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綜合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1頁
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綜合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2頁
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綜合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3頁
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綜合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4頁
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綜合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綜合測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4·四川成都高三模擬]商朝農作物以粟、黍為主,春種秋收,時人分一年為春、秋兩季。西周春秋之間,隨著冬種秋收的小麥種植逐漸推廣,春夏秋冬“四時”觀念逐漸形成,“以時序政”“依時行政”也逐步成為統治集團的共識。這反映出()A.自然規律決定國家治理理念B.傳統歷法體系趨于完備C.農耕文明賦予中華文化底色D.農業生產實現精耕細作2.[2024·浙江溫州高三模擬預測]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不斷演變,西周“千耦其耘”“十千維耦”;戰國“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秦漢以后,則是“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據此可知其演變趨勢是()A.工具:由青銅農具為主逐漸轉為鐵制農具為主B.動力:由人力畜力為主逐漸轉為人工智能為主C.主體:男子開始占據主導、婦女退居從屬地位D.組織:由集體生產逐漸轉變為個體小家庭生產3.[2024·四川高三聯考]明中葉后植棉業發展,蠶桑業呈衰落之勢。但18世紀40年代開始,傳統蠶桑產區更加興旺,也刺激了陜西、河南、湖南、貴州等地的蠶桑生產,廣東南海、順德等地逐漸成為新的蠶業中心。這一轉變表明()A.糧食短缺的壓力得到緩解B.絲綢成民眾服飾主要原料C.絲銀對流的外貿格局形成D.政府重視傳統產業的振興4.[2024·山東高三聯考]清末,東北地區的大豆及大豆制品在未建鐵路時出口量不多,1890年輸出總值為白銀37萬兩,自有了鐵路后,大豆及大豆制品輸出總值逐年增加,1900年達白銀547萬兩,1910年達白銀3669萬兩。這說明,鐵路在當時()A.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B.改變了農業的產業布局C.導致了傳統農業的衰落D.豐富了出口貨物的種類5.[2024·湖南高三聯考模擬預測]古代中國重要傳統城市,大都因其政治地位而獲得發展,或者是緣于地處交通樞紐與軍事要塞。到近代,沿海沿江出現了一些新型城市的崛起,其城市功能發生質的變化。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的商業貿易迅速發展B.近代造船業的興盛C.傳統城市發展遭遇瓶頸D.國家治理模式調整6.[2024·遼寧沈陽高三模擬預測]我國古代對外來農作物的命名不斷發生變化,秦漢至唐宋的外來農作物名稱是胡蘿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稱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蔥、洋白菜。這種命名的演變反映了()A.貿易體系逐步調整B.天下觀念不斷改變C.自然經濟逐漸解體D.朝貢關系強弱變化7.[2024·浙江高三聯考]1838年,曼徹斯特工廠中有超過53.3%的童工不識字。對于工廠主來說“一個會讀寫的男孩比無知的男孩并不具備多么大的價值,他的愚昧對完成工作來說沒有任何的障礙”。大量“無知”的兒童能夠進入工廠勞作的重要原因是()A.流水線式生產的運用B.工廠中倒班制的實施C.初等教育的不斷推廣D.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8.[2024·廣東廣州高三統考]1844年,英國女工在棉紡織工廠里占56.25%,在毛紡織工廠里占69.5%,在絲織工廠和紡麻工廠里占70.5%。1851年調查顯示,英國約有25000名女子從事家庭教師工作,主要服務于以工廠主、銀行家、商人等為核心的中產階級家庭。這表明,英國()A.女性政治地位提高B.社會轉型推動思想解放C.就業結構發生變化D.工業革命推動社會分化9.[2024·湖南長沙一中高三模擬]1850年,美國引進的谷倉技術無需大量人力,收割機使幾個人就能收獲大量莊稼。1862年,林肯頒布了《宅地法》,人們通過極便宜的價格得到大片土地。隨后40年里有5億公頃土地加入農場行業。這說明美國農場業發展迅速主要得益于()A.《宅地法》維護農場主的利益B.工業革命助力糧食規模生產C.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日益壯大D.南北戰爭解放了黑人生產力10.[2024·福建龍巖高三統考]如表為江海關1861—1903年部分年份華商、洋商進出口稅比例。此表可主要用來說明近代中國()年代進出口正稅(庫平銀)洋商稅占進出口稅%華商稅占進口稅%1861150050710001873198236199.690.311883235750390.589.941893367499689.5010.501903719899094.025.98注:“江海關”即上海海關,是近代中國最大的海關A.民族工業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B.商業經營方式發生重大變化C.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結構形成D.列強攫取中國的海關管理權11.[2024·廣東高三統考]蘇聯在1946年有75.8%的農莊付給莊員的報酬每天少于1千克谷物,而7.7%的農莊則無谷物可支付。在俄羅斯聯邦,13.2%的農莊不能向莊員提供糧食。集體農莊莊員普遍失去了勞動興趣,不出工或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很普遍。這表明蘇聯()A.集體農莊的生產能力不足B.暴露出農業問題的復雜性C.經濟結構的比例嚴重失調D.經濟恢復對農民過度掠奪12.[2024·遼寧沈陽高三模擬預測]2005年,非洲許多國家的人均GDP不足2000美元,但是城市化水平卻達到50%以上,其中人均GDP僅889美元的吉布提,城市化率竟高達86.1%;而拉美一些國家的人均GDP徘徊在1000~5000美元之間,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但是其城市化水平卻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由此可知,這些地區()A.社會經濟結構變化B.產業結構日趨完善C.居民生活水平很高D.城鄉發展差距縮小13.[2024·遼寧朝陽高三階段考]1936年,粵漢鐵路開通后,其中近60%的鐵路里程在湖南境內,粵省眾多商人紛紛前來長沙大量收購生豬后運銷廣州。湖南的礦產物改由鐵路運至廣州、香港,而關于改善各種采掘的機械,則由香港、廣州輸入。由此可知,粵漢鐵路的開通()A.奠定了抗戰的物質基礎B.促進了地域性商人集團形成C.加強了區域經濟的聯系D.創新了近代商業的經營模式14.[2024·河南開封高三統考]20世紀以來,經濟的發展對交通運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運、民航、鐵路等各種交通運輸手段,建立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交通聯運,日益成為西方發達國家交通建設關注的重點。對此現象認識正確的是()A.交通聯運網絡成為不同國家社會發展的必需B.利于形成不同交通運輸方式有序競爭的局面C.西方國家健全了交通的運行機制D.交通運輸速度和準確性得以保證15.[2024·江蘇高三模擬預測]清代名醫徐大椿認為,醫治身體就像治理天下,身體之病的形成有先天的自然因素和后天的人為因素,先天因素就像天下遭遇自然之亂須有圣賢治世方可平亂,人體的先天之病亦須服用好藥、善加保養。他認為“良醫之法”可“通于良相”。這反映出中國古代醫學()A.以社會教化為主要追求B.浸潤了主流思想的理念C.以儒家價值觀為總指針D.受到了市民文化的影響16.[2024·江西高三統考]20世紀末,遠程醫療、機器人醫生或者3D打印器官等,還被認為只有在科幻小說中才可能出現的情節。到了21世紀初期,這些現象離人們的生活很近,甚至已經息息相關。這說明()A.現代醫療技術取得了巨大進展B.發達國家醫療技術近年來突飛猛進C.社會烈性傳染病能夠有效控制D.醫療相關機構社會服務職能的凸顯[答題區]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2分)17.[2024·海南高三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詩經》中有很多重視糧食儲備的詩句。先秦時期的管仲將糧食安全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而且指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自秦統一后,將重農作為基本國策頒行天下,立法保護農民土地所有權,設置農官管理、督促農業生產。漢初則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賈誼強調用行政手段促使百姓歸農,晁錯則主張通過經濟杠桿提高糧食價格。唐代劉晏主張根據糧食豐歉調整稅賦,南宋董煟在《救荒活民書》中提出選擇儲糧主體要有所側重,以藏富于民為主將糧食分儲于不同的主體,以更好地發揮儲備糧賑災救災的作用。元世祖極為重視傳播和普及農業知識和技術,主張用先進的農耕技術指導農民耕作,編輯成《農桑輯要》頒布天下?!幾在w紀萍《學習時報》材料二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世情、國情、農情、糧情出發,提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目前,我國谷物自給率超過95%,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的209公斤增長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獡鴦赵骸吨袊募Z食安全》白皮書(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保障糧食安全的主要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6分)18.[2024·廣東東莞高三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夜生活最早在上層社會中出現,隨后逐漸向大眾社會傳播,進而發展為西方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從16、17世紀以后,貴族們開始逐漸享受夜間的娛樂生活。后來藝術家和建筑師把意大利宮廷舞臺上的照明和場景技術引入歐洲各地,有了夢幻般的場地,夜生活就變得更加活躍和豐富。在英國,小酒館生意興旺,詹姆斯一世時期,餐廳、小酒館常??梢酝ㄏ_放。賭場是夜生活的另一個重要場所。17世紀中葉開始,流行夜里喝咖啡??Х瑞^不只是一個賣咖啡的地方,也是一個典型的社交場合,各種資訊經由咖啡館傳向更廣的社會。17世紀,在巴黎的夜晚,咖啡屋、啤酒館、酒店數量也很多。17世紀末,英國人馬丁·李斯特在他的巴黎旅行記中講到了巴黎人在這些地方的很多夜晚活動,其中提到了位于城市中心的皇家宮殿(thePalaisRoyal)及其花園,這個地方后來成為巴黎城里最主要的夜生活中心?!幾杂峤饒颉顿Y本擴張與近代歐洲的黑夜史》材料二進入18世紀后期,夜晚勞動的行業比比皆是。1789年,一位到訪倫敦的人寫道,倫敦所有商店營業到晚上10點,燈光把商店照得極其亮堂。19世紀,汽燈很快普及,商家們開始用燈飾來制作廣告,展示商品。在這方面,倫敦再次引領風尚。1816年英國棉紡織廠的女工和童工的日勞動時間長達14-18小時,其間用餐時間只有40分鐘。類似的狀況引發了勞工群體的抵抗。在這一時期,勞動時間向夜晚不斷延伸,出現了輪班工作和“三班制”勞動方式,夜間勞動從此成了勞動制度的組成部分?!幾杂峤饒颉顿Y本擴張與近代歐洲的黑夜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歐洲市民夜間生活的變化趨勢,并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歐洲近代夜間經濟活動。(6分)19.[2024·黑龍江高三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鴉片戰爭后,外國教會、租界等在華勢力開展的醫療衛生活動,引起了國人見賢思齊的仿效輿論,在輿論壓力和疫病流行的情況下,清廷開始著手施行衛生新政。1902年,給事中吳鴻甲奏請設立醫局,得到光緒帝的準允。1905年清政府設立巡警部衛生科,1908年設立了外城官醫院,開創了官辦平民醫院的先河。清廷雖然移植了西方衛生職能,但許多舉措仍然體現著施舍性質的社會救濟的特點,并且沒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來規范這種行為。——摘編自修圓慧《仿效與超越:中國近代衛生事業演進歷程分析》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迅速做出決策,采取各種措施增進人民的健康。從1953年開始,全國省、地區、縣各級衛生防疫站逐步建立。稍后,鐵路系統、廠礦企業也建立了衛生防疫站。1955年,國務院發布的《傳染病管理辦法》是衛生防疫工作的第一個法定性文件,從而使防疫工作有法可依。1958年,國家發動全民除“四害”運動,進一步整治了環境衛生,以預防疫病傳播?!幾浴缎轮袊呤嗄陙淼尼t療衛生事業是如何發展的?》(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晚清相比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之處,并分析其原因。(8分)20.[2024·廣東惠州高三統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第一世界=歐亞大陸、北非與印度洋第二世界=哥倫布探險后發現的南北美洲大陸與大西洋第三世界=麥哲倫航海后至18世紀之間發現的大洋洲與太平洋傳統習慣將世界史看作以“第一世界”為中心不斷向周圍擴大的過程。大航海時代(1500年前后)開始之后的幾百年間,世界近現代史也可以看作“第二世界”與“第三世界”成長為穩定的世界,并且對“第一世界”造成沖擊的時代。這三個世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依靠“海上航線”相互連接,最終逐漸形成現在的人類社會?!幾訹日]宮崎正勝著,朱悅瑋譯《從航海圖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變歷史》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圍繞“三個世界”自擬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1.答案:C解析: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春夏秋冬“四時”觀念的形成,“以時序政”“依時行政”成為統治集團的共識,這些思想文化是受到農業發展影響而形成的,所以,農耕文明賦予中華文化底色,C項正確;自然規律能夠影響國家治理理念,不能決定,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先秦時期,傳統歷法開始興起發展,“完備”的表述程度過重,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開始走向精耕細作,排除D項。故選C項。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西周‘千耦其耘’‘十千維耦’;戰國‘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秦漢以后,則是‘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可知,西周時期實行井田制,奴隸集體生產勞動,而到戰國,甚至秦漢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逐漸演變為個體小家庭進行生產,D項正確;西周時期的生產耕作方式仍是刀耕火種,而不是青銅農具,排除A項;秦漢時期,尚未實現人工智能的水平,排除B項;勞動主體男子占主導,婦女處于從屬地位,其開始是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3.答案:C解析:據本題材料信息和所學可知,鴉片戰爭后,傳統蠶桑業由衰落到興旺,說明受世界市場和海外貿易發展的推動,中國土特產品大量出口,絲銀對流的外貿格局形成,C項正確;據所學,近代中國蠶桑業的發展與糧食生產沒有直接關系,并不能緩解糧食短缺的壓力,排除A項;據所學,元代黃道婆改進棉紡織技術后,棉布逐漸成為了民眾服飾的主要原料,排除B項;據所學,直到20世紀初,清政府才確立獎勵實業的政策,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鐵路的修建推動了東北地區大豆及大豆制品的出口,這促進了農產品商品化,A項正確;僅大豆及大豆制品出口量增加體現不出農業產業布局的改變,排除B項;大豆的種植屬于傳統農業,材料中大豆的出口金額增長體現不出傳統農業的衰落,排除C項;材料只是反映大豆及大豆制品輸出總值的增加,無法體現出口貨物種類豐富,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可知,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或者軍事中心、交通要塞;材料中提到近代城市功能發生質變,說明近代城市的功能不是政治中心、軍事中心、交通要塞,而是經濟功能,A項正確;據所學可知,近代航運多為外國商船,本國制造有限,排除B項;據材料無法推知近代新型城市的崛起是因傳統城市發展遭遇瓶頸,排除C項;新型城市是社會發展變化的產物,而非國家治理模式調整,排除D項。故選A項。6.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我國外來農作物的命名上由多用“胡”到多用“蕃”再到多用“洋”,反映了我國對其他民族態度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基于貿易體系的轉變,即由朝貢貿易到近代化的商品貿易的變化,A項正確;清以后外來農作物多用“洋”,實際上反映了我國傳統“華夷”觀念和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關系被打破,而不是改變或者強弱,排除B、D項;自然經濟解體是在鴉片戰爭以后,排除C項。故選A項。7.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童工識字率不高,卻大量進入工廠并得到工廠主的歡迎,因為流水線式生產對工人體力等要求降低,且工作強度增加后,工人的不滿會增加,而童工的使用就方便了工廠主的管理,說明材料所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流水線式生產的運用,A項正確;倒班制是工人的上班時間問題,與文化程度等關系不緊密,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當時初等教育落后,排除C項;1848年,馬克思主義誕生,促進了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與發展,而材料未提及工人的抗爭,排除D項。故選A項。8.答案:C解析:據材料“1844年,英國女工在棉紡織工廠里占56.25%……主要服務于以工廠主、銀行家、商人等為核心的中產階級家庭”,可知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英國女性在社會就業中的比例逐漸增長,且就業由工廠逐漸向教師等職業轉變,說明就業結構發生變化,C項正確;僅從女性就業,無法得出政治地位提高,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社會轉型對女性就業的影響,并不是思想解放,排除B項;工業革命推動了女性就業,但無法得出社會分化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9.答案:B解析:材料第一句表明了機械化對農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在機械化和政府鼓勵下,美國農業土地面積大幅擴大,可以助力糧食生產,B項正確;生產力的提升是美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政策是配合生產力的,排除A項;19世紀的美國尚未達到高度集約化的現代農業水平,排除C項;黑人解放對農業生產有積極作用,但主要因素仍然是機械化,排除D項。故選B項。10.答案:C解析:據表格信息可知江海關1861—1903年,洋商稅占比整體處于較高水平,說明近代海關的半殖民地特征;華商稅雖占比較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說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所以此表可主要用來說明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結構的形成,C項正確;民族工業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是在一戰期間,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僅從進出口稅的變化,無法得出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排除B項;僅從進出口稅的變化,也無法得出列強攫取中國的海關管理權,排除D項。故選C項。11.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1946年”“不能向莊員提供糧食。集體農莊莊員普遍失去了勞動興趣,不出工或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很普遍”并結合所學可知,1946年的蘇聯處于戰后恢復時期,國家集中力量恢復受戰爭破壞的經濟,必然造成對農業的過度掠奪,從而影響到農民利益,造成積極性下降,D項正確;材料所示為產品的分配不足,并不能得出農莊的具體產能,故無法得出產能不足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經濟恢復對農民過度掠奪,不涉及農業問題的復雜性及經濟結構比例問題,排除B、C項。故選D項。12.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城市化水平是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占比的反映,非洲以及拉美的人均國民收入偏低的情況下,城市化水平卻很高,說明該地區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吸引更多的人移居城市,A項正確;產業結構主要體現在各種產業的比重問題,從材料無法得出“日趨完善”這一結論,排除B項;材料并未探討非洲和拉美等地區的居民生活水平,排除C項;城市化水平越高,城鄉發展差距應該擴大,排除D項。故選A項。1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粵漢鐵路開通后,“粵省眾多商人紛紛前來長沙大量收購生豬后運銷廣州”,而湖南的產品通過粵漢鐵路運往廣州、香港,據此可知,粵漢鐵路的開通加強了區域經濟聯系,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抗戰的物質基礎,排除A項;地域性商人集團是在明清時期形成的,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經營模式的創新,排除D項。故選C項。14.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西方國家在交通建設方面注重整合各種交通運輸手段,建立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實現交通聯運,這有利于形成不同交通運輸方式有序競爭的局面,B項正確;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對交通的關注,沒有不同國家對交通的態度,排除A項;交通的運行機制是指交通系統在運行過程中的組織、協調和控制方式,它包含多個方面,西方國家關注交通聯運,不代表就健全了交通的運輸機制,排除C項;D項說法絕對,排除。故選B項。15.答案:B解析: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清代名醫徐大椿認為身體之病的先天因素就像天下遭遇自然之亂須有圣賢治世方可平亂,“良醫之法”可“通于良相”,反映了中國古代醫學浸潤了儒學理念,B項正確;醫學的主要追求是治病救人,排除A項;古代中醫與儒學理念有相通之處,但并非以儒家價值觀為總指針,排除C項;材料反映出中國古代醫學受儒學影響,儒學屬于官方哲學,而不是市民文化,排除D項。故選B項。16.答案:A解析:從“遠程醫療、機器人醫生或者3D打印器官等”的設想到應用,說明了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A項正確;題中技術成就不僅僅出現在西方發達國家,B項的表述過于片面,排除;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有利于有效控制烈性傳染病,與題目主旨無關,排除C項;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能夠加強醫療機構的社會服務職能,但與題目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7.答案:(1)特點:從戰略高度重視糧食儲備;政府政策支持;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確保糧食安全;形成了豐富完備的糧食安全思想體系、治理智慧或經驗。(2)評價:繼承發展傳統文化;體現了黨的正確領導、彰顯了黨的執政能力;推動了中國糧食生產,有利于國計民生,有利于社會穩定;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有利于國家安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詩經》中有很多重視糧食儲備的詩句。先秦時期的管仲將糧食安全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可知,從戰略高度重視糧食儲備;根據材料“自秦統一后,將重農作為基本國策頒行天下,立法保護農民土地所有權,設置農官管理、督促農業生產。漢初則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賈誼強調用行政手段促使百姓歸農,晁錯則主張通過經濟杠桿提高糧食價格。唐代劉晏主張根據糧食豐歉調整稅賦,南宋董煟在《救荒活民書》中提出選擇儲糧主體要有所側重,以藏富于民為主將糧食分儲于不同的主體,以更好地發揮儲備糧賑災救災的作用”可知,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了豐富完備的糧食安全思想體系、治理智慧或經驗;根據材料“元世祖極為重視傳播和普及農業知識和技術,主張用先進的農耕技術指導農民耕作,編輯成《農桑輯要》頒布天下”可知,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確保糧食安全。(2)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根據材料“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世情、國情、農情、糧情出發,提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可知,繼承發展傳統文化;體現了黨的正確領導、彰顯了黨的執政能力;根據材料“目前,我國谷物自給率超過95%,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的209公斤增長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知,推動了中國糧食生產,有利于國計民生,有利于社會穩定;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有利于國家安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18.答案:(1)趨勢:大眾化、世俗化;商業經濟色彩日益濃厚;不斷發展,規模不斷擴大,逐漸形成夜生活中心。原因:城巿商業活動的繁榮,市民階層擴大;歐洲的思想解放;科學技術的進步。(2)簡評:是歐洲資本主義商業興起、發展的產物;推動了歐洲近代化的進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資本擴張的殘酷與罪惡。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歐洲。趨勢:根據材料“隨后逐漸向大眾社會傳播,進而發展為西方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可知,大眾化、世俗化;根據材料“小酒館生意興旺,詹姆斯一世時期,餐廳、小酒館常??梢酝ㄏ_放。賭場是夜生活的另一個重要場所”可知,商業經濟色彩日益濃厚;根據材料“這個地方后來成為巴黎城里最主要的夜生活中心”可知,不斷發展,規模不斷擴大,逐漸形成夜生活中心。原因:根據材料“后來藝術家和建筑師把意大利宮廷舞臺上的照明和場景技術引入歐洲各地”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及所學知識可知,可從經濟發展、階層變動、思想解放及科技發展等角度進行分析。(2)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歐洲。簡評:根據材料“進入18世紀后期,夜晚勞動的行業比比皆是”“19世紀,汽燈很快普及,商家們開始用燈飾來制作廣告,展示商品”“1816年英國棉紡織廠的女工和童工的日勞動時間長達14—18小時”和所學知識可知,可從經濟發展的結果、近代化的助推及資本擴張的殘酷性等角度進行分析。19.答案:(1)特點:以仿效西方醫療衛生事業為主;由清政府主導;被動學習;設立專門機構;具有社會救濟性質。(2)進步之處:主動推進;法律立法保障;覆蓋范圍廣,惠及人民群眾;體系完善;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原因:新中國的成立,人民翻身作主人;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人民群眾覺悟的提高。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晚清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特點根據“鴉片戰爭后,外國教會、租界等在華勢力開展的醫療衛生活動,引起了國人見賢思齊的仿效輿論”得出以仿效西方醫療衛生事業為主;根據“在輿論壓力……清廷開始著手施行衛生新政。1902年,給事中吳鴻甲奏請設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