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免疫學課程復習提要_第1頁
臨床醫學免疫學課程復習提要_第2頁
臨床醫學免疫學課程復習提要_第3頁
臨床醫學免疫學課程復習提要_第4頁
臨床醫學免疫學課程復習提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臨床醫學免疫學課程復習提要

緒論

現代免疫概念

免疫是指機體對“自己(self)”和“非己(nonself)”抗原的識別及應答、以維持機體生理平衡和內

環境穩定的一種生理功能

同時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引起病理性損傷,導致疾病發生

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其表現

免疫系統概述

免疫系統:免疫組織與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

1.免疫器官

1)中樞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腔上囊

2)外周免疫器官:脾臟、淋巴結、粘膜相關淋巴組織

2.免疫細胞

淋巴細胞、抗原遞呈細胞、其它免疫相關細胞

3.免疫分子

1)可溶性免疫分子:細胞因子、溶菌酶、補體、抗體

2)膜結合免疫分子:黏附分子、CD抗原、抗原識別

受體等

免疫器官免疫分子

免疫細胞

中樞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

免疫球蛋白

胸腹脾臟干細胞系TCR

淋巴細胞

BCR補體分子

骨髓淋巴結

單核吞噬細胞

分子細胞因子

法氏囊粘膜相關CD

其他APC

(禽類)淋巴組織

(樹突狀細胞、粘附分子

內皮細胞等)

皮膚相關

淋巴組織其他免疫細胞MHC

(粒細胞、肥大

細胞、血小板、其他

紅細胞等)

免疫系統的組成

InvniitMrinoyII

(-)固有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

是機體在種系發育和進化過程中形成的

免疫防御功能

(二)適應性免疫

(獲得性免疫,特異性免疫):

是機體出生后通過與抗原物質接觸后所

產生的一系列防御功能

第二章免疫組織和器官

第一節中樞免疫組織和器官

中樞免疫器官

骨髓

血細胞和免疫細胞的發生場所

B細胞分化成熟場所

體液免疫應答場所

胸腺

T細胞分化、發育、成熟場所

centralimmuneorgan:免疫細胞發生、分化、發育、成熟的場所

骨髓:免疫細胞的起源地

人類B細胞分化、發育、成熟的場所

胸腺:T細胞分化、發育、成熟的場所

第二節外周免疫組織和器官

外周免疫組織和器官

淋巴結、脾、皮膚和黏膜相關淋巴組織

功能:免疫細胞定居場所

免疫應答場所

Peripheralimmuneorgan:免疫細胞定居、發生免疫應答的場所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結、脾臟、黏膜免疫系統等

第三節淋巴細胞歸巢與再循環

淋巴細胞歸巢:成熟淋巴細胞離開中樞免疫器官后,經血液循環趨向性遷移并定居于外周免

疫器官或組織的特定區域

淋巴細胞再循環:淋巴細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組織間反復循環的過程

HEV:高內皮小靜脈

再循環的意義:更好地發揮免疫功能

第三章抗原

抗原(antigen,Ag)

能與T細胞的TCR及B細胞的BCR結合,促使其增殖、分化,產生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

并與之結合,進而發揮免疫效應的物質。

抗原的生物學特性:

—免疫原性:刺激機體產生免疫應答,誘生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的能力

——抗原性:與其所誘生的相應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特異性結合的能力

免疫原:同時具備兩種特性者(完全抗原)

抗原f小分子f免疫機體T無免疫應答,不產生抗體

現成的抗體

J

特異性結合反應

有抗原性、單獨存在并無免疫原性、小分子:半抗原

如:多糖、類脂、某些藥物等

半抗原+載體:完全抗原(獲得免疫原性)

第一節抗原的異物性與特異性

異物性

異種:不同種屬

同種異體:同一種屬不同個體

自身成分:發生改變

胚胎期未與免疫細胞接觸

細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及其毒性代謝產物(如外毒素)

疫苗(如菌苗、類毒素)

異種蛋白、異種動物免疫血清

異種組織細胞、同種異體組織細胞、血型抗原腫瘤抗原等

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結構基礎是什么?

——抗原表位

抗原決定基(antigen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

抗原分子中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特殊化學基團

免疫活性細胞表面抗原受體(TCR/BCR)所識別、結合的配體

抗體分子的抗原結合位點所識別、結合的配體

抗原結合價(antigenicvalence)

能與抗體分子結合的抗原表位的總數

半抗原:結合價

抗原:結合價

T細胞表位B細胞表位

表位受體TCRBCR

MHC分子必需無需

天然的多肽、多糖、脂多糖、

表位性質主要是多肽

有機化合物

8—12個氨基酸一CD8+5—15個氨基酸、5—7個單糖或

表位大小

12—17個氨基酸一CD4+5—7個核昔酸

表位類型線性表位構象表位;線性表位

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抗原分子表面

抗原表位的性質、數目、位置和空間構象決定了抗原表位的特異性

B細胞識別半抗原,Th細胞識別載體表位,從而激活B細胞產生抗體

天然抗原一般是大分子,由多種抗原表位組成

不同抗原之間可能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相同表位(或相似表位)是引起交叉反應的分子基礎

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應commonepitopeandcross-reaction

第二節影響抗原免疫應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質

A.化學性質蛋白質多肽多糖脂核甘酸

B.分子量大小>10KDa

C.結構的復雜性含苯環氨基酸

D.物理狀態可溶性和顆粒性

E.分子構象(conformation)和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遺傳因素

年齡、性別與健康狀態

三、抗原進入機體的方式

皮內、皮下、腹腔、靜脈、口服

第三節抗原的種類

一、根據誘生抗體時需否Th細胞參與分類

胸腺依賴性抗原

TD-Ag(thymusdependentantigen)

胸腺非依賴性抗原

TI-Ag(thymusindependentantigen)

TD抗原:T細胞輔助下產生抗體,主要IgG,引起細胞免疫,有免疫記憶,多為蛋白質

TI抗原:產生抗體無需T細胞輔助,IgM,不引起細胞免疫,無免疫記憶,為某些多糖類

二、根據抗原與機體的親緣關系分類

異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ntigen------Forssmanantigen,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后并發腎

炎或心肌炎

異種抗原xenogenicantigen

同種異型抗原allogenicantigen

自身抗原autoantigen

獨特型抗原idiotypicantigen

自身抗原性:自身成分的改變:感染、藥物、物理損傷

被隔離的自身成分的暴露與釋放

三、根據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細胞內合成分類

內源性抗原一MHC-I分子一CD8+T

外源性抗原一MHC-H分子一CD4+T

四、其他分類

天然抗原、人工抗原

顆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蛋白質抗原、多糖抗原、多肽抗原等

移植抗原、腫瘤抗原、變應原、過敏原、耐受原等

第四節非特異性免疫刺激劑

一、超抗原superantigen

A.內源性超抗原

mousemammarytumorvirus,MMTV

B.外源性超抗原

細菌外毒素

C.作用

二、佐劑adjuvant

種類

生物性:BCG、CP、LPS、GM-CSF

無機化合物:Al(0H)3、明帆

人工合成多聚核甘酸:多聚核甘酸

礦物油

弗氏佐劑(完全、不完全)

機制

三、絲裂原mitogen

T細胞:ConAsPHA、PWM

B細胞:PWM、SPA(LPS-小鼠)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是指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與抗體相似的球蛋白

抗體(antibody,Ab)

是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為漿細胞所產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

體液中,能與相應抗原特異性地結合,顯示免疫功能

抗體AntibodyAb:功能定義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結構定義

分泌型:抗體

膜型:B細胞膜上的抗原受體

一、免疫球蛋白的結構

1.1g的基本結構

四肽鏈結構

輕鏈lightchainL

重鏈heavychainH

人類Ig根據其重鏈穩定區的分子結構和抗原特異性的不同,分為五類:IgG、IgA、IgM、IgD、

IgE,其重鏈分別為:Y、a、口、3、e

輕鏈可分為兩型:K、入型

可變區:variableregionV

高變區hypervariableregionHVR1HVR2HVR3

互補決定區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regionCDR1CDR2CDR3

骨架區FR1FR2FR3FR4

恒定區:constantregionC

較鏈區:hingeregion

2.1g的其他成分

J鏈(Joiningchain)是一條多肽鏈,富含半胱氨酸,由漿細胞合成

分泌片(Secretorypiece,SP)由黏膜上皮細胞合成和分泌,以非共價形式結合到IgA二聚

體上,并一起被分泌到黏膜表面,對IgA具有保護作用

3.1g的水解片段

papain

pepsin

二、免疫球蛋白的異質性

1.1g的類型

重鏈——五類

亞類

輕鏈——兩型

亞型

2.1g的多樣性——外源因素

抗原多樣性

抗原表位多樣性

3.1g的血清型——內源因素

a、同種型(isotype)

同一種屬所有個體共有的抗原特異性標志

決定于H和L鏈的恒定區

同一種屬個體相同,不同種屬不同

b、同種異型(allotype)

同一種屬不同個體間Ig的抗原特異性標志個體遺傳標記,決定于H和L鏈的恒定區

和可變區

c、獨特型(idiotype)

每一種抗體形成細胞克隆所產生的免疫球蛋白V區具有的抗原特異性標志獨特位

抗獨特型抗體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V區的功能

識別并特異性結合抗原

2.C區的功能

激活補體

結合Fc受體

調理作用opsonization

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

ADCC

介導I型超敏反應IgE

穿過胎盤和粘膜

IgG通過胎盤

IgA通過粘膜

四、各類免疫球蛋白的特性與功能

1、IgG

單體

占血清Ig75-80%

半壽期20-23天

高親和力

主要抗感染抗體

調理作用

ADCC

唯一通過胎盤

活化補體

結合SPA等

2、IgM

五聚體和單體

巨球蛋白

發育中最早合成

天然血型抗體

激活補體

抗感染

構成BCR

3、IgA

血清型:單體

分泌型:二聚體

位于粘膜和分泌液

局部免疫

嬰兒自然被動免疫

4、IgD

單體

濃度低,0.03mg/ml

較鏈區長,易酶解

半壽期短,3天

B細胞發育成熟的膜表面標志

5、IgE

單體

濃度極低,5X10-5mg/ml

親細胞抗體

CH2和CH3結構域與肥大細胞等FcR結合,

引起I型超敏反應

抗寄生蟲免疫

五、人工制備抗體

1、多克隆抗體polyclonalAb

多個B細胞克隆激活產生的針對多種不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體的混合物

Ag具有多種不同的抗原決定基

不均一的多克隆抗體易出現交叉反應

2、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Ab(McAb)

由一個識別一種抗原表位的B細胞克隆產生的特異性抗體1975年Kohler和

Milstein首創B細胞雜交瘤(Bcellhybridoma)

3、基因工程抗體geneticengineeringantibody

第五章補體系統Complementsystem

一、補體: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動物血清與組織液中一組經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質

二、補體系統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1、補體固有成分

2、補體調節蛋白

3、補體受體

1、補體固有成分

經典激活途徑:

Clq>Clr、Cis、C4、C2

甘露聚糖結合凝集素激活途徑:

MBLmannan-bindinglectin>

MASPMBL相關的絲氨酸蛋白酶

MBL-associatedserineprotease

旁路激活途徑:

B因子、D因子

共同末端通路:

C3、C5—C9

2、補體調節蛋白

以可溶性或膜結合形式存在

備解素、CI抑制物、I因子、C4結合蛋白、H因子、S蛋白、衰變加速因子、膜輔

助蛋白、同源抑制因子、膜反應溶解抑制物等

3、補體受體(CR)

CR1~CR5、C3aR、C5aR、ClqR等

補體性質:補體成分均為糖蛋白,多數補體成分對熱不穩定,須保存于一20℃以下

肝細胞和巨噬細胞是補體的主要產生細胞

三、補體系統的命名

1、參與經典途徑的固有成分

2、其他固有成分以英文大寫字母表示

3、調節蛋白以功能命名

4、活化后的裂解片段

小片段:a,大片段:b

5、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復合物,在其符號

上劃一橫線

6、滅活片段在其符號前加字母i表示

第二節補體的激活

一、經典途徑(classicalpathway)

二、旁路途徑(alternativepathway)

三、MBL途徑

一、補體活化的經典途徑

激活物:免疫復合物(immunecomplex)

1、識別階段

2、活化階段

識別階段

抗原抗體結合,抗體發生構象改變,使Fc段補體結合部位暴露,C1與之結合并被激活

Clq為六聚體,呈球形,每一亞單位頭部乃Clq與Ig結合部位。Clr和Cis與Clq相連

兩個以上Clq頭部被IC中IgM或IgGFc段結合后,Clq六個亞單位的構象發生改變,導

致Clr、Cis由酶原轉變為蛋白酶

活化階段

活化的Cis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轉化酶,酶解C3并形成C5轉化醐

補體激活的MBL途徑

Inwnunolcgy

三、補體活化的旁路途徑

不經Cl、C4、C2途徑,而由C3、B因子、

D因子參與的激活過程

補體激活的旁路途徑

Immunology

四、

補體活化的共同末端效應

完整蛋白成分的結合和聚合。若補體激活發生在脂質雙層上,則可形成C5b?9(MAC)C5b?

8復合物與12?15個C9分子聯結成C5b?9,電鏡下C9多聚體為中空的多聚C9插入靶細

胞脂質雙層膜,形成內徑為11nm小孔

經典和旁路途徑的主要區別

比較項目經典途徑旁路途徑

激活物IgM&Gl?3與抗原細菌脂多糖、肽聚糖、!

形成的免疫復合物酵母多糖和凝聚的

IgG4/IgA等

補體固有成份C1-C9C3、B、D、P因子

和C5?C9

所需離子Ca++、Mg++Mg++

C3轉化酶C4b2bC3bBb(P)

C5轉化酶C4b2b3bC3bnBb(P)

生物學作用在特異性體液免疫參與非特異性免疫,

的效應階段起作用在感染早期起作用

第三節補體活化的調控

一、補體的自身調控

二、補體調節因子的作用

①防止或限制補體在液相中自發激活

②抑制或增強補體對底物正常作用

③保護機體組織細胞免遭補體破壞

Clinhibitor,C1INH可與CIr和Cis以共價鍵結合成穩定的復合物,使Clr和Cis失去酶

解正常底物的能力

C4bindingprotein,C4bp與CR1:均可與C4b結合,抑制C4b與C2結合;作為輔助因子

促進I因子對C4b水解作用

I因子:絲氨酸蛋白酶,裂解C4b為C4c與C4d

H因子:與B因子或Bb競爭結合C3b,使C3b被I因子酶解失活

同源限制因子(homologousrestrictionfactor,HRF)即C8結合蛋白(C8bp)

膜反應性溶解抑制物(MIRL)即CD59抑制MAC形成,正常細胞免遭補體溶細胞作用

第四節補體的生物學作用

一、參與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

1、溶解細胞、細菌和病毒

2、調理作用

C3b、C4b、iC3b等與相應受體結合

3、引起炎癥反應

C3a、C4a、C5a具有過敏毒素和趨化

因子特性

C3b、C4b和iC3b作為調理素(opsonin)與細菌及其他顆粒物質結合,可促進吞噬細胞的

吞噬作用

二、維護機體內環境穩定

1、清除免疫復合物

2、清除調亡細胞

清除免疫復合物循環IC可激活補體,C3b與抗體結合,C3b與表達CR1和CR3的血細

胞結合,通過血流運送到肝而被清除.由于表達CR1的紅細胞數量巨大,因此是清除IC的

主要參與者

三、參與適應性免疫

1、補體參與免疫應答的誘導

2、補體參與免疫細胞的增殖分化

3、補體參與免疫應答的效應階段

4、補體參與免疫記憶

四、補體與其他酶系統的相互作用

補體、凝血、纖溶、激肽系統之間的相互調節作用

第六章細胞因子Cytokine

?概述

1、什么是細胞因子(cytokine,Ck)?

由機體多種細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質,通過結合細胞表面的相應受體發揮生物學作用

2、單核因子monokine

3、淋巴因子lymphokine

4、集落刺激因子CSF

?細胞因子的作用特點

1、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內分泌的方式

2、多效性:一種細胞因子作用于多種靶細胞產生多種生物學效應

3、重疊性:不同細胞因子作用于同種靶細胞產生相同生物學效應

4、拮抗性:抑制

5、協同性:強化

?細胞因子的分類

按其結構和功能可分為六類

白細胞介素IL

干擾素IFN

腫瘤壞死因子TNF

集落刺激因子CSF

趨化性細胞因子chemokine

生長因子GF

一、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

介導白細胞間相互作用的細胞因子,迄今已發現IL-1至IL-29

二、干擾素(Interferon,IFN)

抵抗病毒的感染,干擾病毒的復制的細胞因子,包括IFN-a、IFN-P、IFN-八【型a/B—白

細胞、成纖維細胞、病毒感染、細胞分泌H型Y——活化T細胞、NK細胞分泌

三、腫瘤壞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

可直接誘導腫瘤細胞出血壞死的細胞因子

TNF-a:Mo-M小、NK細胞、T細胞等

TNF-B:T細胞(LT)

四、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

刺激造血細胞形成細胞集落,參與造血功能的細胞因子

如GM-CSF、G-CSF、M-CSF、EPO、SCF等

五、趨化性細胞因子(Chemokine)

具有趨化作用的細胞因子,能吸引免疫細胞到免疫應答局部,參與免疫調節和免疫病理反應

分為CC、CXC、C、CX3c亞家族

六、生長因子(Growthfactor,GF)

對各種細胞具有促生長作用的細胞因子

如表皮細胞生長因子(EGF),轉化生長因子(TGF)-B,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

等IL-2是T細胞的生長因子

?細胞因子的受體

細胞因子受體家族分類:

1、I型細胞因子受體家族:IL等

2、II型細胞因子受體家族:IFN等

3、TNF受體超家族:TNF等

4、趨化性細胞因子受體家族

I型細胞因子受體家族:一個結合亞單位,一個信號轉導亞單位,后者常為共用。如IL-2、

IL-4、IL-7、1L-9和IL-15受體有相同的信號轉導亞單位Y鏈。

可溶型細胞因子受體和細胞因子受體天然拮抗劑sIL-lR,sIL-2R;IL-IRa細胞因子結合蛋

?細胞因子的生物學活性

抗細菌作用

抗病毒作用

調節特異性的免疫反應

刺激造血

促進血管的生成

?細胞因子及其受體在疾病治療中的意義

1、抗感染、抗腫瘤、抗移植物排斥反應

2、血細胞減少癥、超敏反應

3、治療自身免疫病

與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相關的生物制品

重組細胞因子

細胞因子抗體

細胞因子受體拮抗蛋白

細胞因子臨床應用存在問題

體內效果遠不如在體外理想

體內應用毒性反應相當嚴重

細胞因子的半衰期過短(以分鐘計)

第七章

白細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第一節免疫細胞表面功能分子和人白細胞分化抗原

一、免疫細胞表面功能分子

受體

MHC分子

協同刺激分子

黏附分子等

二、人白細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1、白細胞分化抗原:血細胞在分化成熟為不同譜系、分化不同階段及細胞活化過程中,

出現或消失的細胞表面標記分子。

2、CD:應用單克隆抗體鑒定為主的方法,將來自不同實驗室的單克隆抗體所識別的同

一分化抗原稱CD(clusterofdifferentiation)已經命名的有CD1~CD247

根據人白細胞分化抗原膜外區結構特點,可分為不同的家族或超家族:

IgSF

CKRF

C型凝集素SF

整合素家族

TNFSF和TNFRSF等

第二節黏附分子

是眾多介導細胞間或細胞與細胞外基質間相互接觸和結合分子的統稱

黏附分子以受體-配體結合的形式發揮作用,參與細胞的識別、活化和信號轉導、增殖和分

化、伸展與移動

CAM按其結構特點可分為五類:

整合素家族(integrinfamily)

選擇素家族(selectinfamily)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superfamily)

黏蛋白樣血管地址素

鈣黏素家族(cadherinfamily)

三、黏附分子的功能

免疫細胞識別中的輔助受體和協同刺激信號

炎癥過程中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黏附

淋巴細胞歸巢

第三節CD和黏附分子及其單克隆抗體的臨床應用

闡明發病機制

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在疾病預防和治療中的應用

第八章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及其編碼分子

概念

1、MHC: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指的是脊椎動物某條染色體上的一組緊密連鎖的高度多

態性的基因群,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決定組織的相容性,是移植排斥反應的主要決定

因素,而且與機體的免疫應答和免疫調節有關。

人:6號染色體;小鼠:17號染色體

2、MHC分子:指的是由MHC基因所編碼的基因產物,又稱為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因為

這些抗原在器官移植中代表供受雙方的組織相容程度,故亦稱為移植抗原或相容性抗原。

人:HLA;小鼠:H-2

第一節MHC結構及其多基因特性

一、經典的MHCI類和H類基因

1、小鼠H-2基因復合體17號染色體,長約1500kb

I類基因:K、D、L座位

n類基因:Ab、Aa、Eb、Ea座位

HI類基因:血清補體成分

2、人HLA基因復合體6號染色體短臂6P21.31,全長36OOkb

I類基因:B、C、A座位

II類基因:DP、DQ、DR亞區

二、I類和H類基因的表達產物——HLA分子

HLA-I類和H類分子在結構、組織分布和功能上各有特點

I類分子由重鏈(a鏈)和B2-m組成,分布于所有有核細胞表面

II類分子由a鏈和。鏈組成,僅表達于淋巴樣組織中的各種細胞表面,如專職APC、胸腺

上皮細胞和人的活化T細胞等

MHCI類分子MHCII類分子

肽結合區

免疫球蛋

白樣區

跨膜區

胞漿區

MHCI類分子和II類分子及其編碼基因的結構

Immunology

三、免疫功能相關基因

(-)血清補體成分編碼基因

經典HI類基因:C4B、C4A、Bf和C2

(二)抗原加工提呈相關基因

低分子量多肽基因:LMP

抗原加工相關轉運體基因:TAP

HLA-DM基因

HLA-DO基因

TAP相關蛋白基因

(三)非經典I類基因

1、HLA-E

2、HLA-G

(四)炎癥相關基因

1、腫瘤壞死因子基因家族

2、轉錄調節基因或類轉錄因子基因家族

3、MHCI類相關基因(MIC)家族

4、熱休克蛋白基因家族

第二節MHC的多態性

一、多態性的基本概念

多基因性是指MHC由多個位置相鄰的基因座位所組成,編碼產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多態性(polymorphism)指一個基因座位上存在多個等位基因(allele)0是一個群體概念,

指群體中不同個體在等位基因擁有狀態上存在差別

二、連鎖不平衡和單元型

連鎖不平衡指分屬兩個或兩個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時出現在一條染色體上的幾率高

于隨機出現的頻率

單元型指染色體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組合

HLA單元型作為一個完整的遺傳單位由親代傳給子代

三、HLA多態性的產生及其意義

自然選擇

生物進化

第三節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MHC以其產物結合并提呈抗原肽供TCR識別

MHC-I類分子凹槽接納8~10個氨基酸殘基

MHC-II類分子凹槽接納13-17個氨基酸殘基

一、抗原肽和HLA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礎

錨定位、錨定殘基

第四節HLA與臨床醫學

一、HLA與器官移植

HLA分型(typing)

交叉配合(cross-matching)

二、HLA分子的異常表達和臨床疾病

三、HLA和疾病關聯

四、HLA與親子鑒定和法醫學

第五節MHC的生物學功能

一、作為抗原提呈分子參與適應性免疫應答

1、雙重識別

2、參與T細胞的選擇和分化

3、決定疾病易感性個體差異

4、構成種群基因結構的異質性

二、作為調節分子參與固有免疫應答

第九章固有免疫的組成細胞

固有免疫亦稱非特異性免疫,是生物體在長期種系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機制

特點:與生俱來;反應快、出現早;無特異性;無免疫記憶

組成:屏障作用;細胞,如吞噬細胞等;

分子:如干擾素、溶菌酶、補體等

參與細胞主要包括:單核吞噬細胞、樹突狀細胞、NK細胞、NK1.1+T細胞、8yT細胞、B1

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等

第一節吞噬細胞(phagocytes)

包括單核吞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兩大類

單核吞噬細胞包括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

巨噬細胞分為定居的和游走的兩大類

巨噬細胞的生物學功能

一、識別、清除病原體等抗原性異物

1、識別:模式識別受體;調理性受體

2、殺傷消化和清除:

氧依賴性殺菌系統;氧非依賴殺菌系統

多種水解酶

氧依賴性殺菌系統

a反應性氧中間物作用系統

超氧陰離子(02-)、游離羥基(0H-)

過氧化氫(H2O2)、單態氧(102)

b反應性氮中間物作用系統

服氨酸和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

氧非依賴殺菌系統

①酸性pH

②溶菌酶

③防御素

巨噬細胞的生物學功能

二、參與和促進炎癥反應

三、對腫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細胞的殺傷作用

四、加工提呈抗原,啟動適應性免疫應答

五、免疫調節作用

第二節樹突狀細胞(dendriticcells)

是專職抗原提呈細胞

是重要免疫調節細胞

第三節自然殺傷細胞

(naturalkillercells)

來源于骨髓淋巴樣干細胞,不表達TCR、BCR,表達CDI6、CD56等分子

無需抗原致敏,能直接殺傷靶細胞

ADCC

通過分泌細胞因子調節免疫功能

一、NK細胞表面與其殺傷活化和殺傷抑制有關的受體

1、識別HLAI類分子的受體

1)KIR:抑制性受體;活化性受體

2)KLR:抑制性受體;活化性受體

3)生理條件下,抑制性受體占主導地位

2、識別非HLAI類分子配體的殺傷活化受體

1)NKG2D

2)自然細胞毒性受體

二、NK細胞殺傷靶細胞的作用機制

1、穿孔素/顆粒酶作用途徑

2、Fas與FasL作用途徑

3、TNF-a與TNFR-I作用途徑

第四節NKT細胞

表達:NK1.1、TCR-CD3分子

分布:主要骨髓、肝臟、胸腺脾臟、淋巴結、外周血少量存在

TCR:密度低,TCRaB型,少數Y8型

識別:CD1分子提呈的共有脂類和糖脂類抗原

CD:CD4-CD8-,少數CD4+

生物學功能

細胞毒作用

免疫調節作用

第五節其他固有免疫細胞

一、嗜酸性粒細胞:抗寄生蟲免疫、“滅火”

二、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縱火”一超敏反應

三、紅細胞、血小板:參與清除免疫復合物

第十章適應性免疫應答細胞:

T淋巴細胞

T細胞分為若干亞群,共同發揮功能

T細胞介導適應性細胞免疫應答,在TD-Ag誘導的體液免疫應答中發揮重要輔助作用

第一節T淋巴細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TCR-CD3復合物

1、TCR:特征性標志

TCR特異識別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一“雙識別”

TCR可分為TCRaB和TCRY8兩種類型

2、TCR-CD3非共價鍵結合

CD3轉導TCR識別抗原產生的第一活化信號

二、CD4和CD8分子

T細胞輔助受體(coreceptor)

CD4分子與MHCII類分子

CD8分子與MHCI類分子

功能:

輔助T細胞與APC或靶細胞相互作用

參與T細胞活化信號的轉導

三、協同刺激分子受體

第一信號——具有嚴格特異性

第二信號——擴大免疫效應

1、CD28與CTLA-4(CD152)均為B7的配體

兩者高度同源

配體為CD80(B7.I)和CD86(B7.2)

CD28——CD80(86)提供協同刺激信號

CTLA-4——CD80(86)提供抑制性信號

2、ICOS為B7家族成員另一成員

與CD28具有同源性

表達于活化的T細胞

配體為B7-H2

提供協同刺激信號

3、CD40配體(CD40L,CD154)

主要表達于活化的CD4+T細胞

CD40表達于抗原提呈細胞

功能:

①促進B細胞合成抗體等

②誘導記憶性B細胞形成

③產生雙向性效應

4、LFA-2即CD2分子

又名綿羊紅細胞(SRBC)受體

配體為LFA-3(CD58)、CD59和CD48

功能:促進T細胞對抗原的識別和活化

5、LFA-1(lymphocytefunctionassociatedantigen-1)和ICAM-1(intercellularadhesion

molecules-1)

功能:T細胞與靶細胞或抗原提呈細胞間的黏附

四、絲裂原結合分子

絲裂原(mitogen)膜分子

可直接誘導靜止狀態的T細胞活化、增殖、分化為淋巴母細胞

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

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A,ConA)

美洲商陸(pokeweedmitogen,PWM)

五、其他表面分子

細胞因子受體

FasL(誘導調亡)等

第二節T淋巴細胞亞群

一、初始T細胞、效應T細胞和記憶性T細胞

初始T細胞

未接受抗原刺激

表達CD45RA和L-選擇素

主要功能:識別抗原

效應T細胞

表達CD45RO和CD44、整合素

主要功能:發揮效應——如殺傷靶細胞等

記憶T細胞

表達CD45RO和CD44、整合素

主要功能:介導再次免疫應答

二、a|3T細胞和yBT細胞

a|3T細胞y5T細胞

TCR極大多樣性較少多樣性

分布

外周血60%?70%5%—15%

組織外周淋巴組織皮膚表皮和粘膜上皮

識別抗原8?17個aa多肽、HSP、脂類等

MHC限制經典MHC分子MHC類似分子

特性TCRaPT細胞TCRyST細胞

TCR極大多態性較少多態性

分布外周血60%?70%5%?15%

組織外周淋巴組織粘膜上皮

表型CD3+CD2+100%100%

CD4+CD860%?65%<1%

CD4-CD8+30%?35%20%?50%

CD4CD8-<5%250%

識別抗原8?17個氨基酸簡單多肽、HSP、脂類.多糖

MHC限制經典MHC分子MHC類似分子

輔助細胞Th細胞

殺傷細胞Tc細胞Tc細胞

—「cTCRaBT細胞和TCR洲T細胞特性的比較@

三、CD4+T細胞和CD8+T細胞

CD4+T細胞CD8+T細胞

抗原肽識別13?17外8?10內

MHC限制II類I類

TCRapa。、y8

功能亞類ThTc

少數Tc

四、Th、CTL(Tc)、Tr細胞

均為效應T細胞

Th細胞——CD4+

Thl——細胞免疫

Th2——體液免疫

Th3——負向調節(TGF-p)

CTL(Tc)細胞

Tel——對應Thl

Tc2——對應Th2

CD4+CD25+調節性T細胞(Tr)

第三節T淋巴細胞功能

一、CD4+輔助性T細胞

抗原刺激后T細胞可產生多種細胞因子,即ThO,隨后在多種因素影響下,繼續分化為

Thl、Th2和Th3細胞。

Thl分泌IL-2、IFN-Y,TNF,輔助細胞免疫

Th2分泌IL-4、5、10、13等,輔助體液免疫

Th3分泌大量TGF-B,抑制免疫功能

Thl功能:增強吞噬細胞介導的抗感染機制

Th2功能:增強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

Th3功能:通過TGF-p抑制免疫功能

Tri功能:通過IL-10抑制免疫功能

二、CD8+殺傷性T細胞

CTL的主要功能是特異性直接殺傷靶細胞

兩種機制:穿孔素等物質直接殺傷

Fas/FasL途徑誘導細胞凋亡

三、CD4+CD25+調節性T細胞

免疫負向調節作用

直接接觸靶細胞

下調IL-2Ra鏈表達

抑制APC功能

第十一章適應性免疫應答細胞:

B淋巴細胞

在抗原刺激和Th細胞輔助下,B細胞被激活、增殖,分化為漿細胞,產生特異性抗體,此

為特異性體液免疫應答過程

第一節B淋巴細胞表面的分子及其作用

一、B細胞抗原受體復合物

BCR是胞膜免疫球蛋白(mlg)

BCR-Iga/IgP形成BCR復合物Iga/IgB功能是轉導抗原與BCR結合產生的信號;參與Ig

從胞內向胞膜轉運

二、輔助受體

CD19/CD21/CD81/CD225形成B細胞特異的多分子活化輔助受體

CD21:補體受體、EB病毒受體

CD72:雙向調節B細胞激活

三、協同刺激分子

CD40—CD40L

CD27—CD70

CD70—CD27

CD80和CD86:活化B細胞

其他黏附分子

四、絲裂原的膜結合分子

SPA

LPS

PWM

五、其他表面分子

CD20、CD22、CD32

第二節B細胞的亞群

B細胞分為B-1細胞和B-2細胞

B-1細胞表達CD5,參與固有免疫

B-1細胞可能功能:抗微生物感染;清除變性的自身抗原;誘導自身免疫病

歸屬于非特異免疫細胞

B-1細胞及其作用

個體發育:出現較早

分布:腹膜腔、胸膜腔和腸道固有層

表面標志:CD5+、抗原受體種類很少

抗原識別譜:狹窄,識別細菌多糖、變性自身抗原等

產生的抗體缺乏嚴格特異性(多反應性

第三節B淋巴細胞的功能

三大功能

產生抗體——中和、調理、ADCC作用等

提呈抗原——攝取可溶性抗原

參與免疫調節——細胞因子

1---------------------

性質B-1B細胞B-2B細胞

1

初次產生的時間胎兒期_出生后

更新的方式自我更新_由骨髓產生

自發性ig的產生高低

特異性多反應性_單特異性

分泌的ig的同種型lgM>lgGlgG>lgM

體細胞高頻突變■

低/無_高

對碳水化合物抗原的應答是可能

對蛋白質抗原的應答可能_是

---B-1B細胞與B-2B細胞的異同

IVW圖08-03播放編號:1/1

第三節B淋巴細胞的功能

三大功能

產生抗體——中和、調理、ADCC作用等

提呈抗原——攝取可溶性抗原

參與免疫調節——細胞因子

第十二章造血干細胞及免疫細胞的生成

免疫器官免疫分子

免疫細胞

中樞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

胸腺脾臟干細胞系TCR免疫球蛋白

淋巴細胞

BCR補體分子

骨髓淋巴結

單核吞噬細胞

分子細胞因子

法氏囊粘膜相關CD

其他APC

(禽類)淋巴組織

(樹突狀細胞、粘附分子

內皮細胞等)

皮膚相關

淋巴組織其他免疫細胞MHC

(粒細胞、肥大

細胞、血小板、其他

紅細胞等)

免疫系統的組成

immunology

中樞免疫器官

骨髓

血細胞和免疫細胞的發生場所

B細胞分化成熟場所

體液免疫應答場所

胸腺

T細胞分化、發育、成熟場所

一、T細胞的分化發育及其胸腺選擇

T細胞的胸腺選擇

1)陽性選擇:

獲得識別過程中的自身MHC限制性

2)陰性選擇:

獲得對自身抗原的中樞免疫耐受性

二、B細胞的分化發育

1、B細胞在骨髓中的分化發育

2、B細胞在外周淋巴器官中的分化發育

早期祖B細胞小前B細胞

表達一鏈

重鏈基因輕鏈基因

重排

D-JV-J重排

晚期祖細胞未成熟細胞

B克

B免

0疫

重鏈基因表達N鏈]mlgM耐

V-DJ重排受

大前B細胞成熟B細胞

表達“鏈

表達preB受體表達鏈[mlgM

表達輕鏈」mlg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