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儲層剩余油分布特征與規律探究文獻綜述4200字】_第1頁
【石油儲層剩余油分布特征與規律探究文獻綜述4200字】_第2頁
【石油儲層剩余油分布特征與規律探究文獻綜述4200字】_第3頁
【石油儲層剩余油分布特征與規律探究文獻綜述4200字】_第4頁
【石油儲層剩余油分布特征與規律探究文獻綜述4200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石油儲層剩余油分布特征與規律研究文獻綜述目錄TOC\o"1-2"\h\u13051石油儲層剩余油分布特征與規律研究文獻綜述 120256一、概述 120672二、國內發展現狀 25797三、開采概述 315833總結 54613參考文獻 5一、概述從1990年開始,我國石油地質儲量在淺層,中孔,中滲和常壓低飽和構造油藏儲量中的年度探明儲量所占比重呈一增加趨勢。鑒于這一日益增長的發展趨勢,不難看出中滲透油田在石油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1]所以,對中滲透油藏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解決,并且對低滲透油田開發方式進行全面的研究,利用以往成功的經驗,以此來提高油田的開發效果,使經濟效益得到提升,使大部分中滲透油田得到更加完善的發展,使石油工業得到可持續發展。油田經一段時間注水開發后,因平面和層間非均質性造成水驅后剩余油分散,使油藏后期剩余油挖潛難度加大。[2]為了更有效地開采剩余油和緩解開發中的矛盾,必須更好地制定剩余油挖潛戰略,提高油田采收率。就目前就全球范圍內的油氣開采手段而言,最為有效且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開采手段就是注水開采,其不僅可以大幅度提升油氣開采率,還能有效保障油氣出油質量。除此之外,為盡量增加注水法石油開采量,行業內大多數專家學者都對注水時機和注水量對石油開采量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俄羅斯著名石油勘測學家伊萬洛夫認為,應盡可能早地將水注到開采地區來維持地層壓力,從而方便油氣開采;Simth(美國著名學者)主張將地層壓力置于臨界值后再將水注到其中,從而盡量維持油氣純度,同時也大大縮減了開采成本。后來一些科學家總結出這兩種方法:油氣存儲量小的時候,可采用早期注水法,油氣存儲量大的時候可采用延時注水法。滲透構造油藏在國外油田開發所需時間長,一般在40年以上。目前已有壓裂,酸化,調剖堵水,井網調整,化學驅和微生物采油等挖潛措施來提高剩余油開采效果。[3]尋求適應本區域的最佳挖潛措施,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二、國內發展現狀經過30余年的探索和發展,中國石油工作者一直在摸索,討論,并為中國陸相油田剩余油挖潛提出了一套研究方法,使中國剩余油研究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4]繼韓大光,于啟泰,冉其友等中國學者從地質角度及宏觀角度對剩余油的分布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之后,中國地質學家利用油藏工程理論及油藏數值模擬等跨學科的理論方法與技術對剩余油的潛力進行了挖掘,由定性描述向定量描述轉變,并且不斷提高了準確性,已經在國內許多油田中得到了應用。從1990年開始,我國石油地質儲量在淺層,中孔,中滲和常壓低飽和構造油藏儲量中的年度探明儲量所占比重呈一增加趨勢。據陸上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有關資料顯示,1989年中高滲透油層(空氣滲透率低于50X10-3/m2)已探明地質儲量9989X104t,占該年度已探明儲量總量的27.1%,以后各年度所占比重不斷提高,1990年已探明儲量增至21214X104t.占該年度已探明地質儲量總量的45.9%,5年后又增至30796X104t左右,占該年度所占比重的72.7%.據有關資料顯示,該年度已探明油層地質儲量占石油地質儲量總量的2/3以上。[5]鑒于這一日益增長的發展趨勢,不難看出中滲透油田在石油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對中滲透油藏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解決,并且對低滲透油田開發方式進行全面的研究,利用以往成功的經驗,以此來提高油田的開發效果,使經濟效益得到提升,使大部分中滲透油田得到更加完善的發展,使石油工業得到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隨著先進開采設備和技術手段的先進,我國油田開發規模迅速擴增,優質儲量不斷被利用,再加上目前油價持續走低,受成本效益問題限制,優質新區發現難度加大,如何改善老區注水開發成效,使老區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油田開發中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氣江漢油田目多處于開發后期]。隨著油田開發期越來越長,世界各國很多油田普遍進入了高含水和高采出時期,但是對老油田來說,地下還有很多剩余油,如何精確描述剩余油分布,提高油氣采收率,是現今油田勘探開發中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因此研究新技術,尋找適合于老油田挖潛改造的方法對保證我國石油工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進一步提高原油產量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6]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必須對精細油藏描述,油藏數值模擬,開發方案調整,精細地質模型及剩余油分布等進行科學研究,它是油藏描述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油氣藏有效開發的基礎,對整個油氣藏勘探開發具有重要意義。剩余油分布的研究通常包括以孔隙通道水平為基礎的微觀規律,以及以儲層結構及宏觀非均質性為基礎的宏觀規律。微觀研究可定性認識流體分布特征,宏觀研究可定量分析流體分布規律。微觀研究的目的在于進一步認識宏觀規律。本文在對影響采收率因素進行系統分析基礎上,建立了以地質統計學為指導的油藏數值模擬方法,并將該方法應用于大慶長垣東部葡萄花油層的開發實踐中。采用巖心分析,巖心驅替,微觀模型實驗及理論模擬等方法對剩余油存在形態及分布特征進行研究。通過巖心分析、巖心驅替、微觀模型實驗和理論模擬,研究了剩余油的存在形態和分布特征。宏觀剩余油主要是基于儲層的宏觀非均質性,通過了解砂體形態、分布范圍、物性變化和含油分布,了解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利用鉆井,利用測井和生產動態數據繪制剩余油平面和剖面,揭示其分布規律。研究方法包括開發地質學、油藏工程、油藏數值模擬、現場動態、監測數據統計和監測井取心分析。[7]靜態資料與動態資料相結合、多學科方法和技術合作是國內外宏觀剩余油分布研究的主要方法。注氣法、化學驅油法、電動力學法、微生物采油(meor)法和地震波法適用于國內外構造油氣藏開發。三、開采概述根據我國油田開發現狀,我國油田開發已進入高含水階段,開發環境復雜,開發難度大。當然,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石油開采率大幅下降。然而,對于老油田來說,仍然有大量的剩余油。如何認真、準確地探測油田特別是老油田的剩余油分布,最大限度地提高油氣生產效率,是當前油氣行業專家學者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和方向。剩余油分布研究一般包括基于儲層結構和儲層宏觀非均質性的宏觀規律,以及基于孔隙和河道水平的微觀規律。在微觀研究方法上,可以從定性的角度獲得原油分布特征的知識,在宏觀研究方法上,可以從定量的角度獲得原油分布規律的知識。與這兩種方法相比,微觀研究方法可以人為地升華宏觀規律。其中,微觀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微觀模型實驗法、巖心位移法和巖心分析法等方面[8]宏觀剩余油研究法是將地理位置、油層深度、油氣存儲量、內部地質結構以及其他油氣總體分布特征作為研究內容,然后對油氣分布情況進行總結,以便制定更加科學的開采方案。主要涵蓋了監測井取心分析,儲層工程分析,礦區位置分析,監測數據的數理統計方法。根據目前國內外剩余油研究情況,結合動靜資料,先進科學技術和多學科理論知識對剩余油進行深入研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四、國外研究現狀據有關資料介紹,美國于20世紀70年代正式成立剩余油飽和度理事會,用單井法,井間法及物質平衡法測得宏觀剩余油飽和度。前蘇聯為研究該油田注水開發晚期剩余油的分布情況,在杜馬茲油田的開發期間,專門鉆了24口油井。近年來,國外公司如斯倫貝謝公司,殼牌公司等先后研制出測井資料處理軟件,地層評價軟件,地層測試資料處理軟件等,這些軟件對剩余油分布預測及油氣評價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在剩余油飽和度定時,定位,定量計算以及加密井設計中剩余油飽和度定位與反演中提出了一種新方法。從1990年開始,世界各主要產油國都十分重視對封閉取心問題的探討及重要資料的采集,以便提高剩余油飽和度的分布精度。早于第6個五年計劃時期,中國已經開始對剩余油的分布情況展開研究,先后對油田,儲層,區塊,單井和巖心等不同地質背景中剩余油的長期變化情況展開研究。中國石油工作者在陸相地層中通過詳細的剩余油研究探索剩余油研究方法已超過20年。[9]小層沉積相關法,動態分析法,數字模擬軟體。國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包括巖心分析,示蹤劑測試,數值模擬,測井,試井和電阻率。近年來在剩余油飽和度定時,定位,定量計算以及加密井設計中剩余油飽和度定位與反演中提出了一種新方法。為提高剩余油飽和度的分布精度,從1990年開始,世界各主要產油國都十分重視對閉式取心進行探討并收集重要資料。早在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我國已著手剩余油分布有關工作,先后對油田,儲層,區塊,單井和巖心等不同地質背景中剩余油的長期變化進行了研究。中國石油工作者在陸相地層中通過詳細的剩余油研究探索剩余油研究方法已超過20年。小層沉積相關性法,動態分析法,數字模擬軟體法,儲層理論,碳氧比分析測井,鉆井取心等方法是剩余油分布研究的主要方法。現階段,我國多數油田平均含水率都在80%以上,原油產量出現了顯著下降,采收率在29%左右。若可采儲量或者采收率增加,就需對其余地下油藏進行開采。根據已有資料及專業的不同,剩余油飽和度測定方法通常分為地質方法,油藏工程方法,室內實驗技術及工藝技術方法。油田在提高采收率或者調整開發規劃時,需要先知道剩余油的分布情況。目前世界上各石油生產國在剩余油分布及成因類型方面已花了不少時間與經驗。從1990年開始,全球多數產油國把采集重要資料和密閉取心分析作為主要工作,并采用動態監測系統校正剩余油飽和度精度,發揮了良好的效果。油田開發中、后期,需要對該區塊剩余油飽和度宏觀、微觀分布情況進行分析討論,找出一套適合油藏開發、調整、改善油藏開發條件的方法。油田研究人員可依據該方法做出區塊決策。近年來,伴隨著測井解釋技術的飛速發展,部分油藏工程開采技術,地質技術以及測井勘探技術對剩余油的研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0]總結現階段,世界主要產油國間已就非均質儲層驅替剩余油分布的宏觀與微觀描述進行過各種國際會議,儲層剩余油分布特征與規律的確定也逐漸成為了石油科研領域中有待探索與摸索的一個重要課題。今后,關于剩余油的研究應當會更加深化,以期獲得更好發展。參考文獻[1]Xu,Bo,Feng,etal.Sustainability,Vol.6,Pages8262-8282:APreliminaryForecastoftheProductionStatusofChinasDaqingOilfieldfromthePerspectiveofEROI[J].BioresourceTechnology,2014,142(2):603–612.[2]曹曉宏.中區西部密井網試驗區剩余油挖潛研究及生產動態分析[D].石油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1997.[3]陸建林,李國強,樊中海,等.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J].石油學報,2001,22(5):48-52.[4]余波.油層剩余油的分布研究[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2,33(z1).[5]姜漢橋,谷建偉,陳月明,等.剩余油分布規律的精細數值模擬[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3(5):30-34.[6]梅廉夫,趙彥超.成油體系與油藏動力學:2002年全國成油體系與油藏動力學大會論文選編[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3.[7]Briggs,B.J.etal,LocatingtheRemainingOilinProducingFields,OILGAS-EuropeanMagazine.1991,2.[8]DittoeS,RetnantoA,EconomidesM.AnAnalysisofR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