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2251-2022 采礦沉陷區生態修復技術規程(正式版)_第1頁
GB/T 42251-2022 采礦沉陷區生態修復技術規程(正式版)_第2頁
GB/T 42251-2022 采礦沉陷區生態修復技術規程(正式版)_第3頁
GB/T 42251-2022 采礦沉陷區生態修復技術規程(正式版)_第4頁
GB/T 42251-2022 采礦沉陷區生態修復技術規程(正式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73.020采礦沉陷區生態修復技術規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42251—2022 I 2 46評價與診斷 47生態修復目標與模式 5 6 610監測與驗收 附錄A(資料性)采礦沉陷區現狀調查內容 附錄B(資料性)土壤養分含量分級 附錄C(資料性)破壞程度分級與修復模式 附錄D(資料性)生態修復方案編制大綱 附錄E(資料性)生態修復利用方向 附錄F(資料性)地形改造技術措施適用條件及一般工作內容 IGB/T42251—2022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國能神東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煤科工集團北京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生產力促進中心、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1GB/T42251—2022采礦沉陷區生態修復技術規程本文件適用于礦產資源地下開采活動所形成的穩定沉陷區的生態修復相關技術工作。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本文件。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術規程GB/T15776造林技術規程GB/T37067退化草地修復技術規范GB/T38360裸露坡面植被恢復技術規范GB51018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范GB51411金屬礦山土地復墾工程設計標準CJJ82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HJ2.3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表水環境HJ19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生態影響HJ25.4建設用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HJ25.6污染地塊地下水修復和風險管控技術導則HJ610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HJ964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土壤環境(試行)NY/T1342人工草地建設技術規程SL/T800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TD/T1036土地復墾質量控制標準3術語和定義3.1因礦產資源地下開采活動導致的地表發生沉降、移動和變形等的區域。3.2穩定沉陷區stableminingsubsidencearea地表點連續6個月下沉值不超過30.0mm的采礦沉陷區。2GB/T42251—20223.3能夠作為生態恢復目標或基準的本地生態系統。注:通常包括采礦前的生態系統、未因采礦活動而退化的生態系統,以及能夠適應正在發生的或可預測的環境變化的生態系統。3.5的技術措施一致性的需要而劃分的用于生態修復的地理空間單元。脅迫因子stressfactor3.7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自然演替和更新恢復的修復模式。3.8輔助再生assistedrestoration4通則4.1.1堅持整體布局、協調統一的原則。充分考慮礦區周邊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與周邊自然環境和景觀連通性和多樣性。4.1.2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充分發揮采礦沉陷區原有生態系統自我調整、自我態系統穩定性和功能性的提升。4.1.4堅持要素統籌、綜合修復的原則。以系統觀念推進采礦沉陷區生態修復工作,統籌考慮生態系3GB/T42251—2022統各要素,系統建設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實現采礦沉陷區生態系統功能改善和提升。4.2總體要求4.2.1采礦沉陷區生態修復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維護應符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的相關規定。4.2.2根據地方和礦區總體規劃,結合采礦沉陷區特點,應制定合理可行、切實改善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生態修復目標,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4.2.3對采礦沉陷區的生態環境狀況應進行問題診斷和影響分析,有針對地開展生態修復,提高生態修復技術的修復效率。4.2.4應充分考慮礦區水資源、土壤資源和固體廢棄物等各種可利用資源的種類、數量和可利用程4.3修復工作范圍修復工作范圍應以采礦穩定沉陷區范圍為主體,結合區域生態過程、水文過程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的相互作用關系,綜合考慮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要求而確定。修復工作范圍應不小于采礦沉陷區范圍。在明確修復工作范圍的前提下,通過現狀調查獲取相關資料,開展生態評價與診斷;確定生態修復生態修復成果進行長期的管理和維護。必要時,應針對生態修復工程中的關鍵問題開展專題研究。采礦沉陷區生態修復流程如圖1所示。關聯分析確定修復模式開展生態修復設計貌重塑技術修復技術重構技術制定修現狀調查圖1采礦沉陷區生態修復流程圖4GB/T42251—20225現狀調查查的范圍不應小于生態修復工作范圍。當歷史遺留礦山沉陷區生態修復涉及生態敏感區時,還應將生表性和典型性原則。村級界線將沉陷區域劃分若干現狀調查單元。5.2.3參照生態系統的調查應與現狀調查同步進行。5.3調查內容5.3.1現狀調查包括礦山所在區域基礎信息、礦山基礎信息、采礦沉陷區環境現狀等內容。調查具體內容見附錄A。5.3.2礦山所在區域基礎信息應包括國家及地方相關政策和規劃、區域經濟和歷史人文情況、區域地體廢棄物資源等信息。5.3.4采礦沉陷區環境現狀包括采礦沉陷區地表變形和土地損毀情況、基礎設施損毀情況、地表水和6評價與診斷6.2.1應按照HJ19的規定,對采礦沉陷區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變化情況進行評價。6.2.2應按照HJ2.3、HJ610和HJ964的規定對采礦沉陷區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環境質量進行評5GB/T42251—2022價,若評價指數大于1,則表明評價因子超標,該評價因子為脅迫因子。6.2.3應對土壤養分指標含量進行分級評價,養分指標含量與參照系統相差一個等級或區域性的土壤貧瘠養分指標為土壤養分脅迫因子。土壤養分含量分級見附錄B。6.3破壞程度診斷與分級6.3.1應對采礦沉陷區范圍內的土地損毀程度進行診斷和分級,分級診斷宜考慮地表水平變形、附加傾斜、下沉、沉陷后潛水位埋深和土地生產力降低等因素。分級診斷標準見附錄C的表C.1。6.3.2應對采礦沉陷區范圍內的土壤侵蝕程度進行診斷和分級,分級診斷宜考慮土壤發生層狀況以及表層侵蝕狀況等因素,缺乏完整的土壤剖面和表層狀況資料時,可按照參照生態系統土壤剖面和表層結構作為基準進行評價。分級診斷標準見表C.2。6.3.3應對采礦沉陷區范圍內的植被破壞程度進行診斷和分級,分級診斷宜考慮生態環境狀況、地表植物生長狀況和地面鱗片狀面蝕程度等因素。分級診斷標準見表C.3。7生態修復目標與模式7.1一般要求7.1.1生態修復目標的確定與修復模式的選擇應在生態修復方案中明確體現。生態修復方案應以前輯思路進行編寫。生態修復方案編制大綱見附錄D。7.1.2基于現狀調查和評價與診斷結果,依次制定采礦沉陷區生態修復目標,確定生態修復模式,劃分修復單元。7.2制定修復目標7.2.1在確定采礦沉陷區生態修復目標時,應充分考慮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劃、采礦沉陷區土地利7.2.2生態修復目標應與當地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規劃相銜接,宜結合實際確立短期目標、中長期目7.2.3短期目標為生態修復工程結束后應達到的目標,包括沉陷區土地整治效果、土地利用程度、水和土壤環境污染治理成效、植物存活率和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程度等。7.2.4中長期目標為修復工程結束后三年至五年應達到的目標,包括沉陷區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效果、植被覆蓋度、植物群落和生物多樣性提高幅度、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等。7.2.5總體目標為沉陷區修復完成后應達到的提質增效目標。重點從沉陷區地質隱患消除、土地利用7.2.6單元分目標為對已劃分的修復單元修復完工后應達到的質量目標。重點從單元地質隱患消除、土地利用程度、污染及影響因子消除和單元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等方面確立約束性目標。7.3確定修復模式按照生態環境現狀評價結果、土地損毀程度、土壤侵蝕程度和植被破壞程度診斷分級結果確定修復模式,沉陷區生態系統輕度、中度和重度受損分別選擇自然恢復、輔助再生和生態重建的修復模式。生態修復模式確定方法見附錄C。6GB/T42251—20227.4劃分修復單元7.4.1對輔助再生和生態重建修復模式,應先開展生態修復利用方向適宜性評價,確定生態修復利用7.4.2應以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現狀為基礎,結合生態現狀評價結果和修復目標,劃分生態修復利用方向評價單元對修復利用方向適宜性進行評價。生態修復利用方向的選定見附錄E。7.4.3依據生態修復利用方向適宜性評價結果,結合采礦沉陷區整體規劃確定評價單元最終生態修復7.4.4綜合考慮地貌單元的相似性,將修復利用方向、所達到的標準和修復技術措施一致性的評價單元劃分為同一類修復單元。8生態修復設計8.1一般要求8.1.1采用輔助再生和生態重建修復模式的修復單元,應根據修復目標和修復單元的特征進行生態修復設計。8.1.2應堅持保護優先、充分利用自然恢復的原則進行定位并確立修復思路,按照第6章所給方法評價采礦沉陷區現狀,依據評價結果核算生態修復所需工程量。8.1.3應從礦山所在區域的主體功能區劃和主導生態功能定位出發,重點考慮沉陷區植物群落多樣性和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同時兼顧美學價值和經濟學價值。設計圖、地貌特征設計圖、輔助設施設計圖以及土建施工圖和植被施工圖等施工圖件。8.2設計內容8.2.1生態修復設計應包括總體生態修復設計、修復單元設計和輔助配套設計。8.2.2總體生態修復設計應包括總體平面規劃、生態修復單元區劃、植被等重點生態要素區劃、豎向設計。8.2.3修復單元設計在總體生態修復工程設計的基礎上應包括修復單元設計主題、地表地形設計、植被設計等。8.2.4輔助配套設計應包括交通道路、公共區域、配套設施等,保證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修復單元的連通性的輔助措施。9生態修復技術措施9.1一般要求9.1.1在沉陷區生態修復技術實施前,應采取適宜的措施消除地質安全隱患和污染,使塌陷區水土保持穩定狀態,為修復技術的實施提供安全保障。9.1.2應嚴格按照第7章所述生態修復的目標與模式,選擇適宜的生態修復技術或措施,做到修復流9.1.3不同的生態修復模式宜選擇與其相適應的修復技術或措施。自然恢復修復模式宜選擇人工引導自然恢復措施;輔助再生修復模式宜選擇地形改造、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復措施;生態重建修復模式宜7GB/T42251—2022選擇地貌重塑、土壤重構和植被重建措施。9.2地質安全隱患消除措施地質安全隱患包括地面塌陷、臺階下沉、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為了保障采礦沉陷區生態修復前的9.3水土保持措施9.3.1非積水沉陷區、季節性積水沉陷區周邊有地表水或季節性洪水匯入時,應在沉陷區上游設截/排水(洪)溝渠,將匯水引入沉陷區外部自然溝道內。9.3.2季節性積水沉陷區內存在塌陷坑時,宜采用地形改造措施對地面進行處理。整形后塌陷坑周邊地形仍高于塌陷坑時,應在塌陷坑周邊設置截/排水措施,順接至塌陷坑外自然水系,并布設消能防沖措施。截、土地整治截/排水等水土流失保護措施應按照GB51018的規定設計和執行。9.4污染消除措施9.4.1應對采礦沉陷區內受污染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實施物理、化學或生物的污染消除措施與風險管控,使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物質或含量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阻斷其暴露途徑,消除脅迫9.4.2應在排污口整治、面源和內源治理等控源截污措施基礎上,采用適宜的地表水污染消除措施,轉移、吸收、降解或轉化采礦沉陷區地表水的污染物。水域的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設計按照SL/T8009.4.3應采用適宜的地下水污染消除措施,降解、吸附、轉移或阻隔采礦沉陷區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或阻斷其暴露途徑。地下水修復和風險管控技術措施按照HJ25.6的規定執行。9.4.4應采用適宜的土壤污染消除措施,固定、轉移、吸收、降解或轉化采礦沉陷區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污染土壤修復方案編制的內容和技術要求按照HJ25.4的規定執行。9.5地形改造與地貌重塑技術措施9.5.1修復單元的地表地形和土壤條件應符合TD/T1036的規定。不符合標準的地塊應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回填充填、土地平整、挖深墊淺、疏排法等技術措施和其他輔助措施進行地形改造。地形改造技術措施適用條件及一般工作內容見附錄F。9.5.2地貌重塑應根據生態修復利用方向要求和修復目標,結合采礦沉陷區地形地貌破壞方式與損毀9.6土壤改良與重構技術措施9.6.1根據修復方向所要求的土壤質量標準,不滿足條件的修復單元,應進行土壤改良和培肥,以提高土壤養分水平,消除養分脅迫因子。在土壤改良和培肥過程中,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污染。9.6.2對耕作層土壤緊實或堅硬、不利于生物生存的沉陷區地塊,宜通過深耕土壤、疏松土壤、增大土壤孔隙率、提高土壤肥力等措施改善土壤環境條件。9.6.4物理改良宜通過引入處理后無污染風險的礦區污泥、粉煤灰等措施改良沉陷區土壤質地。9.6.5化學改良宜根據土壤立地條件和理化性質確定,具體措施如下:8GB/T42251—2022a)干旱地區或保水不良的沉陷區宜使用保水劑;b)肥力低的土壤宜施用農家肥或商用有機肥;c)酸性土壤宜采用石灰或土壤調理劑施用等措施,堿性土壤宜采用石膏、硫磺或硫酸鐵施加等措施。9.6.8土壤重構應根據生態修復利用方向和修復目標,結合采礦沉陷區土地損毀程度和土壤環境質力條件。9.7人工引導自然恢復技術措施9.8植被恢復與重建技術措施物種選擇應以沉陷區所在地氣候環境適應性和修復單元生態功能定位為前提,避免選擇單一物b)慎重引入外來物種。需要引進外來物種時,需經論證確認不具有造成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e)受到污染或鹽堿化的土壤宜根據污染特點優先選擇先鋒植物或耐性植物,改造并提供適宜生f)土壤氮素水平缺乏的沉陷區宜優先選擇具有固氮能力的物種。的植物種子或播種材料可參照LY/T2356的規定執行。觀帶等。在沉陷區匯水區域可建設駁岸湖濱景觀帶。9GB/T42251—2022b)造林初植密度一般以3年~5年內達到郁閉、幼樹生長良好為衡量標準,其合理密度則應根據c)樹木栽植方法及栽植要求按照GB/T15776的規定執行;d)退化草地和人工種植草地的栽植方法和栽植要求按照GB/T37067和NY/T1342的規定執行;e)裸露坡面植被恢復技術措施按照GB/T38360的規定執行。9.9.2集雨工程應結合水土保持截/排水措施系統布置。9.9.4采用自然恢復模式區應設置圍欄和警示牌禁止人類活動。10.1.1監測范圍應與沉陷區生態修復工作范圍一致。容具體要求按照GB51411的規定執行。10.2.4驗收程序及要求按照CJJ/T82的規定執行。GB/T42251—202211管理與維護修復等。11.2.4植被恢復后的3年~5年內應進行未成林管護。未成林管護工程和撫育管理辦法應按照定執行。GB/T42251—2022(資料性)采礦沉陷區現狀調查內容表A.1給出了礦山所在區域基礎信息。表A.2給出了礦山基礎信息。表A.3給出了采礦沉陷區環境現狀調查信息。基本內容具體信息國家及地方相關政策國家及礦山所在地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及礦山治理等方面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以及規劃、方案等資料礦山相關規劃和方案《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礦產資源開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保持方案》等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資料區域經濟近3年的礦山所在區域鄉(鎮)人口、農業人口、人均耕地、農業總產值、財政收入、人均純收入、農業生產狀況等歷史人文區域歷史文化遺跡類型、分布、人文資源、民族特色、時代、周邊景觀位置及分布地形地貌地質:礦產資源賦存情況,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等。地貌:地貌類型、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水文地質的環境質量和水溫、水體的水位標高及其動態變化和水資源利用情況等。類型等。氣候條件風向、氣溫、風速、氣壓、濕度、降水、太陽輻射等生態環境生態系統類型、結構功能、生態保護紅線、重要生態敏感區、自然保護地等。采礦活動破壞的地表植被以及由此造成生態系統結構多樣性降低和生態系統功能受損情況等表A.2礦山基礎信息基本內容具體信息礦山位置礦山名稱、地理位置、交通狀況、礦山面積、建礦時間、閉坑或廢棄時間。地理位置及區位圖、地層綜合柱狀圖、反映礦山生態環境變化過程的航片或衛片等圖片資料開采工藝開采礦類與礦種、開采范圍、規模、厚度、深度、工藝、年限、礦井開拓系統圖可利用水資源礦山范圍內可利用水資源包括礦井水和循環利用廢水、水量、水質及其可利用情況可利用土壤是否有外來土源及其數量和土質可利用固體廢棄物礦山固體廢棄物的種類、數量、性質、可利用情況表A.3采礦沉陷區環境現狀調查信息基本內容具體信息地表變形和土地損毀沉陷區基本情況:類型、位置、權屬、范圍和間、沉陷最大深度、是否繼續沉陷、開采穩沉程度。土地變形情況:地表變形種類、地表變形程度及分布。土地損毀情況:損毀地類和程度、地表水平變形程度、附加傾斜程度、下沉量、土地生產力降低程度、土地利用現狀。土地利用情況:損毀土地位置、權屬、面積、現狀利用類型等。沉陷區已治理情況:已治理面積、范圍、工程措施、治理效果及利用情況等。沉陷區積水情況:沉陷區積水情況、積水面積、積水最大深度、積水水質、沉陷后潛水位埋深基礎設施損毀水利設施損毀調查:已損毀水利設施的損毀時間、位置、類型、規格及材料、長度(線狀)、數量(非線狀)、損毀情況等。林網損毀調查:已損毀林網的損毀時間、位置、數量、類型、規格等。其他基礎設施損毀調查:已損毀電力、通信等設施的損毀時間、位置、等級、數量等地表水質量及污染調查指標參照GB3838的相關條款,依據不同采礦類型產生的特殊污染物為選測項地下水質量及污染調查指標參照GB/T14848的相關條款,依據不同采礦類型產生的特殊污染物為選測項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類型、面積、強度、分布及成因土壤質量、污染與侵蝕狀況土壤環境質量指標參照GB15618和GB36600的相關條款,依據不同采礦類型產生的特殊污染物為選測項。土壤表層性狀指標:鱗片狀面蝕狀況、土壤表層侵蝕狀況、生境狀況、地表植被生長狀況。土壤剖面發育指標:有效土層厚度、剖面發育程度、外來物入侵。土地侵蝕指標:侵蝕比例、面積、鱗片狀面蝕大小生態系統調查指標參照HJ19的相關條款其他生態環境問題沙漠化、石漠化、鹽漬化、生物入侵等環境問題及其影響面積和程度GB/T42251—2022(資料性)土壤養分含量分級表B.1給出了土壤養分含量分級。表B.1土壤養分含量分級有機質全氮全磷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豐缺級別很高一級高二級中上三級中四級低五級極低六級注:引自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養分分級。GB/T42251—2022(資料性)表C.1給出了土地損毀程度分級與修復模式。表C.2給出了土壤侵蝕程度分級與修復模式。水平變形mm/m附加傾斜mm/m下沉m沉陷后潛水位埋深m生產力降低%損毀程度分級推薦修復模式水田輕度自然恢復為主中度輔助再生為主重度生態重建為主水澆地輕度自然恢復為主中度輔助再生為主重度生態重建為主旱地輕度自然恢復為主中度輔助再生為主重度生態重建為主林地、草地輕度自然恢復為主中度輔助再生為主重度生態重建為主注1:附加傾斜指受采礦沉陷影響而增加的傾斜(坡度);任何一項指標達到相應標準即認為土地損毀達到該損毀等級。土壤發生層狀況土壤表層侵蝕狀況土壤侵蝕程度分級推薦修復模式土壤腐殖質層、淀積層、母質層剖面保持完整土壤表層完整無明顯侵蝕自然恢復為主土壤腐殖質層保留厚度超過1/2,淀積層和母質層剖面保持完整土壤表層少部分被侵蝕輕度侵蝕自然恢復為主表C.2土壤侵蝕程度分級與修復模式(續)土壤發生層狀況土壤表層侵蝕狀況土壤侵蝕程度分級推薦修復模式土壤腐殖質層保留厚度小于1/2,淀積層和母質層剖面保持完整土壤表層50%以上被侵蝕中度侵蝕輔助再生修復為主土壤腐殖質層無保留,淀積層開始裸露,母質層剖面保持完整土壤表層全部被侵蝕重度侵蝕生態重建為主土壤腐殖質層和淀積層無保留,母質層剖面裸露母質層受到侵蝕重度侵蝕生態重建為主表C.3地表植被破壞程度分級與修復模式生境狀況植物生長狀況地面鱗片狀面蝕程度植被破壞程度分級推薦修復模式生境沒有受到干擾;植被保持原有狀態;對野生動物棲息繁衍沒有影響地表植物生長良好,分布無鱗片狀面蝕無自然恢復為主生境受到一定干擾;植被基本保持原有狀態;對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影響不大地表植物生長一般,分布不均勻,但土壤尚能連接成片,覆蓋度為50%~弱度鱗片狀面蝕輕度自然恢復為主生境受到干擾;植被部分消失,但干擾消失后,植被仍可恢復;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但仍可以棲息繁衍地表植物生長較差,分布不均勻,鱗片狀部分因面蝕已明顯凹下,覆蓋度為30%~50%中度鱗片狀面蝕中度輔助再生修復為主生境受到嚴重干擾;植被基本消失;野生動物難以棲息繁衍地表植物生長極差,鱗片狀部分已擴大連片,鱗片間土地反而縮小成斑點狀,覆蓋度小于30%強度鱗片狀面蝕重度生態重建為主注:該表格部分引自環境保護部2017年第84號《關于發布縣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技術規定》。GB/T42251—2022(資料性)生態修復方案編制大綱D.1任務來源及編制目的說明委托單位,闡明編寫方案的目的。D.2編制工作概況說明編制本方案的編制單位或個人或聯合體。D.3編制依據說明本方案的編制依據及理由,如國家和地方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與其他相關資料。D.4編制范圍說明工作范圍,與生態修復工作范圍一致。D.5現狀調查D.5.1礦山所在區域基礎信息態環境等。D.5.2礦山基本信息調查包括礦山的地理位置、開采工藝、礦山可利用的水資源、可利用的土壤資源和固體廢棄物資源等。D.5.3沉陷區損毀及生態現狀調查壤環境和生態系統現狀。D.5.4調查結果表達D.6評價與診斷D.6.1生態評價與脅迫因子識別沉陷區生態環境狀況評價與脅迫因子識別。D.6.2破壞程度診斷與分級GB/T42251—2022D.7生態修復目標與模式D.7.1確定修復目標生態修復目標包括短期修復目標和中長期修復目標,還包括總體目標和修復單元分目標。D.7.2確定修復模式依據土地受損程度和地表植被破壞程度分級結果,選擇合理適宜的生態修復模式。生態修復模式分為自然恢復、輔助再生和生態重建。D.7.3劃分修復單元對輔助再生和生態重建修復模式,開展生態修復利用方向適宜性評價,根據評價結果確定生態修復利用方向,相同的沉陷區生態修復目的、所達到的標準或所采用的技術措施一致性地理空間單元為一個修復單元。D.8生態修復工程設計D.8.1整體設計D.8.2單元設計D.8.3輔助設計包括交通道路、公共區域、配套設施等,保證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修復單元的連通性的輔助措施。D.9安全隱患與污染消除措施包括地質安全隱患的消除、水土保持措施、水體污染治理措施以及土壤污染治理措施。D.10生態修復技術措施依據修復目標和修復單元特點,自然恢復、輔助再生和生態重建修復模式分別選擇必要的生態修復技術開展沉陷區生態修復工作。自然恢復修復單元一般采取人工引導自然恢復措施,輔助再生修復單元一般采取地形改造、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復措施,生態重建修復單元一般采取地貌重塑、土壤重構和植被重建措施。D.11監測與管護D.11.1生態監測包括地質穩定性監測、修復單元監測和生態系統監測。D.11.2管護包括工程設施維護和植被養護。D.12投資估算D.13保障措施包括報賬組織保障、技術保障和資金保障等。D.14附表D.15.1調查成果附圖D.15.2設計與施工階段附圖圖、地貌特征設計圖、輔助設施設計圖等圖件。施工一般含(資料性)生態修復利用方向表E.1給出了生態修復利用方向。表E.1生態修復利用方向序號生態修復利用方向適用性一般工程措施1農林草修復方向適宜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非積水沉陷區,優先考慮農林草治理模式的農業種植、林業和牧草業方向采用必要的回填充填和地面平整的地形改造技術措施2漁業(養殖業)和水庫方向適宜形成封閉水域的常年積水沉陷區,發展漁業(養殖業)和建設水庫作為蓄水調節站采用必要的挖深墊淺和疏排法的地形改造技術措施3景觀生態建設方向適宜治理為園地、人工濕地、旅游觀光園等景觀生態方向的各種類型沉陷游業的綜合景觀模式采用必要的回填充填、地表平整、挖深墊淺、疏排法等地形改造技術措施4新能源方向風能或光照條件好的沉陷區,優先發展新能源模式。非積水沉陷區,優先發展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產業模式,或農業-光伏發電互補模式積水沉陷區,采用固定式或漂移式光伏發電裝置發展新能源產業,或采用漁業-光伏發電互補模式,采用必要的回填充填、地表平整、挖深墊淺、疏排法等地形改造技術措施5城鎮建設方向適宜用于建設用地且依當地規劃用于建設用地的非積水沉陷區,優先發展城鎮建設模式采取必要的回填充填和地表平整的地形改造技術措施,土地質量滿足TD/T1036和GB36600的質量標準(資料性)地形改造技術措施適用條件及一般工作內容表F.1給出了地形改造技術措施適用條件及一般工作內容。表F.1地形改造技術措施適用條件及一般工作內容技術措施適用條件一般工作內容回填充填法適用于永久性裂縫或較深的沉陷區,沉陷地標高距離可利用高程較大時,采用充填法,并用機械壓實和整平,直至達到設計高程,再覆表土,潛水位高的地區一般修建截/排水溝按照剝離表土,充填、壓實,覆土的先后順序進行構筑,表土充足時在充填層中間填充一段心土層,覆土的有效土層厚度參照TD/T1036的相關條款。在表土剝離前開展沉陷區土壤調查、評價工作。剝離的表土集中堆放到指定的區域,采用覆蓋措施,四周布設排水溝,避免雨水沖刷流失。填時考慮各種充填材料粒徑組合,沉陷區充填時進行必要的防滲處理。永久性裂縫的充填技術工作內容如下:粒沙石和(或)表土填補裂縫,夯實平整,然后采用人工整治的方法寬度較大(一般大于10.0cm)的裂縫,先用粗矸石或礫石填堵孔隙,再用次粗礫,最后用砂、土填堵,表層填土逐層夯實,直至達到設計高程,然后采用機械充填和人工充填相結合方式;裂縫分布密度較大的區域,在整個區域內剝離表土并挖深至設計標高,再統一充填并鋪墊,表土填補逐層夯實,直至達到設計高程,然后采用機械充填和人工充填相結合方式地表平整法適用于中低潛水位的非充填沉陷區域或高潛水位的充填沉陷區域,且地面高差不大的田塊,削高墊低,逐步達到平整非積水而起伏不平的沉陷地,通過地表平整法進行挖補平整,保證整個沉陷區海拔標高基本一致。基本不積水或干旱地帶形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