣候溫暖、濕潤時,泥炭的腐殖化度較低。泥炭腐殖化度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氣溫和降水。圖示意的是我國東北長白山區錦北泥炭距今6000年以來剖面樣本的吸光度變化,我國東北長白山區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主要受到東南季風的影響,A正確;西南季風、東北信風、盛行西風都不會對我國東北長白山區形成影響,B、C、D錯誤;故選A。第7題,據圖文材料可知,一般認為當沼澤表面氣候溫暖、濕潤時,泥炭的腐殖化度較低。泥炭腐殖化程度與其堿提取液的吸光度值成正相關。錦北泥炭剖面樣本距今約1600年左右吸光度較低,且剖面中木本植物殘體含量大,則其泥炭的腐殖化度較低,說明當時沼澤表面氣候溫暖、濕潤,生長的木本植物多。我國的氣候當時應處于溫暖濕潤期,和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暖濕氣候事件體現一致,C正確;黃河中下游平原嚴重干旱事件中的“干”,與當時的溫暖、濕潤的氣候特征不一致,A錯誤;北大西洋大規模冰川漂移事件、中國明清時期小冰期氣候事件體現的是“冷”,與當時的溫暖、濕潤氣候特征不一致,B、D錯誤。故選C。第8題,據圖文材料可知,一般認為當沼澤表面氣候溫暖、濕潤時,泥炭的腐殖化度較低。泥炭腐殖化程度與其堿提取液的吸光度值成正相關。讀圖距今6000~3500年以來錦北泥炭樣本吸光度是波狀上升的,說明當時沼澤表面氣候變干、變冷,沼澤中水生植物會減少,A錯誤;由于變干水分蒸發,沼澤地表水鹽度會升高,B錯誤;由于變干水分蒸發,沼澤地面積顯著減小,C錯誤;由于變干水分蒸發,沼澤地面積顯著減小,沼澤邊緣演化為草原,D正確。故選D。答案:6.A7.C8.D(2022·廣東深圳模擬預測)寧夏回族自治區位于我國西北部,地處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會地帶,氣候存在較大的空間差異。如圖示意寧夏回族自治區熱量帶和干濕地區分布。據此,完成9~10題。9.寧夏回族自治區氣候南北差異顯著,主要的差異要素是()A.氣溫 B.風力C.降水 D.蒸發10.在特有的大氣環流條件下,寧夏半濕潤區氣候的主要特點是()A.冬季短促,夏季炎熱 B.氣溫的年、日較差小C.降水量的年際變率大 D.一年四季少雨多風沙解析:第9題,由圖可知,寧夏回族自治區由南向北均為中溫帶,氣溫差異小,A項錯誤。風力不是形成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B項錯誤。寧夏回族自治區由半濕潤區過渡為半干旱區和干旱區,因此寧夏氣候南北差異顯著應主要表現為降水的差異,C項正確。氣溫差異不大,一般蒸發量差異也較小,D項錯誤。故選C。第10題,寧夏半濕潤區氣候位于35°N~37°N之間,位于中緯度,且遠離海洋,亞洲冷高壓控制時間長,冬季長,夏季短,A項錯誤。受陸地影響大,氣溫的年、日較差大,B項錯誤。由于距海比較遙遠,夏季風到此已成強弩之末,且勢力不穩定,導致降水量的年際變化率大,尤其以半濕潤區最為典型,C項正確。處于半濕潤區,夏季有一定降水,不會一年四季少雨,D項錯誤。故選C。答案:9.C10.C(2022·廣東模擬預測)加拿大東南大西洋上的塞布爾島,會移動位置,且移動很快。當洋面刮大風時,它會像帆船一樣被吹離原地,做一段海上“旅行”。該島東西長40千米,南北寬1.6千米,呈月牙形。島上一片細沙,十分荒涼,沒有高大的樹木。近200年來,因海風的日夜吹送,小島已經向東“旅行”了20千米,平均每年移動100米。下圖為塞布爾島位置。據此,完成11~12題。11.塞布爾島上日夜吹送的“海風”指的是()A.東北信風 B.東南信風C.盛行西風 D.冬夏季風12.塞布爾島上沒有高大樹木的原因可能是()A.風高浪急,天氣惡劣 B.島嶼移動,土壤淺薄C.沙灘廣布,降水稀少 D.海洋包圍,颶風肆虐解析:第11題,根據塞布爾島的緯度位置43°N~45°N以及“因海風的日夜吹送,小島向東旅行”判斷,塞布爾島位于北半球盛行西風帶,故日夜吹送的“海風”指的是盛行西風,C正確,A、B、D錯誤。故選C。第12題,由所學知識可知,自然帶主要受氣候、水源、土壤的影響,天氣是短時間的大氣狀況,對自然帶影響有限,A錯誤;根據“近200年來,由于海風日夜吹送,小島已經向東旅行了20千米”的信息推斷,移動的島嶼會影響和阻止土壤的發育過程,土壤淺薄貧瘠,故而難以生長高大的樹木,B正確;塞布爾島地處北半球盛行西風帶,西風帶多雨,C錯誤;颶風主要發生于大西洋熱帶、亞熱帶海域,塞布爾島緯度較高,颶風少,D錯誤。故選B。答案:11.C12.B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熱帶輻合帶,又稱赤道輻合帶,是在南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的赤道槽內由南北半球的東北信風、東南信風或變向信風(季風)匯合而形成的狹窄的氣流輻合區,也是多雨帶。在30°E以西的非洲地區,由幾內亞季風與其他偏北風構成了熱帶輻合帶。下圖為非洲熱帶輻合帶在一年中最南、最北的位置分布圖。(1)指出圖甲和圖乙所屬的季節,并分析幾內亞季風的成因。(2)概括30°E以西的非洲熱帶輻合帶的空間分布特征,并簡述該輻合帶上多雨的原因。(3)分析Q地氣候的主要特點及成因。解析:第(1)題,根據熱帶輻合帶的分布位置及幾內亞灣北部的盛行風向進行分析判斷。第(2)題,讀圖即可得出熱帶輻合帶的空間分布特征。充足的水汽、存在上升氣流(或降溫)、有凝結核是形成降水的三個必要條件。第(3)題,根據Q地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可知該地氣候類型,進而分析該地的氣候特征和成因。答案:(1)圖甲表示北半球冬季,圖乙表示北半球夏季。成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帶隨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越過赤道,受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形成幾內亞季風(或西南風)。(2)分布特征:一年中全部都位于北半球,呈南北來回擺動。原因:在非洲熱帶輻合帶上,有來自低緯度地區的大量暖濕水汽,產生大范圍的空氣對流,水汽不斷上升,形成厚厚的積雨云,常伴有雷暴、大風、多雨等天氣現象。(3)主要特點:夏季高溫少雨(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成因: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氣流下沉,高溫少雨;冬季受西風帶影響,從海洋帶來暖濕氣流,溫和濕潤。14.(2022·廣東汕尾高三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馬拉維湖面積30800平方千米,非洲第三大湖,南北狹長,平均水深273米,位于東非斷裂帶南部。湖水由四周14條常年有水的河流注入,向南流經希雷河,同贊比西河相連。湖中約有200種魚類,被生物學家們稱為世界上研究脊椎動物的最好場所,是難得的天然實驗室。左圖為馬拉維湖的地理位置示意圖,右圖為該國A地降水資料圖。(1)簡述馬拉維湖的形成過程。(2)根據材料信息,指出A地的氣候類型及氣候特征。(3)從氣壓帶、風帶移動的角度,比較A、B兩地年降水量與雨季長短差異并分析原因。(4)分析馬拉維湖魚類豐富的原因。解析:第(1)題,依據材料信息可知,馬拉維湖“位于東非斷裂帶南部,湖水由四周14條常年有水的河流注入”,故該湖是由于處于非洲板塊張裂地帶,地殼斷裂下陷形成深谷,四周常年有河流注入,積水形成湖泊。第(2)題,由經緯度可知A地位于低緯地區,緯度低,全年氣溫高;由A地降水資料圖可知:A地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11月-次年4月,降水豐沛,降水季節變化明顯,干濕季分明。因此A地是熱帶草原氣候,具有全年高溫、干濕季分明的特點。第(3)題,A、B兩地均處于內陸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受赤道低壓和信風交替控制,降水量與雨季長短差異主要取決于赤道低壓帶控制時間的長短。圖中B地緯度較低或離赤道更近,受赤道低壓帶影響較大,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時間較長,雨季較長;故B地年降水量較A地多,雨季也比A地長。第(4)題,根據材料可知,馬拉維湖是非洲第三大淡水湖,湖泊面積大、湖水深,為魚類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湖水四周由14條河流注入,營養鹽類物質豐富,從而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湖水平均水深273米,深度大,水溫層次多,適合多種魚類生長;“被生物學家們稱為世界上研究脊椎動物的最好場所,是難得的天然實驗室”,表明該湖泊由于相對封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