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校本課程地理校本課程***前言***坐落于甘肅省玉門市赤金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學校.赤金鎮是“鐵人”王進喜的故鄉,***也繼承了“鐵人精神”,建校幾十年以來,通過全校師生共同努力,在學校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全面發展的思維正日趨形成新教育理念的潮流,******遵循著與時俱進的思想,認為單純靠“教師的講授、學生的接受、考試的分數”來詮釋的舊教育觀,應該逐漸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遺棄.應該將目光投入到新課程的開發上來,以期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的戰略,培養全新的能獨立思考和進行自主學習的新一代接班人。而校本課程的開發自然就成了這種實踐的一種相當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基于學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和學生、老師的特點,通過各種方式,如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對國家地理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國家地理課程和地方地理課程校本化、個性化、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特點和需要的地理課程,形成了具有赤金特色的校本課程.在課程編寫過程中,注重了以下幾方面:1、制定目標、明確要求。校本課程的設計不能違背國家課程的要求,同時也不能隨意地開設.明確了課程應該培養學生怎樣的素質,最后要求學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或者是能拿出什么成果。對于課程目標的設定有以下幾方面:第一,要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發展觀.第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第三,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操以及作為主人翁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第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敢想敢做"的行動能力。對學生的要求突出以下方面:首先,要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到一定程度。其次,明確學習成果的表現形式,即課程評價方式。2、最大限度利用現場課程資源。校本課程的開發應該立足于我們所學過的課本知識,同時也是對所學內容的一個擴充;立足生活題材,讓學以至用;借助各方教學資源,讓課程變得生動有趣.3、結合時事熱點,開發校本課程。學生對時事熱點的了解往往是來自網絡、報紙,而對于這些報道的內容,因此往往是停留在知道的基礎上,要他們進一步解析或者是提出意見、見解就顯得困難了;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生對時事的了解不夠深入、全面。開設與時事有關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有一定的幫助。4、重視學生興趣,讓校本課程更具活力.學校是為學生而存在的,學生的興趣與需要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在開設地理校本課程的時候,注意學生興趣與知識的結合,務求令到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從而期望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本教材主要由“氣象萬千"和“野外生存”兩部分組成。教材編寫緊扣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氣候,鍛煉學生的生存能力。希望本教材對學生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目錄TOC\o”1-3"\h\z\u第一章氣象萬千 2第一節如何觀天氣 2第二節氣候與健康 2第二章野外生存 2第一節野外天氣觀察 2第二節野外方向判斷 2第三節地圖與指北針的認識和使用 2第四節尋找水源和取火 2第五節露營知識 2第六節灌木叢穿越知識 2第七節野外避難之策 2第一章氣象萬千第一節如何觀天氣學習目標:1、能簡要說出生活中常見的幾種天氣現象,并能結合自身生活說出自己對天氣的理解。2、與同學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有關天氣的民諺。3、說說自己是如何預測天氣的,將經驗傳授給自己的同學。一、生活中常見的幾種天氣現象1、暈天空中有一層高云,陽光或月光透過云中的冰晶時發生折射和反射,便會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產生彩色光環,光環彩色的排序是內紅外紫。稱這七色彩環為日暈或月暈,統稱為暈.由于有卷層云存在才出現暈,而卷層云常處在離鋒面雨區數百公里的地方,隨著鋒面的推進,雨區不久可能移來,因此暈就往往成為陰雨天氣的先兆.2、華天空中有一層透光薄云,云中的水滴大小均勻,若是由冰晶組成的云則要求冰晶尺寸均勻。月光或陽光透射云層過程中,受到均勻云滴(水滴或冰晶)的衍射,結果會在月亮或太陽周圍緊貼月盤或日盤形成內紫外紅的彩環,稱為華.因日光太亮,所以人們不易觀察到日華,月華則比較常見。緊貼月盤的華又稱華蓋,通常華蓋的紫色不太顯著故內環呈青藍色,其外呈黃色為主,最外呈紅色。有時在華蓋外隔一暗圈后還會出現一個甚至幾個彩色排序與華蓋相同,但亮度弱得多的同心光環,稱為副華。3、虹和霓含七種色光的太陽光線,射入大氣中的水滴(雨滴或霧滴),各種色光經歷折射和反射后,可在雨幕或霧幕上形成彩色光弧環。當光環的彩色排序是內紫外紅時,稱為虹。在虹的外面,有時還出現較虹弱的彩色光環,彩色環的排序與虹相反即內紅外紫,稱為霓或副虹.虹和霓都要背對太陽而立才能觀察到.在夏日的傍晚,西方放晴而東方天空有云雨時,最易看到虹和霓。4.曙暮光日出前,即太陽未露出地平線前,陽光照射到高層大氣,陽光被大氣分子散射,造成天空微亮,地面微明,從這時刻起到太陽露出地平線為止的光亮稱曙光。日落后即太陽西沉到地平線以下后,仍有一段時間陽光可照射到高空大氣,因空氣分子散射使天空和地面仍維持微明,這段時間的光稱暮光。曙光與暮光合稱曙暮光。曙光時段稱黎明,暮光時段稱黃昏。由于曙光開始與暮光終了的標準不同,通常分為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與天文曙暮光。。曙暮光持續的時間在赤道最短,隨緯度增加而增加.二、聽民諺
、識天氣異常的氣候變化事件總會給人們留下異常深刻的記憶和思索。我國古人就曾對嚴寒等異常氣候條件聯系氣候變化過細致的觀察并形成民諺。“夏有奇熱,冬有奇寒”。夏秋時,當太平洋臺風來襲之前多酷熱,令田間魚兒被曬死,民間視當年氣溫變幅增大,冬天有嚴寒之兆。“奇熱必有奇寒”。是指入冬之后如果持續溫暖,則一旦冷空氣南來,降溫可能劇烈、持久.放眼于更長的時間范疇,世界連續數年暖冬,就得留心終歸會來一個寒冬。“日暖夜寒,東海也干”.這主要指半個月的天氣。通常寒潮于冷空氣籠罩下,天氣整日晴朗,所以日夜溫差大。“奇寒必有奇旱”。奇寒本身就表明干冷空氣勢力特強,大氣環流形勢有利于冷空氣繼續頻繁南下,暖濕空氣萎縮退居外海。此種局勢往往持久,若至今春雨水推遲,導致冬春連旱.歷史上不少嚴重冬春連旱年皆為前期嚴寒有關.“冷得早,回暖早”。如果最冷時段明顯提前,則同一冬季中往往不容易再次出現同樣量級的嚴寒,也表明季節會相應提前,春天可能早來。三、如何預測天氣現在人們往往通過天氣預報來得知天氣狀況,雖然方便,當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及時獲悉,況天有不測風云,人有疏忽大意,一旦失去科技服務,既失去了依賴,又沒有絲毫自然常識,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困擾。現將一些預測天氣的經驗收集,希望對學者有幫助。1、清晨,太陽末出之前,看東方黑云,如雞頭、龍頭、旗幟、山峰、車馬、星羅,如魚、如蛇、如靈芝、如牡丹,或紫黑氣貫穿,或在日上下者,主當日有雨,多在13~17時。2、夜晚,看月亮顏色,或青或紅,主次日有雷雨.月亮周圍有白云結成圓光,或大如車輪者(月暈),主來日大風。所謂“日暈則雨、月暈則風,何方有缺、何方有風”。又曰”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礎潤者,即柱腳石是有水珠滲出,主不日有雨.結合現代情況有人總結出”暴熱生風、管潤生雨”,即:突然暴熱數天,一兩日必有大風,自來水管管道上面有水珠滲出,擦去后仍滲出者,主一兩日內有雨。3、星光閃爍,必定風作。白云遮住北斗星的2~4小時。"天公作變,水面生靛",夏日水底生苔、水作靛青色,主有暴雨。水有泥腥味或有香味時,主雨水將至.下雨時,泥腥味甚濃者,一二日內難晴.4、陰歷正月初七、初八,北風必定發。陰歷二月初三、三月清明、四月夏至、六月十二日主陰天或雨天。5、云向東,刮黃風;云向南,雨漂船;云向西,水滴滴;云向北,曬干麥。東風雖主降雨,然在黃梅時節,大伏之中,刮東風則天晴,秋日吹北風每每降雨,但秋夜吹北風則主天氣晴朗.課后作業:寫一篇小短文,介紹自己預測某一天天氣的方法。第二節氣候與健康學習目標:1、能說出天氣和氣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2、說說自己親身經歷的有關氣候影響健康的事件。一、氣候怎樣“塑造"人類人的容貌、性格和行為,并非完全能由人類自己主宰,這個“權力"有時還握在大自然的“手心”。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紅黃黑白,不僅與人的遺傳有關,而且與氣候也有一定的關系。生活在赤道附近熱帶地區的人,由于光照強烈,氣溫又高,人的皮膚顏色黑黝黝的。為了抵御酷熱的氣候,他們的脖子很短,頭明顯偏小,而鼻子較闊,這樣有利于散發體內熱量。在寒帶、溫帶的高緯度地區,常年太陽不能直射,光照強度較弱,氣溫很低,嚴寒期又長,這里大多為白種人。為了抵御嚴寒,他們往往生有一個比住在溫、熱帶地區的人更鉤的鼻子。鼻梁較高,鼻內孔道較長.就頭型而言,寒帶和溫帶居民頭大、頭型圓,臉部比較平,這很有利于保溫,減少散熱量。為適應高山稀薄的空氣,山區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發達,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比沿海地區的居民明顯偏多。氣候對身高的影響更為明顯.以我國為例,北京的年日照時數為2778.7小時,武漢年日照時數為2085.3小時,廣州年日照時數為1945.3小時,成都年日照時數最少,僅為1239.3小時,所以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線能使人體皮膚內的脫氫膽固醇變成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有促進骨鈣化和長粗長高的作用。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在室外活動的時間比較多.氣溫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發怒。居住在寒冷地帶的人,大部分時間在一個不太大的空間里與別人朝夕相處,養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具有較強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極圈內的愛斯基摩人,被人們稱為“永不發怒的人”。居住在溫暖宜人的水鄉的人們,因為氣候濕潤、風景秀麗,人們對周圍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機智敏捷。山區居民因為山高地廣,人煙稀少,長久生活在這種環境中,說話聲音宏亮,性格誠實直爽。居住在廣闊的草原上的牧民,因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氣候惡劣,風沙很大,所以,他們常常騎馬奔馳,盡情舒展自己,性格變得豪放直爽,熱情好客。二、氣候影響生男生女嬰兒的出生日期與氣候有關。在所有實行生命統計的國家里,嬰兒的出生季節呈現出明顯的統計規律.以日本為例,在1月份和3月份嬰兒出生數最多,7月份最少;而雙胞胎則大都出生在下半年。氣候對胎兒的性別具有一定影響。1977年英國出生的男女嬰兒比例為140:100,著名的生物學家賴斯特通過大量的調查和研究指出,這與英國1975-1976年發生特大干旱之后又普降了一場大雨有關。而1952年在倫敦出現異常大霧的320天后,當地不少醫院報告出生的女孩比例比男孩多24%。出生月份對嬰兒個性的影響。統計表明,最冷月份出生的人,性格可塑性較強,易在任何領域中取得成功。而出生在夏天的人性格則趨于內向.三、天氣與感冒在我國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稱為“著涼”,可見感冒與天氣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感冒一年四季都會發生,冬春季節為多發期,因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溫、干燥的寒冷環境里。中醫也認為,當氣候突然變化、寒暖失常之時,風邪病毒最易侵襲人體。臨床實踐也表明,每當發生一次“天氣突變",感冒的人數常常也就隨之突增.“天氣突變”主要表現在氣溫、氣壓、降水、風、濕度等氣象要素的劇烈變化上,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氣不時南下,鋒面活動更為頻繁,常常誘發感冒或出現其它病癥.人患感冒的癥狀會因季節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即所謂的“四時感冒":風寒感冒(冬季受風寒或春季降溫所致)、風熱感冒(春天溫度高或秋冬天升溫所致)、夾濕或夾暑感冒(夏季濕度大、溫度高所致)、夾燥感冒(秋季空氣干燥所致)。其中前兩種感冒癥狀是一般的頭疼、發熱、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種感冒則常伴有胸悶、骨節疼痛等癥狀,夾燥感冒則一般伴有鼻燥咽干、咳嗽無痰或少痰、口渴舌紅等癥狀。因此,“因天制宜”應成為預防感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具體來說,就是要在熟悉本地天氣和氣候變化規律的前提下,注意收聽和收看天氣預報節目,當天氣發生突變時,要及時更換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涼而誘發感冒;在天氣突變后的一兩天內,要盡可能地少去公共場所,以防被傳染上感冒.四、熱島效應與人體健康在“熱島效應”的影響下,城市上空的云、霧會增加,使有害氣體、煙塵在市區上空累積,形成嚴重的大氣污染.人類有許多疾病就是在“熱島效應"下引發的.
醫學研究表明,環境溫度與人體的生理活動密切相關.環境溫度高于28度時,人們就會有不舒適感;溫度再高就易導致煩躁、中暑、精神紊亂;氣溫高于34度,并伴有頻繁的熱浪沖擊,還可引發一系列疾病,特別是使心臟、腦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上升,死亡率明顯增加。此外,高溫還可加快光化學反應速率,從而提高大氣中有害氣體的濃度,進一步傷害人體健康。
在“熱島效應”的作用下,城市中每個地方的溫度并不一樣,而是呈現出一個個閉合的高溫中心。在這些高溫區內,空氣密度小,氣壓低,容易產生氣旋式上升氣流,使得周圍各種廢氣和化學有害氣體不斷對高溫區進行補充。在這些有害作用下,高溫區的居民極易患上消化系統或神經系統疾病,此外,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鼻竇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數也有所增多.
嚴重的城市熱島效應不但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還成為人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和城市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研究削減城市熱島效應的技術方法,采取各種措施緩解熱島效應的影響,對于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維持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課后作業:收集有關氣候對健康影響的資料,與同學分享。野外生存第二章野外生存第一節野外天氣觀察學習目標:能說出幾種野外觀測天氣的方法。一、觀云識天氣抬頭觀天,從天色、云的種類、風的情況、日月星晨之光線聚合情形,即可預測天氣變化,此即所謂觀云識天。天氣對于從事野外活動影響極大。準確地掌握天氣變化,就能順利進行、度過野外生活。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相對穩定的氣候條件下,晚霞千里,預示天氣晴朗,朝霞滿天,則有很大的可能下雨。天空出現卷云,即云朵呈現純白的馬尾狀,但慢慢變成暗色的,意味著眼下是晴天,但一天后可能下雨。天空出現積云,即云層色暗層厚,預示將有雷雨和強風。天空中有薄薄的卷層云,像海灘邊白色的石子,半天之后可能下雨。春季的夜晚,朦朧,天空中卻出現陰沉的亂層云,像波濤起伏的海面,表示數小時后會下雨。月亮或太陽周圍出現暈圈,第二天非風即雨(日暈而風,月暈而雨)。如果山頭不再有云霧圍繞,人的郁悶感覺減少,表示短期內不會下雨.二、從動物的行為辨別天氣1、早晨麻雀鳴叫表天氣晴朗.麻雀對天氣變化十分敏感,天氣愈好的日子里,叫得特別厲害.2、云雀叫聲提高表天晴。從遠方傳來云雀輕快的叫聲,就可證明是空氣干燥的好天氣.3、蜘蛛網上有水珠表示天晴。天氣晴朗的日子里,早上溫度低,使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珠,掛在蜘蛛網上閃爍著,通常天氣不會下雨.4、青蛙鳴叫、燕子低飛等是下雨之前兆。5、螞蟻過馬路.在地面挖洞生活的螞蟻,感覺要下雨洞就會淹水即會在下雨之前逃之夭夭。6、蚯蚓出洞。地面潮濕柔軟,蚯蚓會爬出地面,表示天將下雨之征兆。7、其他下雨之前兆有蚊子成群結團,雨蟻成群出現、貓洗臉等。課后作業:收集幾例有關野外觀測天氣的故事,分享給大家。第二節野外方向判斷學習目標:1、能說出幾種野外判斷方向的方法。2、能即興演示野外定向方法。在野外活動,諸如地質考察、登山、徒步旅行、探險、旅游等,為防止迷路,正確地判定所在位置和方向,必須掌握定位和測向方法。在自然界,某些動物具有辨別方向的本能,如鴿子,人類的某些成員也具備這種能力,但絕大多數人不具備,或者只有這種潛能,因此野外確定方向主要依靠經驗和工具.
那么,怎樣在野外識別方向?一、利用太陽
在晴朗的白晝,根據日出、日落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東方和西方,也就可判斷方向,但只能是大致的估計,較準確的測定有下列幾種方法:
1、手表測向。“時數折半對太陽,12指的是北方",一般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之間可以很快地辨別出方向,用時間的一半所指的方向對向太陽,12時刻度就是北方,如下午14:40的時間,其一半為7:20,把時針對向太陽,那么12指的就是北方,或者是把表平置,時針指向太陽,時針與12時刻度平分線的反向延伸方向就是北方;或者置手表,將一根小棍垂直立在手表中央轉動手表,使小棍的影子與時針重合,時針與12時刻度之間的平分線即是北方。
必須注意:(1)判定方向時,手表應平置;(2)在南、北緯20°30′之間地區的中午前后不宜使用,即以標準時的經線為準,每向東15°加1小時,向西15°減1小時.2、日影測向。在地上豎立一木棍,木棍的影子隨太陽位置的變化而移動,這些影在中午最短,其末端的連線是一條直線,該直線的垂直線為南北方向。二、夜間星體
當夜晚時,可根據北極星和南十字星來判斷方向。1、北極星
北極星位于正北天空,其出露高度角相當于當地緯度,據此可以很快找到北極星。通常根據北斗七星(大熊星座)或W星(仙后星座)確定.
北斗星為七顆較亮的星,形狀象一把勺子,將勺頭兩顆β向α連線并延伸約5倍處便是北極星。
當看不到北斗星時,可根據W星,即仙后星座尋找北極星.
仙后星座由五顆較亮的星組成,形狀象“W"字母,字母的開口方向約開口寬度的兩倍距離處是北極星。
2、南十字星
在北緯23°30′以南地區,夜間有時可見南十字星,由四顆較亮的星組成,形同“十”字,在其右下方,由γ向α兩星連線長度的四倍半處(無星)為正南方向。
三、地物和植物特征
有時野外的一些地物和植物生長特征是良好的方向標志,增加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幫助你快速地辨別方向。地物特征房屋:一般門向南開,我國北方尤其如此:
廟宇:通常也是向南開門,尤其廟宇群中的主體建筑;突出地物:向北一側基部較潮濕并可能生長低矮的苔蘚植物。
你還可以從螞蟻的洞穴來識別方向.因為媽蟻的洞口大都是朝南的;在巖石眾多的地方,你也可以找一塊醒目的巖石來觀察,巖石上布滿蒼苔的一面是北側,干燥光禿的一面為南側。植物生長特征
一般陰坡,即北側山坡,低矮的蕨類和藤本植物比陽面更加發育。
單個植物的向陽面枝葉較茂盛,向北的陰地樹干則可能生長苔蘚。
我國北方的許多樹木樹干的斷面可見清晰的年輪,向南一側的年輪較為疏稀,向北一側則年輪較緊密。四、影子法在一塊平地上,豎直放置1米多長的垂直樹干。注明樹影所在位置,頂端用石塊或樹棍標出。15分鐘后,再標記出樹干頂端在地面上新的投影位置.兩點間的連線會給出你東西方向--首先標出的是西。南北方向與連線垂直。這種方法適用于任何經緯度地區,一天中的任何時間,只是必須有陽光。用它可以檢測你移動的方向五、簡易指南針一截鐵絲(縫衣針即可)反復同一方向與絲綢磨擦,會產生磁性,懸掛起來可以指示北極。課后作業:小組表演一個關于野外定向的情景劇。第三節地圖與指北針的認識和使用學習目標:1、能說出地圖的幾種使用方法.2、能在學校某處演示指北針的使用。地圖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有各種不同功能的地圖,如縣、市地圖;街道圖;游樂區簡圖;全球地圖……等,然而戶外活動尤其是登山,它最需要的地圖是等高線圖,此種地圖顯示地表的各種地形如高山、溪谷、險或緩坡、懸崖或峭壁等等。一在外旅游怎樣使用地圖
出門在外要經常查閱地圖,地圖上所未記載的路線可能有幾種情況:首先,可能是該地圖發行之后,才完成的新道路,該道路又分為新辟建的道路塌方不能通行而另辟的便道等兩種。這種道路完全靠人力開辟而成,沿途指標與油漆標志均設置完善,從外表一看,即知該路線的各種情況。休息地或當地居民為了便利采用新路線。亦十分留意提供有關該路線的資料.倘根據路標可確認是通往目的地之路線,則不妨安心地選擇該路前進。其次,可能是通往河流的小路,通往休息地的捷徑、活動者自行開辟的捷徑等.這些小路所設置的指標稍不留意很容易就疏忽,而且根本未設任何標志的情形亦很多。一旦闖入這些小路之時,畢竟不同于一般人所走的道路,且毫不知悉其通往何處,因此,難免感到不安。由于通往河流的小路,一旦降臨溪谷地區即無路可走,所以,試走一段當可辨別出來。通往休息地的近道,本為了確保野外活動者的安全,應該確實設置路標,但也有野外活動者自行安設的。那種路,不同于正規的路,很少有整修得很完善的,可以感覺到乃勉強開辟出來的路線。甚或有直上峭壁、行經巖壁、或通過危險地區的情形.倘不愿遭遇危險的困境,且時間上亦無太大差別,就應舍棄近道,選擇正確的路線.最后,地圖再詳盡,亦往往礙于各種限制因素,難免掛一漏萬;所以,地圖上未記載的路線,并不限于上述的近道,修峻完善的道路亦在漏記之列。故為避免錯過路標,亦應向附近民居的主人或其他活動者仔細打聽,以利識別。也有些是容易誤闖的特殊路線,而這些路地圖上不可能有所記載,倘不留意,有時亦將招致極大危險。倘一經發覺不對,應當機立斷,毅然折返,千萬不可逞強.這些路線包括:
積雪期使用的小路。這與夏季的路的不同點在于直攀而上的部份較多,且通過許多山谷等難以攀登之處.因為冬季完全凍結,所以反而易于攀登。另外,亦殘留著冬季所使用的紅布條或旗竿、以及在巖石上、樹根部可發現登山釘鞋刮過的痕跡等。為救助罹難者所開辟的小路.這種地方的路有何特點呢?當您目睹時,必定感到很不自然。因為該路多半通往巖壁或山谷.危險地方既多,且殘留著救援之際所劈出的刀口、以及峭壁上盤出的環鉤痕跡等。供伐木、或高壓線架設工程使用之道路.也有修峻得相當完善,易與登山路混淆者,但是,多半遠離正常路線、且留置有砍伐的木材或工程器材等.二、等高線地圖的基本標示等高線地圖就是將地表高度相同的點連成一環線直接投影到平面形成水平曲線,不同高度的環線不會相合,除非地表顯示懸崖或峭壁才能使某處線條太密集出現重疊現像,若地表出現平坦開闊的山坡,曲線之間距離就相當寬,而它的基準線是以海平面的平均海潮位線為準,每張地圖下方皆有制作標示說明,讓使用者方便使用,主要圖示有比例尺、圖號、圖幅接合表、圖例與方位偏角度。
比例尺是地圖必須標示的符號,它是顯示地表實際距離與地圖顯示之距離的比例相關性,例如十萬分之一的地圖表示一公分即實際距離為一公里,五萬分之一的地圖表示一公分,即實際距離為五百公尺,對于不同程度比例的地圖與實際距離的精確度而言,大比例尺的地圖精確度較高。圖號是代表地圖名稱的編號,不同比例的地圖均編訂各自系統的代號,而它是以經緯度為單位制定,如此每幅地圖就能緊密接合。方位偏角度是表示正北(地球北極),磁北(磁針顯示北方),方格北(地圖指示北方)之間的關系與彼此偏差的角度,同時圖下方并注有該逐年磁變數值,當我們使用指北針指示自身位置再對照地圖就能很快知道自己身處何地且知道下一步往何方向去與周遭的地形變化。圖例是說明地圖各種符號的意義,一般登山者較會注意的符號為三角點、崩壁、河流、湖泊與坡度。三、等高線地圖與地形分析1、等高線的種類當我們細觀等高線地圖會發現繪制地圖的線條有粗細兩種線條,這是方便使用者閱讀而設計,粗線條稱計曲線并標示海拔高度,而計曲線之間距離單位為0。2公分,細曲線稱首曲線,它是介于計曲線之間,具方便分析地形之功能,每兩條計曲線之間有四條首曲線,如此每條線之間距離單位為0.04公分。2、等高線的盲點比例尺愈高的地圖,精密度愈差,原因是等高線之間實際距離太寬造成此空間的地形無法明確分辨而出現盲點.以五萬分之一的地圖為例,每曲線之間距的實際距離為20公尺(相當于建筑物七層樓的高度).3、坡度坡度是等高線地圖最易辨識地形特征之一,我們粗略的觀察地圖就能了解各山峰的坡度,例:曲線之間距愈窄,坡度愈陡,曲線間距愈寬,坡度愈緩。山峰之曲線間距均勻表示該地段為等坡,若上方的間距小于下方間距,表示該地段為凹行坡,反之則為凸形。四、繪制與閱讀等高線地圖當我們購買等高線地圖必須看清楚是否完全含括我們預定活動區域,通常會遇到必須購買并拼湊兩張到四張地圖,通常我們不會將原版地圖攜帶至野外,我們(一)優先將預定活動區域的地圖影印并重新拼貼;(二)詳閱地圖分辨主、支棱線(即兩座山峰相連之線)、溪流、坡度、懸崖、崩壁等地形特征;(三)利用不同顏色瑩光筆繪出主棱線、溪流、與標示預定路線和宿營地;(四)利用透明膠帶將地圖與活動預定行程之計劃書完全黏合密封,如此攜帶方便且有防水功能.四、常見地形指北針作業指北針是登山健行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的基本功能是利用地球磁場作用,指示北方方位,它必須配合地圖尋求相對位置才能明了自己身處的位置。目前市售的指北針式樣繁多,這里將依據登山健行最廣泛使用的透明底板指北針簡稱森林指北針。下面來介紹如何運用指北針定向的方法:一、指北針歸零作業指北針歸零作業是使用森林指北針相當重要的前置作業,它的步驟是:一、將指北針水平放置。二、將環外的北方零刻度與環內的指針指示北方的位置重疊,如此完成步驟即是完成指北針歸零作業。
目標方位角:測量目標方位角時,必須現場的北方與地圖的方格北平行,然后將指北針之紅色進行線對準目標地,讀出目標與方格北的角度并校正地圖的方位偏差角,即為目標方位角。二、實地定位運用地圖與指北針的主要目地就是使用者要了解自己與目的地之間的相關位置與地形變化并能標示于地圖。三、定向線交會法此種方法是利用兩個地圖之已知點各自測量另一個地圖之未知點的目標方位角,此兩目標方位角之延伸線必交會于此未知點。例如,當我們看到遠處一座不知名的山峰且欲了解山峰確切位置,我們就可以利用此方法:1。我們優先在地圖標示自己身處的位置點(a點)同時測量此未知峰(c點)的目標方位角。
2.當我們行進一段路程到達另一處可標示于地圖的已知點(b點)并測量此未知峰的目標方位角。3.我們將兩條目標方位角的延伸線繪制于地圖就可以劃出兩線交會點即是未知峰(c點)。課后作業:繪制一幅赤金的旅游地圖.第四節尋找水源和取火學習目標:能向學生講明尋找水源和取火的幾種方法。你會在野外尋找水源嗎?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尤其是對于戶外探險者和野外工作人員,更是生死攸關的命脈。那么,如何在野外尋找到可飲用的水源呢?
其實,水的來源是非常廣泛的,只要留心去觀察,就可找到飲用的水源。
聽。憑借靈敏的聽覺器官,多注意聽聽山腳、山澗、斷崖、盆地、谷底等是否有山溪或瀑布的流水聲,有無蛙鳴和水鳥的叫聲等。特別是在凌晨或有霧的早晨,由于空氣中所含的水分子和負離子較多,所以聲音能傳播得很遠。如果能聽到水,可以直接飲用.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把風吹樹葉的“嘩嘩”聲當作流水的聲音,那樣會使自己誤入歧途,身陷困境,說不定還會因此而迷路。
嗅。通過鼻子的嗅覺,盡可能地嗅到潮濕氣味,或因刮風帶過來的泥土腥味及水草的味道。然后沿氣味的方向尋找水源。當然這得具備一定的訓練素質和經驗的積累。
觀察。憑著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去觀察動物、植物、氣象、氣候及地理環境等也可以找到水源。根據地形地勢(地理環境)判斷地下水位的高低。如山腳下往往會有地下水,低洼處、雨水集中處,以及水庫的下游等地下水位均高。另外,在干河床的下面,河道的轉彎處外側的最低處,往下挖掘2米左右就能有水.但泥漿較多,需凈化處理后,方可飲用。此外,還可站在山峰的高處觀察四周的環境,看近處是否有大河、河道、瀑布、水庫等,此類地方,也可找到飲用水源.
根據氣候及地面干濕的情況尋找水源.如在炎熱的夏季地面總是非常潮濕,在相同的氣候條件下,地面久曬而不干不熱的地方地下水位較高;在秋季地表有水氣上升,凌晨常出現像紗巾似的薄霧,晚上露水較重,且地面潮濕,說明地下水位高,水量充足;在寒冷的冬季,地表面的裂縫處有白霜時,地下水位也比較高;春季解凍早的地方和冬季封凍晚的地方以及降雪后融化快的地方地下水位均高。
根據植物生長情況尋找水源。生長著香蒲、沙柳、馬蓮、金針(也稱黃花)、水芥的地方,水位比較高,且水質也好;生長著灰菜、蓬蒿、沙里旺的地方,也有地下水,但水質不好,有苦味或澀味,或帶鐵銹;初春時,其他樹枝還沒發芽時,獨有一處樹枝已發芽,此處有地下水;入秋時,同一地方其它樹葉已經枯黃,而獨有一處樹葉不黃,此處有地下水;另外,還如三角葉楊、梧桐、柳樹、鹽香柏,這些植物只長在有水的地方,在它們下面肯定能挖出地下水來。另外,在叢林茂密的山谷中,都會有溪水流出。
根據動物、昆蟲的活動情況尋找水源。夏季蚊蟲聚集,且飛成圓柱形狀的地方一定有水;有青蛙、大螞蟻、蝸牛居住的地方也有水;另外,燕子飛過的路線和銜泥筑巢的地方,都是有水源和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再有,鵪鶉傍晚時向水飛,清晨時背水飛;斑鳩群早晚飛向水源等也告示著水的所在處.
根據天氣變化尋找水源。天空出現彩虹的地方,肯定有雨水;在烏黑的帶有雷電的積雨云下面,定有雨水或冰雹;在總有濃霧的山谷里定有水源;靠收露水也可緩解些燃眉之急。直接從植物中取水.在南方的叢林中,到處都有野芭蕉,也叫仙人蕉.這種植物的芯含水量很大,只要用刀將其從底部迅速砍斷,就會有干凈的液體從莖芯中滴出,這時你便有了可飲之水.提示:野芭蕉的嫩芯也可食用,在斷糧的情況下,可以充饑。此外,還有一種竹子,靠根部的幾個空竹節中有水.搖晃那些老的、發黃的竹莖,如果聽到里面有汨汨的水聲,就在第二個竹節的底部用刀切個小槽口,倒出里面的水便可飲用.如果能找到野葛藤、葡萄藤、五味子等藤本植物也可從中獲取飲用水。另外,在春天樹木要發芽之時,還可從樺樹、山榆樹等喬木的樹干及枝條中獲取飲用水。注意:千萬不要飲用那些帶有乳濁液的藤或灌、喬木的汁液,有毒。另外,還可以從蘆薈、仙人掌及其果實中獲取飲水。椰子、番石榴、菠蘿、甘蔗以及未成熟的絲蘭花和龍舌蘭的花莖等也都含有很多水份.
上述取水方法在野外缺水時是有效的。然而,單純的依靠上述方法尋找水源卻不是長久之計,且較復雜也很辛苦,只限于少數人員和短時間,不適合人員眾多或時間過長。就安全而言,希望朋友們最好不要遠離水源一兩天的路程,也不要單槍匹馬獨闖叢林.因為在自然界里,離開群體的人,能力是極其微弱的。當你在極度疲憊干渴之際,找到了水源,最好不要立即狂飲,應該就當時的環境條件對水源進行必要的凈化和消毒處理,以避免因飲水而中毒或染上疾病.你會在野外取火嗎?火可以遏制死亡,增添生機.它不僅可以將食物煮熟,而且有更廣泛的用途:火苗釋放熱量產生暖意,會節省體內熱量散失;可以烘干衣服;薰過的肉食可以較長時間保鮮;火可以嚇跑危險的野獸;煙霧可以驅走害蟲,另外還可鍛燒金屬打制工具,削尖木棍。因此必須學會在任何條件下、任何地方生火.1.正常情況下,打火機和火柴是最重要的點火工具。出發前在火柴上滴蠟,防止火柴變潮.火柴萬一潮濕,將它放在頭發里面磨擦一番,頭發產生靜電可使其干燥,另外,要記住:一只小蠟燭只損耗最小的能量就可以維持很長時間,而且蠟燭是良好的助燃劑。2。使用凸鏡:強烈的陽光通過凸鏡聚集后可以產生足夠的熱量點燃火種。放大鏡、望遠鏡或照相機凸鏡都可以代替凸鏡為您服務.3.電池生火:用導線連接車輛、手電筒或收音機中電池的正負極時發出的火花可用來點火.4。鉆木取火:這是一種簡易的生火技術,但需要大量的實踐練習。用一塊堅硬的紡棰狀木頭在一塊軟木底座上磨擦鉆孔,起初會落下細碎的木屑,爾后磨擦處會變熱,為便于鉆木,往往將硬的紡棰狀木頭纏在自制木弓上,加快轉動速度,盡快引燃火種.火的引燃及實際應用:首先是要尋找到易燃的引燃物:如枯草、樺樹皮、松針、松脂、細樹枝、紙、棉花等。其次是撿抬干柴:干柴要選擇干燥、未腐朽的樹干或枝條。要盡可能選擇松樹、櫟樹、柞樹、樺樹、槐樹、山櫻桃、山杏之類的硬木,燃燒時間長,火勢大,木炭多。不要撿拾貼近地面的木柴,貼近地面的木柴濕度大,不易燃燒。接下來是要清理出一塊避風、平坦、遠離枯草和干柴的空地.將引入物放置中間,上面輕輕放上細松枝、細干柴等,再架起較大較長的木柴,然后點燃引火物。火堆的設置要因地制宜,可設計成錐形、星形、“并”字形、并排形、屋頂形、牧場形等等。也可利用石塊支起干柴或在宕石壁下面,把干柴斜靠在巖壁上,在下面放置引入物后點燃即可.一般情況下,在避風處挖一個直徑1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坑。如果地面堅硬無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塊壘成一個圓圈,圓圈的大小根據火堆的大小而定。然后將引入物放在圓圈中間,上面架些干柴后,點燃引入物引燃干柴即成篝火。如果引火物將要燃盡時干柴還未燃起,則應從干柴的縫隙中繼續添入引火物,直到把干柴燃燒起來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點火.點篝火最好選在近水處,或在篝火旁預備些泥土、沙石、青苔等用于及時滅火。第五節露營知識正確選擇露營地和熟知如何搭建簡便結實的帳篷是野外求生者必須具備的技巧。本章描述了多種帳篷搭建方法,從最簡單的避風棚到適于長期居住的簡易住所都有描述。一、何處搭建帳篷如果你身處較高的開闊地帶,應往下移動;如果所處之地低濕難耐,應向上移動。理想的地點應該是可以防風防雨,山洪淹不著的較高處,而且此地不會受到落石或雪崩的威脅。熱空氣密度小于冷空氣,所以谷底常有冷空氣聚集。氣溫較低時,很容易形成濕霧和霜降。在某些區域,沿著山坡有許多接納雨水的平臺,那里比較潮濕.山坡其他部分則相對干燥一些.理想的地點還應離水源較近,附近有充足可利用的林木。別把帳篷搭建在與水源過分靠近的地方,那樣極易受到蚊蟲的騷擾,而且流水聲會干擾你的判斷,危險將至也不會察覺,或者與救援隊失之交臂。應該找到河岸上洪水最大流量所能達到的高度--山區小溪在暴雨之后幾分鐘內即可變成湍湍急流,一小時內水位可以升高五米!在平闊之地,洪水甚至會超出河道。附近山川所下的暴雨很容易在無任何先兆時變成滾滾洪水向你撲來。要選擇這樣的地點,平坦無太多石塊,使你有足夠的空間發送求救信號,易于被救援者發現。抬頭察看周圍有無蜂巢,有無在下一次暴風雨中可能倒下的死樹。要遠離孤零獨處的高大喬木,它可能會成為雷電的目標.身處森林邊緣可使你看清周圍正在發生的事件。帳篷不能搭建在野獸經常奔走的路徑上--因為你不會希望在覓食的野獸成為你的客人,還有可能一群前去飲水的野獸在瞬間踏平你辛苦營建的帳篷。但是可以將帳篷建在有人類留下痕跡的地方。在炎熱而潮濕的天氣里,成群蚊子對于露營者來說可能是最可怕的東西.這種情況在沒有一絲風的夜晚會更加嚴重,所以在選擇露營地時,應該注意不要選擇死水塘邊、茂密的草地中和任何可能有積水的地方,這正星蚊子滋生的地方。另外,蚊子不會在通風的地方聚集,所以在悶熱的夜晚選擇風口的地方是個好主意,比如兩座小山之間的地方,或者通風的隧道。回刮風的夜晚在一個別著大風的夜晚,應該把帳篷措建在一個背風處。但在很多時候,措建營地時的天氣是非常平靜的,所以應該對天氣的變化作出預先的估計。有風的壞天氣里。應該盡可能地把帳篷措在矮灌木叢中或者大石頭堆中。在暴風雨來臨時,首先要考慮的不是舒適與否的問題.而是選擇的地點能否保證帳篷的安全,在大風中平坦的地勢并不是好的選擇。不適宜搭建帳篷的地方
:1、有風的山頂(向山下移動,尋找背風場所)。2、谷底和深不可測的山洞.相當潮濕,若白天天氣很晴朗,夜間可能會有霜。3、山腰平地。容易集聚潮氣。4、通向水源的山嘴。常為野獸飲水必經之路
二、建設營地營地選擇好后即要建設營地.尤其是有一定規模的野外露營地,整個營地的建設就尤為重要,分以下一些步驟:1、平整場地:將已經選擇好的帳篷區打掃干凈,清除石塊,矮灌木等各種易刺穿帳篷的任何東西,不平的地方可用土或草等物填平.2、場地分區:一個齊備的營地應分帳篷宿營區,用火區,就餐區,娛樂區,用水區(盥洗),衛生區等區域。用火區應在下風處,以防火星燒破帳篷。就餐區應就近用火區,以便燒飯做菜及就餐.活動及其娛樂區應在就餐區的下風處,以防活動的灰塵污染餐具等物。衛生區同樣應在活動區的下風處。用水區應在溪流及其河流上分上下兩段,上段為食用飲水區,下段為生活用水區。3、建設帳篷露營區:如有數個帳篷組成的帳篷營地區,在布置帳篷時,應注意:帳篷門都向一個方向開、并排布置.帳篷之間應保持一定的間距。4、建設用火就餐區:就餐同用火一般在一塊兒,燒飯的地方最好是有土坎、石坎的地方,以便挖灶建灶,大家拾來的柴木應當堆放在區外或上風處。就餐區最好有一塊大家圍坐的草地,“餐桌”可以用一塊大平石,或者就在地上了。5、建設衛生區:衛生區即是解手方便的地方,如果只是住宿一晚,可以不必專門挖建茅坑,可以指定一下男女方便處即可。如果住宿天數在兩天以上,即應當挖建,臨時廁所應建在樹木較密的地方,就不用拉圍簾了。大家的大小便就應該在修建的衛生區里進行,而不應滿山解,而大煞風景。6、建設娛樂區:娛樂區只要是場地平整即可,并清理場地里絆腳、碰頭的東西,有時在玩一些游戲時應在一個劃定的圈子里拉上保護繩,以免不注意發生意外事故.第六節灌木叢穿越知識學習目標:說說該如何穿越灌木叢。一、認識灌木林灌木林使行路變得危險又艱辛。灌木林掩蓋了懸崖、漂石、峽谷,害人發生危險,而且灌木林也是繩索的陷阱。灌木林生長于潮濕地帶、低緯度地區、以及樹木稀少的亞高山(subalpine)地帶。經常變換河道的河流不利大樹生長,卻很適合灌木林密生.侵蝕谷遇冬季雪崩吹襲,灌木全遭白雪掩蓋,但夏季一到,立即毫發無傷地探出頭來,吐出新芽。攀登者喜歡老林或開闊的凌線甚于幼林。老林枝葉濃密遮蔽了陽光,抑制灌木林生長。但幼林中灌木林遍地可見。遭森林火災、風暴、或砍伐而摧毀的森林再度復生時會長出濃密的灌木林,長到七公尺(二十尺)高時最是難纏。風吹倒的樹木、雪崩沖積扇(avalanchefans),和伐木留下的垃圾更難通過。這些亂七八糟的雜物能使行進速度緩如蝸瞳,最好換一條路線。茂密交纏的西洋杉攀附著懸崖和巖石區,形成另一個障礙。如果非和灌木林搏斗不可,下列辦法可降低困難度.穿越灌木林須找最短的路徑。行走在長而直的倒木上。推開和拉開灌木枝,較低的枝條用腳踩,抬起或攀著高處的枝條以便通過。碰上陡峭的地形,利用強壯的枝條做為抓手的地方.然而避開灌木林才是上策。以下是避開灌木林的決竅:盡量利用山徑,走五里山徑比穿越一里的灌木林輕松。考慮在積雪掩埋灌木林的時節出游.有些山谷五月時覆滿冰雪,很好走,但七月雪一融,非披荊斬棘無法通行。避開雪崩路線(avalanchetracks)攀爬。長長的山谷最好走南向坡或西向坡,發生雪崩的頻率較低.攀爬谷壁時,應穿越兩條雪崩路線間的樹林.目標鎖定密林,因為通常大樹下灌木較稀疏.走在碎石或殘雪上,不要走旁邊的灌木林。尋找獵徑。動物通常會找出最好的走的路.選積線或支派(ridgespurs)來走,較干且無灌木,溪底和谷底往往滿是灌木。如果溪旁一側長滿灌木,請偵察另一側是否較好走。路線若與溪流平行,考慮直接走進河道。溪床或許在灌木樁中形成隧道,便于行走,但必須涉水。干溪床很理想,但在深峽谷中,溪流有可能遭倒木阻斷或是形成瀑布。路線若與山谷平行,考慮直接爬上林線或積線,選擇高于灌木的路線。如果山谷兩側有絕壁,往絕壁腳下走,絕壁下往往形成平坦開闊的走廊。二、叢林法則你也許在電影里看到過不少在叢林中探險的人們驚心動魄的故事,你想到過如果你置身那樣的環境中,會是怎樣的一種經歷呢?在開始一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