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歷史第6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質量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1頁
適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歷史第6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質量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2頁
適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歷史第6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質量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3頁
適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歷史第6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質量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4頁
適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歷史第6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質量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單元質量檢測第Ⅰ卷(選擇題共45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2024·江西重點校聯考)漢初,在中心和地方都設有管理戶籍的專職官員。戶口依次登記縣、里、爵、名、年庚,前面還標注有現任身份。同時,朝廷還要求全國各地每年八月都要進行“案戶比民”,即百姓在每年八月都必需到縣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驗,閱其貌以驗老小之實。漢初的這些舉措意在(C)A.限制人口流淌 B.保證賦役征派C.完善戶籍制度 D.維持地方治安解析:結合所學學問,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漢代在每年八月實行戶口調查,“閱其貌以驗老小之實”,這有利于增加政府對轄區民眾的了解,從而使政府更精準地駕馭民力,完善戶籍制度,C項正確;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而不是限制人口流淌,解除A項;材料只涉及戶口調查,沒有涉及賦稅制度,無法說明這一舉措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解除B項;材料中提到了地方,也提到了中心,故該制度不僅僅是維持地方治安,解除D項。故選C項。2.(2024·河北五個一名校聯盟)東晉的戶籍檔案登記內容日益豐富,戶籍檔案保管機構也由基層鄉里上移至縣級行政機構。對這一變更說明合理的是(C)A.江南開發促使賦稅制度調整B.人口流淌導致戶籍管理失控C.科技進步助力社會治理D.社會動蕩催生皇權強化解析:依據材料信息“東晉的戶籍檔案登記內容日益豐富,戶籍檔案保管機構也由基層鄉里上移至縣級行政機構”并結合所學可知,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使得廉價、靈活的紙張得以推廣,推動了戶籍檔案登記內容的豐富,且由于靈活,便于運輸,戶籍檔案保管機構也由基層鄉里上移至縣級行政機構,可見科技進步助力社會治理,為加強基層治理供應技術條件,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賦稅制度的調整,解除A項;“失控”的表述過于確定,且不符合材料信息,解除B項;材料未體現皇權強化的內容,解除D項。故選C項。3.(2024·安徽池州市貴池期中)東晉大司馬桓溫執政時,于興寧二年三月庚戌日行土斷法,他把僑州郡縣流民編戶入冊,一起納稅,史稱“庚戌土斷”,土斷之后,國家限制的人口大量增加,土地稅收也增多了。據此可知,土斷制度(A)A.強化了政府對基層的限制B.推動門閥政治的形成C.解決了土地兼并問題D.消退了國家與世族的沖突解析:據材料“僑州郡縣流民編戶入冊,一起納稅”“土斷之后,國家限制的人口大量增加”并結合所學,土斷的主要內容是劃定州、郡、縣領域,居民按實際居住地編定戶籍,據此可以得出土斷制度強化了政府對基層的限制,A項正確;“庚戌土斷”與門閥政治的形成無干脆關系,解除B項;“庚戌土斷”主要是戶籍的調整,不能解決土地兼并問題,解除C項;D項表述過于確定且史實錯誤,解除D項。故選A項。4.(2024·廣東大灣)唐前期,里正負責造簿帳,“掌按比戶口,收手實,造籍書”,未見有“鄉書手”一職。北宋初年,鄉書手成為里正下屬專業的簿籍文書管理人員,參加推排戶等、編造五等丁產簿,及至南宋,一些鄉書手已上升成為縣吏。這一變更有助于(B)A.儒學滲透基層治理 B.節制地方勢力膨脹C.加強民眾相互監督 D.確保國家財政收入解析:據題意可知,唐宋時期的基層管理中出現了“鄉書手”,鄉書手的出現分散了里正的權力,從而有助于節制地方勢力的膨脹,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基層管理模式的變更,并不能說明儒學滲透到基層治理和加強民眾相互監督,解除A、C項;“鄉書手”的出現并不愿定能夠確保國家財政收入,解除D項。故選B項。5.(2024·江蘇徐州期末)宋朝對民間神祇進行管理,一方面對民間神祇實行位階賜額加封制度,將部分民間祠祀合法化,并編修祀典,納入官方祀典體系;另一方面禁止祭祀邪淫之神。這反映了宋代(B)A.禮法并用維護封建統治B.留意正俗導民強化基層管理C.規范禮儀清除社會陋俗D.宣揚封建迷信實行愚民政策解析:據題干可知主要結論:宋朝政府留意對民間神祇進行管理,認可部分神祇并合法化,同時禁止祭祀邪淫之神。因此材料反映了宋朝政府留意規范民間信仰來強化對基層的管理,B項正確;材料反映政府規范民間神祇信仰,而A項“禮”、C項“禮儀”是屬于封建倫理道德,不是民間信仰,解除A、C項;材料提到的是規范民間信仰,而不是宣揚封建迷信,解除D項。故選B項。6.(2024·江西九校聯盟聯考)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下詔,要求京城的基層官員在“冬巡”時將孤幼老疾等人統一送至福田院安置,并下發“貧子錢”作為福田院日常運營經費。“貧子錢”的主要來源是內藏庫、左藏庫和中書省這幾個中心機構。這反映了當時(D)A.醫療衛生體系日趨完備B.民間救濟得到正式的支持C.斗爭頻繁導致流民增加D.朝廷留意社會秩序的維護解析:依據材料“要求京城的基層官員在‘冬巡’時將孤幼老疾等人統一送至福田院安置,并下發‘貧子錢’作為福田院日常運營經費。‘貧子錢’的主要來源是內藏庫、左藏庫和中書省這幾個中心機構”可知,政府通過下發“貧子錢”來安置孤幼老疾,這有助于緩和社會沖突,促進社會的穩定,維護社會秩序,D項正確;材料不涉及醫療衛生體系,且“日趨完備”表述過于確定,解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政府的救濟,未體現民間救濟,解除B項;由材料無法得出流民問題是由于斗爭頻繁導致的,解除C項。故選D項。7.(2024·河南駐馬店期末)元代的戶籍分類管理制度即“諸色戶計”,將全國的人戶以不同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戶計,分別立籍進行管理并嚴格禁止更換戶別。這一措施有利于(A)A.加強社會限制 B.緩和階級沖突C.發展農耕文明 D.促進民族融合解析:依據材料“將全國的人戶以不同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戶計,分別立籍進行管理并嚴格禁止更換戶別”,可以看出元朝政府通過戶籍分類管理來強化對社會的限制,A項正確;這一措施不利于緩和階級沖突,解除B項;題干涉及的是強化對社會的管理,解除C項;這一措施確定程度上阻礙了民族融合,解除D項。故選A項。8.(2024·河南南陽市六校期中)明朝法律典籍如《大明律》《大誥》等從各個維度對戶籍制度進行了縝密的規制。其中,《大明律·戶律》明確規定每個人的戶籍一旦確定,不能隨意變動,對脫戶,漏口、合戶附籍等罪作了嚴厲懲處。這一現象(C)A.推動了法家思想的深化實踐B.促進了國家法律法規的完善C.強化了農夫的人身依附關系D.體現了戶籍管理制度的嚴苛解析: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明朝初年,法律典籍中對戶籍制度進行了全面、縝密的規制,禁止隨意變動戶籍,嚴厲打擊脫戶、漏口、合戶附籍等現象,強化了農夫的人身依附關系,C項正確;明代統治者治國思想是儒家而非法家思想,解除A項;僅戶籍立法的發展不能促進整個國家法律法規的完善,解除B項;戶籍管理制度的嚴苛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解除D項。故選C項。9.(2024·江蘇百強中學)正德十三年,王守仁在江西地區頒行《南贛鄉約》,告諭鄉民“某能為某善,某能改某過,是能修其身也;某能使某族人為某善,改某過,是能齊其家也”,并有“告官懲治”“率同約之人鳴之官司”之類的約規。這反映出明代鄉約(B)A.旨在提升基層民眾道德修養B.具有教化和限制的雙重職能C.賜予地方治理法治化的色調D.漸漸具有等同國法的強制力解析:依據材料“某能為某善,某能改某過,是能修其身也;某能使某族人為某善,改某過,是能齊其家也”“率同約之人鳴之官司”可知,王守仁在江西地區頒行《南贛鄉約》,其目的在于教化和限制百姓,從而實現地方治理,B項正確;明代鄉約具有教化和限制的雙重職能,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A項;鄉約是指在鄉里中訂立的共同遵守的規約,具有教化和限制的雙重職能,不能賜予地方治理法治化,解除C項;鄉約是指在鄉里中訂立的共同遵守的規約,不等同于國法,解除D項。故選B項。10.(2024·福建龍巖連城二中)明清會館最初存在于政府行政體系之外,后因士紳干預會館的發展才自發地演化為官方機構的補充機構。會館由同籍的紳商捐資而興,彌補了政府社會管理中的空白。這反映了當時(C)A.商人政治地位的提升B.會館發展成為官方機構C.社會管理體制的改善D.政府行政體系發生異化解析:材料“后因士紳干預會館的發展才自發地演化為官方機構的補充機構”“彌補了政府社會管理中的空白”體現的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會館成為官方機構的補充機構,說明當時社會管理體制的改善,C項正確;當時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并且材料內容沒有體現了商人地位的變更,解除A項;會館是中國明清時期都市中由同鄉或同業組成的封建性團體,非正式官方機構,解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會館的發展對社會管理體制的影響,與政府行政體系發生異化的說法無關,解除D項。故選C項。11.(2024·安徽合肥期末)中古時期西歐莊園里的勞動者以農奴為主,他們一般以每周在領主的自營地上勞動三天的“義務”來換取耕種自己“份地”的“權利”;此外,他們每年還須向領主繳納一些實物和貨幣稅。材料說明中古西歐莊園(A)A.存在嚴格的人身依附關系B.是完全獨立的經濟單位C.催生了早期資本主義萌芽D.具有確定基層自治色調解析:依據材料“他們一般以每周在領主的自營地上勞動三天的‘義務’來換取耕種自己‘份地’的‘權利’”結合所學學問可知,中古西歐的農奴是封建領主的從屬,要為領主“義務”勞動來換取自己的相應“權利”,人身不自由,依附于其領主,存在嚴格的人身依附關系,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莊園自給自足,無法說明其是完全獨立的經濟單位,解除B項;早期資本主義萌芽誕生于中世紀的西歐城市,解除C項;材料未體現“基層自治”,解除D項。故選A項。12.(2024·河南洛陽期末)法國大革命后,制憲議會將全國劃分為近百個省份,他們希望無論居住在何處,市民都能在一天內抵達省會;自治市鎮是底層的政權單位,每個市鎮的市長和市議會都由普選產生,市長同時對中心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這反映了近代法國(B)A.議會成為權力的中心 B.基層治理趨于民主化C.封建制度殘余被清除 D.市鎮經濟發展速度快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法國大革命后,自治市鎮成為底層的政權單位,市鎮的市長和市議會由普選產生,這反映了基層治理的民主化,B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議會是權力中心,解除A項;法國大革命后,封建制度殘余照舊存在,解除C項;材料未涉及市鎮經濟發展,解除D項。故選B項。13.(2024·遼寧阜新期末)對下表解讀正確的是(C)社區管理類型特征代表國家自治型小政府、大社會,政府基本不干預社區自治。美國、加拿大和德國混合型政府撥款并對社區進行指導和監督,社區組織和居民參加,共管共建。日本和澳大利亞政府主導型大政府、小社會,政府干脆對社區進行管理。新加坡A.市場化是社區管理唯一模式B.社會制度確定社區管理模式C.基層治理強調政府、社區的共同作用D.社區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基層治理模式解析:依據題干自治型社區管理接受小政府、大社會,既有政府作用,也有社會作用,混合型社區管理模式中有政府撥款也有社區組織參加,政府主導型社區管理模式中大政府、小社會,既有政府作用,也有社會作用,由此可見,自治型、混合型和政府主導型三種模式的基層治理均有政府和社區的共同作用,C項正確;市場化并非社區管理的唯一模式,如新加坡的政府主導型,是政府對社區干脆管理,解除A項;題干中代表國家均為資本主義制度,解除B項;社區管理中自治型,政府基本不干預社區自治,解除D項。故選C項。14.(2024·湖南婁底期末)1990年后,城市居委會職能不斷擴大,“社區式管理”成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到2000年,在城市,除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之外,社區還出現了以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以及社會非營利性公益組織為代表的新興組織。這一變更側面反映了(A)A.城市化加快產生新的治理問題B.行政管理漸漸與基層自治分別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D.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解析:依據題干可知20世紀90年頭后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社會非營利性公益組織都參加到城市管理中來,從側面反映了在城市治理中的困難性,而城市治理問題的增加主要是因為城市化的推動,A項正確;題干中的社會管理并非行政管理,而屬于基層自治,解除B項;題干反映的是世界范圍內的變更,并非局限于社會主義國家,解除C項;題干為城市問題,并非農村問題,解除D項。故選A項。15.(2024·浙江衢州江山中)德國于1863年頒布《工人疾病保險規定的準則》,1884年頒布《事故保險法》,1889年頒布《傷殘及養老保險法》,到20世紀初建立起較完備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據此分析,正確的結論是(D)A.德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最終確立B.德國建成的福利國家加重了財政負擔C.國家統一是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前提D.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由政府主導、立法保障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德國政府從1863年至20世紀初頒布了一系列關于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逐步建立社會保障制度,D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了德國政府逐步建立較完備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并沒有表明德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最終確立,解除A項;材料不涉及福利國家,據所學可知,福利國家制度是二戰后建立的,題干涉剛好間截至20世紀初,解除B項;材料不涉及德國統一與社會保障之間的關系,解除C項。故選D項。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5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第16題13分,第17題16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共55分。16.(13分)(2024·山東德州市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西晉以前,戶籍書寫于簡牘之上,戶籍只記載籍貫、戶主及家庭成員姓名、性別、年齡、相互關系、身體狀況等主要信息。東晉建立之初,“自中原喪亂,民離本域,江左造創,豪族并兼,或客寓流離,名籍不立”。東晉南朝時期,紙本戶籍漸漸運用,戶籍內容也日趨豐富,先祖仕宦履歷、起家官、聯姻狀況、嫡庶身份乃至某些詔書,無不登錄其中。戶籍保管也由此前的地方二級制變為自中心到地方的多級制,各級政府可以常常進行檢籍。——據韓樹峰《從簡到紙:東晉戶籍制度的變革》結合所學學問,對東晉南朝時期戶籍制度的變更加以闡釋。(13分)答案:變更:紙本戶籍取代簡牘戶籍;戶籍內容日趨豐富,增錄家族門第等信息;從二級保管到多級保管。闡釋:東漢以來造紙術的改進,為紙張的運用與戶籍內容的增加、保管創建了有利條件;當時社會動蕩,人口大量流失,原有戶籍遭到破壞,須要建立新的戶籍;同時,隨著士族興起與九品中正制的發展,戶籍內容增加了家族門第等信息。這一時期戶籍制度的變更,有助于削減戶籍檔案的存儲空間,推動了戶籍制度發展;也使政府駕馭更加具體的人口變動狀況,便于征發賦役;協作了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強化了世家大族政治優勢;有利于強化中心對地方的限制。解析:變更:依據材料“西晉以前,戶籍書寫于簡牘之上……東晉南朝時期,紙本戶籍漸漸運用”,得出紙本戶籍取代簡牘戶籍;依據材料“戶籍內容也日趨豐富,先祖仕宦履歷、起家官、聯姻狀況、嫡庶身份乃至某些詔書,無不登錄其中”,得出戶籍內容日趨豐富,增錄家族門第等信息;依據材料“戶籍保管也由此前的地方二級制變為自中心到地方的多級制,各級政府可以常常進行檢籍”,得出從二級保管到多級保管。闡釋:從東漢改進造紙術分析,得出東漢以來造紙術的改進,為紙張的運用與戶籍內容的增加、保管創建了有利條件;從當時的社會狀況分析,得出當時社會動蕩,人口大量流失,原有戶籍遭到破壞,須要建立新的戶籍;從士族的興起分析,得出同時,隨著士族興起與九品中正制的發展,戶籍內容增加了家族門第等信息。從戶籍變更帶來的影響分析,得出有助于削減戶籍檔案的存儲空間,推動了戶籍制度發展;也使政府駕馭更加具體的人口變動狀況,便于征發賦役;協作了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強化了世家大族政治優勢;有利于強化中心對地方的限制。17.(16分)(2024·湖北中學名校聯盟)[鄉里制度與社會治理]材料一春秋戰國之際,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基層社會結構較之前有了重大變更。為適應這種變更,國家基層社會的治理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轉變,其表現就是鄉里基層組織的建立,國家權力快速向基層社會延長。至秦漢大一統王朝確立,鄉里基層組織構建更加完善,其職能幾乎覆蓋鄉里社會各方面事務。“治天下必自治一國始,治一國必自治一鄉始”。——摘編自卜憲群《秦漢鄉里社會演化與國家治理的歷史考察》材料二中國古代的鄉里制度,在唐宋時期實現了由鄉官制到職役制的轉變之后,隨即起先了由唐宋以前的鄉官對基層社會的全面限制向元明清時期的民間自我謀求發展的蛻變,以期達到與職役制相輔相成的效果。而封建統治者為了對土地和人口進行更有效更干脆的限制,不斷加強中心集權,減弱基層的權力,對縣、州、府級進行干脆干預。職役制的推行是以選官上重財力標準的輪差制為表現形式的,這就干脆導致了基層行政組織職權的縮小、基層行政人員威信和統治力下降的局面,這些缺漏須要士紳和宗族勢力進行填充。——摘編自趙秀玲《中國鄉里制度》(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春秋戰國時期鄉里制度形成的背景。(6分)(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述中國封建社會鄉里制度演化的特點及其影響。(10分)答案:(1)背景:①社會變法運動的綻開。②爭霸兼并斗爭的發展。③生產力進步,土地私有制漸漸形成(或答小農經濟漸漸形成)。④宗法制被破壞,分封制瓦解。⑤郡縣制的推行,中心集權加強。⑥基層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更。(2)特點:①歷史悠久,不斷發展。②治理與教化并行。③依靠地方精英的力氣。④閱歷鄉官制到職役制的重大轉變。影響:①有利于加強中心集權,維護專制統治。②有利于保證政府財政收入。③有利于維護地方穩定,促進地方發展。④后期出現的職役制導致基層統治力下降,促使士紳和宗族勢力發展起來。解析:(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鄉里制度形成的背景,依據“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基層社會結構較之前有了重大變更。為適應這種變更,國家基層社會的治理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轉變”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主要是社會變法運動的綻開;爭霸兼并斗爭的發展;生產力進步,土地私有制漸漸形成;宗法制被破壞,分封制瓦解;郡縣制的推行,中心集權加強;基層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更。(2)中國封建社會鄉里制度演化的特點:依據“中國古代的鄉里制度,在唐宋時期實現了由鄉官制到職役制的轉變之后,隨即起先了由唐宋以前的鄉官對基層社會的全面限制向元明清時期的民間自我謀求發展的蛻變,以期達到與職役制相輔相成的效果”得出歷史悠久,不斷發展;治理與教化并行;閱歷鄉官制到職役制的重大轉變。依據“這些缺漏須要士紳和宗族勢力進行填充”可知依靠地方精英的力氣。影響: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有利于加強中心集權,維護專制統治。有利于保證政府財政收入。有利于維護地方穩定,促進地方發展。后期出現的職役制導致基層統治力下降,促使士紳和宗族勢力發展起來。18.(14分)(2024·江蘇南京秦淮中學、溧水區二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先秦儲糧備荒的基礎上,漢代建立了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并以假田、減免租稅、以工代賑等方式對弱勢群體給以照看。隋唐進一步完善了倉廩制度,廣建義倉。宋代在此基礎上添設了惠民倉、廣惠倉等。唐代設悲田養病坊,特地對鰥寡孤獨、老弱病殘者實施救助。宋代依據唐代閱歷,先后設立福田院、居養院、慈幼局、安濟坊、漏澤園等救濟機構。同時,還針對老人、乞丐、流民、嬰幼兒等特別群體制定法令,而族田、族產和族學的出現,為長期性的宗族救助供應了保障。——據張文《宋朝社會救濟探討》等材料二19世紀中葉以后,中國社會傳統的救助活動呈現出新的特征與狀態。晚清政府已無法如“康乾盛世”時期那樣向受災民眾供應應有的救濟和幫助,而以士紳富民為主體的民間救助活動日趨活躍。隨著近代社會產業結構的變更及貧困群體的擴大,以貧困人口為對象的社會救助活動越來越受到民間救助組織的重視。部分先進中國人也起先學習和探討西方國家開展社會救助的思想和閱歷,反省中國傳統做法和理論的缺陷,使以傳教士為先導的外國慈善活動漸漸活躍。這些變更引起了中國社會救助活動的變動。——摘編自陳樺《中國社會救助活動的近代轉型》(1)依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漢代到宋代社會救濟發展的趨勢。(6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晚清時期中國社會救助活動的轉型及緣由。(8分)答案:(1)趨勢:救濟制度日趨完善;救濟機構日益增加;政府立法保障;政府救濟和宗族救濟并存。(2)轉型:社會救助活動的主體由政府轉向民間組織;救助活動重點由臨時性的賑災救荒轉向日常生活救濟;外國慈善活動日趨活躍。緣由:晚清政府統治腐朽,難以發揮主導作用;傳統經濟結構受到沖擊,小農經濟趨向瓦解;列強侵略,西方救助理念傳入中國;部分先進中國人的提倡;中國傳統救助理念存在缺陷。解析:(1)趨勢:依據材料一“漢代建立了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隋唐進一步完善了倉廩制度,廣建義倉”“宋代在此基礎上添設了惠民倉、廣惠倉等”等信息得出救濟制度日趨完善;依據材料一“先后設立福田院、居養院、慈幼局、安濟坊、漏澤園等救濟機構”得出救濟機構日益增加;依據材料一“還針對老人、乞丐、流民、嬰幼兒等特別群體制定法令”得出政府立法保障;依據材料一“而族田、族產和族學的出現,為長期性的宗族救助供應了保障”得出政府救濟和宗族救濟并存。(2)第一小問轉型,依據材料“以士紳富民為主體的民間救助活動日趨活躍”可知社會救助活動的主體由政府轉向民間組織;依據材料“隨著近代社會產業結構的變更及貧困群體的擴大,以貧困人為對象的社會救助活動越來越受到民間救助組織的重視”可知救助活動重點由臨時性的賑災救荒轉向日常生活救濟;依據材料“使以傳教士為先導的外國慈善活動漸漸活躍”可知外國慈善活動日趨活躍。其次小問緣由,依據材料“晚清政府已無法如‘康乾盛世’時期那樣向受災民眾供應應有的救濟和幫助”可知晚清政府統治腐朽,難以發揮主導作用;依據材料“隨著近代社會產業結構的變更及貧困群體的擴大”可知傳統經濟結構受到沖擊,小農經濟趨向瓦解;依據材料“部分先進中國人也起先學習和探討西方國家開展社會救助的思想和閱歷,反省中國傳統做法和理論的缺陷”可知列強侵略,西方救助理念傳入中國;部分先進中國人的提倡;中國傳統救助理念存在缺陷。19.(12分)(2024·山西晉中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工業革命后,英國等很多國家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區,每個小區組織志愿者,負責救濟的支配,并協調慈善團體和救濟機構的工作,社區組織起先形成。其次次世界大戰后,社區很快發展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區實行居民自我管理,不僅供應生活服務、教化、休閑消遣、福利等,還參加相關的城市規劃、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決策。20世紀80年頭以后,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更加強調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摘編自《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圍繞“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基層治理發展歷程及啟示”自擬論題進行闡述。(12分)(要求:論題正確,持論有據,論述充分,條理清楚)答案:示例一論題:工業革命推動基層治理新變更。闡述:工業革命后,工廠數量增加、人口流淌頻繁,人們在不同區域居住,在同一區域工作,使原來傳統社區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更;工廠制度的建立,在不同企業或生產部門工作的人生活在同一片區域,有須要處理的共同問題;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規劃推動城市管理;生產力發展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增加了社會財寶,貧富懸殊引發社會問題凸顯,為解決工業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自治形式的社區組織出現了。社區自治成為工業革命后地方治理模式的一個新變更,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居民參加基層治理,確定程度上改善了基層治理的功效,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基層治理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反映了確定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基層治理在確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家經濟的發展。示例二論題:經濟發展推動基層治理變遷。闡述:進入近代,伴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