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任務專題突破_第1頁
單元任務專題突破_第2頁
單元任務專題突破_第3頁
單元任務專題突破_第4頁
單元任務專題突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任務目標表解]閱讀理解層面寫作表達層面1.評價詩人的觀點態度1.“發言稿”寫作指導2.鑒賞古代詩歌中的意象2.“詩的國度”相關素材積累

閱讀專題(一)——評價詩人的觀點態度

詩人的觀點態度,指詩人通過詩歌形象告訴讀者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不僅僅指詩歌通過藝術意境傳達給讀者的情感狀態,還包括詩人對事物、人物的態度,對社會現實的態度,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態度,對人生的感悟等。態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用某一詩句直抒胸臆,或者通過借景抒情來表達,或者通過托物言志來表達。所謂評價詩人的觀點態度,就是對詩歌中詩人對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態度進行評價,也包括對詩人在詩中所表現的觀點的進步性或局限性進行評價。高考中,對評價詩人觀點態度的考查,往往與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結合在一起。[常見設問]1.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請談談你的看法。2.有人認為××,有人認為××,你的觀點呢?3.有人認為本詩是表達××的,有人則認為是表達××的,你同意哪種看法?4.詩人對某事件的評價客觀嗎?你是如何理解的?5.這首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解題技法]1.辨識類別,結合詩意,正確解讀。不同類型的詩歌具有特定的內容和不同的表現方式。因此,能夠辨明詩歌的類別,了解同一類別詩歌的“共性”,無疑對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大有幫助。當然,即便是同一類詩歌,在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上也會有差別,這就需要結合具體詩意來確定。不同類型詩歌的內容和情感態度對應表內容分類情感態度詠史懷古憑吊古跡、追念往事、緬懷先賢、曲折反映對現實的關注等送別懷人思念之情、深厚的情誼、對友人的關注、勸勉友人的豁達樂觀、別后的寂寞傷感、表明自己的志向、抒發人生感慨等羈旅思鄉羈旅愁思、思鄉思親、客居異地的孤寂無奈、前途渺茫的失望、懷才不遇的感慨、憂國憂民的情愫等詠物抒懷志向追求(報效國家、清白人格、高尚情操、不媚世俗、堅持個性)、命運坎坷(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生活凄苦)、生活哲理、人生感悟等山水田園熱愛自然、追求自由、喜愛田園、淡泊名利、揭示生活哲理等邊塞征戰對戰爭(戰亂)的厭倦;對人民遭遇的同情;對朝廷的不滿;將士思歸;為國戍邊,建功立業的豪情;馳騁疆場,為國捐軀的悲壯等愛情閨怨對愛情的忠貞執著、對丈夫的思念期盼、獨居閨中的孤獨哀怨、月明難眠的凄涼等續表2.抓住意象,領悟詩情,明確情志。詩歌常用一些典型物象來體現主觀情感,這就是意象。由于歷史文化積淀、民族心理制約等,某些客觀事物便有了約定俗成的意義,成為特殊意象,出現在與其情感色彩相應的詩歌中。如送別詩中常見的意象有“折柳”“灞橋”“南浦”等,愛情詩中常見的意象有“紅豆”“鴛鴦”“青鳥”等,邊塞詩中常見的意象有“羌笛”“胡馬”“大漠”“烽煙”“孤城”“陰山”等,羈旅詩中常見的意象有“驛道”“西風”“瘦馬”等,詠物詩中常見的意象有“翠竹”“青松”“紅梅”“秋菊”“鳴蟬”等。把握意象是解讀詩歌的一把鑰匙,抓住意象特征并結合詩意進行分析,詩人所抒發的情感、闡發的觀點態度、表達的人生志趣也就明朗了。3.把握情感,領悟作者的觀點態度。詩歌飽含著作者的情感,或愉悅歡快,或沉痛哀傷,或贊美仰慕,或豪邁閑適,但不管是哪一種情感,都隱含著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觀點與態度。因此,讀詩要把握詩情,只有把握了詩情,才能正確地領悟作者的觀點態度。如詠史懷古詩,從情感的表現方式上來說,大致上有兩種:(1)對歷史進行冷靜、理性的思考,表達作者的仰慕或惋惜之情。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詠項羽的詩,但由于兩人對項羽自刎的思考都是從自身的處境出發的,因此,他們對歷史的看法以及表達出來的情感也就不同。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表達了對生活百折不撓的態度;而王安石卻感到項羽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則表達了客觀地面對現實的生活態度。(2)把史實與現實結合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社會現實。這樣的詩就應從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角度,分析出作者在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感情切入點,由此來分析作者對生活的觀點態度。4.理解典故,把握內涵,領會用意。詩貴含蓄,重暗示,作者不便明說或不想明說的意思,可通過用典含蓄而曲折地表達出來。因此,明確典故本身的意義,是分析詩歌內涵的前提。一般來說,對于一些生疏的典故,命題者會在詩詞后給以注解,這對理解典故很有幫助。作為一種表現手法,用典是詩詞內容表達的需要,是作者情感抒發的需要。分析典故的作用與效果,要將其放在具體的詩詞語境中,把典故的內涵與詩意結合起來,以明確作者用典的意圖。5.聯系背景,知人論世,深層理解。古代詩歌的觀點態度是隱含在詩意之中的,一首詩的形成總是與作者對特定事實的感悟有關。作者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種現象所表現出來的觀點態度,或褒揚或貶斥,或贊成或否定,或贊美或嘲諷,總會帶有時代的印記,受個人生活經歷的影響。因此,評價觀點態度要“知人論世”。作者、時代、寫作背景等外在因素不可忽視,應盡可能多地聯系詩歌創作的特定歷史背景和作者的人生遭際,這樣更利于我們深層理解作者的觀點態度。6.辨清指向,深究意圖,凸顯要點。(1)主要寫了什么內容?(2)體現出的觀點態度是什么?(3)是通過怎樣的藝術手段來凸顯觀點態度的?(4)觀點態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作答的要領是,先說明情感、態度的總體情況,再具體分析其在詩歌中的體現。作答的原則是,就詩論詩,不可游離詩意隨意發揮。若是開放性試題,設題角度多,形式多變,一定要認真分析題干,辨明試題指向,深究命題意圖,突出要點,做到問什么,答什么。[考題示范](2021·新高考全國卷Ⅰ)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寄江州白司馬①

楊巨源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②東林住得無?湓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莫謾③拘牽雨花社④,青云依舊是前途。【注】

①江州白司馬:即白居易。②惠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莫謾:不要。④雨花社:指佛教講經的集會。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根據內容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帶水”的典故,表現出朋友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鶴”指的是白居易,他懷戀長安,時常遙望京城的宮闕。D.詩人最后開解朋友,目前雖然身處貶謫之中,但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解析:理解錯誤。第三句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湓水比作衣帶,寫出了江水的曲折靈動,并未使用“一衣帶水”的典故,也沒有體現“天涯若比鄰”的意思,而是希望友人能夠飽覽自然的秀美風光。

答案:選B

★2.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題目中的“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已經提示考生解答此題的方向。分析詩句表達的情感態度,首先要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后聯系全詩進行賞析。本句的意思是:高僧惠遠曾住的東林寺,不知你去住過嗎?聯系上句“江州司馬平安否”可知,首聯運用兩個問句,以關切的口吻詢問友人近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牽掛,希望友人不要因貶謫而憂慮。此句亦與尾聯形成呼應,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勸勉,不要過度沉浸佛法,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參考答案:第二句的意思是:高僧惠遠曾住的東林寺,不知你去住過沒?此處以問句的形式,委婉地表達了詩人對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問候與關心。同時與尾聯中“莫謾”“青云依舊”等詞語相呼應,勸告友人不要過度沉浸在佛法當中,千萬不要消沉,他日依然可以青云直上,前途無量。閱讀專題(二)——鑒賞古代詩歌中的意象詩人表達思想感情時,往往采用寄情于物的方式,通過描寫具體而生動的形象,把復雜而深刻的內心情感投射到客觀的物象上,使思想感情——“意”和客觀的物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統一,從而構成“意象”。意象是滲透著詩人情感的客觀物象,它既是情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就是撥開意象的“迷霧”,見到思想感情的“天日”。[常見設問]高考中,古代詩歌意象鑒賞類題目的命題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1.意象特點分析類,一般問法有:“請概括詩中××意象的特點并簡要分析。”2.意象內涵概括類,一般問法有:“概括詩中××意象的內涵。”3.意象作用分析類,一般問法有:“為什么要寫××意象?”(如:本詩最后一聯為什么要寫“松”?請簡要分析。)“××意象有怎樣的作用?”(如: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必備知識]常見意象的特點和寓意松柏——松柏生長環境惡劣,經寒不衰,枝干堅韌,具有一種凜然正義的品質。在文人筆下,松是堅貞、孤直和高潔的象征,古人常通過詠松來表現自己對高風亮節的贊美和追求。如李白《贈韋侍御黃裳二首(其一)》:“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竹——本固性直,心空節貞。蔥蘢綠竹常用于代表正直謙虛、堅貞高潔的品格或象征隱士君子。如蘇軾《于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纏綿悱惻,古人常借柳抒發送別懷人的離愁別緒。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表達了分別時詩人對友人的眷戀。又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在楊柳依依的岸邊,詞人的離別之情油然而生。梅——最先開放,傲霜斗雪,敢為人先,不畏權貴,是君子的象征。如宋代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歌頌了梅花不怕打擊和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又如陸游《卜算子·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詩人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菊——臨秋而開,凌冰傲霜,不畏權貴,堅守晚節,是志士的象征。如唐代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又如宋代鄭思肖《寒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大雁——春秋遷徙,表達思鄉之情。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如隋代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詩人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詩人還沒有歸家。杜鵑——叫聲凄切,悲涼凄清,引發人們的憂愁憂思。如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中的“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王令《送春》中的“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等,都是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月——它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念親的標志,多傳達離愁別恨之苦、寂寞思歸之情。如李白《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夕陽——給人以凄涼、沮喪、失落之感。古人善用夕陽抒發游子對親人的情思,如秦觀《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等。在特定的環境中,夕陽會給人以蒼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陽為意象塑造渾然、遼闊、蒼茫的意境,如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夕陽與時序流轉有關,故古人也常借夕陽發思古之幽情。登高、憑欄——多傳達相思之情、報國之志和壯志難酬的悲傷與激情。如杜甫《登高》中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岳飛《滿江紅》中的“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等。[解題技法]1.意象特點分析類題目。解答此類題目,一般要從兩個層面進行思考:一是外在形象的特點,二是內在品格方面的特點。如對楊萬里《野菊》中的野菊形象進行分析,就要先把握外在特點,即生于野外、自有幽色、無人欣賞、不減其香,然后體會其內在品格,即孤傲高潔。2.意象內涵概括類題目。解答此類題目,一是要對詩歌中常見意象的內涵有所了解,二是能夠準確把握詩歌本身所表達的情感。將二者相結合,就能得出比較準確的答案。3.意象作用分析類題目。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具備下面幾種意識:結構意識(結構上的作用),內容意識(意象的內涵,全詩內容表達上的作用),情感意識(對于詩人情感表達的作用),表達意識(運用了什么表達手法,有何作用)。然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考題示范](2020·新高考全國卷Ⅰ)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贈別鄭煉赴襄陽杜甫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把君詩過日①,念此別驚神。地闊峨眉晚,天高峴首春②。為于耆舊內③,試覓姓龐人④。【注】

①把:握,執。②峴首山,在襄陽。③耆舊:年高望重的人。④姓龐人:指龐德公,漢末襄陽高士。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首聯簡單交代了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年老多病的艱難境況。B.雖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詩篇陪伴,但面對離別,詩人還是感到心驚神傷。C.詩人請鄭煉在襄陽尋訪龐德公那樣的高士,表達了對先賢的仰慕之意。D.全詩情感表達含蓄蘊藉,格律謹嚴,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杜甫詩的風格。解析:“日后仍有朋友的詩篇陪伴”錯。“把君詩過日”在此處意為在這樣艱難的世道中,年老多病的“我”拿著你的詩拜讀以度時日。但“此別”后可能就無法有友人的詩篇相伴了。答案:選B

★2.詩的頸聯寫到峨眉、峴首兩座山,對表達離情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頸聯承“念此別”說從此別后,我在峨眉,君在峴首,地闊天高,何時會面。鄭煉赴襄陽,而杜甫在蜀地,詩人看似是寫兩地之山,實則是表示兩人分隔異地。同時通過寫兩座山的不同之景,互文見義寫出相隔之遠,突出牽掛之深,不舍之情見于言外。參考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峴首山位于襄陽,二者相距遙遠;②以兩山相距之遠代指自己與朋友的遠離,不舍之情見于言外。寫作專題——“發言稿”寫作指導及“詩的國度”相關素材積累“發言稿”寫作指導發言稿是參加會議者為了在會議或重要活動上表達自己的意見、看法或匯報思想工作情況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發言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質等來劃分,是演講前一個重要的準備工作。[技法指津]一、分類按用途、性質來劃分,發言稿主要有以下幾種:開幕詞。是指比較隆重的大型會議開始時所用的文稿。閉幕詞。是指較為大型的會議結束時,領導同志作要求性的講話時所用的文稿。會議報告。是指召開大中型會議時,有關領導代表一定的機關進行中心發言時所用的文稿。動員性發言。是指在部署重要工作或活動的會議上,有關領導用于鼓勵人們積極開展此項工作或參加此項活動時所使用的文稿。總結性發言。是指某一事項或某一活動結束后,有關領導對其進行回顧、概括時所使用的文稿。指示性發言。是指有關領導對特定的機關和人員布置的工作、任務提出希望和要求并規定某些指導原則時所使用的文稿。紀念性發言。是指有關領導在追憶某一特殊的日子、事件或人物時所使用的文稿。二、格式題目。如“國旗下講話發言稿”“月總匯報發言稿”。稱呼。如“敬愛的老師”“尊敬的領導與敬愛的同事們”。問候。如“大家好!”正文。開場白:設問法,能與聽眾交流;情境法,引導聽眾進入既定的境界;開宗明義等。分成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前有主句。聯系現實和自身、作者、聽眾,要求三者渾然一體。進入高潮,運用排比、反復和比喻。結尾,抒發感情,與聽眾融為一體;或重申主題,發出號召。祝福語。如“祝:大家工作順利!”致謝。三、寫發言稿的三點注意事項觀點鮮明。對問題持什么看法,要明確表態。對尚未認識清楚的問題,要實事求是地說明;如果是匯報性的發言,要中心明確,重點突出,不必面面俱到。條理清晰。一篇發言稿要談幾方面的問題,每一方面問題要講哪些條目,都要安排得有條有理,讓人聽起來容易抓住重點。語言簡潔明快。發言要直接面向聽眾,所以發言的語言一定要簡潔明快,盡量不使用啰唆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奧的詞語,最好運用大眾語言。[佳作賞析]詩詞,使人心不死,文明不息——今天,我們為什么讀古詩詞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發言的題目是《詩詞,使人心不死,文明不息》。首先,詩詞能使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感知到詩意的美。很多人都感慨,出門旅游的時間太少,即使出了門,處處是人,也無風景可欣賞,殊不知生活中從不缺少美。春日,當別人感慨陰雨綿綿、春風乍起時,讀過杜甫“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的人,卻能領會另一種清新活潑之美。夏日,當別人厭煩烈日炎炎、蟬聲不息時,讀過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人,卻能在夏夜感受到山林的靜謐之美。秋日,當別人哀嘆秋風蕭瑟、萬物寂寥時,讀過劉禹錫的“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人,卻能體驗到將目光轉向晴空的廣闊美。冬日,當別人抱怨天寒地凍、景物單調冷清時,讀過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的人,卻能在冰天雪地里發現別樣的豪放美。詩詞給尋常景物加上一層文化美的濾鏡,讓我們感受到別樣的美。舟是李白的輕舟,驢是陸游的毛驢,普通事物在腹有詩書的人眼里不再普通,他們借古人的眼看到了古人所看到的景,發現了古人所感到的美,體驗到了一般人無法體驗的快樂。其次,詩詞使人得以豐富人生的閱歷,獲得人生的智慧和啟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只有對事物有了足夠的認識才能獲得更豐厚的閱歷和智慧。然而在現實社會中,尤其對學生而言,通過親身體驗去探索宇宙人生是不切實際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拿來主義”。“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雖然我們還沒有經歷過戀愛,但我們懂得了真正的愛情是相濡以沫,至死不渝;“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我們還沒有走向社會和職場,但我們知道追求理想的路上需要執著;“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雖然我們沒有蘇軾坎坷跌宕的人生經歷,但我們知道了在失敗、打擊的面前,要抱有樂觀、曠達的胸懷。古詩詞是一座橋梁,是我們與先達的一種跨時空的交流,當我們與詩詞中表達的思想產生共鳴時,封存在其中的文化內涵就會浸潤我們的心靈。陳寅恪先生在《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上寫道:“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這同樣可用于表明古詩詞的價值。[賞析]這是一篇規范的發言稿佳作,格式規整,思路清晰。作者從“詩詞能使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感知到詩意的美”“詩詞使人得以豐富人生的閱歷,獲得人生的智慧和啟迪”“詩詞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文化瑰寶,它能表現其他文體難以完美表現的意境”等角度全面分析了“詩詞,使人心不死,文明不息”的原因,并輔之以豐富生動的詩詞加以佐證,提升了這篇發言稿的文化內涵。語言生動,材料翔實,論證有力,值得借鑒。[寫作訓練][寫作指導]

寫作任務要求寫一篇發言稿,欲完成此寫作任務,必須滿足以下寫作指令:身份指令——在學生、教師、家長中任選一種身份;內容指令——結合材料內容;主題指令——闡述對“手機該不該進校園”這一問題的觀點與思考,并對此提出希望與建議。同時,材料提供了三種看法作為參考,或者說材料提供了三個寫作切入角度:一個是對手機進校園全盤否定,一個是認為對手機進校園不能一禁了之,還有一個是認為對在課堂上和課余時間使用手機要區別對待。可以談大有利處——背景:身處信息時代,禁止使用手機不理智,也不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安全:遇到突發情況,通過手機能迅速通知到老師和家長。內容:通過手機能及時了解新聞,擴大學生視野。習慣:給予學生以信任,通過帶手機能培養學生自律的良好品質。可以說弊端所在——弊端一:手機進校園干擾課堂正常教學秩序。弊端二:手機進校園浪費學生學習時間。弊端三:手機進校園使借“機”作弊初露端倪。弊端四:手機進校園加重家長經濟負擔。弊端五:手機進校園損害學生身心健康。[參考立意]

①禁止手機進校園,為青少年專心學習創造條件。②禁止手機進校園,有助于緩解青少年的手機依賴癥。③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手機,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④課堂禁手機,課外允許使用手機學習。⑤規范管理,讓手機成為學生學習的有益工具。[參考擬題]《合理引導,化弊為利》《莫讓手機遮望眼》《共創無手機校園》《取手機之利,棄手機之弊》《與時俱進,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理性對待,合理引導》《手機學習難得兼,莫讓手機進校園》[名言警句]1.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

——[英國]培根2.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

——趙缺3.詩和音樂一樣,生命全在節奏。

——朱光潛4.詩是人類向未來發出的信息,給人類以奔向理想的勇氣。

——艾青5.詩不是一種表白出來的意見,它是從一個傷口或是一個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

——[黎巴嫩]紀伯倫“詩的國度”相關素材積累6.歌聲在空中感到無限,圖畫在地上感到無限。詩呢,無論在空中、在地上都

是如此。

——[印度]泰戈爾7.一般來說,詩可以理解為“想象的表現”,自有人類便有詩。——[英國]雪萊8.和諧是詩的語言的生命。

——郭沫若9.偉大的詩,是民族最珍貴的寶石。

——[德國]貝多芬10.詩到處洋溢著,凡是有美和生命的地方就有詩。

——[俄國]屠格涅夫11.詩歌是一團火,在人的靈魂里燃燒。

——[俄國]列夫·托爾斯泰[經典素材]雷海為:因詩詞大會而改變命運的人2018年4月4日晚,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決賽上,來自杭州的外賣小哥雷海為,戰勝了來自北大的文學碩士彭敏,逆襲奪冠。當時,董卿對雷海為贈言:“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某一時刻給你回報。”外賣小哥在詩詞大會上奪冠,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人們在驚訝之余,紛紛表示由衷的欽佩。但是,也有部分網友留言表示:“會背詩又能怎樣?又改變不了現實生活。”回憶起奪冠后的那段時間,雷海為記憶猶新:“大概3個月吧,幾乎沒有空閑。”每天都在奔波,媒體的采訪、文化活動的邀約,塞滿了所有時間。那段時間他總共接到超過20家企業的邀約。有國學培訓機構,有文化旅游企業,北京一家公司甚至開出了百萬年薪,邀請他做形象代言人。雷海為不是沒有心動,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拒絕。“我覺得他們在消費我的知名度。學以致用,我還是想做和詩詞有關的工作。”他最終選擇了一份薪水并不算最高的工作:詩詞教研老師。從杭州到成都,從送外賣到做老師,雷海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他有了屬于自己的辦公室,也有了自己獨居的小屋,還有了更多的時間用來讀詩、看書。再也不用風里來雨里去。從外賣小哥到教研老師,無論是經濟收入還是社會地位都有了明顯提升。雷海為的經歷再次成為“知識改變命運”的有力注腳。莊子說過:“無用之用,方為大用。”貌似沒什么實用價值的唐詩宋詞,徹徹底底改變了雷海為的人生。然而,詩詞大會奪冠畢竟是概率極小的事件,靠吟詩作對改變命運太不現實。更多的時候,詩詞對人的影響在于精神和內心。在艱辛孤獨的打工路上,是詩詞給了雷海為溫暖和慰藉;在一夜成名的巨大成功之后,是詩詞讓他保持了淡泊和清醒。詩詞開闊了他的視野,滋養了他的心靈,讓他能站在更高的層面上思考人生。這才是詩詞于他最大的意義。物欲讓人迷失,詩意讓人從容。我們都該向雷海為學習,從詩詞中汲取力量,用詩詞來撫慰內心,在追名逐利的大潮中,靜守自己的詩意人生。詩歌可以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李白,一代詩仙,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行路難》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突出表現了他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他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暫且不管是不是真的去弄舟,反正他給自己在落難江湖后設計了一條最灑脫的退路。蘇軾,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豪放詞派的代表者。命運的多舛不僅沒有打敗他,反而鑄就了他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這些我們可以在他的詩詞中窺見一二。其《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滿腔熱血,讓我們領略了他的灑脫、不羈。蘇詞素以陽剛之氣而著稱,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詞人的生活背景去感悟他的精神風貌,可以水到渠成地引領學生學習詞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如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膾炙人口的名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賞析時,學生查閱資料可以明白蘇軾在自己被貶、與弟久散的雙重打擊下,卻依然能夠豁達、樂觀,這是何等的積極與頑強。“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此外,陸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樂觀態度、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和積極的進取精神。通過對這些詩詞的深思與感悟,能塑造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特別是對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大有裨益。再如高適《燕歌行》中有“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的悲呼,李白更在《塞下曲》中高喊出“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這些詩句鮮明地道出了為國奮勇殺敵的榮譽感,以及在艱難條件下表現出的堅韌意志。邊塞詩獨具的矛盾沖突給人帶來心靈的震撼,激發學生勇往直前的剛毅品格,引導學生產生熱愛祖國、崇尚和平的情懷。詩詞可以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縱觀唐宋詩詞,可以說頌揚道德品質、體現個人志向的名句不勝枚舉: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流傳至今,晶瑩如冰的心藏于內,高潔如玉壺之形現于外,比喻為人內外純潔,品質高尚;蘇軾《贈劉景文》中“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寫出了荷花衰敗,那高擎如傘的荷葉也隨之枯萎,可菊花凋謝,卻留下了在嚴霜中傲然挺立的枝丫,詩句以荷襯菊,表達了對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欽佩之情;杜甫的《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有這樣一句,“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是說一生沉浸在繪畫藝術中而不覺得將近年老,富貴對于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詩句贊揚了著名畫家曹霸潛心藝術、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王安石在《商鞅》中寫道“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贊嘆商鞅重承諾、講誠信。這些詩詞就像一面鏡子,而我們在學習時就如同在照鏡子,可以審視自己的不足,找出身上的缺陷,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詩詞有助于培養豐富的情感好的詩詞之所以能流傳千年,經久不衰,除了其本身語句的優美外,更是因為詩詞蘊含了豐富的感情,這些感情既有愛情、親情,也有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愛國之情。每當吟詠唱誦時,都仿佛被作者帶入另一個世界,和作者一起感受那些悲歡離合。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以超人間的方式表現人間的悲歡離合,一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歌頌的是天長地久的忠貞愛情,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這一驚世駭俗、振聾發聵之筆,使全詞升華到新的思想高度。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境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這種藝術力量正是來源于王維客居異鄉時強烈的思鄉感情。人生有一志同道合的知己是非常難得的,朋友之情也是古詩詞中一個常見的題材,而說到友情,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友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有多深呢?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自然而又情真。忠君報國是許多深受傳統儒家教育的士人一生的理想與追求,陸游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寫道“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一個年老體衰的老人臥病在床,卻仍不自哀,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通過學習領悟這些情感豐沛的詩詞,可以使我們徜徉于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就像享受了一場饕餮盛宴,不僅可以與作者心意相通,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時文選粹]情懷是照亮生活的一束柔光(一)三十歲的三毛,某天翻著《國家地理雜志》,那期正好在介紹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釋的,屬于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然后,她跟朋友們宣布,我下輩子要待在這片沙漠了。朋友們紛紛反對,只有荷西默不作聲。過了幾個月,三毛收到了荷西的一封信。荷西說,來吧,我在撒哈拉找到工作,租到房子了。三毛風一樣地去了撒哈拉,去找荷西。兩人在租的房子里結了婚,這個家沒有衣柜,衣服是放在箱子里的,三毛特別渴望有張桌子。她去集市上看了木材,貴得嚇死人。正好店外一大堆長木箱要丟,三毛問老板全部討了過來,她吹著口哨用驢車一趟趟拉了回來。晚上,荷西在燈火下給她畫圖紙。她看著荷西忙碌的身影,覺得這個男人很帥很帥。他給她做了一張桌子,還做了一張床,甚至還做了一個梳妝臺。他們用鐵皮和玻璃做了一盞風燈,掛在屋梁上。買了兩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