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河北省滄州運東四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歷史】河北省滄州運東四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歷史】河北省滄州運東四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歷史】河北省滄州運東四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歷史】河北省滄州運東四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北省滄州運東四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人教版選擇性必修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宋代,范寬的畫作《溪山行旅圖》中的雨點皴和刮鐵皴(“皴”指的是中國畫中對山石樹木的一種表現技法)把黃土高原“土石不分”的自然現象完美地表現了出來;韓若拙畫鳥,自嘴至尾皆有名稱,并規定羽毛數目;李嵩的《花籃圖》,各色鮮花花瓣的花蕊、細芯清晰可見,連花籃竹篾的各種織紋都一絲不茍。這體現出宋代()A.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得到顯現 B.國勢衰微使繪畫風格較為單一C.文人對意境和筆墨情趣的追求 D.“格物致知”理念對繪畫的影響【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各色鮮花花瓣的花蕊、細芯清晰可見,連花籃竹篾的各種織紋都一絲不茍”可知,宋代繪畫注重細節,這體現了理學“格物致知”的理念,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理學對繪畫的影響,與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無關,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理學對繪畫的影響,與國勢衰微無關,排除B項;C項表述符合史實,但是材料不能體現文人畫的特點,排除C項。故選D項。2.1593年,利瑪竇率先將包括《論語》在內的《四書》翻譯成拉丁文,并寄回歐洲。他特別注意到了儒家思想的非宗教性特征,采取了“以耶合儒”的會通策略,在尊重中國儒家文化的同時,著力尋找儒家學說與基督教神學的互通之處。利瑪竇的這些做法()A.利于促進中華文化在歐洲的傳播 B.推動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國的普及C.旨在彌合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D.彰顯了基督教的普世性和優越性【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93年(中國)。據本題材料“在尊重中國儒家文化的同時,著力尋找儒家學說與基督教神學的互通之處。”可知,利瑪竇在傳播基督教時通過尋找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共通之處來達到傳教目的,彌合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排除A項;“普及”一詞過于絕對,不符合歷史史實,排除B項;材料強調基督教傳播方式,并未涉及基督教的普世性和優越性,排除D項。故選C項。3.世界上最早的完整史詩《吉爾伽美什》最初是由蘇美爾人創造,以英雄吉爾伽美什的經歷體現出個人奮斗和對其超越的渴望。兩河流域的神明顯帶有更多的人性,女神會愛上吉爾伽美什,神和普通人一樣會有喜怒哀樂,會有嫉恨等不光彩的心思。據此可知,該史詩()A.代表古代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 B.兼具文學和歷史學研究的價值C.體現人們崇尚英雄的社會風貌 D.折射出西亞神權力量至高無上【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據材料“世界上最早的完整史詩《吉爾伽美什》最初是由蘇美爾人創造”可知,《吉爾伽美什》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據材料“兩河流域的神明顯帶有更多的人性,女神會愛上吉爾伽美什,神和普通人一樣會有喜怒哀樂,會有嫉恨等不光彩的心思。”可知,《吉爾伽美什》中部分內容具有文學價值,B項正確;《吉爾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史詩,但不能代表古代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排除A項;材料強調《吉爾伽美什》具有文學和歷史學研究的價值,未體現人們崇尚英雄的社會風貌,排除C項;材料中雖然提到神,但是材料沒有強調神權至高無上,排除D項。故選B項。4.雅典帕提農神廟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神殿,也是為了紀念希臘人戰勝波斯人而建的。該建筑強調了穩定與均衡,左右兩翼對稱,完全是按人類肢體來設計。整個神廟尺度合宜,飽滿挺拔,各部分比例勻稱,風格開朗,并有大量的精美雕刻相襯托。據此可知,該建筑()A.表明雅典強調個人權力 B.折射出希臘城邦之間戰爭頻繁C.體現出明顯的人文精神 D.凸顯出民主政治具有穩定根基【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雅典。材料“該建筑強調了穩定與均衡,左右兩翼對稱,完全是按人類肢體來設計”“整個神廟尺度合宜,飽滿挺拔,各部分比例勻稱,風格開朗”體現的是雅典帕提農神廟的建筑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重視,凸顯人文精神,C項正確;古希臘雅典屬于民主政治,突出集體,非個人,排除A項;該建筑無法說明希臘城邦之間的戰爭情況,排除B項;雅典民主政治在民主方式、民主范圍、民主性質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非具有穩定根基,排除D項。故選C項。5.印度教《奧義書》認為,自然界一切生物,由低到高,都依自己的行為(業)而得到果報,由此產生靈魂轉世的形態,做善事的動物可以轉世為人,人若崇信《吠陀》,潛心修行,可以轉世為神(天道),若造下惡業,就轉世為動物。這說明()A.印度呈現出多元文化交匯特征 B.印度文化蘊涵一定的和諧精神C.中華文化已滲入印度本土文化中 D.佛教產生于印度教的基礎之上【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印度。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否定個體存在的價值,實質上是要求人克服自身的物質欲求,維護自然整體原本的和諧狀態,輪回觀念在印度文化中占核心地位,這說明印度文化蘊涵一定的和諧精神,B項正確;“多元文化交匯”材料并未體現,排除A項;“中華文化已滲入印度本土文化中”材料并未涉及,這是印度本土的文化,排除C項;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印度教4世紀時開始興起,排除D項。故選B項。6.在大約公元前1200年,印歐海上民族滅亡赫梯帝國后,鍛鐵技術逐漸傳播開來。公元前11世紀希臘出現了鐵器,公元前9世紀鐵器被廣泛運用。在大約公元前800年傳入印度,公元前750年傳入中歐。新的鐵制農具使人們開辟了更多農業居住區。這可以用來說明()A.亞歐大陸區域文化發展緣于鐵器推廣 B.農耕文明本身具有擴張的潛能C.印歐人的遷徙促進了農耕文明的擴展 D.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向東轉移【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1200年后的世界。依據材料概況可知:鍛鐵技術隨著赫梯帝國的滅亡傳播到歐洲、印度等地,而鐵制農具使人們開辟了更多農業居住區,說明農業生產力的提高為對外擴張提供了可能,即農耕文明本身具有擴張的潛能,B項正確;鐵器推廣促進了亞歐大陸區域文化發展,但不是有鐵器之后才有的亞歐文化,排除A項;是鐵農具的使用促進了農耕文明的擴展,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希臘文化中心的轉移,排除D項。故選B項。7.如表是1650~19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變化情況(單位:‰)。對材料理解最為準確的是()年份歐洲非洲美洲世界總人口165018.318.32.45.45億175019.213.11.67.28億185022.78.15.111.71億190024.9749.016.08億A.疫病是非洲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 B.人口變化受世界市場擴展的影響C.技術革命推動了洲際間人口流動 D.奴隸貿易促使美洲喪失大量人口【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50~1900年(世界)。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高產作物馬鈴薯等被引進到歐洲,再加上工業革命的進行使得歐洲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因此這一時段歐洲人口增加快;非洲因三角貿易,大量黑奴被販賣至美洲,因而人口下降迅速;美洲因殖民者的種族屠殺,再加上歐洲殖民者將流行疾病帶到美洲,因此美洲人口迅速下降,后來人口比例增加是因為奴隸貿易從非洲運來了大量勞動力以及技術革命吸引大量移民等等。因此,材料說明隨著世界市場擴展,世界各大洲聯系加強,導致人口變化,B項正確;奴隸貿易是非洲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非洲人口大量減少不是因為技術革命,排除C項;奴隸貿易促使非洲喪失大量人口,使美洲人口數量增長,排除D項。故選B項。8.華工在古巴遭受虐待的消息傳到中國后,清政府除了派員調查,還將調查報告及相關證據分送給英法等國。1879年,清政府駐哈瓦那領事館正式成立,并為華工發放身份證明,在古巴法律的框架下為中國公民提供法律、醫療和教育方面的支持。這些舉措體現出清政府()A.利用外交手段維護華工權益 B.側重于廢除列強在華的治外法權C.致力于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 D.內部統治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清政府除了派員調查,還將調查報告及相關證據分送給英法等國”“清政府駐哈瓦那領事館正式成立,并為華工發放身份證明,在古巴法律框架下為中國公民提供法律、醫療和教育方面的支持”可知,晚清政府在華工權益受到損害后,積極同西方國家交涉,并成立領事館維護華工權益,說明的是利用外交手段維護華工權益,A項正確;清政府并未廢除列強在華的治外法權,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對華工權益的維護,非爭取國際社會同情,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清政府的對外關系,非內部統治,排除D項。故選A項。9.美國舊金山灣區的硅谷是全球科技創新和高科技產業中心。據統計,這一地區使用非英語人口的比例高達51%,全美國的這一比率是21%。所使用的非英語語言中,排前三位的是西班牙語(36.7%)、漢語(16.6%)、其他印歐語言(9.3%)。美國硅谷的這一現象可折射出()A.外來族群的深層矛盾 B.國際協作的日益深化C.知識精英的跨國流動 D.移民文化的單向認同【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美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從硅谷地區的人員構成來看,外來移民占到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他們作為移民中的“知識精英”對硅谷地區成為全球科技創新和高科技產業中心發揮了重要作用,C項正確;外來族群的矛盾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A項;國際分工的深化不是硅谷作為全球高科技產業中心的成因,排除B項;移民文化的單向認同不是現代移民文化的顯著特征,也不是硅谷崛起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10.1900年,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為:英國19%,美國12%,德國13%,法國9%。這一時期亞非國家的原料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制成品的國際貿易額均出現均衡發展的趨勢,從1870年至1913年這兩類商品的貿易額都增加了兩倍多。這說明()A.工業發達國家占據多數市場份額 B.商品生產者和文化傳播者逐漸融合C.亞非國家在國際分工中漸趨重要 D.國家間經濟往來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70年至1913年(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后,工業化大生產使歐美國家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逐漸形成。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原料和工業制成品的世界貿易額均衡發展,貿易額也在增加,反映出歐美國家和其他國家在世界貿易中,依賴程度逐漸加深,D項正確;工業發達的歐美國家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這一說法片面,排除A項;文化傳播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亞非被殖民國家在國際貿易分工中依然處于被動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11.盛唐時期,茶文化傳入日本,并衍生出茶道。后來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不僅在茶道精神上做文章,對于茶道儀式和茶室的改進方面,也處處體現著茶道的精神理念。其秉行的“和”“敬”“清”“寂”理念一直延續至今,并影響著現代日本茶道的發展。據此可知,日本茶道的發展()A.彰顯了外來文化的本土化 B.體現出儒家文化的全面擴展C.屬于商品流動的必然結果 D.反映出生活習慣的巨大變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日本)。根據材料“盛唐時期,茶文化傳入日本,并衍生出茶道”“對于茶道儀式和茶室的改進方面”“其秉行的‘和’‘敬’‘清’‘寂’理念一直延續至今,并影響著現代茶道的發展”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茶道的發展彰顯了外來文化在本國的本土化發展,A項正確;儒家文化的全面擴展僅從材料無法判斷,排除B項;屬于商品流動的必然結果該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D項夸大了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12.據史料記載,蒙古西征在攻陷城池中將有技能的人掠至中國,并設置了專門機構來組織其從事生產,元朝設有諸色人匠總管府。同時,阿拉伯人接觸到了蒙古火藥的威力并加以改造,在其與歐洲基督教國家的戰爭中大顯神威。據此可知,蒙古西征()A.引發了大規模人口流動 B.體現了生產分工的細化C.推動了實用技術的交流 D.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革新【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蒙古、元朝(中國)。根據材料“在攻陷城池中將有技能的人掠至中國”“設有諸色人匠總管府”“阿拉伯人接觸到了蒙古火藥的威力并加以改造,在其與歐洲基督教國家戰爭中大顯神威”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蒙古西征在客觀上促進了實用技術的交流,C項正確。“大規模人口流動”材料并未反映,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東西方的技術交流,排除A項;“生產分工的細化”表現在生產領域,材料并未體現相關內容,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蒙古西征帶來的東西方的技術交流,并未體現火藥在歐洲的傳播促進的社會變革,排除D項。故選C項。13.法國革命時期,拿破侖同歐洲大陸的君主作戰,使帝國的版圖以歐洲為中心,輻射亞平寧半島、萊茵邦聯、東歐等區域。他力爭以征服與占領讓歐洲的君主國接受革命的某些理念,由“法國化”而實現“自由化”。據此可推知,拿破侖試圖通過戰爭()A.增強歐洲的民族意識 B.促進歐洲統一的實現C.重構歐洲文化的內核 D.引起歐洲各國的反抗【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試圖以征服與占領讓歐洲的君主國接受革命的某些理念,隨著龐大帝國的建立,法國資產階級的革命成果也向這些地方傳播,促使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C項正確;拿破侖戰爭試圖通過武力的方式讓歐洲君主國接受“自由化”的理念,即向歐洲君主國傳播自由、平等的思想,“增強歐洲的民族意識”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歐洲實現統一”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體現拿破侖通過武力的方式傳播自由思想,未體現歐洲各國反抗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14.如圖為1954年印度尼西亞《青年報》上的一幅漫畫。該漫畫體現了()A.亞洲民族民主運動已進入新高潮 B.新興國家對其發展的擔憂C.武裝起義是國家獨立的主要手段 D.被殖民國家革命任務改變【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4年(印尼)。根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印度尼西亞在經過3個半世紀的荷蘭殖民和3年半的日本占領,最終在1945年宣布獨立,但是政府中卻出現了腐敗的現象,該漫畫意在說明新興國家在獨立后對其發展的擔憂,B項正確;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排除A項;武裝起義是國家獨立的主要手段、被殖民國家革命任務改變,在材料中沒有描述,排除CD兩項。故選B項。15.中世紀大學中重要的組織機構是學院,按學科劃分一般有四個學院,即文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和神學院,其中,文學院是一種預備性質的機構,為進入其他三個學院做準備,神學院則是地位最高的學院。這說明中世紀()A.歐洲實現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B.新式教育解放了民眾的思想C.大學教育滲透了神學的性質 D.西歐的大學延續了古典思想【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最主要的特點是學校為教會所控制,因而“神學院則是地位最高的學院”,僧侶們獲得了知識的壟斷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滲透了神學的性質,C項正確;材料所說的中世紀的大學,并沒有實現高等教育的普及,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到解放民眾思想和延續古典思想,排除B、D兩項。故選C項。16.法國于1887年通過了第一部歷史建筑保護法,首次規定保護文物建筑是公共事業。1900年,英國對《古跡保護法》進行修訂,從古跡遺址擴大到宅邸、農舍、橋梁等有歷史意義的建筑物。1972年,《世界遺產公約》規定:“凡公約締約國均可要求對該國領土內組成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或自然遺產之財產給予國際援助。”據此可知()A.國際社會傾向于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B.世界各國意識到文化遺產的普遍價值C.政府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占據主導地位D.以國際援助為主的遺產保護體系確立【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西方)。根據材料“首次規定保護文物建筑是公共事業”“對《古跡保護法》進行修訂,從古跡遺址擴大到宅邸、農舍、橋梁等有歷史意義的建筑物”“凡公約締約國均可要求對該國領土內組成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或自然遺產之財產給予國際援助”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文化遺產保護中政府占據主導地位,C項正確;材料并未刻意突出國際社會對于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排除A項;各國意識到文化遺產的普遍價值,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只是表明通過訂立公約對遺產進行保護,但并不說明遺產保護體系就此確立,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6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記》曰“沿樓船,高十余丈,旗幟加其上,甚壯”隋唐時期,部分人對海洋的潮汐運動規律認識有了理性上的提高;宋元時期已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運用,羅盤導航、天文定位以及航跡推算,使跨洋航海的宏愿與構想得以實現。15世紀的明初,開始了歷時28年的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處于巔峰時期的表征,途經多國,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占據絕對的領先地位。鄭和下西洋繪有20頁航海地圖,是中國航海技術與實力的具體體現。——摘編自何國衛《論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技術基礎》材料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擴展國際合作空間,緩解中國與各國海上與地緣矛盾的重要戰略舉措。近年來,中國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中國在伊朗、沙特、伊拉克等國投資了大量油田和石油煉化廠。同時,西亞、北非的部分國家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基礎建設方面存在一定合作空間。南亞作為“一帶一路”的交匯地帶,中國可以為南亞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南亞國家的能源、剩余勞動力等比較優勢也得到充分發揮。但眾所周知,西亞、北非地區可謂是全球政治局勢最為復雜、政治風險最為突出的地區之一、中國與西亞、北非地理位置間隔較遠,有些國家交通設施仍不成形,存在極大的金融風險。由于南亞地區各國關系并不和諧,地域沖突、歷史積怨等問題錯綜復雜,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中國想要連通鐵路、公路、通信網絡等設施具有很大挑戰。——摘編自毛立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機遇與挑戰試析》(1)根據材料一、分析中國古代開展“海上絲綢之路”所具備的條件,并理解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處于巔峰時期的表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機遇與挑戰。(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和現代“絲綢之路”的共同核心精神。【答案】(1)條件: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的發達;統治者的支持;航海知識的豐富;中國古代物產的豐富。(任答兩點即可)理解:鄭和下西洋是當時世界上航海距離最遠、歷時最長,途經國家最多的海上航行;鄭和下西洋在當時是規模最大、人數最多、船舶種類較為齊全的船隊;鄭和下西洋所描繪的途經地區的航海圖豐富了世界地圖學地理學并擴展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在世界航海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言之有理即可)(2)機遇:絲路經濟帶能源豐富;基礎建設合作空間巨大;貿易間具有互補可能。挑戰:絲路經濟帶有些地區政治局勢復雜;中國與西亞、北非地理位置較遠。(各答一點即可)(3)共同核心精神:走出去,交流溝通、共贏。【解析】【小問1】本題第一問是材料分析題之背景類題,時空是中國古代。條件:根據材料“沿樓船,高十余丈,旗幟加其上,甚壯”可知,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的發達;根據材料“隋唐時期,部分人對海洋的潮汐運動規律認識有了理性上的提高,宋元時期已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運用,羅盤導航、天文定位以及航跡推算”可知,航海知識的豐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統治者為了耀兵異域,展示天朝國威,支持航海事業的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物產的豐富。本題第二問是材料分析題之影響類題,時空是明朝(中國)。理解:根據材料“開始了歷時28年的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處于巔峰時期的表征,途經多國,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占據絕對的領先地位”可知,鄭和下西洋是當時世界上航海距離最遠、歷時最長,途經國家最多的海上航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在當時是規模最大、人數最多、船舶種類較為齊全的船隊;根據材料“鄭和下西洋繪有20頁航海地圖,是中國航海技術與實力的具體體現”可知,鄭和下西洋所描繪的途經地區的航海圖豐富了世界地圖學地理學并擴展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在世界航海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問2】本題是材料分析題之特點類題,時空是現代的中國。機遇:根據材料“中國在伊朗、沙特、伊拉克等國投資了大量油田和石油煉化廠”可知,絲路經濟帶能源豐富;根據材料“西亞、北非的部分國家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基礎建設方面存在一定合作空間”可知,基礎建設合作空間巨大;根據材料“中國可以為南亞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南亞國家的能源、剩余勞動力等比較優勢也得到充分發揮”可知,貿易間具有互補可能。挑戰:根據材料“西亞、北非地區可謂是全球政治局勢最為復雜、政治風險最為突出的地區之一”可知,絲路經濟帶有些地區政治局勢復雜;根據材料“中國與西亞、北非地理位置間隔較遠,有些國家交通設施仍不成形,存在極大的金融風險”可知,中國與西亞、北非地理位置較遠,交通設施不完備。【小問3】本題是材料分析題之特點類題,時空是現代的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絲路精神,根植于歷史,面向未來;源于中國,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絲路精神是億萬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精神財富,亦是人類文明史上熠熠奪目的寶貴遺產。絲綢之路作為人文社會的交往平臺,多民族、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在長期交往過程中各個國家之間形成了“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的絲路精神。這也是現代國際社會交往的最基本原則之一,是塑造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必然要求。因此絲綢之路精神的核心是和平合作、走出去、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全面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需要從哲學的高度認識其思想基礎和內在邏輯。“連續性”是“不變”,“創新性”是“變”,統一性是“一”,“包容性”是“多”。連續性與統一性、創新性與包容性是相輔相成的,有連續性才有統一性,有包容性才有創新性。和平性可以看作是中華文明的總體特性。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既有其相對穩定的價值系統,又在開放包容中不斷吸收、融合外來文明,從而能夠保持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推進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處理好“不變”與“變”、“一”與“多”的辯證關系,詮釋好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特征,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新時代進程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摘編自汪家琪翟奎鳳《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哲學基礎和內在邏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華文明突出特征”之間的關聯,自擬一個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邏輯清晰)【答案】示例:論題: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呈現連續性與創新性的統一、闡述: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仁政”、民本、憂患意識、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提出了“仁”的哲學理念;孟子在其基礎上,將之發展為“仁政”的政治構想;董仲舒新儒學則進一步充實并發展了“仁政”的理論。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并不是簡單的繼承,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與時俱進、發展創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論、君權神授;宋明理學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學化;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包含了經世致用等符合時代的新思想。出現這樣特點的主要原因是中國自古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具有連續性;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并不斷發展完善,迎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政治開明、風氣開放使中華傳統文化兼收并蓄;農耕經濟占主導;先進人物的不斷探索。這一特點既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文明的連續,又促進了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兼收并蓄,不斷突破自我,呈現連續性與創新性的統一、(“示例”僅作為參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賦分)【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首先,閱讀材料,擬定論題,根據材料“連續性與統一性、創新性與包容性是相輔相成的,有連續性才有統一性,有包容性才有創新性”可知擬定論題為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呈現連續性與創新性的統一。其次,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相關史實,從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續性與創新性分別分析闡述,比如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仁政”、民本、憂患意識、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提出了“仁”的哲學理念;孟子在其基礎上,將之發展為“仁政”的政治構想;董仲舒新儒學則進一步充實并發展了“仁政”的理論。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并不是簡單的繼承,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與時俱進、發展創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論、君權神授;宋明理學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學化;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包含了經世致用等符合時代的新思想。出現這樣特點的主要原因是中國自古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具有連續性;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并不斷發展完善,迎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政治開明、風氣開放使中華傳統文化兼收并蓄;農耕經濟占主導;先進人物的不斷探索。這一特點既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文明的連續,又促進了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最后,總結歸納,完成表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正如歷史學家所說:“移民洪流是美國歷史的中心主題。”內戰后的半個多世紀,約有3300萬移民登上美國海岸,涌向西部富饒的草原各地,把許多城市變成了世界性的大蜂房。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和西部大開發為大規模外來移民來美尋找發展機會,也給國內人口的地區遷移提供了前提條件。移民直接參與了美國城市的興建,甚至直接創建了移民城市,美國城市數量爆炸式增長。外來移民及國內遷徙到城市和西部的人們,既是美國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又是消費者,他們在為美國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美國消費市場的擴張,對后世美國各方面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摘編自許國林《外來移民和國內人口遷移對內戰后美國社會經濟的影響》材料二二戰后,加拿大接受了聯合國對于難民的定義,并逐漸對難民政策做出調整。加拿大在美國的帶領下,大量地接受了來自烏克蘭、匈牙利等國的難民,目的是打擊和遏制共產主義。20世紀70年代,信奉自由主義的精英在制定相關難民政策時會更加寬容,加拿大政府接收了來自東歐、北非和中東等地區的大量難民。至今加拿大境內的猶太人仍有37.5萬左右,這離不開猶太裔族群對政府施加的影響。難民政策的制定也離不開國家安全利益的維護,二戰后近四十年內加拿大經濟快速發展,為此權衡各種國家利益的得失,逐漸形成了較為寬容、開放的難民政策。這樣的難民政策對提升國家形象具有促進作用,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也關乎國家利益。——摘編自史彩雯《二戰后加拿大難民政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內戰后外來移民和國內人口遷移對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影響二戰后加拿大難民政策的主要因素。【答案】(1)作用: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促進了美國西部大開發;推進了美國城市化進程;促進了第三產業如交通運輸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任答三點即可)(2)主要因素:服務于冷戰的需要;維護國家利益的需要;國家間組織的推動;國際關系的限制;統治精英主導;彰顯人道主義和提升國家形象的需要。(任答三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的美國。根據材料“內戰后的半個多世紀,約有3300萬移民登上美國海岸,涌向西部富饒的草原各地,把許多城市變成了世界性的大蜂房”可知作用是促進了美國西部大開發;根據材料“移民直接參與了美國城市的興建,甚至直接創建了移民城市,美國城市數量爆炸式增長”可知作用是推進了美國城市化進程;根據材料“外來移民及國內遷徙到城市和西部的人們,既是美國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又是消費者,他們在為美國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美國消費市場的擴張”可知作用是促進了第三產業如交通運輸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從勞動力角度分析作用是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的加拿大。根據材料“加拿大在美國的帶領下,大量地接受了來自烏克蘭、匈牙利等國的難民,目的是打擊和遏制共產主義”可知因素是服務于冷戰的需要;根據材料“難民政策的制定也離不開國家安全利益的維護”可知因素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需要;根據材料“20世紀70年代,信奉自由主義的精英在制定相關難民政策時會更加寬容”可知因素是統治精英主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