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五四學制語文六年級上冊 第六單元 第19課 月光曲 課件1_第1頁
人教部編版五四學制語文六年級上冊 第六單元 第19課 月光曲 課件1_第2頁
人教部編版五四學制語文六年級上冊 第六單元 第19課 月光曲 課件1_第3頁
人教部編版五四學制語文六年級上冊 第六單元 第19課 月光曲 課件1_第4頁
人教部編版五四學制語文六年級上冊 第六單元 第19課 月光曲 課件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部編版五四學制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9課月光曲課件月光曲

貝多芬簡介貝多芬(1770~1827)德國著名鋼琴家,其父為德國宮廷歌手,他從小就隨父親接受了嚴格的音樂訓練,學會了彈琴與作曲。他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貝多芬二十八歲時聽力開始減弱,五十歲時,兩耳失聰,但仍堅持創作。他一生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樂曲,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鋼琴奏鳴曲三十二首。貝多芬在奧地利維也納逝世,終年57歲。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的葬禮舉行時,有二千多人參加護靈。貝多芬對音樂的最重要貢獻是交響曲,因此他被譽為“交響樂之王”。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惗喾以鹿馇?/p>

課文中提到的《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著名的鋼琴奏鳴曲。課文寫的是關于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一個傳說。“傳說”是民間流傳的故事,不一定確有其事。但是,民間傳說能夠反映出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好惡。從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貝多芬是怎樣一位音樂家。

茵蠟陌盲鍵粼霎錄yīnlàmòmángjiànlínshàlù萊茵河綠草如茵蠟燭陌生盲人鍵盤波光粼粼霎時記錄打蠟陌路文盲關鍵微波粼粼目錄一霎學習生字

詞語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清幽琴鍵陶醉蘇醒飛奔記錄霎時間斷斷續續微波粼粼的海面上輕紗似的微云雪亮的浪花恬靜的臉上波濤洶涌的大海美妙的琴聲微弱的燭光清幽的月光詞語理解譜寫【pǔxiě】:寫作樂曲等幽靜【yōujìng】:偏僻、僻靜斷斷續續【duànduànxùxù】:時斷時續,本文指琴聲不連貫。純熟【chúnshú】:指功夫深,技能熟練。水天相接【shuǐyiānxiānggiē】:水和天連接在一起。微波粼粼【wēibōlínlín】微小的波浪閃閃發光。1.用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3.文章中從哪到哪講的是“傳說”的內容?2.把文章分段,該怎么分?課文共有10段,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簡要介紹貝多芬,并點明他創作《月光曲》的故事是一個傳說。第二部分(第2段):敘述故事的緣起。貝多芬在散步時聽到一所茅屋里傳出鋼琴聲,曲子彈得“斷斷續續”,正是他譜寫的曲子。這使貝多芬產生極大的好奇心,因而走近屋子。第三部分(第3-7段):運用3輪對話敘述了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具體背景。第一輪是皮鞋匠兄妹倆的對話,既點出了兩人家境貧寒,又表現了妹妹對音樂的熱愛甚至是癡迷,以及兄妹二人的手足情深——哥哥因無力供妹妹聽音樂會而內疚和不安,妹妺則以“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安慰哥哥。第二輪是皮鞋匠和貝多芬的對話。貝多芬顯然是被兄妹倆的手足之情打動了,作為一個不速之客,進屋彈起了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第三輪是盲姑娘和貝多芬的對話。盲姑娘的話表現了她對音樂的熱愛程度——不僅聽出了彈奏的純熟和作品的情感,還猜出了彈奏者是誰。而貝多芬恐怕也沒有想到會在這里遇到如此愛音樂、懂音樂的知音,他沒有正面回答盲姑娘的話,而是用“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來回答,其實這也是最好的回答。這三輪對話描寫語言簡練,內涵豐富,飽含著人物的情感;設計巧妙,揭示了貝多芬彈完一曲又彈一曲的原因,推動著故事的發展。第四部分(第8-9段):描寫了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情景。先講風吹滅了蠟燭,再講屋里灑滿月光,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此情此景,使貝多芬心潮澎湃,他便按起琴鍵,用樂曲把心中的激動表達出來了。《月光曲》的內容、意境、感情,文章沒有直接去寫,而是借皮鞋匠兄妹倆的聯想和想象表達出來的。第五部分(第10段):敘述故事的結局,照應開頭。兄妹陶醉于音樂的美妙以至于意識不到貝多芬的離開,貝多芬飛奔回客店記錄下《月光曲》——《月光曲》相傳就是這樣譜成的。按《月光曲》這個故事的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連起來說說,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課文主要寫貝多芬在散步時聽到盲姑娘兄妹的談話,就給盲姑娘彈了一首鋼琴曲,盲姑娘猜出他就是貝多芬,他又即興為盲姑娘彈了一曲,并飛奔回客店連夜記錄了下來。在這個故事中,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幾首曲子?哪一個自然段描寫了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思考:自由朗讀2自然段1、故事是怎么發生的?2、“斷斷續續”說明了什么?貝多芬散步時聽到茅屋里傳來時斷時續的琴聲,恰巧是自己創作的曲子,引起了他的注意。(3)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1)這首曲目難度大(2)彈奏者沒把握好這曲目3、貝多芬又聽到了誰和誰的對話?把對話部分用——畫下來。4、通過對話你了解到了什么?(4)他們兄妹倆熱愛生活熱愛音樂。

(1)兄妹倆很貧窮;

(2)妹妹只是聽過這曲目,所以彈奏不好;不好;(3)妹妹渴望聽一次貝多芬彈奏樂曲;自由朗讀3自然段

聽貝多芬的音樂會是盲姑娘一直以來的愿望,而盲姑娘把這個夢寐以求的愿望故作平淡地稱為“隨便說說”,體現了她對哥哥的理解和體諒。她非常理解哥哥所說的“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咱們又太窮”中包含的歉疚,對自己之前表達想聽貝多芬音樂會愿望的話感到不安和后悔,因此用“隨便說說”來寬慰哥哥,實際上她對一張貝多芬音樂會的入場券是極度渴望的,絕不是“隨便說說”而已。從這個“隨便說說”中,我們能感受到盲姑娘的善解人意,也感受到她為生活所迫而強行壓抑內心對音樂的熱愛的無奈和酸楚。5、盲姑娘真是“隨便說說”的嗎?她為什么要對哥哥這么說?默讀4-7自然段1、貝多芬聽到兄妹的對話有什么表現?推開門、輕輕走進去2、這個家庭是貧窮的,你能找出那些語句說明這一點呢?微弱的燭光、正在做皮鞋、舊鋼琴3、貝多芬走進屋子要干什么?“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姑娘知道彈奏曲目的是貝多芬嗎,為什么?

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句子中的兩個“您”讀起來不一樣,第一個是表示猜想,語調稍延長一些。后來她做出了判斷,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這樣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個“您”就很肯定。夢寐以求的愿望變成現實,盲姑娘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盲姑娘的這幾句話使貝多芬十分激動,一個雙目失明的姑娘,這么愛音樂,又這樣懂音樂,這是知音??!正因為遇到了知音,貝多芬才產生要為她彈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創作的激情頓時而生。1、貝多芬為什么還彈了第二首曲?劃出相關的句子。默讀7自然段貝多芬在琴聲的吸引下走近茅屋,聽見屋里兄妹二人的對話。通過對話,他感受到兄妹二人對音樂的熱愛,哥哥對妹妹的歉疚、妹妹對哥哥的寬慰也讓他十分感動,因此他會走進屋去彈琴給盲姑娘聽。彈完一曲之后,盲姑娘能從中聽出純熟和深情,并大膽猜測彈琴者就是貝多芬本人,可見雙目失明的她對于音樂不僅僅是熱愛,而且有著很高的理解力和領悟力。這進一步打動了貝多芬,所以愿意再彈一曲。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還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讀8自然段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思考:1、當時的環境怎樣?用劃出來。

2、貝多芬看到了什么?用劃出來。4、貝多芬按起琴鍵來彈的是什么?

5、他彈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聯系?3、“清幽”是什么意思?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二、閱讀第九自然段,思考下面問題:請用“——”畫出文中實在事物。讀一讀聯想的部分,想一想課文描繪了怎樣的三幅畫?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什么景象?請用“﹏”畫出窮兄妹的聯想。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著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月亮剛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隨著天氣的變化,音樂逐漸增強,曲調出現了波折。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北辉鹿庹盏醚┝恋睦嘶?一個接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回到首頁根據上面文字的描述,正確的排列下面的圖形順序。()()()312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月亮升高穿過微云

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小組討論,從文中找出《月光曲》的曲調?!对鹿馇返那{應該是()1、舒緩———明快————高昂2、明快———高昂————舒緩3、高昂———明快————舒緩1曲子的變化是:平靜——激昂第8段中寫到的風吹燭滅,月光照進窗子,是真實的場景。這段景物描寫的作用在于寫明了創作《月光曲》的具體情境。風吹滅了蠟燭,屋里只有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技上了銀紗”,這是非常美妙的、富有詩意的情境,它蓋過了茅屋里的窮困和凄涼。貝多芬正是從這樣的情境中獲得了創作沖動和創作靈感。第9段中寫到的大海、月亮、微云、巨浪等,是兄妹二人由音樂引起的聯想。這段景物描寫的作用使無形化為有形,借助兄妹二人聽到音樂后產生的聯想揭示音樂的美妙及其內容的變化:首先是月亮升起,平靜的海面上灑遍銀光,此時的音樂應該是徐緩而清幽的,令人聯想到月光籠罩下的幽靜;繼而月亮升高,穿過輕盈的微云,多了一點朦朧感,此時的音樂應該有了一定的變化;接著風起浪涌,之前的寧靜被完全破壞了,此時的音樂應該是高昂、急促、激越的,令人聯想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思考:1、皮鞋匠看到妹妹臉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用劃出來。

2、為什么說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姑娘被音樂喚起了想象后,臉上表現出來的專注、平靜的神色。臉上是“恬靜”的,心里是舒適、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聲中的妹妹,從妹妹專注而平靜的神情中產生的感覺,感覺妹妹也和自己一樣,被琴聲帶到了月光下的大海?!安龥坝俊?,波浪猛烈地向上涌?!霸鹿庹找碌牟龥坝康拇蠛!?,是多么寬闊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這正是兄妹倆所向往的情景。貝多芬的琴聲帶給了兄妹倆無窮無盡的想象。音樂,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思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再讀課文(1)《月光曲》這首樂曲是怎樣譜寫成的?(2)你認為貝多芬為什么能夠即興創作出《月光曲》?與同學討論。

貝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