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語用學中的語境1引言
語境是語用學研究的基本要素之一,要研究語用意義就不得不關注語境。通俗地講,語境指語言運作的環(huán)境;作為一個語言學術語,它指與語言使用和理解過程有關的一切環(huán)境。但這個術語從來就沒有明確到底指哪些才屬于與語言使用和理解過程有關的環(huán)境。過去,語境往往指語言語境,即上下文,但這個定義太狹窄了。第2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上下文只是語境的一種,常見于句段、篇章,它可能指詞語與上下句段或篇章之間的意義關系,所以,當代語言學家把上下文看成是linguisticcontext,或稱為co-text(=theactualtextsurroundinganygivenlexicalitem.—MichaelMcCarthy,1991:64)。這樣的語境,分析起來往往是一種靜態(tài)的觀察,不能反映語境的全貎。第3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從語用學的角度看,語境(context)指在語言運作過程中與之有關的語言或非語言成分,是產生話語的環(huán)境(thesituationinwhichthediscourseisproduced.—ibid.)。人們依據(jù)話語產生的環(huán)境,判斷出話語表達的意義。不過,如果把語境中的上下文(co-text)分離出來,不把它看成是語境的組成部分便說語境(context)是產生話語的環(huán)境,那么語境的定義就會不夠全面,話語意義也就不一定能夠準確認知了。第4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有學者之所以主張語境不包括上下文,是因為他們認為上下文只用來分析現(xiàn)成的語段篇章,是形式的、靜態(tài)的。不過他們強調語境與語言行為的過程有關,涉及說話雙方的主觀成分,而不是一種純客觀的環(huán)境。他們認為,由于語境會隨著語言運作的變化而變化,它必然具有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性。第5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可以說,當代語用學對語境的研究有兩個特點:廣泛性動態(tài)性。第6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語境的廣泛性語境的廣泛性,指語境不再局限在語言語境,即上下文。語境是廣泛地與語言意義表述有關的一切因素。如果我們把語言看成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那它必然是在社會的某種環(huán)境中使用。這種與語言運作有關的社會環(huán)境范圍很廣,很復雜。它不但指語言運作的現(xiàn)場,而且要考慮語言運作者雙方的身份、地位、性別、長幼,雙方的語言、文化背景,思想意識及民俗習慣。第7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語境的動態(tài)性所謂語境的動態(tài)性,就是說不能將語境理解為固態(tài)的,不變的。相反,語境是動態(tài)的,因為它主要與言語有關,是隨著話語的變化而變化。語言運作者在語言運作過程中涉及的內容、目的以及這些內容和目的本身都可能出現(xiàn)種種變化。第8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
曾經(jīng)有學者談論語境時,以為語境是一個約束人們運用語言時不可抗拒的“無形的恢恢的網(wǎng)”,認為語言使用者是“語言環(huán)境的奴隸”(錢冠連:1997:76,2002:81)。其實,這個看法過分強調語境的客觀性,把語境固化了。人們?yōu)榱顺晒浑H而使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方式,絕非是屈從于語境,被動地使用那些可以不經(jīng)腦子的、固化了的語言。第9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2.語境研究的歷史
在國外,將語境概念引進語言學的是倫敦功能學派。Malinowski理解的語境是contextofsituation,認為環(huán)境總是和語言互相緊密地糾合在一起,成為理解語言必要的因素。接著,F(xiàn)irth明確地指出context不局限于由語言因素構成的上下文語境,而且包括表示語言和社會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情景語境。第10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后來Halliday理解的語境是他提出來的語域(register),將語境概括為話語的范圍(政治、生活、科技),話語的方式(口頭語、書面語)和話語的風格(地位、關系、身份)。Fishman則補充說,語域是社會情景,受著共同行為規(guī)則(包括時間、地點、身份、主題)的制約。Hymes立足于交際,把語境定義為篇章的形式、內容、背景、參與者、目的、音調、交際手段和風格,從而把話語本身都看成是語境的組成部份。第11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其實即使是轉換生成語法學派,對語境問題也無法回避。Chomsky在分析語義時就強調過語境的重要性,認為非語言因素對語義產生影響,語句離開上下文就無法確定它的真實性條件。他說Hehasarrived中的he就不能靠句法來解決。他又說:有朋友對我說:Todaywasadisaster。如果我知道他今天曾經(jīng)做過一個講座,那我就會明白,他說這句話的意思準是認為講座做得很糟糕了。第12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在國內,修辭學家、語言學家們都談論語境,陳望道稱之為情境,提出具體環(huán)境的6種因素影響著修辭:何故(說寫的目的),何事(說寫的事項),何人(說寫者與聽讀者的關系),何地(說寫者所處的地方),何時(說寫者所處時間),何如(如何說寫)。第13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王德春很早就提出語境就是“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即言語環(huán)境,而不能稱為語言環(huán)境,從而指出了語境的動態(tài)性。他更進一步認為,“語境就是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等客觀因素和使用語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職業(yè)、修養(yǎng)、處境、心情等主觀因素所構成的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修辭學探索》1983:64)。第14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張志公談論兩種語境:一種從較小的范圍看,指對語義影響最直接的、說話和聽話時的場合和前言后語;而另一種則是大至一個時代,社會的性質和特點,小至交際雙方個人的情況(文化修養(yǎng)、知識水平、生活經(jīng)驗、語言風格和方言基礎等)也是一種語境。他最后總結出“現(xiàn)實語境”、“時代社會語境”和“個人語境”三大類。第15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當然,國內其他學者談論語境的還有很多,1992年我國出版了《語境研究論文集》,收集了我國及海外華裔學者撰寫的有關語境研究的論文,開創(chuàng)了語境專題研究的先河,在語言學界產生較大的影響。然而,作者們論述的重點盡管不同,但大都是描述性的,離不開傳統(tǒng)觀點的框架。至今,語境研究始終是語言研究中的一個弱項。第16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3.語境研究近況近年來,語言學界,特別是語用學界和認知語言學界,對語境的研究不斷升溫。語用學是研究意義的,但它研究的意義往往與語境有關,兩者的關系極其密切。認知語言學中有很重要的一個研究面,就是探索語言的理解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就必然會展開對語境的研究。第17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語用學家們重視從語境的角度研究語用學。他們認為,語用學是研究語境意義的學問(Yule,1996:3);語用學研究話語如何在情景中獲得意義(Leech,1983:13);語用學研究如何利用語境來推斷出意義(Fasold,1993:119);語用學研究由社會語境確定的人類使用語言的條件(Mey,1993:42)。
第18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關聯(lián)理論認為,動態(tài)的語境有助于獲取事物認知的最佳關聯(lián),從而在交際過程中只須付出較少的努力就能推算出最大的認知效果。順應論則認為語言使用過程中選擇語言必須要與語境順應;語境是在交際中動態(tài)生成的。語境有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前者包括語言使用者(utterer-interpreter)、心理世界(mentalworld)、社交世界(socialworld)和物理世界(physicalworld)等因素;后者則是我們通常說的上下文,包括篇內銜接(cohesion)、篇際制約(intertextuality)和線性序列(sequencing)。第19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去年年底日本語用學會召開了第10屆年會,與會學者們的興趣就集中在認知和語境,話語和語境、社會和語境等論題上。幾位語言學家關于語境研究的發(fā)言正好反映了語境研究的最新進展,下面我們以此為線索做點介紹。第20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3.1社會認知語境觀vanDijk在題為“TextandContextRevisited:ThirtyYearsLater”的發(fā)言中,回顧了過去幾十年語境學研究的進程。他指出,話語研究和語用學作為語言學的兩個新興領域,過去主要關注的是語篇和話語的結構和策略,而忽略了對語境的研究。在現(xiàn)有的研究中,人們又常有一種根本的誤解,以為各種社會因素(如性別、年齡等)直接導致了語言使用的變異,以為處于相同社會條件中的人會以相同方式來講話。這種客觀主義語境觀隱含一種無端的決定論,會給人以誤導,因為事實上男性講話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年人講話也不只限于一種風格。第21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vanDijk認為,在社會結構和話語之間尚有一個環(huán)節(jié),那就是語境。這種語境不是客觀的事物,而是一種主觀的認識,是交談者在交際過程中建構出來的。交際者根據(jù)具體情境中的相關特征來建構語境,表現(xiàn)為場景記憶(episodicmemory)中的語境模型。第22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例如,男人可以同時具備父親、丈夫等身份。當父親與兒子交流時,他的父親的身份特征才是相關的,而作為丈夫的身份特征則會因語境不相關而隱藏起來。據(jù)此,vanDijk提出了社會認知說(socio-cognitivetheoryofcontext),認為語境會因人而異,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是關于交際環(huán)境的心理建構。第23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Mey曾經(jīng)舉過這樣的例子,它正好說明語境是一種交際環(huán)境產生的心理建構:A:Wouldyoulikeapieceofapplecake?B:Haveyougotsome?
這是兩個日本秘書在辦公室小休時對話的英譯。這段對話涉及到交際環(huán)境的心理及說話人的語用用意問題。第24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
B的反問在日本人看來很正常(你有嗎?有就給我嘗嘗吧!)然而Mey認為英美人或丹麥人卻會認為B的問話是多余的。在他們看來,A的問話已經(jīng)構建了“我有蘋果餡餅”這個語境了,因而立即明白A的用意,只要回應“要”還是“不要”就行。第25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我曾從文化因素的角度引用過Mey的另一個例子,現(xiàn)在根據(jù)vanDijk的觀點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語境所揭示的交際環(huán)境產生的心理:Tourist:Isthereatoiletaroundhere?Attendant:Youwanttouse?Tourist:(somewhatastonished):SureIdo.Attendant:Godownthesteps.第26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
這是一位研究東方建筑的西方學者來到日本,甫下飛機與接待人員的一段對話。按西方的交際環(huán)境心理,第2話輪的應答是唐突無禮的,更麻煩的是接待人員根本不知道那位學者是想見識“東洋式”廁所的用意,最后的話輪所表達的是那位接待人員熱情地把這位學者帶到機場負一層的“西方風格”的廁所去了。第27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的心理模型(mentalmodels)和情景模型(situationmodels),vanDijk認為,語境正是在交際過程中產生的主觀心理模型。隨著交際的進行,由于交際目標、交際環(huán)境、背景知識或認知記憶(epistemicmemory)、身份選擇等的變化,語境也會不斷發(fā)生變化,因而具有動態(tài)性。人們在交際中之所以會產生誤解,正是因為雙方建構的心理模型發(fā)生了偏差。下面這個相聲片段表明,如果不了解文革年代干部受到過的傷害,下面這段對話恐怕就不會聯(lián)想到“坐牢”和“上吊”了:
第28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甲:老金同志,你什么時候出來的?乙:從哪兒出來啊?甲:出來重新參加工作呀。乙:嚇我一跳。七七年……那你們站長呢?甲:別提了,逼的沒辦法上調了。乙:哎呀,就這樣上吊,死得可太冤了!甲:什么呀,上邊來個人把他調走了。乙:啊,調工作了!第29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語境不僅影響了我們說什么,更重要的是影響我們如何去說。以自行車失竊一事為例,向朋友講述與向警察講述是不一樣的,因為兩種行為涉及不同的情景模型。vanDijk認為,情景模型由簡單的圖式(schema)或有限的常規(guī)范疇構成。這些范疇可以切分為交際情景,包括:場景(setting)(交際的時間、空間等因素)參與者(participants)(交際雙方的各種因素)、意圖(intention)(背景)知識(knowledge)等。第30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這些范疇控制著話語的產生和理解。在vanDijk看來,情景模型可以解釋言語行為的得體條件、話語體裁和語域,以及因語言使用情景變化而產生的特征。錯用情景模型會導致語用失誤。例如下面的例子,靜態(tài)語境觀會認為它并無不妥,但當它納入動態(tài)的交際情景模型,得出的效果就不一定是正面的了:第31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Areyouwritingalettertoyourwife?--Yes,Iam.--Howoftendoyouwritetoyourwife?--Onceaweek.這段對話只適用于課堂上操練句型,一旦放入交際情景模型,就會認為提問人無禮,甚至別有用心。第32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Excuseme,wouldyoumindtakingmetotheairport?這句話禮貌得體,可是用它來向出租車司機招手叫停后提出的請求,就未免太做作了。這里的交際情景模型只要求簡單的Airport,please,既禮貌得體,也不失身份。再如前面舉過的日本秘書之間的對話,以及西方學者被帶到機場洗手間的例子,都可以證明交際情景模型必須恰當?shù)闹匾5?3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vanDijk的語境觀從心理認知的角度說明了語境的動態(tài)性,認為語境不等于是客觀的語言環(huán)境,也不是客觀的事物,而是大腦的產物,是一種主觀的認識(vanDijk,2007);交際中的語境是在交際雙方的話語中設想出來的,這個設想的語境可能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一致,也可能是隨著話題展開而在大腦中不斷形成新的語境。這些觀點都是很有啟發(fā)意義的。不過,vanDijk所認為的語境并不包括上下文(co-text或linguisticcontext)。另一方面,他的語境觀也還只是停留在探討階段,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下面我們再介紹另一位語用學家的語境觀。第34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3.2
動態(tài)語境觀
這是我們熟悉的語用學家JefVerschueren提出的語境理論。如果說vanDijk強調語境的社會認知成分,則Verschueren卻突出語境的動態(tài)性。我們在前面提到,當代語用學認為語境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的。話語的運作不受制于預先設定的語境,相反,語境是在話語的運作過程中隨話題和說話人角色的變換而不斷變化。Verschueren(2007a,2007b)最近在日本語用學會第10屆年會上的講演中,從順應論角度探討了語境與語言結構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第35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他認為人們經(jīng)常把語境與意義聯(lián)系在一起去討論語境如何影響意義的解讀,卻很少探究語境與語言結構之間的關系,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疏忽。作為順應的對象,結構指話語選擇來表達意義的語言組織形式的綜合體,它包括語言、語碼、語體、語篇、語段、語句、詞組、詞匯等的組合。作為順應的相關因素,語境指的是交際事件的各種因素組合,涉及語言使用者、客觀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語言的上下文等,由交際雙方視線所及來確定。這就是說,語境是由語言使用者在交際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事先確定的。第36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同vanDijk認識不完全一致的地方是,Verschueren認為上下文在話語中出現(xiàn)時也應該算是語境的一部分。語境和語言結構的運用,按順應論的觀點,是有密切關系的。兩者之間存在本體論意義和認識論意義上的聯(lián)系。第37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從本體論角度看,語境一俟變化,語言結構形式所表達的意義也會發(fā)生變化,語言結構形式的變化也必然會引起語境內容的變化;從認識論角度看,交際雙方在言語互動的過程中,他們的語言表達方式反映出他們對語境因素的認知,同所謂“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一樣。例如Verschueren在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一書中舉的例子:Customer:Isthisnon-smoking?Waitress:Youcanuseitasnon-smoking.Customer(sitsdown):Thanks.第38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這是咖啡廳里女服務員與顧客的對話。這時的語境狀況前后變化如下:1)客觀環(huán)境:咖啡廳辟有吸煙區(qū)和非吸煙區(qū);2)顧客通過詢問提出請求:他不抽煙,希望安排在非吸煙區(qū);3)與通常的情況相反,這個咖啡廳沒有專門設置非吸煙區(qū);4)如果把顧客的言語行為只看成是詢問,女服務員可以作出否定的回應:I’msorry;wedon’thaveanon-smokingsection,從而讓顧客到別的地方;第39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5)但她從顧客的詢問中了解到顧客是非吸煙人士,希望能在非吸煙區(qū)里安排一個座位。由于咖啡廳沒有非吸煙區(qū),聰明的女服務員為留住顧客,直接把詢問看成是請求,使用了use…as…結構,在吸煙區(qū)騰出位置給這位顧客,從而改變了整個客觀的環(huán)境。6)最后,在女服務員的靈活安排下,顧客的愿望得到滿足,于是對服務員表示了感謝。第40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下面的這個例子也同樣說明了這樣的問題:
Woman:[gesticulating]Pause…pause.
[pointingatwatch]Howlong?JV:[slowlyarticulating]Tenminutes.[holdingbothhandsup,fingersstretched]Ten.第41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這也是Verschueren在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一書中用過的例子:布達佩斯音樂廳在幕間休息時,一位美藉女士以為正用荷蘭語交談的JV夫婦并不擅長英語,但她又想向他們打聽幕間休息多少時間,于是用了簡單的“結巴英語”詢問JV。而JV也以為對方是只懂幾個簡單英語單詞的當?shù)厝耍簿鸵酝瑯泳徛陌l(fā)音加手勢來回答了她的詢問。后來當JV發(fā)覺那位女士改用流利的德克薩斯英語同她丈夫交談時才不禁說出Oh,you’reAmerican!第42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談話雙方這種相互順應現(xiàn)象說明:精通英語的雙方受限于當時各自的認知語境(都以為對方不諳英語),用了特殊的語言形式--“單個詞語+手勢”的“結巴英語”來交流。此時,語言形式的變化引致語境的變化:雙方在言語互動過程中,語言的表達方式反映出交際者對語境因素的認知。到后來,當相互知道都能操流利英語時,他們所用的語言形式自然有所改變,而語境也隨之不同了。
第43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在交際雙方進行言語互動過程中,語言結構資源的使用可以反映交際者對語境因素的考慮情況。交際雙方的視線確定哪些相關因素構成語境。交際者對語境的選擇會在語言結構選擇上留下痕跡,反映了交際者對語境與語言結構之間關系的認識。第44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與vanDijk的認識不太一樣的是,Verschueren認為不能將語境與語篇(上下文)割裂開來,語篇本身是語境的一部分:話語一旦產出,它就成為語境的一部分了。第45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Verschueren的動態(tài)語境觀中很重要的一個認識是:話語不存在于預先確定的語境之中,相反,話語可以創(chuàng)造自己的語境(Discoursedoesn’texistsinapre-setcontext,butitcancreateitsowncontext)。人們根據(jù)他們交談時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語境,以恰當?shù)恼Z言結構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同時通過語境和語言結構去理解別人表達的思想。第46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Verschueren強調,在研究語言使用時,語境和結構不能被看作是分離的實體,而必須牢記它們之間的上述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能夠使我們即使面對互動的、動態(tài)的意義生成過程,也能采用實證研究方法評估語境各種因素的相關性,而不必依賴單純的主觀臆測。第47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Verschueren的動態(tài)語境觀主要從順應論角度探討了語境與語言結構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語用學是一門關于語言使用的跨學科(涉及認知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化研究)的科學。語言使用過程是意義生成的(互動)過程,呈現(xiàn)為語境和語言結構在表達和理解方面所作的選擇,這些選擇是可變的、多樣的(變異性),是通過協(xié)商的方式作出的(商討性),與交際需求相互順應的(順應性),而且是依賴人們對話語事件作出的自我反應來決定的(元語用意識)。第48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副題:語用學研究的新視野—日本語用學會第10屆年會論題的啟示第49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日本語用學會第10屆年會于2007年12月8、9號在日本大阪關西外大召開。大會安排了三場主旨發(fā)言,分別是國際著名學者、語篇分析專家、現(xiàn)任教于西班牙的TeunvanDijk教授做的題為“TextandContextRevisited:ThirtyYearsLater”的報告;國際語用學協(xié)會秘書長、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大學JefVerschueren所做的題為“ContextandStructureinaTheoryofPragmatics”的報告;本人做了題為“OnMemesandMemeticsinLanguage”的報告。第50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此外,大會還安排了三位學者—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池上嘉彥(YoshihikoIkegami),現(xiàn)任IPrA主席、日本女子大學教授井出祥子(SachikoIde)和做過主旨發(fā)言的Verschueren教授就當前語用學研究的新視野作了重點發(fā)言。這些講演涉及今后語用學研究的前景,內容充滿了新意。在這里,除了先前已經(jīng)重點談到的有關語用學中的語境之外,對他們涉及的其他論題也做一些簡要介紹。第51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1.語用學與認知語言學的融合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昭和女子大學教授池上嘉彥(YoshihikoIkegami)作了一個語用學、符號學和認知語言學三方關系的專題講演。他指出,語用學與認知語言學都先后改變了人們對“意義”的認識方式,它們不采用實體或情景的語義特征來界定“意義”,而是根據(jù)說話人或認知主體理解實體或情景的方式來解釋“意義”。如此一來,“意義”涉及“說話人”、“符號”、“指稱對象”的三元關系而不是“符號”、“指稱對象”之間的二元關系。語言學中這種看待“意義”的方式與現(xiàn)代生物符號學(biosemiotics)對“意義”的解讀是一致的。第52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池上(Ikegami)認為“意義”的發(fā)展經(jīng)過三個階段:1)“主體”階段--“意義”起初是個人的認識,由說話人直接感知或體驗的;2)主體互動階段--通過觀察交流別人談話中的“意義”,加上自身與他人的相互移情,說話人之間在互動過程中對“意義”取得越來越多的共識;3)客體階段--最后取得共識的“意義”在語言中確立為社交規(guī)約,為社區(qū)成員所使用。第53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當“意義”發(fā)展到客體階段時,它就只成為指稱的對象了,但池上認為“意義”一開始是與語言使用者聯(lián)系的,不純是與指稱對象聯(lián)系;即“意義”有強烈的主體性和說話人的導向性,而這些“意義”的屬性在語用學和認知語言學中得到了證實和肯定。池上認為,語用學與認知語言學之間不僅存在許多一致的看法,而且從不同側面揭示語言的發(fā)展和解讀語言使用的意義。日本同行這個“語用學與認知語言學相融合”的觀點對拓寬語用學研究視野具有深刻的意義,值得我們予以高度的關注。第54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2.語用學研究的本土化意識國際語用學會(IPrA)現(xiàn)任主席、日本女子大學井出祥子(SachikoIde)教授以“解放語用學—關于全球社區(qū)普遍性的探討”(Emancipatorypragmatics--Explorationsonuniversalsfortheglobalcommunity
)為題指出語用學研究今后應有的新方向。她強調,單向性的學術爭論應轉變?yōu)槎嘞蛐誀幷摗.敶Z用學起源于西方,并在全世界傳播,但它很少從世界其他地區(qū)獲得足以充實這個學科的養(yǎng)分。井出說,盡管我們承認西方所作的貢獻,但語用學家們向世界其他地區(qū)學習的時機必然到來,而且已經(jīng)到來。這些地區(qū)的人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傳統(tǒng),向這些地區(qū)的人們學習,可以更好地了解人類言語交際實踐的復雜性。第55頁,共62頁,星期六,2024年,5月井出指出,目前語用學的研究框架只限于西方已建立的那些理論,這些理論被廣泛地用來解讀來自其他地區(qū)的文化和語言。表面上看,這有助于在“全球范圍的學術市場”內人們有統(tǒng)一的理解,但是,它也可能會使人忽視了那些非西方的文化背景,忽視了那些操非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篷布帳篷設計原理考核試卷
- 礦產勘查安全生產與事故預防考核試卷
- 抗凝劑皮下注射技術臨床實踐指南(2024版)解讀
- 臨床常見管道的護理 4
- 7-9 數(shù)字系統(tǒng)設計實例3-數(shù)字乘法器處理器設計
- 二年級數(shù)學表內乘法口算練習共800道
- 四川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工程圖學(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2025屆初三下學期第四次周練英語試題含答案
- 山東省寧陽一中2025屆學業(yè)水平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
-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yè)學院《病原微生物免疫與健康》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口腔門診總經(jīng)理崗位職責
- 土方場地平整合同
- 人教版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中段檢測訓練卷
- 人工智能設計倫理(浙江大學)知到智慧樹章節(jié)答案
- 2024年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中考語文二模試卷
- 2024-2030年中國街舞培訓行業(yè)競爭格局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
- 06 H5主流制作工具-易企秀
- 高中數(shù)學集合練習題160題-包含所有題型-附答案
- 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Python)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
-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方案
- 期中 (試題) -2024-2025學年人教精通版(2024)英語三年級上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