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高一歷史同步課堂(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1頁
第21課 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高一歷史同步課堂(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2頁
第21課 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高一歷史同步課堂(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3頁
第21課 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高一歷史同步課堂(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4頁
第21課 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高一歷史同步課堂(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第21課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固基培優階梯訓練題目錄第一階教材必備知識精煉——基礎通關第二階易錯易混疑難集訓——期中期末通關1.二戰后,亞非拉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漲,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這反映了()A.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B.資本主義國家的衰落C.美蘇兩極格局的瓦解 D.世界多極格局的形成【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得出,二戰后,亞非拉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漲,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這是反映出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與瓦解,A項正確;衰落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兩極瓦解是1991年蘇聯解體,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多極化,排除D項。故選A項。2.二戰后,英帝國很快解體,法國也不得不承認印度支那、阿爾及利亞等法屬殖民地獨立。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以驚人的速度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①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的衰落②民族民主思想的廣泛傳播③亞非拉各國人民的反抗斗爭④兩極格局受到嚴重的沖擊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相關知識。①二戰后,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的衰落,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獨立創造了條件,故①正確。②二戰后,民族民主思想的廣泛傳播,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獨立,故②正確。③二戰后,亞非拉各國人民的反抗斗爭,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獨立,故③正確。④二戰后,兩極格局受到嚴重的沖擊,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獨立無關,故④錯誤。故B①②③正確。3.1962年為爭取平等和自由,“非國大”領袖曼德拉被捕入獄后依然堅持斗爭,“非國大”的成員也號召民眾武裝反抗南非共和政府。這是因為南非共和政府()A.奉行種族隔離政策 B.成為西方“代言人”C.推行殘暴殖民統治 D.致使經濟陷入困境【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2年(南非)。根據材料“非國大的成員也號召民眾武裝反抗南非共和政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非共和政府在1948年至1991年間實行了種族隔離政策,不承認黑人的合法權益,激化社會矛盾,南非黑人組建“非國大”與南非共和政府進行抗爭,A項正確;材料“非國大”是反對南非政府,無法得出“成為西方代言人”的結論,排除B項;南非共和政府不是殖民政府,排除C項;“致使經濟陷入困境”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國家為維護國家主權、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掀起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屬于二戰后拉丁美洲人民維護國家權益的斗爭是()A.萬隆會議的召開 B.拉丁美洲獨立運動C.納米比亞獨立 D.巴拿馬收回運河區主權【答案】D【解析】據所學可知,1897年法國的有關公司開始動手開鑿巴拿馬運河,因為資金問題擱淺;1903年美巴簽訂了不平等的《美巴條約》,美國取得了開鑿運河權和運河區“永久租讓權”。1904年美國承包巴拿馬運河的相關工程,并于1920年通航。二戰后,拉丁美洲的巴拿馬人民多次掀起從美國手中收回運河區主權的斗爭,1977年巴美兩國簽訂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和《關于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和營運的條約》,規定1999年由巴拿馬收回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故D項正確;1955年亞非會議在印尼萬隆召開,又被稱為“萬隆會議”,與材料無關,A錯誤;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與材料不符,B錯誤;納米比亞位于非洲,與材料無關,C錯誤。5.在二戰后的民族解放浪潮中,亞非拉地區誕生了一大批新興民族國家。六七十年代,韓國、新加坡等經濟高速增長,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9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將大約30個經濟快速增長、市場潛力大的國家和地區稱為“新興市場”“新興經濟體”。從以上變化可以看出()A.發展問題是戰后各國的首要問題B.經濟全球化加大了南北差距C.戰后新興力量的影響力不斷增強D.區域經濟集團的影響力擴大【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二戰后,韓國、新加坡等一大批新興民族國家,經濟快速增長、市場潛力大,被稱為“新興市場”“新興經濟體”,這反映出二戰后新興力量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故選C項;材料只強調新興民族國家的發展,“各國”說法錯誤,排除A項;南北差距指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區域經濟集團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地理位置鄰近的若干國家,通過一系列協議和條約建立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而材料是“新興市場”“新興經濟體”,排除D項。6.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作為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抓住機遇,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這一特色是()A.現代化成就特別顯著 B.積極促進國家間合作C.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D.排斥國際資本與市場【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作為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抓住機遇,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及所學可知,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抓住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國資本,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C項正確;“現代化成就特別顯著”表述不準確,排除A項;“積極促進國家間合作”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新加坡、韓國作為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抓住機遇,積極主動利用國際資本和市場,排除D項。故選:C。7.下表是戰后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形勢表,表中可以反映出亞洲經濟發展的特點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興起的國家印度、菲律賓、韓國等20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的國家中國、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海灣石油富國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①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呈現不平衡性②各國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③各國走上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道路④各國不斷進行產業更新換代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答案】D【解析】根據題意可知,亞洲20世紀后半期開始興起的國家步伐并不一致,石油富國的出現,反映了亞洲經濟發展不平衡,①正確;海灣石油富國發展的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②錯誤;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各國紛紛擺脫了殖民統治,走上了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道路,③正確;題干并未體現產業更新換代,④錯誤。①③正確,故選D項。8.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表明一些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A.人口增長過快,社會兩極分化 B.發達國家操縱農產品和原料價格C.發展不平衡,背負巨額債務 D.過分依賴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答案】D【解析】亞洲國家受金融危機打擊巨大,說明對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依賴大,D項正確;A項為國內經濟發展問題,這和金融危機無關,排除A項;B項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亞洲金融危機使亞洲國家受到巨大打擊,和外債無關,排除C項。故選:D。9.獨立后的拉美國家開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在19世紀中葉后,該地區逐漸形成了多個以生產出口農礦初級產品為主的單一制經濟國家,拉美的這種經濟結構()A.有助于各國間的經濟互補 B.反映了其獨立之路任重道遠C.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 D.源于西方對拉美的殖民掠奪【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拉美國家雖然走上了獨立發展道路,但是受到殖民主義因素的影響,拉美地區國家形成的是單一制經濟,不利于拉美的長期發展,D項正確。拉美的這種經濟結構是西方殖民主義影響下的畸形產物,排除A項:在這種經濟結構形成之前,拉美國家就相繼走上了各國獨立發展的道路,排除B項:這種畸形的經濟結構是西方殖民主義掠奪的產物,非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排除C項。10.1955年,萬隆會議開創了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新紀元。60年代,不結盟運動和七十七國集團興起為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奠定了基礎。80年代,南南合作已成為一股強大的歷史潮流。這反映了()A.經濟區域集團化加強 B.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徹底崩潰C.兩極格局的逐步瓦解 D.第三世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要求【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亞非會議、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反映了美蘇兩極格局下廣大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逐漸成為一支重要的國際力量,南南合作已成為一股強大的歷史潮流,這體現了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對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要求,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經濟區域集團化加強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1991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徹底崩潰,排除B項;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瓦解。材料并未強調美蘇兩極格局逐步瓦解的情況,排除C項。故選D項。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普遍出現高漲的形勢。在亞洲,繼資產階級革命后又出現五四運動新革命形勢發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等;在非洲,埃及爆發了反英獨立運動;在拉丁美洲,雖沒有廣泛的暴力武裝革命,但也出現了較大規模的工人罷工和農民運動。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極大改變了世界范圍內的力量對比,出現了新的政治格局。二戰的勝利,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業開辟了更加廣闊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為主要內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個亞非拉美地區。二戰前殖民地、附屬國人口為14.5億,總面積為7800萬平方千米。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減少為1.6億,面積僅剩2550萬平方千米。——摘編自王春良主編《新編世界現代史1900—1988》(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次大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有何不同。(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國際意義。【答案】(1)一戰后:民族解放運動手段多樣化;結果基本失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依然存在。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以暴力革命為主;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成果顯著;新興民族國家普遍建立。(2)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促使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有利于世界民主與和平進程。【解析】(1)結合所學知識,一戰后:民族解放運動手段多樣化;結果基本失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依然存在。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以暴力革命為主;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成果顯著;新興民族國家普遍建立;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2)結合所學知識,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促使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有利于世界民主與和平進程。12.(2023·云南玉溪高一下期末·29)印巴分治、非洲獨立運動、古巴革命等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出現的背景是()①十月革命創造了有利國際環境②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③二戰極大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④廣大亞非拉國家獨立意識增強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D【解析】印巴分治、非洲獨立運動、古巴革命屬于二戰后的民族解放運動,十月革命爆發于1917年,故①錯誤;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是印巴分治、非洲獨立運動、古巴革命等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結果,而非背景,故②錯誤;二戰極大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二戰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漲,故③正確;二戰后,廣大亞非拉國家獨立意識增強,印巴分治、非洲獨立運動、古巴革命等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出現高潮,故④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13.(2023·陜西省商洛高一下期末·14)1956年7月,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英法為重新控制蘇伊土運河,聯合中東國家以色列對埃及發動了軍事行動。美國和蘇聯對此表達嚴重關切,最終英法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同意了停火決議,英法的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這一事件從側面反映了()A.中東地區矛盾的持續加劇B.美蘇對抗關系的緩和C.世界殖民體系的不斷瓦解D.世界和平運動的崛起【答案】C【解析】結合材料“英法……同意了停火決議……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可知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后,英法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反對均告失敗,最終埃及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的主權,這反映了老牌殖民帝國的衰落,世界殖民體系的不斷瓦解,故選C項;材料反映了埃及與英法之間關于蘇伊士運河的斗爭,這并非中東地區內部的矛盾,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埃及與英法之間的矛盾,未體現美蘇的對抗是否緩和,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埃及強行收回蘇伊士運河,導致英法實行軍事行動,兩者均與和平運動的崛起無關,排除D項。14.(2023·河北承德高一下期末·14)二戰后,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建立在戰后高度發達的科技基礎上,對世界經濟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為前提,民族獨立浪潮隨之發展起來了。這反映了二戰后()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B.資本主義陣營內部力量的消長C.資本主義發展推動了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D.民族獨立浪潮源自于帝國主義勢力的衰弱【答案】C【解析】據材料“建立在戰后高度發達的科技基礎上,對世界經濟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為前提”并結合所學可知,在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基礎上,資本的流動和世界市場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來的領土范疇,而是更多地表現出超地域的全球網絡特征,戰后形成的資本主義體系已經超越了殖民主義的舊形式,這是導致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原因之一,故選C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到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演變,沒有明確歐洲、美國等在資本主義陣營內部力量的消長情況,排除B項;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衰落是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原因,但材料僅涉及到民族獨立與殖民之間的關系,沒有明確帝國主義的演變情況,排除D項。15.(2023·福建三明高一下期末·23)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作為東亞的新興工業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既注意發揚寬容、和諧、勤儉的精神,又大力提倡重科技、重管理、重效率的作風。這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在建設現代化的過程中()A.率先建立起集約型勞作方式B.否定了本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C.消除了殖民主義的歷史影響D.形成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答案】D【解析】據材料“既注意發揚寬容……重效率的作風”可知,寬容、和諧、勤儉是儒家文化的精華,而重科技、重管理、重效率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精華,即形成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故選D項;“率先”說法錯誤,排除A項;“注意發揚寬容……神”說明注重本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而非否定,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強調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與消除殖民主義的歷史影響無關,排除C項。16.(2023·北京西城區高一下期末·39)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巴西、墨西哥、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利用發達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工業之際,大力推進工業化,實現經濟騰飛。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的啟示是()A.結合國情并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機遇B.注意保衛自己的經濟安全C.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優勢D.堅持創新,掌握核心科技【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二戰后,巴西、新加坡等國抓住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了經濟騰飛,說明新興工業化國家要實現經濟發展,需要結合國情并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機遇,故選A項;材料強調與世界發展相結合,而非保護自己的經濟安全,排除B項;材料強調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與本國的地理、資源優勢無關,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利用他國技術,與堅持創新,掌握核心科技無關,排除D項。17.(2023·河南新鄉高一下期末·15)1972年,第一次“人類環境與發展大會”決定成立一個聯合國附屬的負責全球環境事務的機構。“七十七國集團”中的非洲國家向聯合國大會提交了一份17頁的聲明,最終使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落戶于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開聯合國附屬機構總部設在南半球的先例。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新興民族國家的崛起B.聯合國權力的擴大化C.發達國家環境的惡化D.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在非洲國家的要求下,聯合國分支機構總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這是聯合國附屬機構第一次落戶南半球國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新興民族國家國際地位提升的表現,故選A項;聯合國附屬機構設立在南半球,與聯合國權力大小無關,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隨著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將高污染產業對外進行轉移,其自身環境有所改善,排除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七十七國集團不屬于區域經濟集團,排除D項。18.(2023·甘肅酒泉高一下期末·14)1971年,英國殖民者撤離波斯灣,在阿布扎比、迪拜等地酋長的主持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聯酋)于當年12月2日正式成立。在20世紀70年代,阿聯酋迅速完善了城市基礎建設,國家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這一“繁榮”局面的形成()A.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B.實為列強資本輸出制造的假象C.主要依賴戰略能源物資的出口D.得益于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推動【答案】C【解析】據所學可知,,阿聯酋是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依賴這一戰略能源出口國家發展繁榮,故選C項;阿聯酋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排除A項;據題干可知,英國先撤離波斯灣,阿聯酋后建國并發展繁榮,并沒有“列強資本輸出”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阿聯酋沒有加入區域經濟集團,排除D項。19.(2023·山東聊城高一下期末·15)表2為20世紀60至80年代拉美國家建立的部分經濟組織。據此可知()表2建立時間經濟組織1960年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會1962年中美洲共同市場1969年安第斯集團1975年拉丁美洲經濟體系1981年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A.南北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B.拉美國家經濟合作不斷深化C.國際經濟舊秩序逐步瓦解D.拉丁美洲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出1960年至1981年拉丁美洲國家建立了一系列的經濟組織,這有助于推動拉美國家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故選B項;南北合作指的是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技術等領域內的廣泛合作,拉丁美洲基本上是發展中國家,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國際經濟舊秩序并沒有逐步瓦解,排除C項;材料沒有拉丁美洲與世界其他區域之間國際地位的對比,不能得出拉丁美洲國際地位日益提高,排除D項。20.(2022·北京朝陽區高一下期末·28)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中國家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取得巨大成就,但仍然面臨多種多樣的問題,包括()①勞動力資源缺乏不利于吸引外國資本②過分依賴國際市場承受風險能力較差③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制約其發展④殖民主義遺留的各種舊矛盾限制發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發展中國家有充足的勞動力,“缺乏”說法錯誤,故①錯誤;發展中國家過分依賴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故②正確;發達國家操縱國際市場,壓低農產品和原料價格,抬高工業品價格,損害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即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制約其發展,故③正確;殖民主義侵略遺留下來的邊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區沖突和政局動蕩,故④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21.(2022·江蘇如皋高一下·14)下表為1960-1976年部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狀況表。表中數據變化表明()國家1960年1970年1976年注ABABAB美國7228009348001057900A為經濟增長指數;B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英國7614009422001023900烏干達996011713596266加納931989525797498A.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崩潰B.資本主義無法克服基本矛盾C.發展中國家成就與挑戰并存D.發達國家與第三世界聯系加強【答案】C【解析】據上表,可知1960年—1976年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不如發展中國家,但國民生產總值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說明發展中國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發達國家,故選C項;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崩潰強調亞非拉國家的獨立,而材料強調的是經濟發展,排除A項;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強調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但材料強調發達國家的經濟優勢,排除B項;材料強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是縱向發展與對比,而發達國家與第三世界聯系增強強調連著的橫向經濟聯系,排除D項。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戰后,相繼獲得獨立的非洲國家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概括起來有三種(如表),三種發展道路從結果來看都不盡如人意。資本主義道路布隆迪、尼日利亞等國獨立后繼續保持與宗主國的經濟聯系,復制宗主國的政治體制和經濟政策。這些國家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但對外資依賴性強,出口品種單一。美國為了與蘇聯爭奪非洲,積極援助拉攏這些國家,這加劇了這些國家對西方援助的依賴。非資本主義道路一些國家一開始主張區別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中間道路,但在蘇聯的影響下,逐漸奉行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經濟上把前宗主國企業收歸國有;限制私人經濟的發展,幾乎剔除了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有些國家建立了自己的工業基礎,但由于資金、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