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高三3月份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1頁
林芝高三3月份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2頁
林芝高三3月份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3頁
林芝高三3月份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4頁
林芝高三3月份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0-2021新高考歷史模擬試卷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769年,英國人韋奇伍德開辦了陶工場,在工場內將制陶工序細化,每個人只完成一道工序,并根據每道工序計算出每個車間需要的人數,由此一改英國制陶業的落后面貌。據此可推知A.勞動組織形式變化有助于機械化 B.近代標準化生產模式已經誕生C.工業革命中的行業重組尚未啟動 D.傳統制陶工藝已退出歷史舞臺2.在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軌的過程中,清政府隕落了。但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清政府也不斷地進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業文明的腳步。下列的說法,正確的是A.海禁政策的實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決心B.維新變法運動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層面C.洋務運動的開展說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D.護國運動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3.如表是50年代我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表(單位:億元)。對表中數據的變化最為合理的解釋是A.工農業生產協調發展 B.市場仍發揮著重要作用C.社會主義改造步履維艱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啟動4.假如讓你寫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國際局勢的專稿,下列屬于這個時期的“關鍵詞”是A.雅爾塔會議 B.杜魯門主義 C.歐洲共同體 D.古巴導彈危機5.美國總統尼克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一次演說中強調,“西歐……是美國非常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同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相比,美國遇到了我們甚至連做夢也沒有想到過的那種挑戰。”西歐成為“美國非常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的主要原因是()A.雅爾塔體制的形成B.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C.歐共體的成立和發展D.歐洲聯盟的成立和擴大6.下表為明清時期中國農業發展的概況(部分)。表格中的數據反映出明清時期中國的農業()年份人口(百萬)糧食產量(千頓)糧食種植面積(百萬公頃)糧食單產(千克/公頃)1400722052019.8103616501233505532.0109517502607410048.01544182038110858559.01840A.成為中國經濟領先世界的基礎 B.生產力取得了質的發展C.支撐了人口的高速增長 D.生態環境已經嚴重惡化7.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艦突破虎門要塞,珠江兩岸聚集數萬民眾,以冷漠、平靜的神情圍觀戰事。當掛青龍黃旗的官船被擊沉,官兵紛紛跳水時,兩岸民眾如看馬戲看到精彩處一樣發出噓噓聲。材料主要反映當時A.國人民族國家意識淡薄 B.農民起義爆發的必然性C.中英武器裝備差距懸殊 D.民眾已經拋棄華夷觀念8.西蒙·玻利瓦爾被譽為美洲的“解放者”。他領導的起義軍解放的圖示地區有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9.“這場戰爭雖然持續的時間不長,但中國為此付出的成本卻十分昂貴,其不僅阻礙了中國向近代化國家的緩慢轉型,而且也暴露了……遏制中國發展的險惡用心。這就是通過索要巨額戰爭賠款,切斷中國進行工業化建設所需的資本供給”。文中“向近代化國家的緩慢轉型”和“索要巨額戰爭賠款”的事件分別是指:A.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B.洋務運動/《馬關條約》C.太平天國/《天津條約》 D.戊戌變法/《辛丑條約》10.馬克思曾說過:“只要英國人把機器應用于一個有煤有鐵的國家的交通上……就無法阻止這個國家去制造這些機器了。”對馬克思這段話理解最準確的是A.殖民活動在歷史上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作用主要是建設性的B.工業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體系的崩潰C.煤和鐵是一個國家獲得獨立的根本條件D.殖民活動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11.在中國,人們喜歡用家訓的方式傳承家風。讀下表,對比解讀正確的是唐宋家訓內容(單位:篇)A.唐宋時期的家訓已經出現了理論化的趨勢B.宋朝家訓的“女誡”減少說明封建倫理的衰落C.印刷術的進步導致了唐宋家訓的數量增多D.宋朝家訓“處己”數量最多是受到理學的影響12.18世紀70年代,“在英國幾個等級的人不知不覺地互相融合在一起,每個低等級都有無休無止的不安分野心,想上升到高一等級……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時尚必定具有不受控制的影響力,時髦的奢侈一定像傳染病一樣蔓延”。此社會現象A.有利于打破原有等級秩序的限制B.使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進程加快C.加快了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步伐D.阻礙了英國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進程13.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下列有關中華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確的是①西漢早期,我國可能己經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寫用紙②文人畫為滿足市民文化的需求,充分展現畫家多方面文化素養③宋代商業有多方面的重大突破,其中之一是出現合法的“夜市”④《武經總要》記載了明朝領先世界的自動爆炸的地雷、水雷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14.東漢的士大夫領袖常常“以天下風教為己任”,居高臨下,居于道德世界價值裁判者地位:而北宋的士大夫如范仲淹等人則方正平易,“以天下為己任”。這一變化反映A.士人主體意識的強化 B.君主專制制度的衰落C.理學成為主流價值觀 D.市民階層力量的壯大15.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之前的國際體系中,西方一直占絕對主導地位。現在.發展中國家作為整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對世界的貢獻越來越大;原有的國際秩序以國家為中心,現在包括專業團體、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個人等在內的非國家行為主體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表明A.全球治理的主體日趨多元化B.西方定制的世界規則已退出國際舞臺C.南北問題影響著東西方關系D.合作取代對抗已成為國際關系的主流16.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結構發生新變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類型國家三大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表:產業國家地區時間農業(%)工業(%)服務業(%)1990年2003年1990年2003年1990年2003年低收入322428274049中等收收入3233276471表中數據表明A.高收入國家越來越忽視農業生產B.中低收入國家各產業間發展均衡C.不同類型國家產業結構的變革呈現平衡發展D.不同類型國家產業結構的變革趨勢基本相同17.1912年秋天,一位年輕人悵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題識:“認字秋八月,將欲剪發(辮),故用大鏡照后影,以留紀念。八月初三日即新歷九月十三日拍于勸業場樓之麗芙照像館。”材料實質上反映了A.剪辮易服難以推廣B.變革心態新舊雜陳C.傳統習俗受到沖擊D.思想觀念有所轉變18.1970年,歐共體正式建立了歐洲政治合作機制,旨在通過成員國首腦、外長定期會議協調歐共體成員國的外交政策立場,使歐洲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和影響。這反映出歐共體A.各國外交政策趨同 B.國際地位提高C.實現了政治一體化 D.獨立傾向增強19.民歌《罵蔣匪》“一罵蔣中正,全國下通令,進攻鄂豫皖,圍剿我紅軍。二罵蔣匪軍,勾結土豪和鄉紳,血腥殘殺我紅軍,手段真殘忍……”該民歌反映了A.國民大革命面臨失敗危機 B.革命根據地受到嚴重沖擊C.紅軍主力轉戰于江南各省 D.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背景20.1937年7月23日,毛澤東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與前途》中說:“立刻和蘇聯訂立軍事政治同盟,緊密地聯合這個最可靠最有力量最能夠幫助中國抗日的國家。爭取英、美、法同情我們抗日,在不喪失領土主權的條件下爭取他們的援助。戰勝日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外援是不可少的,孤立政策是有利于敵人的。”這表明他A.科學預見到日本即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B.闡述了救亡圖存爭取民族獨立的新路徑C.主張由中國主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D.認為外來援助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關鍵21.1795年大作家席勒在詩中大聲吶喊“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塊地方。”導致作家困惑的主要原因是A.作家經常譏諷時政,遭到政府流放而憤懣B.作家非常熱愛祖國,為國家的落后而悲傷C.德意志是地理概念,現實政治中還不存在D.德意志被拿破侖征服并成為其帝國一部分22.有學者寫道:“為求侵華列強饒恕,不惜強迫中國四億五千萬人,每人出銀一兩,換取她回鑾北京充當女皇的地位。”該言論主要依據下列哪一條約A.《南京條約》B.《北京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23.根據所學的知識,在下面表格①②處分別應填上的是A.城市的復興;等級君主制 B.民族國家形成;等級君主制C.城市的復興;君主專制 D.民族國家形成;君主專制24.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審判法庭上說:“國王是世襲。已經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訴我究竟是什么權威傳我來的……我愿意用下議院的公平的權利。不敢吼于在場的任何人……必須有貴族,才能構成議會,但是貴族在哪里呢?”這反映了當時英國A.貴族地位開始下降 B.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C.議會擁有至高無尚的權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5.毛澤東在某篇文章中說:“(孫中山先生逝世)二十四年了,中國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大大地向前發展……中國人民已經取得的主要和基本的經驗,就是兩件事:(一)在國內,喚起民眾(二)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各國人民共同奮斗。”該文章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思想產生 B.嚴格遵循了孫中山的革命思想C.為新中國成立做了理論準備 D.闡明了團結盟國抗戰的重要性26.二月革命時期成立的蘇維埃是“工兵代表蘇維埃”,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十月革命后,俄國各地成立了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和農民代表蘇維埃;1934年改稱為勞動者代表蘇維埃。蘇維埃名稱的演變體現了A.十月革命的勝利 B.社會性質的變化C.國家版圖的擴大 D.民主主體的發展27.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決議指出:“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制度,在人民民主革命勝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須強化。”據此可知,七屆二中全會A.對新型政權性質作出重要論斷 B.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C.開創了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 D.得到各政黨和團體的廣泛擁護28.弗格森在《美國革命史》中說:“1776年革命派認為自由是保護個人權利,反對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聯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們的理解,則是反對群眾暴政的侵犯”。以下解釋中,合乎美國歷史的有A.前者主張建立松散的邦聯以保護個人權利并反對暴政B.后者主張建立緊密的聯邦以保護個人權利并反對暴政C.革命派與聯邦派都篤信啟蒙思想并主張保護個人權利.D.革命派與聯邦派在保護個人權利問題上是根本對立的29.1938年國民政府擬定《西南西北工業建設計劃》,以促進西南西北地區工礦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同時在農業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國民政府這些措施A.導致了官僚資本主義的迅速膨脹B.扭轉了東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C.為持久抗戰提供一定的經濟保障D.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30.“碧凈南湖水,崢嶸煙雨樓。畫船千載夢,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贏來萬象幽。黎民心有數,齊賀八旬秋。”這一詩作是為了紀念A.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B.紅軍長征的勝利C.抗日戰爭的勝利 D.新中國的成立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近代以來,人們越來越重視公共衛生事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上海租界等外國人居住集中的地區,卻成為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的先行地區。上海租界自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設,建立公共衛生制度。到20世紀初年,地方自治運動興起,上海租界有關公共衛生的管理條例都被搬至上海華界。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學生回國,帶來了先進的衛生知識與疾病預防的新思想,1916年成立中華衛生教育會,先后在北京、杭州等15個城市開展衛生運動。從總體上說,到民國年間多數城市都設立了專門管理公共衛生的衛生局,公共衛生事業都有所發展,但南京等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較好,內陸城市較差。現代醫學的提倡者們主張大力促進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但他們攻擊傳統中醫知識是不科學的和迷信的,使中西醫關系緊張。——摘編自何小蓮《論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之濫觴》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影響。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盧浮宮的歷史始于13世紀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檔案和珍寶的城堡。14世紀,被查理五世改為王宮并進行擴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來,即便擴建,盧浮宮仍不足以體現王權的尊嚴與榮光。于是,他斥巨資新建凡爾賽宮,盧浮宮不再是法國政治中心,但依舊是王室收藏藝術珍品的地方。1791年,國民議會宣布盧浮宮既是王室居所,也是匯集科學、藝術的紀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場所。次年,國民議會進一步宣布,盧浮宮將屬于大眾,成為公共博物館。1793年,盧浮宮正式向公眾開放。19世紀初,盧浮宮的擴建規模空前,在拿破侖的東征西伐中,被征服國家的大量藝術珍品變為盧浮宮的藏品。滑鐵盧戰役失敗后,約有5000件藝術品物歸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奪而來的藝術珍品留在了盧浮宮。第三共和國時期,共和派特別重視利用各種平臺與途徑開展公民教育。為此,他們通過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導人民》之類的作品,將盧浮宮打造為公民教育的重要場所。——據呂一民《盧浮宮:“法國的象征與驕傲”》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貴文物以各種方式流出宮外。后來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員會在組織點查清宮物品時,發現清室復辟的企圖。為杜絕這一妄想,委員會認為必須迅速成立故宮博物院。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宮成了故宮,終于向平民百姓開放。此后,國民政府組織人員整理、刊布清宮檔案,共出版各類檔案書刊達50余種,300多冊,1200萬字,同時也產生了我國近代第一批從事歷史檔案工作的專業隊伍。抗戰爆發后,故宮博物院數十萬件文物,歷時十余年,行程數萬里,南移西遷,文物基本無損,創造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的奇跡。新中國成立前夕,故宮部分文物被轉運臺灣。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至此,中國有了兩個同根同源的故宮博物院。1995年,兩岸故宮博物院首次合作,出版《國寶薈萃》,故宮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據鄭欣淼《故宮博物院80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19世紀盧浮宮博物館的主要變化,并簡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故宮博物院成立的意義,并簡述抗戰迄今故宮博物院的歷史沿革。(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故宮博物院與盧浮宮博物館在人類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上所做出的共同貢獻。33.根據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由于生產技術和社會組織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使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及相關的文化價值體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即為文明轉型。例如一萬年前,在人口和資源的壓力下,人類從漁獵采集文明向游牧、農耕文明轉型。標志性的技術突破是青銅器和鐵器的出現。兩千多年前,中國經過春秋戰國五百年的混亂,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轉型。即“鐵質農具+小農經濟+君主官僚體制+儒道法意識形態”的中國傳統文明終于成型。后來,西方文明出現新的轉型,開始了文藝復興,發明了蒸汽機,展開了一場人類對自然重大的征服運動……迫使一切民族走向工業化之路……經過幾百年的內外戰爭,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中心的自由民主政體。——潘岳《可持續發展與文明轉型》(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簡述人類由低級文明向高級文明演進過程。分析影響文明轉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材料二人類文明的顯著變化發生在16世紀以后,對此有人寫道:“在這些世紀里,一個條款的新歐洲正在崛起……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統治迅速擴大到全球的強大的民族國家的崛起,都發生在這些世紀里……安逸自在、心滿意足的中國人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過去。”——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后人類文明的進程發生了怎樣的明顯變化?19世紀中期至l9世界末,推動“生機勃勃的新歐洲”“崛起”的政治、經濟因素主要有哪些?(3)19世紀中期至19世紀末,“心滿意足的中國人”由“注視著過去”到“開眼看世界”。歸納這一時期中國人“看世界”的角度或內容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試分析這一時期兩方文明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材料三當前,全人類正共同面臨著的文明轉型,如國沒有新技術的革命性的突破,如果沒有新的全球資源配置體系的革新,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矛盾將會迅速激化,人類就有可能越不過這次文明轉型的門檻。——潘岳《可持續發展與文明轉型》(4)進入20世紀末21世紀初,人類文明在政治、經濟方面今天我現了什么新趨勢?談一談我們應該怎樣應對“新的文明轉型”?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18世紀工場手工業通過細化工序,將每個工人完成的工序具體化,促進了機器的發明,說明勞動組織形式變化有助于機械化,A項正確;近代標準化生產模式是在18世紀末才誕生的,B項錯誤;韋奇伍德的陶工場中工序細化,工人根據安排完成各自的生產工序,說明行業重組已經啟動,C項錯誤;18世紀中期韋奇伍德一家陶工場中的革新,不能說明傳統傳統制陶工藝已退出歷史舞臺,D項錯誤。2、B【解析】

維新變法運動是清政府從制度層面的自我拯救,B正確。清政府自我拯救是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后,閉關鎖國的局面被打破,所以A錯誤。洋務運動并沒有實現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目的,甲午戰敗宣告洋務運動破產,C錯誤。護國運動護的是中華民國,是反對袁世凱復辟的運動,D項錯誤.3、B【解析】

從表中數據可知,50年代我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及所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呈上升趨勢,這表明市場在當時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故B正確;數據體現不出工農業生產協調發展,故A錯誤;材料數據和社會主義改造無關,故C錯誤;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故D錯誤。4、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識記能力,A發生在1945年,B出現在1947年,CD兩項出現在1960年,所以只有B項符合題中設置的時間背景1947—1948年的要求。考點:美蘇“冷戰”點評:識記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層次中的最低端,歷史事件、時間、事件內容的考查是高考歷史試題中的常見題,主要涉及對教材中知識點的識記,在平時的學習中必須加強時間、事件、事件內容方面的記憶。5、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0世紀七十年代歐共體的成立和發展使西歐經濟得以快速恢復和發展,經濟實力的增強使西歐諸國聯合與美國展開激烈的競爭,世界政治也開始進入多極化的發展趨勢,這成為材料中尼克松發表上述言論的重要時代背景和原因,故C項正確;AB兩項發生在20世紀七十年代之前,D項發生在20世紀九十年代以后,三者均與材料中的時間特征不符。所以答案選C。考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西歐的聯合6、C【解析】

表格數據顯示,明清時期“糧食產量”和“人口”呈現大幅增長趨勢。說明農業發展為人口的增長提供了經濟基礎,故C正確;材料沒有比較和世界的相關數據,排除A;明清時期中國農業仍然是傳統農業技術,生產力沒有取得了質的發展,排除B;表格數據沒有顯示生態環境的信息,排除D。故選C。7、A【解析】

從材料可以看出,在鴉片戰爭時期,清政府戰敗,而兩岸的居民并沒有感到同情,說明他們并不站在清政府這一邊,并沒有認為這場戰爭是中外之間的民族戰爭,說明民族意識淡薄,故選A;材料沒有出現農民起義問題,B錯誤;材料沒有體現武器差距,排除C;材料是說民族意識問題,不是華夷觀念問題,排除D。8、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在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中,玻利瓦爾率領起義軍解放了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等南美洲地區,①②符合這兩個地區的地理位置,故A項正確;③④是巴西和阿根廷,不是玻利瓦爾解放的地區,故B、C、D三項排除。故選A。9、B【解析】試題分析:中國向近代化轉型的努力是洋務運動,興辦了一大批的軍事和民用企業。甲午戰爭,洋務運動失敗,被迫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大量的土地和進行大量的賠款。故選B。AC項時期并未進行近代化運動;D項是政治運動,和材料中的工業化無關。考點:洋務運動與《馬關條約》點評:洋務運動運用西方科技興建了一批近代軍用、民用企業,希望使中國富強,實現中興,但是結果并沒有挽救沒落的封建制度,甲午戰爭戰敗,洋務運動破產。《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之后的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允許外國在華投資設廠,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10、D【解析】本題考查了殖民擴張的客觀影響——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注意充分獲取題干材料中的信息,“把機器應用于一個有煤有鐵的國家的交通上”說明英國對外殖民活動;“就無法阻止這個國家去制造這些機器了。”說明客觀上促進了當地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A、C與題意無關;B表述錯誤,殖民擴張對殖民地的主要影響是破壞性的。D正確。故本題選D。11、D【解析】

宋朝理學注重做人的氣節和道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此時的家訓中關于修身勵志的“處己”數量最多說明是受理學的影響,D正確;通過題干信息無法得出唐宋家訓的理論化趨勢結論,排除A;程朱理學主張男尊女卑,強化了封建倫理關系,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家訓”內容的變化,與印刷術無關,排除C項。12、A【解析】“在英國,幾個等級的人不知不覺地互相融合在一起,每個低等級都有無休無止的不安分野心,想上升到高一等級”表明原有的等級秩序逐漸被打破,故A項正確;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進程加快與材料反映的原有的等級秩序逐漸被打破不符,故B項錯誤;英國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標志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故C項錯誤;原有等級秩序逐漸被打破促進英國向近代社會轉型,故D項錯誤。13、B【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現今考古發掘最早的紙出現于西漢時期,①正確;風俗畫是為了滿足市民文化需求而創作的畫作,排除②;宋朝時期商業活動打破了時間上的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③正確;《武經總要》是宋朝時期編寫的,排除④,故B選項正確;排除A、C、D選項。14、A【解析】

東漢士大夫以教化天下為己任,北宋士大夫則以天下為己任,角色的變換體現了北宋士大夫責任擔當意識的強化,即主體意識的強化,故選A;材料未涉及君主專制制度,排除B;士大夫觀念變化不能體現理學成為主流價值觀和市民階層力量的壯大,排除CD。故選A。15、A【解析】

根據題干“發展中國家作為整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對世界的貢獻越來越大”、“專業團體、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個人等在內的非國家行為體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世界政治經濟發展進程中,全球治理的主體不再是歐洲或者是歐美國家,而是趨向多元化,故A項符合題意;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的進程中,西方制定的規則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故排除B項;南北問題影響著東西方關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項;國際社會相互合作成為一種趨勢,但是取代對抗成為國際關系的主流不符合史實,故排除D項。故選A。16、D【解析】根據題干“1990年和2003年不同類型國家三大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表”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結構發生新變化,農業和工業比重減小,服務業比重增加;說明不同類型國家產業結構的變革趨勢基本相同,D項正確。題干信息無法體現高收入國家越來越忽視農業生產,排除A。題干體現中低收入國家各產業間發展不均衡,農業和工業比重減小,服務業比重增加,排除B。題干反映不同類型國家產業結構的變革呈現不平衡發展,排除C。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D。17、B【解析】

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政府大力移風易俗。“悵然若失”說明普通市民對社會變革一時不太適應,故B符合題意;材料只有個別人物對剪辮的態度,不能說明剪辮易服難以推廣,故A不符合題意;C沒有揭示事物的本質,故C不符合題意;材料體現的是傳統觀念的影響社會變革,故D不符合題意。18、D【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歐共體力圖對外“用一個聲音講話”,擺脫美國的控制,反映出歐共體獨立傾向的增強,因此D選項正確;協調各成員國外交政策立場不等于各國外交趨同,A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歐共體的宗旨和要求,并未突出其結果,B選項錯誤;歐洲政治一體化仍是趨勢,至今尚未實現,C選項錯誤。故選D。19、B【解析】

根據材料中“紅軍”的稱謂,可知這是1927年到1937年的國共對峙時期,此時國民黨正在圍剿紅軍,材料表現的就是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圍剿,同時國民黨勾結土豪和鄉紳殘害紅軍,這些都反映了革命根據地受到國民黨的嚴重沖擊,故B項符合題意;材料是國民大革命以后的國共十年對峙時期,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關于紅軍主力的信息,C項錯誤;材料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不是解放戰爭時期,D項錯誤。故選B。20、B【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毛澤東認為“戰勝日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要聯合蘇聯,爭取英、美、法等國家的支持,孤立敵人,闡明了救亡圖存爭取民族獨立的新路徑,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7月23日毛澤東作此文并非是預見戰爭;C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中國主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內容;D選項錯誤,依據材料可知,毛澤東認為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關鍵,而非外來援助。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21、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71年完成統一之前,德意志是地理概念,現實政治中還不存在,因而席勒發出了找不到德意志的困惑的吶喊,C選項正確;遭到政府流放、國家落后等,不是席勒吶喊找不到德意志的主要原因,AB兩項不符合題意;拿破侖帝國建立于1804年,D選項錯誤。22、D【解析】從題干中可知,賠款數額為4.5億兩白銀,可以判斷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強迫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后希望借此來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D正確。23、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1世紀之后,在商品經濟活躍和①即城市復興的推動下,英法等國家王權加強,以國王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勢力和新興市民階層合作,建立起②即等級君主制度,A項正確;民族國家是15、16世紀伴隨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在等級君主制度和宗教改革運動的推動下,通過打擊天主教貴族逐漸形成的,①②都與民族國家不對應,BD兩項錯誤;從割據君主即采邑制下的封建等級制度到等級君主制度,最后才到封建專制君主制度,君主專制于②處并不適應,C項不符合題意。24、C【解析】

審判國王的議會是由新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組成,材料中查理一世在審判法庭的言論說明當時議會擁有至高無尚的權力,故C正確;此時英國舊貴族支持國王而不得勢,但新貴族卻正如日中天,因此不能說貴族地位開始沒落,排除A;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是1689年的《權利法案》,排除B;材料的內涵并不是說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D。故選C。25、C【解析】

根據孫中山逝世的時間推斷可知文章應該發表于1949年,因此毛澤東的這篇文章是為新中國成立做了理論準備,故選C;新民主主義思想的產生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排除A;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與孫中山的資產階級革命有本質不同,排除B;1949年抗日戰爭已經結束,排除D。故選C。26、D【解析】

由材料“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到“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和農民代表蘇維埃”到“勞動者代表蘇維埃”,可見蘇維埃名稱的演變體現了民主主體的范圍不斷擴充,故D符合題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十月革命的勝利,故A不符合題意;十月革命到1934年,蘇俄一直是社會主義國家,故B不符合題意;材料無法反映國家版圖的擴大,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27、A【解析】

通過“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制度,……而是必須強化”可知,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對即將建立的新政權的性質作出了重要的論斷,即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故選A;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時,新中國還沒有建立,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成為執政黨,排除B;1949年9月召開的新政協會議標志著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建立,排除C;材料信息無法體現七屆二中全會得到中國各政黨的廣泛擁護,排除D。28、C【解析】

根據材料“1776年革命派認為自由是保護個人權利”可知革命派主張保護個人的權力;根據材料“1787年聯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們的理解,則是反對群眾暴政的侵犯”可知聯邦派反對群眾暴政威脅個人權力,但是二者都主張保護個人權利,C選項符合題意;革命派強調的是保護個人權利,未體現主張建立邦聯制,A選項排除;聯邦派強調的是反對民眾的暴政,未涉及主張建立聯邦制國家,B選項排除;材料中的聯邦派和革命派都主張保護個人權利,D選項排除。29、C【解析】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材料中國民政府促進西南西北地區工礦業、交通運輸業、農業發展的措施為持久抗戰提供一定的經濟保障,故C正確;材料反映國民政府促進西南西北地區工礦業、交通運輸業、農業發展的措施,無法體現官僚資本主義,排除A;B材料無法體現,排除;材料中國民政府的舉措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D錯誤。30、A【解析】

由“南湖”、“畫船”并結合所學可知該詩反映了中共一大在嘉興南湖召開的信息,因此該詩當是為紀念中共的成立,選A;該詩為紀念中共成立,與長征、抗日戰爭和新中國成立無關,排除BCD項。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特點:學習西方經驗(受西方影響);城鄉之間,城市之間發展不平衡;由地方政府和民間推動;趨向制度化。(2)影響:保障民眾身體健康;增強公共衛生意識;完善了城市基礎設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進中國社會近代化;否定傳統中醫是不可取的【解析】

(1)“特點”,根據材料信息“到20世紀初年,地方自治運動興起”、“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學生回國,帶來了先進的衛生知識與疾病預防的新思想”、“到民國年間多數城市都設立了專門管理公共衛生的衛生局”、“但南京等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較好,內陸城市較差”分別得出:由地方政府和民間推動、學習西方經驗、趨向制度化、發展不平衡等。(2)“影響”,根據材料信息“上海租界有關公共衛生的管理條例都被搬至上海華界”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完善了城市基礎設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由材料信息“1916年成立中華衛生教育會,先后在北京、杭州等15個城市開展衛生運動……到民國年間多數城市都設立了專門管理公共衛生的衛生局,公共衛生事業都有所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保障民眾身體健康、增強公共衛生意識、促進中國社會近代化;由材料信息“但他們攻擊傳統中醫知識是不科學的和迷信的,使中西醫關系緊張”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否定傳統中醫是不可取的。32、(1)主要變化:從凸顯王權的政治中心到成為公共文化教育的場所;館藏規模擴大(藏品日益豐富)。原因: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工業革命的推動;殖民擴張與掠奪;民族主義觀念的促進;公民教育與大眾文化的發展。(2)成立意義:消除帝制殘余,弘揚民主共和精神;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識;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沿革:抗戰期間,故宮博物院文物南移西遷;1949年前后,故宮博物院一分為二;改革開放新時期,兩岸故宮博物院實現了合作交流。(3)共同貢獻:實現了文物的收集與整理,積極開發文物價值(文物建設);向公眾開放,普及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文物保護);向全球開放,推進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的交流與發展(文物交流)。【解析】

(1)一問變化可根據材料一“盧浮宮仍不足以體現王權的尊嚴與榮光。于是,他斥巨資新建凡爾賽宮,盧浮宮不再是法國政治中心”可以看出盧浮宮一開始是凸顯王權的政治中心,從材料一“盧浮宮打造為公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可知成為重要的公共文化教育場所;根據材料一“在拿破侖的東征西伐中,被征服國家的大量藝術珍品變為盧浮宮的藏品”可知盧浮宮的藏品日益豐富;二問原因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從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關系、法國的殖民擴張和掠奪、法國資本主義發展、近現代民族觀念和公民教育與大眾文化的發展進行分析闡述。(2)一問成立意義根據材料二“來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員會在組織點查清宮物品時,發現清室復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