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 課件 第二章 智慧之光-中華傳統美德_第1頁
《中華傳統文化》 課件 第二章 智慧之光-中華傳統美德_第2頁
《中華傳統文化》 課件 第二章 智慧之光-中華傳統美德_第3頁
《中華傳統文化》 課件 第二章 智慧之光-中華傳統美德_第4頁
《中華傳統文化》 課件 第二章 智慧之光-中華傳統美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優秀傳統ExcellentTraditional文化ChineseCulture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二章智慧之光——中華傳統美德主講人:孫亞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目錄第三節中華傳統美德彰顯的精神及其時代價值第二節中華傳統美德的起源形成和發展第一節二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使學生了解中華傳統美德的主要內容,知道中華傳統美德有著鮮明的特點和旺盛的生命力。學生能歸納“五德”的發展演變,分析具體事例中體現的中華傳統美德。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自覺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中華民族所凝聚的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習慣的優秀道德遺產的總和,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有著鮮明的特點和旺盛的生命力,成為滋養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和力量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一節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案例導入:徙木為信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案例點撥:商鞅以言而有信折服秦國百姓,他制定的新法令頒布后,得到順利推行。秦國的國力與日俱增,逐漸成為戰國中后期最強大的國家。后世“立木南門”和“徙木為信”兩個成語就是由此而來的,啟示人們做人要以誠為本,說到做到,才能樹立威信。知識課堂對中華傳統美德的概括壹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孔子的“四教說”“二道說”孟子的“四德”說管子的“四維”說漢代的“五常”說……知識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仁”德的基本內涵

指關心、愛護和同情的心態,即“仁愛之心”。

《說文解字》曰:“親,仁也”,又言:“仁,親也”,主要指家庭成員之間、氏族親人之間要“親愛”。隨著社會的發展,“仁”的情感范圍由家族擴展到全社會,“仁”的道德內涵也擴展成為“博愛”。貳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內涵:仁、義、禮、智、信知識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義”德的基本內涵

“義”,是指正直、正派和道義這樣的氣節,即“正義之氣”。

《說文解字》解釋為“義,己之威儀也,從我從羊”,意思是“義”標志著人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涵養,即美好的外形和品德;“義氣”,就是指這樣一種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義的氣節。貳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內涵:仁、義、禮、智、信知識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禮”德的基本內涵

“禮”,是指禮儀、禮貌和禮節等規矩,即“禮儀之規”。《禮記·表記》中記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說的是周人逐步把相關禮儀規范起來。后世管仲提出了“禮儀廉恥,國之四維”的治國理念,把“禮”放在道德規范之首,禮儀是用來評價一個人是否有道德的基本標準。貳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內涵:仁、義、禮、智、信知識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智”德的基本內涵

“智”,指明辨是非善惡、了解自身、能夠識人和洞察社會等方面的能力,解釋為“智謀之力”。

儒家的先賢孔孟在繼承和發展唐堯、禹舜、商湯等關于認識是非、認識善惡、認識自我、認識社會等思想的基礎上,豐富了“智”的具體內涵,使它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概念和價值取向。貳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內涵:仁、義、禮、智、信知識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五)“信”德的基本內涵

“信”德,是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互相信任等品行,即“誠信之品”。

信用是“信”最基本的內涵。它不僅要求人們在自己的行為上要誠實和守信,同時也反映出人們對某個事物、某種理念認識上的堅定可靠,反映出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互相信任的關系。貳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內涵:仁、義、禮、智、信知識課堂(一)儒家將“五德”視為人之為人的本性的存在。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恭敬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叁“仁、義、禮、智、信”的相互關系知識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仁”在五常中是具有全體和統攝作用,“義”是實現“仁”的,“禮”是表現“仁”的,智是保障“仁”的,“信”是確證“仁”的。(三)“智”是用來判定“仁義禮信”真假的根本標準,“信”是對“仁義禮智”四者的真實性的確證,即確證“仁”是真仁、忠義、實禮、誠信。叁“仁、義、禮、智、信”的相互關系知識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仁義禮”有多重的意義和價值。“仁”有特殊的事親意義,也有其普遍的慈愛意義;“義”有其不行“仁”而有羞惡感的意義,也有其“宜”之應當與適當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而產生的公正與公平的意義;“禮”有其節文和儀則的意義,也有分尊卑等級的意義,更有禮讓、禮謙、禮卑的恭敬的意義。叁“仁、義、禮、智、信”的相互關系知識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五)“仁”是慈愛的道理,“義”是公正的道理。“禮”是恭敬的道理,“智”是至善的道理,“信”是誠實的道理,“仁以愛之,義以正之,禮以敬之,智以善之,信以誠之”。

五德不但是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也是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它們所彰顯和表征的仁愛、義正、禮敬、智善、信實的道理在涵養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叁“仁、義、禮、智、信”的相互關系第二節中華傳統美德的形成、起源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的美德故事:程門立雪

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宋史·道學傳二·楊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案例點撥:程顥、程頤兩兄弟是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宋明理學的奠基人。楊時精通史學,能文善詩,慕名奔赴河南拜二程為師。一日,楊時和游酢前來拜見程頤,見老師在屋里打坐,不忍心驚擾,就站在門外的雪中等待。等程頤醒后,他們才踏著一尺深的積雪走進去。

楊時千里尋師,程門立雪、誠心討教的行為被傳為佳話,流傳千古。“程門立雪”的故事告訴人們,在求學路上,只有虛心之人才會獲得進步,只有有禮之人才會得到肯定。知識課堂中華傳統美德的起源壹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原始社會的人們在長期勞動的過程中,為調節個人和集體利益的關系和對個人行為提出要求,出現了人類特有的道德現象。有人專門把人們在勞動、生活中遵循的行為規范與準則,經過思考和概括,用文字形式記錄下來形成理論,成為相對獨立的社會意識形態,形成了道德。道德集中反映了社會關系和人民的利益要求,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的總和。知識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為了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統治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建立了敬天尊祖、天人合一的禮樂文化,由此成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與道德文明的肇端。貳中華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周公和禮樂文化知識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中華傳統美德的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儒、墨、道、法等各家都對道德作了闡述。儒家思想在其發展變遷中逐漸糅合了佛、道等不同派別的思想,從而成為道德的主流。貳中華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儒家文化知識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孔子關于“德”的論述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提出全面而豐富的道德規范和德目,其核心是“仁”與“禮”。“禮”是中國傳統道德出現最早的范疇與德目之一,一般認為孔子對三代(即夏、商和周)之禮有所損益而繼承之,而“仁”是孔子根據時代的需要和社會思想發展所大力提倡的新觀念。貳中華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知識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孟子關于“德”的論述

孔子之后,孟子提出“四端”和“四德”的德目體系。“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認為人一出生就有四個人心的善端,從這個先天本有的善性中產生了人的四種道德——仁、義、禮、智。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了“禮、義、廉、恥”四個道德要素,合稱“四維”。貳中華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知識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3.“五常”說的確立

西漢時期,儒學大師董仲舒繼承了孔孟重視道德教化的傳統,把“仁、義、禮、智、信”五大道德要素整合在一起進行全面闡述和規范整合,概括為“五常者何?仁、義、禮、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愛人也;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于事,見微者也;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常,仁義禮智信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仁義禮智信”的五大道德要素,經過東漢官書的確認、提倡,將“仁義禮智信”明確為整個國家要提倡和遵循的道德綱領。“五常”加上“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合稱“三綱五常”。貳中華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知識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中華傳統美德的發展

隨著歷史的發展,官方和民間都相繼出現了道德認識的不同觀點、不同主張,對“仁、義、禮、智、信”也進行了多種闡述,形成了新的創造和新的規范。雖然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傳統道德之主要架構的地位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貳中華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知識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宋代的“四維八德”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2.明清時期的“四德”四德:忠、孝、節、義

3.民國時期的新“四維八德”新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貳中華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宋代“八德”第三節中華傳統美德彰顯的精神及其時代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案例導入:蘇武牧羊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氈毛并咽之……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詔武奉一太牢謁武帝園廟,拜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漢書·蘇武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案例點撥:蘇武受漢武帝派遣出使匈奴,被發生內亂的匈奴上層扣留,但不管匈奴單于許以怎樣的高官和厚祿、派誰來進行勸說、進行怎樣的折磨,蘇武都嚴辭拒絕背叛漢朝,始終秉承著忠君愛國、堅守氣節、不辱使命的信念,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堅韌不拔,“以強壯出,須發盡白還”,苦熬十九年終于得返,鑄就了其愛國、忠誠、鐵骨錚錚的硬漢子和真君子形象。知識課堂中華傳統美德彰顯的精神壹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中華傳統美德逐步形成了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一)重視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愛國、責任、奉獻《詩經》:“夙夜在公”

《尚書》:“以公滅私,民其允懷”賈誼《治安策》:“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諸葛亮《后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知識課堂中華傳統美德彰顯的精神壹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提倡勤勞勇敢、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1、上古神話傳說:燧人氏鉆木取火、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2、《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3、1934年紅軍被迫戰略轉移,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草地,翻雪山,行程二萬五千里的長征……紅軍長征知識課堂中華傳統美德彰顯的精神壹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推崇“仁愛”原則,崇尚和諧理念,注重以和為貴儒家:孔子以“仁”作為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強調“仁者自愛“從仁愛精神出發,古人主張“和為貴”,提出“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強調社會和諧,講求和諧友善,倡導團結互助,追求和平共處。知識課堂中華傳統美德彰顯的精神壹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四)提倡人倫價值和道德責任,主張見利思義1、《尚書·舜典》提出“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孔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孟子提出“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董仲舒提出“五常”:仁、義、禮、智、信宋代思想家提出了“四大德目”:忠、孝、節、義2、義利關系:義以為上、先義后利、見利思義、見義勇為孔子: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知識課堂中華傳統美德彰顯的精神壹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五)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中華傳統道德觀念主張在物質生活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應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1、孟子認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的根本點就在于人能“明于庶物,察于人倫”,即本著“仁義”行事2、荀子認為,人之所以能夠保持群體性,是由于人能夠遵守禮儀,否則人就會由于爭斗而發生禍亂,進而造成彼此分離而變得弱小3、范仲淹提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知識課堂中華傳統美德彰顯的精神壹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六)強調道德修養,注重道德踐履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認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奮發向上、切磋踐履、修身養性。1、《禮記·大學》提出,“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礎2、孔子提倡“修己”、“克己”和“慎獨”,提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3、孟子主張“善養吾浩然之氣”4、墨家強調“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5、宋明理學家強調“自省”、“存養”、“克治”、“知恥”、“慎獨”和“躬行”知識課堂中華傳統美德的時代價值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中華傳統美德助力民族復興

1、“忠”德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傳統“忠”德包含著一種盡心竭力、利人利公的做人做事態度,“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即為傳統忠德的精髓,鼓舞著人們為祖國的興旺發達艱苦奮斗、矢志不渝。

2、盡心竭力、敬于職事的嚴謹態度把中國夢落到實處

中國古代把“執事敬”即敬業作為基本的社會道德。要實現中國夢,更需要通過腳踏實地的態度、愛崗敬業的精神才能達成目標。知識課堂中華傳統美德的時代價值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