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設計細則_第1頁
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設計細則_第2頁
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設計細則_第3頁
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設計細則_第4頁
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設計細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JTG公路隧道設計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推薦性標準2010-05—19發布2010—07-01實施GuidelinesforHighwayTunnelDesignof

標準分享網免費下載

刖為配合《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D70--2004)的實施,進一步提高公路隧道設計質量,交通部于2003年下達了《公路隧道設計細則》的編制任務,由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為主編單位,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等6家單位為參編單位,負責該細則的編制過程中,編制組對全國已建和在建的公路隧道進行了廣泛的技術調研,參考了公路隧道相關科研成果,充分吸收了國內外公路隧道工程建設經驗,并輔以必要的計算分析和研究工作,采納了經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材料和新工藝。本細則以可靠的技術依據和較為成熟的經驗為基礎,符合我國公路隧道建設的實際情況。《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D70--2010)(簡稱本細則)共分為二十一章,分別為:總則,術語、符號,隧道控制要素,隧道總體設計,隧道建筑限界與凈空斷面,隧道圍巖分級及其物理力學參數,隧道建筑材料及其物理力學參數,隧道圍巖壓力計算,隧道支護的地層一結構計算方法,隧道支護的荷載~結構計算方法,隧道洞門與洞121構造物設計,明洞設計,隧道襯砌設計,特殊地質隧道設計,隧道抗震設計,隧道輔助施工措施設計,隧道施工過程中的動態設計,隧道防水及排水系統設計,隧道內路基與路面設計,隧道通風構造物及施工輔助通道設計,隧道內附屬構造物設計。本細則是《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D70--2004)的細化與補充,為行業推薦性標準,在公路工程行業內自愿采用。請有關單位或個人在使用本細則的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函告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業路18號;郵編:430056;電話:027—84214162;E—mail:CCSHISDS@126.eom),以便下次修訂時研用。主編單位: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參編單位: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交通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云南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福建省交通規劃設計院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同濟大學主要起草人:廖朝華郭小紅王華牢李玉文李志厚楊林德陳曉鉅聶承凱柯小華李海清梁巍仇玉良程勇喬春江褚以悖曹校勇唐穎袁光宇田元進張濤李昕王萬平楊旦鋒張武祥楊彥民丁文其王聯林國進陳貴紅陳樹汪林志良何以群姜杰韓常領繆園冰昌編制工作。前言

目錄2.1術語??????????一2.2符號??????????一4隧道總體設計?????????4.1一般規定?????????4.2隧道位置的選擇??????4.3隧道線形設計???????4.4隧道設置形式的選擇????5.1各級公路隧道建筑限界???5.2隧道凈空斷面???????6.1一般規定?????????6.2圍巖分級指標???????6.3圍巖分級方法???????6.4圍巖物理力學參數?????7.1一般規定?????????7.2石材和砌體????????7.3混凝土和鋼材???????7.4防水材料?????????7.5注漿材料?????????8隧道圍巖壓力計算???????8.1一般規定?????????8.3連拱隧道圍巖松散壓力???8.4小凈距隧道圍巖松散壓力??8.5深埋隧道圍巖的形變壓力??1總則????????????一2術語、符號??????????··3隧道控制要素?????????5隧道建筑限界與凈空斷面????6隧道圍巖分級及其物理力學參數?7隧道建筑材料及其物理力學參數?7.6其他隧道常用材料?????8.2單洞隧道的圍巖松散壓力???·?????????·?????????-·l?·?????????·?????????··zi?-?????????··?????????·zL?????-??????????????··15???????????????·????··18????一·?·????????·?????··18???????·-???·????·????··19???????????????·????··24????????????·???????··27???????????????·????··29???????????????·????··3l???????????????·????··35????????????????????35???????????????·????··36??????????-?????????··45·········-········?·--··········--························48-·············-··?·····················?·?···?······48????????????????????50???????????????????..?53????????????????????57??????·??????··???????59?··?????????-?????????61??··???··?????????·????·69??···???·?-???·?????????78目錄··········-························-·························9····························································40···········-················································64·····-············-···-·····································64············---··························-··················64··············-·············································74——1——

標準分享網免費下載

9隧道支護的地層一結構計算方法?????????????????????819.1一般規定?????????????????????????????819.2隧道施工開挖過程的模擬??????????????????????829.3地層一結構法計算?????????????????????????849.4隧道穩定性的判別?????????????????????????8510隧道支護的荷載一結構計算方法????????????????????8810.1一般規定????????????????????????????8810.2荷載的分類、計算與組合??????????????????????8910.3隧道支護結構的內力計算?????????????????????9510.4隧道支護結構的驗算???????????????????????10011.1一般規定????????????????????????????11411.2洞門設計????????????????????????????11411.3洞門墻計算???????????????????????????11811.4洞口景觀設計??????????????????????????12011.5洞口構造物設計?????????????????????????12112.1一般規定????????????????????????????12312.2明洞設計????????????????????????????12412.3明洞結構計算??????????????????????????12613.1一般規定????????????????????????????13213.2整體式襯砌設計?????????????????????????13213.3噴錨襯砌????????????????????????????13413.4單洞隧道復合式襯砌???????????????????????14013.5小凈距隧道復合式襯砌??????????????????????14413.6連拱隧道復合式襯砌???????????????????????14713.7抗水壓復合式襯砌????????????????????????14913.8支護結構的耐久性設計??????????????????????15213.9支護結構耐久性設計的構造規定??????????????????15814特殊地質隧道設計??????????????????????????16114.1滑坡地層隧道設計????????????????????????16114.2巖溶地層隧道設計????????????????????????16314.3瓦斯隧道設計??????????????????????????16514.4采空區隧道設計?????????????????????????16714.5高地應力地區隧道設計??????????????????????16814.6膨脹性圍巖隧道設計???????????????????????17211隧道洞門與洞口構造物設計??????????????????????11412明洞設計??????????????????????????????12313隧道襯砌設計????????????????????????????132—2一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1)70--2010

14.7黃土地區隧道設計????????????????????????17314.8多年凍土地區隧道設計??????????????????????17514.9放射性地層隧道設計???????????????????????17715隧道抗震設計????????????????????????????17915.1一般規定????????????????????????????17915.2襯砌抗震設計??????????????????????????18115.3明洞及棚洞的抗震設計??????????????????????18515.4洞門抗震設計??????????????????????????18716.1一般規定????????????????????????????19216.2超前支護措施設計????????????????????????19316.3臨時封閉措施設計????????????????????????19816.4地表加固措施設計????????????????????????19916.5排水措施設計??????????????????????????20l16.6超前帷幕注漿設計????????????????????????20216.7隧道注漿設計??????????????????????????20517.1一般規定????????????????????????????20817.2隧道施工開挖方法設計??????????????????????20917.3超前地質預報設計????????????????????????21717.5信息反饋修正設計????????????????????????22518.2防水系統設計??????????????????????????22918.3排水系統設計??????????????????????????23118.4寒冷和嚴寒地區排水設計?????????????????????235一般規定???????????????????????????237路基?????????????????????????????237路面組成及類型????????????????????????237結構組合設計?????????????????????????238接縫和面層配筋設計??????????????????????24120.1一般規定????????????????????????????24420.3斜井??????????????????????????????25016隧道輔助施工措施設計????????????????????????19217隧道施工過程中的動態設計??????????????????????20817.4施工中監控量測?????????????????????????22018隧道防水及排水系統設計???????????????????????229一般規定???????????????????????????229隧道內路基與路面設計???????????????????????23720隧道通風構造物及施工輔助通道設計??????????????????24420.2豎井??????????????????????????????244—1——目錄18.11919.119.219.319.419.5

標準分享網免費下載

20.6施工輔助通道??????????????·2人行橫通道???????????????-21.3主要設備洞室??????????????·21.5隧道內防護與裝飾????????????·筋巧笛筋巧拍拍拍20.4聯絡風道與送排風口20.5風機房與通風塔??隧道內附屬構造物設計???????????·21.1車行橫通道???????????????·21.4電纜管溝及橋架?????????????·本細則用詞說明?????????????????-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D70--20102121I253255689Ol34

總則11.0.1為了幫助隧道工程技術人員更好地使用現行公路隧道相關設計規范,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進一步提高公路隧道設計技術與設計質量,制定本細則。1.0.2本細則適用于采用鉆爆法施工的各級山嶺公路隧道。對于采用盾構法或沉管法施工的公路隧道,其平縱設計標準、建筑限界及結構設計原則等可參照執行。1.0.3公路隧道應根據公路等級和功能,結合隧道所處區域的地形、地質、施工、運營、管理等條件,擬訂多個設計方案,進行技術、經濟和環境保護等要素的比較與綜合設計,充分發揮隧道的功能。隧道設計應達到以下目標:保證隧道結構達到相應的設計基準期,符合耐久性要求。2保證施工及運營過程中的安全,為使用者提供相對舒適的使用環境。3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注意節約能源,保持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協調。1.0.4隧道平、縱線位應根據公路等級與隧道的功能來確定。宜選擇地層穩定、利于環境保護、利于防災救援和管理養護等設施布設的地段通過,宜盡量減少洞I:1兩端接線工在擬訂路線設計方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隧道和深挖路塹等不同方案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特殊條件下應進行專題分析論證。對生態環境脆弱地帶,或因施工可能造成生態環境難以恢復的地段,應優先選擇對環境影響較小的方案,并制訂環境恢復措施。1.0.5隧道洞門、支護襯砌、附屬風道、風井、預留洞室及防排水構造物等主體結構必須按永久性建筑進行設計,應達到規定的強度、穩定性和耐久性;建成的隧道應能適應長期運營的需要,便于維修作業。1應重視洞門整體穩定、洞口防洪、洞門抗震以及防凍等問題,保證洞門達到相應的設計標準。隧道洞門應綜合考慮地形條件與地質條件、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盡量與周邊環境相協調,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擾動與破壞。2應優先采用復合式襯砌,地質條件較好的低等級公路隧道可采用噴錨支護。隧道洞口及埋置深度較淺地段可采用明挖法修建,地形偏斜地段可采用偏壓明洞方案或棚洞方案。3對于處于軟弱圍巖條件下的雙車道、三車道及連拱隧道等特殊隧道結構,在設計過程中應結合支護參數給出合理可行的施工開挖方法,保證隧道施工過程中的安全。程量。——1——

標準分享網免費下載

1.0.10隧道抗震設計應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垮”的目標。在抗震設防1.0.6隧道支護襯砌設計應注意體現動態設計與信息化施工。在隧道設計過程中均應制訂監控量測方案,在隧道施工過程中應進行監控量測。2地質條件復雜的隧道應制訂超前地質預報方案。隧道長度大于或等于1時,應進行超前地質預報工作;地質條件復雜的隧道長度小于1000m時,宜進行超前地質預報工作。3地質條件或襯砌結構特別復雜的隧道、周邊環境對隧道變形破壞較為敏感的隧道,宜設置襯砌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并且在運營過程中對襯砌結構的工作狀態進行實時監控。隧道襯砌結構健康監測主要針對Ⅳ~Ⅵ級圍巖地段、淺埋偏壓地段、高地應力軟巖大變形地段、特殊地質地段以及特殊支護結構地段。1.0.7公路隧道應進行專門的防排水設計,洞內、洞口與洞外應形成完整的防排水系統。隧道襯砌及路面的防排水設計應遵照“防、排、截、堵相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進行妥善處理。當隧道排水可能對附近生態環境產生較大影響時,宜以堵為主。防排水方案應方便施工和便于維修維護,保證防排水系統長期有效。1.0.8公路隧道路基、路面的結構層次和組成材料應根據公路等級、隧道長度、交通等級、當地環境條件和材料供應等因素綜合選定,應保證路面具有足夠的強度、反光度、平整度、耐久性、抗滑性能、防火性能以及可維修性。1公路隧道路基、路面應進行防排水設計,并考慮維修方便。2長大隧道路面材料應考慮對隧道照明效果的影響以及因火災引發的次生災害。1.0.9隧道支護襯砌、防排水、路面等主體結構與通風、照明、供配電、消防、交通監控等運營管理設施之間的設計應相互協調,形成合理的綜合設計。在隧道設計過程中,應充分重視運營管理設施的預留預埋、溝管的需求與接地系統等設計,應特別注意大型設備洞室及通風附屬洞室與主體結構的關系,設計中應遵循“方便施工,方便使用”的原則,相互之間不應出現干擾。烈度大于或等于Ⅶ度的高烈度地震區,隧道宜選擇抗震有利地帶通過,規避地震危險地帶及抗震不利地帶。1.0.11隧道通過淺埋、偏壓、軟弱圍巖、斷層破碎帶、巖溶、大面積淋水或涌水等不良地形與地質地段時,應采用適當的輔助施工措施,如超前支護、超前排水、超前注漿等,保證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隧道輔助施工措施應根據地形地質條件、隧道跨度、施工場地條件及施工技術水平等因素綜合選擇。1.0.12隧道設計應貫徹國家有關技術經濟政策,積極慎重地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一2一公路隧道設計細則(.ITG/TD70—20101000m

設備、新工藝;對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特殊設備的隧道工程,應在設計中制訂施工作業人員和運營管理人員的安全保護措施,預防生產安全事故。1.0.13隧道設計必須執行國家有關國土管理、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等法規的規定,應節約用地,盡量利用荒山荒地,保護農田、水利設施和水資源,制訂土地整理措施,造地還田;設計施工方案宜保護原有植被,妥善處理隧道棄渣、廢水、廢氣,制訂降低或消除噪聲措施。1.0.14公路隧道設計除應符合本細則外,尚應遵守現行國家法律、法規,符合國家、行業現行標準、規范的規定。總則

標準分享網免費下載

2術語、符號2.1.1公路隧道highway供汽車和行人通行的隧道,分為汽車專用隧道和人車共用隧道。山嶺隧道mountain貫穿山嶺或丘陵臺地的隧道。貫穿江河或海峽的隧道。2.1.4鉆爆隧道drilling用人工或機械鉆孔、裝藥,采用控制爆破方式開挖的一種隧道建設方法。用全斷面掘進機械開挖的一種隧道建設方法。開挖巖體的機械一般稱為TBM,開挖土體的機械一般稱為盾構。將隧道結構分段預制,然后沉埋至設計位置的一種隧道建設方法。為保證隧道內車輛行駛、人員通行、檢修和各種設備不受損害所要求的最小空間。2.1.8隧道凈空斷面tunnel路面之上隧道襯砌內輪廓線所包含的空間的橫斷面。2.1.9偏壓隧道tunnel支護結構兩側的巖土壓力相差較大或不對稱荷載作用的隧道。2.1術語2.1.3水下隧道underwater2.1.5盾構隧道shield2.1.6沉管隧道immersed2.1.7隧道建筑限界tunnelD70--2010andblasting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tunnel2.1.2tubeconstructionclearancecross—sectionunderunsymmetricalpressure4

2.1.10淺埋隧道shallow作用在支護結構之上的土壓力受隧道埋置深度、地形條件及地表環境影響的隧道。2.1.11深埋隧道deep作用在支護結構之上的土壓力與隧道埋置深度、地形條件及地表環境基本無關的作用在支護結構之上的土壓力較大,受地下水滲流及施工開挖方法影響,且巖體質量較差的圍巖,一般指Ⅳ級及其以下的圍巖。隧道與隧道洞門之間的距離較近,在勘察測量、平縱設計、通風設計及照明設計等方面必須考慮相互之間影響的多座隧道的總稱。2.1.14緊急停車帶emergency隧道內供故障車輛檢修或等待救援的停車區域。2.1.15車行橫洞adit緊急情況下供救援車輛或人員出入的通道。緊急情況下供人員逃生或救援人員出入的通道。2.1.17分離式隧道separated并行雙洞之間的距離較大,在隧道設計施工中不必考慮雙洞相互影響的隧道設置2.1.18小凈距隧道neighborhood并行雙洞之間的距離較小,在隧道設計施工中必須考慮雙洞相互影響的隧道設置2.1.19連拱隧道multi.arch并行雙洞之間無中夾巖柱,兩洞結構共用中隔墻的隧道設置形式。2.1.20分岔隧道branch并行雙洞由分離式隧道或小凈距隧道逐漸過渡到連拱或全幅路基隧道的隧道設置隧道。2.1.12軟弱圍巖soft2.1.13隧道群tunnel2.1.16人行橫洞adit形式。一5一術語、符號tunnelrockgroupparkingstripforvehiclepassingpeople

標準分享網免費下載

2.1.21整體式襯砌monolithic隧道開挖后直接用模筑混凝土或砌體修建襯砌的隧道支護形式。2.1.22噴錨支護shotcrete隧道開挖后用噴射混凝土、錨桿、鋼筋網或鋼拱架支護,不設二次襯砌的隧道支護2.1.23復合式襯砌composite由噴錨初期支護和模筑混凝土二次支護構成的隧道支護形式。在隧道口部或路塹地段,用明挖法修建隧道結構,然后進行覆蓋的隧道。在地形陡峻地段,為防御塌方、落石、積雪等而修建的棚式建筑物。為改善運營通風或施工條件,以一定傾角連通地面與下部洞室的通道。為改善運營通風或施工條件,垂直連通地面與下部洞室的通道。2.1.28圍巖分級rock根據巖體完整程度和巖石強度等指標,按施工開挖后的穩定性對圍巖進行的分級。2.1.29圍巖基本質量指標rock以圍巖的巖石堅硬程度及完整程度為基本參數確定的巖體質量指標。2.1.30圍巖修正質量指標rock根據地下水、主要結構面及地應力等因素,對圍巖基本質量指標進行修正后的巖體質隧道開挖后,因圍巖變形或松散等原因產生的作用于支護或襯砌結構上的壓力。形式。2.1.24明洞open—cut2.1.25棚洞hangar2.1.26斜井inclined2.1.27豎井vertical量指標。2.1.31圍巖壓力rock公路隧道設計細則(]TG/TD70--2010)liningandrockboltssupposingtunnelshaftclassificationbasicqualityindexmodifiedpressure6

不設置洞口擋土墻,將明洞結構適當外延的一種洞門結構形式,如削竹式洞門、倒削2.1.32松散壓力loosening因圍巖松動而作用在支護或襯砌結構上的壓力。因圍巖收斂變形而作用在支護或襯砌結構上的壓力。天然狀態下存在于巖體或土體介質內部的應力,可分為自重應力和構造應力。2.1.35開挖效應excavation隧道開挖后沿隧道周邊受到與初始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不平衡力,在不平衡力作用下圍巖所產生的附加應力場與位移場的現象。2.1.36承載拱load-bearing在噴錨支護作用下,隧道周邊形成的具有一定穩定洞室作用效應的總稱。2.1.37承載能力beating2.1.38端墻式洞門end—wall在洞口修筑垂直于隧道軸線的擋土墻以穩定洞門后土體的洞門結構形式。2.1.39翼墻式洞門wing-wall在洞門端墻外沿路基兩側修建擋土墻,與端墻共同穩定洞口邊坡及仰坡的洞門結構當隧道通過區域中的地應力達到一定程度,硬巖地層可能引起隧道施工過程中的巖爆,軟弱圍巖可能引起隧道施工過程中的大變形,與圍巖的抗壓強度相關的圍巖力學2.1.42超前支護pre-supposing在開挖面前方進行預支護后,再進行開挖而采用的支護類型。2.1.33形變壓力deformed2.1.34初始應力initial隧道支護結構抵抗洞室周邊荷載的能力。形式。2.1.40明洞式洞門open—cut竹式洞門、喇叭式洞門等。2.1.41高地應力high狀態。poem術語、符號pressureeffectarchcapacitytunnelportalgeostressstress——1——

標準分享網免費下載

2.1.43超前帷幕注漿advanced對隧道前方一定范圍的土體進行全面加固,在開挖區域周邊形成隔水帷幕,以防止地下水的滲流給隧道施工帶來較大風險的一種輔助施工措施。2.1.44井點降水dewatering在需要降低地下水位的區域施作滲水井至預定的深度,通過抽水泵把井內水強制排除的方法。用機械設備將預定的液體材料強行壓入地層內,用以加固地層或減少地下水滲流的2.1.46預設計pre—design在現階段隧道設計中,按照設計規范規定,依據施工之前的地質調查、鉆探及物探等資料,采取工程類比方法,通過一定的力學分析而做出的施工圖設計。2.1.47動態設計dynamic在隧道施工過程中,根據地質條件變化情況及時調整開挖方法或支護參數的一種處置方法。2.1.48超前地質預報advanced在分析既有地質資料的基礎上,采用物探、鉆探等手段,對開挖面前方的地質條件進行探測、分析與評價的活動。為保障隧道施工安全與優化支護參數,在隧道內或地表,對地層及支護結構的變形與應力進行量測、分析與評價的活動。為保障隧道運營安全、設備正常使用、結構耐久性及美觀而采取的防止地下水向洞內滲流的措施,一般可分為襯砌防水系統與路面防水系統。將隧道內或襯砌背后積水排出洞外的措施,一般可分為襯砌排水系統、路面排水系統及路基排水系統。2.1.45注漿grouting不利影響。2.1.49監控量測monitoring2.1.50隧道防水tunnel2.1.51隧道排水tunnel2.1.52通風構造物ventilationD70--2010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curtaingroudngdesigngeologicalforecastmeasurementwaterproofdrainage8structure

卜檢修道或人行道高度形一行車道寬度日—一建筑限界高度厶——左側側向寬度£。——右側側向寬度R——人行道寬度E——建筑限界左頂角寬度昧——建筑限界右頂角寬度R——行車道中心的平曲線半徑ls(50)——巖石點荷載強度指數-,。——巖體體積節理數BQ——圍巖基本質量指標[BQ]——圍巖基本質量指標修正值q——垂直圍巖壓力為滿足隧道通風需要而設置的地下或地面的構造物,如風機房、聯絡風道、通風井及2.1.53施工輔助通道construction為滿足隧道施工需要而設置的通道,如施工斜井、施工豎井、施工橫通道及平行導坑等。C——余寬。,—一檢修道寬度y—一保證視距的側向寬度5——保證視距R.——巖石單軸飽和抗壓強度”。。——巖體的彈性縱波速度”。,——巖石的彈性縱波速度2.2.3荷載計算e——水平圍巖壓力A——側壓力系數通風塔等。2.2符號2.2.1建筑限界2.2.2圍巖分級一9術語、符號subsidiarychannel

標準分享網免費下載

卜季節性融凍區巖土體內的含冰率仔一兩側土體破裂面摩擦角肛一綜合安全系數坼——采用分項系數計算時截面的最大彎矩B.——隧道開挖跨度日——隧道開挖高度y——圍巖重度妒,——圍巖計算摩擦角妒。——圍巖內摩擦角c——圍巖黏聚力^。——普氏圍巖堅固系數a——地面坡坡角Pn——地層初始地應力矗——構件計算截面的設計厚度B——構件計算截面的設計寬度7——結構材料重度的標準值a——構件溫度變化引起的變形值d——構件材料的線膨脹系數或季節性融凍區凍結后的體積膨脹系數P。——襯砌所受凍脹力n——圍巖完整度系數研——季節性融凍區厚度羈——彈性抗力系數6——結構變形量D。——系統錨桿形成的承載拱厚度見——采用綜合安全系數計算時截面上的最大軸力Q,——采用綜合安全系數計算時截面上的最大剪力肼:——采用綜合安全系數計算時截面的最大彎矩Ⅳ,——采用分項系數計算時截面上的最大軸力Q,——采用分項系數計算時截面上的最大剪力K——承載拱抗剪綜合安全系數K,——砌體抗壓綜合安全系數y。——構件工作條件系數2.2.4結構計算2.2.5強度校核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D70_2010lO

e0——計算截面的偏心距y。,——承載拱巖體的極限抗壓強度的分項系數R’。,——修正后巖體極限抗壓強度R。——錨桿設計抗拔力y。——砌體材料的極限抗剪強度分項系數y。,——砌體材料的極限抗壓強度分項系數尺:,——砌體材料的極限抗壓強度咖——構件的縱向彎曲系數a——軸向力的偏心影響系數肛——砌塊之間的摩擦系數標準值y。,——混凝土極限抗壓強度分項系數y。。——混凝土抗拉極限強度分項系數7。.——混凝土極限抗剪強度分項系數風,——混凝土極限抗壓強度%——混凝土抗拉極限強度民、E。——噴射混凝土及鋼拱架的彈性模量A。——噴射混凝土計算截面面積Rhy——混凝土抗壓強度標準值R。、R:——縱向受拉及受壓鋼筋抗壓強度標準值6——矩形截面寬或T形截面腹板寬孝.。——鋼筋混凝土大、小偏心構件受壓區高度界限系數瓦——混凝土的彈性模量^——混凝土截面慣性矩y,——結構附加安全系數y,——作用在結構之上的荷載分項系數y。——結構材料和巖土的分項系數y。.——承載拱巖體的極限抗剪強度的分項系數R。,——承載拱巖體的極限抗壓強度A。——縱向受拉鋼筋截面面積或鋼拱架計算截面面積A’,——縱向受壓鋼筋截面面積z——混凝土受壓區高度‰——截面有效高度盯。——小偏心受壓構件中受拉鋼筋的應力e、e’——縱向力作用點至受拉及受壓鋼筋合力點之間的距離。:——受壓鋼筋合力點至受壓區邊緣的距離n。——受拉鋼筋合力點至受拉區邊緣的距離術語、符號

標準分享網免費下載

伊一外水壓折減系數廠_~基底摩擦系數曰’——傾斜基底寬度疋——滑動穩定系數M。——垂直力對墻趾的穩定力矩眠——水平力對墻趾的傾覆力矩Ⅳ——作用于基底上的垂直力e——水平基底偏心距et——傾斜基底偏心距日——水平基底寬度o-。。——基底最大壓應力o?——基底最小壓應力ql——明洞結構上計算點的回填土石垂直壓力ei——計算點i的側壓力“——設計填土面坡度角p——側壓力作用方向與水平線的夾角n——開挖邊坡坡率m——回填土石面坡率仙——回填土石與開挖邊坡面間的摩擦系數妒:——墻背回填土石計算摩擦角e。——車輛荷載、人群荷載引起的水平壓力P。——車輛荷載、人群荷載引起的垂直壓力Ⅳf——錨桿軸向拉力設計值£。——錨固段長度D——錨固體直徑q,——水泥結石體與巖石孔壁間的黏結強度q。——水泥結石體與鋼絞線或鋼筋的黏結強度風——考慮滲水孔水量的水壓折減系數p——隧道建成后滲水孔設計流量2.2.6洞門設計‰——傾覆穩定系數E——墻后主動土壓力2.2.7明洞設計訛——墻背回填土石重度2.2.8襯砌設計一12—DT0--20t01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

卜注漿對象的體積伊一地震角E.。——作用于隧道襯砌上任一質點的自重豎向地震力瓦——水平地震系數K——豎向地震系數p。、妒:——地震時修正后的內、外側圍巖計算摩擦角E,。。——第i截面以上墻身重心處的水平地震荷載n——圍巖的孔隙率K——圍巖的滲透系數田——圍巖的裂隙率啟——漿液在圍巖內的有效充填系數E——注漿形成帷幕的厚度Q,——溝或管的泄水能力2.2.9抗震設計E,。——作用于隧道襯砌上任一質點的自重水平地震力C,——重要性修正系數c,——綜合影響系數G.。——隧道襯砌計算點的結構重力血¨、位:,——內、外側襯砌上任意點的側向地震荷載增量‰——拱部松散土壓力荷載引起的水平地震荷載g,。——拱部松散土壓力荷載引起的豎向地震荷載A——側邊土體在非地震條件下的側壓力系數A’——側邊土體在地震條件下的側壓力系數砂。。——水平地震荷載沿墻高的分布系數K。。——地震被動土壓力系數2.2.10輔助施工措施設計p——漿液總用量Pn——設計注漿壓力r——漿液擴散半徑日——止漿墻的厚度[o]——注漿固結后土體的容許抗壓強度[胡——巖體的容許抗剪強度”。——水的黏度”。——漿液的黏度2.2.1l防排水設計術語、符號13

標準分享網免費下載

。——溝或管內水的平均流速A——過水斷面面積n——溝壁或管壁的粗糙系數R——水力半徑p——過水斷面濕周,—一水力坡度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1)70--2010

3隧道控制要素3.0.1公路隧道按其長度可分為四級,見表3.0.1。3.O.2公路隧道按其開挖跨度可分為四類,見表3.0.2。3.0.3當并行雙洞公路隧道中夾巖柱的寬度大于表3.0.3的規定時,在設計施工過程中可不考慮兩洞室之間相互影響。表3.o.1公路隧道按長度分級表3.0.2公路隧道按開挖跨度分類表3.0.3不考慮兩洞室之間相互影響的雙洞最小凈距l最小凈距(m)一15隧道控制要素隧道等級隧道長度L(n1)特點特長隧道平縱指標對通風方案影響顯著長隧道需設置水消防及進行機械通風中隧道不需設置水消防短隧道隧道平縱指標可適當放寬注:(1)隧道長度為隧道兩端洞門樁號之差,當為并行雙洞時以較長隧道為準。(2)當隧道長度小于100m時,隧道平縱指標不受隧道規范約束,可不采用電光照明;當隧道長度大于6時,隧道運營管理系統一般需特殊考慮。因此這兩類隧道在設計過程中應引起特別重視。分類開挖跨度B(m)描述(1)單車道公路隧道;小跨度隧道(2)服務隧道;(3)人行橫洞及車行橫洞(1)雙車道公路隧道;中跨度隧道(2)單車道公路隧道的錯車帶(1)i車道公路隧道;大跨度隧道(2)雙車道公路隧道的緊急停車帶(1)四車道公路隧道(單洞);特大跨度隧道(2)連拱隧道圍巖級別注:表中B代表隧道開挖跨度。IⅡⅢⅣVVI£>30001000<L≤3500<L≤1£≤500000mB<99≤B<1414≤B<18口≥180B1.5B2.O日2.5口35B4,0B.

標準分享網免費下載

3.0.4公路隧道根據其橫斷面布置形式可劃分為五類,按表3.0.4的規定確定。3.0.5根據各級公路隧道破壞后的影響程度,其支護結構可分為三個安全等級,按表3.0.5的規定確定。3.O.6各級公路隧道的主體結構,如洞門、支護襯砌、附屬風道、風井、預留洞室及防排水構造物等,應達到表3.0.6所示的設計基準期。D70--2010表3.O.4公路隧道按橫斷面布置形式分類表3.0.5公路隧道支護結構的安全等級表3.0.6公路隧道結構設計基準期一16一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分類特點雙向行車單洞隧道一船指但設詈一個拋寺洞竄的二=、四級公路隧道高速公路或一級公路隧道左右洞間距大于表33的規定時,設計施工基本可單向行車雙洞分離式隧道忽略相互之間的影響雙洞隧道的左右洞間距小于表3.0.3的規定時,設計施工應考慮相互之間的小凈距隧道影響連拱隧道雙洞隧道的內側結構設置為整體的隧道由于特殊條件限制,高等級公路隧道由四車道大拱或連拱逐漸過渡為上下行分分岔隧道離雙洞的一種隧道設置形式安全等級破壞后果隧道類型(1)高速公路隧道與一級公路隧道;結構破壞后(2)連拱隧道;一級(3)三車道及其以上跨度的公路隧道;影響很嚴重(4)特長公路隧道;(5)地下風機房(1)雙車道的二級公路隧道;(2)雙車道的三級公路隧道;二級影響一般(3)四級公路上L>1000m的隧道;(4)斜井、豎井及聯絡風道等通風構造物(1)四級公路上L≤1000m的中短隧道;三級影響不嚴重(2)斜井、豎井及平行導坑等施工輔助通道注:對于安全等級為二、三級的公路隧道,也可根據工程重要程度提高其安全等級。類別設計基準期(年)結構類型特別重要的結構物或構件,如二級及其以上公路隧道的支護結構及洞門等普通建筑物或構件,如三級及四級公路隧道的支護結構及洞門等易于替換和修復的構件,如隧道內邊水溝及電纜溝等注:隧道路面結構設計基準期應根據現行公路路面設計規范確定。01100250325

3.0.7環境對公路隧道結構的腐蝕作用,應根據其嚴重程度按表3.0.7分為6級。3.0.8各級公路隧道及其附屬構筑物的防水等級,應符合表3.0.8的規定。3.0.9各級公路隧道的設計洪水頻率應符合表3.0.9的規定。表3.0.7環境作用等級表3.0.8公路隧道及其附屬構筑物的防水等級防水等級不容許滲水,結構表面有少量、偶見的注:公路隧道路面應達到二級防水標準。表3.0.9公路隧道的設計洪水頻率隧道控制要素級別腐蝕程度可忽略嚴重輕度很嚴重中度極端嚴重標準適用范圍一級不容許滲水,結構表面無濕跡地下風機房及大型電器設備洞室(1)高速公路隧道;(2)一級公路隧道;二級(3)二級、三級公路上的長及特長隧道;濕跡(4)四級公路上的特長隧道;(5)設備洞室(1)二級、三級公路上的中短隧道;有少量漏水點,不得有線流和漏泥沙,每(2)四級公路上的長、中、短隧道;三級晝夜漏水量<0.5(3)通風豎井或斜井;(4)人行橫洞及車行橫洞有漏水點.不得有線流和漏泥沙,每晝夜(1)施工輔助坑道;四級漏水量<2L/m2(2)緊急疏散通道公路等級隧道類別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特長隧道長隧道中、短隧道ADBECFL/m21/1001/501/25】/100l/50】/25

標準分享網免費下載

4隧道總體設計4.1.1在公路隧道勘察設計過程中,應根據公路等級、隧道長度及交通量大小等控制因素合理確定隧道勘察設計標準與工作內容,有效地控制其設計質量。4.1.2隧道設計應綜合考慮公路的總體功能、土地資源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要求,樹立全壽命周期成本的設計新理念,保證隧道主體結構穩定可靠,避免運營期間病害的發生。4.1.3隧道總體設計應符合以下原則:1應重視公路總體設計。隧道內外平、縱線形應協調,符合行車安全與行車舒適的要求;隧道斷面布置形式應根據所處地質條件、周邊環境等合理確定,符合經濟性與施工安全的要求;隧道施工方法與施工組織應適應隧道特點與地質條件,符合環境保護的2應重視地質條件比選。根據隧道特點、區域地質條件及相應設計階段的要求,制訂地質勘察方案,充分利用地質遙感資料和附近其他工程的地質資料進行隧道方案比選。當地質條件復雜時,特長隧道應控制路線走向,以避開不良地質地段;中、短隧道可服從路3應重視中短隧道與路塹方案的比選。評價深路塹與隧道方案對路線平縱面設計的影響。在方案比選過程中,除應考慮工程造價外,還應考慮土地使用費、防治水土流失費、棄渣場設置費和提高工程可靠度的費用(高邊坡的處治費用)等。應結合生態環境保護、道路景觀等要素進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論證。4應加強山區公路隧道施工方案的交通組織設計。在山區公路橋隧集中、施工組織困難的特殊地段,隧道的布設應考慮隧道施工方案和施工期間對交通組織的影響。5應加強山區公路隧道與洞外結構物的協調。山區公路控制性重點工程較多,出現橋隧相接、隧道和互通式立交緊鄰等情況時,特別是特大跨徑橋梁結構形式和施工方法的選擇及交通組織(如隧道內交通分、合流)等影響到隧道結構形式的選擇時,應擴展隧道方案的研究范圍,對洞外構造物與隧道方案進行整體綜合比選。4.1.4在對隧道附近地形、地貌、地質、氣象、社會人文和環境等進行深入調查的基礎4.1一般規定要求。線走向。D70--20t0一18—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

上,應對隧道軸線方案的走向、平縱線形、隧道設置形式及洞口位置等方面進行綜合1中、短隧道方案宜服從路線布設的要求。根據地形條件,宜對連拱隧道與小凈距隧道方案進行比較;對于中心挖深大于30m的路塹宜進行路、隧方案比較;對短隧道群宜進行整體式路基連拱隧道方案與分離式路基小凈距隧道方案的比選。2特長、長隧道在符合路線總體走向的前提下,應由隧道控制局部線位。對各可行的方案,以建設條件、建設規模、施工條件和運營管理技術難度和成本等為比選因素進行系統的論證和比較。3應綜合考慮不同隧址方案對公路總體施工方案、施工安排和施工工期及工程投資4對于技術復雜的特長隧道,應加深隧道地質勘察及工程方案分析研究,解決建設過程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必要時應增加技術設計階段。4.1.5高速公路和具干線功能的一級公路隧道的通風、防災等與交通量有關的土建工程設施,應以隧道的設計通行能力作為校核標準。當隧道遠期設計交通量小于其設計通行能力的一半時,可采用道路的遠期設計交通量控制設計。1經充分論證后,可根據交通組成及交通量增長情況等因素,按一次設計、分期實施的原則進行設計。2斜井、豎井、風機房等通風土建工程不宜分期實施;當必須分期實施時,應以利于后期改建為原則,做好近期工程與遠期工程的合理銜接規劃與設計。3應加強與隧道運營管理設施設計人員的溝通與協調,重視隧道內預留洞室與預埋件設計。4.1.6在隧道設計過程中,應通過優化隧道前后路線平縱線形,達到填挖土石方量基本平衡,減少隧道棄渣數量。隧道棄渣宜作為建筑材料或路基填料加以利用;當無法利用時,應運至指定棄渣場堆置。棄渣場宜選擇不侵占耕地、河道、溝谷的荒坡地、凹地。應防止雨水沖刷棄渣造成水土流失,完善棄渣場的防護與排水設計。隧道位置選擇應符合以下總體原則:隧道位置應根據路線總體規劃、交通運輸條件及周邊環境和地形變化條件確定,設置在對環境影響小、利于隧道施工場地布置和隧道出渣、利于設置防災救援系統和管理養護等設施的路段。2隧道位置應選擇在巖性好、結構穩定的地層中。當條件限制無法繞避不良地質區時,隧道應盡量縮短其通過長度,并采取可靠的工程處理措施。3應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比選。的影響。4.2隧道位置的選擇一19—隧道總體設計4.2.11

標準分享網免費下載

2隧道位置宜向山體側內移,增加隧道覆蓋層厚度,并應避免受河流沖刷。各類圍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現行國家法律、法規中對公路工程建設的相應規定。隧道修建應不占或少占基本農田。4應結合隧道接線端的構造物布設情況,進行兩端接線工程的銜接設計,保證隧道內外線形順暢、協調一致。5隧道洞口位置、輔助通道和運營通風設施的設置應為隧道位置選定的重要因素。4.2.2越嶺隧道的位置選擇應符合以下原則:1應以路線縱斷面為主,結合地質條件、越嶺路線高程和埡口兩側道路展線的需要,綜合選擇最合理的隧道位置。2應根據地形及工程地質情況,從縮短道路里程、提高線形指標、避讓嚴重不良地質、減輕或消除高山嚴重積雪和結冰對公路的不良影響及結合施工條件與施工工期等方面,對越嶺隧道方案和越嶺展線方案進行詳細的技術、經濟比較。3宜以路線順直、隧道長度最短的埡口作為越嶺隧道方案比選的基礎,并分析比較各方案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情況,隧道不應從嚴重不良地質地帶通過。4應分析不同隧道設計高程對工程建設規模的影響:1)公路等級越高,路線平縱面指標越高,隧道高程越低,隧道越長,工程造價相對2)應盡可能把隧道放置于較好的地層中。3)隧道高程的設置應保證施工和行車安全,并應設置在常年冰凍線和常年積雪線4)應考慮隧道長度對運營管養費用的影響:隧道越長,通風、照明費用越高。5)低等級公路上的隧道應考慮社會遠期發展及公路改擴建的需要:在不過多增加工程造價的情況下,宜降低隧道設計高程,提高隧道進出口線形標準。4.2.3沿河、傍山隧道的位置選擇應符合以下原則:1應注意山體的整體穩定性,避開嚴重的滑坡、崩塌、錯落、巖堆等不良地質。巖地質情況下,隧道拱肩最小覆蓋層厚度不得小于表4.2.3的數值。3沿河、傍山隧道,應綜合考慮地形、地質、造價、施工、運營效益及安全等條件,對沿河繞行短隧道群方案、裁彎取直的長隧道方案、分離式路基半路半隧方案進行全面綜合比較。在相似條件下,宜優先選擇長隧道方案。4隧道洞頂覆蓋層薄而難以用鉆爆法修建隧道的地段,受塌方、落石、泥石流或雪害等威脅的洞口地段,公路、鐵路、溝渠等必須通過隧道上方又不宜做暗洞或立交橋的地段,宜設置明洞或棚洞。5傍山路線的高陡邊坡半路塹地段,當路基邊坡處治較困難時,宜將路線內移,采用隧道或明洞方案。滑坡地段不宜修建明洞。越高。以下。一20—D70--2010公路隧道設計細則(ⅡG/T

么‘、、———,/4.2.4隧道位置應避免通過斷層、崩塌、滑坡、流沙、溶洞、陷穴及偏壓顯著、地下水豐富等地質不良地段;當繞避有困難時,應采取工程治理措施。當隧道穿過水平或緩傾角巖層時,應防止在薄巖層施工時頂部產生掉塊現象,宜選擇堅硬不透水厚巖層作為頂板。2當隧道穿過陡傾角巖層時,宜垂直于巖層的走向穿過;當必須平行或小角度穿越時,隧道應布置于巖性較好的單一巖層中,避免穿過軟弱夾層和不同巖層接觸地帶。3當隧道通過褶皺構造時,應將隧道位置調整至翼部,避免將隧道置于向斜或背斜4當隧道穿過斷裂及其接觸帶時,應使隧道軸線以大角度通過,避開嚴重的破碎5當隧道穿過地下水發育地段時,宜選擇在地形有利、地下水少、巖性較好、透水性當隧道必須穿越不良地質地帶時,其位置的選擇應符合以下原則:當隧道穿過滑坡、錯落體時,應使洞身埋置在錯落體或滑動面以下一定厚度的穩2當隧道穿過嚴重不穩或有嚴重崩塌的陡坡時,洞身應往里靠,將隧道囂于穩固地當隧道穿過不穩定的巖堆時,洞身應內移置于基巖中,并留有足夠的安全厚度。4當隧道穿過泥石流溝床下部時,應使洞身置于基巖中或穩定的地層內,并保證拱頂以上有一定的安全覆蓋厚度。如采用明洞方案,明洞基礎應置于基巖或牢固可靠的地的軸部。地段。弱的地層中通過。固地層中。層中。一21—表4.2.3隧道拱肩最小覆蓋層厚度(m)隧道總體設計最小覆蓋層厚度t圍巖級別圖式Ⅳ(石質)Ⅳ(土質)注:(1)表中t為隧道外側拱肩至地面的地層最小厚度。(2)表列數值應扣除表面腐殖覆蓋層厚度。(3)表列數值適用于雙車道隧道。(4)Ⅵ級圍巖的t值應通過分析計算后確定。14.2.53ⅢV1:11:1.51:205861512927242118

標準分享網免費下載

基上,明洞洞頂回填應考慮河床下切和上漲以及相互轉化的不利情況,并保證不小于0.5m的安全覆蓋厚度。5當隧道通過巖溶地區時,宜選擇在難溶巖地段和地下水不發育地帶,避免穿越巖溶嚴重發育的地下溶蝕大廳、溶洞群及地質構造破碎帶等地段,宜避開易溶巖與難溶巖的接觸帶。4.2.6水庫地區隧道應選擇在穩定的基巖或坍岸范圍以外的穩固地層內通過,避開受水庫充水及消水影響易于發生滑塌病害的松散、破碎地帶,應注意庫水的長期浸泡造成庫壁坍塌對隧道穩定的不利影響。隧道洞口設計高程應高出水庫計算洪水位(含浪高和壅水高)不小于0.5m。4.2.7各級公路隧道洞口設計高程應符合表3.0.9的規定。當隧道區觀測洪水頻率高于表3.0.9中所列洪水頻率標準值時,應按觀測洪水頻率設計,但當觀測到的洪水頻率在高速公路、一級公路超過1/300,二級公路超過1/100,三、四級公路超過1/50時,則應分別采用1/300、1/100、1/50的頻率設計。城市過江(過海)隧道應保證隧道防洪、防澇的可靠性,當洞口高程達不到表3.0.9中所要求標準時,應在洞口周圍一定范圍內修建防洪堤或防淹門,洞口排水泵房應具有排洪所需的抽水能力。隧道排水系統的設計洪水頻率不應低于1/100,對特別重要的隧道4.2.8隧道洞口位置的確定應遵循“早進洞、晚出洞”的原則,注意邊坡及仰坡的1隧道洞口位置的選擇應與周圍自然環境相協調,宜繞避居民點;當不能避開時,應評估施工爆破、噪聲、水質污染等對居民及環境的危害,制訂降噪、控制污染等環境保護措施。2隧道洞口位置的選擇應與隧道前后構造物協調。在橋隧緊接的情況下,應綜合考慮洞口與橋跨布局、結構處理的整體性,避免橋隧工程施工相互干擾。3當洞口開挖不可避免時,應確保隧道洞口邊坡及仰坡的穩定。洞口邊坡、仰坡的設計控制高度可采用表4.2.8的規定。可提高到1/300。穩定。表4.2.8洞口邊坡、仰坡的設計控制高度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圍巖級別邊坡、仰坡坡率控制高度(m)貼壁ⅡⅢ1)70--2010151:032052575

4.2.9地形條件決定隧道洞口的位置時,應符合以下原則:1隧道洞口的中線宜與地形等高線接近垂直。條件困難時,宜以大角度斜交進洞,避免與等高線平行進洞。1)在松軟地層中,不宜采用斜交洞口。2)抗震設防烈度為Ⅶ度時,斜交洞門需經抗震驗算方可采用。抗震設防烈度大于Ⅶ度的地區,隧道洞門不宜采用斜交洞門。3)當圍巖為Ⅲ級及其以上質量較好的圍巖時,可采用斜交進洞,但其洞門端墻與路線中線交角不應小于450。4)低等級公路隧道,當洞口巖石堅硬完整、不易風化時,可隨天然地勢進洞。5)巖層破碎、整體性差、斜交角度小的地段,宜延長隧道,修建明洞式洞口。2位于懸巖陡壁下的洞口,不宜切削原山坡。當坡面及巖頂穩定,無落石或坍塌可能時,可貼壁進洞。應避免在不穩定的懸巖陡壁下進洞,宜延伸洞121接長明洞,其長度宜延伸到坍落可能影響的范圍以外3~5m,或采取其他保證運營安全的措施。3在漫坡地段選擇洞口位置時,應根據洞外路基填挖方情況、排水條件和有利快速施工等因素,結合少占農田、填方利用等要求,綜合分析確定。當隧道位于城市、風景區附近時,應減少拉槽進洞,宜適當延長隧道長度。4溝谷和山凹處,往往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匯集之處,地質構造大多較為軟弱破碎。當路線沿溝谷、山凹行進時,洞口位置應避開溝谷和山凹的中心,盡量在凸出的山坡附近進洞。當溝底高程較高或上跨其他構造物時,應對地表徑流作妥善處置,并加強洞口段的防水和排水措施。5傍山隧道洞El靠山側邊坡較高時,應防范塌方和落石等病害發生,隧道宜提早進洞或加接明洞(或棚洞)。對洞外路塹和洞口淺埋段的自然坡體的穩定性,要認真調查、分析論證,必要時可采取相應的加固措施。4.2.10地質條件決定隧道洞El的位置時,應符合以下原則一23—續上表邊坡、仰坡坡率注:(1)洞口邊坡、仰坡高度為路面設計高程至邊坡、仰坡頂的高度。的圍巖,設計時應盡可能降低控制高度。隧道總體設計圍巖級別控制高度(m)(2)對于Ⅱ級及其以上圍巖,若邊坡、仰坡安全能夠得到保證,其邊坡高度要求可適當放寬;對于V級及其以下(3)本表主要針對雙車道隧道,其他隧道可參照執行。ⅣV1:075151:1181:1.2520251:1.5

標準分享網免費下載

l~~’——\逞計速度(krn/h)l路拱坡度(%)—~\隧道洞口應選擇在山坡穩定、地質條件較好處,不應設置在偏壓很大及嚴重不良地質地段,應避開排水困難的溝谷低洼處。2層面不穩定的巖層,開挖后易引起順層滑動或坍塌的地段,宜提早進洞;否則,應采取有效的防止地質病害的工程措施。當隧道避開堆積層進洞有困難時,不宜采用清方的辦法縮短洞口,應維護山體的穩定和洞口施工的安全,采取接長明洞或采用洞口大管棚及洞口地表注漿加固等工程措施。4黃土地區隧道,洞口不應設在沖溝、陷穴附近,以免引起洞口坡面產生沖蝕、泥流或塌陷等病害。在無地下水、密實、穩定的老黃土地層中,除洞外有填方要求可適當挖深進洞外,不宜深挖進洞。5嚴寒地區(包括多年凍土和積雪地區)的隧道洞口,應避開易產生熱融滑坍、冰錐、冰丘、第四紀覆蓋層及地下水發育的不良地質地段。6地震區的隧道洞口,宜選擇在抗震有利的地貌、地質地段處,不應設在受震后易于產生崩塌、滑坡、錯落等不良地質處。當洞口為軟巖或軟硬巖互層時,應防范開挖后在自然風化和地下水作用下,軟巖風化掉塊,危及洞口安全。在這類地層中選定隧道洞口位置時,應降低邊仰坡高度,減少風化暴露面,對坡面宜作適當防護。8根據隧道洞口地形、地質條件及排水等要求,需要修建明洞(或棚洞)接長時,洞口應設在山坡無病害的地方,不宜設在滑坡、巖堆、泥石流等地段內。4.3隧道線形設計4.3.1隧道平面線形應綜合考慮地形地質條件、洞口接線、隧道通風、車輛運行安全和施工條件等因素,并與隧道自身建設條件及連接區間的公路整體線形協調一致而選定。當采用曲線隧道時,不宜采用設超高的平曲線,且不應采用需加寬斷面的平曲線。隧道不設超高的圓曲線最小半徑應符合表4.3.1—1的規定。受特殊條件限制,隧道平面線形需采用設超高的平曲線時,其超高值應按表4.3.1-2的規定進行停車視距與會車視距驗算,以保證駕駛員在緊急情況下有充分的時間迅速停車,避免交通事故。表4.3.1-1不設超高的圓曲線最小半徑(m)表4.3.1-2公路停車視距與會車視距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C-/TD70--2010137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一=叩蠕公賂設計速度(km/h)停車視距(m)會車視距(m)1201008060403020≤20550040002600350150>225090080045020021016011075220

1特長隧道宜采用直線型。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上的長、中隧道以及各級公路上的短隧道的平面線形應服從路線布設的需要,并且宜采用直線或較大半徑的曲線。中短隧道,其平面線形宜同洞外路線線形,不應在隧道內出現過大的超高。單向行車的小半徑平曲線隧道,應按行車速度進行停車視距驗算;雙向行車的小半徑平曲線隧道,應按行車速度進行會車視距驗算,必要時應對隧道進行加寬處理。2應保證高等級公路隧道內車輛行車安全和行車舒適性。當隧道設計速度大于或等于80km/h時,隧道內平曲線最小半徑不宜小于8倍行車速度;當隧道設計速度小于80km/h時,隧道內平曲線最小半徑不宜小于lO倍行車速度。3隧道內應避免出現車輛合流、分流、交織等現象。特殊情況下,如隧道洞口分散設置,但需在隧道內進行車流分、合流時,應根據車輛合流、分流的運行速度對停車視距進行驗算,并進行行車安全的專題論證。4.3.2隧道平面線形宜采用直線或較大半徑的曲線;并保持線形的均衡過渡。隧道內不宜采用s形曲線,受地形地質條件限制確需設置s形曲線時,s形曲線兩圓曲線半徑之比不宜過大,以R,/R:≤2為宜(R。為大圓曲線半徑,尺:為小圓曲線半徑)。4.3.3隧道縱斷面線形,應以行車安全、排水、通風、防災為基礎,并根據施工期間的排水、出渣、材料運輸等要求確定。隧道內應盡量設置緩坡,但隧道內最小縱坡不應小于0.3%。特長、長隧道最大縱坡宜控制在2.5%以下,中、短隧道最大縱坡宜控制在3%以下。中、短隧道受地形等條件限制時,應綜合權衡隧道后期運營與工程建設費用,采用一定措施提高隧道行車安全性后,最大縱坡可適當加大到4%;在特別困難的條件下,經技術經濟論證,最大縱坡還可加大至5%。短于lOOm的隧道,隧道縱坡可與隧道外路線的縱坡要求相同。4.3.4隧道內宜采用單向坡。地下水發育的長隧道、特長隧道可采用雙向人字坡。隧道內縱坡變化處應設置大半徑豎曲線平緩過渡,以保證駕駛員有足夠的視線。變坡點的凸形、凹形豎曲線最小半徑和最小長度應符合表4.3.4的規定。4.3.5隧道內不宜設置爬坡車道。縱坡大于4%的單向雙車道隧道,經運行速度驗算,隧道內行車速度低于路段最低容許速度,且大型車比例較高、嚴重影響隧道通行能力、一25—表4.3.4豎曲線最小半徑和最小長度隧道總體設計設計速度(km/h)凸形豎曲線半徑一般值(m)極限值凹形豎曲線半徑豎曲線長度(m)1201008060403020170001045002Ooo700400200116314502504130loo8570503525

標準分享網免費下載

調整隧道縱坡較困難時,經過技術經濟綜合比較,根據實際情況可在隧道出口端設置爬坡車道,使大型車與小型車分離,保證小型車的運行質量,提高公路通行能力。4.3.6隧道洞外接線應與隧道內線形相協調,并符合以下規定:隧道洞口內外各3s設計速度行程長度范圍的平面線形應保持一致。1)平面線形一致是指洞口內外處于同一個直線或圓曲線內。2)緩和曲線內曲率不斷變化,不應視為線形一致。3)當處于下列兩種情況下時,洞內外接線可采用緩和曲線或緩和曲線與圓曲線組合線形,但應在洞口內外線形誘導和光過渡等方面采取措施,保證行車安全:①路線平縱面線形指標較高(平曲線半徑大于規范規定的一般平曲線半徑最小值的2倍,縱面最大縱坡小于2%),行車視距大于停車視距規定值2倍以上,且調整后工程規模增加較大時;②隧道群之間每個洞口線形均采用理想線形有困難,在平面指標較高、處于上坡進洞,且行車視距滿足要求時。2隧道人洞前一定距離內,應設置必要的安全設施和視線誘導標志,保證隧道洞外連接線形均衡過渡。1)由于光線的劇烈變化以及公路寬度和行車環境的改變,隧道進出口是事故多發地段。當隧道出進段洞外設置較長、較大的下坡時,不應在洞口設置小半徑的平曲線進洞。2)隧道出洞口段洞內縱坡較大時,應避免在洞口設置小半徑的平曲線出洞。3)雙洞隧道平面分線應在保證出洞方向線形較順暢的前提下,靈活選擇進洞方向的平面分離點,進洞方向的平面指標不必過高,分離式斷面長度不宜過長。3隧道洞121內外各3s設計速度行程范圍的縱面線形應盡量保持一致,有條件時宜取5s設計速度行程。隧道洞El的縱坡,宜設置一定長度的直坡段,以使駕乘人員有較好的行車視距。當條件困難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應采用較大的豎曲線半徑;特別是當隧道設計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時,隧道洞口豎曲線半徑應符合表4.3.6的規定。4隧道洞口外應符合相應公路等級的視距規定。隧道接線設置中間分隔帶時,應采用停車視距;無中間分隔帶時,采用會車視距。5并行雙洞特長及長隧道應在洞口外適當位置設置聯絡通道,以利于特殊情況下車輛掉頭。1)分離式的雙洞洞口外均應設置轉向車道,以方便隧道維修、養護和應急搶險等。2)特長及長雙洞隧道應在洞口外適當位置設置聯絡通道,聯絡通道形式可采用交叉“x”形。一26—表4.3.6洞口視覺所需的最小豎曲線半徑I豎曲線半徑(m)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D70--20101設計速度(krn/h)凸形凹形120100806020000161291086

3)中、短隧道宜結合路段中央分隔帶開口合并設置,聯絡通道形式可采用簡易“Ⅱ”形。4)隧道前后750—1000m內設置有中央分隔帶開口時,可不設轉向車道。6當隧道洞門內外路基(路面)寬度變化較大時,隧道洞口外與之相連的路段應設置距洞口不小于3s設計速度行程長度,且不小于50m的過渡段;在滿足車道行駛軌跡條件下,保持公路斷面過渡的順適。7分左、右幅設置的分離式隧道,其分線(或合線)的處理,宜按左、右幅分別進行線形設計(線形分離)。對小凈距或連拱隧道,受地形條件限制,寬度變化不大于lm時,可采用設置過渡段的方式,按中間帶變寬處理。過渡段的長度宜按4s設計速度行程考慮。4.3.7當兩座或兩座以上隧道相鄰洞口之間的距離小于表4.3.7規定時,可按隧道群進行設計。其測量與設計應符合以下規定:當隧道長度小于250m,相鄰隧道洞口縱向間距小于100m時,各設計速度下均按隧道群考慮。2隧道群應按一座隧道進行平面控制測量、高程測量和貫通誤差計算。3隧道群應整體考慮其平、縱線形技術指標。4當隧道群內洞口間距大于5s行程長度時,應符合洞門前后平面線形一致的原則。當隧道群內洞口間距小于5s行程長度時,應分析洞口間距對照明的相互影響。當隧道群內洞口間距小于50m時,應分析洞口間距對通風的相互影響。7對于高等級公路,當洞口間距小于50m時,宜設置遮光棚。4.4隧道設置形式的選擇4.4.1高速公路、一級公路隧道宜依次選擇標準間距的分離式隧道、小凈距隧道、連拱隧道或分岔隧道。隧道設置形式的選擇應充分考慮圍巖地質條件、斷面形狀、尺寸大小、施工方法、支護時間、洞口兩端接線、占地大小、環境影響和工程造價等因素。4.4.2標準間距的分離式隧道最小間距的選定與地質條件及隧道跨度關系最為密切,但還應綜合考慮隧道埋置深度及運營期通風等因素;當埋置深度較大時,雙洞間距還應考慮地應力影響,并以雙洞之問彼此不產生不利影響為原則。實際設計中,隧道雙洞間距選取可參考表4.4.2。表4.3.7隧道群洞口的最大縱向間距隧道總體設計156設計速度(km/h)相鄰隧道洞口縱向間距(m)120100806040302030025020016014070

標準分享網免費下載

4.4.3在地形條件較狹窄的情況下,不能按常規的分離式隧道凈距布設,或因設置分離式隧道而導致隧道兩端的接線路基(橋梁)的工程量增加較多、施工難度增大時,可考慮設置為小凈距隧道。小凈距隧道的凈距不宜過小,否則兩洞室間施工相互影響較大,不僅增加施工難度,造價亦較高。小凈距隧道的合理最大長度及凈距可參考表4.4.3的規定。4.4.4連拱隧道兩端接線均可采用整體式路基,具有節約土地、接線順暢、接線工程量小等優點,但是連拱隧道施工復雜、造價較高。連拱隧道的關鍵因素是其平面線形和隧道長度。連拱隧道長度可結合地質條件與洞外工程規模綜合確定,其合理最大長度可參照表4.4.4的規定。4.4.5長大公路隧道,為解決洞口占地和洞內間距的矛盾,可采用不平行布線方式,即在隧道洞口采用小凈距方式,洞內逐漸分開到不產生不利影響的間距。為防止通風發生串流問題,洞口段應避免采用連拱形式;如不能避免時,應作專門論證分析。表4.4.2隧道雙洞間距(m)參考表表4.4.3小凈距隧道的合理最大長度和凈距參考值表4.4.4連拱隧道的合理最大長度參考值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80%地段的圍巖條件隧道斷面隧道長度(m)Ⅲ級及其以上Ⅳ級及其以下V級及其以下雙車道隧道三車道隧道隧道合理最大長度(m)隧道凈距(m)注:地質條件好時取低值,地質條件差時取高值。四車道隧道六車道隧道注:本表按經濟性與合理施工工期制定;如果有特殊要求,可超過表中建議最大值。8~201)70--2010≤2005~108—1210—20200—50010~1515~25500~100015~2020—30≥l20~3030~4015—20200~50010一15500—l30—40≥140—50750—15,15500~750400~750300~500

I|+l|I剜瓢I一一Tl引1一旨斗—什r叫\5隧道建筑限界與凈空斷面一監—{I玉5.1各級公路隧道建筑限界5.1.1各級公路隧道的建筑限界標準應符合《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03)第2.0.7條、第7.0.3條的規定。在建筑限界內不得有任何部件(包括通風、照明、安全、監控和內裝飾等附屬設施)侵入。5.1.2高速公路及一級公路等單向行車的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幾何形狀應按圖5.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