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市通州區醫師定期考核
業務水平測評培訓
中醫基礎理論
北京市通州區衛生局
2011年1月
第一章中國醫藥學發展概況
一、中國醫藥學的起源
我國第一部藥物學“神農本草經”,就是后人為了紀念原始社會人們的貢獻,托名神農
而寫的。在使用石器的過程中,逐步發明了石針來治病,所謂硬石這是針灸療法的起源。
殷商時期,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有了顯著的發展,青銅器的廣泛應用,促使發明了銀針、
金針醫療工具。
二、中國醫藥學的形成
約在公元前5—3世紀,即戰國時期,直到秦漢時代完成,產生了我國醫學最早的一部
醫書一一“內經”。“內經”包括《靈樞》、《素問》兩部書,共18卷,162篇,它總結了秦
漢以前的治療經驗和理論知識,它是無數醫家共同創造的結晶,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
踐中積累的經驗總結。
在公元前2世紀,便已著成了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書《神農本草經》。該書中載有藥物
365種(內有重復的18種,實得藥物347種)外,并總結和肯定了有關藥物方面的一些基
本理論知識,從而奠定了我國藥物學的基礎。例如,將藥性分為寒、熱、溫、涼四性(此
外尚有平性),將藥味分為酸、苦、甘、辛、咸五味(此外尚有淡味)等。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公元145—219年),著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后世稱張仲景為“醫圣”。
東漢末年,華佗(公元141—208)創用麻沸散,給患者麻醉后施行手術。據記載他可
以做三種手術:①施行剖腹擴創;②刮骨療毒;③腦外科等手術。他還創五禽戲,強調體
育鍛煉,以增強體質。
三、中國醫藥學的發展
晉代著名醫學家王叔和著《脈學》十卷;巢元方(公元610年)等人集體編寫的“諸
病源候論”,總結了晉魏以來的醫療和成就,內容共有50卷之多,反映了醫學理論和臨床
實踐的進一步提高。
唐代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公元581—682),他的學術思想在他的兩部巨著中有明確記
(一)《千金要方》共30卷,包括臨床各科、診斷、治療針灸,食療以及預防、衛生
等各個方面。他第一個把婦、兒科從內科分離出來。
(二)《千金翼方》其內容以本草、傷寒、中風、雜病和疼痛等記述尤為突出。該書收
載了800多種藥物,并對其中200種的采集和炮制作了記述,補充了許多治療方法,以備
臨床應用。
后人稱之為“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是:
1.劉完素(公元1110-1200)金時河北省河間縣人,提出“降火益水說”。提出的治
療原則是:降心火,益腎水。用藥多屬寒涼,故人稱他為''寒涼派二他的代表著作有《素
部玄機原病式》。
2.張子和(公元1156-1228)金時河南人,提出“邪去正安說”。尤其注重下法,故
人稱之為“攻下派”著有《儒門事親》。
3.李東垣,又名李杲(公元1180-1251)元時河北定縣人,提出“胃氣為本說”。發
明了“補中益氣”即補脾益胃的治療方法。因此后人稱李氏為“補脾派”。李氏的代表著作
有《脾胃論》等。
4.朱丹溪、名震享(公元1281—1358)元時浙江人。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
說。因而在治療上注意滋陰,后人稱之為“滋陰派”著有《局方發揮》等。
清代醫學成就,主要是溫病學說,著成《溫病條辨》、《溫熱經緯》、《溫證論治》等書。
葉天士(公元1667—1746),是當時的代表人物,著有《臨證指南》等,對于溫病的理論和
治療作出了巨大貢獻。與他同時和在他以后的有薜生、白吳鞠通、王孟英諸人,后人稱為
清代溫病四大家。
明朝偉大的醫學家兼藥學家李時珍(公元1518—1593)撰成《本草綱目》一書,共25
卷,總為16部,60類。載藥1892種。李時珍被尊為世界四大科學家之一。
四、針灸學的形成與發展
我國第一部針灸書是“靈樞”,這本書成于戰國時期。
晉代皇甫謐(公元215—282)著針灸專書《甲乙經》,可稱為第二次總結性的針灸專著。
宋代針灸學家王惟一,考定了明堂圖經絡孔穴,并主持設計鑄作立體銅人孔穴模型,
刻有十四經的經穴名稱和位置,對于學習和運用針灸學有很大貢獻。
第二章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反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一是辨證論治。
一、整體觀念
整體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整體觀念是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思想在中醫學中的體現;
它貫串于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和治療等各個方面。
二、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
和處理方法。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
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
癥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
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
質的證。
“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第三章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
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并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
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于不斷的
運動變化之中。
一、陰陽學說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陰陽的最初涵義是很樸素的,表示陽光的向背,向
日為陽,背日為陰,后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
和寧靜等。
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所以說,陰陽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律,世界本
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陰陽學說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內部充滿著陰陽對立統一的關系。從人體
部位來說,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背屬陽,腹屬陰;四肢外側為陽,
四肢內側為陰。以臟腑來分,五臟(心、肝、脾、肺、腎)屬陰,因其功能以靜為主;六
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屬陽,因其功能以動為主。五臟之中又可根據其
位置分為陽臟(心、肺)和陰臟(肝、脾、腎),每一臟腑之中又可將其功能歸為陽,而其
物質歸為陰。此外,經絡亦可分為陽經、陰經等等。
陰陽學說還可用來概括中藥的性味,一般來說,寒、涼藥屬陰,溫、熱藥屬陽;味酸、
苦、咸者屬陰,味辛、甘、淡者屬陽;具有收斂、沉降作用者屬陰,而具發散、升浮作用
者屬陽。
二、五行學說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根據五行學說,"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
均歸屬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土爰稼嵇”,凡
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金日從革",凡具有清潔、肅降、收斂
等作用的事物則歸屬于金;"水日潤下",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動的事物則歸屬于水。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系。
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相生關系又可稱為母子關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為火之母,火則為木之子。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約束。五行的相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
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
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過,使克它的一行無法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
以又被稱為反克或反侮。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歸屬于五行。從五臟的資生來看,腎水之精以養肝木,
肝木藏血以濟心火,心火之熱以溫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肅下降以助
腎水。
從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來看,肺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上亢,即金克木;肝氣條
達,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滯,即木克土;脾的運化,可以避免腎水的泛濫,即土克水;腎水
的滋潤,能夠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即
火克金。
中醫根據五行“相生"規律,提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原則:
1.補母,主要用于母子關系的虛證,在針灸療法中,凡是虛證,可以補其所屬的母經
或母穴,如治療肝虛證時,選取腎經合穴陰谷。此即虛則補其母,補母則子安。
2.瀉子,主要用于母子關系的實證。在針灸療法中,凡是實證,可瀉其所屬的子經或
子穴。如肝實證可取心經滎穴少府,或本經熒穴行間治療。此即實則瀉其子,瀉子則母安。
根據母子相生的關系,提出以下治療原則:
1.滋水涵木法,即滋養腎(水)陰以養肝(木)陰的方法,適用于腎陰虧損而導致的
肝陰不足之證。
2.益火補土法,即溫腎陽(火)以補脾(土)陽的方法,適用于腎陽衰微而導致的脾
陽不振之證。在五臟配屬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門學說興起,對機體的溫煦多指為命門
之火的作用,即腎陽的作用。
3.金水相生法,即滋養肺(金)腎(水)陰虛的治療方法,適用于肺虛不能輸布津液
以滋腎,或腎陰不足,精氣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腎陰虛者。
4.培土生金法,即補脾(土)益氣而達到補益肺(金)氣的方法,適用于脾胃虛弱,
不能滋養肺而致肺虛脾弱之證。
中醫根據五行"相克"規律,創建了以下治療原則:
1.培土制水法,適用于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土和水,指脾腎兩臟,
培土制水,指溫運脾陽,或溫腎健脾,以治療水濕停聚為病,又稱溫腎健脾法。若腎陽虛
不能溫脾陽,則腎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濕不化,治當以溫腎為主,兼顧健脾。
2.抑木扶土法,適用于肝的疏泄太過,木旺乘土之證。木和土,乃肝脾兩臟。抑木扶
±,即疏肝健脾以治療肝旺脾虛,又稱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調理肝脾法。
3.瀉南補北法,適用于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心主火,火
屬南方;腎主水,水屬北方。瀉南補北法,即瀉心火滋腎水,又稱瀉火補水法。
4.佐金平木法,適用于肺失清肅,肝火偏盛之證。金和木,乃肺肝兩臟。佐金平木,
即清肅肺氣以抑制肝木,又稱清肺瀉肝法。
第四章藏象學說
“藏象”二字,首見于《素問?六節藏象論》。藏指藏于體內的內臟,象指表現于外的
生理、病理現象。藏象包括各個內臟實體及其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表現于外的各種征象。
-、臟腑
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照生理功能特點,分為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臟為中心,
一臟一腑,■?陰一陽為表里,由經絡相互絡屬。
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其共同特點是能貯藏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須的各種精微
物質,如精、氣、血、津液等;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
特點是主管飲食物的受納、傳導、變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
女子胞(子宮),其共同特點是它們同是一類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卻不與水谷直接接觸,
即似腑非腑;但具有類似于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即似臟非臟。
心:有心包衛護于外。心為神之主,脈之宗,起著主宰生命活動的作用,故《素問?靈
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主血脈,
二是主神志,并與舌、面等有聯系。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心與小腸互為表里。心開竅
于舌。舌為心之苗竅。
肝:位于上腹部,橫膈之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肝開竅于目,在體合筋,
其華在爪。肝與膽本身直接相連,又互為表里。肝主疏泄。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以及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三
方面。肝開竅于目。
脾:位于中焦,在橫膈之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升清和統攝血液。脾和胃相
為表里。人出生后其生命活動的維持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賴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
故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脾在體合肌肉,主四
肢。
肺:居胸腔,在諸臟腑中,其位最高,故稱"華蓋"。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被邪侵,
故又稱"嬌藏"。肺與大腸相為表里。其主要生理功能有:肺主氣、司呼吸,肺主宣發和肅
降,肺主通調水道。肺開竅于鼻,在體合皮,其華在毛。肺主氣的功能包括兩個方面,即
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
腎:位于腰部,由于腎藏有”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為〃先天之
本”。腎在五行屬水,腎與膀胱互為表里,腎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腎開竅于耳及二陰,
腎在體為骨,其華在發。腎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精有精華之意,指人體最重要的物
質基礎。腎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與生俱來,
有賴于后天之精的不斷充實壯大,”后天之精〃來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轉輸五臟六
腑,成為臟腑之精。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腎主水司開闔的作用;主納氣。
膽:居六腑之首,又屬于奇恒之腑。膽與肝相連,而為表里。《素問?本輸》稱〃膽者,
中精之府”內藏清凈之液,即膽汁,膽汁直接有助于飲食物的消化。由于膽本身并無傳化飲
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貯藏精汁,故又屬奇恒之腑。
胃:居于膈下,腹腔上部,中醫將其分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上脫,包括賁
門;中部稱中脫,即胃體部位;下部稱下皖,包括幽門。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與腐熟
水谷,胃以降為和,與脾相表里。胃主通降,以降為和;主受納、腐熟水谷,故稱胃為"太
倉",又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素問?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
胃也是;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胃的受納腐熟水谷功能必須與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故
脾胃對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功能概括為''胃氣胃氣的盛衰有無,直接關系到人體的生命
活動及其存亡。因而又稱脾胃為人的“后天之本”。。
小腸:位居腹中,與心相為表里。主受盛和化物,泌別清濁。
大腸:居于下腹中,上接小腸,下接肛門。大腸與肺相表里。《素問?靈蘭秘典論》說: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膀胱:位于小腹中,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尿和排尿。其與腎直接相通,又相表里。《素問?靈
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上焦為膈以
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為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為臍以下部位,
包括腎、膀胱、大小腸、女子胞等。三焦與心包絡相表里。三焦的生理功能一為通行元氣,
二為水液運行之道。三焦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故說:”三焦者,氣之所終始
也"。上焦主氣司呼吸,主血脈,其特點主宣發,將飲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氣敷布周身,如
霧露一樣可以滋養全身臟腑組織,因而喻為〃上焦如霧中焦主運,即腐熟水谷,運化精
微,以化氣血,故喻之為''中焦如混"。"謳"即飲食水谷腐熟時的泡沫浮游狀態。下焦主分
別清濁、排泄尿液與大便,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點,故稱“下焦如瀆"。"瀆”指溝渠。
腦:居顱內。《素問?五臟生成篇》中的''諸髓者,皆屬于腦”,《靈樞?海論》中的“腦
為髓之海”,指出了腦是髓匯集而成,而且說明了髓與腦的關系。清代的王清任的《醫林改
錯》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對腦的功能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把憶、視、聽、嗅、言等感
官功能都歸于腦。
髓:其生成與先天之精、后天之精都有關系,其功能有養腦、充骨和化血三個方面。
骨:有貯臧骨髓和支持形體的作用。
脈:其生理功能可概括為兩個方面:?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即血脈對血的運行有一定
的約束力,使之循著一定方向、一定路徑而循環貫注,流行不止。二是運載水谷精微,以
布散周身,滋養臟腑組織器官。
膽:附于肝之短葉間,與肝直接相連。膽與肝又互為表里。
女子胞:位于小腹內,為女性的生殖器官。其主要功能為主持月經和孕育胎兒。
二、臟腑之間的關系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心與肺:”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心主血,肺主氣,心與肺的關
系,是氣和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
心與脾:心主血,脾統血,二者的關系主要表現在血的生成和運行兩個方面。
心與肝:心主血,肝藏血。心行血功能正常,則血液供應充分,肝有所藏;如果肝藏
血功能失常,心無所主,血液運行也會受影響。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識和情
志與這兩臟均有密切關系。心、肝病變也都可表現為精神、心理活動的異常。
心與腎:心位居于上屬陽,五行屬火;腎位居于下屬陰,五行屬水。在正常情況下心
火應當降于腎,以助腎陽溫腎水,使腎水不寒;而腎水則須上濟于心,以資心陰,從而防
止心陽過亢。心腎之間的這種正常的相互幫助、相互制約的關系,被稱為"心腎相交”。
肺與脾:肺與脾的關系主要涉及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兩方面。人體之氣的主要
是由肺吸入的清氣和脾胃所運化的水谷之氣所組成。故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運化功能的健
強,是人體氣盛的保證。另一方面,津液在體內的輸布代謝主要是由肺的宣發肅降、通調
水道及脾的運化水液、輸布津液的功能來完成的。
肺與肝:肺與肝的關系主要涉及氣機的調節。肺氣肅降,肝氣升發,升降協調,則氣
機通暢。
肺與腎:肺與腎的關系主要涉及津液代謝和呼吸運動兩方面。腎主水,能升清降濁,
負責水液的蒸騰氣化;肺為水之上源,可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腎兩臟相互配合,共同
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肺主呼吸,腎主納氣,人體的呼吸運動由肺腎二臟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
肝與脾:肝與脾的關系主要涉及飲食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貯藏及運行。脾運化水谷
的功能及脾胃升降功能有賴于肝的疏泄功能,而肝又需要依靠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提供營
養,才能保持疏泄功能的正常。
肝與腎:肝與腎的關系主要是精和血之間相互滋生相互轉化的關系。肝藏血,腎藏精。
肝血需要腎精的滋養,腎精又依賴于肝血的化生。中醫稱之為精血同源,或肝腎同源。
脾與腎: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脾腎二者的關系是先后天相互滋養的關系。
脾氣的健運,要依靠腎陽的溫煦,而腎精也需要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的補充。
(二)、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臟與腑的關系是陰陽表里的關系。臟屬陰,為里;腑屬陽,為表。臟腑之間通過經脈
形成相互絡屬的關系。
心與小腸:通過手少陰心經及手太陽小腸經互相絡屬,形成表里關系。
肺與大腸:通過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相絡屬成為表里關系。肺氣肅降可以幫助
大腸的傳導功能,而大腸傳導正常,又有助于肺氣的肅降。
脾與胃:通過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相絡屬而構成表里關系。脾主運化,胃主受納;
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屬陰喜燥惡濕,胃屬陽喜潤惡燥。兩臟一運i納,一升一降,一
燥一潤,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傳輸。
肝與膽:膽附于肝,肝膽通過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互為絡屬而形成表里關系。膽
汁的排泄依賴于肝的疏泄功能,而膽汁排泄的通暢與否,也會影響肝的疏泄。
腎與膀胱:通過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互為絡屬而成表里關系。膀胱貯尿排尿功
能有賴于腎臟的氣化。
(三)、腑與腑之間的關系
六腑的共同特點是傳化水谷,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在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過程中的相互聯系和相互配合。
第五章氣、血、津液學說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血、
津液均為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都離不開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因
而氣和血,氣和津液,血和津液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
響,互為因果。
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血,基本上是指血液;津液,是機體
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從氣、血、津液的相對屬性來分陰陽,則氣具有推動、溫煦等作用,
屬于陽;血和津液,都有是液態物質,具有濡養、滋潤等作用,屬于陰。
構成人體并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中還有"精〃精”在中醫學理論上的基本含
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質,包括氣、血、津液和從飲食中
來的營養物質;狹義之〃精〃,即通常所說的腎中所藏之精,這種精與人的生長、發育和生
殖,都有直接關系。
一、L
中醫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人
體的各種生命活動均可以用氣的運動變化來解釋。
(一)、氣的生成來自于三個方面:
1.先天之精氣: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稟賦之氣。其生理功能的發揮有賴于腎藏精氣;
2.水谷之精氣:即飲食水谷經脾胃運化后所得的營養物質;
3.吸入之清氣: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
(二)、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推動作用:氣可以促進人體生長發育,激發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推動經氣
的運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2.溫煦作用:氣的運動是人體熱量的來源。氣維持并調節著人體的正常體溫,氣的溫
煦作用保證著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及經絡的生理活動,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夠始終正常運行
而不致凝滯、停聚。
3.防御作用:氣具有抵御邪氣的作用。一方面,氣可以護衛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
一方面,氣可以與入侵的邪氣作斗爭,以驅邪外出。
4.固攝作用:氣可以保持臟腑器官位置的相對穩定;并可統攝血液防止其溢于脈外;
控制和調節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體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遺精滑泄。
5.氣化作用:氣化作用即在通過氣的運動可使人體產生各種正常的變化,包括精、氣、
血、津液等物質的新陳代謝及相互轉化。
(三)、氣的運動被稱為氣機,氣的功能是通過氣機來實現的。氣的運動的基本形式包
括升、降、出、入四個方面,并體現在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之中。
(四)、根據所在的部位、功能及來源的不同,氣分可為以下各類:
1?元氣:元氣又稱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受后
天水谷精氣不斷補充和培養。
2.宗氣:宗氣即胸中之氣,由肺吸入之清氣和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結合而生成。宗氣
的功能一是上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貫注心脈以行氣血。
3.營氣:營氣即運行于脈中、具有營養作用的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所化生。
營氣的功能表現為注入血脈、化生血液及循脈上下、營養全身兩個方面。
4.衛氣:衛氣即行于脈外、具有保衛作用的氣,與營氣一樣,也主要是由脾胃運化的
水谷精氣所化生。衛氣的功能包括:護衛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溫養臟腑、肌肉、皮毛;
調節控制汗孔的開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維持體溫的恒定。
二、血
血是流行于脈管之中的紅色液體,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脈作為血液的循行通道,被稱為血之府。
血主要是由營氣和津液所組成,其主要來源是攝入的飲食物。
血的主要功能是營養和滋潤全身。血液循行于脈管中,周而復始,如環無端。氣的推
動作用和固攝作用是血液得以正常運行的保證。
心主血脈,心氣的推動,是血液循行的基本動力;肺朝百脈,運行于全身的血液都要
匯聚于肺,合成為宗氣后貫注于心脈以推動血液運行;脾氣的統攝作用使血液在脈中正常
運行而不致溢出脈外;肝的疏泄功能使氣血運行通暢,肝的藏血功能則調節著血液的流量。
三、津液
津液是體內各種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正常的分泌物。
與氣、血一樣,津液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津液的生成是通過胃對飲食的初步消化和小腸的分清別濁、上輸于脾而完成的。
津液有滋潤、濡養的作用,可以滋潤皮毛、肌膚、眼、鼻、口腔,濡養內臟、骨髓及
腦髓;另一方面津液可以化生血液,并有滋養、滑利血脈的作用,是組成血液的主要成分。
此外津液的代謝還有助于體溫的恒定及體內廢物的排出。
四、氣、血、津液之間的關系
1、氣和血的關系
氣屬陽,血屬陰,氣的功能以推動、溫煦為主,血的功能以營養、滋潤為主。氣血之
間存在著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的關系。
氣為血師指的是氣能生血、氣能行血及氣能統血三個方面。
血為氣母指血是氣的載體,同時也是氣的營養來源。
2、氣和津液的關系
氣與津液的關系同氣與血的關系很相似,主要表現在氣能生津、氣能行津、氣能攝津
和津能載氣四個方面。
3、血和津液的關系
中醫認為,津血同源,因為血和津液都是由水谷精氣所化生而來的,全身組織中的津
液滲于脈中即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而血液如滲出脈外,則成為津液。血和津液同為液體,
均以營養、滋潤為主要功能,故二者同屬于陰。
第六章經絡學說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有路徑之意。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
的主干。絡,有網絡之意。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
“經絡”一詞首先見《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
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
《黃帝內經》的問世,標志著經絡學說的形成。《內經》中系統地論述了十二經脈的循
行部位、屬絡臟腑,以及十二經脈發生病變時的證候;記載了十二經別、別絡、經筋、皮
部等的內容;對奇經八脈也有分散的論述;并且記載了約160個穴位的名稱。
經絡系統的組成:由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所組成。經絡在內能連屬于臟
腑,在外則連屬于筋肉、皮膚。
一、經脈
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
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奇經有八條,即督、任、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
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
(一)、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又名十二正經,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其命名是根據其陰陽屬性,所屬臟腑、
循行部位綜合而定的。它們分別隸屬于十二臟腑: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
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
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
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
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
(二)、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
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系,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其
功能有:1、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2、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
任脈,行于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
陰脈之海”。任脈起于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督脈,行于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
稱為“陽脈之海督脈行于脊里,上行入腦,并從脊里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
密切聯系。
沖脈,上至于頭,下至于足,貫穿全身;成為氣血的要沖,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
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經有關。
帶脈,起于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如腰帶,能約束縱行的諸脈。
(三)、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十二
經別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位別出,陽經經別合于本經,陰經經別合于相表里的陽經。
它有三個方面的生理功能:1、加強了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條經脈在體內的聯系;2、
別絡對其它絡脈有統率作用,加強了人體的內部聯系;3、灌注氣血濡養全身。
二、絡脈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
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別絡具有加強相為表里
兩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系。浮絡是循于人體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孫絡是細小的絡脈。
連屬部,包括經筋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
三、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于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其
功能活動有賴于經絡氣血的濡養,并受十二經脈的調節,故將其劃分十二個系統,稱為"十
二經筋經筋的作用主要是約束骨骼,利于關節屈伸活動,以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
四、十二皮部
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體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圍,與之相應,全身的皮膚也就劃分
為十二個部分,稱十二皮部。皮部,是十二經脈之氣散布之所在,由于它居于人體最外層,
所以是機體的衛外屏障。
五、經絡的生理功能
中醫把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為〃經氣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理上下,聯系臟腑
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四個方面。
第七章病因與發病
病因,就是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古代中醫病因學將致病因素分
為三種:即外因(如六淫、歷氣等),內因(如七情)和不內外因(包括飲食不節、勞逸損
傷、外傷、寄生蟲等)。
一、六淫
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在正常的情況下,稱為“六氣",是自然界六種不
同的氣候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條件,對人體是無害的。淫有太過和浸淫的含意,由于六淫
是不正之氣,所以又稱其為“六邪是屬于外感病的一類致病因素。
(--)、風
風為春季的主氣,但當其太過、不及時,四季均可使人患病。且寒、濕、燥、暑、熱
等外邪,多依附于風而入侵人體。故中醫認為,風邪實為外感病證的先導,因而《素問?骨
空論》有“風為百病之長"、"風者,百病之始也“。
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風邪善動不居,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點,故為陽邪。
2.風邪善行數變:風邪致病,發病速、變化快、病位游走不定。故《素問?風論》說:
“風者,善行而數變”。
3.風性主動:動:有動搖不定的含義。某些溫熱病的熱盛動風、陰虛風動,以及內傷
雜病中的肝陽化風、血虛生風等出現的眩暈、抽搐、筋脈強直等癥狀皆屬于“風勝則動"(索
問?陰陽應象大論》)的表現,所以《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二)、寒
寒為冬季的主氣,也可見于其它季節。寒邪致病有內寒、外寒之別。外寒指外感寒邪
而言,傷于肌表者,名“傷寒〃;直中臟腑者,名”中寒內寒是人體機能衰退,陽氣虛弱
所致。
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邪犯表,衛陽受損,則出現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發
熱等癥狀。
2.寒性凝滯,主痛:寒邪侵襲,或陰寒內盛,皆可導致陽氣不振,氣血運行不暢,使
氣血凝滯,脈絡不通,可出現疼痛。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縮拘引之意。寒邪犯及肌膚,則毛竅收縮,出現惡寒、無汗、
脈緊等癥狀;寒邪客于經絡關節,則經脈收引,出現筋肉拘急痙攣,關節屈伸不利等癥狀。
(三)、暑
暑為夏季之主氣。暑病輕者謂傷暑,重者謂中暑、暑濕。暑純屬外邪,無內暑之說。
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暑為陽邪,暑系夏日火熱之氣所化,其性炎熱,故為陽邪。
2.暑性升散,傷津耗氣:暑為陽邪,陽性升發,故暑邪易升易散。
3.暑多挾濕:夏日炎暑,多雨而潮濕,其致病常見四肢倦怠、胸悶、納呆、便消等癥
狀。
(四)、濕
濕為長夏的主氣。有內濕、外濕之分。外濕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所致。
長夏濕氣最盛,故多濕病。內濕是疾病病理變化的產物,多由嗜酒成癖或過食生冷,以致
脾陽失運,濕自內生。
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濕性重濁:濕邪犯表,則令人頭重身困,四肢酸楚,身不揚;若濕滯經絡,流注關
節,則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若濕流下焦,則小便混濁、不利、大便溥
泄,或下利膿血,甚至婦人帶下粘稠腥穢等。
2.濕性粘滯:這一特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濕病癥狀多粘膩不爽,如患者表現為
小便不暢,大便粘滯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遷延時日,纏綿難愈,如風濕病、濕溫病。
3.濕為陰邪,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粘滯,留滯于臟腑經絡,常常阻遏氣機,使
氣機升降無能,出現胸脫痞悶,小便短澀,大便澹而不爽等癥狀。
(五)、燥
燥為秋季的主氣,有內燥和外燥之分。人體感受自然界燥氣而發病,為外燥,多見于
秋天,故又名"秋燥"。秋燥分溫、涼兩類:初秋尚熱,易感溫燥;深秋氣涼,易感涼燥。
內燥是疾病病理過程中因津液或精血虧損而形成的。
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燥性干澀,易傷津液:臨床常見鼻燥咽干、唇裂口渴、干咳少痰、大便干燥、或皮
膚干澀皴裂、毛發失榮等癥狀。
2.燥易傷肺:肺為嬌臟,喜潤惡燥,司呼吸,外合皮毛,開竅于鼻。故燥邪傷人,自
口鼻而入,最易犯肺。燥傷肺津,多見干咳少痰,或無痰,痰中帶血,無汗或少汗,鼻干
口燥、咽干便秘等癥狀。
(六)、火
火為熱之極。火邪有內火、外火之分。外火多由感受溫熱之邪而致,或自風、暑、濕、
燥、寒五氣轉化而來。內火是疾病變化的產物,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或情志過激而致。如腎
水不足,心火上炎;肝氣郁結,郁而化火;思慮勞心,引動心火等。
火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火性上炎:火為陽邪,其性上炎。其傷人多見上部,心火上擾,常見口舌生瘡;胃
火上竄,可見牙齦腫痛;肝火上炎,多見頭痛、口苦、目赤、眩暈。感受火邪,陽熱熾盛,
出現壯熱、煩躁不寧、口渴引飲、或瘡疹紅腫熱痛等癥狀。
2.傷津、動血、生風:火為陽邪,易傷津耗液,故感受火邪,出現發熱、口渴、喜冷
飲、舌紅少津、小便短赤、大便燥結等癥狀最為常見;火熱之邪侵犯人體,劫耗陰液,可
使筋脈失其滋養濡潤,而出現四肢抽搐、目睛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癥狀,亦屬于
肝風內動的范圍;熱入血分,則灼傷脈絡,迫血妄行,而致各種出血,如吐血、蚓血、便
血、尿血、皮膚發斑及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癥狀。
二、厲氣
彷氣,即疫歷之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在中醫文獻中,又有"瘟疫"、"疫
毒"、"戾氣"、"異氣"、"毒氣"、"乖戾之氣”等名稱。
疫疣的發生與流行,多與下列因素有關:
1.氣候因素:自然界氣候的反常變化,如久旱、酷熱、濕霧瘴氣等。
2.環境和飲食:如空氣、水源、食物的污染。
3.沒有及時做好預防隔離工作。
4.社會因素影響:疫疾的流行,與社會的經濟、文化狀況有關。一般來說,經濟、文
化較落后的國家和地區,疫病較易流行;經濟、文化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疫疣較少流行。
三、七情內傷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是機體的精神狀態。由于它是
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稱"內傷七情"。
1.七情與內臟氣血的關系
中醫認為,人的精神活動與內臟密切相關,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
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喜怒思憂恐,簡稱"五志"。《素問?調經論》說:“血
有余則怒,不足則恐。”《靈樞?本神》又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
笑不休。”故七情與內臟氣血關系密切。
2.七情致病的特點
(1)直接傷及內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運化而位于中焦,是氣機升降的樞紐,為氣血生
化之源。故情志所傷的病證,以心、肝、脾三臟氣血失調為多見。
(2)影響臟腑氣機
《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
思則氣結。”
(3)情志異常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
四、不內外因(包括飲食不節、勞逸損傷、外傷、寄生蟲等)。
勞逸損傷
勞逸,包括過度勞累和過度安逸兩個方面。
過勞指過度勞累,包括勞力、勞神和房勞過度三個方面。
過逸指過度安逸,不參加勞動,又不運動而言。《素問?宣明五氣論》所說:“久臥傷
氣”,即是這個道理。
五、痰飲和瘀血
1、痰飲,是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津液代謝障礙,由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產物。
2、瘀血,是指全身血脈運行不暢或局部血液停滯,或體內存在離經之血未能消散等病
理狀況。一般是由氣虛、氣滯、血寒、外傷等原因所致。
第八章四診
四診即望、聞、問、切四種診察疾病的方法,是搜集臨床資料的主要方法。
一、望舌象
1.正常舌:舌質淡紅,胖瘦適中,舌苔薄白而干潤適度。
2.淡白舌:舌質淡白,舌體胖嫩,舌苔白色稀薄。多為胃氣虛弱或氣血不足。
3.蒼老舌糙苔:舌質淡紅、蒼老、白苔滿布、微黃、粗糙如砂石。濕阻脈絡、津不上
承、或暴熱傷津。
4.淡白舌白苔:舌質淡白、白苔滿布,中部厚如積粉。陽虛熱浮,可見于陽虛而外感
濕熱。
5.淡白舌黑燥苔:舌質淡白,舌體胖,舌苔灰黑燥裂。脾失健運、濕濁不化、痰濕上
蒙清竅。
6.淡紅鏡面舌:舌質淡紅而嫩,邊有裂紋,舌面光瑩無苔、平滑如鏡。胃陰不足或氣
陰兩虛。
7.瘀斑舌:舌質淡紅偏暗,邊有瘀點、瘀斑,舌苔薄白。瘀血阻絡,氣血壅滯。
8.淡紅花剝舌(地圖舌):舌質淡紅,舌體歪,舌苔白膩有剝脫,呈地圖狀。胃之氣陰
兩虛,痰濕阻絡。
9.紅舌花剝苔:舌質紅而嫩,舌苔白膩花剝,剝脫處光瑩無苔,或罩白色透明苔。濕
熱傷陰,濕濁未化,已傷陰液。
10.紅腫脹舌:舌質紅,舌體腫脹、胖大、不能縮入口內,舌尖與中部黃苔,舌邊與
根部白苔。濕執熏蒸,血執上壅。
11.淡紅藁斑舌:舌標淡紅,舌尖舌邊多處青紫成片,舌苔白膩不均勻,中間苔少。
氣滯血瘀或久病氣血不續。
12.淡紅舌白厚膩苔:舌質淡紅,舌苔白厚膩。氣虛血瘀,痰飲停聚。
13.淡紅舌厚腐膩苔:舌質淡紅,舌體略胖,白厚腐膩苔滿布舌面如積粉,表面微有
淡黃色。濕熱阻滯三焦。
14.淡紅舌黃糙苔:舌質淡紅,舌苔黃燥,粗糙如砂石。胃腸熱結夾濕,濕熱化燥。
15.紅舌黑膩苔:舌質紅,苔厚膩,邊白黃中間黑色。虛陽上浮,濕熱內蘊。
16.紅舌無苔:舌質紅而嫩、中有裂紋,除舌邊有少許殘存之苔外,余光瑩無苔。胃
腎氣陰兩傷。
17.齒痕舌:舌質略紅,舌體胖大而齒痕,舌中間有縱裂,苔薄白而顆粒粗松。脾虛
濕滯,兼有內熱。
18.裂紋舌:舌質略細,多數縱裂如刀割,舌苔薄白。素有陰虛,真陰不足,虛火上
炎。
19.裂紋舌:舌質淡白透青紫,舌體胖大,中有深裂紋,舌邊裂紋如刀割,舌苔白膩
而不勻。氣血俱衰,腎陰不足。
20.紅舌白腐苔:舌質紅,舌苔白厚,顆粒粗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痰食內聚,濕熱
蒸騰。
21.紅舌黃腐苔:舌質紅,有紅點,舌體蒼老,舌苔由白轉灰黃,厚腐堆起,上有橫
直裂紋。濕熱穢濁蘊結于里。
22.暗紅舌焦黃苔:舌質紅而偏暗,苔焦黃如鍋耙,厚而有裂。胃腸熱結,腑氣不通。
23.紅舌黃白苔:舌質紅,有紅點,苔黃白色,厚積滿布,如米粉狀。邪熱濕毒蘊結
于里。
24.暗紅舌黃燥苔:舌質絳紅晦暗,舌體薄瘦,舌苔厚而焦黃燥裂。實熱燥結于胃腸。
25.紅絳舌黃黑苔:舌質絳紅、蒼老、尖有紅點,苔薄白轉灰黃,根部灰黑垢膩。風
痰上擾,痰熱腑實。
26.紅絳舌黑糙苔:舌質紅絳,有紅點,黑色糙裂苔滿布,厚積成塊。熱毒內實,痰
熱腑實。
27.紅色點刺舌:舌質紅,有紅色點刺狀突起,舌苔白膩,表面微黃。營分郁熱。
28.青紫瘦小舌:舌瘦小面青紫晦暗,舌苔白厚腐。寒濕凝滯,氣血壅滯。
29.絳紫舌光剝苔:舌質絳紫而暗,舌面光剝無苔。熱及營血,傷陰阻絡。
30.淡白舌水滑苔:舌淡而胖,邊尖滿布白滑苔,中根部黃苔,厚膩粘滑。腎陽不足;
濕濁化熱。
31.紅絳瘦舌:舌質紅絳,舌體瘦長,兩條黃色垢苔厚積,燥裂成塊,余處光剝無苔。
胃腸熱結傷陰而兼陰虛火旺。
32.紅胖瘀斑舌:舌質紅絳有瘀斑,舌體腫脹,舌面有破損,苔白滑兼有醬色。濕毒
內盛。
二、嗅氣味
1、主要是嗅病人口氣,汗氣,痰涕及大、小便的氣味等。口臭,多為肺胃有熱,或有
部齒;或口腔不潔;口出酸臭味,多是胃有宿食,消化不良;口出腐臭氣,多是牙疳,或
有內癰。
2、汗有臭穢氣味,為瘟疫;汗有腥膻氣味為風濕熱久蘊于肌膚。
3、咳吐濁痰膿血,有腥臭味,多是肺癰。
4、鼻出臭氣,經常流濁涕為鼻淵證。
5、大便酸臭,穢臭為腸中積熱;氣味腥臭多屬寒。
6、小便臊臭,多為濕熱。
三、問疼痛
1、性質與程度:
游走疼痛,多為病邪阻于經脈;沉重、酸困、腫脹、多為濕證;冷痛、怕涼,痛劇,
多為寒證;熱痛,怕熱,紅腫,多為熱證;疼痛脹滿,持續不解,多為實證;隱痛、綿綿
痛,時痛時止,多為虛證;竄痛、脹痛、時重時輕,多屬氣滯;刺痛、劇痛、痛有定處,持
續痛,多屬血瘀。
2、一般說,暴痛多實,久痛多虛。疼痛拒按為實證;喜按為虛證。喜溫為寒證;喜涼
為熱證。食后脹痛加重為實證;食后疼痛緩解為虛證。
3、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間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辯,九問舊病
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
疹全占驗。
四、切診
切診是指醫生用手在病人身上作某種形式的診察,或切或按,或觸或叩,以獲得辨證
的資料。切診包括脈診和觸診兩個部分。
脈診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動脈以了解病情的內在變化也稱切脈或診脈。
切脈時運用三種指力,開始輕度用力,在皮膚為浮取,名為“舉”;然后中等度用力,
在肌肉為中取,名為“尋”;再重度用力,在筋骨為沉取,名為“按二
寸、關、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稱為三部九候。
一、常見的14種脈象及其臨床意義分述如下:
(1)浮脈
脈搏呈現部位淺。輕取即得,重按反覺稍減。此脈多屬外感表證,表明病位在表,浮
緊為表寒,浮數為表熱,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常見于傷風、感冒及多種傳
染病的初期。但也有久病體虛或陰虛陽無所依,浮陽外越而呈現浮而無力的虛脈。
(2)沉脈(附伏脈)
脈搏顯現部位深。輕取不顯,重按始得。此脈主里證,沉而有力為里實,沉而無力為
里虛,沉遲為里寒,沉數為里熱,沉澀為氣滯血瘀,常見于水腫、腹痛,久病及多種虛弱
性疾病。
,伏脈:比沉脈顯現部位更深,重按推筋著骨始得。為邪氣內閉或劇烈疼痛或厥證。
(3)遲脈
脈搏次數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鐘脈搏少于60次),主寒證,遲而有力為冷積(陽
虛陰盛),遲而無力為虛寒證,常見于心氣虛弱等病證。
(4)數脈(附疾脈)
脈膊次數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鐘脈搏多于90次)。主熱證,浮數為表熱,沉數為
里熱,洪數為實熱,細數為虛熱,弦數多為肝火旺,常見于熱性病或甲狀腺機能亢進,數
而無力也可見于氣虛證。
疾脈:一息七、八至(每分鐘120次左右),多屬陽氣極盛,陰氣欲竭,或元氣將脫的
重證。
(5)滑脈
脈來流利圓滑,如盤滾珠,多屬邪盛,痰食內滯。氣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時可見此脈,
婦女妊娠時多見此脈,病脈則多見于痰飲、食滯、瘀血、實熱,如各種炎癥,消化不良,
實證閉經、惡性腫瘤等。
(6)澀脈
脈來澀滯不暢,如刀刮竹,多屬精虧、血少、氣滯、血瘀,常見于貧血、失血、產后
及血瘀等疾患。
(7)弦脈
脈挺直而長,如按弓弦,有勁有彈力,脈管的硬度大。主氣郁,肝膽病證及痛證。常
見于外感少陽證,肝病,膽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及各種疼痛病證。
(8)緊脈
脈來繃急,應指有力,如繩索絞轉,脈的張力大,脈跳有力。主寒證,痛證及宿食。
見于外感風寒、劇痛等。
(9)緩脈
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強不弱,脈來和緩,脈的硬度、張力適中,是有胃氣的正常
脈象,見于健康人。病脈則見于氣機為濕所困之濕證,或病后復元。
(10)洪脈(附大脈)
脈形洪大,脈來如波濤洶涌,來盛去衰,脈形寬,波動大。主熱證,陽熱亢盛。常見
于高熱病人。
大脈:脈形大而無來盛去衰之勢,多是病勢進展之象,所謂“大則病進”(大而有力),
也主正虛(大而無力)。
(11)細脈(小脈)
脈形細如線,脈形窄,波動小。主虛證(氣虛血少)。常見于諸虛勞損,慢性病患者。
小脈也即細脈,主病與細脈同。
(12)促脈
脈來急數,時而一止,止無定數,即脈搏快有不規則的間歇。為陽盛熱實,或氣血痰
食停滯,見于氣血痰食瘀滯,腫痛,諸實熱證。脈細促而無力,多為虛脫之象。
(13)結脈
脈來緩慢,時見一止,止無定數,即脈搏慢而不規則的間歇,為陰盛寒積或氣血瘀滯,
見于氣滯血瘀,痰結食積,癥積、疝痛等。結而無力為氣血虛衰,見于虛勞久病及各類心
臟病所致的心律不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英文保險合同協議
- 轉讓貨物合同協議
- 消防發票合同協議
- 軟件嵌入合同協議
- 蔬菜招商合同協議
- 舞蹈排練合同協議
- 校內承包合同協議
- 招生服務合同協議
- 私人搭棚合同協議
- 炭磚加工合同協議
- 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數學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新高考歷史預測模擬試卷3(含答案)
- 船舶壓載水和沉積物接收處理技術要求編制說明
- 區域總經銷商合同范本
- 行政管理本科畢業論文-鄉鎮政府公共政策執行力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 【新課標】Unit 1 C Story time第7課時單元整體課件
- 2024-2025學年七年級數學北師大版(2024)下學期期中考試模擬卷A卷(含解析)
- 附件6工貿高風險企業高危領域較大以上安全風險管控清單
- 關于臺球的課件
- 演出經紀人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公務員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全真模擬試題1000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