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9月聯考語文試題_第1頁
安徽省合肥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9月聯考語文試題_第2頁
安徽省合肥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9月聯考語文試題_第3頁
安徽省合肥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9月聯考語文試題_第4頁
安徽省合肥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9月聯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高二語文第一次調研檢測

語文試題

(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題。

材料一:

中華傳統文化,的確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那些精華的東西,讓人不能不愛它,也無法離開它。

它是我們慈祥的老祖母,是我們睿智的老祖父,是雍容華貴的貴婦人,是風流倜儻的大詩人,是炎黃子孫

的傳家寶,是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是先進文化建設之淵源,是構建和諧社會之金石。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

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傳統文化,始終把愛國主義精

神作為首要的價值標準。一向主張先愛國,后立家,信奉無國便無家,“家”為小家,“國”是大家。不

管是國泰民安,還是國難當頭,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華民族歷來反對渙散分裂,追求團結統一,強調

群體優勢,崇尚眾志成城。愛好和平,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的傳統文化一向主張“和為貴”,

追求天下大國的太平盛世,奉行“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仁為本,反對戰爭,反對暴

力,反對冤冤相報,主張以德報怨。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傳統美德和生命意志。

傳統文化歌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勵人們“天行健,君子

以自強不息”。以上獨特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風骨,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

撐。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哲學智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充滿著深刻的大智慧,是東方哲

學的杰出代表。這大智慧集中體現在“儒、道、釋互補”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為代表,其核心是“仁”。

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內容,以“中庸之道”為哲學理念。“仁愛”與“中庸”,均極富智慧。道家思想以

老莊之道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極八卦、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為主要內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經》,

是中國學問之根據,《易經》中的智慧滲透在傳統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而《道德經》和《莊子》,

亦為兩部智慧奇書,其中的奧妙哲思尤為士人與士文化所推崇。中華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

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釋迦牟尼佛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議,難以言說),以“心

性”,,色空”“因果”“涅槃”等為主要內容,以揭示生命奧秘,達到解生脫死為終報。佛教的智慧精深

奧妙,不可窮盡。儒、道、釋,分而觀之,各自智慧超群;綜合起來,三位一體,交融互補后,其智慧在古

代登峰造極。儒道釋互補,便凝煉出“外儒內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天地精神,人間情懷”

等修身養性、安身立命的智慧與胸襟。上述儒道釋互補的哲理智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風度,充分體

現出中華民族有睿智的頭腦與博大的胸襟。

如今,面對如此紛雜的社會,各種思潮不斷涌現,改革開放固然帶來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

同時也給一些阻礙發展進程的勢力提供可乘之機,而正處于世界觀形成期的青年人善于接受新文化,同時

也容易被不良文化所侵害,形成錯誤的世界觀、方法論。因此,在教育中強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美德,

使學生們先做到內心世界的充實,有了民族底氣,有了文化底蘊,面對各種文化的滲透,才不會迷失方向,

喪失中國人的本色。

(摘編自《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與意義》)

材料二:

儒家的仁心——和諧世界,穩定發展

孔孟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個和諧而又美好的世界,是從身體到靈魂的洗禮。孔子的“仁”,孟子的“性

善”都不約而同地告訴我們,要善待并且珍愛周圍的各種事物,要謙虛禮讓,尊老愛動,要有仁、義、禮、

智這四種基本的道德意識。

細細品味孔子所說的仁,我認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這樣幾層:首先是孝悌之道,對于自己長輩的尊重

和對于兄弟姐妹的團結友愛;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謂忠也,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所謂恕也,當然還包括禮、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作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要

心胸寬廣,意志堅強,把天下太平作為己任,這個任務雖然責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們一直努力,

不斷進取。對于如今社會,國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們應該從孔子那里學到作為一個有素質的人,應

該對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責任心,對長輩要孝敬、對小輩要疼愛,努力建立起一個和諧的家庭,進而讓一

個個小家組成一個和諧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說人生來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種道德的萌芽,要經過后天的悉心培養才能

成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長過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誘惑,假如只知道貪圖一時之快,善良的心就會漸漸

喪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過自我修養把喪失的善良之心找尋回來。

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脫世俗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想要告訴我們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

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老子認為,柔弱的東西充滿生機,剛強的東西難以持久。有著無比的韌性和持續性,

是一種長久之道和制勝之道。我覺得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學會“柔弱”,太張揚個性總是有危險

的,畢竟誰也沒有包容你的義務。而老子提出的持續性,包含我們提倡的可持續發展,終究要我們考慮到

的是長久的戰略。我們要從老子的話中領悟,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個人得到

充分發展;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這大概就是老子給后世開出的

治世良方。

對于莊子,他的超然讓人心生敬意,無己無功無名。要達到這種精神狀態,就要排除一切人為的桎梏,

最終求得逍遙自在。當然,莊子生活在戰國中期,他目睹了社會的黑暗、險惡和殘酷,一面披露著現實的

險惡,一面又思考著人在亂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獲得精神心靈的自由。我們和莊子要學到的是一種

如何面對困境的心理狀態,或許過分超脫我們不需要,但是總要知道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難

和磨練面前依舊無畏。

墨家的兼愛——兼相愛,交互利

墨家學派在當時是一個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的政治團體,成員必須服從首領,必須積極實行墨家的主

張。創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愛,交相利”是一種政治哲學,他在不否定自愛的同時,提出了把自愛與

相愛結合起來;他并不鄙視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發展。在這種愛意融融的互助關系中,天下

才能實現和諧、富足。墨子的兼愛互利體現著一種勞動人民樸實、純真、善良的品性與愿望,是一種彌足

珍貴的追求和諧社會的理想。這就與儒家有些不謀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諧,追求和平。在當時階級斗爭激

烈的背景下,他們對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沒有停歇過。對于今天也如此,兼愛互利應該是每一個國家和民

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時應該共同發展,應該考慮到世界人民其實是一個大家庭的事

實。

(搞編自《先秦諸子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做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儒、道、釋互補”的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哲學智慧,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有最

睿智的頭腦與最博大的胸襟。

B.材料一認為中華傳統文化賦予了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

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C.材料二認為莊子無己無功無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為,保全生命,最終求

得精神心靈自由,逍遙自在。

D.材料二認為墨子的兼愛互利體現著一種勞動人民樸實、純真、善良的品性與愿望,他追求和諧社會的理

想學習借用了儒家的思想。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傳統文化中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以儒家為主,道家、釋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諸子百

家補充的格局。

B.道家認為柔弱的東西充滿生機,有無比的韌性和持續性,是一種長久之道和制勝之道,這種認識包含了

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C.我們今天提倡的可持續發展,兼顧自身和子孫后代發展,大概就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續性,是老子給我們

留下的寶貴財富。

D.佛家思想,其核心是“空”,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為主要內容,以揭示生命奧秘,

達到解生脫死為終報。

3.下列說法中,不熊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第一個分論點的一項是()

A.儒家要求心胸寬廣,意志堅強,把天下太平作為己任。

B.墨家主張兼愛互利,對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沒有停歇過。

C.道家的超然讓人們在困難和磨練面前無懼無畏、充滿力量。

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議,不可窮盡,難以言說。

4.材料一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簡要說明。

5.結合材料來看,先秦儒家思想中哪些部分對當今社會仍具有重要意義?

【答案】1.B2,A3,D

4.例證法,舉例《易經》,來證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充滿著深刻的大智慧,是東方哲學的杰出代表;引證法,

引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些獨特的民

族精神;喻證法,將中華傳統文化比作“老祖母”“老祖父”等。

5.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追求道德完善。②胸懷寬廣,要有寬恕之心。③追求高遠,要以天下為己任。④

要講究孝悌,營造和諧社會。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最睿智的頭腦與最博大的胸襟”錯,原文的表述是“上述儒道釋互補的哲理智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

化的風度,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有睿智的頭腦與博大的胸襟”,選項說法太過絕對。

C.“不能有任何作為”錯,莊子的超然是指面對困境的心理狀態,不是指行動。

D.“學習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錯,是與儒家的思想不謀而合。

故選Bo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形成了以儒家為主”錯。原文的表述是“儒、道、釋,分而觀之,各自智慧超群;綜合起來,三位一

體,交融互補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極”,并沒有提及以哪個流派為主,選項無中生有。

故選Ao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首先要明確材料一的第一個分論點,結合“首先,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分析可知,

材料一第一個分論點為“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

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議,不可窮盡,難以言說”支撐的是材料一的第二個分論點“中

國傳統文化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哲學智慧”。

故選D。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中的論證方法的能力。

(1)例證法

根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充滿著深刻的大智慧,是東方哲學的杰出代表。……其代表性著作《易經》,是中

國學問之根據,《易經》中的智慧滲透在傳統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分析,文中舉《易經》為例,證

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充滿著深刻的大智慧,是東方哲學的杰出代表。

(2)引證法

由“傳統文化歌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勵人們'天行健,君

子以自強不息'。以上獨特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風骨,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

支撐”分析,引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些獨特的民族精神,為了證明獨特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3)喻證法

第一段中“中華傳統文化,……它是我們慈祥的老祖母,是我們睿智的老祖父,是雍容華貴的貴婦人,是

風流倜儻的大詩人,是炎黃子孫的傳家寶,是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是先進文化建設之淵源,是構建和諧社

會之金石”,用喻證法,把將中華傳統文化比作“老祖母”“老祖父”“貴婦人”“大詩人”“傳家寶”

等,形象地闡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內涵。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結合“首先要有孝悌之道”可知,我們要講究孝悌,營造和諧社會。

結合“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約而同地告訴我們,要善待并且珍愛周圍的各種事物,要謙虛

禮讓,尊老愛動,要有仁、義、禮、智這四種基本的道德意識”分析可知,要有善良仁慈之心,追求道德

完善。

結合“孔子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作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寬廣,意志堅強,把天下太平作為己

任,這個任務雖然責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們一直努力,不斷進取”分析可知,既要胸懷寬廣,

又要有寬恕之心;既要追求高遠,又以天下為己任。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焦裕祿(豫劇選段)

姚金成(執筆)

文本一:

電閃雷鳴,大雨傾盆。

焦裕祿辦公室。墻上一幅蘭考地圖,地圖前一把舊藤椅倒在地上。

徐俊雅夾著被褥,焦守鳳捧著一個大瓶子上。

焦守鳳(高興地連跑帶跳先進屋來)爸爸!爸爸!(失望地)媽媽!爸爸他又不在。

徐俊雅老焦!……唉,這又去哪兒了?守鳳,把這拆洗過的被褥給你爸換上!

焦守鳳唉!①(把瓶子放桌上,從媽媽手里接過被褥進內屋)

徐俊雅收拾屋子,她扶起舊藤椅,發現藤椅上的破洞,心中揪痛。

徐俊雅(唱)看見了藤椅上破洞根根斷茬,似看到老焦他茶缸抵肝咬著牙。老焦啊!(接唱)肝疼病

最怕勞累壓力大,多少次勸你休息都白搭!叫你吃藥你總忘記,犯病時你就知道頂住肝疼桌上趴。撫藤椅

似看見你日夜忙和累,撫藤椅似看見你忍疼痛汗流面頰。撫藤椅怎訴說親人的心疼牽掛,撫藤椅忍不住淚

流如麻。為你憂、為你愁,心難放下,恨不能替你病、替你疼,替你擋住這蘭考的暴雨和風沙!

焦裕祿披雨衣從外面進來。

焦裕祿俊雅,下這么大雨,你們咋來了?

徐俊雅半個多月都沒見你面,聽說你今天回縣委,我們過來給你送點藥。老焦,你的病可不能再大

意了啊!

焦裕祿沒事。今年蘭考洪澇災害嚴重,好多村子都被水淹了。縣委的同志都在下邊哩。②

焦守鳳(從內屋出來,看見爸爸,驚喜)爸爸!

焦裕祿(高興地)守鳳!

徐俊雅孩子給你送土蜂糖來了!

焦守鳳爸爸!(唱)中醫說土蜂糖養肝效果好,俺與同學到鄉下跑了幾遭。棗花蜜把春天精華釀造,

定能夠驅病痛霧散云消。愿爸爸早康復全家歡笑,女兒我天天過節歌聲飄!(捧糖瓶遞給焦裕祿)

焦裕祿(高興地接糖瓶)好哇,我焦裕祿享到女兒的福了!

文本二:

焦裕祿守鳳呢?孩子是不是還在生我的氣呀?

徐俊雅你別亂想了!守鳳去鄉下給你找土蜂糖了。

焦守鳳一身泥水,捧著蜂糖瓶上,站門外聽。

焦裕祿唉,孩子大了,可我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呀。我對不起孩子。我不能帶著遺憾走。叫守鳳來,

我要給孩子道歉

焦守鳳(忍淚)爸爸……(走過來,把蜂糖瓶捧到焦裕祿手上)

焦裕祿孩子!你又去給爸爸找土蜂糖了?我的乖女兒……爸爸謝謝你……(用手指狠勁頂住肝區,

汗如雨下)

徐俊雅急忙上前扶住丈夫。

焦守鳳(緊緊抱住焦裕祿)爸!爸!

焦裕祿(撫摸著女兒的頭發)守風,爸爸對不起你……

焦守鳳(哭)爸,你別說了……我聽話,我不去縣委辦公室當打字員了!我去食品廠,我去腌咸菜、

做醬油……③爸!爸!我啥也不要,我就要爸爸!我就要爸爸!(抱焦裕祿大哭)

焦裕祿(唱)一聲爸叫得爸爸心頭暖,女兒的理解比金子珍貴比蜜甜。我知道我這個爸爸沒當好,

親人們多受拖累多為難,你弟弟妹妹年齡都還小,為長姐你要關心弟妹們學習進步和吃穿。這些年你媽媽

持家不容易,從此后你要幫媽媽多分擔。離蘭考留下了無限遺憾,這支筆留給女兒續寫新篇。俊雅呀,我

賢惠的妻啊,對親人幾句話要記在心間;如果是病難醫我此去無返,定要把我埋在蘭考沙丘前。我要看戰

友們鎖黃龍巧手奮戰,我要看鹽堿地水洼窩變成良田。我要看泡桐苗成大樹花開燦爛,我要看蘭考縣林盛

糧豐美好的明天!

焦守鳳爸遹!④

鄉親們擁上,呈現出宏大的群眾送別場面。

焦裕祿被醫護人員攙扶著緩緩而行。

眾鄉親(擁上前)焦書記,你一定要回來呀!

焦裕祿(動情地)鄉親們,我一定會回來的!...

(畫外音:"我一定會回來的!”)

眾鄉親焦書記!

燈漸暗。悠長的呼喚聲漸弱。

文本三:

燈復亮,遍野泡桐,一片蔥綠,泡桐花簇簇盛開,如云如霞,如詩如畫。

焦裕祿邁著從容的腳步,從遠方向觀眾席走來。

(幕后男聲獨唱)蘭考縣不見了漫漫黃沙,蘭考縣不見了內澇水洼。遍地的小樹苗已長大,泡桐花年

年開香飄天涯!

焦裕祿形象定格,如塑像般聳立在泡桐林中。

(字幕)“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逝世,終年42歲。焦裕祿的精神滋養了蘭考的大地,焦裕祿的

遺愿在蘭考大地上已經化成了最動人的畫圖。如今的蘭考,已是騰飛的中原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饑餓

已是遙遠的記憶,富足與和諧是人們熱議的話題。”

6.下列對文本一和文本二中有關臺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①處表現焦守鳳對又沒能見到父親的失望,和對父親常年不注意照顧自己身體的心疼。

B.②處是焦裕祿對妻子的解釋,表現他作為縣委書記在危難之際必須身先士卒的自我要求。

C.③處透露出父女倆在對待女兒的工作安排上曾有過矛盾,女兒最終理解了爸爸的做法。

D.④處應該是女兒守鳳撕心裂肺的哭喊表達對爸爸的不舍和對爸爸嚴重病情的憂心。

7.下列有關文本內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開頭的舞臺提示表明蘭考發生洪水的故事背景,暗示了焦裕祿同志得知汛情火速離開的急切。

B.劇本中“土蜂糖”的細節前后呼應,表現女兒對父親熱切的愛,也透露出焦裕祿同志長期與肝病斗爭的

情況。

C.劇中的唱詞表明焦裕祿同志廢寢忘食,不顧身體,在蘭考任上的工作重點是帶領人民治理內澇、風沙、

鹽堿。

D.劇中的唱詞以方言和口頭語為主,句或長短錯落,注重押韻,表現出該劇種雅俗共賞節奏鮮明強烈的特

點。

8.舊藤椅在劇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道具,請分析其作用。

9.文本三是整部劇作的尾聲,這樣的設計起到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答案】6.A7.D

8.①從側面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質,體現了焦裕祿的廉潔和節儉的生活作風。②暗示和推進劇情,倒地的舊

藤椅暗示焦裕祿火速奔赴抗洪前線的急切,藤椅上的破洞暗示他長期與肝病斗爭的情形,也觸發了徐俊雅

睹物思人的抒情唱段。

9.①交代了在焦裕祿精神引領下,蘭考最終脫貧成功這一戲劇結局,達成了戲劇結構的完整性。②渲染了

溫馨美滿的氛圍,中和了焦裕祿逝世的悲劇性,更符合大眾審美和現場表演的氛圍需求。③呼應了文本二

焦裕祿“我一定會回來”的臺詞,焦裕祿以一種藝術的方式重新回到了蘭考縣,履行了他的承諾,更具有

戲劇效果,渲染了感人的氛圍;④展現了今日的蘭考,體現了在像焦裕祿同志這樣的領導干部和勤勞人民

的努力下,蘭考如今生態改善,人民生活幸福,再次突出了焦裕祿艱苦奮斗、親民愛民的奉獻犧牲精神形

象。(能從三方面合理分析即可)

【解析】

【分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

A.“和對父親常年不注意照顧自己身體的心疼”理解錯誤,聯系前文內容得知女兒應該還沉浸在沒有見到

父親的失望中。

故選Ao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D.“注重押韻”錯誤,河南豫劇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

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豫劇的風格首先是富有

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于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樸

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

格大棱大角。

故選D。

【8題詳解】

考查學生對文本中物象的作用分析的能力。

焦裕祿辦公室這把藤椅,是一把舊藤椅,并且上面還有破洞,從而從側面烘托了焦裕祿的廉潔和節儉的生

活作風的精神品質

地圖前一把舊藤椅倒在地上,說明焦裕祿離開時的匆忙,暗示焦裕祿火速奔赴抗洪前線的急切。妻子徐俊

雅看到這把舊藤椅仿佛就看到焦裕祿用茶缸抵著肝部,咬緊牙關的情形,仿佛看到他日夜忙碌的情景,所

以這把藤椅出發了徐俊雅睹物思人的抒情唱段,有暗示和推進劇情的作用。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本一寫到焦裕祿帶領蘭考縣防風抗洪,文本二寫到鄉親們送別焦裕祿的場景,而文本三寫到蘭考這個地

方不見了慢慢黃沙,不見了內澇水洼,遍野泡桐,一片蔥綠,泡桐花簇簇盛開,從而交代了在焦裕祿精神

引領下,蘭考最終脫貧成功這一戲劇結局,使戲劇的結構更具有完整性。

文本三寫到終年42歲的焦裕祿逝世了,他是為了蘭考而逝世的,而遍野泡桐”一片蔥綠,泡桐花簇簇盛開,

如云如霞,如詩如畫,焦裕祿如塑像般聳立在泡桐林中的場面,渲染了溫馨美滿的氛圍,中和了焦裕祿逝

世的悲劇性,更符合大眾審美和現場表演的氛圍需求。

文本二寫到鄉親們送別焦裕祿場面時,鄉親們擁上前說:“焦書記,你一定要回來呀!”焦書記動情地回

答鄉親們說:“鄉親們,我一定會回來的。”而文本三交代焦裕祿逝世了,所以文本三中用藝術的方式讓

焦裕祿重新回到了蘭考縣,履行了他的承諾,更具有戲劇效果,渲染了感人的氛圍,和文本二焦裕祿“我

一定會回來”的臺詞相呼應。

文本三遍野泡桐,一片蔥綠,泡桐花簇簇盛開,如云如霞,如詩如畫的畫面,蘭考縣不見了漫漫黃沙,蘭

考縣不見了內澇水洼。遍地的小樹苗已長大,泡桐花年年開香飄天涯的男聲獨唱,展現了今日的蘭考,而

蘭考所取得的成就是在焦裕祿精神的引領下取得的,從而體現了焦裕祿艱苦奮斗的精神。所以文本三作為

尾聲體現了在像焦裕祿同志這樣的領導干部和勤勞人民的努力下,蘭考如今生態改善,人民生活幸福,再

次突出了焦裕祿艱苦奮斗、親民愛民的奉獻犧牲精神形象。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

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

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木芋之道》

(二)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

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

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

必誠其意。

《大學?第七章》

(三)

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

學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目:“如保赤手。”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

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僮②事,

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

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

家。

《大學?第九章》

【注】①謙:通“愫”,滿足。②僮:敗,壞。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富潤A屋B德潤C身D心廣E體胖F故G君子必誠H其意。

II.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記》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宋元以來,《大學》《中庸》

《論語》《孟子》成為封建科考欽定書。

B.“大學”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學”,即倫理、政治、哲學等方面的學問,與“教之以灑掃、應對、進

退之節”等的“小學”相對,講大人之學的基本原理。

C.“赤子”指初生的嬰兒,用來形容人心地善良、純潔,現多用來指報國之心。在選文中的“如保赤子”

意思是“保護平民百姓如母親養護嬰兒一樣”。

D.“孝弟”即“孝悌”,“孝”指孝敬父母,“弟”指尊重兄長,儒家認為它是為仁之根本,孔子還說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主張將個人之孝推廣開去。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中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表明儒家把“修身”作為整個道德修

養體系的價值目標和根本目的,并成為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出發點。

B.《大學之道》運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邏輯提出“八條目”,將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誠意”“正

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四條側重外顯行為,后四條專注修身養性。

C.《大學?第七章》中強調“誠其意”,朱熹認為誠意是“自修之門”“進德之基”,“意”是心里最初

發出的念頭,道德修養的第一個念頭必須真實,否則一偽百偽,因此君子“必慎其獨”。

D.《大學?第九章》強調“齊家”,中國古代是宗法社會,一個家族統治千百萬個家族。國君的家族十分

龐大,家族內部常有紛爭甚至導致衰敗,所以,管理好家庭和整個家族是個大問題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②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14.請結合語段三內容,分析文中所言“故治國在齊家”的原因。

【答案】10.BDF11.D12.B

13.①大學的宗旨在于彰顯美德,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②等到見到君子便遮遮掩掩,掩蓋自己的邪惡行徑,而顯示其如何善良。

14.①儒家講求“推己及人”的恕道;②君子將對內的“孝、悌、慈”推廣為在外表現的仁愛;③國君將一

人一家的仁愛做法推廣至愛民,國家就會治理好。所以說,治國在齊家。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財富能潤飾房屋,道德卻可以潤飾身心,心胸寬廣而身體自然安適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

意念真誠。

“富潤屋”和“德潤身”對稱,分別成句,前后斷開,即BD處;

“心廣體胖”為四字成語,單獨成句,后面F處斷開。

故選BDF?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D.“孔子還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錯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孟子的話,而不是孔子的話。

故選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前四條側重外顯行為,后四條專注修身養性”理解錯誤。前四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專注修身養性,后四條“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側重外顯行為。

故選B。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道”,宗旨、原則;“明明德”,彰明美德;“親”,親近,愛撫;“止”,達到。

②“厭”,掩蓋,躲閃;“掩”,掩蓋;“著”,顯示。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①由原文“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可知,

這涉及到了推己及人的“恕道”。

②由原文“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可知,

君子將對內的“孝、悌、慈”推廣為在外表現的仁愛;

③由原文“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可知,國君將一人一家的仁愛做法推廣至愛民,國家

就會治理好。

所以說,治國在齊家。

參考譯文:

(一)

大學的宗旨在于彰顯美德,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

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心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性格安和,性格安和才能夠思慮精詳,思慮精詳

才能夠處事合宜。每一樣東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

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顯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

國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

念真誠,先要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通過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獲得知識;獲

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

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

都應該以修養自身的品德為根本。

(二)

所謂使意念真誠,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像厭惡惡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色一樣,一切都發

自內心的真實,這樣才能使自己心滿意足。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獨知的時候,也一定要戒慎。

小人在平時為非作歹,做盡壞事,等到見到君子便遮遮掩掩,掩蓋自己的邪惡行徑,而顯示其如何善良。

殊不知,別人看自己,就像看見自己的心肺肝臟的樣子,掩蓋有什么益處呢?這就是說內心的真實總要表

現到外面的,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獨知的時候,也一定要戒慎。曾子說:“十只眼睛看著你,

十只手指點著你,這是多么可怕啊!”財富能潤飾房屋,道德卻可以潤飾身心,心胸寬廣而身體自然安適

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三)

所謂治理國家必須先治好自己的家庭,是說連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管教好而能管教好別人,這是沒有的

事。所以,有修養的人不出家門就能完成對整個國家的教育。孝順父母,可以用于侍奉君主;恭敬兄長,

可以用于侍奉尊長;慈愛子女,可以用于對待民眾。《康誥》說:“愛人民如同愛護嬰兒一樣。”內心真有

這種仁愛的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要知道,沒有誰先學會了養護孩子再去嫁人的啊!

國君一家仁愛,一國人受到感化,也會興起仁愛;國君一家禮讓,一國人也會受到感化,一起禮讓;國君

一人貪婪暴戾,一國人就會受到影響,紛紛作亂。其關聯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可以敗壞大事,

一個人可以安定國家。堯、舜用仁政統率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學仁愛;桀、紂用暴政統率天下,老百姓

就跟隨著學兇暴。國君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依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總是

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后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如果自己不采取這種推

己及人的恕道,而曉喻他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未曾有過的事情。所以說,君主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先

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二)(8分)

15.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下列各題。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殮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陪。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賓至

杜甫

幽棲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

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

竟日淹留住客坐,百年粗粉腐儒餐。

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客至》首聯寫詩人住所周圍綠水環繞,日日鷗鳥聚集,透露出春景的愜意和無人相依的寂寞心情,為

下文表達客至的喜悅營造氛圍,景中含情。

B.《客至》頷聯由外轉內,從戶外的景色轉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與客人談話的口吻,增強了

生活實感,表現了詩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誠。

C.《賓至》“老病人扶再拜難”寫自己老病,需人攙扶,不能盡禮,在致歉中隱含著詩人有客而來的喜悅。

D.《賓至》一寫客,一寫己,在表現客人身份尊貴的同時,也表現出詩人的清高。

(2)主人對“客”和“賓”各自表達了怎樣的態度?試分別結合兩首詩的尾聯簡要分析。

【答案】(1)C(2)《客至》尾聯寫主客對飲興致漸濃,并招呼鄰翁助興,這一細節描寫細膩逼真,突

出場景的歡快熱烈,表現了主人對客人的熱情;

《賓至》尾聯寫希望貴賓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再來看花,既表達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

客的意味,言辭客氣,流露出詩人的清高性格,表現了主人對貴賓的敬而遠之。

【解析】

【小問1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C.“隱含著詩人有客而來的喜悅”錯誤。“再拜”可見客人有一定的身份,但一個“難”字明顯表現出詩

人年邁多病,不勝應酬之苦的不悅。

故選C。

【小問2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客至》中,“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意思是:若肯與隔壁的老翁一同對飲,就隔著籬笆將

他喚來!詩人高聲呼喊著,請鄰翁共飲作陪。這一細節描寫,細膩逼真。可以想見,兩位摯友真是越喝酒

意越濃,越喝興致越高,興奮、歡快,氣氛相當熱烈。從中可以看出,對于朋友的到來,作者極為熱情,

非常高興。

《賓至》中,“不嫌野外無借給,乘興還來看藥欄”意思是:你要是真的不嫌這野外沒有好酒好菜,以后

高興時還可以來看看我的小園里芍藥花開。詩人特致歉意,兼邀貴客重來。詩人說:如果不嫌“野外”“供

給”菲薄,還望“乘興”再“來看”花。這是客套話,也有送客之意。嘲諷之意,隱約可見了。再結合前

文“老病人扶再拜難”“漫勞車馬駐江干”可知,詩人品性高潔,對前來的貴賓敬而遠之。

(三)名句名篇默寫(6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探討文與質的關系的句子是:“,

(2)《〈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做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別人

能做到的句子是:“,

(3)《〈老子〉四章》中“,”兩句,指一個對自己事業執著追求的人,人可謝世,

而精神價值萬古長存。

【答案】①.質勝文則野②.文勝質則史③.己所不欲④.勿施于人⑤.不失其所者久

⑥.死而不亡者壽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字詞:野、勿、施、壽。

四、語言文字運用(19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老子眼里,水性有三:柔和、處下、變動。水,是柔順溫和的代名詞。天上月光似水,人間柔情似

水。它滋潤山原,灌溉田疇,養魚魚肥,育花花俏,仿佛是布滿大地的血脈,哺育著一切生命。與柔和聯

袂的,是善“處眾人之所惡”。人生于世,都厭惡卑濕低下,而水,①。溪、谷、淵,廣闊清曠,虛

靜幽深,水之趨下、善處,展現出來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謙和低調的博大襟懷。處處競爭、時相侵奪,

在這個崇尚叢林法則的世界,水之處下,本質上是“善利萬物而不爭”。@,絕非得過且過、圖安樂

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以包容姿態容納百川。“不爭”的最終結果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

爭。”柔和、處下,為水的變化、運動埋下了伏筆。大千世界,水的變動是最神奇的。水化為汽,汽結為

云霧雨露,悄悄然鋪天蓋地,夏雨滂沱,冬雪飄拂。因機而動之水,讓這個世界呈現出多少迷人的景觀:

逶迤九曲的江河、韜光養晦的清潭、虎嘯龍吟的飛瀑……③,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沒有了靈魂。

以水喻道,透視人生,這是貫穿于《道德經》的一條紅線。全文靜水流深,體大思精,開創了我國古代哲

學思想的先河。其中有這樣一段話,似可作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7.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

字。

18.請根據上述文本內容,用“因為……所以……”的句式概括老子“以水喻道,透視人生”的三條至善之

道,每條不超過10個字。

【答案】17.①卻一貫追求低洼之所(或“總是往低處流”)

②這里的“不爭”(或“這是一種智慧”)

③若無變化萬千的水18.①因為柔和(或“不爭”)所以強大(或“剛強”);②因為處下所以博大;

③因為變動所以神奇。

【解析】

【1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一空,依據前文“人生于世,都厭惡卑濕低下,而水”可知這里強調水和人的不同之處,可填寫:卻一

貫追求低洼之所;

第二空,依據前文“水之處下,本質上是'善利萬物而不爭'”和后文”絕非得過且過、圖安樂逸、什么

事情也不干,而是以包容姿態容納百川。‘不爭’的最終結果”可知語境強調水“不爭”的特點,可填寫:

這里的“不爭”;

第三空,依據“逶迤九曲的江河、韜光養晦的清潭、虎嘯龍吟的飛瀑……”“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沒

有了靈魂”可知語境強調水帶給大自然的美,可填寫:若無變化萬千的水。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壓縮語段的能力。

依據原文“處處競爭、時相侵奪,在這個崇尚叢林法則的世界,水之處下,本質上是'善利萬物而不

爭'。……'不爭’的最終結果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可概括出:因為柔和反而剛強;

依據原文“溪、谷、淵,廣闊清曠,虛靜幽深,水之趨下、善處,展現出來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謙和

低調的博大襟懷”可概括出:因為處下所以博大;

依據原文“大千世界,水的變動是最神奇的。水化為汽,汽結為云霧雨露,悄悄然鋪天蓋地,夏雨滂沱,

冬雪飄拂。因機而動之水,讓這個世界呈現出多少迷人的景觀:逶迤九曲的江河、韜光養晦的清潭、虎嘯

龍吟的飛瀑……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沒有了靈魂”可概括出:因為變動所以神奇。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永豐村三面環山,南面水口,形成天然圈椅,洙溪河蜿蜒穿村而過。村中的古宅由西北的高地向東南

的低地依次而建,(D整個村落古宅群村西多而集中,村東少而分散。村中古道均為青紅兩種石

板鋪成,紛繁有序,由南向北緩緩上升,臺階、石欄依山而建,依勢而構,設計②。目前,永豐村

所有古建一律不再拆除及易地遷移;已經劃定古村落的功能分區與建設控制帶,古建筑中心區域不得建新

房。如此一來,永豐村古宅、古河、古道、古橋③,渾然天成,可謂處處小橋流水人家。路邊一片

花海.邁步進入,總會驚起群群飛鳥。天一黑,燈光漸漸熄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天星光和蛙聲一片。閆峰

放棄在上海從事的設計,在這里建設了民宿、染坊、釀酒、陶藝等功能的“山里研工社傳統手藝研習基地”。

他說,永豐村有一種潛藏的美麗,這里的文化底蘊、淳樸民風、山水風光都深深吸引著他,這里有設計的

源泉。

19.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①②③

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將它修改正確。

21.文中劃橫線的句子可改寫成“步入一片花海,驚起群群飛鳥”,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改句表達

效果更好,為什么?

【答案】19.①.錯落有致②.獨具匠心③.相映成趣

20.閆峰放棄在上海從事的設計工作,在這里建設了融合民宿、染坊、釀酒、陶藝等功能的“山里研工社傳

統手藝研習基地”。

21.①改句用整句表達,能夠增加文字典雅的美感,符合古文化村落保護的內容。

②整齊的句式與散句結合,錯落有致,富有詩意,與自然環境的優美相映生輝,體現古文化村落保護的成

效。

【解析】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一處,文中是說“村中的古宅”布局富有情致,可用“錯落有致”。錯落有致:形容事物布置安排得參

差交錯,富有情趣。

第二處,主語是“設計”,是說古道、臺階、石欄的設計很巧妙。可用“獨具匠心”。獨具匠心:在技巧

和藝術構思上有創造性。

第三處,語境形容“古宅、古河、古道、古橋”,是說這些相互襯托,富有趣味,可用“相映成趣”。相

映成趣:意思是相互襯托著,顯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