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浙江省寧波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浙江省寧波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浙江省寧波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浙江省寧波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浙江省寧波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一)現代文閱讀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音樂是一種時間持續的藝術創作。我們往往可以聽到在一首歌曲或樂曲從頭到尾持續的過程中,總有一些重復的樂句、樂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變化。作者通過這些重復而取得整首樂曲的統一性。音樂中的主題和變奏也是在時間持續的過程中,通過重復和變化而取得統一的。在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中,我們可以聽到持續貫串全曲的、極其樸素明朗的“鱒魚”主題和它的層出不窮的變奏。但是這些變奏又“萬變不離其宗”——主題。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斷地重復著,使你形象地看到幾條鱒魚在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來游去嬉戲,從而使你“知魚之樂”焉。舞臺上的藝術大多是時間與空間的綜合持續。幾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將同一動作重復若干次,并且往往將動作的重復和音樂的重復結合起來,但在重復之中又給以相應的變化;通過這種重復與變化以突出某一種效果,表達出某一種思想感情。上面所談的那種重復與變化的統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藝術效果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無數建筑,除去極少數例外,幾乎都以重復運用各種構件或其他構成部分作為取得藝術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歷史中最杰出的一個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宮。從已被拆除了的中華門(大明門、大清門)開始就以一間接著一間,重復了又重復的千步廊一口氣排列到天安門。從天安門到端門、午門又是一間間重復著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進去,太和門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為一組“前三殿”,與乾清門和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成為一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異的重復,就更像樂曲中的主題和“變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許多構件和構成部分(樂句、樂段)的重復;而東西兩側的廊、廡,樓、門,又是比較低微的,以重復為主但亦有相當變化的“伴奏”。然而整個故宮,它的每一個組群,每一個殿、閣、廊、門卻全部都是按照明清兩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統一規格、統一形式建造的,連彩畫、雕飾也盡如此,都是無盡的重復。我們完全可以說它們“千篇一律”。但是,誰能不感到,從天安門一步步走進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時間持續的同時,空間也連續著“流動”。那些殿堂、樓門、廊廡雖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幾步,前瞻后顧、左睇右盼,那整個景色的輪廓、光影,卻都在不斷地改變著,一個接著一個新的畫面出現在周圍,千變萬化。空間與時間,重復與變化的辯證統一在北京故宮中達到了最高的境界。翻開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較優秀的個體建筑或者組群,一條街道或者一個廣場,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復與變化的統一而取勝。說是千篇一律,卻又千變萬化。每一條街都是一軸“手卷”、一首“樂曲”。千篇一律和千變萬化的統一在城市面貌上起著重要作用。(摘編自梁思成《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音樂、繪畫、建筑之間的通感》)材料二:在談及建筑和音樂的關系時大家往往套用“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這一說法,說明建筑和音樂自古以來在風格、流派、特點等諸多方面都有著內在的聯系。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是通過不同的曲調、節奏、旋律來表達不同的感情,能給人美的享受。而建筑是一種有形的藝術,中國傳統建筑總是由單庭建筑構成院落,再以院落為單元組成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序列,由外而內,在運動中逐漸展開了空間的變化。這些頗似音樂中的序曲、擴展、漸強、高潮、重復、休止,能給人一種激動人心的旋律感。黑格爾曾說:“音樂和建筑最相近,因為像建筑一樣,音樂把它的創造放在比例和結構上。”建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人們是從它的均衡、對稱、布局等各種形式中去體驗其美感的。雖然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但是,類似于建筑材料的音樂語言及其要素也必須按一定的邏輯方式合理組合,形成多樣化的統一,才能使人感覺到音樂的連續性、動力性和整體性,從中體驗到音樂的一種美感。音樂家作曲家追求色彩效應,建筑師們也要用色彩這一元素來烘托音樂的美。“粉墻黛瓦”就是蘇州園林的典型色彩,那白、灰兩色的建筑色彩掩映在“桃紅柳綠”的大自然景色之上,體現自然之趣,從而使人有一種“安靜舒適”的感覺。到了花開的季節,白灰二色把花襯托得更加明艷照眼。這種深淺濃淡的巧妙搭配,主色與輔色的相互映襯,體現著獨特而豐富的節奏、韻律,創造出富于音樂感的園林小詩來。建筑和音樂雖然是兩種不同的學科,但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與外在的密切關系,以及共通的美學信息、法則及其深刻的內涵,這些都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這些審美通感上的共通之處為我們研究建筑和音樂的共通性打下基礎。(摘編自李均鳳《淺談建筑中的音樂美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創作者根據音樂是一種時間持續的藝術特點,往往通過樂調和節奏的千篇一律的重復,從而達到其藝術效果。B.舞臺藝術如將動作和音樂兩者的重復結合起來,并輔以相應的變化,就能突出某種效果,表達出某種情感。C.建筑雖是一種有形的空間藝術,但人們從它的造型、布局等方面,又能感受到建筑是一種無形的時間藝術。D.建筑和音樂分屬兩種不同的學科,但從美學信息、法則及其深刻的內涵來看,它們之間也有著共通之處。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作者舉舒伯特的《魚》五重奏的例子,具體而形象地論說了音樂中重復與變化之間的關系。B.北京故宮的殿堂、樓門、廊廡都是千篇一律的規格,因與周圍變化的景色的統一而讓人流連忘返。C.音樂要具有美感,就需要將音符、音調、節奏等因素按一定的邏輯方式合理組合,并形成多樣化的統一。D.建筑和音樂自古以來在風格、流派、特點等方面都有著內在的聯系,兩者都可以引發人們對彼此的聯想。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持梁思成“千篇一律和千變萬化的統一”觀點的一項是()A.北京大大小小的四合院 B.貴州盤山而建的千戶苗寨C.山東統一規劃的現代民居 D.湘西依山傍水的吊腳樓4.請結合材料二的相關內容,理解“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這句話的含意。5.兩則材料都論述了音樂與建筑的共通關系,但論述的側重點不同。請簡要分析。〖答案〗1.A2.B3.C4.①建筑本是空間藝術,是靜態的,但它又讓人感覺到音樂的連續性、動力性和整體性,所以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②音樂本是時間藝術,通過不同的曲調、節奏、旋律來表達不同的感情,是動態的,但它又具有建筑的均衡、對稱、布局等特性,所以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5.(1)材料一側重于重復與變化辯證統一的角度論述建筑與音樂是共通的。(2)材料二側重于從藝術的內部組成的要素、組合規律以及創作者美學追求的角度論述建筑與音樂是共通的。〖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創作者不只是通過“千篇一律的重復”達到藝術效果,而是通過對樂調和節奏的千篇一律的重復與變化的統一,從而達到藝術效果。故選A。【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B.“都是千篇一律的規格”錯。北京故宮的殿堂、樓門、廊廡不是千篇一律的規格,而是統一規劃,制作方法是一致的,但風格千變萬化。故選B。【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C.“統一規劃的現代民居”只是千篇一律,而沒有千變萬化。不能支持梁思成“千篇一律和千變萬化的統一”觀點。故選C。【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這一說法,說明建筑和音樂自古以來在風格、流派、特點等諸多方面都有著內在的聯系。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把建筑比作音樂,要重點理解“凝固”的特點。結合“建筑是一種有形的藝術”“建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可知,建筑是空間藝術,是靜態的;結合“音樂……形成多樣化的統一,才能使人感覺到音樂的連續性、動力性和整體性,從中體驗到音樂的一種美感”可知,音樂也具有連續性、動力性和整體性。由此可知,二者具有相似性,建筑也能讓人感覺到音樂的連續性、動力性和整體性,所以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把音樂比作建筑,要重點理解“流動”的特點。結合“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是通過不同的曲調、節奏、旋律來表達不同的感情,能給人美的享受”可知音樂具有動態的特點,結合“建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人們是從它的均衡、對稱、布局等各種形式中去體驗其美感的”可知,建筑的美感與音樂有互通性,一個是時間藝術,一個是空間藝術,但在動態美中能夠產生共鳴。所以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概括要點的能力。材料一:第一、二段,“總有一些重復的樂句、樂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變化。作者通過這些重復而取得整首樂曲的統一性”“音樂中的主題和變奏也是在時間持續的過程中,通過重復和變化而取得統一的”,從音樂的角度闡釋重復與變化辯證統一;第三段,“幾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將同一動作重復若干次,并且往往將動作的重復和音樂的重復結合起來,但在重復之中又給以相應的變化”,從舞臺藝術的角度闡釋重復與變化辯證統一;第四、五、六段,列舉北京明清故宮的建筑實例,“空間與時間,重復與變化的辯證統一在北京故宮中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從建筑的角度闡釋重復與變化辯證統一。可見,材料一側重于重復與變化辯證統一的角度論述建筑與音樂是共通的。材料二:第一段是總說,“建筑和音樂自古以來在風格、流派、特點等諸多方面都有著內在的聯系”是中心論點;然后二、三、四段分別從藝術的內部組成的要素、組合規律以及創作者美學追求的角度展開論述;最后一段再作總結歸納,“建筑和音樂雖然是兩種不同的學科,但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與外在的密切關系,以及共通的美學信息、法則及其深刻的內涵”。可見,材料二側重于從藝術的內部組成的要素、組合規律以及創作者美學追求的角度論述建筑與音樂是共通的。(二)現代文閱讀Ⅱ閱讀下面作品,完成小題。套中人(節選)契訶夫在米羅諾西茨科耶夫村的盡頭,誤了時辰的獵人在村長普羅科菲的谷倉里過夜。他們就兩個人:獸醫伊凡和中學教師布爾金。伊凡這會兒出來打獵,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中學教師布爾金每年夏天都住在伯爵家,這些年來對這個地區已經了如指掌了。他們沒有睡覺,講著各種各樣的故事。除了其他事情,他們還談到村長的妻子瑪芙拉。她身體健康,也不愚蠢,可是從沒走出過她家鄉的村子,一生中從沒見過城市或鐵路,最近十年一直坐在爐灶邊,只有晚上出門到街上走走。“這有什么可奇怪的!”布爾金說,“我只是想說像瑪芙拉這樣的人沒什么稀奇。沒有必要往遠處看,兩個月前,我的同事——希臘語教師別里科夫在我們城里去世了。你肯定聽說過他。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即使在最晴朗的天氣他也穿著套鞋和暖和的棉衣,帶著雨傘。他的雨傘裝在一只套子里,手表也裝在一只灰色羚羊皮套子里,當他拿小刀削鉛筆時,他的小刀也裝在一只小套子里;他的臉好像也裝在套子里,因為他總是把臉藏在豎起的衣領里。他戴著黑眼鏡,穿著法蘭絨衣服,用棉花塞著耳朵,坐上出租馬車總要叫車夫把車篷放下。簡單地說,這個人表現出一種經常的、不能克服的沖動,要把自己包起來,就是說要給自己做個套子,讓自己與世隔絕,不受外界影響。現實讓他煩惱,讓他害怕,總是令他不安。也許是為了替自己的膽怯和對現實的厭惡辯護,他總是贊美過去,贊美那些從未存在過的東西;甚至他教的古典語言事實上也成了他的套鞋和雨傘,讓他借此躲避現實生活。”“‘哦,希臘語多么洪亮,多么美妙啊!’他會帶著贊美的口吻說,像是要證明自己的話,舉起手指,念道:‘人!’”“別里科夫還試圖把他的思想也藏在套子里。只有寫著禁止什么的政府公告和報紙文章對他來說一清二楚。當有公告禁止男孩晚上九點以后上街,他就覺得清楚明確,這種事是禁止的,這就夠了。任何批準或允許的事總讓他有疑慮,覺得模糊不清,沒說明白。每當城里獲準開設戲劇俱樂部、閱覽室或茶室,他就會搖著頭輕聲說:‘當然這是可以的,這很好,可我希望不會引發什么事情!’”“任何違反法令、偏離常軌、不合規矩的事,即使在別人看來不關他的事,也會讓他沮喪。如果他的一位同事去教堂遲到了,或者有傳言說中學男生胡鬧了,或者有人看見一位女教師晚上和一個軍官在一起,他就心神不寧,說他希望不會出什么事。在教師會議上,他的小心、謹慎,他對男子中學和女子中學里年輕學生的不良行為和對班級里吵鬧現象的獨特想法,簡直是折磨我們。”“哦,他希望這不要傳到當局耳朵里;哦,他希望不會出什么事;他認為如果把二年級的彼得羅夫和四年級的葉果羅夫開除會很好。你知道嗎,他就憑他的哀嘆、沮喪,憑他蒼白的小臉上的黑眼鏡,把我們打垮了。我們讓步了,扣了彼得羅夫和葉果羅夫的行為分,罰他們課后留校,到最后把他倆都開除了。教師們都怕他,甚至校長也怕他。你能相信嗎,我們這些教師都是有思想的正派人,受的是屠格涅夫和謝德林的教育,可這個穿著套鞋、拿著雨傘的小男人,竟然控制了整個中學十五年之久!不光中學,事實上他控制了整座城市!女士們星期六不敢辦私人的戲劇演出,生怕他聽見;他在場的時候牧師也不敢吃肉和打牌。在別里科夫這種人的影響下,我們城里的人在過去十到十五年里變得什么都怕。他們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寄信,不敢交朋友,不敢讀書,不敢幫助窮人,不敢教人讀書寫字……”……“一個月后別里科夫死了。我們都參加了他的葬禮——兩所中學和神學院的人都去了。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溫和、愉快,甚至高興,好像很高興終于被放進一個套子里再也不用出來。是啊,他的理想實現了!好像為了表示對他的敬意,葬禮那天天色陰沉,下著雨,我們都穿著套鞋、打著傘。”“必須承認埋葬別里科夫這樣的人非常令人愉快。從墓地回來時我們都神情肅穆,沒人想表現出愉快的心情——這種心情多年以前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都經歷過:大人出去了,我們可以在花園里玩一兩個小時,享受一下充分的自由。”“我們心情很好地從墓地回來。可是不到一個星期,生活又回到從前了,一樣陰郁、壓抑、沒有意義。事實上,雖然我們埋葬了別里科夫,可還有多少這樣的‘套中人’活著呢,將來還會有多少呢!”“確實如此。”伊凡點上煙斗說。“將來還會有多少呢!”布爾金重復了一遍。中學教師走出谷倉。他矮矮胖胖,完全禿頂了,黑胡子長到腰。“是啊,確實如此。”伊凡又說了一遍,“如果你愿意,我也給你講個很有教益的故事。”“不,我們該睡覺了,”布爾金說,“明天講吧。”他們走進谷倉,躺在草堆上。他倆剛蓋上被子準備入睡,突然聽見輕輕的腳步聲——啪嗒,啪嗒……走了一會兒又停住,一分鐘后又響起啪嗒聲……“是瑪芙拉。”布爾金說。腳步聲漸漸消失了。“你看見、聽見人們撒謊,”伊凡說,翻了個身,“他們因為你容忍他們撒謊而叫你傻瓜。你忍受侮辱,不敢公開說你站在誠實和自由的人一邊,你自己也撒謊,還微笑:這么做只是為了一片面包,一個溫暖的角落,一個一文不值的小官銜。不,不能再這樣活下去。”“好了,你扯到別處去了,伊凡,”中學教師說,“睡覺吧!”十分鐘后布爾金睡著了。可伊凡不停地嘆氣,翻來覆去;后來他起來,又走到外面,坐在門口,點上煙斗。(節選自諸逢佳譯本,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布爾金對“套中人”現象司空見慣,他說瑪芙拉“這樣的人沒什么稀奇”,然后講述怪人別里科夫的故事,以此表達自己對現實的清醒認識。B.別里科夫“總是贊美過去,贊美那些從未存在過的東西”,甚至也贊美自己教的古老的希臘語,說明他對過去生活的懷念和對社會現狀的不滿。C.“別里科夫還試圖把他的思想也藏在套子里”,只認可“寫著禁止什么”而疑慮“批準或允許的事”,體現他是個有自己思想和行為準則的人。D.從全文看,伊凡內心壓抑,“出來打獵,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想暫時逃避現實;聽了布爾金的故事,對現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心情更加沉重。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第二次寫到村長的妻子瑪芙拉,著重描寫她腳步的啪嗒聲,既呼應開篇,使結構嚴謹,又渲染了氛圍,強化“套中人”形象。B.小說運用夸張與諷刺的手法,描寫別里科夫整天躲在“套子”里;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連“全城都受著他轄制”。C.作者善于從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中取材,看似信手拈來,但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也能反映出復雜的人物關系,使情節曲折離奇。D.小說語言簡潔平實富有表現力。如對別里科夫的一句口頭禪“希望不會出什么事”,就鮮明地表現出別里科夫膽小、迂腐的性格。8.劃線句詳細描寫了別里科夫的各種“物件”,卻唯獨沒有關于他個人面部特征的描寫,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9.選文呈現的是“故事中的故事”,教材則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故事,請從敘事的角度說說你更欣賞哪一種?〖答案〗6.D7.C8.①用漫畫的筆法寫出套子的特點;②讓別里科夫封閉、恐懼、精神高度集中的心理狀態更形象鮮明;③說明表現的是“一類人”而不是個體。9.觀點一①原著是故事套故事,延緩了敘述的節奏,拓寬故事的空間。②人物增多,除別里科夫外,還寫出了其他人的思想狀態與生活方式,揭示套中人不僅是一個人更是一類人,使主題更豐富。③運用全知視角,突破局限,更客觀自由。觀點二①增強故事的真實感。以第一人稱來敘述,用“我”的耳聞目睹向讀者講述別里科夫的故事,更加真實可信,感染力更強。②使敘事節奏加快,直奔故事主體,結構更加緊湊。③跟原著相比更拉近作品與讀者的距離,增強讀者代入感。〖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A.“以此表達自己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分析錯誤,目的只是為了向伊凡講述一個稀奇的故事。B.“說明他過去生活的懷念”分析錯誤,是為了躲避現實。C.“體現他是個有自己思想和行為準則的人”分析錯誤,這些只能說明他沒有自己的思想。故選D。【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但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也能反映出復雜的人物關系”分析錯誤,人物關系并不復雜。故選C。【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1)通過詳細描寫別里科夫的各種“物件”,比如:最晴朗的天氣穿著套鞋、棉衣,帶著雨傘,雨傘、手表,小刀裝在套子里,棉花塞耳朵,坐馬車把車篷放下等等,用漫畫夸張的筆法寫出別里科夫套子的特點。(2)通過用夸張與諷刺的手法,表面上描寫了別里科夫整天躲在“套子”里,實際想刻畫一個封閉、懷舊、膽小多疑、精神高度集中極力維護現行秩序的形象。(3)別里科夫是眾多《裝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代表,是“一類人”而不是個體,是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征。他既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產物,又反過來維護著這種制度;他既是這種制度的受害者,同時,又加害周圍的人。【9題詳析】考查學生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的能力。觀點一,原著更好:(1)內容上:原著的主體故事是關于獸醫伊凡和中學教師布爾金講著各種各樣的故事時,他們談到村長的妻子瑪芙拉最近十年一直坐在爐灶邊,只有晚上出門到街上走走的稀奇故事。由此又引出關于布爾金的同事——希臘語教師別里科夫“裝在套子里的”的故事,延緩了敘述的節奏,使節奏更慢一些,拓寬故事的空間,使得內容更豐富。(2)主題上:原著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村長的妻子瑪芙拉,一個是職員別里科夫,他們是“一類人”而不是個體,是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征。所以豐富了文章的主題。(3)寫作手法上:原著采用的是全知視角,所謂全知視角,一般指第三視角,使用的是第三人稱,不受時間、空間、人物的約束,客觀冷靜的多角度描寫,使讀者會有一種全知全能的感覺。觀點二,教材更好:(1)內容上,采用是第一人稱,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展開敘述,敘述了別里科夫“裝在套子里”的形象,以及他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更真實可信。(2)情節上:教材從頭至尾只敘述了一個主人公,那就是別里科夫,故事情節比較集中,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使結構更加緊湊,故事性極強。(3)寫作手法上:采用的是有限視角,即第一人稱,身臨其境,親切自然,縮小作品與讀者的距離,表達流暢,口語化。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初仕郡,舉孝廉,除郎中。遭母憂棄官行喪服闋刺史周景辟別駕從事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太尉李固表薦征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時李膺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屬城聞風,皆自引去,蕃獨以清績留。郡人周璆,高潔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為置一榻,去則縣之。大將軍梁冀威震天下,時遣書詣蕃,有所請托,不得通,使者詐求謁,蕃怒,笞殺之,坐左轉修武令。稍遷,拜尚書。性方峻,不接賓客,士民亦畏其高。征為尚書令,送者不出郭門。延熹六年,車駕幸廣成校獵。蕃上疏諫曰:“夫安平之時,尚宜有節,況當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離散,是陛下焦心毀顏,坐以待旦之時也。又秋前多雨,民始種麥。今失其勸種之時,而令給驅禽除路之役,非賢圣恤民之意也。”書奏不納。自蕃為光祿勛,與五宮中郎將黃琬共典選舉,不偏權富,而為勢家郎所譖訴,坐免歸。頃之,征為尚書仆射。八年,代楊秉為太尉。蕃讓曰:“齊七政,訓五典,臣不如議郎王暢。聰明亮達,文武兼姿,臣不如弛刑徒李膺。”帝不許。中常侍蘇康、管霸等復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大司農劉祐、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為之抵罪。蕃因朝會,固理膺等,請加原宥,升之爵任。言及反復,誠辭懇切。帝不聽,因流涕而起。竇后臨朝,蕃與后父大將軍竇武,同心盡力,征用名賢,共參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頸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趙嬈,旦夕在太后側,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與共交構,諂事太后。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及事泄,曹節等矯詔誅武等。蕃時年七十余,聞難作,將官屬諸生八十余人,拔刃突入承明門,王甫遂令收蕃,即日害之。論曰:桓、靈之世,若陳蕃之徒,咸能樹立風聲,抗論惛俗。而驅馳崄厄之中,與刑人腐夫同朝爭衡,終取滅亡之禍者,彼非不能潔情志也。愍夫世士以離俗為高,而人倫莫相恤也。以遁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以仁心為己任,雖道遠而彌厲。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民心。(節選自《后漢書·陳蕃傳》)10.下列對文中畫被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遭母憂棄官/行喪/服闋刺史/周景辟別駕從事/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太尉李固表薦征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B.遭母憂/棄官行喪/服闋/刺史周景辟別駕/從事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太尉李固表薦征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C.遭母憂棄官/行喪/服闋刺史/周景辟別駕/從事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太尉李固表薦/征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D.遭母憂/棄官行喪/服闋/刺史周景辟別駕從事/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太尉李固表薦/征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孝廉,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后被舉薦的人亦稱孝廉;明清時對舉人的稱呼。B.刺史,官名,漢始設,本為掌管天文歷法的官員;宋元后沿用為一州長官的別稱。C.七政,是中國古代天文術語,說法不一,可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D.論,也稱評、贊、詮、敘、議、述,名稱不一;總稱論贊,指附在史傳后的評語。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陳蕃為官清峻,士民敬畏。因政績清明得到執政威嚴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賞識和挽留;陳蕃不接待賓客,為人清高,故其升遷后送行者不敢出外城以相送。B.陳蕃直陳時政,忠君為國。皇上駕臨廣成苑打獵,陳蕃認為現在非太平之時,且令百姓為打獵驅禽除路,有違圣明君主體恤百姓之意,上疏表示反對。C.陳蕃敬才禮賢,正直低調。對高潔之士周璆敬重有加,專門為他準備一床榻;皇上讓他擔任太尉之職時,陳蕃認為自己才能不如王暢、李膺,予以推辭。D.陳蕃不避強權,剛正不阿。拒絕大將軍請托,主持人才選拔,不偏袒權富;面對宦官掌權、陷害忠良的局面,陳蕃犯顏直諫、以身試險,直至最后遇害。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⑴蕃因朝會,固理膺等,請加原宥,升之爵任。⑵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14.陳蕃“終取滅亡之禍”原因有哪些?請結合簡要概括。〖答案〗10.D11.B12.A13.⑴陳蕃利用朝會的時機,堅持為李膺等人申辯,請求加以寬恕,提升他們的官爵。⑵陳蕃一直痛恨這幫人,決心誅殺宦官,恰逢(或:正好)竇武也有這個打算,陳蕃于是與竇武一起謀劃這件事。14.①宮廷爭斗,宦官專權;②謀事不密,走漏風聲;③寧折不彎,不避強權;④身逢亂世,敢于直言。〖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能力。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服闋”的主語是陳蕃,“刺史周景辟別駕從事”的主語是“刺史周景”,故“服闋”后要斷開,所以排除A、C兩項。“太尉李固表薦”的主語是“太尉李固”,“征拜議郎”的主語是朝廷,所以“征拜議郎”前要斷開,故排除B項。故選D。句意:因母親去世,辭官居喪。服喪期滿,刺史周景召他為別駕從事,因勸諫意見不一,棄符離去。太尉李固上表薦舉他,授議郎,再升為樂安太守。【11題詳析】本題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這類題目解答時一般要根據平時的積累,并結合具體的語境分析,對比選項,確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于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較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B項,“本為掌管天文歷法的官員”錯,刺史,漢設立為監察郡縣的官員。故選B。【12題詳析】本題考查歸納文章要點的能力,這類題目解答時一般要對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據選項,在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分析選項是否概括全面,翻譯是否正確,然后將原文內容和選項加以對比即能發現問題。A項,“因政績清明得到執政威嚴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賞識和挽留”錯,原文是“時李膺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屬城聞風,皆自引去,蕃獨以清績留”,文中無得到李膺賞識和挽留的信息。故選A。【13題詳析】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這類題目解答時一般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⑴因:趁著;固:堅持;原宥:諒情赦罪;之:他們。⑵疾:痛恨;志:決心;會:恰逢;謀:打算;因:于是,就。。【14題詳析】本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鑒賞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通讀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為,概括人物形象。根據原文“而帝乳母趙嬈,旦夕在太后側,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與共交構,諂事太后”“及事泄,曹節等矯詔誅武等”“聞難作,將官屬諸生八十余人,拔刃突入承明門”“夫安平之時,尚宜有節,況當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離散,是陛下焦心毀顏,坐以待旦之時也。又秋前多雨,民始種麥。今失其勸種之時,而令給驅禽除路之役,非賢圣恤民之意也。”“蕃因朝會,固理膺等,請加原宥,升之爵任”分析,陳蕃嫉惡如仇,直言評論沉悶的現實,和宦官同朝較量高低,不畏權貴,敢于直言進諫,最后招致殺身之禍,根據上述內容逐條分析即可。參考譯文: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舉為孝廉,授郎中。因母親去世,辭官居喪。服喪期滿,刺史周景召他為別駕從事,因勸諫意見不一,棄符離去。太尉李固上表薦舉他,授議郎,再升為樂安太守。這時,李膺任青州刺史,治政嚴有威名。屬城聽了消息的都自己要求離去陳蕃因為政績清廉,一個人留下來。郡人周璆,潔身自愛,前后郡守招請,不肯去。只有陳蕃能夠招他去。陳蕃稱他的字不叫他的名,非常尊敬他。特別為他安一張床,周璆走了,就把床懸起來。大將軍梁冀派人送信給陳蕃,托他辦事,沒有得到通傳。使者用欺詐的方法求得拜見,陳蕃很生氣,用竹板打死了使者,因此獲罪被貶為修武縣令。稍得升遷,被任為尚書。陳蕃性情嚴肅方正,不接待賓客,士民也敬畏他的清高。征召他任尚書令,送行的人都沒走出外城門。延熹六年(163),桓帝駕臨廣成苑圍獵,陳蕃上疏勸諫說:“天下太平的時候,還要有節制,何況現在用兵不止,四方百姓流離失散,這正是您傷心憔悴,夜不能入睡的時候,又恰逢初秋多雨,是百姓開始播種的時機,反而要他們驅禽趕獸,從事開辟道路的勞役,這不是賢明圣君體恤百姓的心啊。”奏書送上,桓帝沒有采納。自從陳蕃作了光祿勛,他同五官中郎將黃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選舉,不偏袒權貴,因而被豪門子弟誣陷控告,獲罪罷官回家。不久,征召為尚書仆射,延熹八年代替楊秉為太尉。陳蕃辭讓說“:辨別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政,解說五典,我不如議郎王暢。聰明豁達,文武全才,我不如弛刑徒李膺。”桓帝不許。中常侍蘇康、管霸等人再次被起用,他們排擠誣陷忠良大臣,彼此阿諛勾結。大司農劉祐、河南尹李膺,都因違背皇上的意旨而受到懲處。陳蕃借朝會之機,堅決為李膺等人申訴,請求皇上寬免他們,提升他們的官爵。反復申訴,詞意懇切。桓帝不理,陳蕃因此流淚起身而出。竇太后執掌朝政后,陳蕃和竇太后的父親大將軍竇武,同心盡力,起用名流賢士,共同參與國家政治,天下之士無不伸長脖子盼望天下太平。然而桓帝的乳母趙嬈,早晚都在竇太后身邊,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同她勾結,討好太后。陳蕃常恨這幫人,決心消滅宦官,正好竇武也有謀劃。事情泄露時,曹節等人偽造太后的命令殺了竇武等人。陳蕃當時七十多歲,聽說變亂發生,率領屬官和學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沖進承明門,王甫于是命令逮捕陳蕃,當天就殺害了他。史官評論說:桓帝、靈帝時期,像陳蕃這類人,都能樹立好的風氣名聲,直言評論沉悶的現實,奔走于艱難險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較量高低,結果招來殺身大禍。他們并不是不能潔身自守,避世隱居,而是可憐一般世士以遠離塵俗為高尚,對于人倫道德卻不關心。他們認為逃離塵世是不義的行為,所以多次遭到罷免,仍然不肯離開現實;以倡導仁德之心為己任,盡管知道這條道路是漫長的,卻更加堅定。事情雖然沒有成功,但他們的信義,足以扶持民心。(二)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完成下面小題。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上歸二首(其一)蘇軾雨過浮萍合,蛙聲滿四鄰。海棠真一夢,梅子欲嘗新。拄杖閑挑菜,秋千不見人。殷勤木芍藥,獨自殿余春。〖備注〗這首詩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木芍藥:牡丹花。殿:在最后。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句扣詩題“雨晴”,第二句以“蛙聲”寫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點。B.海棠花已凋謝,如夢一樣難覓蹤影,表達了作者對海棠生命短暫的悲嘆。C.作者以“梅子欲嘗新”暗示季節更迭,“欲”在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D.作者看似悠閑,實則孤寂,這可以從“拄杖挑菜”的細節描寫中看出。16.尾聯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答案〗15.B16.①擬人。“殷勤”“獨自殿”等詞語賦予“木芍藥”以人的感情,表達了作者的感激與贊美。②對比。木芍藥與上文的海棠、梅子對比,體現了“木芍藥”善解人意,延續保持春光到最后的特點。③借物抒情。借對木芍藥的感激與贊揚,表達自己惜春而不得的傷春之情。〖解析〗【15題詳析】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B項,“表達了作者對海棠生命短暫的悲嘆”錯誤,從詩中來看,應該是表達對春天易逝的惜春傷春之情。故選B。【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藝術手法,品味詩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看設題的方式,如本題的題干包括兩個問題,一是尾聯的表現手法,且是“哪些”,可見不止一種,二是“感情”,然后分析尾聯,看尾聯寫了什么,使用什么手法,表達什么情感。“殷勤木芍藥,獨自殿余春”,這句話描寫的對象是“木芍藥”,這是物,詩人卻以“殷勤”來展現暮春時節木芍藥的姿態,“殷勤”讓木芍藥有了人的感情,這是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結合頷聯中海棠的情形來看,木芍藥的“殷勤”“獨自殿”和海棠“真一夢”形成對比,展現出木芍藥的善解人意;尾聯本是寫木芍藥“獨自殿余春”,好似木芍藥不舍得春天離去,實際上是詩人不忍春天逝去,這是借木芍藥來抒發自己的惜春傷春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慨嘆人生很短促,人的個體很渺小。(2)《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來表現琵琶女虛度歲月。(3)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表現出西湖景色令人陶醉,詩人觀賞不夠,流連忘返。〖答案〗(1)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2)秋月春風等閑度(3)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三、語言文字運用(一)語言文字運用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在地球上一些似乎不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中,其實仍有許多生物在頑強生活著。生物體為了更有利于生長,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了神奇的適應能力。生物①?以生活在世界最寒冷大陸上的企鵝為例,它們的身體天生就有保溫的功能。企鵝的靜脈纏繞在動脈上,可為動脈內的血液保溫。當它們潛入海中捕獵時,心率會降低15%,②,而這些能量又可以用來使身體產生更多的熱量。那生物又是如何在高溫環境下生存的呢?()最著名的例子便是駱駝,它們在不喝水的情況下也能存活長達7個月。駱駝的血細胞相較其他生物可以③,其皮毛也可以防止出汗和流失水分。此外,科學家還在缺乏空氣的地殼巖石里等極端環境中發現了特殊的生命形式。通過這些研究,或許在未來我們就能解釋其他生命形式會如何在宇宙的其他地方生存。18.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A.有的生物生活在極端炎熱氣候下,它們最重要的生存能力顯然是保持水分。B.對生活在極端炎熱氣候下的生物來說,最重要的生存能力顯然是保持水分。C.保持水分對生活在極端炎熱氣候下的生物來說,顯然是很重要的生存能力。D.保持水分顯然是重要的生存能力,尤其對于生活在極端炎熱氣候下的生物。1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答案〗18.B19.①如何在寒冷中生存②為身體節省能量(或:以保存更多的能量)③儲存更多水分〖解析〗【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結合上文“那生物又是如何在高溫環境下生存的呢?”可知前句是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下文重點講的是駱駝如何使自己的身體保持水分,從銜接的角度考慮,“保持水分”應在最后,可排除CD。前文已經給出環境條件,A選項第一個分句再次強調“生物生活在極端炎熱氣候下”,表述重復,可排除。故選B。【1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處,此句主語為“生物”,又是一問句,根據“以生活在世界最寒冷大陸上的企鵝為例,它們的身體天生就有保溫的功能”可知,此處是說生物如何在寒冷中生存。第二處,根據后一句“而這些能量又可以用來使身體產生更多的熱量”可知,此處要說到“能量”,心率會降低自然是節省能量,故此處可以表達為:為身體節省能量或以保存更多的能量。第三處,結合駱駝“在不喝水的情況下也能存活長達7個月”“其皮毛也可以防止出汗和流失水分”可知,駱駝的血細胞儲存更多水分。(二)語言文字運用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指出:“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①在學習中超越,在繼承中轉化,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②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讓我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于世。”新時代以來,文化藝術領域更加自覺探索中國風格,洋溢著時代氣息的“中國風”不斷煥新文化風景。我國有綿延數千年的文化傳統,③沉淀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富有旺盛的文化創造力,這是我們今天進行文化建設的獨特優勢。以中國音樂為例,我們不僅有豐富燦爛的民族民間音樂,而且有A的雅樂傳統。經過數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古琴成為人類歷史上極富文化含量的樂器,④保存至今的琴曲B。古琴獨特的記譜法和打譜實踐、圍繞琴樂形成的豐富而深刻的古琴文化,讓古琴成為人類音樂寶庫中C的瑰寶。20.請在文中橫線空格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1.關于文段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①處兩個分句要前后調換。B.②處“精髓”“髓”讀suǐ,形聲字,“骨”表其意義范疇。C.③“沉淀”應該換成“積淀”。D.④處“保存”和“至今”位置調換意思不變。22.為了響應提出的“堅持不忘本來”的倡導,學校讀書文化節開展了以“從《鄉土中國》的視角,窺破《紅樓夢》里的諸事結局”為主題的整本書閱讀主題活動。請你參照示例,從以下兩個問題中任選一個簡要解讀。示例:問題:金玉良緣和木石前盟之爭——從社會關系上說感情是具有破壞作用的。解讀:寶玉對黛玉是一種無比激動的、強烈的感情,而寶玉對寶釵更多的是一種姐弟式的聽話、撒嬌的平淡感情,費孝通曾指出只有這樣淡漠的感情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而最終也正是寶玉和寶釵結為連理,避免了寶黛愛情的熱烈可能會帶來的不必要的變故。問題:(1)探春理家——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商業是不能存在的。(2)王熙鳳協理寧國府——中國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解讀:〖答案〗20.A.源遠流長B.數以千計C.當之無愧21.D22.(1)探春理家的舉措是建立在與嬤嬤、丫鬢們的交情上,還是以她們的人情來維持的熟人與熟人間的交易,沒有打破根深蒂固的鄉土觀念,更沒有進化到真正的商業思維。這就注定了開源舉措格局過小,雖然能為賈府賺來銀子,卻遠比不上賈府這個大窟窿花掉銀子的速度。

(2)王熙鳳對于秦可卿的托夢,雖因弄權鐵檻寺而驚疑,但后來經過大試身手,誤以為自己當家的能力超強;且秦可卿建議雖好,卻要自掏腰包出錢實施。王熙鳳出于自己的私心,遂將可卿所托拋于腦后——而正是這種“私”,導致寧榮二府最終走向衰亡之路。〖解析〗【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處語境是指有歷史悠久,根底深厚的雅樂傳統,應該用成語“源遠流長”。“源遠流長”,河流的源頭很遠,水流很長。常比喻歷史悠久,根底深厚。B處語境是指保存至今的琴曲數量很多,應該用成語“數以千計”。“數以千計”,形容數量很多。C處語境是指古琴擔得起人類音樂寶庫中瑰寶的稱號,應該用成語“當之無愧”。“當之無愧”,擔得起某種榮譽或某個職務,無須感到慚愧。【2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和識記常用字字音的能力。D.“位置調換意思不變”錯誤,調換位置后意思改變了。“保存至今”強調的是保存時間長,“至今保存”強調目前、現今的保存情況。故選D。【2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1)《鄉土中國》第12章“血緣和地緣”中提到: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商業是不能存在的。這并不是說這種社會不發生交易,而是說他們的交易是以人情來維持的,是相互饋贈的方式。也就是說,親戚之間發生的利益關系,往往被"接收方"視作是人情,具備很強的饋贈屬性。在《紅樓夢》探春理家一節中,探春打理的是榮國府,這里住的是賈家的幾代人及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各色人等,嬤嬤、丫鬟都與主子有著關聯,因此榮國府是一個血緣社會,探春理家的舉措是建立在與嬤嬤、丫鬟們的交情上,是以她們的人情來維持的熟人與熟人間的交易,這些交易是鄉土觀念的表現,根本沒有進化到真正的商業思維。而探春的所謂開源,只不過是幾百兩銀子的規模,這就注定了開源舉措格局過小,雖然能為賈府賺來銀子,卻遠比不上賈府這個大窟窿花掉銀子的速度。(2)《鄉土中國》第4章“差序格局”中提到:中國人最大的毛病是“私”。在這種關系格局中,自己總是這種關系的中心,一切價值是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私”與“公”是相對的。秦可卿托夢讓王熙鳳“趁今日富貴,將祖瑩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自此處,將家塾亦設于此。”這樣的話,日后家族“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久。”但以“己”為中心的王熙鳳卻渾然不覺。在弄權鐵檻寺一節中,王熙鳳更是為了一己私利,釀成悲劇。且秦可卿建議雖好,卻要自掏腰包出錢實施。王熙鳳出于自己的私心,遂將可卿所托拋于腦后,而正是這種“私”,導致了寧榮二府最終走向衰亡之路。四、寫作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材料一:1955年9月下旬,錢學森乘“克利夫蘭總統號”抵達香港,走完了歷時5年的歸國之路。他說,“我打算竭盡努力,去幫助中國人民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材料二:88歲的袁隆平仍然一身泥、一身水奮斗在田間。“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他回答了西方學者“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更成為為科學事業鍥而不舍、默默奉獻的精神標桿。材料三:“科研要瞄準企業發展痛點,用新技術幫助企業進行‘靶向改造’提升競爭力。”東北大學的王昭東團隊研發的熱軋鋼材新一代控制軋制和控制冷卻技術,構建起我國獨特的資源節約型鋼材生產體系。他說,未來,將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以上三則科學家的故事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浙江省寧波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一)現代文閱讀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音樂是一種時間持續的藝術創作。我們往往可以聽到在一首歌曲或樂曲從頭到尾持續的過程中,總有一些重復的樂句、樂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變化。作者通過這些重復而取得整首樂曲的統一性。音樂中的主題和變奏也是在時間持續的過程中,通過重復和變化而取得統一的。在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中,我們可以聽到持續貫串全曲的、極其樸素明朗的“鱒魚”主題和它的層出不窮的變奏。但是這些變奏又“萬變不離其宗”——主題。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斷地重復著,使你形象地看到幾條鱒魚在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來游去嬉戲,從而使你“知魚之樂”焉。舞臺上的藝術大多是時間與空間的綜合持續。幾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將同一動作重復若干次,并且往往將動作的重復和音樂的重復結合起來,但在重復之中又給以相應的變化;通過這種重復與變化以突出某一種效果,表達出某一種思想感情。上面所談的那種重復與變化的統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藝術效果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無數建筑,除去極少數例外,幾乎都以重復運用各種構件或其他構成部分作為取得藝術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歷史中最杰出的一個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宮。從已被拆除了的中華門(大明門、大清門)開始就以一間接著一間,重復了又重復的千步廊一口氣排列到天安門。從天安門到端門、午門又是一間間重復著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進去,太和門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為一組“前三殿”,與乾清門和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成為一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異的重復,就更像樂曲中的主題和“變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許多構件和構成部分(樂句、樂段)的重復;而東西兩側的廊、廡,樓、門,又是比較低微的,以重復為主但亦有相當變化的“伴奏”。然而整個故宮,它的每一個組群,每一個殿、閣、廊、門卻全部都是按照明清兩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統一規格、統一形式建造的,連彩畫、雕飾也盡如此,都是無盡的重復。我們完全可以說它們“千篇一律”。但是,誰能不感到,從天安門一步步走進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時間持續的同時,空間也連續著“流動”。那些殿堂、樓門、廊廡雖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幾步,前瞻后顧、左睇右盼,那整個景色的輪廓、光影,卻都在不斷地改變著,一個接著一個新的畫面出現在周圍,千變萬化。空間與時間,重復與變化的辯證統一在北京故宮中達到了最高的境界。翻開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較優秀的個體建筑或者組群,一條街道或者一個廣場,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復與變化的統一而取勝。說是千篇一律,卻又千變萬化。每一條街都是一軸“手卷”、一首“樂曲”。千篇一律和千變萬化的統一在城市面貌上起著重要作用。(摘編自梁思成《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音樂、繪畫、建筑之間的通感》)材料二:在談及建筑和音樂的關系時大家往往套用“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這一說法,說明建筑和音樂自古以來在風格、流派、特點等諸多方面都有著內在的聯系。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是通過不同的曲調、節奏、旋律來表達不同的感情,能給人美的享受。而建筑是一種有形的藝術,中國傳統建筑總是由單庭建筑構成院落,再以院落為單元組成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序列,由外而內,在運動中逐漸展開了空間的變化。這些頗似音樂中的序曲、擴展、漸強、高潮、重復、休止,能給人一種激動人心的旋律感。黑格爾曾說:“音樂和建筑最相近,因為像建筑一樣,音樂把它的創造放在比例和結構上。”建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人們是從它的均衡、對稱、布局等各種形式中去體驗其美感的。雖然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但是,類似于建筑材料的音樂語言及其要素也必須按一定的邏輯方式合理組合,形成多樣化的統一,才能使人感覺到音樂的連續性、動力性和整體性,從中體驗到音樂的一種美感。音樂家作曲家追求色彩效應,建筑師們也要用色彩這一元素來烘托音樂的美。“粉墻黛瓦”就是蘇州園林的典型色彩,那白、灰兩色的建筑色彩掩映在“桃紅柳綠”的大自然景色之上,體現自然之趣,從而使人有一種“安靜舒適”的感覺。到了花開的季節,白灰二色把花襯托得更加明艷照眼。這種深淺濃淡的巧妙搭配,主色與輔色的相互映襯,體現著獨特而豐富的節奏、韻律,創造出富于音樂感的園林小詩來。建筑和音樂雖然是兩種不同的學科,但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與外在的密切關系,以及共通的美學信息、法則及其深刻的內涵,這些都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這些審美通感上的共通之處為我們研究建筑和音樂的共通性打下基礎。(摘編自李均鳳《淺談建筑中的音樂美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創作者根據音樂是一種時間持續的藝術特點,往往通過樂調和節奏的千篇一律的重復,從而達到其藝術效果。B.舞臺藝術如將動作和音樂兩者的重復結合起來,并輔以相應的變化,就能突出某種效果,表達出某種情感。C.建筑雖是一種有形的空間藝術,但人們從它的造型、布局等方面,又能感受到建筑是一種無形的時間藝術。D.建筑和音樂分屬兩種不同的學科,但從美學信息、法則及其深刻的內涵來看,它們之間也有著共通之處。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作者舉舒伯特的《魚》五重奏的例子,具體而形象地論說了音樂中重復與變化之間的關系。B.北京故宮的殿堂、樓門、廊廡都是千篇一律的規格,因與周圍變化的景色的統一而讓人流連忘返。C.音樂要具有美感,就需要將音符、音調、節奏等因素按一定的邏輯方式合理組合,并形成多樣化的統一。D.建筑和音樂自古以來在風格、流派、特點等方面都有著內在的聯系,兩者都可以引發人們對彼此的聯想。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持梁思成“千篇一律和千變萬化的統一”觀點的一項是()A.北京大大小小的四合院 B.貴州盤山而建的千戶苗寨C.山東統一規劃的現代民居 D.湘西依山傍水的吊腳樓4.請結合材料二的相關內容,理解“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這句話的含意。5.兩則材料都論述了音樂與建筑的共通關系,但論述的側重點不同。請簡要分析。〖答案〗1.A2.B3.C4.①建筑本是空間藝術,是靜態的,但它又讓人感覺到音樂的連續性、動力性和整體性,所以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②音樂本是時間藝術,通過不同的曲調、節奏、旋律來表達不同的感情,是動態的,但它又具有建筑的均衡、對稱、布局等特性,所以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5.(1)材料一側重于重復與變化辯證統一的角度論述建筑與音樂是共通的。(2)材料二側重于從藝術的內部組成的要素、組合規律以及創作者美學追求的角度論述建筑與音樂是共通的。〖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創作者不只是通過“千篇一律的重復”達到藝術效果,而是通過對樂調和節奏的千篇一律的重復與變化的統一,從而達到藝術效果。故選A。【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B.“都是千篇一律的規格”錯。北京故宮的殿堂、樓門、廊廡不是千篇一律的規格,而是統一規劃,制作方法是一致的,但風格千變萬化。故選B。【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C.“統一規劃的現代民居”只是千篇一律,而沒有千變萬化。不能支持梁思成“千篇一律和千變萬化的統一”觀點。故選C。【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這一說法,說明建筑和音樂自古以來在風格、流派、特點等諸多方面都有著內在的聯系。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把建筑比作音樂,要重點理解“凝固”的特點。結合“建筑是一種有形的藝術”“建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可知,建筑是空間藝術,是靜態的;結合“音樂……形成多樣化的統一,才能使人感覺到音樂的連續性、動力性和整體性,從中體驗到音樂的一種美感”可知,音樂也具有連續性、動力性和整體性。由此可知,二者具有相似性,建筑也能讓人感覺到音樂的連續性、動力性和整體性,所以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把音樂比作建筑,要重點理解“流動”的特點。結合“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是通過不同的曲調、節奏、旋律來表達不同的感情,能給人美的享受”可知音樂具有動態的特點,結合“建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人們是從它的均衡、對稱、布局等各種形式中去體驗其美感的”可知,建筑的美感與音樂有互通性,一個是時間藝術,一個是空間藝術,但在動態美中能夠產生共鳴。所以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概括要點的能力。材料一:第一、二段,“總有一些重復的樂句、樂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變化。作者通過這些重復而取得整首樂曲的統一性”“音樂中的主題和變奏也是在時間持續的過程中,通過重復和變化而取得統一的”,從音樂的角度闡釋重復與變化辯證統一;第三段,“幾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將同一動作重復若干次,并且往往將動作的重復和音樂的重復結合起來,但在重復之中又給以相應的變化”,從舞臺藝術的角度闡釋重復與變化辯證統一;第四、五、六段,列舉北京明清故宮的建筑實例,“空間與時間,重復與變化的辯證統一在北京故宮中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從建筑的角度闡釋重復與變化辯證統一。可見,材料一側重于重復與變化辯證統一的角度論述建筑與音樂是共通的。材料二:第一段是總說,“建筑和音樂自古以來在風格、流派、特點等諸多方面都有著內在的聯系”是中心論點;然后二、三、四段分別從藝術的內部組成的要素、組合規律以及創作者美學追求的角度展開論述;最后一段再作總結歸納,“建筑和音樂雖然是兩種不同的學科,但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與外在的密切關系,以及共通的美學信息、法則及其深刻的內涵”。可見,材料二側重于從藝術的內部組成的要素、組合規律以及創作者美學追求的角度論述建筑與音樂是共通的。(二)現代文閱讀Ⅱ閱讀下面作品,完成小題。套中人(節選)契訶夫在米羅諾西茨科耶夫村的盡頭,誤了時辰的獵人在村長普羅科菲的谷倉里過夜。他們就兩個人:獸醫伊凡和中學教師布爾金。伊凡這會兒出來打獵,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中學教師布爾金每年夏天都住在伯爵家,這些年來對這個地區已經了如指掌了。他們沒有睡覺,講著各種各樣的故事。除了其他事情,他們還談到村長的妻子瑪芙拉。她身體健康,也不愚蠢,可是從沒走出過她家鄉的村子,一生中從沒見過城市或鐵路,最近十年一直坐在爐灶邊,只有晚上出門到街上走走。“這有什么可奇怪的!”布爾金說,“我只是想說像瑪芙拉這樣的人沒什么稀奇。沒有必要往遠處看,兩個月前,我的同事——希臘語教師別里科夫在我們城里去世了。你肯定聽說過他。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即使在最晴朗的天氣他也穿著套鞋和暖和的棉衣,帶著雨傘。他的雨傘裝在一只套子里,手表也裝在一只灰色羚羊皮套子里,當他拿小刀削鉛筆時,他的小刀也裝在一只小套子里;他的臉好像也裝在套子里,因為他總是把臉藏在豎起的衣領里。他戴著黑眼鏡,穿著法蘭絨衣服,用棉花塞著耳朵,坐上出租馬車總要叫車夫把車篷放下。簡單地說,這個人表現出一種經常的、不能克服的沖動,要把自己包起來,就是說要給自己做個套子,讓自己與世隔絕,不受外界影響。現實讓他煩惱,讓他害怕,總是令他不安。也許是為了替自己的膽怯和對現實的厭惡辯護,他總是贊美過去,贊美那些從未存在過的東西;甚至他教的古典語言事實上也成了他的套鞋和雨傘,讓他借此躲避現實生活。”“‘哦,希臘語多么洪亮,多么美妙啊!’他會帶著贊美的口吻說,像是要證明自己的話,舉起手指,念道:‘人!’”“別里科夫還試圖把他的思想也藏在套子里。只有寫著禁止什么的政府公告和報紙文章對他來說一清二楚。當有公告禁止男孩晚上九點以后上街,他就覺得清楚明確,這種事是禁止的,這就夠了。任何批準或允許的事總讓他有疑慮,覺得模糊不清,沒說明白。每當城里獲準開設戲劇俱樂部、閱覽室或茶室,他就會搖著頭輕聲說:‘當然這是可以的,這很好,可我希望不會引發什么事情!’”“任何違反法令、偏離常軌、不合規矩的事,即使在別人看來不關他的事,也會讓他沮喪。如果他的一位同事去教堂遲到了,或者有傳言說中學男生胡鬧了,或者有人看見一位女教師晚上和一個軍官在一起,他就心神不寧,說他希望不會出什么事。在教師會議上,他的小心、謹慎,他對男子中學和女子中學里年輕學生的不良行為和對班級里吵鬧現象的獨特想法,簡直是折磨我們。”“哦,他希望這不要傳到當局耳朵里;哦,他希望不會出什么事;他認為如果把二年級的彼得羅夫和四年級的葉果羅夫開除會很好。你知道嗎,他就憑他的哀嘆、沮喪,憑他蒼白的小臉上的黑眼鏡,把我們打垮了。我們讓步了,扣了彼得羅夫和葉果羅夫的行為分,罰他們課后留校,到最后把他倆都開除了。教師們都怕他,甚至校長也怕他。你能相信嗎,我們這些教師都是有思想的正派人,受的是屠格涅夫和謝德林的教育,可這個穿著套鞋、拿著雨傘的小男人,竟然控制了整個中學十五年之久!不光中學,事實上他控制了整座城市!女士們星期六不敢辦私人的戲劇演出,生怕他聽見;他在場的時候牧師也不敢吃肉和打牌。在別里科夫這種人的影響下,我們城里的人在過去十到十五年里變得什么都怕。他們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寄信,不敢交朋友,不敢讀書,不敢幫助窮人,不敢教人讀書寫字……”……“一個月后別里科夫死了。我們都參加了他的葬禮——兩所中學和神學院的人都去了。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溫和、愉快,甚至高興,好像很高興終于被放進一個套子里再也不用出來。是啊,他的理想實現了!好像為了表示對他的敬意,葬禮那天天色陰沉,下著雨,我們都穿著套鞋、打著傘。”“必須承認埋葬別里科夫這樣的人非常令人愉快。從墓地回來時我們都神情肅穆,沒人想表現出愉快的心情——這種心情多年以前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都經歷過:大人出去了,我們可以在花園里玩一兩個小時,享受一下充分的自由。”“我們心情很好地從墓地回來。可是不到一個星期,生活又回到從前了,一樣陰郁、壓抑、沒有意義。事實上,雖然我們埋葬了別里科夫,可還有多少這樣的‘套中人’活著呢,將來還會有多少呢!”“確實如此。”伊凡點上煙斗說。“將來還會有多少呢!”布爾金重復了一遍。中學教師走出谷倉。他矮矮胖胖,完全禿頂了,黑胡子長到腰。“是啊,確實如此。”伊凡又說了一遍,“如果你愿意,我也給你講個很有教益的故事。”“不,我們該睡覺了,”布爾金說,“明天講吧。”他們走進谷倉,躺在草堆上。他倆剛蓋上被子準備入睡,突然聽見輕輕的腳步聲——啪嗒,啪嗒……走了一會兒又停住,一分鐘后又響起啪嗒聲……“是瑪芙拉。”布爾金說。腳步聲漸漸消失了。“你看見、聽見人們撒謊,”伊凡說,翻了個身,“他們因為你容忍他們撒謊而叫你傻瓜。你忍受侮辱,不敢公開說你站在誠實和自由的人一邊,你自己也撒謊,還微笑:這么做只是為了一片面包,一個溫暖的角落,一個一文不值的小官銜。不,不能再這樣活下去。”“好了,你扯到別處去了,伊凡,”中學教師說,“睡覺吧!”十分鐘后布爾金睡著了。可伊凡不停地嘆氣,翻來覆去;后來他起來,又走到外面,坐在門口,點上煙斗。(節選自諸逢佳譯本,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布爾金對“套中人”現象司空見慣,他說瑪芙拉“這樣的人沒什么稀奇”,然后講述怪人別里科夫的故事,以此表達自己對現實的清醒認識。B.別里科夫“總是贊美過去,贊美那些從未存在過的東西”,甚至也贊美自己教的古老的希臘語,說明他對過去生活的懷念和對社會現狀的不滿。C.“別里科夫還試圖把他的思想也藏在套子里”,只認可“寫著禁止什么”而疑慮“批準或允許的事”,體現他是個有自己思想和行為準則的人。D.從全文看,伊凡內心壓抑,“出來打獵,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想暫時逃避現實;聽了布爾金的故事,對現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心情更加沉重。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第二次寫到村長的妻子瑪芙拉,著重描寫她腳步的啪嗒聲,既呼應開篇,使結構嚴謹,又渲染了氛圍,強化“套中人”形象。B.小說運用夸張與諷刺的手法,描寫別里科夫整天躲在“套子”里;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連“全城都受著他轄制”。C.作者善于從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中取材,看似信手拈來,但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也能反映出復雜的人物關系,使情節曲折離奇。D.小說語言簡潔平實富有表現力。如對別里科夫的一句口頭禪“希望不會出什么事”,就鮮明地表現出別里科夫膽小、迂腐的性格。8.劃線句詳細描寫了別里科夫的各種“物件”,卻唯獨沒有關于他個人面部特征的描寫,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9.選文呈現的是“故事中的故事”,教材則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故事,請從敘事的角度說說你更欣賞哪一種?〖答案〗6.D7.C8.①用漫畫的筆法寫出套子的特點;②讓別里科夫封閉、恐懼、精神高度集中的心理狀態更形象鮮明;③說明表現的是“一類人”而不是個體。9.觀點一①原著是故事套故事,延緩了敘述的節奏,拓寬故事的空間。②人物增多,除別里科夫外,還寫出了其他人的思想狀態與生活方式,揭示套中人不僅是一個人更是一類人,使主題更豐富。③運用全知視角,突破局限,更客觀自由。觀點二①增強故事的真實感。以第一人稱來敘述,用“我”的耳聞目睹向讀者講述別里科夫的故事,更加真實可信,感染力更強。②使敘事節奏加快,直奔故事主體,結構更加緊湊。③跟原著相比更拉近作品與讀者的距離,增強讀者代入感。〖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A.“以此表達自己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分析錯誤,目的只是為了向伊凡講述一個稀奇的故事。B.“說明他過去生活的懷念”分析錯誤,是為了躲避現實。C.“體現他是個有自己思想和行為準則的人”分析錯誤,這些只能說明他沒有自己的思想。故選D。【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但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也能反映出復雜的人物關系”分析錯誤,人物關系并不復雜。故選C。【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1)通過詳細描寫別里科夫的各種“物件”,比如:最晴朗的天氣穿著套鞋、棉衣,帶著雨傘,雨傘、手表,小刀裝在套子里,棉花塞耳朵,坐馬車把車篷放下等等,用漫畫夸張的筆法寫出別里科夫套子的特點。(2)通過用夸張與諷刺的手法,表面上描寫了別里科夫整天躲在“套子”里,實際想刻畫一個封閉、懷舊、膽小多疑、精神高度集中極力維護現行秩序的形象。(3)別里科夫是眾多《裝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代表,是“一類人”而不是個體,是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征。他既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產物,又反過來維護著這種制度;他既是這種制度的受害者,同時,又加害周圍的人。【9題詳析】考查學生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的能力。觀點一,原著更好:(1)內容上:原著的主體故事是關于獸醫伊凡和中學教師布爾金講著各種各樣的故事時,他們談到村長的妻子瑪芙拉最近十年一直坐在爐灶邊,只有晚上出門到街上走走的稀奇故事。由此又引出關于布爾金的同事——希臘語教師別里科夫“裝在套子里的”的故事,延緩了敘述的節奏,使節奏更慢一些,拓寬故事的空間,使得內容更豐富。(2)主題上:原著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村長的妻子瑪芙拉,一個是職員別里科夫,他們是“一類人”而不是個體,是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征。所以豐富了文章的主題。(3)寫作手法上:原著采用的是全知視角,所謂全知視角,一般指第三視角,使用的是第三人稱,不受時間、空間、人物的約束,客觀冷靜的多角度描寫,使讀者會有一種全知全能的感覺。觀點二,教材更好:(1)內容上,采用是第一人稱,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展開敘述,敘述了別里科夫“裝在套子里”的形象,以及他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更真實可信。(2)情節上:教材從頭至尾只敘述了一個主人公,那就是別里科夫,故事情節比較集中,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使結構更加緊湊,故事性極強。(3)寫作手法上:采用的是有限視角,即第一人稱,身臨其境,親切自然,縮小作品與讀者的距離,表達流暢,口語化。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初仕郡,舉孝廉,除郎中。遭母憂棄官行喪服闋刺史周景辟別駕從事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太尉李固表薦征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時李膺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屬城聞風,皆自引去,蕃獨以清績留。郡人周璆,高潔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為置一榻,去則縣之。大將軍梁冀威震天下,時遣書詣蕃,有所請托,不得通,使者詐求謁,蕃怒,笞殺之,坐左轉修武令。稍遷,拜尚書。性方峻,不接賓客,士民亦畏其高。征為尚書令,送者不出郭門。延熹六年,車駕幸廣成校獵。蕃上疏諫曰:“夫安平之時,尚宜有節,況當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離散,是陛下焦心毀顏,坐以待旦之時也。又秋前多雨,民始種麥。今失其勸種之時,而令給驅禽除路之役,非賢圣恤民之意也。”書奏不納。自蕃為光祿勛,與五宮中郎將黃琬共典選舉,不偏權富,而為勢家郎所譖訴,坐免歸。頃之,征為尚書仆射。八年,代楊秉為太尉。蕃讓曰:“齊七政,訓五典,臣不如議郎王暢。聰明亮達,文武兼姿,臣不如弛刑徒李膺。”帝不許。中常侍蘇康、管霸等復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大司農劉祐、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為之抵罪。蕃因朝會,固理膺等,請加原宥,升之爵任。言及反復,誠辭懇切。帝不聽,因流涕而起。竇后臨朝,蕃與后父大將軍竇武,同心盡力,征用名賢,共參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頸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趙嬈,旦夕在太后側,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與共交構,諂事太后。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及事泄,曹節等矯詔誅武等。蕃時年七十余,聞難作,將官屬諸生八十余人,拔刃突入承明門,王甫遂令收蕃,即日害之。論曰:桓、靈之世,若陳蕃之徒,咸能樹立風聲,抗論惛俗。而驅馳崄厄之中,與刑人腐夫同朝爭衡,終取滅亡之禍者,彼非不能潔情志也。愍夫世士以離俗為高,而人倫莫相恤也。以遁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以仁心為己任,雖道遠而彌厲。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民心。(節選自《后漢書·陳蕃傳》)10.下列對文中畫被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遭母憂棄官/行喪/服闋刺史/周景辟別駕從事/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太尉李固表薦征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B.遭母憂/棄官行喪/服闋/刺史周景辟別駕/從事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太尉李固表薦征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C.遭母憂棄官/行喪/服闋刺史/周景辟別駕/從事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太尉李固表薦/征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D.遭母憂/棄官行喪/服闋/刺史周景辟別駕從事/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太尉李固表薦/征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孝廉,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后被舉薦的人亦稱孝廉;明清時對舉人的稱呼。B.刺史,官名,漢始設,本為掌管天文歷法的官員;宋元后沿用為一州長官的別稱。C.七政,是中國古代天文術語,說法不一,可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D.論,也稱評、贊、詮、敘、議、述,名稱不一;總稱論贊,指附在史傳后的評語。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陳蕃為官清峻,士民敬畏。因政績清明得到執政威嚴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賞識和挽留;陳蕃不接待賓客,為人清高,故其升遷后送行者不敢出外城以相送。B.陳蕃直陳時政,忠君為國。皇上駕臨廣成苑打獵,陳蕃認為現在非太平之時,且令百姓為打獵驅禽除路,有違圣明君主體恤百姓之意,上疏表示反對。C.陳蕃敬才禮賢,正直低調。對高潔之士周璆敬重有加,專門為他準備一床榻;皇上讓他擔任太尉之職時,陳蕃認為自己才能不如王暢、李膺,予以推辭。D.陳蕃不避強權,剛正不阿。拒絕大將軍請托,主持人才選拔,不偏袒權富;面對宦官掌權、陷害忠良的局面,陳蕃犯顏直諫、以身試險,直至最后遇害。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⑴蕃因朝會,固理膺等,請加原宥,升之爵任。⑵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14.陳蕃“終取滅亡之禍”原因有哪些?請結合簡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