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課時跟蹤練44全球航路的開辟與世界聯系及世界格局的演變_第1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課時跟蹤練44全球航路的開辟與世界聯系及世界格局的演變_第2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課時跟蹤練44全球航路的開辟與世界聯系及世界格局的演變_第3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課時跟蹤練44全球航路的開辟與世界聯系及世界格局的演變_第4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課時跟蹤練44全球航路的開辟與世界聯系及世界格局的演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全球航路的開辟與世界聯系及世界格局的演變一、選擇題1.(2024·廣東高三聯考)15世紀,西歐出現了適宜在大海里航行的多桅快速帆船,而此時中國的羅盤針經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并得到廣泛應用,歐洲人利用它來辨明地理方位,確定航向。這有利于西歐()A.科技創新成為社會新風尚B.追求財富和探險的人文精神傳播C.工業資本積累的速度加快D.各國封建君主積極資助殖民擴張解析:選B。據材料信息可知,當時西歐地區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都出現了明顯的進步,為新航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有利于西歐追求財富和探險的人文精神傳播,故選B項。材料中的羅盤針是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并非歐洲人的獨立創新,而且歐洲的科學革命興起于16—17世紀,排除A項;歐洲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六七十年代,排除C項;在當時有能力支持海外探險的君主國家只有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法國等少數完成中央集權的國家,排除D項。2.(2024·茂名高州一模)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寫道:“兩位陛下決定派我前往印度……不走通常的東行陸路,而走向西的海路。這條路,據我們所知,迄今尚無人走過。”該航海家()A.深信“地圓說”B.途經了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C.在東方實現了“黃金夢”D.找到了通往東方的新航線解析:選A。據材料信息可知,該航海家是哥倫布,他深信“地圓說”,故選A項。途經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是達·伽馬,排除B項;該航海家發現了美洲新大陸,誤認為到了印度,排除C項;找到通往東方的新航線的是達·伽馬,排除D項。3.葡萄牙人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路線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葡萄牙商人把中國的生絲、瓷器等貨物經澳門運往印度果阿,再轉運到歐洲各國,進行貿易,獲取大量白銀。據統計,1580—1590年,每年運至果阿的生絲為3000余擔,價值白銀24萬兩;1635年為6000擔,價值白銀48萬兩。這表明新航路開辟()A.促進商品世界性流動B.導致葡萄牙人壟斷世界貿易C.引發了歐洲價格革命D.推動了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解析:選A。據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生絲、瓷器等商品在亞洲、歐洲間流動,亞歐經濟聯系不斷加強,即新航路開辟促進商品世界性流動,故選A項。4.(2024·廣東模擬預測)以1492年為界,此前,地球上的動植物體系基本上被割裂為各自獨立的生態領域;此后,全球生態系統開始走向交錯融合,玉米、馬鈴薯、甘薯、辣椒等成為全球性產物。這說明()A.全球生態系統遭到了破壞B.農業商品化生產開始興起C.洲際糧食運輸業出現繁榮D.人類食物結構走向全球化解析:選D。根據材料可知,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等被帶到歐洲,后來又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從此全球性物種交流出現,這使人類食物結構突破了原區域的限制,走向全球化,D項正確。5.1609年荷蘭的格勞秀斯發表《海洋自由論》,主張海洋應自由利用;1635年英國的塞爾登發表《海洋封閉論》,則認為英國君主有權占有四周的海洋。這反映出當時()A.海外殖民競爭激烈B.自由市場初步形成C.英國荷蘭勢均力敵D.商業聯系日益緊密解析:選A。據材料“1609年”可知為17世紀初,此時處于早期殖民擴張時期,格勞秀斯和塞爾登的觀點體現出各國對海外勢力的爭奪,即海外殖民競爭激烈,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自由市場,排除B項;此時荷蘭實力強于英國,排除C項;材料強調對海洋的重視,與此時殖民擴張密切相關,并非商業聯系,排除D項。6.在獨立后半個多世紀里,荷蘭人繼續朝著一個特定的方向——受海軍力量支持的海外商業擴張,以及建立特許股份公司——領導新生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國家,但這種“領導”從一開始就逐漸削弱荷蘭的實力。對此正確的理解是()A.殖民擴張導致荷蘭國力變化B.壟斷貿易阻礙全球經濟發展C.荷蘭建立起穩定的世界霸權D.17世紀國際格局發生劇變解析:選A。據材料“受海軍力量支持的海外商業擴張,以及建立特許股份公司——領導新生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國家”可知,海外擴張使荷蘭過于關注海軍力量和對外貿易,從而阻礙了自身實力的發展和進步,因而其成就海上霸業是因為擴張,走向失敗也是因為擴張,體現了殖民擴張導致荷蘭國力變化,故選A項。7.(2024·東莞高三月考)1609年,荷蘭成立阿姆斯特丹銀行,該銀行由市政府提供保證金,經營貨幣兌換、客戶轉賬等業務,為世界貿易提供金融服務,它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個多邊支付體系”。這一現象的出現()A.推動了荷蘭制造業發展B.順應了價格革命的趨勢C.體現了商業革命的發展D.改變了世界貿易的格局解析:選C。17世紀荷蘭隨著海外貿易和商業資本崛起,成立了阿姆斯特丹銀行,經營貨幣兌換、客戶轉賬等業務,為世界貿易提供金融服務,這加強了荷蘭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聯系,體現了商業革命的發展,C項正確。8.1500年到1800年間所刮起的洲際物種交流之風,給世界各地帶來了驚人的變化。它在不適應人群疾病的土地上釀成了人口銳減的災難;它也幾乎在世界各地提高了食物供應的數量和可靠性;在那些從來沒有馬類的地區,它還通過提供新的戰爭手段改組了當地的政治關系。這些變化()A.源自歐美的對外殖民擴張B.導致世界商貿中心發生轉移C.推動了世界整體化歷史進程D.壯大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力量解析:選C。據題干材料可知,洲際物種交流給世界各地帶來了驚人的影響,結合所學可推知,物種交流推動了世界整體化歷史進程,故選C項。引發全球性物種交流的事件是新航路開辟,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世界商貿中心的轉移,排除B項;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壯大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力量,排除D項。9.16世紀之后,歐洲市場上的果蔬品種日益豐富起來,除了傳統的一些果蔬外,新品種如辣椒、鳳梨、西紅柿等不斷出現在市場上。這說明,當時()A.歐洲開始接受外來的食物B.商業革命在歐洲興起C.洲際間物種交流開始出現D.歐洲農作物生產過剩解析:選B。據題干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市場上的商品種類增多,反映了商業革命在歐洲興起,故選B項。“開始”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古代絲綢之路上就有不同物種在洲際間的交流,排除C項;材料中的辣椒、鳳梨、西紅柿來自美洲,無法推知歐洲農作物生產過剩,排除D項。10.(2024·廣東南粵名校高三聯考)下圖展示的是拉丁美洲土著人口(1492—1825年)統計情況。這主要說明()A.新航路開辟推動拉美人口流動B.“三角貿易”是拉丁美洲人口的災難C.殖民擴張是拉丁美洲人口減少的根源D.工業革命促使拉丁美洲人口遷移解析:選C。據材料可知,1492—1825年美洲土著人口數量呈下降趨勢,結合所學可知,這與歐洲殖民擴張有關,故選C項。材料體現拉丁美洲土著人口數量顯著下降,并不是人口流動的結果,排除A項;美洲土著人口銳減,勞動力不足,才形成“三角貿易”,排除B項;工業革命開始的時間是18世紀60年代,無法解釋材料中1492—1650年拉丁美洲土著人口減少的趨勢,排除D項。11.十四五世紀,非洲東海岸的基盧瓦(位于今坦桑尼亞)居民從印度進口棉紡織品、香水和珍珠,近代考古學家還在此挖掘出大量的中國瓷器。基盧瓦的商人進口這些商品,將從內陸地區獲得的黃金、奴隸和象牙賣出。這反映出基盧瓦()A.控制著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B.參與印度洋貿易圈的商業活動C.同宋朝政府有著直接貿易往來D.販賣奴隸到美洲以換取奢侈品解析:選B。據題干可知,基盧瓦居民從印度進口某些貨物,并將從非洲內陸地區獲得的物產或者奴隸賣出,意味著基盧瓦參與了印度洋貿易圈的商業活動,故選B項。西非的加納、馬里和桑海等國家控制著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排除A項;14、15世紀已經是元朝了,當時非洲并未與中國政府有直接的貿易往來,排除C項;販賣奴隸到美洲以換取奢侈品的是西歐人,排除D項。12.(2024·廣東部分學校高三聯考)16世紀,秘魯商人將白銀運到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大部分白銀被用來換取亞洲商品。馬尼拉大帆船從阿卡普爾科出發將白銀運到菲律賓,而菲律賓匯集了中國的瓷器和絲綢、印度和波斯的地毯、馬六甲的香水、爪哇的丁香、錫蘭的肉桂等。據此可推知,當時()A.亞洲各國主導國際貿易發展B.太平洋沿岸是世界市場中心C.自由貿易原則得到普遍運用D.西班牙對亞洲貿易逆差嚴重解析:選D。在新航路開辟的推動下,亞洲市場與美洲市場之間有貿易的交流,瓷器、絲綢、地毯等亞洲的商品在美洲大受歡迎,使得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亞洲,而當時的菲律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西班牙對亞洲貿易逆差嚴重,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美洲與亞洲之間的貿易,“主導”表述錯誤,排除A項;此時世界市場的中心在大西洋沿岸,排除B項;自由貿易是工業革命時期自由主義思想的內容,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13.(2024·汕頭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493年1月,哥倫布到達波爾圖·卡巴洛后,當地印第安人反映船隊有人擄走了六個印第安人,計劃把他們作為奴隸賣到西班牙。哥倫布找到這六個人后,下令釋放,并送禮物彌補他們遭受的一切。——據19世紀美國著名作家華盛頓·歐文《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的生平與航海史》材料二你稟告陛下……我們認為送回西班牙的印第安人越多越好。……加勒比人是未經開化的野人,可以做任何工作。他們體型勻稱,非常聰明。他們只要擺脫吃人的殘忍習俗,就會比其他奴隸都要優秀。——1494年哥倫布寫給安東尼奧·德·托雷斯的信材料三1493年1月,船抵達卡隆角……哥倫布熱情接待了這群看似野蠻的印第安人。他希望用這種方式打開和當地部落友好交往的大門。哥倫布派了一艘小船送他(印第安人)上岸,還送了很多禮物給他。他一上岸就大喊一聲。四處埋伏的印第安人立即沖到他身旁,一起抓捕了小船上的西班牙人。因此,一場激烈的戰斗開始了。西班牙人的武裝比印第安人好很多。兩個印第安人在戰斗中受了傷,剩余的全逃走了。這次戰斗是歐洲人與印第安人在新大陸的第一次正面沖突。……針對這次流血沖突事件,哥倫布非常傷心。——約翰·S.C.阿伯特《哥倫布、大航海時代與地理大發現》(1)辨析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哥倫布對待販賣奴隸的態度,并從史料鑒別的角度說明理由。(2)依據材料三作者的歷史敘述,推斷作者的立場及意圖。(3)據材料三,請剔除作者的主觀意識成分,重新敘述該事件。答案:(1)從材料看,哥倫布支持奴隸販賣。材料一是19世紀西方作家的著述,描述了哥倫布對待印第安人的和善態度。從史料鑒別看,一是作者離事件比較久遠,二是代表了西方人的視角。材料二是當時哥倫布寫給朋友的信件,建議販賣奴隸。材料二屬于第一手史料,更具史料價值。私人書信具有私密性,較能反映歷史人物的真實想法。綜合起來看,材料二可信度更高,因此認為哥倫布對販賣奴隸持支持態度。(2)作者立場:站在西方殖民者立場。意圖:從作者對事件過程及哥倫布心理描寫看,將印第安人塑造成失信、殘暴的形象,將哥倫布塑造成有仁愛之心的形象,故推斷作者有為西方殖民者殺戮辯護的意圖。(3)敘述事件:1493年1月,哥倫布船隊與印第安人發生流血沖突,導致印第安人傷亡(或受傷)。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571年,馬尼拉建城使得定期的跨太平洋貿易成為可能,從而構筑起全球貿易網絡中缺失的一環。美洲之于中國和日本的吸引力迅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里,在商業聯系之外,這種吸引力促進了其他跨太平洋的全球性交換。成千上萬的人跨洋而來,從而在美洲形成了最早的流散亞洲人群體,墨西哥也隨之成為歐洲了解亞洲信息的交通站。傳教士之間的聯系可以說最為緊密,因為美洲的傳教士對于東亞可謂望眼欲穿,時刻夢想著前往那里傳教,體驗其令人向往的風險。這些交換及隨之而來的開闊視野,顯示出了與現代全球化極大的相似性,使用這一概念并不為過。——摘編自孔魯克、王志紅《近代早期太平洋的商人、移民、傳教士與全球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早期太平洋貿易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早期太平洋貿易的成因。解析:(1)依據材料“這種吸引力促進了其他跨太平洋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