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8一、選擇題1.秦始皇信任“五德終始說”,認為周屬于火德,秦朝代周,水克火,秦即水德。于是以水德附會制度,所用旌旗、符節都崇尚代表水德的黑色,黃河也改名“德水”。此舉的實質是()A.為新政權找尋合法性 B.替皇帝制注入神圣性C.論證王位世襲的正值性 D.體現儒家思想的包涵性2.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三公九卿之外,擴充了尚書臺,設尚書令(秘書長)、尚書仆射(副秘書長)和尚書(秘書)六名,六尚書又分管六曹,形成了浩大的新中樞機構。這種變更()A擴充了丞相權力 B.加強了君主專制C.減弱了統治基礎 D.打擊了士族地主3.我國古代將“親親相隱”制度稱為“親親得相首匿”、“同居相為隱”等,是法律規定中一種相互隱瞞和包庇的制度,告發被視為不孝不親和傷情敗法的行為,要對其進行懲處。這表明()A.人倫關系會影響到法律 B.中國古代史上缺乏成文法C.統治者忽視法律制度建設 D.判案依據道德而不是法律4.在中國,改名換姓非同小可,對皇帝來說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提倡學習漢族文化風俗,帶頭將自己的鮮卑族姓氏改為漢族姓氏。這一舉動()A.消退了紛繁困難的胡漢沖突 B.促進了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C.順應了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 D.統一了長期分裂的多民族國家5.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中國歷史的重要主題。下列反映唐朝和諧的民族關系的是()A.“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B.“左公柳拂玉門曉,塞上春光好”C.“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D.“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實”6.《明律.大誥》規定:“有等貪欲之徒,往往不畏死罪,違旨下鄉,動擾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許民間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壯拿赴來京。”此規定()A.使君主專制空前加強 B.完備了中心監察體系C.改善了地方行政體制 D.有利于緩和社會沖突7.維新變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對光緒帝說:“變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制械,以圖富強也”,“茍可致富強者,兒自為之,吾不內制也”。這表明慈禧太后()A謀求富強同意有限變法 B.與光緒帝政治理念一樣C.阻撓變法圖謀發動政變 D.與維新派變法思想相像8.1913年初,在國民黨選舉獲勝后,孫中山指出:“本黨今即得占優勝地位,第一應探討者,即為政黨內閣問題。”但20世紀20年頭孫中山又強調:“俄國完全以黨治國,比英、美、法之政黨,握權更進一步”“可為我們模范”。由此可知,孫中山思想的轉變()A.鑒于政黨政治受挫的現實 B.說明其轉向社會主義探究C.拋棄了資產階級政治立場 D.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9.《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這一規定()A.變更了國統區固有的政治體制 B.推動了農村革命依據地的建立C.促進了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建設 D.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0.1978年11月中共中心在北京召開中心工作會議。會議特地印發了《蘇聯在二三十年頭是怎樣利用外國資金和技術發展經濟的》等參考材料,同時指出,我們應當探討日本、西德(聯邦德國)、南斯拉夫等發展速度較快的國家的狀況,很好地借鑒他們的閱歷。由此推斷,中心工作會議A.完成了工作重心轉移 B.實施了改革開放的政策C.轉變了經濟發展的思路 D.認可了市場經濟的作用11.在斯巴達統治者看來,他們的政治體制是確定同等的,斯巴達公民也自稱為“同等的人”。因而,斯巴達的制衡和均衡體系在世界古代史上極為罕見。對此,以下說明合理的是()A.陪審員達600人,審各種案件 B.監察官由選舉產生,可審判國王C.長老會議員僅30人,且終身任職 D.國王壟斷軍事統帥權,王位不世襲12.1215年,英國《大憲章》規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經其同級貴族之依法裁判,或經國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疼惜權、流放。”這一規定體現了()A.議會至上的治國理念 B.權力分割的立憲思想C.限制權力的法治精神 D.自由同等的啟蒙思想13.法國的等級代表會議被稱為三級會議,由教會貴族、世俗貴族和市民代表三個等級組成。1302年法王菲力四世在巴黎實行第一次三級會議。這次會議()A.進一步強化王權 B.意在維護教會權威C.國王失去征稅大權 D.大大減弱貴族勢力14.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義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將整個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語這條線連在一起,使德國起先了艱難的近代化之路。上述材料強調馬丁·路德宗教改革()A.確立了王權高于教權的原則B.推動德意志民族國家的形成C.干脆推動了德意志的近代化D.加強了德意志國家的中心集權15.下圖是1942年11月《貝弗里奇報告》里的一幅時政漫畫。該報告較全面地總結了英國戰前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分析了已有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成就和弊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立戰后新型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的一整套方案。這表明“福利國家”政策()啤酒杯上寫著:“社會福利”。士兵說:“這通向一個漂亮新世界。”A.旨在保障軍人權益 B.已經成為世界共識C.適應了時代的需求 D.扭轉了斗爭的態勢二、非選擇題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晉短暫統一中國,重建戶籍,以黃紙登記戶主姓名、年齡、家庭狀況,裝訂成冊,稱為“黃籍”。東晉政府對南方土著居民照舊以黃籍進行登記,對從北方南渡而來僑居的州、郡、縣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不向白籍人口征發賦役。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為增加賦役,時常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擔當賦役。——統編歷史選必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材料二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諭“將直隸各省現今征收錢糧冊內出名人丁,永為定數,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錢糧,但將實數另造清冊具報。”五十二年萬壽恩詔:“但據五十年丁冊定為常額,續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四年,奉旨“以各邑丁糧均派入各邑地糧之內,無論紳衿、富戶,不分等則,一例輸將”。——[清]吳振械:《養吉齋余錄》卷1(1)依據材料一,指出東晉前期黃籍和白籍的區分以及東晉后期白籍的變更,結合所學歸納古代政府管理戶籍的根本目的。(2)依據材料二概述清朝賦役制度的內容,并結合所學分析古代賦役制度的演化趨勢及影響。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剛好吸取教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實際動身,適時地把革命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相繼開拓了井岡山、湘鄂贛、閩浙贛、鄂豫皖等農村革命依據地。在領導各依據地蘇維埃政權建設的過程中,工作人員的合理任用日益成為一個關系蘇維埃政權穩固的關鍵問題。早期的《蘇維埃組織法》就對區、鄉蘇維埃執行委員會的主席、委員的產生作了明確規定,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突出民意,擴大工作人員的群眾基礎。但由于當時的斗爭環境,很多措施并沒有得到實施。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圍剿”斗爭成功以后,依據地度過了一年多相對穩定的和平常期,黨領導蘇維埃開展了大規模的政權建設,在借鑒蘇聯閱歷的基礎上,結合蘇區實際斗爭的須要,在1931年11月成立了蘇維埃臨時中心政府,為蘇區工作人員的任用供應了強固的政權載體。隨后,中心執委會相繼發布了《地方蘇維埃政府的暫行組織條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選舉細則》等法律文件,使蘇區政府的人員任用真正進入一個制度化、程序化階段。——摘編自步海洋、朱小理《論蘇區干部任用制度的特點及其啟示》材料二二戰后,各屆政府為變更英國的頹勢,主見對文官制度進行改革。1988年,普來爾登對此這樣評論道:“政府的失敗是它不去解決現存的問題,而去改革行政管理體制,這種狀況已持續了30年。”無論是艾德禮、威爾遜、卡拉漢工黨政府,還是丘吉爾、希斯等保守黨政府,上臺前都打著改革官僚體制的幌子,以獲得選民的支持,上臺后很快便把留意力轉移到別處去了。受政黨政治的影響,改革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保守黨政府和工黨政府在官僚體制的改革上有各自不同的主見,因此改革往往隨著政府的換屆而停止。—摘編自張巖《戰后英國文官制度改革的閱歷教訓》(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20世紀30年頭初期蘇區干部任用制度建立的背景。(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歸納二戰后英國文官制度改革的特點。(3)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述從蘇區干部任用制度和二戰后英國文官制度改革中得到的啟示。18.【中國監察制度的演化】材料一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時期。秦設御史大夫,且為別相,在郡設監郡御史監察郡政。漢設御史府,與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監察,郡守以下設督郵,負責屬地監察。魏晉時御史臺獨立,成為皇帝干脆領導的國家專職監察機關,中心監察機構初步統一,監察職權有所擴大。唐朝設立了臺院、殿院、察院,三者各有側重,共同構成了一個嚴密的監察系統,此外,還建立了系統的諫官制度。宋代,“政令之推行有缺失,則臺官彈劾之,其政令自身有不當,則諫官封駁之”,又在地方上的州內設通判監察行政,設提點刑獄司專司刑訟,設轉運使監督財政。明朝初年,中心臺、殿、察三院合并為都察院,同時,設置獨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給事中監察六部活動,科道并立,地方設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監察體系,進一步加強了中心集權。——摘編自唐海歌《承襲與變異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述論》材料二清末憲政的實施,打破了法律監督只是自上而下進行單行監督的傳統。清政府1908年頒布的《飲定憲法大綱》,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欽定憲法,以期恒久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規定“已定之法律,非交議院協贊”,君主也無權“以囑咐更改廢止”。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共和國的政治制度和憲法權威高于任何政治權力的法律監督原則。在傳統的監督體制中,監察機構獨立擔當著整飭吏治的職責。近代逐步確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審計監督等各種法律監督于一體的監督體制和分權制衡的法律監督原則。隨著報紙、電臺等新式傳媒工具的出現和“庶政公諸輿論”等立憲指導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議”的禁令解除了。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專制出現了松動,人們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陳時政,爭論國事。同時“黨禁”的解除使得政黨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這些新生事物為中國法律監督體制注入了新的活力。——摘編自劉雙舟《簡析法律監察體制的近代化》材料三20世紀80年頭初,為了應對經濟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作奸犯科等現象,我國起先著手復原設立監察機關。1986年,監察機關被定位為“專司監督職能”的機構。十八屆中心紀委三次全會之后,進一步聚焦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全面提高監督人員的履職實力。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明確了監察機關監督、調查、處置三項權力,同時圍繞三項權力賜予監察機關談話、留置等十二項權力,明確了監察機關的地位和獨立行使職權的原則。——摘編自劉曉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監察制度發展歷程》(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演化。(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歸納近代中國監察制度的主要變更并說明其緣由。(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強監察制度建設的意義。19.【中國古代法律與儒學】材料法律是伴隨著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我國古代自從國家出現后,統治階級就起先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同時,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的理論對我國古代法律的影響很大。在長期的發展演化過程中,儒家思想的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規范被干脆納入很多的法律之中,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規范,塑造了我國古代法律“倫理法”的特性。——摘編自王科《淺析我國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以“中國古代法律與儒學”視角自擬一個論題,并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
202-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試卷一、選擇題1.秦始皇信任“五德終始說”,認為周屬于火德,秦朝代周,水克火,秦即水德。于是以水德附會制度,所用旌旗、符節都崇尚代表水德的黑色,黃河也改名“德水”。此舉的實質是()A.為新政權找尋合法性 B.替皇帝制注入神圣性C.論證王位世襲的正值性 D.體現儒家思想的包涵性【答案】A【解析】【詳解】依據材料“認為周屬于火德,秦朝代周,水克火,秦即水德。于是以水德附會制度,所用旌旗、符節都崇尚代表水德的黑色,黃河也改名‘德水’。”并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信任“五德終始說”,力圖通過五行相生相克理論來證明前朝滅亡和新朝興起之間存在必定的聯系,為改朝換代供應政治傳承上的合法性,A項正確;“替皇帝制注入神圣性”并非是此舉的實質,解除B項;材料所述與“王位世襲”無關,解除C項;秦朝焚書坑儒,信奉的是法家思想,解除D項。故選A項。2.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三公九卿之外,擴充了尚書臺,設尚書令(秘書長)、尚書仆射(副秘書長)和尚書(秘書)六名,六尚書又分管六曹,形成了浩大的新中樞機構。這種變更()A.擴充了丞相權力 B.加強了君主專制C.減弱了統治基礎 D.打擊了士族地主【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在三公九卿之外,擴充了尚書臺”說明減弱了三公的權力,加強尚書臺的作用,尚書臺由皇帝干脆指揮,可知加強了君主專制,B項正確;依據材料“設尚書(秘書)六名,六尚書又分管六曹,形成了浩大的新中樞機構”可知,三公名不副實,位于三公之首的丞相權力被減弱,解除A項;依據材料未體現擴大了統治基礎,解除C項;依據材料和所學學問,這種變更沒有體現打擊士族地主,解除D項。故選B項。3.我國古代將“親親相隱”制度稱為“親親得相首匿”、“同居相為隱”等,是法律規定中一種相互隱瞞和包庇的制度,告發被視為不孝不親和傷情敗法的行為,要對其進行懲處。這表明()A.人倫關系會影響到法律 B.中國古代史上缺乏成文法C.統治者忽視法律制度建設 D.判案依據道德而不是法律【答案】A【解析】【詳解】依據材料中的“告發被視為不孝不親和傷情敗法的行為,要對其進行懲處”信息可知,這個古代法律中有很多關于親屬容隱的規定,這體現出倫理道德對古代法律的影響,A項正確;中國古代從來就不缺乏成文法,而且也不符合題干材料的主旨內容,解除B項;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比較重視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統治,而且從材料中無法得出“統治者忽視法律制度建設”的推斷,解除C項;“判案依據道德而不是法律”的說法是錯誤的,而且從題干中無法體現,解除D項。故選A項。4.在中國,改名換姓非同小可,對皇帝來說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提倡學習漢族文化風俗,帶頭將自己的鮮卑族姓氏改為漢族姓氏。這一舉動()A.消退了紛繁困難的胡漢沖突 B.促進了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C.順應了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 D.統一了長期分裂的多民族國家【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提倡學習漢族文化風俗,帶頭將自己的鮮卑族姓氏改為漢族姓氏”可知,反映了孝文帝漢化改革的的內容,有助于民族之間交融,C項正確;消退了紛繁困難的胡漢沖突,表述錯誤,解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解除B項;統一了長期分裂的多民族國家,表述錯誤,解除D項。故選C項。5.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中國歷史的重要主題。下列反映唐朝和諧的民族關系的是()A.“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B“左公柳拂玉門曉,塞上春光好”C.“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D.“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實”【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材料“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中國歷史的重要主題”可知,“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出自唐代陳陶《隴西行四首》,意思是:自從兩國君主和親之后,胡風習俗有一半與漢族相像。說明的是唐朝和諧的民族關系,C項正確;“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光武帝在位時期,接見了倭國使者并向倭人“賜以印綬”,解除A項;“左公柳拂玉門曉,塞上春光好”,指的是羅家倫用“左公柳拂玉門曉,塞上春光好”來贊揚左宗棠指揮人們在玉門關外種植楊柳,解除B項;“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實”,這是康熙說的話,解除D項。故選C項。6.《明律.大誥》規定:“有等貪欲之徒,往往不畏死罪,違旨下鄉,動擾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許民間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壯拿赴來京。”此規定()A.使君主專制空前加強 B.完備了中心監察體系C.改善了地方行政體制 D.有利于緩和社會沖突【答案】D【解析】【詳解】材料中“違旨”和“擾于民”信息顯示,“民拿官制度”是針對一些官員的腐敗行為而實行的,所以《明律》中的規定有利于遏制官員的腐敗行為,緩和社會沖突,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到對君主權力的描述,解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到中心監察體系,解除B項;材料主旨是打擊貪腐,而非對地方行政體制的改善,解除C項。故選D項。7.維新變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對光緒帝說:“變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制械,以圖富強也”,“茍可致富強者,兒自為之,吾不內制也”。這表明慈禧太后()A.謀求富強同意有限變法 B.與光緒帝政治理念一樣C.阻撓變法圖謀發動政變 D.與維新派變法思想相像【答案】A【解析】【詳解】據材料“變法乃素志……以圖富強也”“吾不內制也”,可知慈禧太后對有限的變法改革總體上持贊成看法,希望通過變法改革實現富國強兵,A項正確;“造船制械,以圖富強也”說明慈禧太后主見的變法照舊是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借此維護封建統治,但是光緒帝主見通過制度變革建立君主立憲制,解除B項;“吾不內制也”說明慈禧太后對有限度的改革是持支持看法的,并未達到政變阻撓改革的程度,解除C項;維新變法主見通過政治制度變革來走資本主義道路,慈禧太后主見在封建統治秩序的前提下進行軍事技術的變革,希望借此實現富國強兵來維護封建統治,解除D項。故選A項。8.1913年初,在國民黨選舉獲勝后,孫中山指出:“本黨今即得占優勝地位,第一應探討者,即為政黨內閣問題。”但20世紀20年頭孫中山又強調:“俄國完全以黨治國,比英、美、法之政黨,握權更進一步”“可為我們模范”。由此可知,孫中山思想的轉變()A.鑒于政黨政治受挫的現實 B.說明其轉向社會主義探究C.拋棄了資產階級政治立場 D.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答案】A【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可知,孫中山政治設想閱歷了從歐美的政黨政治向蘇俄以黨治國的轉變,這一轉變是由于現實政治的受挫,故A項正確;孫中山照舊主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階級屬性不變,解除B、C兩項;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是新三民主義,解除D項。故選A項。9.《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這一規定()A.變更了國統區固有的政治體制 B.推動了農村革命依據地的建立C.促進了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建設 D.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答案】D【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抗日斗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的政權建設實施了“三三原則”,從而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國統區固有的政治體制,解除A項;這一規定推動了抗日革命依據地的鞏固,解除B項;這一規定促進了陜甘寧邊區的民主政權建設,解除C項。故選D項。10.1978年11月中共中心在北京召開中心工作會議。會議特地印發了《蘇聯在二三十年頭是怎樣利用外國資金和技術發展經濟的》等參考材料,同時指出,我們應當探討日本、西德(聯邦德國)、南斯拉夫等發展速度較快的國家的狀況,很好地借鑒他們的閱歷。由此推斷,中心工作會議A.完成了工作重心的轉移 B.實施了改革開放的政策C.轉變了經濟發展的思路 D.認可了市場經濟的作用【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可知,改革開放前夕,我國學習和借鑒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各國的先進發展閱歷,轉變了封閉自守的經濟發展思路,故選C項;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與改革開放決策的提出,是1978年12月底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成果,解除A、B兩項;1978年11月處于改革開放前夕,市場經濟的作用還未得到認可,解除D項。11.在斯巴達統治者看來,他們的政治體制是確定同等的,斯巴達公民也自稱為“同等的人”。因而,斯巴達的制衡和均衡體系在世界古代史上極為罕見。對此,以下說明合理的是()A.陪審員達600人,審各種案件 B.監察官由選舉產生,可審判國王C.長老會議員僅30人,且終身任職 D.國王壟斷軍事統帥權,王位不世襲【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材料“斯巴達的制衡和均衡體系在世界古代史上極為罕見”,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斯巴達的監察官是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可以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B項正確;陪審法庭屬于雅典的民主制,解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監察權,解除C項;“國王壟斷軍事統帥權,王位不世襲”,不能體現材料“同等”,“制衡和均衡”,解除D項。故選B項。12.1215年,英國《大憲章》規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經其同級貴族之依法裁判,或經國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疼惜權、流放。”這一規定體現了()A.議會至上的治國理念 B.權力分割的立憲思想C.限制權力的法治精神 D.自由同等的啟蒙思想【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可知,英國《大憲章》的一些規定對限制權力具有重要意義,體現了限制權力的法治精神,C項正確;《權利法案》體現了議會至上的治國理念,不符合材料,解除A項;材料未涉及權力分割,解除B項;材料體現了限制權力的法治精神,未體現自由同等的啟蒙思想,解除D項。故選C項。13.法國等級代表會議被稱為三級會議,由教會貴族、世俗貴族和市民代表三個等級組成。1302年法王菲力四世在巴黎實行第一次三級會議。這次會議()A.進一步強化王權 B.意在維護教會權威C國王失去征稅大權 D.大大減弱貴族勢力【答案】A【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及所學,可知中世紀后期法國建立了等級君主制,國王借助三級會議來實施統治,王權與教皇對抗過程中,王權得到了三級會議的支持,反對教皇,三級會議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王權,A項正確;三級會議意在維護國王的權威,解除B項;三級會議確立了國王擁有征稅的原則,解除C項;三級會議大大減弱教皇的勢力,解除D項。故選A項。14.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義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將整個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語這條線連在一起,使德國起先了艱難的近代化之路。上述材料強調馬丁·路德宗教改革()A.確立了王權高于教權的原則B.推動德意志民族國家的形成C.干脆推動了德意志的近代化D.加強了德意志國家的中心集權【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材料“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將整個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語這條線連在一起”,說明路德的宗教改革使德意志人相識到作為民族整體的存在和意義,從而推動德意志民族國家的形成,B項正確;依據材料和所學學問,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沒有確立王權高于教權的原則,解除A項;依據材料“德國起先了艱難的近代化之路”可知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為德意志的近代化供應條件,但是沒有干脆推動,解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中心加強對地方的管理,不能得出加強了德意志國家的中心集權,解除D項。故選B項。15.下圖是1942年11月《貝弗里奇報告》里的一幅時政漫畫。該報告較全面地總結了英國戰前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分析了已有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成就和弊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立戰后新型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的一整套方案。這表明“福利國家”政策()啤酒杯上寫著:“社會福利”。士兵說:“這通向一個漂亮新世界。”A.旨在保障軍人權益 B.已經成為世界共識C.適應了時代的需求 D.扭轉了斗爭的態勢【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可知,《貝弗里奇報告》既全面地總結了英國戰前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又分析了已有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成就和弊端,提出了建立戰后新型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的一整套方案,使士兵認為“這通向一個漂亮新世界”,這表明“福利國家”政策適應了時代的要求,C項正確;“福利國家”不僅僅是為了保障軍人權益,解除A項;材料無法看出這是世界共識,解除B項;材料無法得出“福利國家”政策扭轉了斗爭的態勢,解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晉短暫統一中國,重建戶籍,以黃紙登記戶主姓名、年齡、家庭狀況,裝訂成冊,稱為“黃籍”。東晉政府對南方土著居民照舊以黃籍進行登記,對從北方南渡而來僑居的州、郡、縣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不向白籍人口征發賦役。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為增加賦役,時常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擔當賦役。——統編歷史選必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材料二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諭“將直隸各省現今征收錢糧冊內出名人丁,永為定數,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錢糧,但將實數另造清冊具報。”五十二年萬壽恩詔:“但據五十年丁冊定為常額,續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四年,奉旨“以各邑丁糧均派入各邑地糧之內,無論紳衿、富戶,不分等則,一例輸將”。——[清]吳振械:《養吉齋余錄》卷1(1)依據材料一,指出東晉前期黃籍和白籍的區分以及東晉后期白籍的變更,結合所學歸納古代政府管理戶籍的根本目的。(2)依據材料二概述清朝賦役制度的內容,并結合所學分析古代賦役制度的演化趨勢及影響。【答案】(1)區分:是否擔當賦役。(如答黃籍是南方土著居民,白籍是北方南渡僑民也可)變更:白籍土著化,擔當賦役。目的:駕馭人口變動狀況,以便征發賦役。(2)內容: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或者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攤丁入畝趨勢:賦役征發漸漸轉到向土地和財產征稅,人頭稅漸漸被廢除。影響: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解析】【小問1詳解】依據材料一中“不向白籍人口征發賦役”可知,黃籍與白籍的區分是是否擔當賦役,依據材料一中“南方土著居民照舊以黃籍進行登記”,“對從北方南渡而來僑居的州、郡、縣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可知,黃籍與白籍的區分是黃籍是南方土著居民,白籍是北方南渡僑民;依據材料一中“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為增加賦役,時常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擔當賦役”可知,東晉后期白籍土著化,并且擔當賦役。依據材料中黃籍和白籍的區分及白籍的變更和所學學問內容可知,古代政府管理戶籍的根本目的是駕馭人口變動狀況,以便征發賦役。【小問2詳解】依據材料二中“續生人丁,永不加賦”可知,清朝賦役制度內容之一為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依據材料二中“以各邑丁糧均派入各邑地糧之內,無論紳衿、富戶,不分等則,一例輸將”可知,清朝賦役制度內容之一為攤丁入畝的趨勢。依據材料清朝賦役制度改革和所學學問可知,古代賦役制度的演化趨勢為賦役征發漸漸轉到向土地和財產征稅,人頭稅漸漸被廢除,國家放松了對百姓的人身限制。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剛好吸取教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實際動身,適時地把革命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相繼開拓了井岡山、湘鄂贛、閩浙贛、鄂豫皖等農村革命依據地。在領導各依據地蘇維埃政權建設的過程中,工作人員的合理任用日益成為一個關系蘇維埃政權穩固的關鍵問題。早期的《蘇維埃組織法》就對區、鄉蘇維埃執行委員會的主席、委員的產生作了明確規定,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突出民意,擴大工作人員的群眾基礎。但由于當時的斗爭環境,很多措施并沒有得到實施。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圍剿”斗爭成功以后,依據地度過了一年多相對穩定的和平常期,黨領導蘇維埃開展了大規模的政權建設,在借鑒蘇聯閱歷的基礎上,結合蘇區實際斗爭的須要,在1931年11月成立了蘇維埃臨時中心政府,為蘇區工作人員的任用供應了強固的政權載體。隨后,中心執委會相繼發布了《地方蘇維埃政府的暫行組織條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選舉細則》等法律文件,使蘇區政府的人員任用真正進入一個制度化、程序化階段。——摘編自步海洋、朱小理《論蘇區干部任用制度的特點及其啟示》材料二二戰后,各屆政府為變更英國的頹勢,主見對文官制度進行改革。1988年,普來爾登對此這樣評論道:“政府的失敗是它不去解決現存的問題,而去改革行政管理體制,這種狀況已持續了30年。”無論是艾德禮、威爾遜、卡拉漢工黨政府,還是丘吉爾、希斯等保守黨政府,上臺前都打著改革官僚體制的幌子,以獲得選民的支持,上臺后很快便把留意力轉移到別處去了。受政黨政治的影響,改革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保守黨政府和工黨政府在官僚體制的改革上有各自不同的主見,因此改革往往隨著政府的換屆而停止。—摘編自張巖《戰后英國文官制度改革的閱歷教訓》(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20世紀30年頭初期蘇區干部任用制度建立的背景。(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歸納二戰后英國文官制度改革的特點。(3)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述從蘇區干部任用制度和二戰后英國文官制度改革中得到的啟示。【答案】(1)背景:農村革命依據地廣泛建立并鞏固;反“圍剿”斗爭取得階段性成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立;黨領導人民開展了大規模的政權建設;蘇聯閱歷的示范和傳播。(2)特點:缺少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文官制度改革與行政須要脫節;深受兩黨制的制約;改革成效不大。(3)啟示:干部選拔須符合民主原則;干部任用應有法律依據;干部制度要依據現實須要進行改革。【解析】【小問1詳解】背景:依據“適時地把革命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相繼開拓了井岡山、湘鄂贛、閩浙贛、鄂豫皖等農村革命依據地”得出農村革命依據地廣泛建立并鞏固;依據“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圍剿’斗爭成功以后”得出反“圍剿”斗爭取得階段性成功;依據“在1931年11月成立了蘇維埃臨時中心政府”得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立;依據“早期的《蘇維埃組織法》就對區、鄉蘇維埃執行委員會的主席、委員的產生作了明確規定,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突出民意,擴大工作人員的群眾基礎。”得出黨領導人民開展了大規模的政權建設;依據材料和所學可得出蘇聯閱歷的示范和傳播。【小問2詳解】特點:依據“二戰后,各屆政府為變更英國的頹勢,主見對文官制度進行改革。”得出缺少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依據“政府的失敗是它不去解決現存的問題,而去改革行政管理體制,這種狀況已持續了30年。”得出文官制度改革與行政須要脫節;依據“保守黨政府和工黨政府在官僚體制的改革上有各自不同的主見,因此改革往往隨著政府的換屆而停止。”得出深受兩黨制的制約;改革成效不大。【小問3詳解】啟示:結合材料的主旨內容以及所學,我們可以得出干部選拔須符合民主原則;干部任用應有法律依據;干部制度要依據現實須要進行改革。18.【中國監察制度的演化】材料一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時期。秦設御史大夫,且為別相,在郡設監郡御史監察郡政。漢設御史府,與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監察,郡守以下設督郵,負責屬地監察。魏晉時御史臺獨立,成為皇帝干脆領導的國家專職監察機關,中心監察機構初步統一,監察職權有所擴大。唐朝設立了臺院、殿院、察院,三者各有側重,共同構成了一個嚴密的監察系統,此外,還建立了系統的諫官制度。宋代,“政令之推行有缺失,則臺官彈劾之,其政令自身有不當,則諫官封駁之”,又在地方上的州內設通判監察行政,設提點刑獄司專司刑訟,設轉運使監督財政。明朝初年,中心臺、殿、察三院合并為都察院,同時,設置獨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給事中監察六部活動,科道并立,地方設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監察體系,進一步加強了中心集權。——摘編自唐海歌《承襲與變異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述論》材料二清末憲政的實施,打破了法律監督只是自上而下進行單行監督的傳統。清政府1908年頒布的《飲定憲法大綱》,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欽定憲法,以期恒久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規定“已定之法律,非交議院協贊”,君主也無權“以囑咐更改廢止”。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共和國的政治制度和憲法權威高于任何政治權力的法律監督原則。在傳統的監督體制中,監察機構獨立擔當著整飭吏治的職責。近代逐步確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審計監督等各種法律監督于一體的監督體制和分權制衡的法律監督原則。隨著報紙、電臺等新式傳媒工具的出現和“庶政公諸輿論”等立憲指導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議”的禁令解除了。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專制出現了松動,人們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陳時政,爭論國事。同時“黨禁”的解除使得政黨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這些新生事物為中國法律監督體制注入了新的活力。——摘編自劉雙舟《簡析法律監察體制的近代化》材料三20世紀80年頭初,為了應對經濟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作奸犯科等現象,我國起先著手復原設立監察機關。1986年,監察機關被定位為“專司監督職能”的機構。十八屆中心紀委三次全會之后,進一步聚焦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全面提高監督人員的履職實力。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明確了監察機關監督、調查、處置三項權力,同時圍繞三項權力賜予監察機關談話、留置等十二項權力,明確了監察機關的地位和獨立行使職權的原則。——摘編自劉曉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監察制度發展歷程》(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演化。(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歸納近代中國監察制度的主要變更并說明其緣由。(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強監察制度建設的意義。【答案】(1)演化:監察與行政分別,監察機構日趨獨立;監察機構規模漸漸擴大,體系日益完整嚴密;從臺諫合一到臺諫并行,相互協作;檢察權力隨著君權的強化而加強。(任答兩點即可)(2)變更:一切權力包括君權都要受到法律監督和限制;監察機構不再獨立擔當法律監督責任,形成了綜合監察體制;出現了輿論監督和政黨監督等全新的監督方式。(任答兩點即可)緣由:列強侵略,民族危機嚴峻;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與發展,資產階級力氣不斷壯大;西方民主、法治思想的傳播;中國近代民主化進程的推動。(任答兩點即可)(3)意義:為新時期反腐敗工作的開展供應了法律保障;有利于構建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監察體系;有利于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實力的現代化;有利于促進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發展。(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詳解】(1)演化:依據材料一中“秦設御史大夫,且為別相,在郡設監郡御史監察郡政”“魏晉時御史臺獨立”等信息可知,監察與行政分別,監察機構日趨獨立;依據“漢設御史府,與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監察,郡守以下設督郵,負責屬地監察”“唐朝設立了臺院、殿院、察院,三者各有側重,共同構成了一個嚴密的監察系統”可知,監察機構規模漸漸擴大,體系日益完整嚴密;依據“明朝初年,中心臺、殿、察三院合并為都察院”“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監察體系”可知,從臺諫合一到臺諫并行,相互協作;運用唯物史觀,綜合分析材料一中信息可知,檢察權力隨著君權的強化而加強。(2)變更:依據材料二中“清政府1908年頒布的《飲定憲法大綱》,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欽定憲法,以期恒久率循,罔有逾越’”,“已定之法律,非交議院協贊”“君主也無權‘以囑咐更改廢止‘“可知,一切權力包括君權都要受到法律監督和限制;依據“近代逐步確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審計監督等各種法律監督于一體的監督體制和分權制衡的法律監督原則”可知,監察機構不再獨立擔當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兒童康復醫學課件
- Unit 4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人教版八年級英語上冊
- 奧巴馬大選營銷案例分析
- 建筑設計院與建筑師勞動合同
- 2025帶保證人的土地使用權轉讓版合同
- 2025天貓店鋪轉讓合同樣本下載
- 房屋租賃合同簽訂要點與規避風險指南
- 2025合同范本-設備租賃合同
- 新版二手房屋買賣合同范本
- 茶葉合作合同范本
- GB/T 2423.18-2012環境試驗第2部分:試驗方法試驗Kb:鹽霧,交變(氯化鈉溶液)
- FZ/T 01008-2008涂層織物耐熱空氣老化性的測定
- 2021年5月北京地區成人本科學士學位英語統一考試真題及答案
- 國防科技大學介紹
- 防腐木施工合同樣本(3篇)
- 感染性休克病人麻醉處理課件
- 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講課教案課件
- 國開電大操作系統 Linux系統使用 實驗報告
- 第四講大學生就業權益及其法律保障課件
- 大學電子密碼鎖設計畢業論文
- 硅膠檢測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