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升清降濁法合胸椎松動術治療頸性眩暈60例_第1頁
中醫升清降濁法合胸椎松動術治療頸性眩暈60例_第2頁
中醫升清降濁法合胸椎松動術治療頸性眩暈60例_第3頁
中醫升清降濁法合胸椎松動術治療頸性眩暈60例_第4頁
中醫升清降濁法合胸椎松動術治療頸性眩暈60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升清降濁法合胸椎松動術治療頸性眩暈60例摘要:目的:觀察升清降濁法結合胸椎松動術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頸性眩暈患者,采用升清降濁法合胸椎松動術,每日1次,治療7次為1個療程。結果:痊愈18例,顯效30例,有效8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93.3%。結論:升清降濁法合胸椎松動術治療頸性眩暈療效確切,具有較大臨床推廣價值。關鍵詞:升清降濁法;胸椎松動術;頸性眩暈頸性眩暈(CV)是指由多種因素導致椎動脈、交感神經受壓或局部軟組織張力失調而出現以眩暈為主的一組癥候群[1],多伴隨頭頸部疼痛、惡心、耳鳴等交感神經亢進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自1955年Ryan和Cope首次提出“頸性眩暈”以來,對發病機制的研究仍停留在可能學說的推論階段[2],囿于病理機制的不確定性,西醫治療仍以對癥藥物及手術治療為主要方向,中醫藥治療本病的方法一般多采取中藥、針灸推拿、穴位注射、小針刀、浮針療法等,臨床或單用、或聯合,療效報道不一,但總體趨勢為聯合治療效更佳,故本治療方案采用升清降濁法合胸椎松動術將來中藥、針灸、手法合理契合,實現雜合而治。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60例頸性眩暈患者均來自2019年02月至2020年02月**市江北區中醫、**市中醫骨科醫院門診或住院。男28例,女32例,年齡18~62歲,平均(41.4±2.5)歲,病程2周~5.5年,平均(9.8±3.4)周。1.2診斷標準:依據《實用脊柱病學》[3]和《臨床神經病學》[4]頸性眩暈標準擬定:①眩暈多呈發作性,活動時誘發,常交感神經激惹征;②可伴有頸肌緊張或神經根癥狀;③頸椎X線片提示:頸椎骨質增生,曲度變直或反張,寰樞關節半脫位等改變。1.3納入標準:(1)符合頸性眩暈診斷標準;(2)年齡18-65歲,2周內未進行眩暈系統治療;(3)已簽署知情同意書。1.4排除標準:(1)耳源性、眼源性眩暈及其他原因所致眩暈患者;(2)合并嚴重內科疾病,生命體征不平穩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4)X線顯示C1C2關節脫位、半脫位,或嚴重骨質疏松的患者;(5)不愿加入試驗或不能堅持治療患者。2.治療方法2.1升清降濁法:2.1.1溫針灸:①選穴:百會、腦戶、玉枕(雙側)、大椎;②具體操作:患者取正坐位或俯臥位,操作者常規消毒后,采用華佗牌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蘇州衛生醫療器械廠生產,規格0.30mm×40mm)。腦戶穴向風府穴方向透刺,雙側玉枕向天柱方向透刺,針體以30度角刺入淺筋膜層1-1.5寸,輕提插,至酸脹感為度。大椎穴斜刺約0.6~1.0寸,百會穴直刺約0.2-0.3寸,諸穴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30min。將生姜切成厚度為2mm左右的薄片,用針在姜片上扎些小孔,從中間穿過百會穴、大椎穴的針身,把姜片平鋪在皮膚上,將艾柱置于針柄,距穴位垂直距離為20mm點燃后以局部感覺溫熱而不灼痛為度,每次施灸30min。每日治療1次,共治療10次。2.1.2予自擬定眩湯即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茯苓30g澤瀉20g炒白術15g桂枝12g甘草5g7劑水煎取汁300mL,分早中晚3次溫服,日一劑。2.2胸椎松動術:針刺治療后患者去枕仰臥于治療床,雙臂交叉于胸前,分別抱住對側肩部,醫者站于患者右側,右手握空心拳掌心向上,置于胸椎上段下方。左手及上腹部輕壓于患者兩肘部,兩手協同帶動患者稍轉向左側,歸位時以寸勁有控制的向下彈壓,此時可聽到“咯噠”聲,通過椎體在右手滾動調整脊柱位置,來回數次,直至上段想追復位完畢。3.療效觀察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痊愈:臨床癥狀與體征全部消失,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顯效:病情顯著好轉,頸椎活動正常,不影響日常生活活動與工作;有效:病情好轉,對日常生活活動與工作稍有影響;無效:病情無改變甚至加重。3.2結果60例頸性眩暈患者治療1療程后,痊愈18例,顯效30例,有效8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93.3%。4.討論頸性眩暈歸屬于中醫學“眩暈”范疇,《靈樞·口問》篇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多與憂郁惱怒、恣食厚味、勞傷過度和氣血虧虛等密切相關,總以“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為根本立論根據。氣血津液不足,清氣不升,髓竅失養;濁陰不降,痰濕瘀滯,清竅蒙蔽,故出現頭暈眼花,甚者天旋地轉,站立不穩。因此在針對眩暈的治療中,可簡化中醫治療思路,通過升清陽、將濁陰,將針灸、中藥巧妙結合,腦竅氣血充足,水道通條,方能神清氣爽,耳聰目明。眩暈病位在腦,腦為髓海,無論其病因為何,其根本病機均為髓海不寧,膀胱經“入絡于腦”,督脈“入屬于腦”,故本組取穴均為督脈、膀胱經穴以充髓益腦止暈。百會位于陽位之巔,是升陽要穴,道家更認為百會為百脈之宗,百神之會。大椎為諸陽之會,有通調督脈、固衛安陽、清腦醒神之功,是承接陽氣之所在。百會升陽,大椎接陽,二者并用,協同增效,加用溫針灸更可以促進陽氣的升發,助清陽之氣循督脈入腦止暈,腦戶為及玉枕穴屬于“腧穴所在,主治所能”,針尖方向沿縱軸線向下,松解寰枕筋膜,以減輕其對椎動脈牽拉力,達到解除椎動脈痙攣,前庭迷路供血增加的作用,且有效的避開了針刺風池、風府等穴不良反應的發生,安全度大大提升。定眩湯為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由茯苓、桂枝、白術、澤瀉、甘草五味藥組成。茯苓健脾利水,淡滲化濕,既除已成之痰,又除未成之飲;桂枝辛溫,健運脾陽,助中焦氣化之職,且有利水降逆之功,二者合用溫陽化氣,通暢水道;白術健脾燥濕,合茯苓以杜絕生痰之源;澤瀉利水滲濕,兼崇中焦之土氣[5],通降上冒之濁陰,甘草調和諸藥,既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陽,以助溫補中之力;更合白術益氣健脾,崇土制水之功,全方處方精煉,可祛痰濕、降濁陰、升清陽,使氣機升降出入復歸有序,功效顯著。頸性眩暈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多數研究者認為頸交感神經興奮使椎基底動脈痙攣、腦后循環缺血是頸性眩暈的主要發病機制一[6],動物實驗也證實刺激頸交感神經節后纖維,可引起腦皮質、下丘腦、腦干、網狀結構、虹膜和耳蝸血流的減少[7]。考慮頸部交感神經節操作的風險性,結合現代解剖學基礎即頸交感神經節由脊髓1-5胸節段側角細胞發出纖構成理論,筆者改用上位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