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質量檢(三模)
語文試題
(本試卷共10頁,總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
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
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①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已經深深地扎根于所有中國人的心中,同時也貫穿于社會的每一個角
落。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記載:“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巨能細,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
入淵。”我國自古以來,對龍的研究就有很多,宋代學者郭若虛總結“龍有九似”,民間畫龍還有“九
像說”,在20世紀40年代,著名的學者聞一多先生就曾提出:“龍是一種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
生物界的一種虛擬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而成的一種復合體。”
②龍起源于八千年前,作為部落的圖騰而存在,是部落的象征。最為著名的便是被稱為中華第一玉
龍的“C形龍”。由于遠古時期,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并不發達,所以人們對大自然的許多現象都無法
用科學的方法去解釋。面對神秘的自然,人們企圖用動物作為一種神靈,用以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
食,并且人們還將動物的圖騰刻于器物之上,拜祭山川神靈。
③秦漢之時,龍開始成為帝王的象征,帝王被稱為“真龍天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吞并
六國,統一了全國,他認為自己的功績高于三皇五帝,故稱為皇帝,龍與現實皇權的結合也始于秦始
皇。歷代帝王都以真龍天子自居,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并編造出各式各樣的
“帝王龍”的神話。
④在歷代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龍在象征著皇權的同時也沒有和廣大勞動人民斷絕聯系。皇帝有
皇帝的龍,而民間百姓也有民間百姓的龍;皇帝戴龍冠,乘龍輦,穿龍袍,坐龍椅;民間百姓屬龍相,
劃龍船,飲龍茶,玩龍燈;這兩種龍同時在中華大地上并行了幾千年。民間許多和龍有關的民俗、節日
等都與農耕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聯系。
⑤眾所周知,龍是十二生肖之一,位居第五,稱為辰龍。至于為什么是辰龍,這和十二地支對應的
時間有關。一天中的辰時是上午七時到九時,相傳,這個時間是群龍行雨之時,故稱辰龍。在中國的民
間,有數不清的傳統習俗及其節日,都與龍息息相關。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被稱為“龍抬頭”。
⑥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保持勃勃生機的力量源泉,同時也是我們面向世界、走向未來的基石。龍文
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我們身為“龍的傳人”,不僅要將龍文化繼承并發展,更要
使龍文化走向世界,宣傳好中華的龍文化,講好中國“龍”故事,傳播好中國“龍”聲音。
(節選自徐菁《論中國人對龍文化的崇拜》)
材料二:
①據考古界最新的成果,龍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近萬年。最早的龍以堆塑手法成形,如遼寧省查海
遺址的石堆龍,內蒙古自治區興隆溝的豬首擺塑龍,河南西水坡的蚌殼堆塑龍群。查海還有浮雕龍,內
蒙古小山遺址有刻劃龍。到距今5000年前后,凌家灘、然澤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都有發現玉龍,而
以紅山文化玉雕龍最為多見,紅山文化還有彩畫龍和泥塑龍。由此可知,早期龍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現,
但有主有次。遼河流域的龍,起源早,類型多,成系列,紅山文化時期,龍的形象已較成熟,多以蛇為
本體,又融合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對夏商及后世龍的演變
影響深遠,是中國龍起源的主干。由此,龍崇拜便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伴相生數千年,成為中華文明起源
的重要標志。
②隨著時代變遷,龍意象也有所變化。但每個時代的龍都反映著那個時代的特征。如商周龍的神秘
感,春秋戰國龍的多變化,秦漢龍的威武剛勁,魏晉南北朝龍的飄逸灑脫,唐代龍的華美富麗,宋明龍
的威嚴至尊。歷經數千年,其體態雖然變化無窮,但萬變不離其宗,從形象到內涵,龍始終代表著中華
民族對自然界的尊重,代表著多元文化的融合共處,成為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無窮的創造力和無限
的生命力的集中體現。
③弘揚中國龍文化,就是講好一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未來,我們要弘揚傳承好查海8000年龍
文化,以“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為指引,
貫徹落實《阜新市查海文化遺址保護條例》,修訂《查海遺址保護規劃》,依法統籌推進查海龍文化的保
護傳承與開發利用工作,全力聚焦推動查海龍文化高質量發展。同時,創新文物保護利用機制,突出展
示查海龍文化在中國萬年文化史中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地位,統籌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以龍文化為
核心積極申報創建“查海文化遺址群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切實以示范區創建工作推動查海龍文
化活化利用。再有,提升查海龍文化歷史高度,為人民提供精神力量,打造中國八千年龍文化地標。讓
查海龍文化活起來,切實以龍文化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讓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眾,把
富有文化魅力、具有時代價值的查海龍文化弘揚起來,為申報“查海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造條件,實
現查海龍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節選自劉勇、李曉《中國人為何被稱為“龍的傳人”》)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龍”是圖騰崇拜的產物,后逐步升華為中華民族的象征,貫穿于中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B.封建社會時期,龍象既象征著皇權,也和勞動人民聯系密切,兩種龍在中華大地上并行了幾千年。
C.紅山文化時期的龍起源早,類型多,成系列,有玉雕龍、彩畫龍和泥塑龍,是中國龍起源的主干。
D.隨著時代變遷,龍意象體態雖然變化無窮,但萬變不離其宗,龍始終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
2.根據材料內容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龍是“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而成的一種復合體”,可見以“龍”為圖騰的中華民族經歷過部落融合、
文化融合。
B,從材料一可知,端午節賽龍舟除了有紀念屈原的意義外,還寄托著保佑一方百姓風調雨順、四季平安
的美好愿望。
C.“每個時代的龍都反映著那個時代的特征”,進入新時代,中國龍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使命,要助力
中國巨龍騰飛。
D.據材料二文物工作方針,可以“龍”為主題進行規模化的商業開發,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大力挖掘
龍文化價值。
3.最適合做材料一第三段觀點的論據是()
A.《左傳》記載:“帝舜氏世有畜龍……帝賜之乘龍。”
B.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
C.(劉邦)為人,隆準而龍顏,醉臥,人見其上常有龍,怪之。
D.張僧繇畫四龍于壁,不點睛,點其一即飛去,余者皆在。
4,兩則材料都探討了中國“龍文化”,但闡述的角度不同,請簡要分析。
5.下圖是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發現的神秘玉器,它就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被譽為“中華第一
玉龍”。請你根據兩則材料,從外形特點、功用和意義等方面向外國友人介紹它。
W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價值
余清平
①初春的下半夜,大山里很寒冷。鋤奸隊長張德應借著微弱的月光察看山頭的動靜。突然,夜梟的
叫聲劃破黑夜,鉆入耳朵。他高度警惕的心情頓時寬慰了些,因為,這是湘南游擊隊接應的暗號。
②張德應帶著三個孩子。他挨個在孩子的臉上撫摸了一下。他知道孩子需要他的撫摸,這樣,可以
獲得安全感,因為,孩子們黑豆似的瞳仁,告訴了張德應。為了這三個抗日英雄的遺孤,張德應的兩個
戰友已經犧牲。現在護送孩子的擔子,他獨自擔著。
③張德應記得臨出發前,首長神情嚴肅地說:“派你護送這些革命烈士的后代,你雖然是湘南人,
但長期在嶺南活動,群眾基礎好。記住,三個孩子一個也不能落下,要安全送過梅關,交給湘南游擊隊
藩哲夫隊長。”首長又安排了兩個鋤奸隊戰士,一個叫何小山,廣東花縣人,一個叫謝回平,湖南常德
人。首長更囑咐:“你們到了珠磯巷,游擊隊有人來接頭的。”張德應回答:”一定完成任務,首
長!”
④可是,在橫穿清遠公路時,何小山犧牲。當時,張德應指揮謝回平帶著三個孩子穿越公路,何小
山在后掩護。日本便衣隊發現他們追了上來。何小山說:“隊長快走,我掩護。”
⑤何小山像一枚楔子釘在路上。本來他可以跑掉的,但為了讓孩子獲得安全,他跳上石頭吸引便衣
隊。護送孩子跑上山頭的張德應看到何小山子彈打光了,與便衣隊拼刺刀,負傷被抓。便衣隊將他吊在
大榕樹上一■刀一■刀剛他的肉,他也沒哼一■聲。
⑥謝回平是在晚上犧牲的。當時,是深夜,他們繞過英德的一個村子,孩子們餓得走不動。謝回平
要求去弄點吃的。起先,張德應說不行,危險。可是,當他看到孩子餓得口水直流。就從身上摸出兩個
銀元塞到謝回平手里,說:“注意安全,快去快回。”謝回平摸到村邊,誰知道村莊里駐扎著鬼子兵。
鬼子的狼狗一叫,謝回平就被包圍了。張德應想去接應,但三個孩子怎么辦?突然,他聽到“轟,轟”
兩聲巨響,是謝回平拉響了身上的手榴彈,與鬼子同歸于盡。
⑦張德應含著眼淚背起三個孩子一陣猛跑,直到累得癱下來,才住腳。張德應歇了一會兒,看看沒
有危險,就將三個孩子安頓在山洞里,自己去田地里找了些半爛的山芋、紅薯給孩子充饑,才繼續帶著
孩子繼續北進。好在這一路走來,山高林密,再沒遇到多少危險。
⑧張德應抬頭看看,翻過丹霞山,就進入珠磯巷。現在,雖然聽到山上傳來自己同志的暗號,但張
德應也不敢大意。他從腰里抽出兩支快慢機,握在手里,帶著孩子在密林中穿行。好不容易到了山頂,
突然,從樹上飄下四條黑影。張德應一擺手中快慢機,擋在孩子身前。
⑨“桃花源陶淵明。”來人壓低聲音問。張德應一聽,是接應同志的暗號,連忙回答:“珠磯巷張
九齡”。從樹上飄下的四個人是湘南游擊支隊的同志,帶頭的是游擊支隊長藩哲夫。藩哲夫讓其他隊員
在梅關警戒,自己則帶領三個隊員下來接應。張德應握著藩哲夫的手說:“可把你們盼來了。”
⑩藩哲夫也搖著張德應的手說:“辛苦了,張隊長。上級交給我們的任務,是要不惜一切代價,接
應你們,保證安全。”藩?哲夫讓同來的游擊隊戰士取下背上背著的包袱,打開來,里面是用米粉烙的
餅,讓孩子們吃。三個孩子們吃飽后,藩哲夫在前,三個游擊隊員背起三個孩子在中間,張德應殿后,
一行人一起向珠磯巷奔去。
?藩哲夫說:“走過這段山路,前面的路平坦很多。”張德應聽了,一愣,忽然想起多年來抗日的
艱辛,就如這走路一樣,走了這么多年艱難困苦的路,現在是該走平坦的路了,鬼子這幾年的兵力捉襟
見肘,在緬甸被國軍擊敗,在中原,更被八路軍打得焦頭爛額,也許不用多久,就能將鬼子趕出中國。
?“我們抗日的路也會平坦多了。”張德應接了一句。藩哲夫聽了,會意地笑了。
?一行人快走到了珠磯巷時,已是曙光初綻。張德應說:“我們快點行動,翻過梅關,那邊就是你
們湘南游擊隊的活動范圍。”話音未落,剎那間,兩發炮彈從南雄縣城那邊呼嘯而來,有一枚落在他們
的身后。
?''快臥倒!”張德應急忙撲倒后面那個背著孩子的隊員……張德應中彈犧牲。那時,正是1945年
2月。
?建國70周年,我在常德一所學校給孩子們講教學課。當我講完這個故事,孩子們都哭了。我想起
多年來曾有人問過我“三個優秀戰士為了護送三個孩子而犧牲,值不值得”這個問題。我走下講臺,一
一撫摸這些孩子。我想我得告訴孩子們什么是生命的價值?我說:“孩子們,先烈們艱苦抗日,獻出生
命,就是為了孩子們有書讀,有平安的日子過!”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張德應烈士犧牲時說的話。我就是三個孩子中的一個。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挨個在孩子的臉上撫摸了一下”,可以看出張德應對孩子們的關愛,此舉也讓張德應獲得了安全
感。
B.面對兇惡敵人,何小山“沒哼一聲”,張德應“擋在孩子身前”,都體現了鋤奸隊員的大無畏精
神。
C.小說中的接應暗號“桃花源陶淵明”“珠磯巷張九齡”既有文學氣息,又與護送遺孤的線路相關聯。
D.小說的結尾以“我”和孩子們的交流探討了生命的價值,呼應了小說的標題,深化了小說的主旨。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篇的環境描寫頗為用心,既交代夜晚寒冷昏暗的特點,也烘托出張德應等待接應前的緊張心
情。
B.“像一枚楔子釘在路上”,用“釘”字形象生動地寫出何小山掩護三個孩子毫不畏懼的英勇氣概。
C.“曙光初綻”暗示勝利在望,話音未落,張德應中彈犧牲,前后情節發生突轉,形成強烈的藝術張
力。
D.小說敘事采用“線性結構”,以故事發展的先后順序敘述,從抗戰寫到建國70周年,時間跨度大。
8.有人認為第??兩段與主線無關,屬于閑筆可以刪去,你是否贊同?請簡要分析。
9.這篇小說入選《尋找證明?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微型小說作品精選》,請試著從編選者的角度
談一談它入選的理由。
二、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晉文公問于狐偃目:“寡人殺一牛遍于國中,一方之功盡以衣士卒,其足以也民乎?"狐子日:
“不足。”文公日:“吾弛關市之征而緩刑罰,其足以戰民乎?”狐子對日:“不足。”文公目:“吾
民之有喪資者,寡人親使郎中視事,有罪者赦之,貧窮不足者與之,其足以戰民乎?”狐子對目:“不
足。此皆所以慎產也;而戰之者,殺之也。民冬從公也,為慎產也,公因而迎殺之,失所以為從公
矣。”曰:“然則何如足以戰民乎?”狐子對口:“令無得不戰。”公曰:“無得不戰奈何?”狐子對
日:“信賞必罰,其足以戰。”公曰:“刑罰之極安至?”對目:“不辟親貴,法行所愛。”文公日:
"善。"明月仝明主圃陸期必目史為期后期置送軍法覆。于是公有所愛者日顛頡,后期,吏請其罪,文
公隕涕而憂。吏目:“請用事焉。”遂斬顛頡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而后百姓皆懼目:“君于
顛頡之貴重如彼甚也,而君猶行法焉,況于我則何有矣。”文公見民之可戰也,于是遂興兵伐原,克
之;伐衛,東其畝;南圍鄭,反之陣;罷宋圍。還與荊人戰城濮,大敗荊人。所以然者,無他故,從狐
偃之謀,假顛頡之脊也。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材料二:
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人民給,
官無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萬家。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守阿,譽言日
至。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昔日趙攻鄴,子不救;衛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中事吾左右
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于是群臣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其情。齊國大治,強于天
下。
(選自《資治通鑒?周紀一》)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明日A令B田于圃陸C期D以日中為期E后期者F行軍法焉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歲,指一年,與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中“樂歲終身飽,兇年不免于死亡”的“歲”意思不同。
B.戰,意為“使百姓打戰”,為使動用法,與《六國論》中“趙嘗五戰于秦”的“戰”用法不同。
C.之,為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與《師說》中“句讀之不知”的“之”的用法相同。
D.厚幣,豐厚的禮物,此處作狀語,與《屈原列傳》“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的“厚幣”用法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文公布施恩惠,救濟貧困,分財物給貧窮的人,又降低稅收,放寬刑罰,體恤百姓疾苦、但狐偃認
為這些還不足以讓百姓為其作戰。
B.狐偃認為要想讓民眾為國君出生入死,必須做到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罰,哪怕親近的貴族寵臣也不
例外,晉文公贊賞狐偃的觀點。
C.倍受晉文公寵愛的顛頡因遲到被處以腰斬重刑,晉國從此軍威大振,先后在攻打原、衛、宋、楚等國
家的戰斗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D.與即墨大夫不同,阿城大夫因為不理地方政務,賄賂近臣來求譽而被處以烹刑,齊國從此風清氣正,
得到很好的治理,成為天下強國。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所以然者,無他故,從狐偃之謀,假顛頡之脊也。
(2)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
14.晉文公和齊威王皆以信賞必罰立威稱雄于諸侯,兩者在殺罰立威方面有何不同?請結材料分析。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小題。
種樹
于鵠
一■樹新栽益四鄰,野夫如到舊山春。
樹成多是人先老,垂白看他攀折人。
信筆戒子種花木
許及之
種樹還如種善根,自須積累付兒孫。
從人①覓得能多少,爭得成蔭便滿園?
【注】①從人:跟從別人。
15.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于詩中,詩人以“野夫”自稱,種樹后讓他感覺如舊山逢春,充滿活力。
B.于詩中的“垂白”指白發下垂的老人,運用借喻的手法引人聯想,形象生動。
C.許詩中的“爭”通“怎”,與“爭得梅花撲鼻香”中的“爭”意思相同。
D.這兩首詩歌語言質樸無華,平白如話,卻蘊含深刻的哲理,給人以啟迪。
16.詩歌具有“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毛詩序》)的功用,這兩首詩在興教化的內涵上有何異同?
(三)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寫到將閣子修繕后又種上蘭桂等綠植,使得舊日欄桿,面對滿
架書籍,或______,或獨自靜坐,恬然愜意。
(2)杜甫《蜀相》中使用疊詞,"?”從視覺上強化了肅穆景物給人的傷懷之感。
(3)山川風物、四時好景激發了文人墨客無限才情。古代許多詩詞文賦都描繪了“水天相接”的美
景,這些句子意境或開闊,或唯美,或空明,如“,”。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材料,完成小題。
①微塑料已經廣泛存在于全球各地的環境樣本之中,②對人類健康產生嚴重威脅,③微塑料污染防
治工作迫不及待。④微塑料的化學性質極為穩定,⑤幾百年都難以降解。⑥微塑料對人體的危害逐漸為
科學家所認知。⑦微塑料顆粒大小不等,⑧大于5毫米左右的顆粒通常無法進入細胞或人體循環系統,
⑨一般滯留在腸道,⑩引發腸炎。A,其危害就會得到大幅度提升。證據顯示,納米級別的微塑料
顆粒會穿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對腦組織造成傷害。
微塑料在人體內達到多少量才會造成傷害,目前尚未有確切的臨床數據。毫無疑問,微塑料對人體
的危害會通過飲水、飲食等進入食物鏈,最終進入人體。同時,還有一種情況會加劇人類對于微塑料危
害的擔憂:Bo例如,當錯這樣的化學物質附著在微塑料上,防曬霜等產品中使用的紫外線過濾劑
會使得絡更具毒性,對人體健康危害更大;如果土壤中含有銘,微塑料沉降到土壤之中,生產出來的糧
食毒性也會變大,同時對動植物也會造成極大危害。
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句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
19.文中第一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
,zfe.
屈、O
(二)語言文字運用n(本題共3小題,io分)
閱讀材料,完成小題。
樸:(沉痛地)萍兒,你過來。你的生母并沒有死,她還在世上。
萍:(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訴我,不是她!
樸:(嚴厲地)混帳!萍兒,不許胡說。她沒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親。
萍:(痛苦萬分)哦,爸!
樸:(尊嚴地)不要以為你跟四鳳同母,覺得臉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倫天性。
四:(向母痛苦地)哦,媽!
樸:(沉重地)萍兒,你原諒我。我一生就做錯了這一件事。我萬沒有想到她今天還在,今天找到這
兒。我想這只能說是天命。(向魯媽嘆口氣)我老了,剛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預備寄給你兩萬塊
錢。現在你既然來了,我想法兒是個里順孩子,他會好妤拽侍奉您。我對丕軍你的處方,他會補上的。一
萍:(向魯媽)您——您是我的——
魯:(不自主地)萍——(回頭抽咽)
樸:跪下,萍兒!不要以為自己是在做夢,這是你的生母。
20.下列句子中的“好看”與“覺得臉上不好看”中的“好看”,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兒子立了功,做娘臉上也好看。
B.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很好看。
C.他惡狠狠地說:“要你好看!”
D.老太太笑道:“扮作小子樣,更好看了。”
21.文本中畫橫線的句子和課本《雷雨(選文)》中的句子都使用了破折號,請分析兩處破折號的表達效
果。
①魯:我是你的一一你打的這個人的媽。
②萍:(向魯媽)您一一您是我一一
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改成“我想孝順的萍兒會好好侍奉你,他會補上我對不起你的地方”,表意基本
一樣,為什么說原句更好?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竇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祝福》等許多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悲劇命運總能激發我們的悲憫情
懷,而現實生活中許多身處困厄或遭遇災難的人也應該得到我們的深切關懷。
以上材料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作為新時代青年的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
少于800字
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質量檢(三模)語文試題
(本試卷共10頁,總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
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
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①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已經深深地扎根于所有中國人的心中,同時也貫穿于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記載:“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巨能細,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
淵。”我國自古以來,對龍的研究就有很多,宋代學者郭若虛總結“龍有九似”,民間畫龍還有“九像
說”,在20世紀40年代,著名的學者聞一多先生就曾提出:“龍是一種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
界的一種虛擬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而成的一種復合體。”
②龍起源于八千年前,作為部落的圖騰而存在,是部落的象征。最為著名的便是被稱為中華第一玉龍
的“C形龍”。由于遠古時期,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并不發達,所以人們對大自然的許多現象都無法用
科學的方法去解釋。面對神秘的自然,人們企圖用動物作為一種神靈,用以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并
且人們還將動物的圖騰刻于器物之上,拜祭山川神靈。
③秦漢之時,龍開始成為帝王的象征,帝王被稱為“真龍天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吞并六
國,統一了全國,他認為自己的功績高于三皇五帝,故稱為皇帝,龍與現實皇權的結合也始于秦始皇。歷
代帝王都以真龍天子自居,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并編造出各式各樣的“帝王龍”
的神話。
④在歷代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龍在象征著皇權的同時也沒有和廣大勞動人民斷絕聯系。皇帝有皇
帝的龍,而民間百姓也有民間百姓的龍;皇帝戴龍冠,乘龍輦,穿龍袍,坐龍椅;民間百姓屬龍相,劃龍
船,飲龍茶,玩龍燈;這兩種龍同時在中華大地上并行了幾千年。民間許多和龍有關的民俗、節日等都與
農耕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聯系。
⑤眾所周知,龍是十二生肖之一,位居第五,稱為辰龍。至于為什么是辰龍,這和十二地支對應的時
間有關。一天中的辰時是上午七時到九時,相傳,這個時間是群龍行雨之時,故稱辰龍。在中國的民間,
有數不清的傳統習俗及其節日,都與龍息息相關。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被稱為“龍抬頭”。
⑥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保持勃勃生機的力量源泉,同時也是我們面向世界、走向未來的基石。龍文化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我們身為“龍的傳人”,不僅要將龍文化繼承并發展,更要使龍
文化走向世界,宣傳好中華的龍文化,講好中國“龍”故事,傳播好中國“龍”聲音。
(節選自徐菁《論中國人對龍文化的崇拜》)
材料二:
①據考古界最新的成果,龍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近萬年。最早的龍以堆塑手法成形,如遼寧省查海遺
址的石堆龍,內蒙古自治區興隆溝的豬首擺塑龍,河南西水坡的蚌殼堆塑龍群。查海還有浮雕龍,內蒙古
小山遺址有刻劃龍。到距今5000年前后,凌家灘、樂澤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都有發現玉龍,而以紅
山文化玉雕龍最為多見,紅山文化還有彩畫龍和泥塑龍。由此可知,早期龍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現,但有主
有次。遼河流域的龍,起源早,類型多,成系列,紅山文化時期,龍的形象已較成熟,多以蛇為本體,又
融合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對夏商及后世龍的演變影響深遠,
是中國龍起源的主干。由此,龍崇拜便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伴相生數千年,成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
②隨著時代變遷,龍意象也有所變化。但每個時代的龍都反映著那個時代的特征。如商周龍的神秘
感,春秋戰國龍的多變化,秦漢龍的威武剛勁,魏晉南北朝龍的飄逸灑脫,唐代龍的華美富麗,宋明龍的
威嚴至尊。歷經數千年,其體態雖然變化無窮,但萬變不離其宗,從形象到內涵,龍始終代表著中華民族
對自然界的尊重,代表著多元文化的融合共處,成為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無窮的創造力和無限的生命
力的集中體現。
③弘揚中國龍文化,就是講好一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未來,我們要弘揚傳承好查海8000年龍
文化,以“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為指引,貫
徹落實《阜新市查海文化遺址保護條例》,修訂《查海遺址保護規劃》,依法統籌推進查海龍文化的保護傳
承與開發利用工作,全力聚焦推動查海龍文化高質量發展。同時,創新文物保護利用機制,突出展示查海
龍文化在中國萬年文化史中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地位,統籌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以龍文化為核心積極
申報創建“查海文化遺址群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切實以示范區創建工作推動查海龍文化活化利
用。再有,提升查海龍文化歷史高度,為人民提供精神力量,打造中國八千年龍文化地標。讓查海龍文化
活起來,切實以龍文化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讓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眾,把富有文化魅
力、具有時代價值的查海龍文化弘揚起來,為申報“查海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造條件,實現查海龍文化
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節選自劉勇、李曉《中國人為何被稱為“龍的傳人”》)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龍”是圖騰崇拜的產物,后逐步升華為中華民族的象征,貫穿于中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B.封建社會時期,龍象既象征著皇權,也和勞動人民聯系密切,兩種龍在中華大地上并行了幾千年。
C.紅山文化時期的龍起源早,類型多,成系列,有玉雕龍、彩畫龍和泥塑龍,是中國龍起源的主干。
D.隨著時代變遷,龍意象的體態雖然變化無窮,但萬變不離其宗,龍始終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
2.根據材料內容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龍是“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而成的一種復合體”,可見以“龍”為圖騰的中華民族經歷過部落融合、
文化融合。
B.從材料一可知,端午節賽龍舟除了有紀念屈原的意義外,還寄托著保佑一方百姓風調雨順、四季平安
的美好愿望。
C.“每個時代的龍都反映著那個時代的特征”,進入新時代,中國龍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使命,要助力中
國巨龍騰飛。
D.據材料二文物工作方針,可以“龍”為主題進行規模化的商業開發,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大力挖掘
龍文化價值。
3.最適合做材料一第三段觀點的論據是()
A.《左傳》記載:“帝舜氏世有畜龍……帝賜之乘龍。”
B.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
C.(劉邦)為人,隆準而龍顏,醉臥,人見其上常有龍,怪之。
D.張僧繇畫四龍于壁,不點睛,點其一即飛去,余者皆在。
4.兩則材料都探討了中國“龍文化”,但闡述的角度不同,請簡要分析。
5.下圖是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發現的神秘玉器,它就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被譽為“中華第一玉
龍”。請你根據兩則材料,從外形特點、功用和意義等方面向外國友人介紹它。
【答案】LC2.D
3.C4.①材料一從文化的角度闡述了中國龍的起源和精神內涵;②材料二從考古角度闡釋了龍文化遺址
及保護原則。
5.答題要點:①外形特點:擁有馬頭、馬鬃、蛇身,呈“C”字型,蜷曲中隱含著升騰,安逸中透露著威猛。
(如答豬頭等獸首亦可)。②功用:作為宗教圖騰象征或是用于祭祀的重要禮器。③意義:標志著中華民族早
在幾千年前己形成了對龍的圖騰崇拜。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紅山文化時期的龍起源早,類型多,成系列”錯,原文“遼河流域的龍,起源早、類型多、成系列,
紅山文化時期,龍的形象已較成熟”說明是遼河流域的龍,而非紅山文化時期。
故選Co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中信息進行推斷的能力。
D.“進行規模化商業開發,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不符合文藝工作方針的旨意。
故選D。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文本一第三段觀點為“龍象征著皇權”。
A.選項出自《左傳》,記載的是先秦史實,不符合文意。
B.選項是葉公好龍的故事,與帝王無關。
C.選項是劉邦用“龍虎之氣”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最適合做材料一第三段觀點的論據
D.選項是畫龍點睛的故事,與帝王無關。
故選Co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二段“龍起源于八千年前,作為部落的圖騰而存在,是部落的象征”,第三段“秦漢之時,龍
開始成為帝王的象征”,第四段“在歷代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龍在象征著皇權的同時也沒有和廣大勞
動人民斷絕聯系”,第五段談十二生肖的“辰龍”,民間與“龍”有關的節日,最后一段“龍文化作為中
華傳統文化中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我們身為‘龍的傳人',不僅要將龍文化繼承并發展,更要使龍文化走
向世界,宣傳好中華的龍文化,講好中國‘龍’故事,傳播好中國‘龍’聲音"。這是從文化的角度闡述
了中國龍的起源和精神內涵;
②材料二”據考古界最新的成果,龍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近萬年”,然后介紹了“龍”的很多“遺址”,
與“龍”有關的文化;接著談了“隨著時代變遷,龍意象也有所變化”,最后說保護“查海8000年龍文
化”的原則,如“以'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
為指引,貫徹落實《阜新市查海文化遺址保護條例》,修訂《查海遺址保護規劃》……”。這是從考古角
度闡釋了龍文化遺址及保護原則。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外形特點:材料一“最為著名便是被稱為中華第一玉龍的‘C形龍’”,材料二“紅山文化時期,龍
的形象已較成熟,多以蛇為本體,又融合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
須”,“中華第一玉龍”也屬于紅山文化時期,觀察其外形可以發現,它擁有馬頭、馬鬃、蛇身,呈
“C”字型,蜷曲中隱含著升騰,安逸中透露著威猛。(如答豬頭等獸首亦可)。
②功用:材料一“面對神秘的自然,人們企圖用動物作為一種神靈,用以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并且
人們還將動物的圖騰刻于器物之上,拜祭山川神靈”,可見其作為宗教圖騰象征或是用于祭祀的重要禮
器。
③意義:材料一“龍起源于八千年前,作為部落的圖騰而存在,是部落的象征”,標志著中華民族早在幾
千年前已形成了對龍的圖騰崇拜。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價值
余清平
①初春的下半夜,大山里很寒冷。鋤奸隊長張德應借著微弱的月光察看山頭的動靜。突然,夜梟的叫
聲劃破黑夜,鉆入耳朵。他高度警惕的心情頓時寬慰了些,因為,這是湘南游擊隊接應的暗號。
②張德應帶著三個孩子。他挨個在孩子的臉上撫摸了一下。他知道孩子需要他的撫摸,這樣,可以獲
得安全感,因為,孩子們黑豆似的瞳仁,告訴了張德應。為了這三個抗日英雄的遺孤,張德應的兩個戰友
已經犧牲。現在護送孩子的擔子,他獨自擔著。
③張德應記得臨出發前,首長神情嚴肅地說:“派你護送這些革命烈士的后代,你雖然是湘南人,但
長期在嶺南活動,群眾基礎好。記住,三個孩子一個也不能落下,要安全送過梅關,交給湘南游擊隊藩哲
夫隊長。”首長又安排了兩個鋤奸隊戰士,一個叫何小山,廣東花縣人,一個叫謝回平,湖南常德人。首
長更囑咐:“你們到了珠磯巷,游擊隊有人來接頭的。”張德應回答:“一定完成任務,首長!”
④可是,在橫穿清遠公路時,何小山犧牲。當時,張德應指揮謝回平帶著三個孩子穿越公路,何小山
在后掩護。日本便衣隊發現他們追了上來。何小山說:“隊長快走,我掩護。”
⑤何小山像一枚楔子釘在路上。本來他可以跑掉的,但為了讓孩子獲得安全,他跳上石頭吸引便衣
隊。護送孩子跑上山頭的張德應看到何小山子彈打光了,與便衣隊拼刺刀,負傷被抓。便衣隊將他吊在大
榕樹上一刀一刀剛他的肉,他也沒哼一聲。
⑥謝回平是在晚上犧牲的。當時,是深夜,他們繞過英德的一個村子,孩子們餓得走不動。謝回平要
求去弄點吃的。起先,張德應說不行,危險。可是,當他看到孩子餓得口水直流。就從身上摸出兩個銀元
塞到謝回平手里,說:“注意安全,快去快回。”謝回平摸到村邊,誰知道村莊里駐扎著鬼子兵。鬼子的
狼狗一叫,謝回平就被包圍了。張德應想去接應,但三個孩子怎么辦?突然,他聽到“轟,轟”兩聲巨
響,是謝回平拉響了身上的手榴彈,與鬼子同歸于盡。
⑦張德應含著眼淚背起三個孩子一陣猛跑,直到累得癱下來,才住腳。張德應歇了一會兒,看看沒有
危險,就將三個孩子安頓在山洞里,自己去田地里找了些半爛的山芋、紅薯給孩子充饑,才繼續帶著孩子
繼續北進。好在這一路走來,山高林密,再沒遇到多少危險。
⑧張德應抬頭看看,翻過丹霞山,就進入珠磯巷。現在,雖然聽到山上傳來自己同志的暗號,但張德
應也不敢大意。他從腰里抽出兩支快慢機,握在手里,帶著孩子在密林中穿行。好不容易到了山頂,突
然,從樹上飄下四條黑影。張德應一擺手中快慢機,擋在孩子身前。
⑨''桃花源陶淵明。”來人壓低聲音問。張德應一聽,是接應同志的暗號,連忙回答:“珠鞏巷張九
齡”。從樹上飄下的四個人是湘南游擊支隊的同志,帶頭的是游擊支隊長藩哲夫。藩哲夫讓其他隊員在梅
關警戒,自己則帶領三個隊員下來接應。張德應握著藩哲夫的手說:“可把你們盼來了。”
⑩藩哲夫也搖著張德應的手說:”辛苦了,張隊長。上級交給我們的任務,是要不惜一切代價,接應
你們,保證安全。”藩哲夫讓同來的游擊隊戰士取下背上背著的包袱,打開來,里面是用米粉烙的餅,讓
孩子們吃。三個孩子們吃飽后,藩哲夫在前,三個游擊隊員背起三個孩子在中間,張德應殿后,一行人一
起向珠鞏巷奔去。
?藩哲夫說:“走過這段山路,前面的路平坦很多。”張德應聽了,一愣,忽然想起多年來抗日的艱
辛,就如這走路一樣,走了這么多年艱難困苦的路,現在是該走平坦的路了,鬼子這幾年的兵力捉襟見
肘,在緬甸被國軍擊敗,在中原,更被八路軍打得焦頭爛額,也許不用多久,就能將鬼子趕出中國。
?“我們抗日的路也會平坦多了。”張德應接了一句。藩哲夫聽了,會意地笑了。
?一行人快走到了珠磯巷時,已是曙光初綻。張德應說:“我們快點行動,翻過梅關,那邊就是你們
湘南游擊隊的活動范圍。”話音未落,剎那間,兩發炮彈從南雄縣城那邊呼嘯而來,有一枚落在他們的身
后。
?“快臥倒!”張德應急忙撲倒后面那個背著孩子的隊員……張德應中彈犧牲。那時,正是1945年
2月。
?建國70周年,我在常德一所學校給孩子們講教學課。當我講完這個故事,孩子們都哭了。我想起
多年來曾有人問過我“三個優秀戰士為了護送三個孩子而犧牲,值不值得”這個問題。我走下講臺,一一
撫摸這些孩子。我想我得告訴孩子們什么是生命的價值?我說:“孩子們,先烈們艱苦抗日,獻出生命,
就是為了孩子們有書讀,有平安的日子過!”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張德應烈士犧牲時說的話。我就是三個孩子中的一個。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挨個在孩子的臉上撫摸了一下”,可以看出張德應對孩子們的關愛,此舉也讓張德應獲得了安全感。
B.面對兇惡的敵人,何小山“沒哼一聲”,張德應“擋在孩子身前”,都體現了鋤奸隊員的大無畏精
神。
C.小說中的接應暗號“桃花源陶淵明”“珠磯巷張九齡”既有文學氣息,又與護送遺孤的線路相關聯。
D.小說的結尾以“我”和孩子們的交流探討了生命的價值,呼應了小說的標題,深化了小說的主旨。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篇的環境描寫頗為用心,既交代夜晚寒冷昏暗的特點,也烘托出張德應等待接應前的緊張心
情。
B.“像一枚楔子釘在路上”,用“釘”字形象生動地寫出何小山掩護三個孩子毫不畏懼的英勇氣概。
C.“曙光初綻”暗示勝利在望,話音未落,張德應中彈犧牲,前后情節發生突轉,形成強烈的藝術張力。
D.小說敘事采用“線性結構”,以故事發展的先后順序敘述,從抗戰寫到建國70周年,時間跨度大。
8.有人認為第??兩段與主線無關,屬于閑筆可以刪去,你是否贊同?請簡要分析。
9.這篇小說入選《尋找證明?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微型小說作品精選》,請試著從編選者的角度
談一談它入選的理由。
【答案】6.A7.D
8.示例1:不可以刪去。①點明了當時的抗戰形勢,交代了小說的時代背景。②舒緩情節節奏,與后文張德
應犧牲的情節形成反差,使敘述張弛有度。③通過對話與心理描寫展現了張德應積極樂觀的性格特征。④由
山路聯想到抗日之路,顯示了抗戰勝利的必勝信念,豐富了主題。
示例2:可以刪去。①刪去后情節更加緊湊,第十段結尾“一行人一起向珠磯巷奔去”與第十二段開頭
“一行人快走到了珠磯巷時”銜接緊密。②主題更集中,凸顯了革命先烈的犧牲是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的
主題。
9.①小說寫鋤奸隊長與兩位戰士舍命護送三個烈士遺孤的故事,表現了革命志士英勇不屈、浴血奮戰的英
雄氣概,彰顯了紅色革命文化的主旋律。②小說開篇以第三人稱全知視角講述故事,視野開闊,客觀全
面,便于讀者了解故事全貌,結尾轉入第一人稱敘事,使故事更具真實性,激發讀者的共鳴。③歷史與現
實貫通融合,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增強了歷史題材的現實意義,給讀者以新奇感。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讓張德應獲得了安全感”有錯,應為孩子們需要安全感。
故選A?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D.“小說敘事采用‘線性結構',以故事發展的先后順序敘述”錯,小說采用“非線性結構”,突破時間
限制,不斷采取倒敘、時間跳轉的方式敘事。
故選D。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的作用,及個性化解答的能力。
示例1:不可以刪去。
①從內容上看,這兩段點明了當時的抗戰形勢,如“鬼子這幾年的兵力捉襟見肘,在緬甸被國軍擊敗,在
中原,更被八路軍打得焦頭爛額”,交代了小說的時代背景。
②從情節角度看,小說前面的情節一直很緊張,而現在終于碰到了接應他們的藩哲夫等人,他們關于道路
“平坦”的對話舒緩了情節節奏;并且這兩段充滿了對抗戰勝利的信心,與后文張德應犧牲的情節形成反
差,使敘述張弛有度。
③從人物形象上看,藩哲夫的話引發了張德應的思考,寫了他的心理,他想到了鬼子在緬甸和中原打了敗
仗,想到“也許不用多久,就能將鬼子趕出中國”,語言上“我們抗日的路也會平坦多了”也反映了他對
抗戰勝利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總之,這兩段通過對話與心理描寫展現了張德應積極樂觀的性格特征。
④從主題上看,藩哲夫“走過這段山路,前面的路平坦很多”的話引發聯想,想到“我們抗日的路也會平
坦多了",由山路聯想到抗日之路,顯示了抗戰勝利的必勝信念,豐富了主題。
示例2:可以刪去。
①從情節上看,如果沒有這兩段,第十段結尾“一行人一起向珠磯巷奔去”與第十二段開頭“一行人快走
到了珠磯巷時”銜接緊密,刪去后情節更加緊湊。
②從主題上看,如果刪去這兩段,小說主題更集中,三個戰士為護送三個孩子犧牲,凸顯了革命先烈的犧
牲是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的主題。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小說寫作特色的能力。
①入選《尋找證明?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微型小說作品精選》,表明主題契合。小說寫鋤奸隊長
張德應與兩位戰士何小山、謝回平,舍命護送三個烈士遺孤的故事。他們的犧牲都很悲壯,表現了革命志
士英勇不屈、浴血奮戰的英雄氣概,彰顯了紅色革命文化的主旋律。
②入選《尋找證明?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微型小說作品精選》,表明小說手法運用恰當。比如從
寫作人稱的轉換來看,小說開篇以第三人稱全知視角講述故事,寫張德應接受任務,三個戰士護送孩子的
過程,犧牲的經過等,客觀全面,便于讀者了解故事全貌;而結尾轉入第一人稱敘事,以其中一個孩子的
視角講述關于“價值”的認知,使故事更具真實性,激發讀者的共鳴。
③入選《尋找證明?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微型小說作品精選》,表明小說能夠作為“慶祝中國共
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證明。小說主體部分寫的是“歷史”,寫抗日戰爭期間戰士護送烈士遺孤的感人故
事,表明新中國的成立離不開這些英雄的自我犧牲;而結尾回到“現實”,思考“價值”問題。這樣歷史
與現實貫通融合,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增強了歷史題材的現實意義,給讀者以新奇感。
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晉文公問于狐偃目:“寡人殺一牛遍于國中,一,之功盡以衣士卒,其足以也民乎?"狐子曰:“不
足。”文公日:“吾弛關市之征而緩刑罰,其足以戰民乎?”狐子對目:“不足。”文公目:“吾民之有
喪資者,寡人親使郎中視事,有罪者赦之,貧窮不足者與之,其足以戰民乎?”狐子對日:“不足。此皆
所以慎產也;而戰之者,殺之也。民本從公也,為慎產也,公因而迎殺之,失所以為從公矣。”目:“然
則何如足以戰民乎?”狐子對目:“令無得不戰。”公曰:“無得不戰奈何?”狐子對目:“信賞必罰,
其足以戰。”公曰:“刑罰之極安至?”對目:“不辟親貴,法行所愛。”文公日:“善。”明一日令用于
圃陸期以日中為期后期者行軍法焉。于是公有所愛者日顛頡,后期,吏請其罪,文公隕涕而憂。吏日:
“請用事焉。”遂斬顛頡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而后百姓皆懼曰:“君于顛頡之貴重如彼甚也,
而君猶行法焉,況于我則何有矣。”文公見民之可戰也,于是遂興兵伐原,克之;伐衛,東其畝;南圍
鄭,反之睥;罷宋圍。還與荊人戰城濮,大敗荊人。所以然者,無他故,從狐偃之謀,假顛頡之脊也。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材料二:
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人民給,官
無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萬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12課論語十二章備課資料新人教版
- 2024秋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10輪椅上的霍金說課稿蘇教版
- 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養禽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西南林業大學《專業方向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數字藝術與批判性思維培養研究-全面剖析
- 心電信號數據分析與應用-全面剖析
- 房地產估值主觀誤差評估-全面剖析
- 吉安市吉水縣商務局招聘真題2024
- 人類知識與機器知識融合-全面剖析
- 德陽市旌陽區委黨校選調真題2024
- 中國古典詩歌的多義性
- 生產經理轉正述職報告課件
- 空調清洗施工方案
- Commvault數據庫備份恢復功能介紹
- 《錢的旅行》課堂 課件
-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
- 《數據庫驗收規定》word版
- 雙胎妊娠 PPT課件
- 盛唐氣象ppt課件
- 應聘人員面試評分表
- 毛坪角隧道溶洞處理方案(共32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