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編制說明_第1頁
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編制說明_第2頁
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編制說明_第3頁
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編制說明_第4頁
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編制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導則》編制說明一、項目來源根據《廣西標準化協會關于下達2023年第九十四批團體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桂標協〔2023〕296號)文件精神,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提出,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國家林業局和草原局中南調查規劃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生態修復中心、南寧師范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等單位共同起草的團體標準《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導則》(項目編號:2023-9403)獲批立項。二、制定標準的必要性和意義巖溶石漠化是指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和巖溶極其發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為活動干擾,地表植被遭受破壞,造成土壤嚴重侵蝕,基巖大面積裸露,土地退化的表現形式。巖溶石漠化主要發生在我國云南、貴州、廣西、四川、重慶、湖南、湖北、廣東、江西、浙江、江蘇、福建、河南、陜西、甘肅等十六個省(市、自治區),尤其以云南、貴州、廣西等西南八省(市、自治區)最為嚴重;巖溶石漠化過程加劇巖溶區的旱澇災害和水土流失,導致巖溶生態系統嚴重受損、生物多樣性逐漸喪失,使得有限的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持續下降,嚴重制約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石漠化是生態建設方面的嚴重問題,強調要科學推進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不斷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廣西巖溶區面積9.7萬平方千米,其中巖溶石漠化面積1.14萬平方千米。由于廣西巖溶區地質環境特殊,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加之土地貧瘠、耕地面積少、人地矛盾突出,粗放式耕作與陡坡耕作相互疊加,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雙重影響下,廣西巖溶區土地退化嚴重,石漠化問題突出。因此,開展巖溶石漠化生態修復,查明石漠化區地質背景、石漠化時空動態及其導致的水土流失和旱澇災害等突出生態地質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方法,對因地制宜、科學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和提升巖溶區生態系統穩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自1994年中科院組織西南巖溶石山區科學考察以來,石漠化問題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在“十五”期間列入國家發展戰略;2001年以來,國家先后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生態工程,2008年、2012年和2016年分別發布了《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大綱(2006-2015)》、《滇黔桂石漠化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和《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設規劃》,啟動了兩期石漠化治理工程;開展了四期西南地區石漠化調查監測。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和《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長江重點生態區、南方丘陵山地帶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的目標任務。廣西“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推進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增強山地生態系統穩定性。然而,目前在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方面并沒有形成完備的規劃技術體系,各地區制定的規劃方案缺乏系統的石漠化生態地質調查和評價工作,在當前全域、全要素的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有必要通過制定團體標準《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導則》,按照系統性思維明確石漠化治理規劃體系的思路框架、問題識別、格局構建、空間分區、工程部署、實施保障等內容,制定科學、合理、標準化的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方法,以更好地指導我國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和巖溶區生態系統穩定良好發展。三、主要起草過程(一)成立標準編制工作組團體標準《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導則》項目任務下達后,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南調查規劃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師范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生態修復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等單位成立了標準編制工作組,起草單位制定了起草編寫方案與進度安排,明確任務職責,確定工作技術路線,開展標準研制工作。具體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等相關單位人員配合。編制工作組下設三個組,分別是資料收集組、草案編寫組、標準實施組。資料收集組負責國內外有關巖溶地區生態地質背景、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等相關資料的查詢、收集和整理工作,查閱前人對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有關研究情況和目前對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的研究進展。草案編寫組負責起草標準草案及后續征求意見稿、送審稿及編制說明等工作,包括后期召開征求意見會、網上征求意見,以及標準的修改和完善。標準實施組負責團體標準《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導則》發布后,組織相關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單位開展標準宣貫培訓會,對標準進行詳細解讀,同時根據編制人員的經驗和規劃實施情況,對標準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進行總結分析,不斷對團體標準提出修正意見。(二)收集整理文獻資料標準編制工作組收集了國內有關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的相關文獻資料。主要有:GB12329-90巖溶地質術語GB/T43217-2023巖溶洞穴基本術語DB45/T2055-2019巖溶地區棲息地恢復技術導則DB42/T1261-2017巖溶區石漠化生態治理技術規程DB50/T674-2016巖溶峽谷石漠化區植被修復技術規程DB41/T1992-2020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規范DB34/T4383-2023市、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指南DZ/T0295-2016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規范DZ/T0296-2016地質環境遙感監測技術要求(1:250000)LY/T1840-2020喀斯特地區植被恢復技術規程LY/T2994-2018石漠化治理監測與評價規范LY/T2250-2014森林土壤調查技術規程LY/T3258-2021巖溶石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技術規范SL/T709-2015 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導則SL461-2009巖溶地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標準(三)研討確定標準主體內容標準編制工作組在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研究之后,對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導則的整體框架結構進行了研究,并對該標準的關鍵性內容進行了初步探討。經過討論、研究,確定該標準的主體內容確定為術語和定義、總則、規劃編制程序、現狀調查、規劃定位與目標任務、投資估算及效益分析、規劃成果。(四)調研、形成草案、征求意見稿通過前期開展的南方巖溶地區石漠化生態地質調查,結合收集的參考資料,針對巖溶地區生態地質條件和目前巖溶石漠化現狀、治理效果和存在問題,開展野外實地調查,形成石漠化調查與生態修復技術的初步草案,經技術團隊討論修改,按照實用性、可操行性、統一性原則編制完成了《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導則》(草案)。2023年11月—2023年12月,收集現有石漠化綜合治理、生態修復、國土空間規劃相關資料,圍繞巖溶生態地質環境條件、石漠化導致的生態問題、石漠化區生態修復與保護范圍和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內容開展野外調研,總結形成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立項書,報批廣西標準化協會立項。2024年1月—2024年3月,組織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等7家單位成立標準編制工作組,明確了各單位的編寫該技術標準的具體任務,確定了標準的總體框架和設計思路。在形成了初步的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方案時,標準編制工作組邀請廣西區內具有代表性的規劃單位、企業代表進行座談討論,根據意見進行多次討論修改形成團體標準《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導則》(征求意見稿)和編制說明。四、制定標準的原則和依據(一)實用性原則本文件是在充分收集相關資料和文獻,結合實地調查情況,分析了目前石漠化生態修復存在的問題,調研現有國土空間規劃制定單位、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單位,在現有關于石漠化治理、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等國家、行業標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南調查規劃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師范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生態修復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開展的石漠化調查監測、石漠化綜合治理、巖溶生態系統評價、巖溶國土空間規劃等相關工作經驗而總結起草的。符合當前巖溶區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重大工程建設規劃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需求,對于恢復區域生態環境,提升巖溶生態系統功能穩定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二)協調性原則本文件編寫過程中注意了與石漠化治理、巖溶區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空間規劃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協調問題,在內容上與現行法律法規、標準協調一致。(三)規范性原則本文件嚴格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編寫本標準的內容,保證標準的編寫質量。五、標準主要內容及依據來源本文件規定了西南巖溶地區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術語和定義、編制的總則、規劃編制程序、現狀調查和評價、規劃定位和目標任務、投資估算及效益分析等,適用于我國西南巖溶地區市縣級或以流域為單元的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一)術語和定義明確了巖溶、巖溶石漠化、石漠化生態問題、石漠化生態修復、石漠化生態環境監測、生態功能分區、生態保護修復分區、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等定義。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巖溶地區生態環境和石漠化問題的調查和研究工作,其中巖溶、石漠化等參照GB12329-90《巖溶地質術語》和LY/T1840-2020《喀斯特地區植被恢復技術規程》;石漠化生態問題、石漠化生態環境監測等術語主要參照了目前國內外有關石漠化及其相關生態問題的研究論述,同時結合了本團隊在廣西、云南、貴州等西南典型巖溶地區的調查;石漠化生態修復、生態功能分區、生態保護修復分區、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等術語參照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和DB41/T1992-2020《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規范》等標準資料。(二)編制的總則本導則按照生態效益優先、因地制宜、統一布局、協調一致的原則進行編制,其依據主要參考《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和DB34/T4383-2023《市、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指南》。一般認為,石漠化是在巖溶極其發育的條件下疊加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導致的土地退化形式,因此,開展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應首先考慮排除人類活動的干擾,盡量使自然生態系統自身維持區域物質和能量平衡并逐步恢復至原有水平,這種生態修復策略在水熱同期的西南地區效果相對顯著。本團隊通過調查廣西平果、環江、馬山等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區,顯示過去20余年的生態修復工作以退耕還林還草、自然封育的地區,其石漠化治理效果更好。同時,上述地區通過發展火龍果、金銀花等特色生態產業和生態旅游,形成了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局面,顯示西南巖溶地區石漠化生態修復規劃應該注重生態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穩步推進的總體原則。另外,石漠化生態修復應根據不同區域的氣候條件和自然地理環境,依據不同的立地條件、地質地貌背景與土壤特征進行修復。調查顯示桂西南巖溶地區純灰巖極為發育且連續分布,存在地表-地下二元水文空間結構,水土流失和漏失問題嚴重,因此要考慮選擇耐旱性、喜鈣等適生性巖溶植物開展生態修復。為了使石漠化生態修復規劃具有實際可操作性,變化編制時應盡量以鄉鎮和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位,同時也可以考慮流域單位,提供石漠化生態修復規劃在落地實施時,能夠在一個完整流域或行政區劃單元完成;而且規劃要與地方的國土空間規劃、自然保護區規劃和生態環境規劃等單要素規劃統一協調,避免與現有規劃相矛盾。(三)規劃內容本導則規劃內容包括生態環境條件、石漠化產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與評價、以往治理成效、規劃目標與任務、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效益評級與風險分析。主要參考《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和DB34/T4383-2023《市、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指南》、SL/T709-2015《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導則》等相關資料。1.生態環境條件、石漠化產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包括規劃區域的自然地理、社會經濟、資源本底等。自然地理條件包括氣候條件、地形地貌、地層巖性、水文特征、地質環境、土壤和水體理化性質、環境質量狀況等;社會經濟狀況包括本地自然資源權屬和利用狀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導致石漠化的人類活動范圍和強度、石漠化相關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情況等。南方巖溶區涉及廣西、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南、湖北、廣東、江西、浙江、江蘇、福建、河南、陜西、甘肅等十六個省(市、自治區)。地處我國地貌的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總的地勢西高東低。參考SL461-2009《巖溶地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標準》,根據南方巖溶區主要劃分為巖溶槽谷區、斷陷盆地區、峰叢洼地區、峰林平原區、巖溶高原區、溶丘洼地區、巖溶峽谷區、巖溶中高山區等八大地貌類型區。表SEQ表\*ARABIC1南方巖溶類型區主要生態環境特征巖溶類型區范圍與特點峰叢洼地區主要分布在桂西、滇東南和貴州高原邊緣斜坡地帶,包括黔南、黔西南、滇東南、桂西、桂中等地,范圍涉及貴州、云南和廣西共62個縣(自治縣、市、區),該區巖溶面積9.64萬km2,巖性主要以灰巖為主。屬于典型的熱帶、亞熱帶濕熱的季風氣候特點,年均降雨量900~1600mm,年均氣溫14.5~20℃。本區有高低不一的塔狀、錐狀溶峰組成峰叢,峰叢間有溶蝕洼地(或溶蝕漏斗),石峰相對高差通常達200-300m,峰叢洼地的石山陡峭,洼地深陷,形成封閉的地形,巖溶裂隙、漏斗、落水洞、洞穴分布,為典型的以落水洞為核心的地下排水系統。區內地下水埋藏較深,開發利用難度較大。根據調查,該地區巖溶石漠化面積約1.88萬km2,主要分布在灰巖區,巖溶石漠化面積達1.04萬km2,占該石漠化總面積的55.32%;由于陡坡耕種、開荒、砍伐樵采等原因,耕地、灌木林地和草地區發生的石漠化占主導地位,石漠化面積為1.51萬km2,占該區石漠化總面積的80.32%。主要生態問題包括內澇、水土漏失、耕地喪失、生物入侵等。區域耕地資源匱乏,耕地主要分布于洼地地區、山麓和山坡下部,洼地底部雖然土壤較厚但常受淹。山麓和山坡耕地多為石旮旯地,普遍缺少灌溉水系統,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下。峰林平原區主要分布在桂中、桂東、湘南、粵北等地,涉及廣西、廣東和湖南共54個縣(自治縣、市、區),該區巖溶面積2.68萬km2,屬于中亞熱帶溫暖濕潤東南季風區,年均氣溫15~22℃,年均降雨量1400~2200mm。峰林平原具有基本平坦的基巖地面,平地拔起的石峰,石峰相對高差100-200m,以廣西桂林、柳州最為典型。該區地表水與地下水融為一體,石峰腳洞普遍發育,覆蓋型和裸露型巖溶相間分布,地形較為平坦。巖溶地下水主要靠降雨入滲補給,水位埋藏較淺,埋深多在10m左右。石漠化主要發生在石峰、石峰陡峭挺拔地區,基巖幾乎呈無土無植被的裸露狀態。調查發現該區石漠化面積相對較小,約0.42萬km2。在廣西東北部的峰林平原區,地層主要以泥盆-石炭系灰巖為主,石漠化成因主要近10余年山坡開墾種植柑橘、玉米、茶樹等農作物,導致輕度和中度石漠化發生,部分地區為重度石漠化。主要生態問題是水土流失或漏失、干旱,巖溶景觀資源退化。斷陷盆地區主要分布在云貴高原,包括滇東至四川攀西(昌)鹽源地區及黔西,范圍涉及貴州、云南和四川共45個縣(自治縣、市、區),巖溶面積6.41萬km2,本區年均降雨量900~1200mm,年均氣溫13.5~15.5℃,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本區海拔多為1000-2000m,分水嶺地帶峰叢洼地發育,山地高出盆底500-1000m。區內雖有厚度為幾十至幾百米的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地層分布,但在地下深處巖溶仍發育,盆地周邊有較大的巖溶泉和地下河出露,有的盆地仍以巖溶水補給為主,洼地底部多有落水洞、豎井分布,巖溶滲漏嚴重,地表水缺乏,地下水深埋,勘察開發難度大,水資源缺乏,干旱缺水嚴重。調查顯示該區石漠化主要發生在盆地周邊的山地,面積約1.04萬km2,石漠化發生率15.52%;主要分布在云南東部,輕度和中度為主;以灰巖區為主,占比31.46%。主要生態問題是干旱、水土流失、林草資源和耕地資源喪失、生物入侵。巖溶高原區主要分布在貴州中部長江與珠江流域分水嶺地帶的高原面上,范圍涉及貴州共34個縣(自治縣、市、區),巖溶面積4.68萬km2。本區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5.0~17.5℃,年均降水1300~1500mm。本區地形相對高差300-500m,高原內有明暗交替的河流,漏斗、盲谷、落水洞、天窗、溶蝕洼地和盆地發育,河網不發育,明、暗流交替現象較普遍,水資源以巖溶地下水為主,巖溶地下水水為埋藏較淺,一般埋深20-100m,地下水季節變化較大,雨季水量豐富,可形成洪澇,旱季則較多巖溶泉干涸。調查顯示該區石漠化面積約0.78萬km2,石漠化發生率16.67%,石漠化嚴重程度較高,由于陡坡耕種、砍伐導致以耕地、灌叢地和草地等土地利用類型區石漠化分別占該區石漠化面積比例的35.08%、25.14%和24.39%。主要生態問題是干旱、水土流失、耕地喪失。巖溶峽谷區主要分布在南盤江、北盤江、金沙江、烏江、瀾滄江等的兩岸地帶,包括黔西南,滇東北,滇西南以及川南等地,范圍涉及貴州、云南和四川共35個縣(自治縣、市、區),巖溶面積5.77萬km2。該區年均氣溫10.7~22.9℃,年均降水547~2212mm。由于巖溶峽谷坡度非常陡峭,水土流失強烈,所以本區地表土壤難以保存,在植被破壞后,巖面的土壤被雨水沖刷嚴重,基巖大面積裸露,成為重度石漠化比例很高的區域。區域地形起伏大,海拔200-3500m,以深切河谷為中心,形成典型的山區立體生態和氣候類型。以海拔800-850m為界,以上為中亞熱帶山區氣候,以下為南亞熱帶干熱河谷,干旱缺水,土壤資源貧乏,水資源豐富,地表水資源約為地下水資源的1/3,地下水埋藏深,約150-200。河流落差大,水能蘊藏量大,但利用效率較低,耕地較少,主要分布于谷地及兩側山坡相對平緩的部位,土地質量差。調查顯示該區石漠化面積約1.06萬km2,石漠化發生率16.65%,主要分布在貴州西南部和云南東南部,中度和重度為主;放牧、陡坡地種植玉米等單一經濟作物種植是導致石漠化發生的主要原因。主要生態問題是干旱、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巖溶槽谷區主要分布在貴州高原向四川盆地和我國中部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包括黔東北、川東、湘西、鄂西以及渝東南、渝中、渝東北等地,范圍涉及貴州、重慶、湖南和湖北共130個縣(自治縣、市、區),巖溶面積14.30萬km2。本區地處中亞熱帶到北亞熱帶,年均氣溫14~18℃,年均降雨量800~1600毫米。本區地貌類型主要為溶蝕-侵蝕中高山槽谷、峽谷、臺地、洼地。基巖以碳酸鹽巖與碎屑巖相間分布,地形呈現壟脊條帶狀山峰與槽谷或長條形洼地平行排列的特點。河流形成與槽谷中,但切割深,河水難以利用。調查顯示該區面積約1.72萬km2,石漠化發生率11.71%,主要分布在貴州東北部和重慶東南部,由于堆積土層較厚,石漠化強度不高,以輕度石漠化為主,以林地、灌叢和耕地是石漠化發生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區,占該區石漠化面積的70%以上。主要生態問題是水土流失、森林資源減少、干旱。溶丘洼地區主要分布在湘中南和鄂東南等地區,涉及湖南和湖北共68個縣(自治縣、市、區),巖溶面積3.98萬km2。區域年均氣溫15~22℃,年降雨量1400~2200mm,屬于處亞熱帶溫暖濕潤東南季風區。區內洼地寬淺,落水洞、豎井、天窗發育,以地下河流域為主,常流的地表河流很少,地下水埋藏較淺,一般不大于50m,巖溶地下水露頭多,季節變化大,雨季水量豐富,可形成洪澇,旱季很多巖溶泉干涸。調查顯示該區石漠化面積和強度較小,面積約0.24萬km2,零星分布在湖南中部和南部,以輕度石漠化為主;石漠化發生的巖性區主要是碳酸鹽巖與碎屑巖互層、白云巖與灰巖互層。主要生態問題是水土流失、耕地喪失、干旱、景觀資源退化。巖溶中高山區主要分布在滇東北和川西及四川盆地西部周邊,范圍涉及云南、四川共23個縣(自治縣、市、區),該區巖溶面積5.12萬km2,屬于北亞熱帶季風和高寒氣候,年均氣溫-0.4~19.8℃,年降水量358~1700mm。本區位于地形強烈抬升而形成的斜坡帶,山高坡陡,巖溶地貌發育,地形陡峭破碎,河谷深切,地面切割嚴重,自然條件較差;耕地資源較緊張,人均可耕地較少。調查顯示,該區石漠化主要以輕度為主,石漠化面積約0.53萬km2。砍伐、放牧等人為活動,是導致目前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占石漠化面積的60%以上。主要生態問題是干旱、草地和森林資源退化。巖溶丘陵區本區主要分布在湘東、贛東和贛西北,浙西北等地區共計140個縣(市、區),區域巖溶面積1.49萬平方千米。本區處于亞熱帶溫暖濕潤東南季風區,地形較平坦。巖溶地貌以溶丘洼地、溶蝕丘陵為主。年均氣溫13~23℃,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碳酸鹽巖多為不純的石灰巖。調查發現該區石漠化面積約0.20萬km2;零星分布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以輕度石漠化為主,其成因主要是人為采石開礦、開荒砍伐導致。主要生態問題是水土流失、干旱、生物入侵、礦山開發導致巖溶景觀資源退化。巖溶中山丘嶺區本區主要分布在甘肅南部、陜西南部和河南西北,共54個縣(市、區),區域巖溶面積2.17萬平方千米,石漠化面積0.28萬平方千米,石漠化發生率12.9%。本區具有典型的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征,年降水量500~810mm,年均溫6.5~15.1℃,海拔200~3700m,巖性以灰巖區為主,占比30.74%。調查發現該區石漠化約0.26萬km2,石漠化發生率為11.34%,石漠化程度以輕度和中度為主,石漠化發生的土地利用類型以草地和耕地為主,導致石漠化的原因主要為氣候放牧、開荒導致。主要生態問題是干旱和水土流失。來源:SL461-2009《巖溶地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標準》及野外調查數據2.以往治理成效主要總結已經開展的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主要方法措施及投資、效益情況等。自1994年中科院組織西南巖溶石山區科學考察以來,石漠化問題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在“十五”期間列入國家發展戰略;2001年以來,國家先后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生態工程,2008年和2016年分別發布了《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大綱(2006-2015)》和《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設規劃》,啟動了兩期石漠化治理工程;國家林草局開展了四期西南地區石漠化調查監測。受益于國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我國巖溶石漠化區的林草植被面積顯著增加,水土流失明顯減少。其中在2021年西南地區完成石漠化治理工程面積24474.27hm2,其中人工造林1090.64hm2,封山育林23227.01hm2,森林撫育156.62hm2。其中廣西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造林、封山育林、撫育管護相結合,完成指數造林面積20.41萬hm2,其中完成荒山造林1.47萬hm2,跡地人工更新5.56萬hm2,現有林非主伐改造造林0.31萬hm2、封山育林2.1萬hm2。表SEQ表\*ARABIC2西南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情況指標單位合計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一)造林面積hm22472843259114042-233819102344095811689171.人工造林hm24699434836123-955205715831496917824其中:灌木林hm22201225310-122--10784662.新封山育林hm2200289291087919-22426704418578084251093①無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hm278898189427383-494914018943504410285②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新封山育林hm212139110166536-17477564396345798408083.退化林修復hm211(二)森林撫育面積hm22929994-431892(三)草地治理面積hm2來源:《中國林業和草原統計年鑒》3.規劃目標與任務包括規劃定位、規劃目標、目標指標、規劃任務等。石漠化生態修復規劃應依據自然條件、區位關系、典型地質地貌特征等因素綜合確定,要凸顯規劃地區的生態環境特色及在區域規劃中的突出特點。同時,規劃要與當地縣、市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項銜接,對目前、任務進行分解落實。規劃一般分為近期目標(5年)和遠期目標(10年),對石漠化保護修復、土地綜合整治、退耕還林等治理措施進行具體安排,促進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全面、深入、有序開展。表SEQ表\*ARABIC3巖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指標表類別指標名稱單位規劃期目標指標屬性近期目標遠期目標退化土地修復治理及土地綜合整治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km2約束性新增石漠化土地治理面積km2約束性森林覆蓋率%約束性退耕還林面積km2約束性人工造林面積km2約束性礦山生態修復礦山石漠化綜合整治數量處礦山石漠化綜合整治數量km2新增土地整治面積km2來源:DB41/T1992-2020《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規范》和DB34/T4383-2023《市、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指南》4.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為加強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2016年,自然資源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印發《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設規劃》,涉及貴州、云南、廣西、湖南、湖北、重慶、四川、廣東8省(區、市)的455個石漠化縣級行政區。2019年,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下達投資計劃20億元,支持200個石漠化重點縣繼續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通過石漠化綜合治理,同時各級地方政府也安排相關配套資金開展石漠化生態修復。目前工程治理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森林涵養水源功能得到有效提升,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在具體的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投資估算過程中,應根據國家或《廣西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預算標準》等相關概(預)算編制的規劃和要求,依據相關取費標準和規劃設計的任務量,分項目、分性質進行投資估算。表SEQ表\*ARABIC4西南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投資情況指標單位合計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全部投資完成額萬元24299798231827368159117476495331772154721林業投資完成額萬元1075228828150346811576667249533060029791中央投資萬元100502744513336-11104603549532831729312地方投資萬元37954398436876589-15062741.營造林萬元8119372491291567101036352432325258149262.科技費用萬元628-250--88-1771133.其他萬元257011579186911473232630516514752來源:《中國林業和草原統計年鑒》5.效益評級與風險分析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效益分析,應按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綜合分析。其中生態效益主要是規劃實施帶來的區域生態環境優化、生態功能提升、生物多樣性提升等;經濟效益主要是規劃實施帶來的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生態產品價值和供給增加、生態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轉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方面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主要是規劃帶來的糧食增產,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穩定推進,當地人民群眾對環境改善的認可度和幸福感提升等。風險分析主要是指依據對規劃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分析結果,研判未來區域內城鎮擴展、基礎設施建設等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氣候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對區域景觀資源、水土植被環境、水資源和耕地資源安全、生物棲息地、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影響;預判生態分管,分析當地開展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的需求,以及人口變化、資源約束趨勢可能導致的長期生態隱患,并結合當地國土空間規劃要求提出應對措施。表SEQ表\*ARABIC5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評價指標表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具體指標計算公式A1工程實施及政策執行情況B1工程進展C1當前任務完成率當期實際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當期計劃石漠化治理面積×100%C2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地面積變化潛在石漠化土地面積變化+輕度石漠化土地面積變化+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積變化+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積變化+極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積變化C3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地治理率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治理率=已治理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面積/全縣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面積×100%B2政策兌現C4當期投資到位率當期石漠化治理實際到位中央金額/當期石漠化治理計劃到位的中央金額×100%C5當期投資完成率當期石漠化治理的中央投資完成額/當期石漠化治理實際到位的中央金額×100%C6林權證發放率累計領取林權證的林地面積/累計完成石漠化治理造林面積×100%A2生態效益B3水土保護效益C7調節小流域徑流△Ri=Ria-Rib△Ri為治理前后年徑流深、旱季徑流深和雨季徑流深的變化值,單位是mmRia為治理后的年徑流深、旱季徑流深和雨季徑流深的變化值,單位是mmRib為治理前的年徑流深、旱季徑流深和雨季徑流深的變化值,單位是mmC8減輕土壤侵蝕(治理前小流域輸沙模數-治理后小流域輸沙模數)/治理前小流域輸沙模數×100%C9陡坡耕地面積減少率(治理前陡坡耕地面積-治理后陡坡耕地面積)/治理前陡坡耕地面積×100%C10有效灌溉面積增長率(治理前有效灌溉面積-治理后有效灌溉面積)/治理前有效灌溉面積×100%C11基巖裸露率減少率(治理前基巖裸露率-治理后基巖裸露率)/治理前基巖裸露率×100%B4生態系統穩定性C12林草覆蓋率變動率(治理后林草覆蓋度/治理前林草覆蓋度-1)×100%C13森林覆蓋率變動率(治理后森林覆蓋率/治理前森林覆蓋率-1)×100%C14植物種類豐富度指數變化治理后物種豐富度指數-治理前物種豐富度指數B5氣候變化響應C15植被碳匯功能治理后植被碳儲量-治理前植被碳儲量植被碳儲量計算參照執行GB/T15774-2008C16干旱、洪澇災害發生頻率變化(治理前干旱、洪澇災害發生次數-治理后干旱、洪澇災害發生次數)/治理前干旱、洪澇災害發生次數×100%A3經濟效益B6提高土地生產力C17增加糧食產量治理后糧食產量-治理前糧食產量C18增加飼草產量治理后飼草產量-治理前飼草產量C19增加果品產量治理后果品產量-治理前果品產量C20增加薪材產量治理后薪材產量-治理前薪材產量B7促進經濟發展C21增加社會出產總值治理后社會生產總值-治理前社會生產總值C22增加農業生產總值治理后農業生產總值-治理前農業生產總值C23增加林業生產總值治理后林業生產總值-治理前林業生產總值C24增加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治理后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治理前第三產業生產總值C25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治理后農民人均純收入-治理前農民人均純收入A4社會效益B8社會服務價值C26建小型節能設施農戶比例累計建小型節能設施農戶/農戶總數×100%C27增加農村公路通車里程治理后農村公路通車里程-治理前農村公路通車里程C28增加本底從業人員治理后本地從業人員數量-治理前本地從業人員數量C29減少貧困人口數量治理前貧困人口數量-治理后貧困人口數量B9潛在公益效率C30人均文化設施變化率(治理后人均文化設施-治理前人均文化設施)/治理前人均文化設施×100%C31人均受教育年限變化率(治理后人均受教育年限-治理前人均受教育年限)/治理前人均受教育年限×100%來源:LY/T2994-2018《石漠化治理監測與評價規范》(四)規劃編制程序規劃編制程序包括資料收集、現狀調查、規劃編寫和送審與修改。其中現狀調查重要是通過野外調查與基礎資料分析,識別石漠化空間分布,全面摸清石漠化區生態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面臨的突出矛盾、確定不同區域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的需求。在規劃編寫和送審與修改階段,要根據設計的目標任務編寫規劃文本,繪制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圖件;規劃承擔單位向主管部門提交規劃送審材料,包括規劃文本、附圖、附表以及必要的附件,進行征求意見與審查論證,并根據征求意見與審查論證意見進行規劃文本修改,形成報批稿。(五)現狀調查與評價包括資料收集、自然生態和社會經濟狀況調查、石漠化調查、土壤和植物調查,以及石漠化現狀評價。1.資料收集與自然生態和社會經濟狀況調查主要涉及國土調查、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相關規劃等成果資料,相關部門已有石漠化調查、林業調查、生態功能區劃、生態保護紅線、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自然保護地等資料,以及相關科研機構、科學觀測野外臺站的成果,收集整理當地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實踐經驗、相關領域科學專家和當地公眾的意見和建議等。自然生態狀況包括本地氣候條件、地形地貌、地層巖性、水文特征、地質環境、土壤和水體理化性質、環境質量狀況等;社會經濟狀況包括本地自然資源權屬和利用狀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導致石漠化的人類活動范圍和強度、石漠化相關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情況等。2.石漠化調查石漠化調查是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料和遙感解譯成果的基礎上,開展石漠化地面調查,選擇典型石漠化土地,現場調查石漠化土地類型、土地利用狀況、水土流失類型、土壤侵蝕程度、土壤侵蝕強度、石漠化程度,以及水文地質條件、水土流失狀況、石漠化成因及危害。表SEQ表\*ARABIC6石漠化調查內容及方法調查指標方法來源土地類型分為石漠化土地、非石漠化土地和潛在石漠化土地,分類方法參照LY/T1840-2020《喀斯特地區植被恢復技術規程》土地利用狀況參考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水土流失類型參考SL461-2009《巖溶地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標準》土壤侵蝕程度參考SL190-2007《土壤侵蝕分級分類標準》土壤侵蝕強度參考SL190-2007《土壤侵蝕分級分類標準》石漠化程度參考SL461-2009《巖溶地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標準》和LY/T1840-2020《喀斯特地區植被恢復技術規程》,石漠化程度分為無明顯石漠化、潛在石漠化、輕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重度石漠化。其中無明顯石漠化基巖裸露度30%-40%,植被綜合蓋度50%-70%;潛在石漠化基巖裸露度40%-50%,植被綜合蓋度30%-50%;輕度石漠化基巖裸露度50%-60%,植被綜合蓋度20%-30%;中度石漠化基巖裸露度60%-70%,植被綜合蓋度10%-20%;重度石漠化基巖裸露度>70%,植被綜合蓋度<10%。3.土壤調查土壤調查的目的是查明工作區土壤養分分布狀況及土壤中各種元素的地球化學背景值,為調查區石漠化成因機制、植被生長狀況、植被恢復潛力提供土壤基礎數據。土壤調查可參照LY/T2250-2014《森林土壤調查技術規程》和LY/T3258-2021《巖溶石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技術規范》,根據土壤和地形的復雜程度,選擇植被、地形條件(坡向、坡度、破位等)具有代表性的地點。根據土壤顏色、結構、質地、石礫含量、緊實度等特征的不同,按照相關要求劃分土壤層次。在采集土壤樣品時,采樣點周圍100m范圍內3-5出多點采集組合,采樣是應去除表面枯枝落葉等雜物,垂直采集地表至20cm沈土壤,保證上下均勻采集。樣品中應棄除動、植物殘留體、礫石、肥料團塊等。采集的土壤樣品原始重量應>1000g。表SEQ表\*ARABIC7土壤理化性質調查指標表指標類別觀測指標單位土壤物理性質土壤剖面形態特征(土壤層次、土壤結構、土壤顏色等)/土層厚度cm土壤深度cm腐殖質層厚度cm地表枯落物厚度cm土壤容重g/cm3土壤質地/土壤孔隙度%土壤化學性質pH值/土壤有機質%全量養分(氮、磷、鉀、硫)%速效養分(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緩效鉀)mg/kg土壤礦質全量(鐵、鋁、鈣、鎂)mg/kg可溶性鹽離子(碳酸根、碳酸氫根、硫酸根、鹵素離子、鈣離子、鎂離子、鉀離子)mol/kg微量元素(全硼、有效硼、全錳、有效錳、全鉬、有效鉬、全鋅、有效鋅、全銅、有效銅)mg/kg重金屬元素(鎘、鉛、鎳、鉻、硒、砷)mg/kg陽離子交換量mol/kg來源:LY/T3258-2021《巖溶石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技術規范》表SEQ表\*ARABIC8土壤主要發生層描述層次符號描述基本發生層有機層O枯枝落葉層,可細分為L層(分解較少)、F層(半分解)、H層(分解強烈)腐殖質層A腐殖質積累,顏色較暗,土壤孔隙較多,具有淋溶作用淀積層B土壤緊實,具有核狀、塊狀、棱狀結構,通常可見到從上部土層淋溶來的物質(鐵鋁化合物、腐殖質、碳酸鹽、石膏、氧化硅等)在此淀積,可觀察到各種膠膜、假菌絲體、結核等母質層C含有母巖風化產物,顏色較淺母巖層R堅硬的基巖,如花崗巖、玄武巖、石英巖或硬結的石灰巖、砂巖等特定發生層漂洗層E硅酸鹽黏粒和鐵、鋁淋失,顏色較淺,質地較上下層次偏輕潛育層G呈藍灰色至灰白色礦質結殼層K位于A層之上,如鹽結殼、鐵結殼等過度層AB或BC等兼有兩種基本發生層次特性的土層來源:LY/T2250-2014《森林土壤調查技術規程》表SEQ表\*ARABIC9土壤結構類型表結構類型形狀直徑或厚度塊狀形狀不規則,表面不平整,裂面與棱角不明顯直徑大于等于5mm核狀形狀大致規則,裂面較平滑,棱角明顯直徑大于等于5mm粒狀形狀大致規則,近圓形,表面粗糙或平滑直徑小于5mm團粒狀形狀近圓形,表面平滑,大小均勻直徑小于5mm柱狀形狀規則,具明顯的光滑垂直側面,橫斷面形狀不規則-棱柱狀表面平整光滑,棱角尖銳,橫斷面略呈三角形-板狀有水平發育的節理平面厚度大于等于3mm片狀厚度小于3mm單粒土粒不膠結,呈分散單粒狀-來源:LY/T2250-2014《森林土壤調查技術規程》表SEQ表\*ARABIC10土壤質地分級標準表質地名稱指測感覺砂土一般為單顆的沙粒,干時放于手中,沙粒會自指縫中自動流出,濕時可以勉強成球,但一觸即散砂壤土有一定的粉粒和黏粒以形成某些黏結性,但還容易看出單個沙粒,濕時可以捏成球,并可搓成2mm左右的細條,但手輕輕提取即斷壤土沙粒、粉粒、黏粒大致相等,干時有土塊但易捻碎,濕時能形成2mm左右細條,成型較好粉砂壤土粉粒含量超過50%,中等數量的細沙及少量黏粒,干捻時有柔軟的“面粉”感覺,干時形成的土塊容易破碎,濕時可形成2mm的土條但直徑2cm的圓圈易斷裂黏壤土黏粒增多,干時土塊較硬,難捻碎,濕時可搓成2mm左右的細條,也易彎成直徑2cm的圓環,環外緣有細裂紋,壓扁時產生粗裂縫壤黏土幾乎見不到沙粒,干時土塊堅硬,難碎,濕時不但能形成2mm的細條,而且能形成直徑2cm的圓環,無裂縫,但壓平時其邊緣發生裂縫黏土看不到沙粒,全為黏土,干時土塊堅硬,濕時將土條壓平成片,且有滑潤感覺,而且有黏土光澤,并粘手難洗來源:LY/T2250-2014《森林土壤調查技術規程》4.植物調查依據調查區地形地貌特征、氣候帶、地層巖性、構造等地質環境差異,開展區域典型植物樣地調查,通過調查植物群落名稱、植被類型、優勢種,人類影響程度、土地利用方式和強度,為區域石漠化生態保護修復所獲取的適宜性植物種質資源提供數據支撐。表SEQ表\*ARABIC11植物調查生境要素描述調查表調查點(編號):經度:緯度:海拔:坡向:坡度:群落名稱:植被類型:優勢種:亞優勢種:偶見種:植物群落分布范圍、邊界、組合:群落外貌、季相、分層及鑲嵌現狀:土壤類別及名稱:土層深度:地表狀況(起伏、巖石出露、有無水蝕):地面覆蓋(%):裸露%,礫石%,凋落物%,草群%人類影響程度:土地利用方式和強度:來源:LY/T3258-2021《巖溶石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技術規范》5.石漠化現狀評價根據前期收集的資料和野外各要素調查結果,對石漠化生態修復區進行綜合分析評估,包括石漠化的面積及程度等級,土壤侵蝕面積、坡耕地面積、基巖裸露率,林草在覆蓋度、土壤養分狀況、旱澇發生頻率,以及糧食產量、農民人均純收入、經濟困難人口數量等。評價方法來源于LY/T2994-2018《石漠化治理監測與評價規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