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單元測試卷(人教版部編版統編版)2_第1頁
第四單元《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單元測試卷(人教版部編版統編版)2_第2頁
第四單元《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單元測試卷(人教版部編版統編版)2_第3頁
第四單元《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單元測試卷(人教版部編版統編版)2_第4頁
第四單元《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單元測試卷(人教版部編版統編版)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單元測試第四單元《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綜合素養卷)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阿拉伯帝國時期,學者花拉子密(約780-850年)曾奉命主持“智慧宮”的工作,在對散失的古希臘及東方科技著作的收集、整理、翻譯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工作,成為著名科學家,這反映了(

)A.東西方文化碰撞沖突 B.阿拉伯文化兼收并蓄C.科學革命在阿拉伯帝國率先興起 D.民間交往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徑2.每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被翻譯成阿拉伯文,阿拉伯帝國統治者麥蒙總是先睹為快,而且為了將學術研究和翻譯運動納入正規,他還于830年在巴格達圖書館的基礎上修建了著名的“智慧館”。“智慧館”的建成有利于(

)A.自然遺產的保護 B.社會教育全面推行C.翻譯技術的改進 D.古希臘文化的傳承3.阿拉伯哈里發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學術研究中心--智慧宮,把古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國的學術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這表明阿拉伯帝國(

)A.是東西方文化融匯之地 B.阻礙思想領域的開放C.是溝通世界貿易的橋梁 D.缺乏文化的自主創新4.阿拉伯帝國都城巴格達“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染料……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和金粉”。這反映了阿拉伯帝國(

)A.溝通了東西方貿易 B.建立了龐大帝國C.促進了思想文化交流 D.創造了阿拉伯文化5.它“不僅幅員遼闊,政權強大,經濟繁榮,而且有美索不達米亞、埃及、波斯等古代文明的豐富遺產,又同大唐帝國、拜占庭及印度等東西方文化昌盛大國相毗鄰”。“它”是(

)A.亞歷山大帝國 B.阿拉伯帝國 C.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D.東羅馬帝國6.日本通過三次“開國”,成功實現了社會的全面轉型。其中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歷史事件是(

)A.大化改新 B.黑船事件 C.明治維新 D.軍部上臺7.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時,中國正處于(

)A.唐朝時期 B.漢朝時期 C.秦朝時期 D.宋朝時期8.阿拉伯文化可以說是各族人民共同勞動和集體智慧的結晶。下列被稱為“阿拉伯文學的瑰寶”的是(

)A.《醫學集成》 B.《醫典》 C.《天方夜譚》 D.《荷馬史詩》9.“帝國版圖內的居民經過長期融合,逐步形成了統一的民族,他們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字及統一的宗教信仰。”材料中的“帝國”是指(

)A.波斯帝國 B.東羅馬帝國 C.查理曼帝國 D.阿拉伯帝國10.日本武士道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孔孟之道和道教、佛教,它是日本武士集團必須嚴格遵守的原則。日本武士效忠的對象是(

)A.他的主公 B.國家 C.幕府 D.天皇11.下表是對《古代日本》這一課知識點的歸納和總結。下表中的空白部分對應的是(

)時間事件影響1~2世紀日本有100多個小國各小國內戰頻繁5世紀大和政權基本實現統一建立了奴隸制國家7世紀中期大化改新日本進入封建社會8世紀晚期莊園盛行中央失去對地方的控制12世紀晚期源賴朝設幕府于鐮倉A.日本國正式建立 B.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C.日本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D.日本奴隸制統治陷入危機12.閱讀歷史書籍需要關注目錄檢索,通過檢索目錄,可以明確歷史階段特征,把握內容主旨。讀下圖,你認為第四單元的目錄應該是(

)第四單元第11課古代日本第12課阿拉伯帝國A.古代亞非文明 B.古代歐洲文明C.封建時代的歐洲國家 D.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13.622年,穆罕默德率領一些信徒離開麥加遷居新地,并在那里建立了穆斯林公社,奠定了阿拉伯國家的雛形。材料中的“新地”指的是(

)A.巴黎 B.麥地那 C.巴格達 D.雅典14.根據歷史現象探究歷史原因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如表格中,歷史現象與原因的對應關系正確的一項是(

)歷史現象原因A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雅典達到全盛屋大維首創元首制B中世紀,西歐城市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大學的興起C7世紀,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伊斯蘭教創立和傳播D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國滅亡亞歷山大東征A.A B.B C.C D.D15.“中央政府設二官八省,分別掌管各項政務;地方行政設國、郡、里等單位,國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長由地方土豪充任”,這些措施體現大化改新的目的是(

)A.發展封建經濟 B.挽救民族危機 C.維護幕府統治 D.加強中央集權16.對維系阿拉伯民族的團結和促進阿拉伯國家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宗教的創始人是(

)A.喬達摩·悉達多 B.耶穌 C.穆罕默德 D.摩西17.有人說“中國經歷上下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燦爛文明,被日本通過一次革新,盡數吸收”。這次革新”使日本(

)A.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B.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C.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皇的權利 D.進入了鐮倉幕府統治時期18.穆罕默德將一盤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鑄成一個強大的民族統一體是靠(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蘭教 D.印度教19.恩格斯在《德國農民戰爭》中寫道:“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貢獻是(

)A.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 B.創造燦爛的文學成就C.創造醫學界經典醫書 D.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20.民間故事,情節動人,喻意深刻,對人富有教育意義,下列屬于阿拉伯民間故事匯集整理而成的是(

)A.《俄狄浦斯王》 B.《荷馬史詩》 C.《威尼斯商人》 D.《天方夜譚》21.標志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事件是(

)A.大和統一日本 B.德川幕府統治時期C.明治維新 D.大化改新22.8世紀中期,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這個帝國是指(

)A.阿拉伯帝國 B.羅馬帝國C.亞歷山大帝國 D.查理曼帝國23.“日本有‘心靈緊閉’但‘眼觀八方’的特征。在國弱時,他們卑謙地對外點頭哈腰,默默拿來先進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點地消化進化,乃至超越。”以下能反映這一特點的是(

)A.幕府統治 B.大化改新 C.軍國主義 D.武士集團24.“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推動這個“帝國”實現統一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伊斯蘭教 C.佛教 D.印度教25.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號為大化,頒布改新詔書,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實行改革。這一“改革”使日本(

)A.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由此進入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C.由幕府將軍掌握國家大權 D.發展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第II卷(非選擇題)二、綜合題:本題共3題,共50分。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7世紀初期的阿拉伯半島,正處在氏族制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階段。由于內部財產的分化和外部世界的影響,阿拉伯人的經濟、政治、宗教等方面的矛盾交織在一起,整個社會極度混亂和不安.人們已對過去的保護神產生懷疑,在不同程度上對一種更為有力的保護神有一種渴望。(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7世紀初期阿拉伯的社會特征。(5分)材料二中世紀的阿拉伯人繼承和發揚了古代希臘的理性傳統,在實驗科學、醫學、化學、數學、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也是經阿拉伯人之手,逐步傳入西歐。——《中世紀阿拉伯人對哲學和科學的貢獻》(2)阿拉伯人創立了什么宗教?據材料二分析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所起的作用。(6分)材料三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擴張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但橫貫亞歐大陸絲綢古道上的商隊來往……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談一談你對古代世界擴張的認識。歸納阿拉伯帝國和羅馬帝國的共同特點。(6分)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按照中國模式,日本將全國劃分成若干國和郡,分別由國司和郡司治理。國司和郡司皆由天皇及其國家議會任命。籌劃這些和其他一些改革,是為了加強天皇的權力。……日本人改變和調整了他們從中國借鑒的一切東西。……他們借來了儒家學說,但修改了其道德標準,調整了其政治學說,以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同時,還保留了日本本土的神道教。他們以唐都長安為榜樣,在奈良和京都先后建立了新的京城,但無論寺院、樓閣、神龕或庭院,都確實無誤地具有日本特征。——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場改革的名稱,并歸納日本從哪些方面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4分)材料二穆斯林商人和傳道士……在文明程度較低的民族中尤為成功。常常是,商人先露面,他把勸人改宗和推銷商品結合起來。商人的職業使他與所要勸服的人們建立起密切的聯系。商人到達異教徒村莊后,由于他一日數次按時禱告和跪拜,而且禱告跪拜時,似乎正在和某位隱身人交談,所以總是很快就引起異教徒們的注意。……此外,沒有種族歧視,因為即使商人與村民們不屬于同一種族,他多半還是會娶土著女子為妻。這種通婚常常導致該女子的家庭成員接受伊斯蘭教。——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材料二中的“穆斯林商人”來自哪個國家?“他”的傳教行為有何積極的意義?(6分)(3)綜合上述材料,從文化傳播和交流方面,你能得出什么積極的認識?(3分)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人類歷史上各民族和國家經歷了從相互孤立、隔絕到彼此交流融合的過程。東西方之間文明的交往很早就已發生。通過商人、使節、游歷者、文人學者的來往,各地的文明發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傳播與交流……但和平交往并非是人類相處的惟一方式,在古代,戰爭和征服在帶來災難和痛苦的同時,也常常不自覺地充當了文明傳播與交流的工具。——摘編自《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根據材料信息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20分)

參考答案1.B【詳解】根據材料“在對散失的古希臘及東方科技著作的收集、整理、翻譯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工作,成為著名科學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830年,阿拉伯帝國設立“智慧宮”,集科學院、圖書館、翻譯館于一體。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阿拉伯人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體現了阿拉伯文化的兼收并蓄,B項正確;東西方文化碰撞沖突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科學革命最早發生在16-17世紀,排除C項;民間交往本身就屬于和平交往的一種,也是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徑,題干沒有反映民間交流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徑,排除D項。故選B項。2.D【詳解】根據材料“每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被翻譯成阿拉伯文,阿拉伯帝國統治者麥蒙總是先睹為快,而且為了將學術研究和翻譯運動納入正規,他還于830年在巴格達圖書館的基礎上修建了著名的“智慧宮”。”可知,“智慧宮”的建成有利于古希臘文化的傳承,D項正確;書籍屬于文化遺產,排除A項;社會教育全面推行,材料里沒有體現,排除B項;翻譯技術的改進,不是材料體現的主旨,排除C項。故選D項。3.A【詳解】根據材料阿拉伯哈里發修建智慧宮“把古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國的學術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可以體現出智慧宮翻譯的學術典籍既有西方文明的古希臘、羅馬,也有東方文明的印度,這表明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方文化融匯之地,A項正確;翻譯外國學術典籍有利于促進思想領域的開放,排除B項;翻譯外國學術典籍與溝通世界貿易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翻譯外國學術典籍不能體現缺乏文化的自主創新,排除D項。故選A項。4.A【詳解】從“‘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染料……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和金粉’”可知,阿拉伯帝國的市場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這說明阿拉伯帝國溝通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A項正確;阿拉伯帝國的市場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這并無法說明阿拉伯帝國建立了龐大的帝國,排除B項;題干材料涉及的是商品交易,并沒有相關內容提及到思想文化的交流,也未對阿拉伯文化進行敘述,排除CD項。故選A項。5.B【詳解】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與阿拉伯帝國同時并存的有大唐帝國、拜占庭及印度等,B項正確;亞歷山大帝國出現于公元前4世紀,與大唐帝國、拜占庭無關,排除A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建立是14世紀末,與大唐帝國無關,排除C項;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排除D項。故選B項。6.A【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646年,孝德天皇向中國唐朝政治和經濟體制學習,進行改革,史稱大化革新,解放了部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了封建社會,A項正確;黑船事件是指1853年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的事件,排除B項;明治維新是日本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資產階級改革運動,排除C項;軍部上臺標志著日本國家法西斯主義正式確立,排除D項。故選A項。7.A【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時,阿拉伯半島已基本統一,唐朝建立于618年,滅亡于907年,所以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時,我國正處于唐朝時期,A項正確;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的時間是7世紀,而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存在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之間,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滅亡于公元前207年,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存在于960年至1279年,均與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的時間不符,排除BCD項。故選A項。8.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間故事集,書中所講的《辛巴達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阿拉丁和神燈》等故事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真實反映了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阿拉伯文學代表作品《天方夜譚》被視為世界文學瑰寶,C項正確;《醫學集成》和《醫典》是阿拉伯的醫學巨著,排除AB項;《荷馬史詩》是古希臘的文學作品,排除D項。故選C項。9.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630年,穆罕默德率領穆斯林占領麥加,此后,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那,承認穆罕默德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阿拉伯帝國版圖內的居民經過長期融合,逐步形成了統一的阿拉伯民族,他們有共同的語言,共同使用阿拉伯文字,信仰共同的宗教——伊斯蘭教,D項正確;波斯帝國、東羅馬帝國、查理曼帝國版圖內的居民,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排除ABC項。故選D項。10.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幕府統治時期,幕府與天皇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實際上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幕府將軍實際上把持著國家大權,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逐漸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A項正確;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排除B項;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不是幕府、天皇,排除CD項。故選A項。11.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仿效中國的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通過改革,使日本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的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家族和仆從中青壯男子武裝起來,12世紀晚期源氏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日本由此進入幕府統治時期,B項正確;7世紀中期,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為日本國,排除A項;日本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是在19世紀,排除C項;日本奴隸制統治陷入危機是在約7世紀,排除D項。故選B項。12.D【詳解】根據“古代日本、阿拉伯帝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中期,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成功,孝德天皇上臺執政,頒布詔書,開始改革。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經濟上,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是封建制國家,因而第四單元的目錄應該是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D項正確;古代亞非文明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時期,排除A項;日本、阿拉伯帝國不是歐洲文明,排除BC項。故選D項。13.B【詳解】依據所學可知,穆罕默德最初在麥加城傳教,由于遭到當地傳統勢力的反對,他于622年率領一些信徒遷居麥地那,建立了一個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此后,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那,承認穆罕默德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所以文中的“新地”是麥地那,B項正確;巴黎是法國的,排除A項;巴格達是伊拉克的首都,排除C項;雅典是古希臘的,排除D項。故選B項。14.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穆罕默德闡述了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紀初創立了伊斯蘭教。穆罕默德最初在麥加城傳教,由于遭到當地傳統勢力的反對,他于622年率領一些信徒遷居麥地那,建立了一個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即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員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殺,公社內外事務都要聽從穆罕默德的決定。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此后,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那,承認穆罕默德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由此可見,伊斯蘭教創立和傳播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C項正確;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雅典達到全盛是由于伯里克利執政時期的一系列措施,與羅馬帝國的屋大維無關,排除A項;從10世紀起,西歐開始恢復,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剩余產品增加,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長,舊的城市開始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生。由此可見,西歐城市市民階層逐漸形成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大學的興起是在城市的興起之后,不是市民階層形成的原因,排除B項;亞歷山大東征是在公元前4世紀,不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15.D【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中央政府設二官八省,分別掌管各項政務;地方行政設國、郡、里等單位,國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長由地方土豪充任。”可知,這反映的是大化改新在政治方面的措施,其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D項正確;材料是政治上的措施與經濟無關,排除A項;大化改新時期日本沒有民族危機,排除B項;大化改新時期日本還沒有產生幕府,排除C項。故選D項。16.C【詳解】根據題干“對維系阿拉伯民族的團結和促進阿拉伯國家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宗教的創始人”和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時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傳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時,阿拉伯半島已基本統一,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他的繼承者們經過一系列大規模的征服和擴張,將穆罕默德創立的阿拉伯國家建成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C項正確;喬達摩·悉達多為佛教創始人,對古印度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排除A項;耶穌為基督教的創始人,基督宗教發端于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下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團體,排除B項;摩西是以色列人的民族領袖,史學界認為他是猶太教創始者,排除D項。故選C項。17.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仿效中國的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通過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A項正確;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排除B項;12世紀晚期,源氏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進入了鐮倉幕府統治時期,幕府將軍掌握實際上把持著國家大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皇的權利,排除CD項。故選A項。18.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穆罕默德以伊斯蘭教為紐帶將一盤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鑄成一個強大的民族統一體,C項正確;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排除A項;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排除B項;印度教創始人克利須那,與題干描述的宗教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9.A【詳解】根據題干“……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結合所學知識,題干中國發明的火藥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表明了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A項正確;創造燦爛的文學成就、創造出醫學界經典醫書、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都屬于阿拉伯人的貢獻,但題干沒有涉及,排除BCD項。故選A項。20.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D項正確;《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作家索福克勒斯創作的劇本,排除A項;《荷馬史詩》古希臘詩人荷馬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匯編成兩部長篇史詩,排除B項;《威尼斯商人》是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排除C項。故選D項。21.D【詳解】根據所學可知,646年,日本仿照中國唐朝制度進行了大化改新,這標志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D項正確;大和統一日本進入奴隸社會,德川幕府統治時期日本是封建社會,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社會,排除ABC項。故選D項。22.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穆罕默德最初在麥加傳教,麥加貴族擔心會損害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622年,穆罕默德帶領少數信徒離開麥加,在麥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把622年定為伊斯蘭教歷元年。630年,穆空默德征服麥加,迫使麥加貴族接受伊斯蘭教,承認他在政治和宗教領袖地位,麥加從此成為伊斯蘭教圣地。征服麥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時,阿拉伯半島已基本統一。他的繼承者們經過一系列大規模的征服和擴張,8世紀中期,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A項正確;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排除B項;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大軍東征,經過10年征戰,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但帝國存在時間極短,排除C項;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查理曼帝國的版圖與原來西羅馬帝國的歐洲部分基本相當,是西歐當時最大的王國,但不是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排除D項。故選A項。23.B【詳解】根據題干和所學可知,“在國弱時,他們卑謙地對外點頭哈腰,默默地拿來先進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點地消化”指的是日本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文化進行改革的特點,如學習唐朝制度進行改革的大化改新和近代學習西方的明治維新,B項正確;幕府統治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日本軍國主義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形成的對軍隊實行“武士道精神”、對外擴張侵略的一種反動思潮。日本武士是10世紀到19世紀在日本的一個社會階級。這三項與向外國學習沒有關系,排除ACD項。故選B項。24.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穆罕默德最初在麥加傳教,麥加貴族擔心會損害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622年,穆罕默德帶領少數信徒離開麥加,在麥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把622年定為伊斯蘭教歷元年。630年,穆空默德征服麥加,迫使麥加貴族接受伊斯蘭教,承認他在政治和宗教領袖地位,麥加從此成為伊斯蘭教圣地。征服麥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時,阿拉伯半島已基本統一。他的繼承者們經過一系列大規模的征服和擴張,8世紀中期,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因此推動阿拉伯帝國實現統一的宗教是伊斯蘭教,B項正確;基督教發源地在巴勒斯坦地區,與阿拉伯帝國無關,排除A項;佛教一度成為印度最終的宗教之一,與阿拉伯帝國無關,排除C項;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與阿拉伯帝國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25.D【詳解】根據題干“定年號為大化,頒布改新詔書,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次改革是大化改新,646年日本效仿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D項正確;大化改新將土地收歸國有,排除A項;鐮倉幕府建立以后,日本進入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排除B項;由幕府將軍掌握國家大權是在鐮倉幕府建立以后,排除C項。故選D項。26.(1)特征:四分五裂,盛行多神崇拜,社會混亂和不安。(2)宗教:伊斯蘭教;作用:阿拉伯人成為溝通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起到橋梁的作用)。(3)認識:擴張中伴隨著暴力、奴役和掠奪;在客觀上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交融,使世界各地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共同特點:①都地跨亞、非、歐三大洲。②都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③都在擴張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一點即可)【詳解】(1)社會特征:根據材料一“公元7世紀初期的阿拉伯半島….….阿拉伯人的經濟、政治、宗教等方面的矛盾交織在一起,整個社會處于極大的混亂和不安之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初期阿拉伯半島的社會特征是四分五裂,社會矛盾錯綜復雜。根據材料一“人們已對過去的保護神產生懷疑,在不同程度上對一種更為有力的保護神有一種渴望”并結合知識可知,7世紀初期阿拉伯半島的社會特征是多神崇拜。(2)宗教:根據所學知識可知,6世紀末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的居民大多過著游牧生活,氏族部落盛行多種崇拜,麥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靈,默罕默德闡述了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紀初創立伊斯蘭教。作用:根據材料二“中世紀的阿拉伯人繼承和發揚了古代希臘的理性傳統,在實驗科學、醫學、化學、數學、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也是經阿拉伯人之手,逐步傳入西歐”可知,阿拉伯人成為溝通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3)認識:根據材料三“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擴張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擴張伴隨暴力、奴役和掠奪。根據材料三“橫貫亞歐大陸絲綢古道上的商隊來往……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擴張在客觀上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交融,使世界各地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共同特點:根據所學知識可知,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伴隨著帝國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廣泛傳播。阿拉伯帝國繁榮時期,哈里發重視知識,設置“智慧宮”,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阿拉伯人建立了溝通亞洲和歐洲的帝國,加強了亞洲和歐洲的聯系,很多亞洲的文化和技術(包括前面提到的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印度數字的變種),還有造紙術等等,通過阿拉伯人的商路傳到了西方世界,加強了文化的溝通和聯系。2世紀,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期。帝國的版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地中海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湖”。羅馬帝國的征服和統治伴隨著暴力、奴役和壓迫,充滿著暴力;另一方面,羅馬文化滲入到它統治過的廣大地區,在客觀上也導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因此阿拉伯帝國和羅馬帝國的共同特點是都地跨亞、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