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編版《六國論》《勸學》《師說》《阿房宮賦》挖空實詞釋義及理解性默寫_第1頁
2023年部編版《六國論》《勸學》《師說》《阿房宮賦》挖空實詞釋義及理解性默寫_第2頁
2023年部編版《六國論》《勸學》《師說》《阿房宮賦》挖空實詞釋義及理解性默寫_第3頁
2023年部編版《六國論》《勸學》《師說》《阿房宮賦》挖空實詞釋義及理解性默寫_第4頁
2023年部編版《六國論》《勸學》《師說》《阿房宮賦》挖空實詞釋義及理解性默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點實詞釋義】

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

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句式:)

或()日: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日:不賂

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

日: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

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

)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

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

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

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

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齊

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

)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

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

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句

式:)。至丹以荊卿為計一,始()速()

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句式:)后秦擊趙者

再(),李牧連卻()之。洎()牧

以()讒()誅(句式:),邯鄲為

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

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

()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

()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0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

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句式:)日()削月

()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

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句式:),

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句

式:)

【重點實詞釋義答案】

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兵器)不利,戰(zhàn)不善,弊(弊病)在賂秦(以

財物贈予秦國,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賂,贈送財物)。賂秦而力虧,

破滅之道也。(判斷句)或(有人)日:六國互喪(相繼滅亡),率(都)

賂秦耶?曰:不賂者以(因為)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

作動詞,保全)。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用攻占的

方法取得)之外,小(形作名,小的地盤)則獲邑,大(形作名,大的

地盤)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它的實際數(shù)目)百

倍;諸侯之所亡(所失去的土地),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

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本來)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其)先祖父(祖

輩父輩),暴(同“曝”,冒著)霜露,斬荊棘,以(才)有尺寸(形

容數(shù)量極少)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拿)以予人,如棄草芥。今

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這樣以后)得一夕安(安穩(wěn))寢。起視

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厭”通“庵”,

滿足),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決定)矣。至

于(以至于)顛覆,理(名狀,按照道理)固宜然。古人云:”以(用)

地事(名詞作動詞,侍奉)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

得(正確)之。齊人未嘗賂秦,終(最終)繼五國遷滅(滅亡),

何哉?與(親附、親近)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已經(jīng))喪,齊亦不

免(免于滅國)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長遠的謀略),能守其土,

義(名狀,堅守道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名狀,在……之后)

亡,斯用兵之效(效果)也(判斷句)。至丹以荊卿為計,始(才)速

(形容詞作動詞,招致)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狀語后

置)后秦擊趙者再(兩次),李牧連卻(使……退卻)之。洎(等到)

牧以(因為)讒(讒言)誅,(被動句)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形

作動,堅持到底)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幾乎)盡之際,可謂智力(智

謀和力量)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假使)三國各愛其地,

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不去行刺),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天數(shù)、

命運),存亡之理(天數(shù)、命運),當(同“倘”,如果)與秦相較(較

量),或(或許)未易量(輕易判斷)。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

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名動,禮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狀,向

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名詞作動詞,吞下)咽(咽喉)也。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被動句)日(名狀,一天

天地)削月(名狀,一月月的)割,以趨于亡。為(治理)國者無(同

“毋”,不要)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被動句)!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其勢弱于秦(狀語后置),而猶有可以(可以憑借)不賂而勝之之勢。

茍以天下之大,下(降低身份)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先例,IH事),

是又在六國下矣。(定語后置)

【翻譯】

六國的滅亡,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

病在于拿土地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

是滅亡的原因。有人會問:"六國接連滅亡,都是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嗎?"

(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

是不賄賂秦國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地保全。所以說:’弊病

在于賄賂秦國‘。"

秦國在用戰(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

鎮(zhèn),大的就獲得城市。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實際多到百倍。

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比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實際也要

多到百倍,那么秦國最大的欲望,六國諸侯最大的禍患,當然不在于戰(zhàn)

爭。

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

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把他送給別人,好象拋棄(不值錢

的)小草一樣。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wěn)

覺。(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

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貪心永遠沒有滿足。(諸侯)送給

秦國的土地越多,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

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分得清清楚楚了。終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當然

的事。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

不會滅。”這話說對了。

齊國并沒有賄賂秦國,(可是)終于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

(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jīng)滅亡了,齊國

也就沒法避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打算,能夠守住他

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所以燕雖然是個小國,卻最后滅亡,

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

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jīng)對秦國五次作戰(zhàn)。

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

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

變成(秦國的一個)君B,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

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他們的)

智謀和力量都很單薄,戰(zhàn)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

楚三國都爰護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

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道理,假

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判斷(出高低來)呢。

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

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

我恐怕秦國人吃飯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嘆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

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

國家的人不要被積威所脅迫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六國的勢力雖然比秦國弱,可是還有可

以用不賂秦的手段戰(zhàn)勝秦國的形勢。假如我們憑仗著這樣大的國家,而

重蹈六國滅亡的老路,這就是又在六國之下了!

【情境默寫】

1.蘇洵《六國論》評論六國敗亡的歷史,他認為六國的最終滅亡,

不是通常所認為的“,”,而是弊在賂秦。

2.蘇洵在《六國論》中,用“,。描寫六

國的祖輩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但他們的子孫對得來的土地卻不太珍惜。

3.蘇洵認為,那些沒賂秦的國家的滅亡也跟那些賂秦的國家有關,

因為他們“,"。最終滅亡。

4.蘇洵認為,齊國沒有賄賂秦國,結果“__________”,原因是,

5.蘇洵認為燕國雖小卻最后滅亡,這是“"。而燕國

““",才招來大禍。

6.蘇洵對趙國開始的戰(zhàn)略是很贊賞的,最初趙國曾與秦國交戰(zhàn)五次,

戰(zhàn)績是“",但非常可惜的是“"。

7.蘇洵用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批

判了六國的賂秦行為。

8.蘇洵認為用割讓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寢的方法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

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這是因為:“,"。

9.蘇洵認為燕趙的滅亡令人同情,因為他們“,

",盡管如此也是打了敗仗才滅亡的,是非常不得已的。

10.蘇洵認為,如果六國國君把賄賂秦國的土地用來

“",把侍奉秦國的心意用來“”,結果

一定會大不一樣。

11.蘇洵認為,如果六國國君丟掉幻想,不去取悅秦國,而是

“",那么一定會會出現(xiàn)“”的結果。

12.杜牧《阿房宮賦》主要借秦王滅亡的教訓批評唐敬宗廣建宮室,

不顧百姓死活,而蘇洵的《六國論》則是批評北宋王朝“,

",天天給賄賂遼國送,實在是不應該。

13.蘇洵在《六國論》中講述趙國敗亡的原因時說“,

",指出殺害良將是導致國家滅亡的原因之一。

14.蘇洵在《六國論》中對北宋王朝的批評是很尖銳的,他說:

“,"。還比不上六國國君的智慧。

15.蘇洵認為,六國和秦國都是平起平坐的諸侯,實力比不上秦國,

但“”,借此勸說北宋統(tǒng)治者,“"。

16.《六國論》中“認為不賂者以賂者喪”是因為“_________,

17.《六國論》中表現(xiàn)列國先人艱苦開辟疆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18.說明燕國滅亡原因的句子是“,”。

19.蘇洵認為,六國和秦國都是平起平坐的諸侯,實力比不上秦國,

但“”,借此勸說北宋統(tǒng)治者,“"。

20.蘇洵在《六國論》中借助“,”,敏銳地指

出了對抗秦國的辦法,此舉會讓對方寢食難安。

21.蘇洵在《六國論》中借助“,”,敏

銳地指出了對抗秦國的辦法,此舉會讓對方寢食難安。

22.關于荊軻刺秦王,歷來頗多贊語,古人也有對此非議的,如宋朝

的蘇洵在《六國論》中就這樣評論刺秦事件:

23.蘇洵認為燕國雖小卻最后滅亡,這是“"。而

燕國“",才招來大禍。

24.蘇洵認為用割讓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寢的方法只能解決一時的問

題,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這是因為:“,"o

25..蘇洵認為,那些沒賂秦的國家的滅亡也跟那些賂秦的國家有關,

因為他們“,",最終滅亡。

26.在《六國論》中,蘇洵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寫出諸侯割地越頻多秦

國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

27.蘇洵的《六國論》中認為齊、趙二國雖不賂秦,但齊國因為

“”而導致滅國;趙國不能始終堅持抗秦,也為秦所滅,

作者感慨“"。

【參考答案】

1.兵不利,戰(zhàn)不善

2.暴霜露.斬荊棘

3.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4.終繼五國遷滅,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5.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

6.二敗而三勝,其用武而不終也

7.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8.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9.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10.封天下之謀臣,禮天下之奇才

11.并力西向,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12.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13.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14.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15.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16.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17.暴霜露,斬荊棘

18.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19.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20.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1.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22.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23.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

24.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25.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26.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27.與嬴而不助五國也,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重點實詞釋義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己()。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

水為()之而寒于水。(句式:)木直中()

繩,糅()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

有()槁暴,不復挺者,敕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

參()省()乎()己,則知()

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

學()也;吾嘗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

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

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

()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度步(),

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

()一躍,不能十步;弩馬()十駕,功在

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

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句式:)上()食埃土,

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鰭之穴無可寄

托者,用()心躁也。(句式:)

重點實詞釋義答案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從)藍而(連詞,表轉折)青于(比)藍;冰,水

為(凝結)之而寒于水。(狀語后置)木直中(合乎)繩,W(使……

彎曲)以為輪,其曲(彎曲度)中規(guī)。雖(即使)有(同“又”)槁暴,

不復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形容詞作動詞,挺直),金就

(靠近)礪則利(形容詞作動詞,變得鋒利),君子博學而日(名作狀,

每天)參(檢查)省(反省)乎(對)己(狀語后置),則知(同“智”)

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連詞,表修飾)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之所學

(所字節(jié)構,所+動詞,所學的東西)也;吾嘗破(踮起腳跟)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

非加疾(聲音宏大)也,而聞者彰(清楚)。假(借)輿(車)馬者,

非利足也,而致(到達)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名動,游泳)也,

而絕(橫渡)江河。君子生(同“性”,本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兼詞,于之,在這里);積水成淵,蛟龍

生焉;積善(形容詞作名詞,善行)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

不積度步(半步),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至千里;不積小流,

無以成江海。騏驥(駿馬)一躍,不能十步;弩馬(劣馬)十駕,功在

不舍(停止)。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

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上(名作狀,向上)食埃土,T(名作

狀,向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鱗之穴無可寄托者,

用(因為)心躁也。(判斷句)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

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煤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

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

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jīng)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

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jīng)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

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

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

7o我曾經(jīng)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

經(jīng)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

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

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

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

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

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

了。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

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chǎn)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

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

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

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

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

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

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

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

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鰭的洞

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理解性默寫

【真題回顧】1.【2020年高考新課標n卷】《荀子?勸學》中舉例

說,筆直的木材如果“",就會彎曲到符合圓規(guī)的標準;

即使再經(jīng)暴曬也不會挺直,因為“"。【答案】糅以

為輪糅使之然也2.【2020年高考天津卷】在“停課不停

學”期間的云班會上討論“學習和思考的關系”,你想強調學習的

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勸學》中的“,

【答案】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

學也3.【2018年高考新課標ni卷】《荀子?勸學》中舉例論證

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時說,終日嬋精竭慮思考,卻

“”,踮起腳極目遠望,也“

【答案】(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模擬訓練】

1.劉禹錫詩云“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這與荀子《勸學》

中的“,”表達的思想一致。2.

荀子《勸學》中說將直木烤成符合圓規(guī)的曲度,

“",也不能夠再使其恢復原狀的原因是

“",告誡我們只有經(jīng)過學習才能增長知識。

3.荀子在《勸學》中,用“金”“木”作比,說明客觀事物經(jīng)過人工改

造可以發(fā)生根本變化的兩句是:“,"。

4.荀子的《勸學》中,作者用“,"。兩

個比喻印證君子只要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智慧通達,

行為沒有過錯的道理。5.《荀子?勸學》中“,

",通過“木”于"金”的變化來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

經(jīng)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6.荀子在《勸學》中以“木、金”

為喻,引出“,”。的結論,強調學習能

夠改變人的秉性。7.荀子的《勸學》中,作者用“,

"。兩個比喻進行論證,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

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8.《勸學》中

““一句,以

金屬變化來說明學習可以使人改變和提升,而

“”一句,則

說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為無過的原因。9.《荀子?勸學》篇中作者由

“木直中繩、糅以為輪、金就礪則利”等現(xiàn)象而想到的能提高君子學養(yǎng)

的方法是“,"。10.荀子在《勸學》中

說,君子需要通過廣泛學習和反省自我來提升自己的兩句是:

“,”。n.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

才能是后天不斷廣泛學習改造獲得的。“金”要鋒利,需“就礪”;人

要改造成為“”。的君子,就要“”。可

見,學習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12.荀子在《勸學》中強調學習與省察

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13.荀子

《勸學》中指出君子應廣泛學習,且不斷反省自己才能沒有過錯的句子

是“,"。o14.荀子的《勸學》中,作

者通過舉木材經(jīng)過墨繩量過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

會變鋒利這兩個事例來打比方,目的是為了說明“,

"。這一做人的道理。15.荀子《勸學》中“,

"。兩句拿“思”與“學”進行對比,強調了“學”的

重要意義。16.強調整天空想不如學習的一句:“,

"。17.《論語》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表述為“學而不思

則罔,思而不學同殆”。荀子在《勸學》中,也有兩句論述了學與思的

關系,這兩句是:“,"。18.荀子的《勸

學》中,作者通過“,”的對比,親身驗

證了“站得高,見得遠”的道理。19.荀子在《勸學》中用登高望遠的

比喻,說明學習的效果的兩句是:“,

20.荀子《勸學》連用多個比喻,論證君子如能廣泛地學習且每天省察

自己,就能做到“";通過登高而招、順風而呼等四組

比喻,說明“"。,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21.荀子在

《勸學》中,強調君子本性并非與眾不同,而能成為君子,是因為立于

善于借助學習以獲得各種知識的道理的兩句是:

22."”

是說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并沒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終卻超過一般人,

是因為“"。說

明了利用學習可以彌補自己不足的道理。23.荀子的《勸學》中,

“,"。這一結論,說的是君子之所以會

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為他們善于利用外物來好好學習。24.荀

子善于運用大量比喻進行論述,他在《勸學》中用“假輿馬”“假舟楫”

等有力地說明了“,"。”的觀點。25.

《勸學》中通過對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

的結論是“,"。26.古代詩文中,有許

多借助描寫“風雨”來抒發(fā)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勸學》中則用

“,"。來形象論述積累的重要性。27.

荀子在《勸學》中,用積土成山的比喻說明積累的重要性的兩句

是:“,"。28.古人在舉例論證的時候

往往比較喜歡把“山”與“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勸學》一文也不例

外,作者為了論證積累對學習的重要性,在舉完“山”的例子后,又用

“,"。這一例作了補充。29.荀子在《勸

學》中,用積水成淵的比喻說明積累的重要性的兩句

是:“,"。30.荀子在《勸學》中指出,

如果“,",么就能達到“圣心一備焉”

的境界。31.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形象地論述了積累的重要性。《老

子》中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勸

學》中說“,"。32.荀子在《勸學》中,

用行路反面設喻,論述學習積累的重要性的兩句是:“,

"。33.荀子的《勸學》中,“,”

這兩句從反面說明要想遠達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須一步一步地積累。

34.荀子在《勸學》中,用細流成海反面設喻,論述學習積累的重要性

的兩句是:“,"。35.荀子在《勸學》

寫到,“騏驥”是一種很善跑的駿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夠人的十步遠,

與之相反的是“,",通過正反對比說明

堅持的重要性。36.荀子的《勸學》中,“,

這兩句從反面論證了做事情要有鍥而不舍的堅持精神。37.古人云:謀

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個人不堅持肯定是不會成功的。《荀子?勸

學》中“,”。說的正是這個道理。38.

荀子《勸學》中的比喻句“,",論述如

果學習者能做到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艱深的知識也可以學會。39.只要

堅持,就會成功。正如《荀子?勸學》中說:“,

"。40.荀子《勸學》中寫堅持不懈、攻堅克難的句子是

“,"。41.《荀子?勸學》指出,蚯蚓

雖然身體柔弱,卻能“,”,是用心專一

的緣故。42.荀子在《勸學》中指出,蟹雖然有“六跪”和“二螯”,

但是“",這是因為它“”。43.

《勸學》中,作者將蚓“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和“蟹六跪

而二鰲",然而“,"。形成鮮明對比,

突出了學習必須用心專一才能獲得成功。

【參考答案】

1.取之于藍,而青于藍2,雖有槁暴,糅使之然

也3.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4.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

則利5.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6.故木受繩則直,金就

礪則利7.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8.金就礪則利,君子

博學而日參省乎己9.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

矣10.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11.知明而行

無過矣,博學而日參省乎己1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

而行無過矣1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

矣1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15.吾嘗

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16.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

之所學也17.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18.吾嘗

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19.吾嘗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

也20.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生非異也21君子生非異也,善

假于物也2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23.君子生

非異也,善假于物也24.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

也2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26.積土成山,風雨興

焉27.積土成山,風雨興焉28.積水成淵,蛟龍生

焉29.積水成淵,蛟龍生焉30.積善成德,而神明自

得31.故不積蹤步,無以至千里32.故不積蹉步,無以至

千里33.故不積蹉步,無以至千里34.不積小流,無以成江

海35.弩馬十駕,功在不舍36.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37.鍥而舍之,朽木不折38.鍥而不舍,金石可鏤39.鍥

而不舍,金石可鏤40.鍥而不舍,金石可鏤41.上食埃土下

飲黃泉42.非蛇鰭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3.非蛇鰭之穴

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重點實詞釋義】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

業(yè)解惑()也。(句式:)人非生而()

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

()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

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

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

所存,師之所存也。(句式:)嗟乎!師道()之()

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

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

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

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

()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

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

或()師()焉,或不()焉,小()學

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

相師。士大夫之族(),日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

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

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

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

師。孔子師鄭子、黃弘、師襄、老聃。鄭子之徒(),其賢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

有我?guī)煛!笔枪实茏硬槐夭蝗鐜煟瑤煵槐刭t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

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

于余。(句式:)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師說》以貽()之。

【重點實詞釋義答案】

古之學者(求學的人)必有師。師者,所以(用來……的人)傳道

受(通“授”,傳授)業(yè)解惑(疑惑,疑難問題)也。(句式:判斷句)

人非生而(連詞,表承接,就)知之(代詞,道理)者,孰能無惑(疑

惑)?惑而不從師,其(那些)為(成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在,

相當于"于”)吾前,其(他們)聞(知道,懂得)道也固(本來)先

乎吾,吾從而師(以……為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

從而師之。吾師(學習)道也,夫庸(難道)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無論)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判斷句)嗟

乎!師道(從師的風尚)之(取獨)不傳(流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

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人(一般人)也遠矣,猶且(尚且,

還)從師而問焉(代詞);今之眾人(一般人),其下(名詞作動詞,

低于)圣人也亦遠矣,而恥(以……為恥)學于師。是故圣(形容詞作

名詞,圣人)益(更加)圣(圣明),愚(形容詞作名詞,愚人)益愚

(愚昧)。圣人之所以(……的原因)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表

推測語氣,大概)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對于)其身

(自身)也,則恥(以……為恥)師焉,惑(糊涂)矣。彼(那些)童

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者,非吾所謂

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提賓標志)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

或(有的)師(名詞作動詞,學習)焉,或不(同“否”)焉,小(小

的方面)學而大(大的方面)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以……為恥)相師。士大夫之族(類),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

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差不多)也,道相似也。位

卑則足羞(感到羞恥),官盛則近諛(諂媚)。"嗚呼!師道之不復(恢

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看不起),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比得上),其(多么)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固定的)師。

孔子師鄭子、蓑弘、師襄、老聃。鄭子之徒(這些人),其賢(賢能)

不及(比得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笔枪实茏硬?/p>

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研究),如是

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普遍)習之,

不拘于(被)時,學于余。(被動句,狀語后置句)余嘉(贊揚)其能

行古道(古人從師之道),作《師說》以貽(贈送)之。

【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

難問題的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

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困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了。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

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

師。我學習的是道,哪管他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無論

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尊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就難

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

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

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

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疼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

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兒童的

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

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明句讀,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的向老師學習,

有的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方面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

明智。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拜別人為師為恥。士大夫這

一類人,聽到有人說誰是誰的老師,誰是誰的學生之類的話,就聚在一

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原因,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

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作老師,就感到恥辱;把官位高的人當作老師,

就覺得近乎諂媚。''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yī)、

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與同列,現(xiàn)在君子的智慧竟然比不上這

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拜鄭子、裝弘、師襄、老聘為師。鄭

子這些人,才德優(yōu)秀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

所以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超過弟子。接受道理有早有晚,

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全

面地學習了,向我求教。我贊許他能遵循古人的從師的風尚,寫這篇《師

說》贈送給他。

【情境默寫】

L【2018全國1卷】韓愈的《師說》是寫給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說的

"",點出李蟠的文章愛好,而"”,則說明了李蟠的儒

學素養(yǎng)。

2.【2019年高考全國卷III】《師說》中,對于為子擇師自己卻恥于

學習這種現(xiàn)象,韓愈最后的評價是:",

312022年北京卷】每個人都難免有自己的知識盲區(qū),遇到不懂的領域,

應該虛心聽取專業(yè)人士的意見,正如《師說》所謂:",J

4.韓愈《師說》中“,"兩句淡化了人們地位的高低、年齡

的大小,緊接這兩句總結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的觀

點。

5."沒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這與《師說》中",?”一致。

6.在《師說》一文中,韓愈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

原因是:",

7.韓愈在《師說》中除了提出地位和年齡不作要求的標準外,更重要的

是推出","的結論,直指士大夫階層的門弟觀念,

為下文針硬時弊張本。

8.《師說》中強調從師學習不必在乎別人比自己年長還是年幼的是

"?"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觀點后,接著運用“”的事例加以

論證。

9.在韓愈的《師說》中,士大夫之族輕視師道、拒絕從師學習的理由是

10.韓愈在《師說》中批評了當時社會不從師的不良風氣。他說士大夫

們出于對自己孩子的愛護,可以做到"",但是自己

"",的確讓人費解。

11.北宋理學家張載有言“為往圣繼絕學”,韓愈《師說》

中“,”一句正好詮釋了教師在文化

傳承方面肩負的重要責任。

12.韓愈《師說》中“,”兩句闡釋

了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道理的,誰都會有疑惑,進而強調了

從師的必要性。

13.韓愈認為從師與年紀大小無關,比自己大的人只要

“",就要以之為師;比自己年紀小的人,只要

“",也要以之為師。

14.韓愈《師說》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學到道理,就不考慮對

方年齡大小的句子是“,

15.韓愈《師說》中

“,"一句

闡述了自己選擇老師的唯一標準。

16.韓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