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設計:科學教案_第1頁
教育教學設計:科學教案_第2頁
教育教學設計:科學教案_第3頁
教育教學設計:科學教案_第4頁
教育教學設計:科學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7.小動物找媽媽

教學目標:

1、知道動物能繁殖后代。

2、在教師指導下,掌握尋找證據的方法。

3、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小動物和媽媽的相似特征產生探究興趣。

4、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知道動物能繁殖后代。

教學難點:在教師指導下,掌握尋找證據的方法。

教學準備:搜集小動物和它們媽媽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誰是小雞的媽媽?

1、教師出示小雞、鴨子、鵝、母雞、公雞的圖片,讓學生幫助小雞找媽媽。

2、教師讓學生觀察圖片,找出小雞和媽媽的外形相似的地方。

3、教師指導學生在班內展示小雞和媽媽的相似特征。

4、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尋找其他證據.學生在展示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做出評價,糾正

學生的知識性錯誤。

5、教師總結:有些動物通過下蛋的方式繁殖后代,小動物和它們的媽媽在外形上有很多相似的

地方。

二、它們的媽媽是誰?

1、教師指導學生從熟悉的小羊和小鴕鳥入手,讓學生尋找它們的媽媽。

2、教師播放動畫“小蝌蚪找媽媽”。

3、教師介紹小蝌蚪的變態發育過程,并說明蟬、蠶也屬于變態發育。

4、教師指導學生說出發育過程類似的小動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補充其他變態發育的

小動物。

三、找一找,哪個是動物爸爸朋I5個是動物媽媽。

1、教師指導學生辨認圖中的雌性、雄性孔雀和鴛鴦。

2、教師出示其他幾組雌性和雄性動物,讓學生觀察和尋找不同,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能力。

板書設計:

《小動物找媽媽》

小雞鴨子鵝母雞公雞

雌性雄性

8.布料

教學目標:

1、知道布料是一種常見的材料,具有柔軟、有彈性、能透水等特點。

2、在教師指導下,能運用觀察、比較等方法認識布料的特點。

3、愿意傾聽,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

4、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知道布料是一種常見的材料,具有柔軟、有彈性、能透水等特點。初步了解布料在

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能運用觀察、比較等方法認識布料的特點。

教學準備:絲綢、棉布、化纖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用課件展示布料制品的圖片。

2、教師提出問題: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3、師生總結:它們都是用布料制成的。

二、活動過程。

(一)知道布料是一種常見的材料。

1、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布料制品。

2、教師出示典型的布料制品:布娃娃、布包、棉手套等.

3、師生歸納總結:布料是一種常見的材料,生活中較多的物品使用布料制成的。

(二)觀察布料,認識布料的特點。

1、師生交流,明確探究的方向:布料的軟硬程度、透水性、彈性等特點。

2、教師提出探究思路。

3、學生分組探究。

4、師生交流探究的發現,得出結論:布料具有柔軟、能透水、有彈性等特點。

三、拓展活動。

1、活動指向: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了布料0

2、學生分組交流。

3、師生交流。

4、師生總結:布料的用途非常廣泛。

板書設計:

《布料》

布料是一種常見材料。

布料的特點:柔軟、能透水、有彈性等。

9、塑料

教學目標:

1、直到塑料是一種常見材料,具有輕便、不透水、受熱易變形等特點。

2、在教師指導下,運用觀察、比較等方法認識塑料不同的特點。

3、能按要求進行各做探究。

4、初步了解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用課件展示塑料制品的圖片。

2、教師提出問題:這些生活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3、師生總結:它們都是用塑料制成的。

4、教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塑料的知識。

二、活動過程

(-)認識塑料是一種常見的材料。

1、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塑料制品。

2、教師出示塑料制品,如塑料盒、塑料筐等。

3、師生總結:塑料是一種常見的材料,生活中很多物品使用塑料制成的。

(-)觀察塑料,認識塑料的特點。

1、師生交流,明確探究的方向:主要探究塑料的輕便、不透水、受熱易變形。

2、師生交流探究思路。

3、學生分組探究,教師指導、演示實驗。

4、師生交流探究發現,得出結論:塑料具有輕便、不透水、受熱易變形的特點。

(三)交流塑料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1、學生交流塑料的利與弊。

2、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塑料給我們的生活既帶來了有利的一面,又帶了來了不利的一面,

我們要合理使用、處理塑料制品。

三、拓展活動

1、教師提出活動指向:觀察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塑料制成的。

2、學生分組交流。

3、師生交流、總結塑料更多的特點和用途。

10、石頭

教學目標:

1、知道石頭是一種常見材料,質地堅硬,不同石頭的光滑程度、軟硬程度和表面紋理不同。

2、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多種感官或者簡單的工具觀察石頭的特點。

3、愿意傾聽,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

4、初步了解石頭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1、師(出示紙箱,在空中晃動兩下):請同學們猜一猜里面有什么?

2、2、請幾個同學到前面來,伸進手去摸一摸。

3、這節課,咱們一起來研究石頭。

二、探究活動

(-)找一找那里有石頭。

師:課前,老是布置大家搜集石頭,誰能介紹一下:你們的石頭是在哪里找到的?它的形狀

或顏色是什么樣的?

生自由回答。

師:我們的學校、公園里有很多石頭,同學們能找到嗎?

老師還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石頭制成的物品,請看大屏幕。

學生觀看大屏幕,說出石頭物品的名字。

教師小結:石頭可以作為材料被廣泛使用。

(二)觀察石頭有什么特點。

1、討論觀察方法。

師:我們要研究它,才能發現它更多的秘密。同學們有設么好辦法嗎?

生:可以進行比較、用手摸、用眼看等。

2、看一看。

師:下面,我們就用這些辦法來研究石頭。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用記號筆給石頭編號,

在觀察帶來的石頭,比一比,看誰發現的最多。

(學生分組觀察)

教師小結并板書:石頭的顏色、紋路不同

3、摸一摸。

(1)教師提出問題:這位同學的石頭真光滑呀!其他同學呢?下面我們就摸一摸石頭。

(2)學生活動,比較石頭的光滑程度并進行排序。

(3)學生匯報,教師隨即追問:它們的表面摸起來感覺一樣嗎?

(4)小結并板書:石頭質地堅硬。

4、敲一敲。

(1)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有沒有用過或者見過石頭蒜臼子?為什么用它能夠把蒜搗

碎?期間,教師提示學生:使用石頭蒜臼子時要注意安全。

(2)教師指導學生用錘子敲石頭。教師提示:不要太用力,注意安全.

(3)學生活動,匯報結論:石頭不容易被錘子敲碎,說明石頭質地堅硬。

(4)小結并板書:石頭質地堅硬。

5、刻一刻。

(1)談話:同學們都會觀察,又發現了石頭的一個特點:堅硬。這些石頭都一樣硬嗎?

我們怎么才能知道這些石頭中那塊更硬呢?

(2)學生說辦法:比較,將不同的石頭互相刻一刻、敲一敲、劃一劃.

(3)師生小結并板書:石頭的堅硬程度不同。

6、深化小結。

(1)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些石頭顏色、紋路、光滑程度、堅硬程度都不一樣呢?

(2)學生推測:可能是因為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種類的石頭。

(3)師生小結:因為這些石頭屬于不同的種類,所以它們的特點都不一樣。

三、拓展活動

1、談話:這節課我們用了很多辦法來研究石頭。剛才我們用錘子敲一敲來觀察石頭,就是

在利用工具觀察。

2、看來,同學們已經回用科學的觀察方法了。以后,我們可以用這些觀察方法研究更多物

體,發現更多的科學奧秘。

第四單元土壤與動植物

11、我們周圍的植物

教學目標:

1、指導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特征。

2、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能用多種感官感知植物的特征,并用語言描述觀察到的植物的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常見植物的特征表現出探究興趣。

4、珍愛生命,保護身邊的植物。

教學過程:

一、課題導入

1、教師板書“植物”二字,學生朗讀。

2、教師提出問題:這里的“植”字是什么偏旁?

3、教師繼續提出問題:繼續猜想除了帶“木”的偏胖的字與植物有關,帶“書-”的偏旁也

與植物有關嗎?除了這些,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植物?

4、引出本節課課題:我們周圍的植物。

二、探究新知

(-)走進校園賞花。

1、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最熟悉的校園入手,讓學生說一說進入校園首先看到什么花。

2、學生細心觀察并思考,說出自己的發現。

3、交流匯報:我們的校園里有玉蘭花、月季、牡丹、櫻花、杏花等。

4、教師提問:同學們能說一說桃花與杏花的花瓣的形狀有什么不同嗎?

5、歸納總結:我們可以從桃花與杏花的花瓣的形狀來區分。桃花的花瓣比較長,杏花的花

瓣比較圓。(此外,可以從兩種花的顏色、味道、開花時間的早晚等判斷杏花和桃花。)

(-)走進校園觀樹。

1、教師提問:我們的校園里種植了那些樹木?

2、學生仔細觀察。說出校園里的樹。

3、交流匯報。教師可引導其他小組及時補充完整,提出問題:同學們能說出松樹葉和柏樹

葉有什么不同嗎?

4、歸納小結:松樹的葉子像一根根細針;柏樹的葉子呈魚鱗狀。

(三)走進校園看菜。

1、教師提問:我們的校園里不但有花、有樹,還有一塊塊小菜園,同學們認識這些蔬菜嗎?

2、學生仔細觀察,說出校園里的蔬菜。

3、交流匯報。教師可引導其他小組及時補充完整。

4、學生歸納:校園里有韭菜、菠菜、雞腿蔥等。

5、教師提問:同學們是怎樣區分韭菜、菠菜、雞腿蔥等。

6、學生思考:我們可以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鼻子聞一聞,用舌頭嘗一嘗。

7、教師總結:同學們在科學課上可以用到這些觀察方法。

(四)走進大自然認識植物。

1、教師讓學生從熟悉的校園周圍入手,仔細觀察地里有什么植物,并借助幻燈片出示校園

周圍的植物。

2、學生細心觀察,說出自己的發現。

3、歸納小結:地里有玉米、谷子、高粱等植物。

4、教師提問:同學們認識這兩種植物(出示玉米、金魚藻圖片)嗎?

5、學生細心觀察,說出自己的發現。

6、歸納小結:植物的生長環境不同,有的生長在水里,有的生長在土里。

(五)對比認識。

教師提問:同學們是怎樣區分芹菜和芫荽的,說說你們的區分的辦法。

(五)梳理總結。

1、學生回憶本節課認識的植物名稱。

2、教師總結:想菠菜、柳樹、月季……都是植物,植物屬于生物。

我們在活動過程中,發現桃花和杏花的花瓣,松樹葉和柏樹葉,芹菜和芫荽的相同與不同,

就是在進行比較。

三、課后拓展

提出問題:在校園里找一找課堂上認識的植物,說一說這些植物的名稱。

15、番茄與番茄醬

教學目標:

1、知道植物、動物、河流、山脈、海洋等構成了自然世界,建筑物、紡織產品、交通工具、

家用電器、通信工具等構成了人工世界;知道我們周圍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設計并制造出來的。

2、在教師指導下,能從觀察、制作活動中認識物體的外部形態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自然現象表現出探究興趣。

4、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需要從自然界獲取資源。

教學過程:

一、問題與猜測

謎語導入:紅紅臉蛋像蘋果,切開里面汁兒多,生吃熟食都可以,酸酸甜甜就是我。打一種

蔬菜。

學生回答:西紅柿。

師(出示西紅柿實物):西紅柿也叫番茄,是大家喜歡吃的一種蔬菜,它是怎么來的呢?今

天我們就一起學習。

二、探究與實踐

(-)番茄的生長過程。

小組討論番茄的生長過程,小組代表回答。

教師播放視頻:小番茄的生長旅程。

小組交流、總結防竊的生長過程一一種子入土、生根發芽,長成植株,開花結果。

教師點評、總結:像番茄這樣自然生長的物品屬于自然世界。

(二)我們來做番茄醬

番茄和番茄醬有什么不同呢?

教師播放制作番茄醬的視頻。

學生總結制作流程:洗凈、去皮、切塊、打碎、熬煮、加佐料、裝瓶密封等。

師生一起制作番茄醬。

小組交流制作番茄醬的體會與收獲:番茄醬是人加工制造出來的產品。

教師提問:還有哪些想番茄醬這樣有人加工制作出來的產品?

學生討論回答:蘋果醬、梨汁等有人工加工制造出來的產品屬于人工世界。

三、拓展與創新

教師出示小麥與面粉、樹木與木桌、石頭與石雕的圖片。

教師要求學生舉例說出生活中哪些物品屬于自然世界,哪些物品屬于人工世界?

學生回答。

教師出示房子、河流、紡織產品、建筑物等圖片。

教師指導學生分析哪些屬于自然世界、如河流、湖泊、山脈、動物、植物等;有些屬于人工

世界,如家用電器、通信工具、建筑物等。

16、做個小掛鉤

教學目標:

1、知道我們周圍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設計并制造出來的0?

2、能簡要講述小掛鉤的設計與制作過程。

3、樂于表達、講述在制作小掛鉤式的創意和想法。

4、初步了解產品的創造力來源于人們的需求。

活動準備:曲別針、鐵絲、銅絲、手帕或毛巾、掛鉤、視頻資料、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與需求

教師出示衣服和毛巾擺放雜亂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并講述這種做法的缺點。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意識到應該吧衣服和毛巾用掛鉤掛起來。

教師提問:如何制作掛鉤?(板書:做個小掛鉤。)

二、設計與制作

(-)設計小掛鉤。

教師用課件出示生活中常用的簡單小掛鉤,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設計小掛鉤。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設計小掛鉤的形狀,并畫下來,教師適時幫助、引導。

學生小組間展示、評價設計方案,教師指導學生選出最佳的機組設計方案。

學生設計完成后,教師指導學生討論選擇什么材料,并說明理由。

教師總結:小掛鉤的形狀和材料可以從多角度去選擇。

(-)做個小掛鉤。

學生各個小組在最佳設計方案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案并進行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指導學生測試小掛鉤的性能,完善作品。

學生在小組間展示、評價制作的小掛鉤,交流制作過程及使用體會。

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

三、拓展與創新

教師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小掛鉤是怎么來的”。

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的小掛鉤的設計、制作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掛鉤是由人設計并制作走出來的”。

教師讓學生討論還有哪些產品是由人設計并制造出來的。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進行交流。

教師總結:我們周圍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設計并制造出來的。

板書設計:人工世界是由人設計并制造出來的。

14、土壤中的小動物

教學目標:

1、觀察并描述周圍的土壤中生活著的動物,初步認識土壤與動物的關系.

2、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感官或簡單工具觀察土壤中的小動物,并做好記錄。

3、在研究土壤中小動物的活動中,體驗到合作交流的樂趣。

4、關愛生命,珍惜土壤資源,熱愛大自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談話:同學們,在我們腳下的土壤中生活著一支龐大的土壤動物大軍,它們默默無聞、勤勞

不息地耕耘者。它們雖小,但卻是動物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近

土壤中的動物王國,探尋其中的奧秘。

師生交流,導入新課。

教師板書課題“土壤中的小動物”。

二、探究活動

(-)土壤中生活著那些小動物?

1、談話:同學們知道土壤中有哪些小動物嗎?你們在生活中有過和它們親密接觸的經歷

嗎?誰能具體說一說?

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交流已知的土壤中的小動物,說說這小動物的特點。有過觀察經驗的同

學可說一說自己的觀察經歷。

2、談話:看來同學們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多同學還親自觀察過它們。老師還想考考你

們,人是土壤中的這些小動物嗎?

課件出示土壤剖面圖,認一認土壤中小動物的名稱及其特點。

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進行小結,并播放土壤中的小動物視頻資料,學生觀看資料,了解比較

有代表性的幾種小動物的特點。

3、談話:看完后,同學們有什么感想?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結:土壤中生活著許多小動物。它們在土壤里默默生活著,與土壤的關系非常密切。土壤

就是這些動物的家。

(二)找一找,校園的土壤中生活著那些小動物。

1、談話:土壤中的動物大君真是豐富多彩,大自然更是奇妙無窮。接下來,我們就走出教

室,到美麗的校園里觀察土壤中小動物的奧秘。

2、觀察小動物時,同學們覺得應該重點觀察什么?怎么觀察?怎么記錄觀察到的小動物?

學生匯報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制定簡單的觀察計劃,明確觀察內容,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觀察。

(三)交流提升,說說土壤中小動物的特點。

1、談話:剛才同學們研究的那么投入,肯定有了新發現。那個小組想來交流一下你們的發

現。

各小組匯報。交流觀察發現。

2、談話:同學們覺得在剛才的觀察活動中,哪些地方做得比較好?哪些地方還可以改進?

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說說自己小組在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地方,如記錄的現象形象、生動,

小組合作默契,觀察中沒有驚擾小動物等。同時;也說說需要改進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談話:同學們,只要我們深入了解,就會發現小動物更多美麗的地方。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

課后繼續對土壤中的小動物進行跟蹤研究。

12>土壤與植物

教學目標:

1、觀察并描述周圍的土壤上生長著的植物,初步認識土壤與植物的關系。

2、在教師指導下,利用感官或借助簡單工具觀察土壤上生長的植物,并做好記錄。

3、愿意再觀察土壤與植物的活動中與他人合作、交流,體驗其中的樂趣。

4、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