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12130—2020 I 4分類 7檢驗規則 8標志和使用說明 附錄A(規范性附錄)氧艙用窗 附錄B(資料性附錄)醫用氧艙用醫療設備的建議 IGB/T12130—2020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代替GB/T12130—2005《醫用空氣加壓氧艙》和GB/T19284—2003《醫用氧氣加壓艙》。本標準與GB/T12130—2005、GB/T19284—2003相比,除編輯性修改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本標準適用范圍既包括GB/T12130—2005和GB/T19284—2003所適用的氧艙類型,也包括高氣壓艙(見第1章);——修改了氧艙各組成部分名稱,與TSG24—2015《氧艙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相一致(見第5章、第的第5章);—增加了壓力調節系統壓力介質質量的要求(見5.2.2);——增加了醫用氧艙產品標志、銘牌、說明書應符合醫療器械管理規定的要求(見8.1.2、8.2.3和本標準由全國鍋爐壓力容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62)提出并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O一研究所、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山西省鍋爐壓力容器監督檢驗研究院、湖北特種設備檢驗檢測研究院、煙臺市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浙江省醫療器高壓氧艙有限公司、上海打撈局蕪湖潛水裝備廠、貴州風雷航空軍械有限責任公司。本標準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1GB/T12130—20201范圍本標準適用于TSG24—2015規定的醫用氧艙和高氣壓艙。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GB/T150.1壓力容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150.2壓力容器第2部分:材料GB/T150.3壓力容器第3部分:設計GB/T191包裝儲運圖示標志GB/T1040.1—2018塑料拉伸性能的測定第1部分:總則GB/T1040.2—2006塑料拉伸性能的測定第2部分:模塑和擠塑塑料的試驗條件GB/T2410—2008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霧度的測定GB/T7134—2008澆鑄型工業有機玻璃板材GB9706.1醫用電氣設備第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GB50222—2017建筑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范GB50751—2012醫用氣體工程技術規范JB/T4732鋼制壓力容器分析設計標準NB/T47013(所有部分)承壓設備無損檢測TSG21—2016固定式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TSG24—2015氧艙安全技術監察規程3術語和定義3.13.23.32GB/T12130—20203.43.53.63.73.84分類4.1按照品種,氧艙分為醫用氧艙和高氣壓艙。醫用氧艙分類見表1。類型工作介質工作壓力(表壓)/MPa額定進艙人數醫用空氣加壓氧艙空氣≤18人/單個艙室醫用氧氣加壓氧艙氧氣1人嬰幼兒氧艙氧氣≤0.11人5要求及GB/T150.4的有關規定。對超標準局部大開孔、帶T型加強結構等特殊部位,沒有可依據的相關現5.1.2.1殼體金屬材料的選用應符合TSG21—2016和GB/T150.2的有關規定。殼體有機玻璃材料的選用應符合附錄A的規定。5.1.2.2金屬殼體符合GB/T150.1規定的A、B類焊接接頭應當金屬殼體的焊接接頭、非圓形截面金屬筒體與加強結構的焊接接頭、平蓋封頭與圓形金屬筒體與平底板的焊接接頭應采用全熔透焊透形式。3GB/T12130—20205.1.2.3非圓形截面金屬筒體與加強結構的焊接接頭,應滿足JB/T4732強度校核結果要求,加強結構之間的間距應便于焊接作業及無損檢測操作。平蓋封頭與金屬筒體的焊接連接、焊接工藝應能有效控5.1.2.4凸形封頭(隔艙封頭)與圓形金屬筒體應采用對接或搭接接頭形式,搭接接頭型式見圖1,且不準許在被封頭覆蓋的對接焊縫和封頭與筒體搭接連接的角焊縫上開孔。單位為毫米圖1凸形封頭(隔艙封頭)與圓形筒體的搭接型式5.1.2.5對于名義厚度≤12mm金屬殼體的無損檢測應采用射線檢測(RT)和磁粉檢測(MT),射線檢測、磁粉檢測按照NB/T47013的規定執行,射線檢測技術等級不低于AB級,合格級別不低于Ⅲ級,磁粉檢測合格級別為I級。金屬殼體對接接頭進行局部射線檢測,檢測比例≥20%;下列情況需進行100%的射線檢測:氧艙艙門門框的對接縱焊縫;遞物筒接管等其他穿艙接管的對接縱焊縫;被凸形封頭5.1.2.6對于名義厚度>12mm金屬殼體的無損檢測方法由設計人員確定,可按照5.1.2.5的規定,也可按下列方法確定:氧艙金屬殼體對接接頭按NB/T47013進行局部脈沖反射法超聲檢測,檢測比例≥20%,檢測技術等級不低于B級,合格級別不低于Ⅱ級;采用衍射時差法超聲檢測的焊接接頭,合格級別不低于Ⅱ級;角接接頭、T形接頭檢測技術等級不低于B級,合格級別不低于I級。5.1.2.7艙門門框、遞物筒接管、觀察(照明)窗法蘭等與金屬殼體的焊接接頭需要進行100%磁粉檢測;不銹鋼通艙件與金屬殼體的焊接接頭需要進行100%滲透檢測,合格級別為I級;氧艙設置有2個以上(含2個)艙室的,隔艙封頭與金屬筒體焊接角焊縫需要進行100%磁粉檢測。5.1.2.8有機玻璃筒體的設計、制造、檢驗應符合附錄A的有關規定,設計轉換系數應不小于15,筒體上不允許有開孔等導致應力集中、突變的結構形式,除承受壓力介質以及軸向端面密封載荷以外,不允許施加其他外部載荷。5.1.2.9單人氧艙金屬筒體的內徑應不小于800mm,單人氧艙有機玻璃筒體的外徑應不小于650mm(其中嬰幼兒氧艙有機玻璃筒體外徑應不小于500mm)。5.1.2.10多人氧艙應在艙外設艙底積水排放閥,艙內排水口應設在筒體最低位置。5.1.3.1氧艙艙室內裝飾隔層、地板、柜具的構架以及隱蔽在裝飾層內的物料應選用GB50222—2017中規定的A級材料。艙室內床、椅等包覆面料應選用不低于GB50222—2017中規定的B1級難燃、阻燃材料,醫用氧氣加壓氧艙艙室內包覆材料應選用抗靜電織物。艙室內壁的涂料應采用食品容器漆或4GB/T12130—2020飲水艙漆等無毒型涂料。5.1.3.2艙室內部件的表面應避免出現粗糙、尖角及銳邊,并應當固定牢靠。5.1.3.3多人氧艙每個艙室入口處應當醒目且永久標注額定進艙人數。5.1.3.4多人氧艙應至少包括一個過渡艙和一個主艙,單獨做治療用的相鄰艙室可互為過渡艙使用。多人醫用空氣加壓氧艙艙室內應留有不小于0.6m寬和1.8m高的自由通道,主艙的人均艙容應不小于3m3。5.1.4.1多人氧艙艙門的設計應滿足艙內人員及設施進出的需要,矩形艙門的透光寬度應不小于650mm,高度應不小于1500mm,圓形艙門的透光直徑應不小于750mm。5.1.4.2采用快開式外開艙門時,應設有安全聯鎖裝置,其鎖定壓力應不大于0.02MPa,復位壓力應不大于0.01MPa。采用電動[或氣(液)動]機構操作的艙門,艙門兩側有壓力差時安全聯鎖裝置應保證自動切斷動力源。5.1.4.3采用電動[或氣(液)動]機構操作的艙門應配置手動操作機構和防夾安全保護裝置。手動操作應能在無傳動能源的情況下進行,開啟時間不得超過1min。防夾安全保護裝置應能在異物進入門間5.1.4.4現場組焊的艙門門框,應在檢驗合格后對現場組焊部件進行耐壓試驗和氣密性試驗。5.1.5.1氧艙每個艙室應設置至少一個觀察窗,觀察窗的透光直徑應不小于150mm,實際數量及布置方式應滿足艙外人員可以觀察到艙內每個人員的活動。5.1.5.2觀察窗玻璃的設計、制造、檢驗應符合附錄A中的規定,設計轉換系數應按照其在設計壓力下運行過程中所預計的最高持續環境溫度確定,圓形平板窗玻璃的設計轉換系數應不小于8。5.1.6.1多人氧艙主艙應設有內徑不小于300mm的遞物筒。遞物筒上應配置壓力表,壓力表的量程應與控制臺上的艙內壓力的壓力表一致,精度不低于1.6級。5.1.6.2遞物筒采用快開式外開門時,應設置連通閥和安全聯鎖裝置,安全聯鎖裝置的要求與5.1.4.2相同。氧艙艙體組裝完成后,應進行耐壓試驗,耐壓試驗壓力和試驗介質應符合表2的規定。表2耐壓試驗壓力和試驗介質艙體材料耐壓試驗壓力/MPa試驗介質液壓試驗壓力氣壓試驗壓力金屬水/氮氣或空氣有機玻璃氮氣注:表中p為設計壓力。氧艙總裝完成后,應進行整體氣密性試驗,泄漏率應符合表3的規定。5GB/T12130—2020氧艙類型試驗壓力/MPa泄漏率試驗介質醫用空氣加壓氧艙空氣或氮氣工作壓力高氣壓艙工作壓力醫用氧氣加壓氧艙工作壓力注:氧艙艙門采用快開式外開門時,艙體氣密性僅做工作壓力的試驗。5.2.1壓力調節系統的空壓機宜選用無油潤滑空壓機,空壓機排氣管出口應采用柔性連接。多人氧艙應配置不少于2組空壓機,每組空壓機的排量應滿足對1組儲氣罐的充氣時間不超過2h。5.2.2空壓機進氣口應避開各種污染源,壓力調節系統壓力介質質量應符合TSG24—2015的要求。5.2.3多人氧艙應配置2組儲氣罐,空壓機出口處或空氣冷卻器出口處壓力介質溫度不超過37℃時,可設置1組。每組儲氣罐工作壓力應不低于配套空壓機的額定排放壓力。每組儲氣罐容量均應滿足多人氧艙所有艙室以工作壓力加壓1次和過渡艙再加壓1次。單人醫用空氣加壓氧艙可配置1組儲氣罐,儲氣罐容量應滿足艙室以工作壓力加壓4次。儲氣罐內剩余壓力介質壓力應不低于氧艙工作壓力的1.2倍。5.2.4氧艙配套壓力容器內壁的涂料應采用食品容器漆或飲水艙漆等無毒型涂料。5.2.5多人氧艙艙內、外部均應當設置機械式快速開啟的應急排放裝置,單人氧艙可僅在艙外部設置方向的標志,操作說明及防止誤操作措施的警示文字標志。應急排放時,氧艙各艙室從工作壓力降至0.01MPa的時間應符合表4的規定。表4應急卸壓時間艙型單人氧艙多人氧艙卸壓時間率在0.004MPa/min~0.03MPa/min范圍內可調。成人醫用氧氣加壓氧艙的升、降壓速率在0.004MPa/min~0.03MPa/min范圍內可調,嬰幼兒氧艙的升、降壓速率在0.004MPa/min~0.01MPa/min范圍內可調。高氣壓艙的升降壓速率按設計要求。5.2.8氧艙艙內進氣口與排氣口應有效隔離,避免氣體短路。艙內進氣口應設有消聲器,醫用氧艙最大供氣噪聲應不大于65dB(A);高氣壓艙最大供氣噪聲應不大于90dB(A),平均供氣噪聲應不大于5.2.9壓力調節系統氣密性試驗泄漏率應符合表5的規定。6表5壓力調節系統氣密性泄漏率試驗部位試驗壓力/MPa泄漏率/(%/h)與儲氣罐相連的供氣管道該管道系統工作壓力與儲氣罐不相連的供氣管道該管道系統工作壓力5.2.10壓力調節系統管道用墊片應采用非石棉類材料。除醫用空氣加壓氧艙的排放管子可采用碳鋼無縫鋼管外,其余管子及閥件應采用銅或不銹鋼材料。5.2.11壓力調節系統管道的加工及安裝要求應符合GB50751—2012中10.2.1~10.2.13的規定,管道元件在安裝前應進行脫脂、吹掃和清洗處理。對DN≥50mm的供氣管道焊接接頭,射線檢測比例不小于5%,射線檢測技術等級不低于AB級,合格級別不低于Ⅲ級。5.2.12壓力調節系統管道安裝后,應當進行表5.3呼吸氣系統5.3.1呼吸氣系統采用瓶裝氧氣的多人氧艙應當設置氧氣匯流排。5.3.2呼吸氣系統中工作壓力高于0.8MPa的閥門應當采用漸開式閥門。5.3.3醫用空氣加壓氧艙的呼吸氣源經減壓后輸入氧艙內的供氣壓力應高于艙壓0.4MPa~0.7MPa。當艙內滿員同時吸氣時,呼吸氣供氣壓降應不大于0.1MPa。5.3.4設有普通呼吸裝具的氧艙,在控制臺上應配置呼吸動態顯示裝置或者對每個呼吸裝具配備氣體置氣體流量計。5.3.5艙內人員呼出的廢氣應通過呼吸氣系統排氣管道接至室外且無消防隱患處,排廢氣放散口應當統排氣管不與艙內連通時,呼吸裝具與排氣管道之間應設置截止閥。5.3.6壓力介質為空氣的氧艙艙內氧濃度值應不大于23%。5.3.7呼吸氣系統氣密性試驗泄漏率應符合表6的規定。表6呼吸氣系統氣密性泄漏率試驗部位試驗壓力/MPa泄漏率/(%/h)呼吸氣系統的高壓供氣管道該管道系統工作壓力呼吸氣系統的低壓供氣管道該管道系統工作壓力5.3.8呼吸氣系統管道元件應采用紫銅或不銹鋼材料,單人氧艙呼吸氣系統管道也可采用軟管,軟管5.3.9呼吸氣系統管道的加工及安裝要求與5.2.11、5.2.12一致,并應按照一定方向傾斜(傾斜角3/1000)安裝。5.4艙內環境調節系統5.4.1氧艙每個艙室應當在控制臺上配置艙內溫濕度監視儀表,溫度示值誤差應不大于±2℃,濕度示值誤差應不大于±5%。醫用空氣加壓氧艙和高氣壓艙的溫濕度傳感器應設置于艙室中部兩側裝飾板外,醫用氧氣加壓氧艙的溫濕度傳感器應設置于艙內中下方空間部位。溫濕度傳感器應設置防護罩。5.4.2多人氧艙主艙應設置艙內環境調節系統,系統的驅動、控制及加熱、制冷(蒸發器除外)等裝置應7GB/T12130—2020設置在艙外,控制裝置應設置在控制臺上。5.4.3氧艙在工作壓力下,艙內環境調節系統的電機應滿足:在額定電壓的90%時能啟動;在額定電壓的110%時不過載,電機應配備相應的短路及過載保護裝置。5.4.4艙內環境調節系統應當控制艙內溫度值在18℃~26℃范圍內,穩壓時艙內溫度變化率應不大于3℃/min。5.4.5醫用氧氣加壓氧艙應設置加濕裝置,穩壓時應能使艙內相對濕度達到70%以上。5.4.6艙內環境調節系統工作時噪聲應不大于60dB(A)。5.5消防系統5.5.2多人氧艙應設有獨立的消防系統。每個艙室應當設置獨立的消防控制裝置,且能從艙內和艙外任意一側通過手動操作閥門開啟向艙內地板及座位均勻噴水,消防控制裝置應具有防止誤操作功能。5.5.3消防系統的噴水動作響應時間應不超過3s,噴水強度應不小于50L/(m2·min),供水時間應不少于1min。5.5.4消防系統的管道和通艙件應采用不銹鋼材料,壓力水柜應配置帶有防護裝置并便于觀察的液位指示器,水柜內部應作防腐涂層處理。5.6電氣系統5.6.1氧艙進艙電壓應不高于24V。5.6.2醫用氧氣加壓氧艙的進艙電氣設備應只限于通信設備(嬰幼兒氧艙可不設)、監測傳感元件和生理監護傳感元件。進艙電氣設備總功率不超過0.5W。5.6.3除采用自然光照明外,氧艙照明應采用冷光源外照明且工作時照明所用窗玻璃外表面溫度應不大于其設計溫度。艙內平均照度應不小于60lx,多人氧艙照度不均勻度應不大于60%。5.6.4氧艙控制臺與各艙室之間應配置雙工對講通信系統和應急呼叫裝置(嬰幼兒氧艙可不設)。應急呼叫裝置的艙內按鈕應采用無電氣觸點式按鈕,在控制臺上應設置聲光信號發生裝置,在按動艙內按鈕時應持續發出聲光報警信號,聲光信號應只能由操作人員在控制臺上切斷。5.6.5氧艙應配置帶有過放電保護的應急電源裝置(嬰幼兒氧艙可不設),當正常供電網路中斷時,該時間不少于30min。5.6.6氧艙設置的保護接地裝置接地電阻值應不大于4Ω,艙體與保護接地裝置之間宜用鍍鋅扁(圓)鋼可靠連接,在艙體及保護接地裝置的連接處應附有接地符號標記。5.6.7醫用氧氣加壓氧艙內應設靜電接地通道,使患者人體或氧艙內抗靜電織物可通過靜電接地線經通道與艙外具有良好導電性能的接地裝置導通。靜電接地線應采用撓性銅芯線,截面積應不小于5.6.8氧艙配置生物電插座時,生物電插座各插針(接線柱)之間、各插針(接線柱)與艙體間的絕緣電阻應不小于100MQ。5.6.9氧艙的對地漏電流應符合GB9706.1中的規定。5.6.11不用電源軟電線的氧艙,其保護接地端子與已保護接地的所有可觸及金屬部分之間的阻抗不應超過0.1Ω。具有設備電源輸入插口的氧艙,在該插口中的保護接地連接點與已保護接地的所有可觸及金屬部分之間的阻抗不應超過0.1Ω。帶有不可拆卸電源軟電線的氧艙,其網電源插頭中的保護接地腳和已保護接地的所有可觸及金屬部分之間的阻抗不應超過0.2Ω。5.6.12氧艙進艙電線(纜)應采用銅芯線,中間不得有接頭。艙內電線(纜)敷設應采用暗裝方式,應帶8GB/T12130—2020有保護套管,管口處應設有防磨塞。艙內電線(纜)與艙內電器的連接點應采用焊接形式并裹以絕緣材料。5.6.13醫用氧艙用醫療設備的建議參見附錄B。5.7安全附件及儀表5.7.1.1氧艙每個艙室應設置不少于2只彈簧式安全閥。5.7.1.2安全閥的整定壓力、排放能力計算和安裝要求應符合TSG21—2016第9章的規定。5.7.2呼吸氣體濃度測定裝置5.7.2.1在氧艙控制臺上,氧艙每個艙室應配置帶有記錄功能的呼吸氣體濃度測定裝置用于監測艙內氧濃度,其示值誤差不大于±3%。5.7.2.2壓力介質為空氣的氧艙艙內氧濃度超標時,呼吸氣體濃度測定裝置應當同時發出聲、光兩種信號報警,其報警誤差不應超出±1%。5.7.2.3呼吸氣體濃度測定裝置的采樣口應當分別與艙室和標定氣體(或大氣)連通。多人氧艙艙內應設置不少于2個采樣口,一個應位于艙內壓力調節系統排氣口位置附近,另一個應位于艙內預計氧濃度最高位置附近;單人氧艙可設置1個采樣口。采樣口應當采取有效保護措施,防止污物堵塞。采樣流量計的量程應不大于1L/min。5.7.3.1選用的壓力表應與所測量部位的介質相適應,量程應為所測量部位介質工作壓力的1.5倍~2.0倍,壓力表表盤工作壓力值處應標有紅線。5.7.3.3氧艙控制臺上對應于每個艙室應設置2只指示艙內壓力的壓力表,其中1只應為機械指針式壓力表。2只壓力表的量程應一致,精度應不低于1.6級,多人氧艙至少應有1只壓力表精度為0.4級。6試驗方法6.1艙體檢查壓力容器的有關質量證明資料是否符合5.1.2的要求。檢查材料、涂料制造廠的產品合格證或認可的鑒定證書,安全性能是否符合5.1.3.1的規定。檢查艙室內部件的表面質量及固定情況是否符合5.1.3.2的規定。檢查額定進艙人數標識的位置及標記方式是否符合5.1.3.3的規定。96.1.2.4艙室設置檢查多人氧艙的設置是否符合5.1.3.4的規定。6.1.2.5艙室內自由通道用通用量具測量艙室內通道高度及寬度是否符合5.1.3.4的規定。6.1.2.6人均艙容按式(1)計算,氧艙主艙的人均艙容是否符合5.1.3.4的規定。………(1)式中:K人均艙容,單位為立方米每人(m3/人);V——按艙室幾何尺寸計算所得的容積,單位為立方米(m3);N—-——額定進艙人數。6.1.3.1艙門尺寸用通用量具測量艙門尺寸是否符合5.1.4.1的規定。6.1.3.2快開式外開門安全聯鎖裝置升壓至聯鎖裝置的鎖定壓力,然后降壓至聯鎖裝置的復位壓力,分別記錄鎖定壓力值和復位壓力值,試驗時的升、降壓速率應不大于0.01MPa/min,結果是否符合5.1.4.2的規定。6.1.3.3電動或氣(液)動式艙門安全聯鎖裝置向艙內加壓,使艙內帶壓,檢查電動或氣(液)動開門裝置的狀態是否符合5.1.4.2的規定。6.1.3.4電動或氣(液)動式艙門手動開門時間用秒表記錄手動開門的時間是否符合5.1.4.3的規定。6.1.3.5電動或氣(液)動式艙門防夾安全保護裝置驅動艙門關閉的同時,將異物放置在門間隙內,檢查艙門動作狀態是否符合5.1.4.3的規定。6.1.3.6現場組焊艙門門框部件在現場對艙門門框組焊部件進行耐壓試驗和氣密性試驗,耐壓試驗和氣密性試驗方法應符合TSG24—2015的規定。6.1.4觀察窗用通用量具測量觀察窗的尺寸是否符合5.1.5.1的規定。6.1.5遞物筒6.1.5.1遞物筒內徑及壓力表用通用量具測量遞物筒內徑,并檢查遞物筒上的壓力表是否符合5.1.6.1的規定。GB/T12130—2020打開遞物筒內門,關閉艙門及遞物筒外門,升壓至聯鎖機構的鎖定壓力,然后降壓至聯鎖機構的復位壓力,分別記錄鎖定壓力值和復位壓力值,試驗時的升、降壓速率應不大于0.01MPa/min,結果是否符合5.1.6.2的規定。6.1.6.1對2個以上(含2個)艙室的氧艙,應分別對每個艙室進行耐壓試驗,當各個艙室耐壓試驗符合6.1.6.2試驗時,以不大于0.01MPa的升壓速率將艙室內壓力升至表2要求的試驗壓力,保壓10min,6.1.7.1對2個以上(含2個)艙室的氧艙,應分別對每個艙室進行氣密性試驗,當各個艙室氣密性試驗符合要求后,再進行氧艙整體氣密性試驗。6.1.7.2試驗時,以不大于0.01MPa/min的升壓速率將艙體內壓力升至表3要求的試驗壓力,分別關閉進氣閥1h,泄漏率是否符合表3的規定。6.2壓力調節系統檢查壓力調節系統空壓機的配置情況,啟動1組空壓機向1組儲氣罐充氣至額定壓力,記錄充氣時間是否符合5.2.1的規定。6.2.2壓力介質質量在儲氣罐后空氣過濾器出口處和艙內供氣管路終端組件處,使用專用氣體分析儀器分別進行檢測。被測壓力介質在過濾器出口處測定的質量是否符合5.2.2的規定,終端組件處氣體主要組分濃度與過濾器出口處的差值是否不超過1%。6.2.3.1設置2組儲氣罐的多人氧艙,僅用1組進行試驗。開啟空壓機對儲氣罐充氣至工作壓力后停充氣至工作壓力,儲氣罐內剩余壓力介質壓力是否滿足5.2.3的要求。氣罐內剩余壓力介質壓力是否滿足5.2.3的要求。檢查涂料制造廠的材質證明或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檢測報告是否符合5.2.4的規定。6.2.5應急卸壓時間將氧艙艙內壓力升至工作壓力,打開艙外應急排氣閥及其他排氣閥,用秒表測量壓力降至0.01MPa的時間是否符合表4的要求。6.2.6手動操作機械閥門的檢查檢查控制臺上的手動操作機械閥門是否符合5.2.6的規定。GB/T12130—2020將氧艙艙內壓力由常壓pa升至壓力p,用秒表測量升壓所需時間t,按式(2)計算所得值是否符合pa艙內原有壓力(常壓),單位為兆帕(MPa);將氧艙艙內壓力由常壓pa升至壓力p,關閉進氣閥門,將艙內壓力降至p',用秒表測量降壓所需時間t,應急排氣閥不準許加入檢驗,按式(3)計算所得值是否符合5.2.7的要求:…………p1——降壓后的艙內壓力,單位為兆帕(MPa);將壓力調節系統管道壓力升至工作壓力,關閉進氣閥10h,泄漏率是否符合表5的要求。GB/T12130—20206.2.10壓力調節系統管道元件材質檢查壓力調節系統管道元件的材料證明是否符合5.2.10的規定。檢查管道脫脂處理和清洗、吹掃記錄,檢查管道焊接無損檢測報告是否符合5.2.11的規定。6.3呼吸氣系統檢查呼吸氣系統的各組成部分是否符合5.3.1的規定。6.3.2呼吸氣系統閥門檢查工作壓力高于0.8MPa的呼吸氣系統閥門是否符合5.3.2的規定。在氧艙艙內壓力為工作壓力和進艙人員為滿員戴面罩呼吸的情況下,呼吸氣供氣壓力按規定設定,在10min內觀察呼吸氣源壓力表,壓降是否符合5.3.3的規定。檢查吸氧動態顯示儀或流量計的配置,在艙內檢查每一路呼吸裝具前的截止閥,檢查急救供氣管路中截止閥和流量計的配置是否符合5.3.4的規定。檢查排氣管道中的閥門和排氣口的設置是否符合5.3.5的規定。在氧艙艙內壓力為工作壓力和進艙人員為滿員的情況下,呼吸氣供氣壓力按規定設定,在氧艙工作全過程中讀取和記錄呼吸氣體濃度測定裝置數值,艙內氧濃度值是否符合5.3.6的規定。6.3.7呼吸氣系統氣密性呼吸氣系統氣密性試驗介質為氮氣或者氧氣,將呼吸氣系統管道壓力升至工作壓力,關閉進氣閥10h,泄漏率是否符合表6的規定。6.3.8呼吸氣系統管道元件材料檢查呼吸氣系統管道元件的材料證明,應符合5.3.8的規定。檢查管道脫脂處理和清洗、吹掃記錄,檢查管道焊接無損檢測報告等是否符合5.3.9的規定。6.4艙內環境調節系統6.4.1溫濕度監視儀表的配置檢查氧艙控制臺上溫濕度監視儀表的配置情況是否符合5.4.1的規定。GB/T12130—20206.4.2溫濕度監視儀表示值誤差將溫度量程0℃~50℃、相對濕度量程0%~100%、誤差不超過±0.7℃的數字式標準溫濕度儀探頭放在被檢測溫濕度儀探頭同一位置,常壓下靜置2min后,計算兩者測量數值的絕對誤差,其最大差值是否符合5.4.1的規定。檢查溫濕度傳感器的設置位置及防護情況是否符合5.4.1的規定。6.4.4艙內環境調節系統的設置檢查多人氧艙環境調節系統的設置情況是否符合5.4.2的規定。6.4.5.1艙壓升至工作壓力,在額定電壓的90%時,使空調斷電并再啟動,觀察空調出風口是否出風以確定電機是否啟動運轉是否符合5.4.3的電機啟動要求。6.4.5.2艙壓升至工作壓力,在額定電壓的110%時,使空調啟動。將熱電偶或點溫計的測溫點緊貼電機外殼,當溫度達到穩定值時,溫度儀上的讀數不應超過150℃。或將電流表串入饋電電路,電流表的讀數不超過電機的額定電流值。后者為仲裁方法。6.4.5.3分別模擬電機短路和過載狀態,保護裝置是否符合5.4.3的規定。氧艙加壓前半小時啟動環境調節系統。氧艙以0.01MPa/min的速率升壓至工作壓力,穩壓1h,觀察整個穩壓過程中艙內溫度數值,計算溫度變化率是否符合5.4.4的規定。檢查氧艙加濕裝置的設置情況。氧艙以0.01MPa/min的速率升壓至工作壓力,穩壓時開啟加濕裝置,觀察整個穩壓過程中艙內濕度數值是否符合5.4.5的規定。6.4.8環境調節系統工作噪聲關閉艙門,在常壓下啟動環境調節系統,用精度不低于Ⅱ級的聲級計進行測量。測量多人氧艙時,聲級計放置在離氧艙地坪1m高且距噪聲源1m遠處;測量單人氧艙時,聲級計放置在活動床頭部位置。測出的噪聲值是否符合5.4.6的規定。6.5消防系統檢查標記的內容及設置位置是否符合5.5.1的規定。檢查氧艙消防系統的配置情況是否符合5.5.2的規定。6.5.3.1關閉艙門,加壓至氧艙工作壓力,開啟消防系統,用秒表記錄啟動手動開啟控制機構至系統中最遠點的噴頭噴出水的時間,其結果是否符合5.5.3的規定。6.5.3.2噴水試驗中,記錄的噴水時間t是否符合5.5.3的規定。計算壓力水柜的供水量是否符合5.5.3的規定。6.5.3.3消防系統啟動前,記錄壓力水柜液位計的起始高度,消防系統啟動后開始噴水時用秒表計時至噴水結束止,記錄噴水結束后壓力水柜液位計的終止高度,計算實際供水量,并按式(4)計算所得的平均噴水強度值是否符合5.5.3的規定:…………)式中:B——平均噴水強度,單位為升每平方米每分[L/(m2·min)];G——實際供水量,單位為升(L);S-——作用面積按艙內地板實際面積加上座位實際面積計算,單位為平方米(m2);t——噴水時間,單位為分(min)。6.5.4消防系統管道元件材料檢查消防系統管道元件的材料證明是否符合5.5.4的規定。6.6電氣系統6.6.1氧艙進艙電壓檢查進艙的電壓是否符合5.6.1的規定。6.6.2進艙電氣設備檢查醫用氧氣加壓氧艙的進艙電氣設備種類是否符合5.6.2的規定。6.6.3艙內照度值和照度不均勻度6.6.3.1單人氧艙照度測試測量單人氧艙時,艙內照明電源電壓調整在額定值,照度計置于活動床頭部位置上,在無自然光照的前提下測定1點,測得艙內照度是否符合5.6.3的規定。6.6.3.2多人氧艙照度測試測量多人氧艙時,艙內照明電源電壓調整在額定值,照度計置于離艙內地坪800mm高處。在無自然光照的前提下,主艙照度測試點為圖2中所示的A、B、C、D、E、F6個點,需含氧艙兩端頭的座椅(A、D、C、F),過渡艙照度測試點為圖2中的A'、B′兩點,測得艙內照度并計算照度不均勻度是否符合5.6.3的規定。CAACA上FB上F圖2多人氧艙照度測試點6.6.3.3照度計算氧艙的艙內平均照度值按式(5)計算:…………GB/T12130—2020E——艙內平均照度值,單位為勒克斯(lx);n——測試點數。氧艙的艙內照度不均勻度按式(6)計算:5——照度不均勻度;Emin——該次測量中所得的最小照度值,單位為勒克斯(lx);E該次測量中所得的艙內平均照度值,單位為勒克斯(lx)。檢查氧艙的通信裝置是否符合5.6.4的規定。氣體濃度測定裝置等的工作情況,并用計時表記錄上述設備持續工作時間是否符合5.6.5的規定。6.6.6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值使用接地電阻測定儀,量程范圍調整為0Ω~10Ω,兩個測量用插針盡可能遠離接地裝置,斷開接地導線與接地裝置的連接點,測量接地裝置對大地的電阻是否符合5.6.6的規定。檢查靜電接地線的質量證明文件是否符合5.6.7的規定。6.6.8生物電插座的絕緣電阻值選用量程250MQ,試驗電壓250V,精度不低于1.0級的兆歐表,分別測量生物電插座各插針(接線柱)之間和各插針(接線柱)分別對艙體的絕緣電阻是否符合5.6.8的規定。使用漏電流測試儀測量電氣設備電源輸入端流入保護接地導線或未保護接地外殼的漏電流是否符合5.6.9的規定。6.6.11保護接地阻抗的檢驗使用接地電阻測試儀測量網電源插頭中的保護接地腳(或保護接地端子)與電氣設備可觸及金屬外殼之間的阻抗是否符合5.6.11的規定。6.6.12進艙電線(纜)檢查進艙電線(纜)的設置情況是否符合5.6.12的規定。GB/T12130—20206.7安全附件6.7.1.1檢查各艙室安全閥的設置情況是否符合5.7.1.1的規定。6.7.1.2檢查廠方提供的安全閥質量證明書和校驗證書是否符合5.7.1.2的規定。6.7.2.1檢查呼吸氣體濃度測定裝置的配置,檢查制造廠提供的呼吸氣體濃度測定裝置產品合格證和性能檢測報告中的示值誤差是否符合5.7.2.1的規定。6.7.2.2在常壓下,將被檢呼吸氣體濃度測定裝置的預置報警值設置在22%~23%中的任一值,向采樣口通入氧氣,當被檢呼吸氣體濃度測定裝置發出聲、光報警一瞬間,記下被檢呼吸氣體濃度測定裝置的實際報警值,計算預置值與實際值的絕對差值,重復3次,檢查平均值是否符合5.7.2.2的規定。6.7.2.3檢查呼吸氣體濃度測定裝置采樣管路的連接、艙內采樣口的位置、采樣流量計的量程是否符合5.7.2.2的規定。6.7.3.1檢查壓力表的質量證明書和檢定證書是否符合5.7.3.1的規定。6.7.3.2檢驗控制臺上各系統壓力表的設置情況是否符合5.7.3.2和5.7.3.3的規定。7檢驗規則7.1檢驗分類7.1.1氧艙產品的檢驗分出廠(交付)檢驗調試和安全性能監督檢驗兩類。7.1.2氧艙制造廠應在產品出廠(交付)前進行檢驗調試,檢驗調試合格后應出具質量證明書(含產品合格證、氧艙產品及安裝調試數據表)和檢驗調試報告。出廠(交付)檢驗調試應為逐臺進行。7.1.3安全性能監督檢驗由具有特種設備監督檢驗資質的檢驗機構按照相關法規、規范的要求,對氧艙制造廠出廠(交付)前的氧艙進行逐臺監督檢驗,合格后,按相關要求打監檢鋼印,并出具特種設備制造/安裝監督檢驗證書(氧艙)。7.2檢驗項目和判定原則7.2.1.1氧艙設計文件鑒定由國務院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監督部門核準的檢驗機構承擔。7.2.1.2對于5.6.10規定的電介質強度試驗,經檢驗合格后,不應重復進行。7.2.1.3氧艙安全性能監督檢驗項目按照TSG24—2015第7章的有關規定執行。氧艙產品出廠(交付)檢驗調試和安全性能監督檢驗項目全部合格,方可判定為合格產品。8標志和使用說明8.1產品標志8.1.1氧艙產品標志應包括以下內容:b)額定進艙人數;8.1.2醫用氧艙產品標志還應符合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中的要求。a)產品名稱及型號;b)制造單位名稱;c)制造許可證編號和許可級別;f)工作壓力;g)設計溫度;h)呼吸氣體名稱或者化學元素符號;j)設備代碼(按照TSG21—2016的規定);k)制造日期;m)人均艙容(設置多艙室的應當分別標識各艙室人均艙容);n)艙體重量;o)設計使用年限。8.2.2產品銘牌的右上角應留出制造監檢標識的位置。8.2.3醫用氧艙產品銘牌還應符合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中的要求。氧艙包裝箱上應有下列標志:a)產品名稱及型號;b)產品標準;e)制造廠名稱及地址;f)制造廠聯系方式;g)毛重;h)體積(長×寬×高);i)儲運圖示標志的方法及圖形應符合GB/T191的規定。GB/T12130—2020GB/T12130—2020b)制造單位統一社會信用代碼;c)制造許可證編號;d)氧艙類別;f)產品編號和產品型號;h)設備代碼;j)制造日期;k)檢驗責任人簽章;l)單位質保工程師簽章。8.4.2產品合格證應附產品數據表。8.5產品使用說明書b)制造廠名稱和地址;c)制造廠的聯系方式;d)結構原理;f)操作使用方法;g)安全注意事項;h)定期檢驗內容。8.5.2醫用氧艙使用說明書還應符合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中的要求。b)包裝箱內墊防水膜(層)防止雨水和塵埃與氧艙直接接觸;c)氧艙在包裝箱內應牢固定位,壓木與產品接觸面之間應墊有軟性墊料,防止運輸中松動和9.2多人氧艙的包裝應符合以下要求:a)氧艙窗玻璃應進行防護;c)艙體上應設置吊耳及運輸捆綁點;d)在綁帶與艙體接觸面之間應墊有軟性墊料,防止運輸過程中對產品的擦傷。9.3包裝箱內應附有裝箱清單。裝箱清單應列出下列項目:a)裝箱設備名稱和型號;b)配件名稱及其數量;c)完工資料及隨機文件。9.4裝入包裝箱內的備件及文件應用塑料包裝袋封裝。GB/T12130—2020(規范性附錄)A.1總則A.1.1適用范圍本附錄適用于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簡稱有機玻璃)為窗玻璃材料的氧艙用窗。A.1.2使用條件本附錄適用的使用條件:—-—工作溫度應在—18℃~66℃范圍;——工作壓力不超過5MPa;——所接觸的介質僅限于水、空氣或者呼吸氣系統用呼吸氣體;——使用中加減壓速率應不大于1MPa/s;——在使用壽命期內,設計使用次數應不超過5000次,并且設計使用年限不超過10年,先到為準。A.2材料A.2.1氧艙用窗的材料應選用澆鑄有機玻璃板材或澆鑄有機玻璃管材。A.2.2不允許通過將幾塊有機玻璃板材層壓的方式來獲得期望的窗厚度。A.2.3有機玻璃板材的外觀質量、物理和力學性能應符合GB/T7134—2008第5章的規定。A.2.4有機玻璃管材的外觀質量、物理和力學性能應符合表A.1、表A.2的規定。表A.1有機玻璃管材的外觀質量質量指標銀紋不準許氣泡不準許外來雜質直徑0.5mm~3mm不超過3個雜質密度應≤1個/16cm3連續體積相鄰雜質間隔≥6mm表面不準許有雜質收縮痕不準許劃痕內壁波紋準許輕微存在GB/T12130—2020表A.2有機玻璃管材物理和力學性能性能指標拉伸強度/MPa透光率/%抗溶劑銀紋性浸泡1h無銀紋出現A.3形狀A.3.1氧艙用窗玻璃應采用圖A.1中所示的標準形狀。t≥12.5mma)圓平板形窗t≥12.5mmt/D;≥0.125b)圓錐形窗c)雙斜邊圓形窗t≥12.5mmt/D;≥0.25l≤0.25tGB/T12130—2020d)錐邊部分球形窗t≥12.5mmt/R;≥0.03,對α=180°t≥12.5mm30°≤α≤150°t/R;≥0.03l=tsin(90°—α/2)t≥12g)圓柱形窗t≥12.5mmt/R;>0.03Rm≥3.0mm0.5mm≤R≤0.125tR。=R十tmmA.4設計A.4.1標準形狀窗玻璃尺寸由其短期臨界壓力值(STCP)確定,并考慮最高環境溫度下的轉換系數A.4.2短期臨界壓力指在21℃~25℃環境溫度范圍內,當窗玻璃承受以4.5MPa/min等速加載的靜水壓力時最終發生嚴重損壞的壓力。A.4.3窗玻璃的工作壓力按式(A.1)計算:p=STCP/CF…………(A.1)CF轉換系數,根據窗玻璃形狀、壓力范圍和最高溫度由表A.38單向觀察窗設計軟密封墊片D硬支承墊片O形密封圈D.—-D,—硬支承墊片0(00.040.080,120,16426a)圓平板形窗的短時臨界壓力(壓力0.5MPa~8MPa)圖A.2標準形窗短時臨界壓力GB/T12130—2020b)圓錐形窗的短時臨界壓力(壓力2MPa~50MPa)臨界壓力/MPa臨界壓力/MPar/1)c)球形窗的短時臨界壓力(壓力5MPa~50MPa)GB/T12130—2020表A.3標準形窗的轉換系數窗玻璃形狀工作壓力范圍轉換系數圓平板形窗圓錐形窗、雙斜邊圓形窗錐邊部分球形窗方邊部分球形窗、整圓邊半球形窗圓柱形窗A.5尺寸公差及表面光潔度a)窗座上用徑向壓縮的O形密封圈時,允許誤差范圍為0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遼寧省北票市第三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自測卷(五)線下考試物理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菏澤市重點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聯合英語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2025屆下學期普通高中初三教學質量檢測試題(一)化學試題含解析
- 江西省重點名校2025年初三中考適應性考試英語試題含答案
- 宿州職業技術學院《婦產科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石家莊市藁城市2024-2025學年五下數學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答案
- 塔里木職業技術學院《精密機械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京理工大學《數字圖像處理技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2025年中考二模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神木職業技術學院《大學英語視聽說3》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金麗衢十二校高三語文第二次模擬聯考試卷附答案解析
-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下學期英語期中試卷(含答案)
- 2023-2024學年廣東省廣州七中七年級(下)期中數學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課件-2025年春季學期 形勢與政策 第一講-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 2025年山東惠民縣農業投資發展限公司招聘10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大學美育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長春工業大學
- 《基于嵌入式Linux的農業信息采集系統設計與研究》
- 外科創傷處理-清創術(外科課件)
- 小型手推式除雪機畢業設計說明書(有全套CAD圖)
- 2024年中國酸奶袋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