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八年級(上)語文第五單元提綱一、字詞:1、給加點字注音:三棱鏡(léng)萎謝(w?i)灼傷(zhu?)分泌(mì)花卉(huì)花瓣(bàn)并蒂(dì)花冠(guān)松散(sǎn)攝取(shè)奎(kuí)寧橙色(chéng)花萼(è)棲息(qī)海藻(zǎo)喪(sàng)失地殼(qiào)潛在(qián)馴化(xùn)石莼(chún)滸(hǔ)苔提供(gōng)妥(tu?)善石莼(chún)開辟(pì)捕撈(b?)褐藻(hè)鱗蝦(lín)
膽怯(qiè)漏洞(lòu)幾(jī)乎光纖(xiān)撓頭(náo)屢見不鮮(lǚ)趨(qū)勢著(zhuó)眼點2、根據拼音寫漢字:柑jú(橘)蜜xiàn(腺)tuì(褪)色花ruǐ(蕊)bīn(瀕)臨灰jìn(燼)(cuī)摧毀膽(qiè)怯nüè(瘧)疾ái(癌)癥白è(堊)紀泛làn(濫)zhè(鷓)鴣pìn(聘)用彌(mí)補3、詞語解釋:【萎謝】(花草)干枯凋謝。【分泌】從生物體的某些細胞、組織或器官里產生出某些物質。【花卉】各種花草的總稱。【杰作】超過一般水平的好作品。【萬紫千紅】形容百花齊放,色彩艷麗。也比喻事物豐富多彩。【瀕臨】接近。【棲息】歇息;暫住。【灰燼】物品燃燒后的剩余物。【馴化】野生動物經過人長期飼養后逐漸改變原來的習性,聽從人的指揮。【連鎖反應】比喻一系列相關的事物,只要一個發生變化,其他都跟著發生變化。【刀耕火種】古時一種耕種方法,把地上的草燒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種。課文里指焚燒雨林。【意味深長】意思含蓄深遠,耐人尋味。意味,情調,趣味。【攝取】吸收。【妥善】妥當完善。【生死存亡】或者生存,或者死亡。形容事關重大或形勢極端危機。【樂觀】精神愉快,對事物的發展充滿信心。【不言而喻】不用說就可以明白。【危言聳聽】指故意說些嚇人的話,使聽的人吃驚。聳,驚動。【生態平衡】一個生物群落及其生態系統之中,各種對立因素互相制約而達到的相對穩定的平衡。二、文體知識:1、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說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稱為說明文。2、說明文按說明對象和內容分有:說明實體事物和說明抽象事理兩大類。說明文按寫作方法和表達方式分有:平實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3、閱讀說明文,首先要把握說明的對象,也說是要明確說明的是什么事物。同時要準確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是什么。其次要理清說明的順序和層次。閱讀時,要緊緊圍繞事物的特點,分層概括,就能比較容易搞清楚說明的層次。如果說明的對象是建筑物,就是要抓方位詞,注意觀察點的位移。第三要學會分清說明的方法。第四要準確理解關鍵詞語的詞意。只有準確把握關鍵詞語的詞意,才能對所說明的事物、事理有一個清晰的認識。4、說明文的標題說明文的標題有較強的提示性,可以借標題分析文章。物名性的標題,一般說明事物,例如《蘇州園林》;動詞性的標題,往往說明事物的發展過程、工作過程或某種事理,例如《世紀之交的科學隨想》;帶有疑問性、方法性字眼的標題,往往解釋原因,說明事理,例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5、說明對象的特征所謂特征,就是這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標志,也就是該事物的獨特之處。一般來說,說明文說明的要點,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最詳細說明的,或者如眾星拱月般推出的,往往是事物的主要特征。6、說明的中心說明的中心,即是文章所說明事物的特征或所說明的事理。要把握住說明的中心有多種方法:第一、注意辨析文題,因為有的文題本身就指出了說明對象,甚至是它的特征。第二、把握中心句,有的文章或語段有點明中心的語句,應抓住它來觀察文章。第三、通過分析綜合來把握,首先明確對象,其次要分清主次,最后作同類歸納。7、說明順序(1)常見的說明順序有:空間順序,或者從前到后,或者從上而上,或者由外到內,或者從點到面,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前后、左右、東南西北等位置和方向。時間順序,因為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邏輯順序,先主要后次要,先現象后本質,由總到分,或者把說明內容分為幾個方面,一個一個地并列展開。(1.現象—本質2.主要—次要3.概括—具體4.原因—結果5.從特點到用途)(2)采用什么順序,主要取決于作者所說明對象的特點。說明事物發展變化,以時間為順序容易表示清楚。寫建筑物的結構,離開空間順序難讓讀者看明白。說明事理用邏輯順序。8、說明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要說得好,就必須講究方法,這就是說明的方法。閱讀說明文,必須弄清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才能對所說明的特征理解得更透徹。常見的說明方法有:(1)分類別:說明事物特征往往從單方面不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屬性的異同,把事物分成若干類,然后依照類別,逐一說明。(2)下定義:有時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內容或主要問題,往往用簡明扼要的話給對象一個說法,使讀者對被說明的對象有明確的概念。(3)舉例子:舉出有代表性的恰當的例子,能夠反映一般的情況,真切地說明事物特征。(4)作比較:選擇有外部或內部聯系的事物進行比較,往往能增強說明事物的效果。(5)列數字:有些事物為便于從數量上說明特征,往往運用一些數字來說明。(6)打比方:適當運用比喻,能夠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7)作詮釋:就是對事物的一般性的理解說明。與下定義相比,作詮釋比較詳盡具體,下定義比較簡潔。因此有人則說,作詮釋是部分定義,即對定義的某個義項加以解釋說明。小結:分析說明方法(1)如果題目問:文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主要說明方法有哪幾種)?先從大的方面入手(從全篇,從各段入手),然后再看大的方面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這些就是題目所問的主要說明方法。如果在這些主要說明方法中又包含其他的說明方法,則不用答,因為它們不屬于這文段的主要說明方法。如《中國石拱橋》主要說明方法是:舉例子。(列數字不是說明主要方法)(2)如果題目問:這段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哪些說明方法)?答題時則不分主次,將文段中有的說明方法都寫出來。9、說明文的語言特點科學性說明文:語言特點:準確,平實,簡明,扼要,科學性和嚴謹性。文藝性(科學小品)說明文:語言特點:活潑、通俗、運用擬人等形象化手法(具有科學性、文藝性)10、說明文的結構(1)文章結構(1.總分2.分總3.總分總4.遞進式5.連貫式(事物發展程序順序))(2)段或句子在文中作用:(1.總起全文,下文2.總結全文3.過渡(承上啟下)4.提示中心5.呼應等)三、文章要點分析:(一)、《花兒為什么這樣紅》1、文學常識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浙江海寧人。早在30年代,他就著有《中國植物圖鑒》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鳥類概論》,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寫了《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學碎錦》。本篇課文最早發表在1979年的《光明日報》副刊上,曾獲新長征全國優秀科普創作一等獎,后編入《生物學碎錦》。2、文章主旨本文以花朵呈現萬紫千紅為重點,從不同的角度介紹了各種花色的成因,科學地說明了花的色彩是由于它們自身的各種條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對它們作用的結果。3、結構分析本課共11自然段,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贊嘆紅花的鮮艷美麗,由此提出問題——“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引出下文,科學地解釋這一疑問。第二部分(第2~10段),說明花朵呈現紅色的原因。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在這一部分,作者分別從六個方面對“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展開了科學的說明。這六個方面的共同特點是,都以設問領起,接著用一句話總括,然后具體說明。這六個方面之間也有順序,是按從主到次,由花朵自身條件到外部因素的順序排列的。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第2~7段),花朵呈現紅色是由各種內部原因決定的,首要因素是“物質基礎”。第二層(第8~10段),說明花朵呈現紅色的外在原因。第三部分(第11段),對“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原因加以概括。(二)、《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1、文學常識巴里·齊默爾曼,英國當代科普作家,劍橋大學教授,世界級科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作品有《火星,我的第二家園》,該書總共薈萃了28篇有關生物學、化學、天文學、物理學和地球科學等領域最引人入勝的內容。它現已收入《劍橋文叢》。2、文章主旨本文以大量的數據說明雨林的消失,意味著人類將永遠喪失一大批動植物物種,而地球上生命多樣性的毀滅又將破壞人們賴以生存的大氣,形成一系列惡性的連鎖反應,甚至可能會導致地球經歷第6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3、課文內容與結構課文以大量數據說明,雨林的消失意味著人類將永久喪失一大批動植物物種,而地球上生命多樣性的毀滅又將破壞人們賴以生存的大氣,進而引起全球氣溫升高、冰川融解、洪水泛濫等一系列災難。課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雨林正以每分鐘27萬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徹底毀滅。第二部分(第2-5段):雨林的消失,意味著人類將喪失一大批物種。第三部分(第6-10段):地球上生命多樣性的毀滅意味著破壞人們賴以生存的大氣。第四部分(第11~13段)警告人們:如果雨林完全毀掉,到下世紀中葉,人類可能經歷第6次大規模滅絕。4、重點語句分析(1)劉易斯·科斯特的《雨林》一書列出的數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鐘27萬平方米(相當于40多個足球場)的速度遭到徹底毀滅。作為開篇的第一句,就采用了引資料、列數字、作比較三種說明方法。以《雨林》一書中的資料有力說明了雨林正在遭受徹底毀滅的現狀;使用“每分鐘27萬平方米”這樣的數據來說明雨林遭到徹底毀滅的速度;同時為了使讀者對“27萬平方米”有個形象的概念,在括號中以“相當于40多個足球場”作比較,給人以直觀、形象和深刻的感受。文章的第一句就綜合使用了多種說明方法,給讀者以觸目驚心之感,并能留有深刻的印象。(2)砍伐和焚燒熱帶雨林遠不止毀滅無數動植物物種。地球上生命多樣性的毀滅意味著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第6段中的這兩句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一句承接上文,概括第二部分的內容。說明砍伐和焚燒雨林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生活于其中的物種的毀滅。第二句,啟下交代第三部分說明的中心,生命多樣性的毀滅意味著更大的災難——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遭到破壞。(三)、《海洋是未來的糧倉》1、關于課文課文選自《十萬個為什么》(新世紀版),少年兒童出版社1999年出版。該套叢書由著名(化學)科學家、原中科院院長盧嘉錫先生擔任總主編,21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院士擔任編委。《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選自《十萬個為什么·地球科學》(新世紀版),該分冊的主編是上海氣象局研究員嚴濟運。《十萬個為什么·地球科學》中關于海洋資源有一組文章,分別闡釋了海洋為什么是個“糧倉”“大藥庫”“聚寶盆”等,課文因篇幅限制僅選了其中第一篇。2、文章主旨本文闡釋了海洋未來能成為糧倉的原因,科學地說明了海藻和海洋豐富的浮游生物以及眾多的魚蝦等,能為人類提供充足的蛋白質。開發利用海洋能妥善解決人類資源短缺的問題。3、課文內容與結構《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闡釋了海洋能成為未來糧倉的原因,科學地說明了海藻和海洋豐富的浮游生物以及眾多的魚蝦等,能為人們提供充足的蛋白質。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潛力巨大,可以滿足人口不斷增加的需要。課文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指出廣闊海洋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第二部分(第3—6段)闡釋海洋可能成為未來糧倉的原因。第一層(第3段)總說。說明海洋是未來糧倉,但這糧倉的糧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第二層(第4—6段)分說。逐一說明糧倉中的糧食——海藻、浮游生物和魚蝦。第三部分(第7段)總結全文的說明,強調海洋是人類未來的糧倉。4、重點語句分析(1)當然,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大米、小麥和玉米,而是廣義的糧食——其他的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這句話,是課文第二部分的第一句,也概括了第二部分的主要內容。句子中的關聯詞“不是……而是”,表明這是一個并列關系的復句。句子承上啟下,由上文的“糧倉”,轉入介紹“糧倉”中的“糧食”。句中兩個破折號的作用都是“解釋說明”。(2)有人作過計算,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們捕撈出來,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這句話說明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可以為人類提供豐富的食物。同時,句中加點的部分,表面看好似和這句話說明的內容無關,實際上,它既表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又傳遞了作者在本文中的一個觀點:對于人類未來的糧倉——大海,我們要開發要利用,但也要保護。只有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海洋資源,才能保證人類的持續發展。(四)、《世紀之交的科學隨想》1、文學常識楊振寧,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國安徽省合肥市。1938~1944年在中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讀書,先后獲學士、碩士學位。1945年赴美求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8~1979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和波蘭、美國等六所院校的理學博士學位。1951年與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因而與李政道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文章主旨世紀之交,楊振寧先生回顧了近兩百年來世界上出現的許多新事物,分析了近兩百年,特別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層出不窮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進而溯源說明了中國和美國的教育哲學在鼓勵創新上的異同。3、課文結構第一部分(第1~9段),回顧近兩百年來出現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說明出現許多新事物的原因。第一層(第1~2段),近兩百年來新發明屢屢出現,新事物層出不窮。第二層(第3~9段),分析出現新發明、新事物的原因。第二部分(第10~17段),分析世界現狀,指出中美科技發展及教育哲學上的差異,鼓勵人們創新,從根本上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的創新能力。第一層(第10~13段),說明“科”和“技”的關系。第二層(第14~17段),分析說明中、美教育哲學在鼓勵創新上的差異。5、重點語句分析(1)為什么在這兩百多年間能產生這么多的新事物呢?歸根到底,很簡單,是因為工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人類的生產力。自問自答。問,承上啟下;答,表明要說明的觀點。這種設問的形式既起到了自然過渡的作用,又使文章顯得很親切,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2)我認為,這兩種教育哲學都能夠鼓勵創新,不過它們各自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產生的最大效應是不一樣的。這句話,說明了中美兩國在教育哲學上的異同點。從“都能夠”上可以看出相同點在于“鼓勵創新”,從“不過”可見,下面將要敘述的是相反方面的內容,即不同點“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產生的最大效應是不一樣的”。四、語言積累及運用1、(2010·湖北荊州)將漢字的某些形近字放在一起,常常會引發有趣的聯想,讓人悟出一些哲理,請仿照范例,找出兩個形近字,發揮想象,寫出一句有哲理的話。范例:“心”與“必”——心里有了信念,成功往往就會成為必然。解說:這是一道很精妙的試題。它給出了“形近字”的框架,給出了范例,但又不拘泥于這樣的“模仿”,以此引發考生的聯想和想象,觸發考生對生活的感悟,又必須“有哲理”。因此,它的綜合性就體現出來了。示例1:“人”與“大”:人懂得了約束自己,也就真正長大了。示例2;“上”與“下”:追求的方向不一樣,也就決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示例3:“玉”與“主”:都有王者風范,只是機遇不同,存于內心則為玉,施展出來則為主。2、閱讀下面的新聞,按要求答題。2010年8月7日夜22點左右,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發生特大泥石流。泥石流沖進縣城,并形成堰塞湖。災情發生后,解放軍武警官兵奔赴災區,用威武不屈的肩膀,扛起舟曲的天地。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2010年8月15日舉行全國哀悼活動,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1)請制作一條你參加哀悼活動時的標語。風雨同“舟”,堅韌不“曲”;同胞遇難,國土同悲;多難興邦,共擔創痛;舟曲有難,同胞有情;因為深愛,所以深痛。(2)請用短信的方式表達對受災遇難同胞的安慰和哀悼。我們明白,再華美的語言,在你們巨大的傷痛面前也顯得微不足道。只希望,這些只言片語能在黑暗中為你們送去一點點生的希望和力量。(3)請擬寫一條短信,表達對英勇抗災官兵和志愿者的敬意。你們是災區人民生命的天使,你們的每一次救援,都是每一個生命的延伸,是你們用堅強的雙手撐起舟曲的明天。(4)請為救災捐資現場寫一條宣傳標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風雨同舟,血濃于水。(5)在災難降臨時,有很多志愿者挺身而出。請結合你的了解,寫一段微博。自制木筏,洪水中的“諾亞方舟”。3、模仿下面句子,寫一組關于“理想”的排比句。理想,是“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愜意;理想,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心境;理想,是“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壯烈。理想,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理想,是“尚思為國戍輪臺”的豪壯;理想,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4、(2010·福建福州)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D)A.在福州,每到晚上和空閑時間,約上幾個好友到乒乓球館或羽毛球揮上幾拍,成了時尚。B.“三坊七巷”自晉、唐代形成,于清至民國走向繁榮,見證了閩都福州城市。C.這些深受學生喜愛的活動,使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得到了增強和培養。D.福州市的許多中小學生積極捐款,以實際行動支援玉樹災區的重建。五、名著閱讀1、“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這首歌中的“挑擔”者、“牽馬”者分別是《西游記》中的沙僧和豬八戒。2、《格列佛游記》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發現小人國是以繩技來選拔官員的;他第四次出游,來到慧骃國(國名)。千百萬人熟知的“雅虎”網站,原名“Yahoo”,在《格列佛游記》的第四卷“智馬國游記”中提到的怪物“雅虎”,現已成為因特網世界最令人熟悉的名詞之一。六、課內語段閱讀(一)閱讀《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中的幾段文字,回答問題。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還需要用物理學原理來解釋。太陽光經過三棱鏡或水滴的折射,會分成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這七種顏色的光波長短不同,紅光波長,紫光波短。花青素在酸性液中會反射紅色的光波,我們便感覺到是鮮艷的紅花。同樣,花青素在中性液中反射紫色的光波,在堿性液中反射藍色的光波。胡蘿卜素有不同的成分,便分別反射黃色光波或橙色光波。白花不含色素,但組織里面含有空氣,會把光波全部反射出來,所以呈現白色。①花兒為什么這樣紅?②還有它生理上的需要?③光波長短不同,產生熱效應也不同:紅、橙、黃光波長,熱效應大;藍、紫光波短,熱效應小。④花的組織,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較柔嫩。⑤野生狀態中,在陽光強烈的地方,紅、橙、黃花反射了熱效應大的長光波,不致引起灼傷,有保護的作用。⑥在樹林下、草叢間陽光弱的地方,藍花反射短光波,吸引微弱的熱效應大的長光波,對它的生理作用有利。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從花朵“反射”光波的特征與“物質基礎”之間的關系上說明了花朵呈現紅色或其他各種顏色的原因。2、閱讀第一段,從物理學原理概括分析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人們能感覺到花的紅色,離不開光的“反射”作用。紅光波長,花青素在酸性液中會反射長光波,所以人們就感覺到花是鮮艷的紅色。3、段首用設問開頭,有何好處?引起讀者對下文的注意。4、指出劃線句所用的說明方法。舉例子、作比較5、下列分析第二段文字的層次關系正確的一項是(D)A、并列B、正反對比C、逐層推進D、先總說后分說6、紅、橙、黃花為什么在陽光強烈的地方不致引起灼傷?反射了熱效應大的長光波。7、花朵紅的原因,僅從它生理上的需要看,表現在光波的長短所產生的熱效應上,紅、橙、黃的光波長,熱效應大;藍、紫的光波短,熱效應小。8、“花的組織,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較柔嫩”中的“一般”刪去后說明效果有什么不同?這個詞概括了大多數情況,并不包括特殊例子,用詞相當準確,刪去后沒有這種效果。9、從第二段文字的內容看,“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紅”是指“紅色”,還是指“多彩”?為什么?是指“多彩”。因為這段文字中說到了多種顏色的花,所以這里的“紅”是指“多彩”。10、第二段第③句指出紅光波“熱效應大”,第⑤句說明紅花“反射”熱效應大的長光波以保護自己,但第⑥句卻說藍花“吸收”“熱效應大的長光波”對它的生理作用有利。這樣寫前后是否矛盾?說說你的看法。前后不矛盾。第⑤句說“反射”,是因為“紅、橙、黃花”生長在“陽光強烈的地方”。第⑥句說藍花“吸收”,則是因為它生長“在樹林下,草叢間陽光弱的地方”,而且在這些地方,即使是熱效應大的長光波也變得“微弱”了,惟其如此,才能對藍花的“生理作用有利”。(二)閱讀《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中的幾段文字,回答問題。(1)地球在過去的5億年歲月中,已經歷過5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最近的一次大約發生在距今6600萬年的白堊紀末期,其標志是恐龍滅絕。但這不是最嚴重的一次。最嚴重的那次大約發生在2.45億年前的二疊紀,那時生命大規模滅絕,77%到96%的海洋動物物種消失,地面的生物也大量滅絕。(2)如果將雨林完全毀掉,到下世紀中葉,地球很可能會經歷第6次大規模滅絕。同以前所發生的災難一樣,生命將再次受到A(嚴肅、嚴格、嚴峻)的考驗。我們已經永遠失去了舌頭長20多厘米、可從特殊品種的蘭花中B(提取、吸取、攝取)液汁的達爾文蛾,以及身體幾乎透明和骨頭為綠色的草蛙。(3)偉大的自然主義者、探索家查里斯·威廉·畢比曾意味深長地說過:“如果某種生物的最后一個個體停止呼吸,只有在出現新天體或地球重新恢復生機之后,才能再次見到這種個體。”1、在第2段空缺處選擇恰當詞語填空。A、嚴峻B、攝取2、第1段的說明中心是地球在過去的5億年歲月中,經歷過5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告誡人們保護雨林,珍惜物種。3、舉例說明第(1)段運用的說明方法,請舉例簡要說明運用數字說明的好處。列數字、舉例子“那時生命大規模滅絕,77%到96%的海洋動物物種消失,地面的生物也大量滅絕。”,這里運用數字,科學、準確、具體地說明了那次災難的嚴重性。4、第(2)段聯系到以往發生的災難,目的是什么?警告人們生命將再一次受到嚴峻的考驗。5、第(2)段加點的“很可能”“幾乎”能不能去掉?為什么?不能。因為原句中“第6次大規模滅絕”只是一種推測,不一定真的發生,如果去掉,就變成了“第6次大規模滅絕一定要發生。”語意發生了變化。用上“很可能”,體現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幾乎”不能去掉,因為去掉后就變成了“身體透明”不符合客觀事實,用語不夠嚴密、準確。6、說說課文第一段中的“如果雨林按照這種速度減少,到本世紀末,大部分雨林都將消失。”和選文第三段中的“如果某種生物的最后一個個體停止呼吸,只有在出現新天體或地球重新恢復生機之后,才能再次見到這種個體。”在結構上的作用。這兩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第一句:為后文說明雨林毀滅有什么后果作了鋪墊。第二句:文末引用偉大的自然主義者、探索家意味深長的話作總結性的議論,則更具警示、警告的作用。7、分析第三段加點的“只有……才能……”的表達效果。“只有……才能……”是條件復句,突出強調雨林完全毀壞后的嚴重后果。8、人類不注意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導致生態環境失衡,受到大自然無情的懲罰。請你舉出一個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如:對森林亂砍濫伐;封山育林等。9、選文最后一段引用查里斯·威廉·畢比的話有什么作用呢?再次告訴人們,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這樣的議論,能讓人在思考中增加對環境的憂患意識,進而逐步樹立正確的環境觀。10、事理說明文往往都是為了解決某方面的問題而寫的,有明確的寫作目的。你認為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呼吁人們保護雨林,保護環境,杜絕濫砍濫伐,防止世界性災難的到來。(三)閱讀《海洋是未來的糧倉》(有刪改),回答問題。①人口劇增,資源短缺,這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顯然,能否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生死存亡。②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許多人紛紛發出警告: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然而,一些樂觀的人士反對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他們認為,雖然陸地上可耕地的開發已近極限,但地球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③當然,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大米、小麥和玉米等,而是廣義的糧食——其他的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學家指出:僅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每年的生長量就已相當于目前世界小麥年產量的15倍。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可以為人類提供足夠的蛋白質。④其實,把藻類作為食品,我們并不陌生。僅以我國沿海來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可食用藻類就有:褐藻類的海帶、裙帶菜、羊棲菜、馬尾藻;紅藻類的紫菜、鷓鴣菜、石花菜;綠藻類的石莼、滸苔等。它們在人工的精心養殖下,產量正在不斷翻新。在國外,人們還培育出一種藻類新品種,據說在1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加工后可獲得20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這相當于陸地上耕種40公頃土地生產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類營養物。⑤除海藻類,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有人作過計算,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們捕撈出來,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⑥至于海洋中眾多的魚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盡管近海的魚蝦捕撈已近極限,但我們還可以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例如南極的磷蝦,每年的產量可高達50億噸,我們只要捕獲其中的1億-1.5億噸,就比當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魚量多出1倍以上。何況,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尚未被我們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潛力是不言而喻的。⑦綜上所述,說大海是人類未來的糧倉,一點兒也不夸張。1、開發海洋的念頭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出現的?人口劇增,資源短缺。2、第(1)段語言的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部分主要是議論,先以議論的方式強調人類面臨的生存危機和海洋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這兩方面內容,點出環境問題的嚴峻,以引起讀者的高度重視,為下一步提出說明的重點做好了鋪墊。3、說說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地球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可能”說明在正常情況下,大海會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這只是遠景規劃,目前還沒有實現,不是絕對的。這樣寫,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4、對于環境的問題,人們有幾種態度?都是什么?悲觀: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樂觀:雖然陸地上可耕地的開發已近極限,但地球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5、第二段末作者說“大海是人類未來的糧倉”,運用什么說明方法?有何表達效果。運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未來海洋向人類提供豐富的食物的巨大潛力。6、“廣義的糧食”與“傳統意義上的糧食”有什么區別?“傳統意義上的糧食”是指類似于大米、小麥和玉米等食物,而“廣義的糧食”是指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7、藻類可為人類提供哪些營養?提供足夠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8、指出第四段中的句子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并解釋它的作用。①舉例子,作用:具體說明藻類在人工培育下增產的潛力十分巨大。②作比較,作用:將海帶目前的產量和野生狀態時的產量相比,形象地說明在精心養殖下,海帶的產品得到很大提高;作用:突出藻類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物。③列數字,作用:用“2000多倍”具體說明海帶產量有極大的增加。作用:說明這種藻類富含營養。④分類別,作用:說明藻類種類之多。總結作用:詳盡地說明了海洋中藻類種類之多、增產潛力之大、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開發利用價值很高。9、第六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形象地說明了什么?為人類所熟悉的食物海洋魚蝦,還有捕撈潛力可以挖掘。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的重要性。10、課文的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課文的最后一段重申文章的觀點。這一議論性的結尾照應了文章的開頭,總結了文章的說明部分,有利于使讀者進一步認同海洋開發利用的價值。11、請運用對偶知識對對子。(任選一道完成)(1)滾滾波濤蘊寶藏下聯:示例:茫茫人海覓知音(2)海洋乃人類未來糧倉。下聯:示例:南極是地球最后凈土12、結合本文內容,請就保護海洋的重要性簡要談談你的認識。要點:點明海洋資源豐富,說明海洋對人類未來生存的意義,強調保護海洋的重要性。(四)閱讀《世紀之交的科學隨想》中的語段,回答下列問題。在這種情形之下,對于每一個人、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國家,都會產生這樣一個問題,就是你是多用“科”還是多用“技”?我們知道,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有“科技部”,科技部既要管“科”,也要管“技”,問題是對“科”多注進一點資源,還是對“技”多注進一點資源。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對個人、學校、國家,都會是一個非常撓頭的問題。在1921年4月,愛因斯坦第一次到了美國,準備到愛迪生的機構去做研究,抵美國后受到盛大歡迎。他到波士頓的時候,有一個記者給了他一張紙,上邊有一系列實際的問題,包括誰發明“對數”,美國哪一個城市制造的洗衣機最多,紐約到水牛城有多遠,聲音的速度是多少……因為愛迪生對每一個要聘用的人都會進行考試,問的就是這一類題目,所以記者就先拿這些題目來考一考愛因斯坦,結合愛因斯坦完全不合格。這個故事要描述的是愛迪生和愛因斯坦這兩個人,他們的著眼點不一樣,價值觀不一樣,所以會發生剛才那個故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對“科”與“技”哪一個更重要一些的問題,沒有一個簡單的回答。1、文段中“資源”應包含哪些方面?人力、物力、科學等有形無形的能助于發展前進的東西。2、“非常復雜的問題”與“非常撓頭的問題”區別?“復雜”指頭緒多不易理順解決的問題,“撓頭”指問題的難度大。3、本文段說明的內容是說明“科”與“技”的關系。4、你認為“科”和“技”哪一個更重要一些?二者是什么關系?兩個都很重要。兩者是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的關系。5、在作者的心目中,“科”側重于什么?“技”又主要側重于什么?請分別簡要作答。“科”側重于基礎性研究;“技”側重于新技術開發。6、作者舉出1921年愛因斯坦第一次到美國的例子是為了說明由于著眼點、價值觀不同,對“科”與“技”的重視與關注程度也不同。7、愛迪生和愛因斯坦在著眼點和價值觀上有什么不同?一個重常識和技能,一個重理論和精神。在價值取向上,一個重“技”,一個重“科”,不過是常識和理論的沖突或者說是關注現實和關注理論的隔離。8、用自己的語言來介紹一下愛迪生和愛因斯坦。(1)愛迪生,美國著名的發明家,有“發明大王”之稱。最著名的發明是電燈和留聲機,其他比較著名的發明還有:電影、電車蓄電池、打火機、水泥、橡皮等。(2)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偉大的物理學家。原籍德國,重要的貢獻是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創立及光量子論的提出。(意思對即可)七、課外語段閱讀(一)在鳥籠中消失(申賦漁)①1914年9月1日,美國所有的新聞電臺都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瑪莎于當日下午1時,在辛辛那提動物園去世。瑪莎是地球上最后一只旅鴿。②誰又能相信,旅鴿,曾經是地球上數目最多的鳥兒。③僅僅100年,漫長,卻又如此短暫。④那是1813年一個尋常的午后,天空中傳來一陣巨大而雜亂的鳴叫,奧杜邦先生抬起頭來:龐大的鳥群,慢慢地遮蓋了北美森林的上空,陽光不見了,大地一片昏暗。16公里寬的鴿群,在奧杜邦先生的頭頂,飛了三天。這位當時最有名的鳥類學家預言:“旅鴿,是絕不會被人類消滅的。”⑤這時美洲大陸的旅鴿多達50億只,是當時人類總數的5.5倍。⑥可是,歐洲人來了。⑦他們焚燒草地,或者在草根下焚燒硫黃,讓飛過上空的鴿子窒息而死。他們甚至坐著火車去追趕鴿群。槍殺、炮轟、放毒、網捕……發揮人類豐富想象力所能想出的一切手段。他們捕殺旅鴿不僅用來食用,還用來喂豬,甚至僅僅是為了取樂。⑧曾經,一個射擊俱樂部一周就射殺了5萬只旅鴿,有人一天便射殺了500只。他們把這些罪惡一一記錄下來——那是他們比賽的成績。⑨1878年,除了密歇根州,美洲已經看不到成群的旅鴿了。人們都清楚這一點,可是密歇根州的槍聲從未停止。這一年,密歇根州人為了6萬美元的利潤,就在靠近佩托斯奇的旅鴿筑巢地,捕殺了300萬只旅鴿。兩年之后,曾經可以遮蓋整個天空的鳥群,只剩數千只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人類忙于相互屠殺時,世界上最后的旅鴿死在了它的鳥籠里。⑩灰色的后背,似乎還有些發藍,鮮紅的胸脯,像一團火在燃燒,絢麗迷人的瑪莎,站在美國華盛頓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根樹枝上,長長的嘴,尖尖的尾巴,展翅欲飛。可是,它再也不能動,不能吃,不能鳴叫了。eq\o\ac(○,11)懊喪的美國人為旅鴿立起了紀念碑,上面寫著:“旅鴿,是因為人類的貪婪和自私而滅絕的。”eq\o\ac(○,12)紀念碑只是一塊冰冷的石頭。近百年來,在人類干預下的物種滅絕比自然速度快了1000倍。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很多物種還沒來得及被科學家描述就已經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eq\o\ac(○,13)在旅鴿紀念碑下,環境倫理學大師利奧波德哀傷地嘆息道:“那些在年輕時曾被一陣活生生的風搖動的樹仍然活著,但是十年后,只有最老的櫟樹還記得這些鳥,而最后,只有沙丘認識它們。”1.請按照文中的時間順序,概述旅鴿在百年間滅絕的過程。四個時間點都寫出,表述準確,每個1分。1813年,美洲大陸的旅鴿多達50億只但歐洲人破壞旅鴿棲息的環境,濫殺旅鴿;到了1878年,美洲已見不到成群的旅鴿,人們為了經濟利益大量捕殺,旅鴿的數量急劇減少。1881年,旅鴿已經只剩數千只了。1914年,最后一只旅鴿在鳥籠中死亡。2.本文多次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從文中摘錄一處,并結合語境簡要分析其說明作用。所摘錄的必須是運用“列數字”說明方法的句子。分析時要扣住例句在語境中是如何具體說明了起作用。列如第12段中“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這一句用詳細具體的數字說明了人類破壞自然,人為干預物種滅絕的速度如此觸目驚心。3.有人提出以“最后的旅鴿”為標題比原來的“在鳥籠中消失”更適合本文。試比較它們,你覺得那個標題更好?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你的理由。例一:《在鳥籠中消失》更好。旅鴿在百年間因人類的貪婪自私和捕殺,由地球上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護理應急預案與處理流程考核試卷
- 2025年會計政策更新試題及答案
- 適應新趨勢的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項目經理的溝通能力評估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機修鉗工(初級)】考試試題及答案
- 河堤高邊坡施工方案
- 染整廢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與維護策略考核試卷
- 項目管理學習與應用題目試題及答案
- 紙板容器設備性能優化考核試卷
- 細菌培養技術與實踐試題及答案
- 建筑制圖與識圖教學課件:第八章 結構施工圖
- 2024年甘肅酒泉肅州區選拔項目人員納入編制管理107人高頻考題難、易錯點模擬試題(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幼教培訓課件:《幼兒園一日活動的組織實施》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毒性防治策略探索
- 2024陜西中考數學二輪專題訓練 題型四 尺規作圖 (含答案)
- 24春國家開放大學《農村環境保護》形成性考核冊參考答案
- 2024年鄭州市中考二模英語試題含答案
- 2024年濰坊市寒亭區小升初語文檢測卷含答案
- 第24課《詩詞曲五首-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課件共34張
- 山東省濰坊市2023-2024 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質量監測化學試題+帶答案
- 鐵路少年-練習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