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心理學導論》
前言
這門課占100分,是最大的部分,也是考研出題最細致的地方,當然也是大家拿分的主要環節,這里的題目一遍都很基礎。
結構一般是(19個單選+4個多選+2個簡答+1論述),不過每年可能不一樣,大致差不多。
這部分參考書目如下:
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大綱(2011年版)教育部考試中心
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大綱解析(2011年版)高教
普通心理學彭聃齡第三版北師大出版社(2004年版)
心理學導論梁寧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普通心理學第四版葉奕乾何存道梁寧建(2010年版)
社會心理學金盛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心理學統考重難點手冊2011第三版
MJ心理大綱詳解(小白修訂版)
[心理學].Peter.0.Gray.Psychology.5th
開始
一、心理學概述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一般兩道單選)
要點:兩大關系+五大方法+七大流派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的一門科學。
宏觀上包括個體心理,團體與社會心理和動物心理,狹義上主要指人的一切精神活動。
一般把統一的人的心理現象劃分為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兩個部分:心理過程和人格(有的書叫個性)
心理過程:在一定時間和環境中發生、發展的心理活動過程。
包括:1、認知過程:指人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或者對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
2、情緒情感過程:人腦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身物質和精神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它是人對客觀事物要求的反應。
3、意志過程: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克服內部和外部困難,力求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是人意識能動性的集中表現,是人意志的體
現,也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注意是伴隨心理活動過程中的心理特性。
人格(個性)
人格是指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總稱。即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或獨特性。
1、心理動力(個性傾向性)
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及對活動對象的選擇與趨向,是人從事活動的指向性與基本動力。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
人生觀'世界觀等。因此,心理動力制約著心理活動的性質與變化,并且對人的行為習慣起著最高的調節作用。
2、心理特征
是人在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中形成的穩定而經常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是個體多種心理特點的獨特結合,集中反映了
一個人的心理面貌,主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兩大關系】
心理過程中三者的關系:
認知過程是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的基礎;同樣,只有在認知和情感的基礎上,人才能自覺地進行意志行動;反過來,情感,意志
過程又對認知產生巨大的影響,成為調節和控制認知活動的一種內在因素。
心理過程和人格之間的關系:
人的心理過程與人彼此密切聯系而構成整體。沒有心理過程,人格無法形成。反之,人格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過程。首先,心理動力
與心理過程相互作用。人的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總是在某種心理動力的推動下進行的。其次,心理特征是通過心理過
程形成和表現出來的,如果沒有對自己和客觀環境的認知,產生情緒情感和意志行為,心理特征就不可能形成,更無從表現;已經形
成的心理特性又會影響和制約人的心理過程。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觀察法:在自然條件下對心理現象的外部活動進行有系統、有計劃的觀察從中發現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的規律。
適用條件:1、所研究的對象無法控制。2、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行為的出現可能產生影響
3、由于社會道德的要求,不能對某種現象進行控制。
優點:1、適用范圍較大。2、簡便易行。3所得材料比較真實。
缺點:1、難以進行重復驗證。2、沒有對無關變量加以控制,結果難以精確。3、難以控制目標現象的出現。4、受觀察者主觀影響較
大
實驗法: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
包括自然實驗和實驗室實驗
優點:1、可揭示因果關系2、可重復、可檢驗3、數量化指標明確
缺點:1、實驗條件控制的人工人為性2、實驗干涉程度高3、對于復雜行為無法測量
4、不適用于探索性研究
測驗法:用一套預先經過標準化的問題來測量某種心理品質的方法。
優點:1、量表編制十分嚴謹,效果可靠。2、量化程度高,數據易于處理。3、有常模進行比較。4、種類多,靈活方便。
缺點:1、難以對結果進行定性分析2、不能揭示變量間的因果關系3、對施測者要求較高4、有非人為因素的干擾。
調查法:預先擬就問題,讓被調查者自由表達其態度或意見的方法。
包括:問卷調查法和晤談法
問卷法:通過由一系列問題構成的調查表收集資料以測量人的行為和態度方法。
優點1、可獲得大量有效數據2、可以測量出個人態度和觀點
缺點1、問卷回收率低2、自我報告的真實性3、選擇無偏向樣本困難
晤談法:通過訪員和受訪人面對面地交談來了解受訪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方法
優點:1、可以對個別被試進行深入研究2、可以對復雜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缺點:1、收研究者的主觀傾向影響較大2、對被試的錯誤的回憶無法識別
個案法:對某個被試進行深入而詳盡的觀察與研究,以便發現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現象的原因。
優點:探索性強,可以為所研究的問題提供詳盡,全面的深層資料。
缺點:花費時間多,結論難以推廣
幾乎非實驗法的缺點都可以加上不能揭示因果關系。
(三)主要的心理學流派
1.構造主義心理學
代表人物:馮特、鐵欽納
主要觀點: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并把經驗分為感覺、意想和激情狀態三種元素。強調意識的構成成分。
研究方法:內省法
評價:構造心理學的誕生使心理學擺脫了思辨,走上了實驗研究的道路,使其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但這個學派所從事的純內省分析,
嚴重脫離實際,因而其結局必然是短命的。
2.機能主義心理學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爾等
主要觀點:主張心理學的目的是研究個體適應環境時的心理或意識的功能,強調意識是一個連續的不斷變化的整體,即“意識流”,
反對把心理學指看作一門純科學,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評價:機能主義是在反對構造主義心理學的過程中產生的,其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推動了美國心理學面向實際的發展。
3.行為主義心理學
代表人物:華生、斯金納、班杜拉
主要觀點:1、行為主義根本就不同意將意識作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題,認為心理學應是行為的科學,其對象應該是可以觀察的行為,應
該遵循刺激一反應的公式,認為研究的目的是尋找預測和控制行為的途徑。2、行為不是由遺傳決定的,而是在環境因素影響下學習的
結果。
研究方法:實驗法
評價:行為主義學派的主張過于極端,否定意識研究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學的健康發展,但他們對于研究客觀性的強調,對于使心
理學沿著客觀科學的道路走下去有著積極的意義。
4.格式塔心理學
代表人物:韋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主要觀點:格式塔在德文中意味著“整體”,該學派主張心理的整體性,著名觀點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整體先于部分存在。因此心
理過程都該作為整體來研究。
研究方法:實驗法
評價:盡管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是主觀唯心論,但該學派反復強調整體并不等于部分的總和,整體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約著部分
的性質和意義的理論觀點則是正確的,且他們對于知覺、學習及思維等的研究成果至今還具有積極的意義,促進了認知心理學的興起。
5.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等
主要觀點: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的一切個體和社會的行為,都會不斷受到無意識的影響,并且表現在人的正常和異常行為中。
研究方法:自由聯想,個案法等
評價:精神分析學派重視動機的研究和無意識現象的研究,但是他們過分強調無意識的作用,早期的理論具有泛性論的特點,這些都
是錯誤的。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精神分析學派修正了弗洛伊德原有的理論,更強調其他因素對產生精神疾病和人格發展的影響。
6.人本主義心理學
代表人物:馬斯洛、羅杰斯
主要觀點:人本主義學派主張心理學的研究應以正常人為對象,研究人類不同于動物的一些復雜經驗,人物為人的本質是好的、善良
的,強調人在充分發展自我潛力時,力爭實現自我的各種需要,從而建立完善的自我,并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終達到自我實現。
評價:人本主義心理學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去研究人性,沖淡了心理學純科學的色彩,,被譽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但其理論體
系仍不完備,其人性本善的觀點也還有待商討。
7.認知心理學
代表人物:皮亞杰、奈瑟、紐維爾、西蒙等
主要觀點:認知心理學認為人不是被動的刺激物接受者,人腦中進行著積極的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認知過程)。他們將
人與計算機進行類比,認為人的系統和計算機一樣,知識的獲得也是以個對信息的輸入、轉換、存儲和提取的過程。
研究方法:反應時記錄法、口語報告法、計算機模擬等
評價:認知心理學的出現使得科學家們相信,了解人的心理活動的腦機制,特別是認知功能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才能真正揭示腦的秘
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點,在新世紀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有望成為心理學發展的主流。
二、心理學和行為的生物學基礎(一般兩道單選)
要點:四大腦區+一大優勢+四大學說
(-)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
1、神經元
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機構和機能的單位。基本作用是接受和傳遞信息。1891年瓦爾代耶提出。數量大概為100億個
組成:由胞體、樹突和軸突三部分組成
樹突較短,負責接受刺激,將沖動傳向胞體。
軸突較長,將沖動傳出胞體。且每根神經元上只有一根。
分類;按突起數目分為單級雙極和多級神經元;按功能分為內導(感覺),外導(運動)和中間神經元
膠質細胞:位于神經元之間,數量有1000億個
功能:1、為神經元生長提供了線路。2、在神經元周圍形成髓鞘,使沖動得以快速傳導.3、給神經元運輸養分。
神經沖動兩種傳導方式:細胞內是電傳導,細胞間是化學傳導。
神經元處于靜息狀態時,軸突內負外正,-70毫伏
受到刺激時產生動作電位,內正外負,+40毫伏
電傳導:服從全或無法則,即強度不減弱,類似放鞭炮。
2、突觸
突觸是神經元之間相接觸的部位
結構:突觸前成分、突觸間隙、突觸后成分
負責化學傳導,通過釋放遞質來完成的。是腦內信號傳遞的主要方式。
遞質有興奮型(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和抑制性(多巴胺,甘氨酸)兩類。
神經回路:神經元通過突出建立的聯系,包括發散式,聚合式和環式。是腦內處理信息的基本單位。
3、周圍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
周圍神經系統包括:腦神經,脊神經和植物性神經
腦神經(12對)主要負責頭面部的感覺和運動。也有一般內臟感覺。
脊神經(31對)主要負責軀體的感覺和運動。也有內臟運動和感覺。
植物性神經:由萊爾提出,蘭格萊將它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主要作用是支配內臟運動和腺體分泌。交感神經在緊急情況加快新陳代謝以應付危機。副交感神經起著平衡作用,抑制過度興奮,使
他們獲得必要的休息。兩者拮抗作用。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
脊髓:低級中樞,中央是灰質,外面是白質。作用:1、腦和周圍神經系統的橋梁。2、可以完成一些簡單的反射活動(膝跳反射)。
腦:包括大腦,小腦,腦干,間腦,邊緣系統
大腦:頂葉(頭頂),枕葉(腦后),額葉(額頭),顆葉(耳朵)
表面是灰質,大量神經細胞和無髓鞘的神經纖維,即大腦皮層。
里面是白質,大量神經纖維的髓質。
中間相連的部分叫臍月氏體
小腦:負責大腦維持身體平衡與協調運動。
腦干:包括延腦,中腦,橋腦
延腦:生命中樞,中腦:視聽覺反射中樞,負責身體姿勢與隨意運動。紅核損壞會出現舞蹈癥。橋腦:橋接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對
人的睡眠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腦干廣大區域有網狀系統,負責集體的覺醒和意識狀態,對保持大腦的興奮性和維持注意有密切的關系,如果破壞重者昏迷。也對肌
肉的活動有關。
間腦:包括丘腦和下丘腦,丘腦是中繼站,對除嗅覺外的所有感官信息進行初步加工。也是網狀系統的一部分對睡眠和覺醒有重要意
義。
下丘腦:是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皮下中樞,對維持體內平衡和內分泌有重要意義。也可產生快樂和不快樂的情緒體驗。
邊緣系統:大腦內側最深層的邊緣。與本能活動有關。出現最晚。海馬對記憶,杏仁核對情緒都要重要作用。
(-)大腦皮層及其機能
1、大腦皮層感覺區及其機能
視覺區:枕葉,產生初級形式的視覺,如破壞則全盲
聽覺區:撅葉,產生初級形式的聽覺,如破壞則全聾
機體感覺區:中央后回,產生觸壓覺,溫度覺,運動覺和內臟感覺。軀體投射關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頭面部是左右交叉上下
一致的。投射面積取決于他們在機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2、大腦皮層運動區及其機能
初級運動區:中央前回,發出動作指令,調節身體姿勢和運動軀體投射關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頭面部是左右交叉上下一致的。
投射面積取決于他們在機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3、言語區:言語運動區,布洛卡區,控制舌頭和顆的運動,如果損壞則說話不流利,漏詞,形成電報式語言。言語聽覺區,威爾尼克
區,損壞將不能理解口語,不能重復剛才聽過的句子,不能完成聽寫活動。言語視覺區,角回,損壞將不能理解書面語言,看不懂文
字材料,失讀癥。
4、聯合區:范圍很廣居于整合或聯合功能的腦區,不接受感覺的直接輸入,也不直接支配運動。進化水平越高所占面積越大,人腦占
4/5。如果損壞回得“不識癥”如視覺聯合區損壞,有光感但不能識別形狀,能看見物體但不認識。默葉聯合區與記憶有關,運動聯合
區負責精細運動和活動的協調,如損壞,提琴家雖能動手指但不能演奏樂曲。前額聯合區,與高級認知活動有密切關系。也與行為控
制和人格發展有關系。
5、大腦兩半球單側化優勢
當時用于治療癲癇病人,通過切除掰月氐體,人為的將大腦兩半球分開了。斯佩里根據割裂腦的研究認為兩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語言
功能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負責言語,閱讀,書寫,數學和邏輯思維。右半球主要負責,空間關系,情緒,欣賞音樂和藝術。但是一側
化也不是絕對的,只不過優勢半球相對激活程度更高。另外,右利手的人,大部分右腦的機能也被定位在左半球了,如果損壞也會喪
失諸如空間方位這些機能。
實驗過程:
斯佩里設計了一種帶有左右兩個顯象屏幕的測試裝置,能使一側屏幕上出現的視覺信息(字)只能到達人的對側大腦半球。實驗結果
表明,若在右側屏幕上出現“蘋果”兩字,病人很容易讀出來,并能用右手寫出這兩個字。這兩個字若出現在左側屏幕,病人就不能讀出,
或者僅僅能主訴看到了一個閃光。
(=)腦機能學說
1、定位說
大腦的機能定位在大腦的不同區域。
起源于加爾和斯柏茲姆的顱相學。開始于波伊勞德認為語言位于大腦額葉。布洛卡,運動性失語癥,左側額葉受損。維爾尼克,聽覺
性失語癥,撅葉受損。潘菲爾德,電刺激潁葉,回憶童年往事,記憶定位在飄葉。海馬一記憶,杏仁核一情緒,下丘腦一進食
和飲水。
2、整體說
大腦是以整體發揮作用
弗洛倫斯,雞和鴿子,局部損毀法,開始很少運動,后來會恢復,認為,功能的喪失與特定部位無關與受損面積有關。
拉什利,白鼠,腦損毀術。結論也是功能的喪失與特定部位無關與受損面積有關。從了提出了均勢原理:大腦各個部分幾乎也相同的
程度對學習發生興趣。總體活動原理:學習效率與受損面積成反比與受損面積無關。
3、機能系統說
魯利亞認為,腦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機能系統。機能系統的個別環節受損,會影響高級心理機能。并把大腦分為三個機能系統。
第一機能系統,動力系統。負責調節激活與維持覺醒。
第二機能系統,信息處理系統。負責信息接受,加工,處理。
第三機能系統,行為調節系統。編制行為程序,調節和控制行為。
心理活動是三個機能系統相互作用,協同活動的結果,彼此間又各自起不同的作用。
4、模塊說
認知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認為,人腦在結構和功能上是有高度專門化,并且相對獨立的模塊組成的。這些模塊復雜而巧妙的結合,是
實施復雜而精細認知功能的基礎。
后記:
拉什利后來做的實驗比弗洛倫斯先進之處在于原先的雞和鴿子,沒有新皮層,而白鼠有。雖然實驗幾乎一樣。結論也差不多。基本上
國外稍有點改進就會馬上作為一個新理論提出,吐槽下。
另外機能系統說的提出真是認知心理學興起的時候,所以帶有早期認知的色彩,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大腦,認為,大腦先激活然后加工
最后產生行為這么個簡單的機制。
模塊說是認知心理學占主導以后,這時主要是和電腦進行類比,把人腦看做電腦。正因為,cpu,硬盤,內存的巧妙結合,電腦便能工
作了,認為人腦也是如此。
看到前額聯合區,我想起了,《美少女特工隊》和《禁閉島》兩部電影,很多年前對于精神病患者,特別是有暴力傾向的那種,要實
施前額腦葉切除手術。該手術可以減少攻擊行為,所有患者的癥狀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據說手術工具是一把錐子和一把榔頭,然后
從病人眼眶打進去。(真恐怖!)結果大部分病人從瘋子變成了癡呆!?現在已經取消了。
介紹:
瓦爾代耶德國解剖學家。1836年10月6日生于不倫瑞克;1921年1月23日卒于柏林。提出了神經元學說,并首先提出染色體的名
稱。
斯佩里(1913—1994)美國神經心理學家,用測驗的方法研究了裂腦病人的心理特征,證明大腦兩半球的功能具有顯著差異,提出兩
個腦的概念。曾榮獲國家科學獎,I960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71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杰出科學貢獻獎,1981年獲諾貝爾
生理學或醫學獎
拉什利(Lashley,KarlSpencer,1890~1958),美國生理心理學家。1890年6月7日生,1958年8月7日卒于巴黎。1915年獲霍
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1929年當選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和實驗很有貢獻。1929年他的重要專著《大腦機制與
智能》出版,提出的大腦功能兩大原理著稱于世,即①均勢原理②總體活動原理
魯利亞(1902?1977)蘇聯心理學家。神經心理學創始人。1902年7月16日生于喀山,1977年8月15日卒于莫斯科。1921年畢業于
喀山大學社會科學系。1937年畢業于莫斯科第一醫學院。先后獲得教育科學博士和醫學博士學位。1945年起任莫斯科大學教授。1968
年為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1969-1972年擔任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副主席.
三、意識和注意(一般兩道單選或一道簡答,09年還考過綜合)
要點:四大品質+六大理論
(一)意識與無意識
1、意識的含義
⑴意識是一種覺知(覺察存在)(2)意識是一種高級的心理官能(調控心理活動)(3)意識是一種心理狀態(覺醒、警覺)
2、意識的種類
無意識:個體不曾覺察要的心理活動過程
無意識現象:1、無意識行為,自動化行為(邊騎自行車邊講話)2、對刺激的無意識,沒有覺察到刺激對他們行為產生的影響(在電
視節目中插播一個短到你看不見的廣告,但無意識能覺察到,你對它的好感度就會上升)3盲視,由腦損傷引起的對刺激的無意識。
(一個盲人穿過一條擺滿雜物的走廊一他沒有碰到任何障礙物,順利通過了,現場的研究人員也沒有發現他使用過什么特殊伎倆。
這就是曾在科學史上引起巨大爭議的盲視現象:眼睛看見了某個物體,自己卻不知道,而且很多正常人也擁有這樣的“超能力”。)。
前意識:保持在人腦中的過去經驗一瞬間未被意識到,但隨時可以進入意識。(比如你的長時記憶,不問你的話是不會去提取的)
潛意識:對正在進行的某種心理活動和行為,本身毫無察覺。(口誤,筆誤)
3、意識的功能
1、覺知功能,不僅能意識到客觀物體的存在,也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以及行為與環境是否和諧,內在關系怎樣。
2、計劃功能,人的心理與行為是有計劃的,動物沒有
3,選擇功能,人能夠選擇最有效的刺激,過濾并限制無關信息的輸入,減少不斷輸入的能量。
4、監控功能,了解內部心理活動與外部環境信息,調節和控制他們之間的關系
4、睡眠與夢
睡眠包括四個階段+快速眼動睡眠
覺醒:B波,頻率高,波幅小
休息:a波,頻率較低,波幅稍大
第一階段:淺睡階段,混合的頻率和波幅都較低的波,持續10分鐘,容易驚醒。
第二階段:偶爾出現,短暫爆發,頻率高,波幅大的腦電波,叫睡眠錠,持續20分鐘,較難喚醒。
第三階段:頻率繼續降低,波幅變大,出現5(德爾塔)波(頻率更低,波幅更大),有時也會出現睡眠錠,持續40分鐘。
第四階段:大多數腦波開始呈現5波時,說明進入深度睡眠階段,有時發生夢游,夢吃(說夢話),尿床。
后兩個也叫慢波睡眠(sws)前四個階段大概要持續1個小時到90分鐘。
快速眼動睡眠:腦電迅速改變,5波消失,高頻率,低波幅的,a波出現(與清醒時類似)。眼球開始左右上下運動,報告夢境。另
外血壓和心率不規則,呼吸急促,如清醒時一樣,但肌肉依然松軟。
解釋:1、功能恢復理論:工作了一天,累了,身體要休息。有人提出,快速眼動睡眠對心理健康很重要。
2、生態學理論:祖先晚上躲山洞里,為了減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傷害,進化后,演變成周期性變化的一個環節。
睡眠的特征:1、普遍性2、必須性(人都是要睡的,不睡會死的)
夢:在睡眠中產生想像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
夢功能的解釋:
1、精神分析的觀點,弗洛伊德和榮格認為,夢是潛意識過程的顯現,是通向潛意識的康莊大道。被壓抑的潛意識,以某種形式得到釋
放。
2,生理性觀點,霍布森認為,夢的本質是我們對腦隨機神經活動的體驗。關于奇異夢境的研究。
3、認知觀點,福克斯認為夢可以將個體的知覺和行為經驗重新編碼和整合,使之轉化為知識。如REM睡眠剝奪會導致,記憶力下降。
夜晚帽可以記錄睡眠的眼動和腦波,斯騰浩瑞關于夢境轉換的研究發現,轉換也是有一定規則的。
(-)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義
注意是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指向性,選擇某個對象而忽略另一些對象。集中性是在指向某個對象后,在這個對象上集中起
來。集中性高時,指向性就小。
注意和意識的關系:
區別,(1)注意不等于意識,注意是心理活動,意識是心理體驗(2)注意比意識更為主動和易于控制
聯系,(1)處于注意狀態時,意識比較清晰。(2)注意所指向的內容,一般處于意識的中心。
2、注意的功能:
1、選擇功能,有選擇性的指向符合自己需要的事物,而排除無關事物的影響。
2、維持功能,注意能使心理活動穩定在選擇對象上,直至達到一定目的為止。
3、調節與監督功能,覺察事物的變化,調節心理與行為相適應,是個體能及時發現錯誤并給予糾正。
3、注意的種類:
1、不隨意注意:事先沒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依賴于刺激物本身的特性(突然闖進來一個人)。
引起原因:1、刺激物本身的特點(相對強度)2、人本身的狀態(需要,期待)
2、隨意注意: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只有人才有。(比如背重點)
引起原因:1、任務和目的(目標越明確越具體,越容易引起)2、興趣(有趣的事物容易,且對活動結果的興趣即間接興趣也可以)3、
活動的組織(有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的人容易)4、過去經驗(熟悉的話,容易理解,便能較好的維持)5、人格(頑強人格容易,薄
弱人格難維持)【注:P191彭書上每點后加有依從性,我認為可以省略,加了反而理解困難】
3、隨意后注意:有一定的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在隨意注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引起原因:1、直接興趣2、熟練程度
隨意注意和不隨意注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三)注意的生理機制和外部表現
1、注意的外部表現
1、適應性運動(朝向反射)2、無關運動的停止(鴉雀無聲)3、呼吸變得輕緩(屏息凝視〉o但是不排除有人是裝的。
2、注意的生理機制
1、朝向反射,由新異刺激物引進的反射,表現為朝向刺激物,是注意最初級的生理機制。并會伴隨生理喚醒,有助于提高感官的感受
性。
2、腦干網狀結構,負責維持大腦覺醒,保證大腦能有效加工特定信號。
3、邊緣系統和大腦皮層
邊緣系統負責對新舊刺激進行選擇,如果損壞會出現高度分心現象。
大腦皮層,主動調節行為,對信息進行選擇。如果額葉損傷會表現出對新異刺激過分敏感。原因是額葉有抑制興奮的作用。
度四)注意的題
1、注意的廣度,一瞬間內意識到對象的數量。速示器測定表明0.1s知覺到的數量可作為注意的廣度。成人一般把握8-9個黑色圓點。
3-4個沒有聯系的漢字。一目十行反映注意的廣度
影響因素:1、對象的特點(有關聯)2、活動任務和知識經驗(知識豐富,任務簡單的廣度大)3、注意策略。
2、注意的穩定性,注意在同一對象或活動上所能持續的時間。用警戒任務來測定。與它相反的品質叫注意分散。
但是長時間的注意同一物體,注意會不隨意的厲害該物體,稱為注意動搖或起伏。周期為8—10秒。
影響因素:1、對象本身的特定。(復雜,注意穩定,單調則不穩定)2、活動的目的和任務(任務明確則穩定)3、人的主觀狀態(對
事物的興趣)4、個體差異
3、注意分配,在同一時間注意指向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對象。是后天學習和訓練的結果。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說的是注意的分配。通過雙
作業任務來檢測。
影響因素:1、活動的熟練程度2、同時進行幾種活動之間的關系(聯系緊密有利于分配)
4、注意轉移,根據一定的目的,主動的把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與注意的分散不同,注意的轉移是主動的。
影響因素:1、原來活動吸引注意的強度。2、新事物的性質和意義(吸引力越強,越符合人的需要和興趣,注意轉移就迅速〉3、神經
過程的靈活性
(五)注意的認知理論
1、注意的選擇認知理論
聚焦在對信息的選擇在哪個階段
1、過濾器理論
布羅德本特根據切里的雙耳分聽的實驗結果認為,神經系統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對所有感覺刺激進行加工。當
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系統時,要預先經過一個過濾機制。只有一部分信息通過這個機制并接受進一步的加工,其他信息就
被阻斷在外面,而完全喪失了。
2、衰減理論
特瑞斯曼根據格雷的雙耳分聽實驗認為,當信息通過過濾裝置時,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強度上減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了。不同刺
激的激活閾限是不同的。激活閾限低的,在出現在非追隨通道時,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如火警,自己的名字)
3、后期選擇理論
多伊奇提出,諾爾曼完善。認為所有信息在進入過濾裝置前已經收到了充分的分析,然后才進入過濾裝置。
4、多階段選擇理論
約翰斯頓等人認為,選擇過程在不同的加工階段都有可能發生。選擇之前的加工階段越多,需要的認知資源也就越多且依賴于當前的
任務要求。
(-)注意分配的認知資源理論
聚焦在注意是如何協調不同的認知任務與認知活動的
1、認知資源理論
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對刺激的識別需要占用認知資源,當刺激越復雜或加工任務越復雜時,占用的認知資源就越多。當認知資源完全
被占用時,新的刺激將得不到加工。而且認知系統有一個自己負責資源的分配。受我們控制,這樣我們可以把認知資源分配到重要的
刺激上。
2、雙加工理論
謝夫林等人認為,人的認知加工有兩類:自動化加工和受意識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動化加工不受認知資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
動化進行的。而受意識控制的加工受到認知資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參與,可以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
受意識控制的加工在經過大量練習后有可能轉變為自動化加工。(一邊看電視一邊織毛衣)
后記
這一章內容說的是意識和注意,放在第三章,作為認知的開頭是非常合適的,也說明了他貫穿于與整個認知活動的重要性。這一部分
沒有什么難點。主要是后面幾個理論,要掌握。他們是層層遞進的關系,不斷在前一個理論上發展起來,最早認為注意是對信息進行
選擇的過程,布羅德本特認為不被選擇的信息完全被過濾了,特瑞斯曼認為只是強度上變弱了。多伊奇認為其實在過濾前已經分析過。
約翰斯頓認為,任務的要求對選擇有影響,根據任務可能在不同的階段發生選擇。這樣其實選擇信息利用率其實越來越高了。后面認
知興起以后,認為人有一個自主的選擇機制,會按照需要自動選擇。最后提出了不受認知資源限制的自動化加工。
介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忻學派的創始人。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社會思潮和學術流派之一,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學、教育學、哲學、人類學、文學藝術、倫理學等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榮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早年曾與弗洛伊德合作,后來由于兩人觀點不同而分裂。
與弗洛伊德相比,榮格更強調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負,反對弗洛伊德的自然主義傾向。
布羅德本特(19267993),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實驗心理學家。主張用信息加工理論研究注意、感覺和記憶等認知過程,提出了注意的
“過濾器模型”,為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做出了很大貢獻。1970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75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杰出科學貢獻
獎。
四、感覺
(一)感覺概述(一般兩道單選或一道簡答)
要點:三大定律+十二大現象+六大理論
1、感覺的含義
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認識
感覺的的意義:1、提供了內外環境的信息2、感覺保證了機體與環境的信息平衡3、感覺是一切較高級、較復雜的心理現象的基礎,
是人的全部心理現象的基礎。
2、感覺的種類:外部感覺(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膚覺)和內部感覺(運動覺、平衡機、內臟感覺)
3、感覺測量:揭示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叫絕對感覺閾限,這種能力叫絕對感受性
(絕對感受性(E)和絕對感覺閾限(R)成反比)
剛剛能引起感覺的差別感覺的刺激物間最小刺激量叫差別閾限,這種能力叫差別感受性
(韋伯定律)!<=△1/1(刺激增量與原刺激量之比是韋伯分數)
韋伯分數越小感覺越敏銳,只適用于中等強度。
感覺強度與感覺大小存在兩種關系:費希納的對數定律和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對數定律P=Klogl(P為感覺量,即感覺強度;K為韋伯定律中的常數;I為指的是刺激量。)
公式表明當刺激強度按幾何級數增加時,感覺強度只按算術級上升。當物理量迅速上升時,感覺量是逐步變化的。
注意:費希納的對數定律是在韋伯定律的基礎上研究的,所以該定律只有在中等強度的刺激時才適用。
乘方定律呻m(P為感覺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評定的某類實驗的常定特征。)
4、感覺現象(同一感覺的相互作用:適應,后像,融合,對比,不同感覺的相互作用:感覺補償,聯覺)
(-)視覺
1、視覺的含義
光波作用于人眼產生的感覺
適宜刺激是380—780nm電磁波
2,視覺現象
光波有什么特性相應的,人就會產生什么感覺
光的特性有:強度,空間分布,波長和持續時間
相對應的感覺有:明度,視亮度,視敏度,對比,顏色,適應,后像,閃光融合和視覺掩蔽
明度:明暗程度的感覺,取決于照明強度和本身的反射系數
視亮度:指從黑色表面到白色表面的感覺連續體,只由表面反射系數決定
椎體細胞對紅綠光更敏感,棒體細胞對藍紫光更敏感。所以在傍晚,藍花比紅花更亮。因為傍晚主要是夜視的棒體細胞占主導作用。
也叫普肯耶現象。
顏色:光波作用與人眼產生的視覺經驗,包括(色調,明度,飽和度)
色調取決于光的波長,哪種波長的光占優勢,就報告哪種顏色
明度和上面的明度是一回事
飽和度指顏色的純度,高飽和度的顏色很正。低飽和度的顏色會摻雜其它顏色。
顏色混合:包括色光混合(光波的混合,加法過程)和顏料混合(在調色板上的混合,減法過程)
色弱:對三種波長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
色盲:喪失對某種顏色的感受性。全色盲只能看見灰白,缺乏椎體細胞。
視覺對比:明暗對比(光強在空間分布不同),顏色對比(對象的顏色會朝著背景顏色的補色變化)
馬赫帶現象:馬赫帶一指人們在明暗變化的邊界,常常在亮區看到一條更亮的光帶,而在暗區看到一條更暗的線條。這就是馬赫帶現
象,馬赫帶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經網絡對視覺信息進行加工的結果。
視敏度:指視覺系統分辨最小物體或物體細節的能力。用視角來表示。
最小可見敏度(分辨最小物體的能力,覺察存在),游標敏度(分辨兩條線段相對移動),最小間隔敏度(區別物體間最小間隔的能
力)
視覺適應:暗適應: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過程。時間為30—40分鐘。
明適應:照明開始或由暗處轉入亮處時人眼感受性下降的過程。時間為5分鐘。
視覺適應的意義在于:利用他的規律可以提高視覺的效果,避免異常情況下光對眼睛的破壞。帶紅色眼睛加快暗適應。
后像,刺激物對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覺現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個短暫時間,這種現象就叫后像。正后像和原刺激物相同,
負后像和原刺激物相反。
閃光融合,斷續的閃光由于頻率增加,人們會得到融合的感覺,這種現象叫閃光融合。菲利波特定律認為亮度和閃光融合頻率成對數
關系。
視覺掩蔽,在某種時間條件下,當一個閃光出現在另一個閃光之后,這個閃光能影響到對前一個閃光的覺察,這種效應叫視覺掩蔽。(動
畫)
3、視覺的生理機制
包括(折光機制、感覺機制、傳導機制和中樞機制)
折光機制:光線到達角膜(屈光作用),經晶體,房水,玻璃體(屈光介質)把光線聚焦在視網膜的中央凹部位
感覺機制(換能:光化學反應):也就是將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主要是通過視網膜上的棒體細胞(夜視器官,感受明暗,1.2億,
棒狀,中央窩沒有,距離中央窩在16°到20。處最多)和錐體細胞(晝視器官,感受顏色和細節,600萬,短粗,只有中央窩有,對
光最敏感區域)來完成的,另外,在視神經進入的地方,是對光不敏感的區域叫盲點。
傳導機制(聚合作用):從錐體細胞和棒體細胞傳導至雙極細胞(第一極)到視神經節細胞(第二級)到外側膝狀體發出的神經纖維
(第三級)最后終于于大腦枕葉紋狀區。其間會對信息進行初步加工,另外也會受到側抑制的作用(相鄰感受器之間相互抑制的現象:
產生馬赫帶)
中樞機制:大腦枕葉紋狀區(直接投射)及鄰近腦區(進一步加工),休伯和威塞爾對視覺感受野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釋中樞機
制。大腦皮層的視覺感受野是視網膜上的一定區域或范圍。其間包含的特征覺察器可以自動識別外部事物的個別屬性,如:直線,角
等)。另外,有大細胞通路(M通路):處理運動和形狀,小細胞通路(P通路)處理顏色信息。
4、視覺理論:
三色說
托馬斯?楊假定人的視網膜上有三種不同顏色的感受器)。每種感受器只對一種光波敏感,從而產生不同的顏色經驗。(只有紅色的
光才產生紅色顏色,類似特異化理論)
赫爾姆霍茨進行了改進,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時,將在三種感受器引起不同程度的興奮。各種顏色經驗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應比例活動
而產生的。(紅光來,都能激活只是強度不同。類似模式理論)
但有缺陷,就是無法解釋色盲。因為紅綠色盲能看到黃色。但按照該理論紅綠色盲缺少紅綠感受器,黃色由紅綠混合而成,也就看不
到黃色了。
對立過程理論(四色說)
黑林提出了四色論,這是對立過程理論的前身,黑林認為:視網膜存在著三對視素:黑一白視素、紅一綠視素、黃一藍視素。他們在
光的刺激下表現為對抗的過程,即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赫爾維奇和詹米遜用心理物理學方法證實了黑林的對立過程理論。發現了三
種對立細胞:黑白、紅綠、黃藍。其中黑白細胞與明度有關,紅綠和黃藍細胞與顏色編碼有關。
(他們是合成和分解的關系,光強時,黑白視素分解,表現成白色,光弱時合成后表現成黑色。)
(三)聽覺
1、聽覺的含義
聲波作用于人耳產生的感覺
聲波是聽覺的適宜刺激(16赫茲至20000赫茲)
2、聽覺現象
聲波的物理特性:音調、響度、音色
相應的心理特性:音調、音響、聲音的掩蔽
音調:取決于聲波的頻率。音樂一般在50赫茲一5000赫茲,言語一般在300赫茲到5000赫茲,1000赫茲一4000赫茲是人耳最敏感
區域。
音響:取決于聲音強度或聲壓水平。(Odb—130db),另外音響還和聲音頻率有關(等響曲線,不同頻率音響相同)
聲音的掩蔽:同時作用的其他聲音使聽覺閾限上升的現象。1、和掩蔽音頻率接近的聲音,掩蔽作用大。2、低頻音對高頻音的掩蔽作
用大于高頻音對低頻音的掩蔽作用。3、掩蔽音強度提高時,作用也增加,覆蓋范圍也增大。
3、聽覺的生理機制
聲波傳遞:經由耳廓和外耳道,將聲波傳進來,引起三塊聽小骨的機械運動(生理性傳遞),引起耳蝸液的震動。
感覺機制(換能):液體的振動引起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上的毛細胞的震動,產生動作電位實現換能。
傳導機制和中樞機制:聽神經一腦干髓質一內側膝狀體一大腦皮層
4、聽覺理論
1,頻率理論也叫電話理論。是1886年,物理學家羅.費爾提出來的。認為:內耳的基底膜是和鏡骨按相同頻率運動的。振動的數量
與聲音原有的頻率相適應。如果我們聽到一種頻率低的聲音,聯結卵圓窗的鐐骨每次振動次數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動次數也較少,
如果聲音刺激頻率提高,鏡骨和基底膜都將發生較快的振動。該理論難以解釋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頻率理論很難解釋人耳對聲音頻
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運動。
2,共鳴理論也叫位置理論。赫爾霍姆茨認為,由于基底膜的橫纖維長短不同,靠近蝸底較窄,靠近蝸頂較寬,因而就像一部豎琴的琴
弦一樣,能夠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產生共鳴。聲音剌激的頻率高,短纖維發生共鳴,作出反應;反之,長纖維發生共鳴,作出反應。人
的基底膜約有24000條橫纖維,它們分別反映不同頻率的聲音。共鳴理論強調了基底膜振動對產生音調聽覺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
論。后來人們發現基底膜橫纖維的長短與頻率的高低之間并不對應。
3,行波理論生理學家馮.貝克西發展了共鳴理論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論一行波理論。認為20世紀40年代,生理學家馮?貝克亞西提出,
聲波傳到人耳,將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振動從耳蝸底部開始,逐步向蝸頂推進,振動的幅度也隨著逐漸增高。振動運行到基底膜
的某一部位,振幅達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進而消失。隨著外來聲音頻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部位也不同。聲音頻率越低。
最大振幅接近蝸頂;頻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蝸底(鎮骨處)從而實現了對不同音頻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論難以解釋500赫茲以下的聲
音對基底膜的影響。(但可以用頻率理論解釋)
4,神經齊射理論韋弗爾提出的。認為:當聲音低于400赫茲以下時,聽神經的個別纖維的發放頻率是和聲音頻率對應的。聲音頻率
提高,個別神經纖維無法對它作出反應。在這種情況下,神經纖維按齊射原則發生作用。個別纖維具有較低的發放頻率,它們聯合“齊
射”,就可以反應頻率較高的聲音。用齊射原則可以對5000赫茲以下的聲音進行頻率分析,聲音頻率超過5000赫茲,位置理論是對
頻率進行編碼的惟一基礎。但是,對于5000赫茲以上的頻率,神經齊射理論無法解釋。
(四)其它感覺
皮膚感覺(觸覺,冷覺,溫覺,痛覺)
觸壓覺:觸覺(輕微變形)壓覺(明顯變形)振動覺和癢覺,感受器是神經末梢包括(邁斯納觸覺小體,毛囊神經末梢,環層小體)。
面部對壓力最敏感,兩點閾限手指最敏感,定位最準確在指間和舌尖。
溫度覺:皮膚表面溫度叫生理零度,溫覺(40。更敏感,感受器是羅弗尼氏小體),冷覺(15。最敏感,感受器是克勞斯式球)
痛覺:(感受器是皮膚下各層的自由神經末梢)
嗅覺:由有氣味物質作用于鼻腔上部的嗅細胞中引起的。
味覺:溶于水的化學物質作用于味蕾引起的。舌尖:甜,舌中:咸,兩側:酸,舌后根:苦。
內部感覺:有機體內部狀態和變化的感覺(動覺,平衡機和內臟感覺)
動覺:反映身體各部分位置,運動和肌肉的緊張程度,感受器分別是,肌梭,腱梭和關節小體
平衡覺:由人體做加速或減速的直線運動或旋轉運動引起的,感受器是,前庭和半規管
內臟感覺:內臟作用于臟器壁產生的,是缺乏準確定位的“黑暗感覺”。
后記
感覺這一章是心理學導論當中算是最長的一張了,考點很多,特別是相關現象和理論,其中視覺的生理機制和聽覺理論比較繁瑣。大
部分內容,我都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了一下,一般能把選擇題對付過去,理論我基本上和書上一樣,這個答大題要用專業的話比較好。
要認真理解。不過背起來應該還是比較順利的。
介紹
托馬斯?楊(ThomasYoung,1773?1829)英國醫生、物理學家,光的波動說的奠基人之一。他不僅在物理學領域領袖群英、名享世
界,而且涉獵甚廣,光波學、聲波學、流體動力學、造船工程、潮汐理論、毛細作用、用擺測量引力、虹的理論……力學、數學、光
學、聲學、語言學、動物學、埃及學……他對藝術還頗有興趣,熱愛美術,幾乎會演奏當時的所有樂器,并且會制造天文器材,還研
究了保險經濟問題。而且托馬斯?楊擅長騎馬,并且會耍雜技走鋼絲。
赫爾曼?赫爾姆霍茨HermannvonHelmholtz11821.08.31-1894.09.08,德國物理學家、生理學家兼心理學家,被后人譽為達爾文
之后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出生于德國柏林附近波茨坦市,因病逝于德國柏林夏洛滕區。
貝克西,喬治?馮(BEKESY,GEORGVON1899—1972)美國心理學家。出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的G?馮?貝克西家族,起初在伯爾尼大
學學習,1923年在布達佩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2—1946年執教于布達佩斯大學,1946年轉入斯德哥爾摩的查理一世皇家學院。
1949年受聘于哈佛大學,在S?S?史蒂文斯手下擔任心理物理學方面的高級研突員。從1966年起直到去世,他一直是夏威夷大學主
司感覺研究的教授。
五、知覺(一般是三個單選或一個簡答)
要點:四大特性+七種知覺(包括錯覺)+一大理論
(-)知覺概述
1、知覺的含義
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頭腦中產生對事物整體的認識。部分相加不等于整體,整體先于部分存在(格式塔)。
知覺有三個作用:覺察(發現存在,但不知道是什么),分辨(與其他事物區分開),確認(依據知識經驗,確定知覺到的對象)
2、知覺的組織原則(知覺為圖形,或作為一個整體來知覺)【要結合彭書P144頁或梁書P165頁的圖形來理解】
1、鄰近性(空間上接近的容易知覺為圖形)
2、相似性(相似的成分容易知覺為圖形)
3、對稱性(對稱的部分容易知覺為圖形)、
4、良好連續(空間上具有連續性的部分容易知覺為圖形)
5、共同命運(某些部分按照相同的方向變化和運動時容易知覺為圖形)
6、封閉(封閉的線段容易知覺為圖形)
7、線條朝向(方向相同的容易知覺為圖形)
8、簡單性(具有簡單結構的部分容易知覺為圖形)
這種圖像識別,不僅依賴于當前輸入的信息,而且還依賴于人們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刺激物間的聯系和關系
(啟動現象:前面呈現的詞如果與后面呈現的詞有關系的話,那么后面呈現的詞的識別時間將會更短)
(-)知覺的特性
1、知覺的理解性
在知覺過程中,以過去經驗為依據,力求對知覺的對象作出某種解釋,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隱蔽圖形)
作用:1.理解幫助對象從背景中分出(兩歧圖形);2.理解有助于知覺的整體性(不完整圖形);3.理解能產生知覺期待和預測(當
讀到Wor_的時候會期待最后一個字母是d,k,m,n).
2、知覺的整體性
人的知覺系統具有把個別部分整合為整體的能力。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又依賴于整體(12B14的那個)。整體優先于個別成分的知
覺(內溫HS實驗和拓撲性質的檢測)
不僅依賴于刺激物的結構而且還依賴于個體知識經驗(不懂英文者把英文知覺為一個個字母)
3、知覺的選擇性
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時,總是有選擇的把少數事物作為知覺的對象,把其他事物作為知覺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是物與對象。
從這個意義上,知覺過程就是從背景中分出對象的過程。(兩歧圖形)
知覺定勢:前面的知覺直接影響到了后面的知覺,產生了對后續知覺的準備狀態(吹薩克斯的圖)
4、知覺的恒常性
客觀條件改變,知覺保持相對不變的特性。
形狀恒常性:當我們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物體時,物體在網膜上投射的形狀是不斷變化的。但我們知覺到的物體的形狀并沒有很大的
變化,這就是形狀恒常性。(門從開到關)
大小恒常性:但我們從不同距離觀察同一物體時,物體在網膜上成像的大小是變化的,而知覺到的物體的大小卻不完全隨著距離而變
化,它趨向于原物的實際大小。(艾姆斯小屋)
明度恒常性:在照明條件改變時,物體相對明度或視亮度卻保持不變,這就是明度恒常性.(煤球總是黑色的)
顏色恒常性:一個有顏色的物體在色光照明下,它表面的顏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影響,而是保持相對不變,就是顏色恒常性。(家具在
不同燈光下,顏色保持相對不變)
向恒常性:指人不隨身體部位或視像方向改變而感知物體實際方位的知覺特性。(棒框實驗)(梁書P179)
知覺恒常性的影響因素:視覺線索(各種參照物提供的信息)和知識經驗(建立的對客觀世界的穩定知覺)
(三)空間知覺(對物體空間關系的認識)
1、形狀知覺(二維)
腦對物體形狀知覺的反應
(覺察)形狀的特征分析(之前視覺的時候講過的,特征覺察器可以自動識別外部事物的個別屬性,如:直線,角等)這樣就有了原
始的對形狀的識別了。
(分辨)圖形是視野中的一個面積,借助輪廓從而將其余部分分離出來。同時會受到空間上鄰近其它輪廓和時間上前后出現輪廓的影
響。(輪廓掩蔽)。主觀輪廓和錯覺輪廓就是不存在刺激的梯度變化時也能看到輪廓(彭P144頁有圖,一看便懂)
(確認)圖形識別(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當前獲得的信息確定到知覺到的圖形是什么)比特征分析更高級,就是后面講到的模式識
別理論了。
眼動對形狀知覺的意義:微小的眼動(微動)對于維持視覺映像和避免局部適應有意義,跳動與信息提取有關,保證了新的信息的提
取。
2、大小知覺
腦對物體大小知覺的反應
大小一距離不變假設(埃默特定律):網膜投影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成正比,與距離成反比,用公式表示為:a=A/D,a指網像大小,
A是知覺上物體的大小,D是對象與眼睛的距離。
人們在知覺物體大小時,似乎不自覺地解決了大小與距離的關系,環境中距離線索和網膜投影的大小,都給人們提供了物體大小的信
息,這也是人們能夠保持大小恒常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物體的熟悉性對大小知覺的作用:當熟悉的物體距離改變時,雖然網膜投影的大小隨之改變,但熟悉的大小使人們能較準確地知覺到
物體的實際大小(遠距離估計鉛筆的長度)
臨近物體的大小對比:兩個實際大小相等的物體,在大的物體包圍中的物體顯得小,而在小的物體包圍中的物體顯得大。(多爾波也
夫錯覺,大小球那個)
體態變化與大小知覺:當觀察者俯視或仰視時,知覺對象都會縮小(觀察運動場上的氣球)
3、深度知覺(三維)或距離知覺
腦對物體深度知覺的反應;人們知覺深度都是依賴于線索的。
肌肉線索(生理線索)
調節:指晶狀體的形狀(曲度)由于距離的改變而產生的由改變睫狀肌的緊張度實現的變化,它只在1?2米范圍內有效,也很不準確。
輻合:是指雙眼隨距離的改變而將視軸匯聚到被注視的物體上,是雙眼的機能,輻合可用輻合角來表示,輻合角的大小就為人們提供
了物體距離遠近的信息。
人們用調節作為線索少,用幅合作為線索多。
單眼線索(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的深度線索)
1.對象重疊(遮擋):一個物體掩蓋或遮擋另一物體,被掩蓋的物體知覺得遠些
2.線條透視:兩條向遠方延伸的平行線看起來趨于接近的現象(火車軌)
3.空氣透視:遠處物體顯得模糊,細節不如近物清晰,人們根據這一線索推斷物體的遠近
4.相對高度: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事業中相對位置高的物體顯得遠些
5.紋理梯度(結構級差):指視野中物體在網膜上的投影密度發生有層次的變化,遠處對象密度大,近處對象密度小(彭書P153有圖,
進出沙漠密度小)
6.運動視差:當觀察者與周圍環境的物體相對運動時,近處的物體看上去移動得快,方向相反;遠處的物體看上去移動得慢,方向相
同。這由同一時間內距離不同的物體在網膜上運動范圍的不同造成
7.運動透視:當觀察者向前運動時,視野中的景物也會連續活動,近處物體流動的速度大,遠處物體流動的速度小(注意與運動視差
和紋理梯度的辨析)
8.明暗和陰影:陰影反映了相對于光源的位置,由此產生的物體各部分明暗差異,成為深度知覺或距離知覺的線索;同時,明亮的物
體會被知覺為近些,而灰暗或陰影中的物體會被知覺為遠些
9.相對大小:在平面上,相對大的物體看起來近,而相對小的物體看起來遠
雙眼線索(人們判斷深度知覺主要依賴于兩眼的線索)
當我們觀看一個物體時,兩眼視軸幅合在這個物體上時,物體的印象將落在兩眼網膜的對應點上;這時如果將兩眼網膜重疊起來。他
們的視像應該重合在一起,既看到單一,清晰的物體。
雙眼線索對深度知覺有重要意義:當物體的視像落在兩眼網膜的對應部位,人們看到單一的物體;當視像落在網膜非對應部位而差別
不大時,人們將看到深度與距離;兩眼視差進一步加大,人們將看到雙像;當距離超過1300米時,兩眼視軸平行,雙眼視差為零,對
距離的判斷失去作用。
4.方位知覺
腦對物體方位知覺的反應
人主要靠視覺和聽覺來定向,觸摸覺、動覺、平衡覺等起補充作用。
視覺方位定向需要借助于各種主客觀參照物。它受文化、習俗等的影響,尤其受經驗的影響,是后天習得的一種能力。(天空為上,
地面為下)
聽覺方位定向主要用于判斷發聲物體的方位。聽覺方位定向能力主要來自兩耳聽覺的差異,包括時間差、強度差和位相差,其定向規
律有:(音籠實驗)
1.來自人體左右兩側的聲源不會混淆,容易分辨;
2.頭部中切面上的聲音容易混淆;
3.如果以兩耳連線的中點為定點作一圓錐,則圓錐面上各點發出的聲音容易混淆。
時間差:聲源從不同方向傳入兩耳的時間差別強度差:傳到兩耳時的強度的差別相位差:傳到兩耳的聲波相位不同(聲波的位置)
(四)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
腦對物體順序性和連續性的反應,表現在對時間的分辨(把不同時間區分開),確認(今天是幾號),估?(這節課過了多久)預測
(過多久考研)
時間知覺的各種依據1.自然界的周期性現象(晝夜交替);2.有機體各種節律性活動(心跳、饑餓等)3.借助計時工具
影響時間知覺的因素
1.感覺通道:聽覺〉觸覺》視覺;
2.一定時間內事件的數量和性質(數量多,性質復雜,時間短;回憶往事時正好相反:經歷越豐富就覺得時間越長);
3.人的興趣與情緒(感興趣,覺得快;期待時,覺得慢)【與火爐坐一起絕對滿,和美女坐一起覺得快】
4.人對1秒鐘的估計最準確,比1秒鐘長的容易被低估,短的容易被高估,間隔越大,人對時間估計的誤差就越大。
(五)運動知覺
腦對物體運動特性的反應。
真動(真的動了)
真動知覺是對物體本身真正的空間位移和移動速度的知覺
低于下閾人們只能看到相對靜止(時針);物體運動過快超過一定限度,人們只能看到彌漫性的閃爍(閃光融合)。
似動(看上去動了,但是沒動)
人們在靜止的物體間看到了運動
動景運動(最佳運動或Phi運動):當兩個刺激物按一定空間間隔和時間間隔(60ms)相繼呈現時(低于30ms,同時出現;超過200ms
相繼出現),網膜會看到一個刺激物向另一個的運動。(電影,電視,廣告等)
誘發運動:由于一個物體的運動使其相鄰的一個靜止的物體產生運動的印象。(浮云導致月亮動)
自主運動:在暗室中,如果你點燃一支煙并注視這個光點,你會看到這個光點似乎在運動
運動后效:在注視向一個方向運動的物體之后,若將注視點轉向靜止的物體,會看到靜止的物體似乎朝著相反方向在運動。(注視瀑
布再看靜止的物體)
(五)知覺的信息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數據驅動加工)是指知覺系統依賴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顏色和明度直接依賴于光波的特性)
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驅動加工)依賴于感知的主體,對事物的態度、需要、興趣愛好,他對活動的預先準備狀態和期待和一般只是
經驗。(火車站接人)
一般而言,在知覺活動中非感覺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覺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優勢;相反,非感覺信息少,就需要越
多的感覺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就占優勢。
2、模式識別雌
模式:刺激的空間組合和時間組合,即刺激的整體結構。如視覺刺激模式、聽覺刺激模式等,各個模式都不相同,復雜模式還會包含
子模式。
模式識別:個體確認所知覺的模式是什么,并將它與其它模式區分開來。是知覺研究中認知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模式識別過程:感覺信息與長時記憶的有關信息進行比較,決定它與哪個長時記憶中的項目有著最佳匹配的過程。
(1)模板匹配理論:長時記憶中存儲了各種與過去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相對應的袖珍副本(模板),內在模板與客觀事物的刺激模
式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模式識別是將刺激提供的信息與相應的模板進行匹配的過程
,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型。精確匹配
優點:模板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人在知覺過程中如何進行模式識別,并在實現具有人工智能的機器模式識別中得到了實際運用。
缺點:模板說在解釋人的模式識別方面仍然有許多缺陷。①按照該理論的假設,每一個有千變萬化現象的同一個事物,記憶系統中都
要儲備與之一一對應的模板才能識別,需要在記憶中存儲大量模板②這種理論對模式識別的解釋比較刻板和生硬,缺乏人們在實際知
覺中對模式識別的靈活性和變通性③沒有明確闡釋模板匹配的機制,尤其難以解釋人們迅速識別一個新的、不熟悉模式的現象。
(2)原型理論:記憶中儲存的不是與刺激模式一一對應的模板,而是一類刺激模式的原型(有關某一類事物或刺激模式的概括性表征,
反映一類客觀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基本特性)。模式識別是在記憶中找到與當前的刺激模式最相似的原型的過程,不需要嚴格匹配,只
要存在相應的原型,新的、不熟悉的模式也可以得到識別。近似匹配
優點:原型匹配理論大大減少了模板的數量,不僅減輕了記憶負擔,而且使模式識別的過程具有靈活性和變通性。這種識別過程基本
與日常生活經驗相符。
缺點:理論不夠清晰直觀;匹配過程只強調自上而下的加工,而缺少自下而上的加工。
(3)特征分析理論:每一種刺激模式都能被分解成一些基本特征,同一類別模式的刺激物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刺激信息的特征和對
這些特征的分析在模式識別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人已有的知識經驗中的客觀事物,以各種基本特征的方式儲存在記憶系統中,模式識別的過程首先是對刺激信息的特征加以分析,抽
取有關特征并加以合并,再與長時記憶系統中已儲存的各種相應的特征比較,一旦獲得二者特征之間最佳匹配,刺激就被識別。最佳
匹配
優點:①依據刺激的特征進行識別,避免預加工的困難,使識別有更強的適應性②同樣的特征可以出現在許多不同的模式中,極大地
減輕了記憶負擔③在識別中需要抽取必要的特征,再加以綜合,使模式識別過程有更多的學習色彩。
缺點: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沒有自上而下的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銅陵職業技術學院《文化投資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鋼筋買賣合同范本
- 天津市職業大學《民航專業英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至2031年中國微波黃粉蟲干燥設備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單繩礦井提升機塑料襯板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趕集攤位投標方案范本
- 2025至2031年中國PP-R冷熱給水管件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高強聚氨酯管托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石油和合成液抗乳化性能測定儀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著色復合母粒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施工現場應急救援知識
- 醫療AI數據安全-洞察分析
- 飼料行業業務員聘用合同范本
- 電力工程安全教育制度(3篇)
- 人工智能在教學動畫設計中的應用與創新路徑探究
- VDA-6.3-2016過程審核檢查表
- 2025年高級社會工作師考試社會工作實務(高級)試卷及解答參考
- 我的教師專業成長故事
- 民辦學校教師招聘與管理制度
- 家裝木工安全協議書模板
- 《企業數字化轉型研究的國內外文獻綜述》2300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