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同步練習 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1頁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同步練習 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2頁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同步練習 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3頁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同步練習 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4頁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同步練習 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第4課中古時期的亞洲一、單選題1.下列關于日本幕府統治的敘述,正確的是A.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B.天皇是國家元首,掌握國家實權C.幕府將軍掌握實權,天皇無實權D.實權掌握在武主出身的新官僚手中2.中古時期,日本模仿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但天皇是一個無可爭辯的首腦;日本借用了漢字,但發展出自己的文字;日本人接受了佛教,但根據自己的精神需求對之做了修改。這反映了日本(

)A.善于學習外來文明 B.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C.深受中華文化影響 D.模仿中國的政治制度3.歷史上最后一個控制絲綢之路西段要沖(包括今天的伊斯坦布爾、巴格達、麥加和開羅),并對近代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帝國是A.法蘭克王國B.羅馬帝國C.拜占庭帝國D.奧斯曼帝國4.日本歷史上先后拜了兩位老師:中國的隋唐和歐洲。其中向中國的隋唐“拜師學藝”指的是()A.大化改新 B.幕府制度 C.明治維新 D.倒幕運動5.16世紀上半葉,當法王常常以“這是朕的意志”作為頒布詔令的結束語時,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的強大軍事封建帝國,也常常令他不寒而栗。這個帝國應是A.馬其頓帝國B.拜占庭帝國C.奧斯曼帝國D.阿拉伯帝國6.公元7世紀,中印度的那爛陀寺規模宏大,盛極一時,遠自亞洲諸國而來之留學僧亦不少,如中國之玄奘、義凈,及新羅之慧業、阿離耶跋摩等人皆曾來此就學。這說明()A.印度統治階級大力支持佛教為國教 B.笈多帝國是當時亞洲文化中心之一C.德里蘇丹國是當時亞洲最發達的國家 D.佛教成為當時印度影響最大的宗教7.據《隋書·東夷倭國傳》記載,大業三年,倭國派小野妹子使隋,國書抬頭為“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煬帝大為不快,吩咐“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次年,小野妹子再度來訪,國書抬頭為“東天皇敬白西皇帝”。煬帝依然不快。這反映了日本(

)A.大化改新后國力增強 B.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聯系C.已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D.希望建立對等的國家關系8.《全球通史》中說:“6世紀起,中國文明大規模傳入日本……那些游歷‘天朝’的日本人作為熱情的皈依者,回國后所起的作用更為重大。”這里的“作用更為重大”指的是A.推動“大化改新” B.進行民主改革C.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D.實行文明開化9.書云觀與觀象監是明、清藩屬國朝鮮李朝的司天機構,李朝政府屢派天文官赴北京學習天文歷法、購置天文書籍和觀測儀象,形成“赴燕官”制度。由此可知(

)A.宗藩體制下朝鮮李朝對中國政治認同 B.中國天文學向東亞周邊國家廣泛傳播C.朝鮮積極向外學習促進本國經濟發展 D.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發展長期領先世界10.戰爭、改革都從不同層面推動了文明的發展與傳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亞歷山大東征一基督教開始影響人們的精神生活B.奧斯曼帝國擴張一一首都巴格達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C.笈多帝國建立一印度教逐漸發展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D.大化改新一日本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11.12世紀,阿拉伯帝國的伊本·魯世德在《關于宗教和哲學之間的一致性》中提出,哲學與宗教并非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人追求現實幸福靠的是現實的哲學科學知識和靠人本身的完善化,而不是靠宗教冥想或擯棄欲望。他的這一思想(

)A.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 B.有助于歐亞民族意識的覺醒C.緩和了帝國境內的宗教矛盾 D.有利于近代人文主義的產生12.如圖為古代文明的歷史地圖(局部),圖中的路線所展示的是(

)A.漢朝與羅馬的交往 B.伊斯蘭教的傳播路線C.奧斯曼帝國的擴張 D.阿拉伯人的商業活動13.在世界歷史上,5-15世紀一般被稱為“中古時期”。“中古時期”及稍后的幾個世紀中,曾經建立過地跨多個大洲的帝國是①拜占庭帝國②俄羅斯帝國③阿拉伯帝國④奧斯曼帝國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4.在奧斯曼帝國,土地的最高所有權屬于蘇丹。蘇丹擁有全國稅費名義上的所有權,財政稅收系統由財政總監掌管,直接向蘇丹負責。這說明奧斯曼帝國(

)A.稅收系統比較完善 B.實行政教合一制度C.君主集權程度較高 D.土地分配十分不均15.有史家指出:德川幕府采取鎖國政策,使得日本沒有成為近代擴張主義的民族國家;相反,德川幕府鎖國政策的“圍墻”,擋住了外界的影響,保護了日本的封建制度。據此推斷該史家A.批評日本的鎖國政策 B.贊許日本的鎖國政策C.客觀分析日本的鎖國政策 D.為日本的鎖國政策感到惋惜16.下列朝代或政權,深受唐宋時期中華文明浸潤建立封建政權的有①“大越”李朝

②日本之國

③高麗王朝

④笈多帝國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7.新都巴格達建成后,一躍成為東西方貿易的集散地和國際政治中心。那里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有戰艦和游艇,有中國大船……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毛皮和白奴;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該材料印證了(

)A.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B.阿拉伯人壟斷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C.阿拉伯的商品價廉物美且種類繁多 D.巴格達有溝通世界貿易的橋梁作用18.中世紀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時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國都要落后,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在那里幾乎滅盡,賴有阿拉伯文版本將其保存,并在中世紀的后期譯成拉丁語等西方語言,重新回到歐洲。阿拉伯文化的西傳,促進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這表明阿拉伯文化(

)A.推動了西方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 B.促成了歐洲近代封建社會的轉型C.在保存和傳播西方文化上影響大 D.在溝通東西方文化方面作用重要19.7世紀印度建立了戒日王朝。據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戒日帝國實行土地國有,統治者將土地分配給臣屬和封國。最初的封地以祿田的形式存在,后來轉變為世襲領地,這些土地可以出讓和典押給別人。這表明當時的印度(

)A.積極推動中印文化交流 B.奴隸制王朝開始興起C.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制度 D.進入到封建社會形態20.笈多正切統治時期,水利工程的興建和管理、貿易的調整、商路的巡邏和保護、防御外旋入侵的軍事活動,都交由各省總督、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領主全權負責,笈多王朝的主要軍事力量也由地區藩臣的軍隊組成。這反映出笈多王朝(

)A.經濟政策寬松 B.政令高度統一 C.等級制度嚴格 D.中央集權較弱二、論述題21.文明的交流互鑒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9世紀初,阿拉伯政府組織大批學者翻譯東西方的歷史文化典籍,把古印度、中國文化成就介紹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醫學知識和伊斯蘭教傳播到中國等東方國家,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鉆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等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阿拉伯文化對歐洲進入嶄新的近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摘編自滕文生《東西方文明互學互鑒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材料二

在古代印第安人創造的文明中,阿茲特克文明位于墨西哥中央高原,瑪雅文明所在地既有許多山地,又有大片石灰巖地貌,印加文明處于安第斯山脈和秘魯高原,各文明之間呈現封閉孤立狀態,故文明的進化發展極為緩慢和艱難,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十分落后。歐洲人到達美洲之后,強迫印第安人當奴隸,采取種族滅絕政策,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天花、麻疹等這些原本在美洲并不存在的傳染病。15世紀,印第安人創造的文明走向沒落。——摘編自程洪《論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點》等與阿拉伯繁榮的文化形成鮮明對比,印第安文明衰落。結合材料一、二,以“文明的交流與互鑒”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過將實力雄厚的部落結為聯盟,加強了統治。在進行統治時,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蘭教為紐帶把各個民族維系在一起,通過這種方式,阿粒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機制。這樣一來,實現了由通過軍事征服的“征服時代”向從事經濟活動的“經濟時代”轉型。……阿拉伯帝國的中心從與地中海相連的地區向與印度洋相連的地區轉移,印度洋被納入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同時,阿拉伯帝國的經濟活動中心也從干燥的地中海,轉移到干燥地帶和濕潤地帶的連接處,并進入將東非、西亞、印度、東南亞、中國南部連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國轉型成為陸地和海洋的大商業帝國。——摘編自【日】宮崎正勝《大國霸權;5000年世界海陸空爭霸》材料二

古代中國與阿拉伯作為亞洲兩大異質文明的載體,通過貿易上的相互彌補,器物文明層面的彼此借鑒,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發掘和吸納有益養分,以滿足各自所需,從而推動了社會發展和進步,也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摘編自王鐵錚《歷史上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交往及其影響》(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阿拉伯帝國統治的主要待點,并分析其興起和發展原因。(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對材料中涉及的觀點分別加以說明。23.圖1、圖2、圖3是三個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某一時期的形勢和疆域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分別提取圖1、圖2、圖3的信息,據此說明與其相對應的帝國。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參考答案:1.C2.B3.D4.A5.C6.B7.D8.A9.A10.C11.D12.D13.D14.C15.C16.A17.D18.C19.D20.D21.示例:論點:文明的交流與互鑒。闡釋:由于地處歐、亞、非三洲交界處,拜占庭帝國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匯了基督教文化和來自西亞、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阿拉伯人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繼承和吸收了古代西亞、埃及、印度、希臘、羅馬和中國等地區重要的文化成就,并且加以發展,創造出輝煌的阿拉伯文化。同一時期的歐洲正處于文化衰落時期,而阿拉伯文化如中華文化一樣,非常繁榮。阿拉伯文化繼承并發展了中國、印度和西方古典文化,并將它們傳入歐洲,深刻影響了歐洲文學和科學的發展。因此,文明的借鑒與交流有利于文明的發展。22.(1)主要特點:統治方式多元(與實力雄厚的部落結為聯盟,加強統治;以伊斯蘭教為紐帶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統治中心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轉移;由軍事征服向陸地和海洋商業帝國轉變。原因:國家統一,政局相對穩定;工商業發達,經濟繁榮;地處亞非歐交界地區,位置優越;兼收并蓄,融合東西方優秀文化;正確處理了民族之間關系。(2)觀點:古代中國和阿拉伯推動了社會發展和進步,也對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貢獻。說明:交流推動進步:中國先進的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西歐文化的發展;中國的中醫藥知識隨煉丹術傳入阿拉伯地區;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阿拉伯使者、商人多次進入長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廣州、泉水州等港口城市,并帶來伊斯蘭教。這些文明的交流推動阿拉伯文化的發展,中華文化的豐富和歐洲文化的發展。23.圖1:都城是羅馬,領土遍及地中海沿岸,從西班牙到兩河流域,地中海是其內海。這與羅馬帝國都城在羅馬,且主要在地中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