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課后作業(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15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課后作業(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15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課后作業(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15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課后作業(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15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課后作業(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一、選擇題1.(2023·新疆高二八一中期中)下表為關于中國貨幣起源的記載(部分)()《史記·平準書》高辛氏以前(約公元前24世紀)就有“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漢書·食貨志》“神農之世”就有“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唐)《初學記》黃帝時(約公元前26世紀)“采首山之銅,始鑄為刀”A.表明史前貨幣材質雜亂B.尚需考古材料加以證明C.反映遠古商品經濟發達D.體現最早的手工業水平2.(2023·吉林長春解放大路學校)《魏書》記載,太和改制以前,“錢貨無所周流”。太和十九年(495年)鑄行太和五銖,“雖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揚之市”“不行于天下”,黃河流域的河北諸州“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也”,河南諸州也是各種貨幣和谷帛雜用。這說明北魏時期()A.北方商品經濟出現嚴重衰退B.實物稅取代貨幣稅成為主體C.小農經濟阻礙商品經濟發展D.物物交換成為主要交換形式3.(2024·山東淄博)史料記載,唐朝最鼎盛的開元年間,國家每年鑄幣的數量最高是三十二萬貫(每千錢為一貫),而北宋中期的宋神宗時期,國家鑄幣的數量曾高達每年五百零六萬貫,從這個對比我們可以看出()A.宋朝濫發貨幣B.宋朝國力比唐朝強大C.宋朝鑄幣技術提高D.宋朝商品經濟較為發達4.(2024·江蘇宿遷期中)北宋初年,四川用鐵錢,但鐵錢體重值大,流通不便。于是,商人發行“交子以代之”,在兌換時每貫必須要扣除30枚鐵錢。成都的16戶富商為了印造發行并經營鐵錢與交子的兌換業務而開設交子鋪。這可說明當時蜀地()A.交子是政府發行的輔幣B.民間金融的發展C.交子成為官方法定貨幣D.政府鑄幣價值低5.(2023·浙江衢州期末)如表統計了1929—1933年我國白銀流動情況,此表可用于研究()1929—1933年我國白銀流動情況表(單位:百萬美元)時間入超(以-號表示)出超(以+號表示)1929年+58.81930年+33.21931年+55.01932年-141.11933年-77.8數據來源:中國銀行《商業和金融月報》(1929—1935年)A.國民政府時期法幣改革的背景B.解放戰爭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C.抗戰期間日本經濟侵略的表現D.民國時期官僚資本發展的影響6.(2023·江西校聯考)從1903年清政府提出“國幣”概念起,到1935年國民政府實施“法幣”政策之前,政府實行的是銀本位貨幣制,銀圓、銀幣與銀輔幣通稱為“國幣”。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規定,國家銀行發行的紙幣具有“國幣”的地位。據此可知()A.中央政權加強管理經濟職能B.銀幣受到世界貨幣體系的制約C.紙幣更能體現貨幣價值尺度D.貨幣改革均受國際形勢的影響7.(2024·四川成都七中)下圖是18世紀—19世紀末西方貨幣制度的演變示意圖。該圖可以用來說明這一時期()A.英鎊逐漸喪失了世界貨幣霸權B.國家實力決定本幣的地位C.西方貨幣制度演變帶有趨同性D.黃金成為主流的儲備貨幣8.(2023·遼寧丹東鳳城一中)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牙買加體系開始形成。該體系確立了浮動匯率的合法性,允許成員國自由選擇匯率制度。這種新的匯率制度()A.使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B.促進世界多極化出現C.最大限度保證美國利益D.有利于世界經濟發展9.(2023·山東滕州五中)根據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的理論,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締造國——美國將會面臨一個尷尬的困境,即美元既要滿足國際貨幣的需要,又要保證國際貨幣的供給。這就要求美國的國際收支必須保持逆差,但國際收支保持逆差又必然導致美元貶值。這可以用來說明()A.美國的霸權地位有利于經濟全球化B.布雷頓森林體系是英國擴張的工具C.以歐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D.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具有必然性10.(2023·福建三明一中)如圖是元朝紙幣發行量統計圖(單位:錠)。這一統計圖反映了()A.政治統一推動了商業經濟繁榮B.民族矛盾的激化制約了經濟發展C.貨幣形式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D.貨幣制度的演變與政局聯系密切11.(2024·江蘇宿遷期中)中國古代白銀作為一種稀缺之物,一直以來都是在皇庭貴族間輾轉收藏。中晚唐之前,中國歷代均未將白銀定義為一種流通貨幣。但及至明朝中葉,白銀卻成為商貿支付的硬通貨。這最能說明明朝中葉()A.白銀開采技術明顯提高B.自然經濟的主導地位削弱C.中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D.長途販運推動了白銀流通12.(2024·江蘇徐州期中)下圖是創作于1950年的漫畫。該作品主要反映出新中國成立初期()A.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B.人民政府贏得民眾的信任C.金屬貨幣退出中國市場D.社會主義革命已基本完成二、綜合題13.(2024·河南周口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凱恩斯在其1919年的著作《和平的經濟后果》中有一句被廣泛引用的名言:顛覆現存社會基礎最精妙、最可靠的辦法,莫過于摧毀它的貨幣。這一過程調動了經濟規律中所有具備破壞性的隱藏力量,并且以一種百萬人之中也難有一人能識別出的方式進行。也就是說,貨幣是一種潛在的政治力量,一種權力,并且蘊藏的破壞性極大,通過持有、借出和轉移貨幣可以達到自利的目的。——摘編自趙柯《貨幣的政治邏輯與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貨幣體系的相關史實,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清楚)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一、選擇題1.(2023·新疆高二八一中期中)下表為關于中國貨幣起源的記載(部分)()《史記·平準書》高辛氏以前(約公元前24世紀)就有“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漢書·食貨志》“神農之世”就有“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唐)《初學記》黃帝時(約公元前26世紀)“采首山之銅,始鑄為刀”A.表明史前貨幣材質雜亂B.尚需考古材料加以證明C.反映遠古商品經濟發達D.體現最早的手工業水平解析:通過觀察表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唐歷史典籍中關于中國貨幣起源的記載,為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沒有直接一手史料,尚需考古材料加以證明,B項正確;史前貨幣材質雜亂與材料中多處認為是金屬“刀”形不符,排除A項;材料不足以說明遠古時期商品經濟發達,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并非最早的手工業水平,排除D項。故選B項。2.(2023·吉林長春解放大路學校)《魏書》記載,太和改制以前,“錢貨無所周流”。太和十九年(495年)鑄行太和五銖,“雖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揚之市”“不行于天下”,黃河流域的河北諸州“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也”,河南諸州也是各種貨幣和谷帛雜用。這說明北魏時期()A.北方商品經濟出現嚴重衰退B.實物稅取代貨幣稅成為主體C.小農經濟阻礙商品經濟發展D.物物交換成為主要交換形式解析:據題干材料可知主要結論:495年北魏統治下的黃河流域民間使用物物交換,貨幣的流通受到阻礙。結合所學可知,魏晉以來到北魏時期,北方長期動蕩,社會經濟受到破壞,商品經濟發展出現嚴重衰退,貨幣的流通就會受到阻礙,A項正確;材料反映貨幣流通受到阻礙,而不是反映政府的稅收,排除B項;材料反映魏晉以來農業生產受到政局動蕩的破壞,而不是小農經濟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C項;“主要交換形式”說法錯誤,材料中河南諸州是貨幣與谷帛共用,因此不能得出物物交換是主要形式,排除D項。故選A項。3.(2024·山東淄博)史料記載,唐朝最鼎盛的開元年間,國家每年鑄幣的數量最高是三十二萬貫(每千錢為一貫),而北宋中期的宋神宗時期,國家鑄幣的數量曾高達每年五百零六萬貫,從這個對比我們可以看出()A.宋朝濫發貨幣B.宋朝國力比唐朝強大C.宋朝鑄幣技術提高D.宋朝商品經濟較為發達解析:根據材料“唐朝最鼎盛的開元年間,國家每年鑄幣的數量最高是三十二萬貫(每千錢為一貫),而北宋中期的宋神宗時期,國家鑄幣的數量曾高達每年五百零六萬貫”可知,宋神宗時期的國家鑄幣明顯多于唐朝最鼎盛時期的鑄幣數量,這說明宋朝的商品經濟比唐朝要發達,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宋朝濫發貨幣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了唐宋貨幣量的比較信息,無法得出“宋朝國力比唐朝強大”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未比較唐宋的鑄幣技術,排除C項。故選D項。4.(2024·江蘇宿遷期中)北宋初年,四川用鐵錢,但鐵錢體重值大,流通不便。于是,商人發行“交子以代之”,在兌換時每貫必須要扣除30枚鐵錢。成都的16戶富商為了印造發行并經營鐵錢與交子的兌換業務而開設交子鋪。這可說明當時蜀地()A.交子是政府發行的輔幣B.民間金融的發展C.交子成為官方法定貨幣D.政府鑄幣價值低解析:根據材料“成都的16戶富商為了印造發行并經營鐵錢與交子的兌換業務而開設交子鋪”可知,在商品經濟發展的沖擊下,為了迎合大額交易的需要,四川民間富豪發行了交子,說明的是民間金融的發展,B項正確,排除A項;此時交子仍然是民間發行,并未得到政府認可,排除C項;交子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并非政府鑄幣價值低,排除D項。故選B項。5.(2023·浙江衢州期末)如表統計了1929—1933年我國白銀流動情況,此表可用于研究()1929—1933年我國白銀流動情況表(單位:百萬美元)時間入超(以-號表示)出超(以+號表示)1929年+58.81930年+33.21931年+55.01932年-141.11933年-77.8數據來源:中國銀行《商業和金融月報》(1929—1935年)A.國民政府時期法幣改革的背景B.解放戰爭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C.抗戰期間日本經濟侵略的表現D.民國時期官僚資本發展的影響解析:據題干可知主要結論:據1929—1933年我國白銀從出超變為入超。結合所學可知,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禁止銀元流通,將白銀收歸國有。因此材料中白銀大量外流是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的背景,A項正確;材料是1929—1933年,不是解放戰爭期間,排除B項;這一時期日本是在東北的侵略活動,而不能得出當時整個中國的白銀流動情況,排除C項;官僚資本發展應該是白銀在國內流動,而不應該是白銀外流,排除D項。故選A項。6.(2023·江西校聯考)從1903年清政府提出“國幣”概念起,到1935年國民政府實施“法幣”政策之前,政府實行的是銀本位貨幣制,銀圓、銀幣與銀輔幣通稱為“國幣”。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規定,國家銀行發行的紙幣具有“國幣”的地位。據此可知()A.中央政權加強管理經濟職能B.銀幣受到世界貨幣體系的制約C.紙幣更能體現貨幣價值尺度D.貨幣改革均受國際形勢的影響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清政府“國幣”概念的提出,國民政府的“法幣”政策,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國幣”政策,都可以看出政府對于貨幣管理的重視,反映出中央政權管理經濟職能的加強,A項正確;國民政府的“法幣”政策與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相關,但貨幣變革也有出于本國自身發展的原因,并不都是世界貨幣體系制約的結果,排除B項;貨幣都具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等作用,排除C項;貨幣改革與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相關,但并不都是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7.(2024·四川成都七中)下圖是18世紀—19世紀末西方貨幣制度的演變示意圖。該圖可以用來說明這一時期()A.英鎊逐漸喪失了世界貨幣霸權B.國家實力決定本幣的地位C.西方貨幣制度演變帶有趨同性D.黃金成為主流的儲備貨幣解析:據題干演變示意圖可知,自18世紀到19世紀末期,英國、法國、美國、日本、德國相繼采用了金本位制,這說明該時間段內西方貨幣制度的演變帶有趨同性,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受到重大打擊,導致金本位制崩潰,英鎊逐漸喪失了世界貨幣霸權,到二戰之后被美元所取代,A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據示意圖可知,在該時間段內,英國、法國、美國、日本、德國相繼采用了金本位制,但材料并未體現國家實力和本幣地位的關系,排除B項;題干示意圖述及的是金本位制,與儲備黃金無關,且僅憑材料信息無法判斷黃金是否為18至19世紀的主流儲備貨幣,排除D項。故選C項。8.(2023·遼寧丹東鳳城一中)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牙買加體系開始形成。該體系確立了浮動匯率的合法性,允許成員國自由選擇匯率制度。這種新的匯率制度()A.使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B.促進世界多極化出現C.最大限度保證美國利益D.有利于世界經濟發展解析:根據材料“該體系確立了浮動匯率的合法性,允許成員國自由選擇匯率制度”可知,多樣化匯率適應了各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需求,有利于世界經濟發展,D項正確;美元與黃金掛鉤,以及最大限度保證美國利益,都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排除A、C項;新的匯率制度與世界多極化出現無關聯,排除B項。故選D項。9.(2023·山東滕州五中)根據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的理論,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締造國——美國將會面臨一個尷尬的困境,即美元既要滿足國際貨幣的需要,又要保證國際貨幣的供給。這就要求美國的國際收支必須保持逆差,但國際收支保持逆差又必然導致美元貶值。這可以用來說明()A.美國的霸權地位有利于經濟全球化B.布雷頓森林體系是英國擴張的工具C.以歐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D.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具有必然性解析:材料講的是布雷頓森林體系自身存在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既然這個矛盾天然存在,那么他的瓦解也就存在必然性,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美國的霸權地位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排除A項;布雷頓森林體系是美國經濟擴張的工具,排除B項;以歐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0.(2023·福建三明一中)如圖是元朝紙幣發行量統計圖(單位:錠)。這一統計圖反映了()A.政治統一推動了商業經濟繁榮B.民族矛盾的激化制約了經濟發展C.貨幣形式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D.貨幣制度的演變與政局聯系密切解析:由圖中信息可知,軍事活動頻繁的時期,發行的紙幣量就大,帝位更替或軍事活動較少時期,多是紙幣發行量下降的時期,這反映出元朝紙幣發行量的多少與政局的關系較為密切,D項正確;1279年元朝滅南宋統一了全國,而材料時間開始于1260年,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紙幣的發展,并非民族矛盾制約經濟發展,排除B項;材料僅提及紙幣,多元化在材料無法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11.(2024·江蘇宿遷期中)中國古代白銀作為一種稀缺之物,一直以來都是在皇庭貴族間輾轉收藏。中晚唐之前,中國歷代均未將白銀定義為一種流通貨幣。但及至明朝中葉,白銀卻成為商貿支付的硬通貨。這最能說明明朝中葉()A.白銀開采技術明顯提高B.自然經濟的主導地位削弱C.中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D.長途販運推動了白銀流通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由于中國貿易的優勢,美洲金銀大量涌入,助推了白銀貨幣化,C項正確;明清時期的白銀主要是美洲流入,非白銀開采技術的提高,排除A項;當時自然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排除B項;材料與長途販運貿易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2.(2024·江蘇徐州期中)下圖是創作于1950年的漫畫。該作品主要反映出新中國成立初期()A.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B.人民政府贏得民眾的信任C.金屬貨幣退出中國市場D.社會主義革命已基本完成解析:根據材料“現在貨幣穩穩牢,人民幣的信用高,黃金美鈔都打倒,投機匿跡人人笑”可知,反映了新中國初期人民政府在金融領域的改革穩定了全國物價,贏得了全國人民的信任,B項正確;1952年底,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金屬貨幣退出中國市場的信息,排除C項;1956年,社會主義革命基本完成,排除D項。故選B項。二、綜合題13.(2024·河南周口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凱恩斯在其1919年的著作《和平的經濟后果》中有一句被廣泛引用的名言:顛覆現存社會基礎最精妙、最可靠的辦法,莫過于摧毀它的貨幣。這一過程調動了經濟規律中所有具備破壞性的隱藏力量,并且以一種百萬人之中也難有一人能識別出的方式進行。也就是說,貨幣是一種潛在的政治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