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新疆專版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考點規范練47世界主要地區和國家_第1頁
適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新疆專版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考點規范練47世界主要地區和國家_第2頁
適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新疆專版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考點規范練47世界主要地區和國家_第3頁
適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新疆專版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考點規范練47世界主要地區和國家_第4頁
適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新疆專版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考點規范練47世界主要地區和國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規范練47世界主要地區和國家一、選擇題荷蘭是典型的沿海低地國家,人口1740萬,面積4.15萬平方千米,地狹人稠,歷史上深受海潮之害。1927年起先修建的長達30千米的須德海大壩,是荷蘭近代最大的圍海工程,大壩上建有泄水閘,透過閘門可調控艾瑟爾湖入海流量。1996年,荷蘭在萊茵河河口修建擋潮閘,該閘由兩個浩大的支臂組成,閘體平常停靠在河道兩岸,須要時合攏以關閉河道(圖2)。讀圖,完成第1~3題。圖1圖21.荷蘭修建須德海大壩的主要目的是()A.修大壩發電,緩解能源驚惶狀況B.防止海水入侵,疼惜現有土地C.使大壩內部形成庫區,利于發展水產養殖業D.為圍墾區供應澆灌用水2.須德海大壩修建后,艾瑟爾湖湖水的鹽度變更及其緣由是()A.變大庫區封閉,水分蒸發量變大B.變大河流攜帶的鹽分不斷在庫區集聚C.變小湖內咸水通過泄水閘漸漸排出D.不變河口區原來就是淡水3.萊茵河河口修閘有利于()A.提高通航實力B.減輕風暴潮的危害C.疼惜河口生態環境D.增加土地圍墾面積由于全球變暖,北極冰川加速消融,北極地區不再寧靜。下圖示意挪威某探險家為見證北極冰川消融,于某年6月23日到9月23日在北極地區航行的航線。讀圖,完成第4~5題。4.下列關于該探險家此次航行的敘述,可信的是()A.從甲地到乙地探險的途中遇到了大量浮冰B.大部分行程是順風航行C.沿途不斷遇到大型運礦船D.看到海冰上的北極熊同類相殘5.北極地區不再寧靜的主要緣由是()A.北極航線的開拓,海底資源的大規模開發B.世界各國為爭奪海洋資源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沖突C.北極考察等活動急劇增加,打破了原有生態的平衡D.冰川大規模溶化使海底火山爆發、地震等地質活動進入活躍期圖2中的道路兩側積雪高達20米,是日本聞名的“雪墻馬路”。從1971年起先,這里就成了觀雪圣地。很多人還特地前往旁邊主峰飽覽雪景,每年吸引近百萬游人前來。讀圖,完成第6~8題。圖1圖26.圖2中的“雪墻馬路”景觀位于圖1中的()A.①地 B.②地C.③地 D.④地7.下列時間段中,“雪墻馬路”景觀吸引游客最多的是()A.11—12月 B.3—4月C.7—8月 D.10—11月8.春季,該現象最簡潔誘發的次生災難是()A.地震 B.洪澇C.春旱 D.沙塵二、非選擇題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位于歐洲西北部,長1850千米,面積75萬平方千米。該半島地質古老,第四紀時期冰川覆蓋全半島,厚度達到3000米。半島河網密布,湖泊眾多,達數十萬個。下圖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地形、水系分布圖。(1)描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眾多湖泊的形成過程。(2)分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湖泊眾多的緣由。(3)分析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對當地氣候的影響。(4)該半島河網密布,但水運并不發達,分析其緣由。10.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肯尼亞境內多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東非大裂谷東支縱切高原南北,大裂谷谷底分布著深淺不等的湖泊,并屹立著很多火山。農業是肯尼亞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鮮花產業發展較快,出口鮮花約占歐盟市場的1/3。肯尼亞航空業較為發達,與30多個歐美國家和地區通航。(1)簡述肯尼亞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義。(2)分析肯尼亞境內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成因。(3)用板塊構造學說說明東非大裂谷谷底多湖泊、火山的成因。答案:1~3.1.B2.C3.B第1題,由材料可知,荷蘭為典型的沿海低地國家,歷史上深受海潮之害,再加上人口眾多,該地土地資源驚惶,因此為了防止海水入侵,疼惜現有土地,在沿海地區修建了須德海大壩,B項正確;透過閘門可調控艾瑟爾湖入海流量,修大壩不是為了發電,也不是為圍墾區供應澆灌用水,A、D兩項錯誤;當地靠近北海漁場,不必再建壩發展水產養殖業,C項錯誤。第2題,大壩阻擋了海水進入壩內水域,而流域內降水豐富,河流注入淡水量大,湖內咸水通過泄水閘漸漸排出,故大壩修建后鹽度變小,C項正確。第3題,萊茵河航運繁忙,河口修閘不利于提高通航實力,A項錯誤;關閉閘門可減輕風暴潮的危害,B項正確;閘體平常停靠在河道兩岸,對疼惜河口生態環境作用不大,但有可能對河口生態造成不利影響,C項錯誤;不會增加土地圍墾面積,D項錯誤。4~5.4.D5.C第4題,從甲地到乙地的航程中,受西風影響大,是順風航行,乙地以后的航行受極地東風影響大,是逆風航行;從甲地到乙地盛行西南風,同時還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不會遇到大量浮冰;目前,北冰洋沿岸尚未進入商業航行階段,故不行能遇到大型運礦船;因全球變暖,海冰銳減,北極熊食物短缺,可能會殘殺同類。第5題,目前,北極航線仍處于嘗試當中,北冰洋海底資源還沒有被大規模開發,也不存在各國為爭奪海底資源而發生沖突;海底火山爆發、地震等地質活動是內力作用導致的,冰川大規模溶化對其影響不大;北極考察等活動急劇增加,給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打破了原有生態的平衡,使北極地區不再寧靜。6~8.6.B7.B8.B第6題,“雪墻馬路”的出現說明該地冬季降雪量大,冬季日本吹西北風,應在日本海的迎風一側分布,因此可能是①地或②地;依據圖1可知,①地位于沿海位置,海拔低,地形抬升作用不明顯,而②地南側等高線密集,且數值大,說明②地地勢起伏較大,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明顯,降雪較多,所以最可能是②地,B項正確。第7題,“雪墻馬路”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冬季降雪的積累,而3—4月氣溫起先回升,積雪還未大面積消融,因此會吸引大量游客;7—8月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積雪幾乎全部消融,不行能再吸引游客;10—12月氣溫起先下降,但此時并沒有大量的積雪形成雪墻。第8題,通過圖中等高線分析,此處地表起伏大,地形困難,不利于積水排出,再加上冬季降雪足夠,春季氣溫回升,大量積雪溶化,簡潔造成洪澇災難,B項正確;地震是由板塊運動引起,與當地氣候無關;春季大量冰雪溶化,可以供應澆灌水源,不會引起春旱;此處無沙源地或離大陸沙源地較遠,不會受到沙塵災難威逼。9.答案:(1)半島上地質基礎有差異,在冰川的重力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凹坑,冰川消退后,積水成湖。(2)緯度高,氣溫低,蒸發慢;凍土厚,下滲少,地表徑流多;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降水多。(3)山脈大致呈南北(東北—西南)走向,該地盛行西南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西側為迎風坡,降水多,東側為背風坡,降水少;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沿岸有強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經,斯堪的納維亞山脈阻擋了暖濕氣流的進入。(4)河流短小,流速較快;緯度較高,結冰期較長;人口稀有,運輸需求量小。解析:第(1)題,由材料可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位于歐洲西北部,緯度高,第四紀時期冰川覆蓋全半島。由于半島地質基礎不一,在冰川的重力作用下,半島上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凹坑,并在冰川消退后,積水成湖。第(2)題,讀圖可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緯度高,氣溫低,蒸發作用弱;凍土分布廣且厚度大,地表水不易下滲;且該半島西側為大西洋,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降水豐富,地表徑流多,故湖泊眾多。第(3)題,由圖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河流的流向推斷,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大致呈南北(東北—西南)走向。該地受西風帶影響,盛行西南風,故斯堪的納維亞山脈西側為迎風坡,降水多,東側為背風坡,降水少。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側為大西洋,其西部地區受沿岸的北大西洋暖流影響顯著,溫煦潮濕;而半島東部,因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的阻擋,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難以進入。第(4)題,讀圖可知,該半島河流流程短,流速快,不利于發展水運;地處高緯度地區,河流結冰期長,航運價值低;該地氣候條件較差,人口分布稀疏,客、貨運輸需求不高,故水運不發達。10.答案:(1)位置:肯尼亞位于非洲東部;赤道橫貫中部,全境位于熱帶;東南面臨印度洋,與埃塞俄比亞、索馬里、烏干達、坦桑尼亞等國接壤。意義:地處赤道旁邊,水熱足夠,有利于作物生長;與多國接壤,利于與鄰國的交往和合作;東南臨海,有利于發展海洋事業。(2)熱帶草原氣候。成因:境內多高原,地勢高,對流不旺盛。(3)東非大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