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自測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1頁
江蘇省昆山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自測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2頁
江蘇省昆山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自測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3頁
江蘇省昆山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自測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4頁
江蘇省昆山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自測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密封線 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試卷題號一二三四五六閱卷人總分得分注意事項:1.全卷采用機器閱卷,請考生注意書寫規范;考試時間為120分鐘。2.在作答前,考生請將自己的學校、姓名、班級、準考證號涂寫在試卷和答題卡規定位置。

3.部分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部分必須使用黑色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4.請按照題號在答題卡上與題目對應的答題區域內規范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A卷(第I卷)(滿分:100分時間:120分鐘)一、選擇題

1、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下圖是根據化石復原的某原始人頭像示意圖,這一原始人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人

2、關于我國先民早期創業的歷史,有許多神話和傳說。下面所列舉的人物中,共同被尊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①黃帝②炎帝③蚩尤④堯⑤舜⑥禹A.①②B.③④C.⑤⑥D.①③

3、《禮記·禮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其中,“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是(

)A.禪讓制B.世襲制C.井田制D.科舉制

4、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下列關于甲骨文的說法,正確的是(

)A.從商朝時期一直被使用到今天B.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C.記載的內容只涉及祭祀與戰爭D.是世界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

5、根據三個關鍵詞判斷某歷史興趣小組研究的主題應該是(

關鍵詞1:黃河流域:關鍵詞2:種植粟;關鍵詞3:半地穴式房屋A.元謀人B.半坡人C.河姆渡人D.北京人

6、有位古代思想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提倡順應自然,強調世間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等。這位思想家可能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莊子

7、在我國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下列朝代屬于統一的王朝有(

①秦

②西漢

③東漢

④北魏

⑤東晉

⑥西晉A.①②③⑥B.①②④⑤C.①②④⑥D.①②③④

8、李清照“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下列事件與項羽有關的是(

①大澤鄉起義

②巨鹿之戰

③楚漢戰爭

④修建阿房宮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9、唐朝詩人王珪在他的詩作中寫的“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以下事件與“漢祖”有關的是(

)A.采取休養生息政策B.開創“光武中興”C.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D.鎮壓陳勝、吳廣起義

10、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下列與“漢武”有關的歷史事件有(

①思想上,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派大將衛青和霍去病北擊匈奴

③創辦太學

④統一度量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1、東漢和西漢的相同之處有(

①都定都洛陽

②都大規模出擊匈奴

③都派使臣出使西域

④都出現過盛世局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下列內容之間的關聯能夠體現因果關系的有(

①不修德行,統治殘暴——敗于商湯,夏朝滅亡

②“尊王攘夷”,改革內政——齊桓公首稱霸

③岷江之上,興修水利—成都平原,天府之國

④統一文字,統一貨幣——揭竿而起,農民起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典故都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有關。下列關于這場戰役的敘述,正確的是(

)A.孫劉聯軍打敗曹軍B.曹軍打敗孫劉聯軍C.使曹操統一了北方D.發生在三國時期

14、三國滅亡的先后順序是A.魏蜀吳B.吳蜀魏C.蜀魏吳D.蜀吳魏

15、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統治。北魏孝文帝決定改革,具體措施有

①遷都洛陽

②改穿漢服

③改用漢姓

④鼓勵與漢族貴族聯姻

⑤用漢制,學漢禮等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6、《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它的作者是(

)A.張衡B.酈道元C.鐘繇D.賈思勰

17、下表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變化表。漢武帝時期郡國數量驟增的原因是(

A.匈奴的騷擾B.實施郡縣制C.頒布推恩令D.選拔了人才

18、某中學課題組在探究“春秋戰國歷史”的過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商鞅變法”“百家爭鳴”“農業生產力提高”。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A.大動蕩大變革時代B.統一國家的建立C.繁榮與開放的社會D.民族關系的發展

19、某學者指出,公元前四千年中國存在的區域文化帶有內蒙古長城帶、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長江三角洲文化、大坌坑文化等,這些文化彼此相互作用。這表明A.地理的復雜性與分層性奠定中華文明的基礎B.中華文明由黃河流域向周邊逐漸擴展C.不同文明的交融互動最終促成了國家的形成D.中華文明的起源呈現多元一體的格局

20、讀下圖選擇正確的一組(

A.A——蜀、B——漢、C——吳B.A——魏、B——蜀、C——吳C.A——魏、B——吳、C——蜀D.A——吳、B——魏、C——蜀二、綜合題

21、改革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是在不斷改革創新中向前發展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擘畫藍圖】材料一:(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賈誼《過秦論》

【令行禁止】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無畏強大,賞不私親近……——《戰國策?秦策一》

【舍身取義】材料三: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遂滅商君之家。——節選《史記?商君列傳》有刪減

(1)材料一中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商鞅變法得以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變法時代的秦國一名農民,請問你支持商鞅嗎?為什么?

(4)商鞅變法后,某位平民想躋身上層社會,那么他實現理想的捷徑是什么?

(5)材料三記載了因變法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誣陷。商鞅起兵反抗,兵敗被車裂的事件,商鞅慘死,有人說他的變法失敗了,對此你如何看待?請說出理由。

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我說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杰出人物,不是因為他是一個王朝的創立者,而是因為他……開創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新的歷史時代。——歷史學家荔伯贊材料二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皮日休《汴河懷古》

(1)依據材料一,指出翦伯贊認為秦始皇是“杰出人物”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請從文化和經濟方面列出秦始皇作為“杰出人物”的成就。

(2)請分別就“盡道隋亡為此河”和“至今千里賴通波”進行觀點闡述。

23、以圖學史。材料一

卡片1:他寫了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的史事。卡片2:他寫了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

(1)依據材料一,任選一張卡片,判斷歷史人物的名字并寫出其著作。材料二

(2)從材料二中任選一件文物,為其撰寫解說詞(朝代、相關內容、地位等)。從史料分類角度來看,這兩件文物屬于。(A.文獻史料;B.實物史料;C.口述史料)材料三

絲綢之路示意圖

(3)依據材料三,對如何開發利用古絲綢之路提出一條建議。

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勢力之瓦解也,國民之智力成熟于內,政治之紛亂乘之于外,上無統一之制度,下迫于社會之要求,于是諸于九流各創其學說。——王國維材料二:(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動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業,開中國史上民間自由講學之第一聲。——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擁護)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材料四:“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1)材料一中的“諸于九流各創其學說”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什么重要歷史現象?

(2)材料二中的“他”是哪一思想學派的創始人?

(3)材料三反映了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根據材料概括其思想主張?

(4)材料四反映了戰國時期哪家學派的思想學說?代表人物是?

25、曾經輝煌,令人神往。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李白在《古風》組詩中贊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李白詩中贊頌了秦王的哪一歷史功績?材料表明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唐太宗進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針對當時“民少吏多”的情況,命房玄齡等精簡中央機構,將中央文武官員由2000多人減為643人;把全國劃分為10道,將州、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