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Specificationsforoils2020-04-30發布2020-04-30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發布IDZ/T0346—2020前言 Ⅱ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勘查目的及階段 24.1勘查目的 24.2勘查階段 25勘查工作程度 35.1勘查控制基本要求 35.2普查階段要求 55.3詳查階段要求 65.4勘探階段要求 86勘查工作及質量要求 96.1礦產勘查測量 96.2地質填圖 96.3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工作 6.4物探工作 6.5探礦工程 6.6樣品的采集及測試 7可行性評價 7.1概略研究 7.2預可行性研究 7.3可行性研究 8資源儲量估算 8.1工業指標 8.2資源量估算的基本要求 8.3儲量估算的基本要求 8.4資源儲量類型確定及估算結果 附錄A(資料性附錄)勘查類型劃分及參考勘查工程間距 附錄B(資料性附錄)油頁巖有機成因類型及典型礦床 附錄C(資料性附錄)樣品的采取及分析測試項目 21附錄D(資料性附錄)礦床一般工業指標及伴生礦產綜合評價參考指標 附錄E(資料性附錄)石煤資源量估算的具體要求 Ⅱ本標準按照GB/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提出。本標準由全國自然資源與國土空間規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93)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吉林省地質資料館、吉林省油頁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陜西煤田地質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省煤田地質局勘察研究院)。寧傳奇、殷淑芹、王敬、初紅雁、劉海濤、張忠祥、侯添峰、李哲、姚常東、吳克平、劉穎鑫、王婉瓊、周霄、王峰。1礦產地質勘查規范油頁巖、石煤、泥炭本標準規定了油頁巖、石煤、泥炭礦產地質勘查的目的及階段、勘查工作程度、勘查工作及質量要求、可行性評價、資源儲量估算等方面的要求。本標準適用于油頁巖、石煤、泥炭礦產各勘查階段的地質勘查工作及其成果評價。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2719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GB/T13908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GB/T17766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18341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范GB/T25283礦產資源綜合勘查評價規范GB/T29173油氣地球化學勘探試樣測定方法GB/T33444固體礦產勘查工作規范DZ/T0033固體礦產地質勘查報告編寫規范DZ/T0078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DZ/T0079固體礦產勘查地質資料綜合整理綜合研究技術要求DZ/T0131固體礦產勘查報告格式規定DZ0141地質勘查坑探規程DZ/T0215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煤DZ/T0227地質巖心鉆探規程DZ/T0336固體礦產勘查概略研究規范DZ/T0338(所有部分)固體礦產資源量估算規程DZ/T0339礦床工業指標論證技術要求MT/T1042煤炭地質勘查鉆孔工程質量標準MT/T1091煤礦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勘查評價標準SH/T0508油頁巖含油率測定法(低溫干餾法)SY/T5735烴源巖地球化學評價方法SY/T6294錄井分析樣品現場采樣規范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2指富含腐泥質、腐殖質等有機質,在當前技術、經濟和環境允許的條件下,可通過所含有機質轉化石油的過程,從中提取石油的頁巖或泥巖。指油頁巖低溫干餾時有機質熱分解的產物,類似天然石油。油頁巖油加氫裂解精制后,可獲得汽油、煤油、柴油、石蠟、石焦油等多種化工產品。指泥盆紀及以前的古老地層(主要為早古生代地層)中的固體可燃有機巖(煤炭),是一種含碳少,由藻類、海生菌等低等生物在淺海、半深海、強烈積水的泥炭沼澤靜水還原環境下形成的腐泥質煤。泥炭peat又稱草炭、泥煤,是高等植物殘體在浸水和缺氧環境中經過生物、化學等作用,由分解不完全的植物殘體、腐殖質和礦物質等組成的松散有機質堆積物,多呈褐色、黑褐色。4勘查目的及階段4.1勘查目的發現和評價可供進一步勘查或開采的油頁巖、石煤、泥炭礦床(層),為油頁巖、石煤、泥炭礦產勘查或開發決策提供相關地質信息,最終為礦山建設設計提供必需的地質資料,以降低礦床勘查或開發的投資風險,取得合理的經濟效益。4.2勘查階段4.2.1勘查階段劃分油頁巖、石煤、泥炭礦產地質勘查工作按GB/T17766、GB/T13908劃分為普查、詳查和勘探三個階段。一般應按階段循序漸進地進行,合并或者跨階段提交勘查成果時,也宜參照勘查階段要求分步實施。4.2.2各階段目的任務4.2.2.1普查階段在區域地質調查、研究基礎上,通過有效的勘查手段尋找、發現油頁巖、石煤、泥炭礦層(床),并通過稀疏的取樣工程控制和測試、試驗研究,初步查明礦層(床)特征、礦石加工技術性能,初步了解勘查區的開采技術條件,初步確定礦產的利用方向。開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斷資源量,做出是否有必要轉入詳查的評價,并提出可供詳查的范圍。34.2.2.2詳查階段在普查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勘查手段、系統的取樣工程控制和測試、試驗研究,基本查明油頁巖、石煤、泥炭礦產的礦床(層)特征、礦石加工技術性能和開采技術條件,明確礦產的利用方向,為礦區規劃、勘探區確定等提供地質依據。開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斷資源量和控制資源量,做出是否有必要轉入勘探的評價,并提出可供勘探的范圍;也可開展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算可信儲量,做出是否具有經濟價值的評價。4.2.2.3勘探階段在詳查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勘查手段、加密取樣工程控制和測試、深入的試驗研究,詳細查明油頁巖、石煤、泥炭礦產的礦床(層)特征、礦石加工技術性能和開采技術條件,為礦山建設設計確定礦山生產規模、產品方案、開采方式、開拓方案、礦石加工選冶工藝,以及礦山總體布置等提供必需的地質資料。開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斷、控制、探明資源量;也可開展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算可信、證實儲量。5勘查工作程度5.1勘查控制基本要求5.1.1勘查類型5.1.1.1勘查過程中應合理確定勘查類型,以正確選擇勘查方法和手段,合理確定勘查工程間距和部署勘查工程,對礦床進行有效控制,對礦層的連續性進行有效查定。5.1.1.2油頁巖和石煤的勘查類型,根據構造復雜程度劃分為簡單、中等、復雜三類,根據礦層穩定程度劃分為穩定、較穩定、不穩定三型。泥炭根據礦層的規模、形態和內部結構特征、埋藏狀況劃分為簡單、復雜兩種勘查類型。具體參見附錄A。5.1.1.3確定勘查類型時,根據各礦層的地質特征確定各礦層的勘查類型,根據資源量占優勢的主要礦層(從大到小累計超過勘查區總資源量60%的一個或多個礦層)的特征和空間相互關系確定礦床勘查類型。當主要礦層的勘查類型不同時,應綜合考慮各主要礦層特征和礦床整體控制研究程度的要求,合理確定礦床勘查類型。對于規模巨大且不同地段勘查難易程度相差較大的礦床(體),可分段(區)確定勘查類型。5.1.1.4原則上油頁巖和石煤礦層確定為穩定、較穩定型,泥炭礦層確定為簡單類型時,應能以相應的基本勘查工程間距(圈定控制資源量類型的勘查工程間距)連續布置3條及以上勘查線,且每條線上有連續3個以上工程見礦。5.1.1.5普查階段應根據大致掌握的礦層特征、構造復雜程度,或通過類比,初步確定勘查類型;詳查階段應根據影響勘查類型的主要地質因素確定勘查類型;勘探階段應根據影響勘查類型的主要地質因素的變化情況驗證勘查類型。經驗證不合理的,應調整勘查類型。5.1.2勘查工程間距5.1.2.1不同勘查類型的參考基本勘查工程間距參見附錄A。油頁巖和石煤的勘查工程間距一般應根據類和型中難度大者進行選擇,若采用物探等手段能夠有效地對構造進行控制,勘查工程間距可只根據型進行選擇。5.1.2.2探明、推斷資源量的勘查工程間距,一般分別在基本勘查工程間距的基礎上加密和放稀1倍,但不限于1倍,以滿足相應勘查研究程度要求為準則。油頁巖、石煤、泥炭參考勘查工程間距參見附錄A。在實際勘查過程中,詳查和勘探階段應通過類比、地質統計學分析、工程驗證等方法,論證勘查工程45.1.2.3當礦層沿走向或傾向的變化不一致時,工程間距應適應其變化。對出露地表的礦層,在地形、生態環境等條件允許時,應考慮適當加密地表工程間距,以深入研究成礦控礦規律,指導深部勘查。5.1.3勘查工程部署5.1.3.1勘查工作一般應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淺入深、由疏到密,區域展開、點面結合、重點突破,填圖、遙感、物探先行的原則。勘查工程應盡可能兼顧與后續勘查階段的工程布置相銜接。5.1.3.2在合理確定勘查類型和勘查工程間距的基礎上,根據礦層地質特征和礦山建設的需要、地形地型和相應勘查工程間距布置勘查工程,對礦床進行整體控制;視具體情況調整局部勘查工程間距,加強礦層局部(如礦體變化較大的地段)和次要礦層的控制。5.1.3.3一般情況下,普查階段采用有限的取樣工程進行控制,詳查階段采用系統的(按一定的勘查工程間距并有規律)取樣工程控制,勘探階段在詳查系統控制的基礎上合理加密控制。5.1.3.4勘查時應注意控制勘查范圍內礦層的總體分布范圍和相互關系。對出露地表的礦層邊界應有柱、老窿,以及礦區(井田)邊界構造等的產狀、規模應有工程控制;對能隨主礦層同時開采的小礦層應適當控制;對擬地下開采的礦床,應重點控制主要礦層的兩端、上下界線和延伸情況應系統控制礦層四周邊界和采場底部礦層的邊界;對主要盲礦層,應注意控制其頂部邊界。5.1.4勘查深度當礦層埋藏或延深較深時,應科學合理地確定勘查深度。有類比條件的,應通過類比確定勘查深度;不具備類比條件的,通過論證確定勘查深度。勘查深部礦層應適當加強開采技術條件研究。5.1.5綜合勘查與綜合評價5.1.5.1各勘查階段均應對礦床進行綜合勘查、綜合評價。具體要求按GB/T25283和相應礦種(組)規范執行。5.1.5.2詳查和勘探階段,對于資源量規模達到中型及以上的共生礦產,應與主礦產統籌考慮,并按該共生礦產的勘查規范進行相應評價,詳查階段一般應達到相應礦產勘查規范規定的詳查工作程度要求,勘探階段視具體情況確定;對資源量規模為小型的共生礦產,視控制主礦產的工程對其控制情況和需要進行加密控制,并按該共生礦產的勘查規范進行評價。5.1.5.3對伴生礦產一般利用控制主要礦產的工程進行控制,對達到綜合評價參考指標且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能夠回收利用的伴生礦產,應研究提出綜合回收利用方案;對雖未達到綜合評價參考指標或未列入綜合評價參考指標,但可在礦石加工選冶過程中單獨出產品,或可在某一產品中富集達到計價標準的伴生礦產,應研究提出綜合回收利用途徑,并進行相應的評價。5.1.5.4對于石煤,應特別注意易與其共(伴)生的釩、鉬、磷、硒、鈾等礦產的綜合勘查與綜合評價。對5.1.6放射性檢查勘查時應進行放射性檢查,存在放射性異常時應按要求采樣測試。當礦層或圍巖中放射性核素含量超過允許限值又不能被回收利用,可能影響人身健康及環境保護且無法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時,不宜轉入后續工作。5.1.7資料收集利用勘查過程中應及時整理原始地質資料,及時編制各類過渡性及綜合性圖表,及時提交階段總結或成5果報告,做到邊勘查、邊綜合整理及綜合研究、邊指導施工。5.2普查階段要求5.2.1成礦地質背景全面收集勘查區所處的區域已有地質、物探、遙感等各種信息及研究成果,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開展必要的野外踏勘、礦點檢查、物探異常Ⅱ級至Ⅲ級查證,盡可能詳細了解區域地質背景,并與已知礦床進行類比,確定勘查手段及找礦方向。5.2.2成礦地質條件在對成礦地質背景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對普查區進行比例尺為1:50000~1:10000的地質填圖(正測或簡測)和露頭檢查,根據地質、地形、地貌、覆蓋物情況,視情況開展相應的遙感信息研究,電法、地震及其他經驗證有效的物探方法測量,對發現的物探異常及找礦線索,逐一進行檢查、驗證、追索,結合施工數量有限的取樣工程,初步查明普查區地層、構造、巖漿巖等地質特征。重點研究油頁巖、石煤、泥炭礦產賦存層位及其地質特征、沉積相及沉積環境特征、沉積盆地特征等成礦地質條件。5.2.3礦層特征根據普查區內地質、地形條件及各類找礦信息,采用數量有限的取樣工程對礦層進行控制。若礦層出露地表,地表應以稀疏取樣工程控制礦層分布規模,深部應有取樣工程證實,研究礦層延深的趨勢。依據取樣工程及有效的物探工作成果,初步查明勘查區的構造形態,對礦層有較大破壞和影響的構造(褶皺和斷層的規模,斷層落差、性質和產狀等)、巖漿巖特征;對礦層的連續性做出合理的推斷,初步查明礦層5.2.4礦石特征初步查明油頁巖、石煤、泥炭的有機組分”及其含量、無機組分2及其含量,結構構造特征,物理性質3;初步查明油頁巖、石煤、泥炭的工業分析項目組分》、有害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共(伴)生有用組分的種類、賦存狀態及其含量;初步查明油頁巖、石煤、泥炭的工藝性能5;初步確定油頁巖、石煤、泥炭的工業利用方向和油頁巖礦石的有機成因類型。油頁巖有機成因類型參見附錄B。有機組分、無機組分、物理性質、工業分析項目組分、工藝性能的具體研究內容參見附錄C(下同)。5.2.5礦石加工技術性能對油頁巖,若鄰區有具備類比條件的同類型生產礦山或已完成了勘查評價且進行了礦石加工試驗的6同類型礦床,可只進行類比研究;對不具備類比條件的和新類型礦石應進行可選性試驗,必要時進行實驗室流程試驗。初步查明礦石的加工技術性能。5.2.6礦床開采技術條件5.2.6.1水文地質在全面收集、研究區域歷年水文氣象、物探、遙感、地質等資料的基礎上,調查區域地形地貌、地下水的天然和人工露頭、第四系松散層及地表水體的分布范圍,調查區域地下水類型及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對具備類比條件且開采技術條件簡單的礦床,可與鄰區同類型礦山類比評價勘查區水文地質條件;對不具備類比條件的礦床,應投入適量的勘查工作,了解勘查區主要含(隔)水層的水文地質特征,地表水體分布范圍,地下水類型及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初步查明勘查區水文地質條件。5.2.6.2工程地質利用已施工的探礦工程,了解勘查區巖性、厚度及其組合情況;了解勘查區構造、巖石風化程度及軟弱層分布情況;了解礦層及其頂底板巖層的穩固性。初步查明勘查區工程地質條件。5.2.6.3環境地質收集區域地震及新構造活動資料,對區域穩定性做出初步評價;調查普查區地質環境現狀;收集地溫資料或進行簡易測溫;進行放射性檢查,了解其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油頁巖、石煤與煤層共生時,應了解影響油頁巖、石煤開采的煤層瓦斯含量。初步評價勘查區環境地質條件。5.2.7普查成果要求提出是否可以轉入詳查的結論性意見。對可轉入詳查的,應確定詳查范圍,并采用一般工業指標圈定礦層,選用合適的方法估算推斷資源量。5.3詳查階段要求5.3.1成礦地質條件在普查的基礎上,對詳查區進行比例尺1:10000~1:5000的地質填圖(正測),必要時可進行比例尺為1:2000的地質填圖(正測)。結合已施工的取樣工程,查明詳查區地層、構造、巖漿巖等地質特征。對礦層賦存層位進行對比研究,劃分到組或巖性段(層),基本查明其分布規律、地層層序、巖性、厚度及含礦性;基本查明沉積相及沉積環境特征、沉積盆地特征。5.3.2礦層特征按照確定的勘查工程間距,利用取樣工程系統控制礦層,達到控制程度的地段應盡量選擇在礦石質量及資源量最優、開采技術條件最佳的地段。依據取樣工程及有效的物探工作成果,基本查明勘查區的構造形態,對礦層有較大破壞和影響的構造、巖漿巖特征及對礦層的破壞與影響程度。通過取樣工程控制,基本查明連接對比條件和空間分布范圍;基本查明礦層的層數、規模、形態、產狀、厚度、結構、賦存規律、分布范圍及可采范圍;基本查明夾石、頂底板的巖性、厚度及分布范圍;基本查明風化帶、氧化帶分布范圍;了解古隆起、沖刷帶、剝蝕區、陷落柱等特征,研究其分布規律及對礦層的影響程度。5.3.3礦石特征基本查明油頁巖、石煤、泥炭的有機組分和無機組分及其含量,物理性質,結構構造特征;基本查明油頁巖、石煤、泥炭的工業分析項目組分(燃料用)、有害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結合5.1.5要求,基本查明7共(伴)生有用組分的種類、賦存狀態及其含量;基本查明油頁巖、石煤、泥炭的工藝性能;確定油頁巖、石煤、泥炭的工業利用方向。研究劃分油頁巖的礦石類型和品級及其分布規律。基本查明油頁巖礦石的有機成因類型。5.3.4礦石加工技術性能對于油頁巖,若鄰區有具備類比條件的同類型生產礦山,可只進行可選性試驗;對不具備類比條件的和新類型礦石,應進行實驗室流程試驗,必要時進行實驗室擴大連續試驗。基本查明礦石的加工技術性能。直接提供開發利用的,試驗程度應滿足礦山建設設計的需要。5.3.5礦床開采技術條件5.3.5.1水文地質在普查工作的基礎上,結合已施工的探礦工程,了解區域地下水類型,主要含水層的巖性、分布規律、埋藏條件、富水性,地下水的水化學類型及補給、徑流、排泄條件。收集鄰區同類型礦山的水文地質資料,進行類比研究;確定水文地質邊界;確定當地侵蝕基準面標高;基本查明勘查區含(隔)水層、風化裂隙帶、構造破碎帶分布規律及水文地質特征;研究巖溶發育情況及其分布規律;基本查明礦層頂底板隔水層的隔水性和穩定性;基本查明勘查區內地表水體的分布范圍和豐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水位、流速、流量及其動態變化,歷史上最高洪水位標高、洪峰流量、淹沒范圍及與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的水力聯系,評價其對礦床充水的影響;調查老窿采空區位置及積水情況;基本查明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基本查明礦床充水因素;水文地質條件中等、復雜的礦床,應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段對礦床充水的主要含水層進行抽水試驗,確定水文地質參數,預測計算礦坑涌水量;評價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質、水量,查明勘查區內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基本確定礦床水文地質勘查類型,評價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程度。5.3.5.2工程地質進行勘查區工程地質勘查,基本查明勘查區內的巖性,劃分工程地質巖組;基本查明影響礦床開采的構造破碎帶、風化裂隙帶、軟弱夾層的發育程度、性質、產狀及分布;調查老窿采空區的范圍,查明其塌陷情況和穩固性;結合已施工的探礦工程,在有代表性的礦層、頂底板及露天開采邊坡采取巖石物理力學試驗樣品,測定巖(礦)石的物理力學性質,對露天采場邊坡或井巷圍巖的穩定性做出評價;基本確定礦床工程地質勘查類型,評價工程地質條件復雜程度。5.3.5.3環境地質全面收集區域地震及新構造活動資料,評價勘查區穩定性;調查勘查區環境地質現狀(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調查巖(礦)石中對人身健康、自然環境有害的物質成分、含量及放射性核素輻射強度,評價礦床開采前的地質環境質量。區內存在地溫異常區或礦層埋藏深度大于500m時,應進行地溫測量,查明地溫梯度;若油頁巖、石煤與煤層共生,煤層瓦斯可能構成礦山開采安全隱患時,應加強煤層瓦斯的采樣測試工作,測定煤層的瓦斯成分及含量。預測礦山開采可能帶來的環境地質問題,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議。5.3.6詳查成果要求依據確定的礦床工業指標圈定礦層,選用適宜的方法估算主礦產及共(伴)生礦產的資源量。可轉入勘探的,控制資源量占總查明資源量的比例一般不少于30%。85.4勘探階段要求5.4.1成礦地質條件在詳查的基礎上,對勘探區進行比例尺為1:5000~1:2000的地質填圖(正測)。根據加密工程對礦層的控制和揭露情況,詳細查明礦床成礦地質條件、成礦作用及成礦規律。5.4.2礦層特征在詳查工作的基礎上,采用加密的取樣工程對礦層進行控制,加密工程應布置在礦石質量及資源量最優、開采技術條件最佳的地段。依據取樣工程及有效的物探工作成果,詳細查明先期開采地段內對礦層有較大破壞和影響的構造、巖漿巖特征及對礦層的破壞與影響程度。通過取樣工程控制,詳細查明連接對比條件和空間分布范圍;詳細查明礦層的層數、規模、形態、產狀、厚度、結構、賦存規律及可采范圍;詳細查明夾石、頂底板的巖性、厚度和分布范圍;詳細查明風化帶、氧化帶分布范圍;對先期開采地段的古隆起、沖刷帶、剝蝕區、陷落柱等進行必要的控制,研究其分布規律,評價其對礦層的影響程度。5.4.3礦石特征詳細查明油頁巖、石煤、泥炭的有機組分和無機組分及其含量,物理性質,結構構造特征;詳細查明油頁巖、石煤、泥炭的工業分析項目組分(燃料用)、有害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結合5.1.5要求,查明共(伴)生有用組分的種類、賦存狀態及其含量;詳細查明油頁巖、石煤、泥炭的工藝性能;必要時詳細查明油頁巖的礦石類型和品級,并研究其所占的比例及分布范圍。詳細查明油頁巖礦石的有機成因類型。5.4.4礦石加工技術性能對于油頁巖,結合未來礦山建設設計要求,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樣品,詳細查明礦石加工技術性能。若鄰區有具備類比條件的同類型生產礦山,可只進行實驗室流程試驗;對不具備類比條件的,應進行實驗室擴大連續試驗,必要時進行半工業試驗。5.4.5礦床開采技術條件5.4.5.1水文地質在詳查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區域水文地質測繪,圈定匯水邊界,結合系統的探礦工程,調查區域地下水類型,主要含水層的巖性、厚度、分布規律、埋藏條件、富水性,地下水的水化學類型及補給、徑詳細查明勘查區含(隔)水層的巖性、厚度、產狀、分布及埋藏條件,含水層的富水性、滲透性,各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隔水層的隔水性和穩定性;詳細查明風化裂隙帶、構造破碎帶的分布規律及富水性,重點查明構造破碎帶的富水性、導水性;詳細調查巖溶的富水性、導水性;詳細查明勘查區地表水體的水文特征、與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間的水力聯系及對礦床充水的影響;詳細查明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及動態變化特征;詳細查明礦床主要充水因素;水文地質條件中等、復雜的礦床,應在先期開采地段,針對影響礦床開采的直接充水含水層進行抽水試驗,必要時對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礦床進行多孔或群孔抽水試驗,獲取精確的水文地質參數,預測計算先期開采地段(首采區或第一開采水平)的礦坑涌水量;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小型礦床,可以預測計算全區最低開采水平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評價其對礦床開發的影響程度;確定礦床水文地質勘查類型,評價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程度。5.4.5.2工程地質詳細查明勘查區內的巖性、劃分巖(土)體的工程地質巖組;詳細查明構造破碎帶、風化裂隙帶、軟巖9和軟弱夾層的工程地質特征及對礦床開采的影響;詳細查明各級結構面的分布、產狀、發育程度及組合特征,確定結構面的級別;在礦層頂板以上(70m)及底板以下(50m)范圍內及露天開采邊坡系統采取巖(礦)石物理力學試驗樣品,測定各巖(礦)石的物理力學性質,確定礦層及圍巖巖體質量,評價礦層及其頂底板巖層的穩固性、露天采場邊坡的穩定性;在礦層埋深大、構造活動強烈易形成高地應力地區進行地應力測量;確定礦床工程地質勘查類型,評價工程地質條件復雜程度。預測礦床開采可能引發的工程地質問題并提出防治建議。5.4.5.3環境地質的成分、含量及放射性核素含量,詳細評價礦床開采前的地質環境質量,并預測其對礦床開采的影響及破壞程度,提出防治措施建議;在地溫異常區,應詳細調查不同深度以及各構造部位的地溫變化和地溫梯層的瓦斯含量,評價其對礦床開采的影響;全面預測礦山開采可能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包括土地的占用5.4.6勘探成果要求依據有關規定確定礦床工業指標,圈定礦層,選用適宜的方法估算主礦產及共(伴)生礦產的資源量。探明資源量一般應占總查明資源量的20%左右,探明資源量、控制資源量之和一般應占總查明資源量的50%以上。可按照“保證首采區還本付息,礦山建設風險可控”的原則,通過論證,合理確定各級資源量的6勘查工作及質量要求6.1礦產勘查測量6.1.1凡與資源量估算相關的各種地質剖面、探礦工程、礦層等均應進行定位測量。測量工作的要求及精度按GB/T18341執行。6.1.2礦產勘查測量應采用全國統一的坐標系統和國家高程基準。平面坐標系統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高斯一克呂格投影,高程系統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6.2地質填圖6.2.1地質填圖前,應實測1條~2條基本穿越全區的地質剖面或地質物探綜合剖面,統一巖石命名,確定填圖單位、內容、要求與方法。地質剖面盡量選擇在巖石出露好、地層出露相對齊全、接觸關系及標志層清楚、構造較清楚或相對簡單、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普查階段地質剖面可以簡測,詳查階段、勘探階段地質剖面應為精測,地質剖面比例尺的選擇應以滿足相應地質填圖的精度為準。6.2.2地質填圖比例尺的選擇主要考慮礦層規模、礦層形態和內部結構復雜程度、構造復雜程度等因素,最終以滿足各勘查階段的勘查程度要求為準。6.2.3地質填圖應采用該區域的同比例尺或高于填圖精度比例尺的地形底圖。當沒有同比例尺或高于填圖精度比例尺的地形底圖時,可用比例尺為填圖比例尺1/2的正測地形圖放大,再經過數字化處理后使用;簡測的地形底圖要用三角點、圖根點控制,或者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建立獨立的坐標系統。地質草測也可以用半儀器法測制同比例尺地形草圖。6.2.4覆蓋區內礦層的地質界線應采用槽探、井探或淺鉆工程進行揭露控制。對于大部分被第四系覆蓋的礦床,還應編制基巖地質圖。6.2.5在條件適宜的地區應充分利用物探、遙感等相關資料,提高工作效率及填圖質量。6.2.6地質填圖工作內容、技術要求及精度按GB/T33444執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工作技術方法及質量要求按GB/T12719執行;若與煤層共生時,按MT/T1091執行。6.4物探工作在具備物探工作條件的勘查區,進行相關物性參數測定,開展相應的方法試驗。在確定方法手段有效后,根據需要開展地面物探或井中物探,以指導探礦工程布設,并配合其他勘查手段,研究了解礦層的質、工程地質問題。物探工作精度及質量應符合現行專業規范和規程要求。6.5探礦工程6.5.1應根據勘查工作目的、礦床地質特征布置探礦工程。普查階段工程布置主要以地質找礦為目的;詳查階段根據普查取得的資料,與已知礦床類比,按初步確定的基本工程間距系統布置探礦工程,并在施工中不斷研究、調整,最終確定基本工程間距;勘探階段一般是在詳查確定基本工程間距的基礎上,系統加密布置探礦工程。6.5.2探礦工程布置應科學、合理。充分考慮地形條件、環境保護因素和技術經濟因素,遵循工程布置原則。控制礦層的槽探、穿脈坑道等探礦工程應盡量垂直礦層走向布設并盡可能置于勘探線上,所有見礦工程應揭穿礦層至一定范圍的頂底板巖層。6.5.3采用的探礦工程應盡可能選擇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技術、方法和工藝;施工中道路選線、物料堆存等應合理避讓生態環境敏感地段,盡量少占地、少揭露、少毀壞植被;勘查工程完工后應及時采用合理的方式有效修復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盡可能地以最小的環境影響代價取得最佳的勘查效果。6.5.4應用槽探、剝土、淺井、淺鉆等地表山地工程控制地表礦層,揭露地表構造和重要地質界線,控制礦層的工程要揭露全部礦層及頂底板3m~5m。用淺鉆控制緩傾斜或覆蓋層厚、風化帶及氧化帶深的礦層;若淺鉆也達不到控制地表礦層目的時,應采用鉆探工程控制。6.5.5應用鉆探工程控制深部礦層和重要的斷裂構造。鉆孔孔徑以能滿足地質編錄、測井和采樣需要,達到預期探礦目的為準。巖芯分層采取率不得低于70%,礦芯采取率及礦層頂底板3m~5m采取率不得低于80%。厚大礦層,礦芯采取率低于80%的連續長度不能超過5m。礦芯應保證巖層結構清楚,不6.5.6當地形對于施工坑探工程有利或采集選礦大樣時,可選擇采用坑探工程,坑探工程盡量布置在礦床的上部或首采區。各探礦工程的施工質量和要求按GB/T33444、DZ0141、DZ/T0227及MT/T10426.6樣品的采集及測試6.6.1樣品采集6.6.1.1采樣方法槽探、井探、坑探等工程通常采用刻槽法采樣,樣品規格一般為10cm×(3cm~5cm)。鉆探工程通常采用切芯法采樣,對直徑較小的鉆孔可采用全芯法采樣;不同回次巖芯直徑或采取率相差較大時要分別采樣。6.6.1.2基本要求采集的樣品應有充分的代表性。油頁巖基本樣品長度一般1m~2m,當礦層厚度大且含油率穩定時,采樣長度可適當放寬,刻槽樣理論重量1)與實際重量的誤差應不大于10%。礦石類型不同、品級不同,應分別采樣。樣品的采取及分析項目參見附錄C確定。油頁巖樣品的制備和測試分析按SY/T6294和GB/T29173執行。石煤、泥炭樣品的采集、制備和測試分析按煤炭樣品的采集、制備和測試分析要求6.6.1.3包裝與送樣鉆孔見礦后應盡快進行采樣,并清除混入的雜物,采集的樣品一般用結實潔凈的塑料袋或其他不易6.6.2樣品測試6.6.2.1定性半定量全分析應進行巖(礦)石的定性半定量分析,了解巖(礦)石中元素(組分)組成及其大致含量。樣品采集一般在普查階段進行,詳查階段和勘探階段礦層地質特征及礦石質量有較大變化時,也應采取代表性的樣品進行定性半定量全分析。一般在定性半定量全分析的基礎上,在主要礦層中,分礦石類型或品級采取樣品,每種礦石類型或品級一般采集1件~2件。樣品可以單獨采取,也可以從組合分析副樣中抽取。分析測試項目根據定性半定量全分析結果確定。6.6.2.3油頁巖低溫干餾測試對于煉油用油頁巖,應進行低溫干餾測試礦石的含油率。分析項目一般為含油率(T)、水分(Wa)、半焦產率(CRa)、氣體損失率(Ga)。油頁巖含油率測定通常采用鋁甑低溫干餾法。具體要求按SH/T0508執行。6.6.2.4工業分析及其他料用油頁巖、石煤、泥炭的質量特征和工藝性能。樣品采取及分析項目參見附錄C。6.6.2.5組合分析應按礦層,分礦石類型或品級采取組合分析樣進行組合分析,以查定伴生有用組分、有害組分的含量一般為200g~400g。伴生組分分析測試項目根據定性半定量全分析、礦石化學全分析結果確定。6.6.2.6油頁巖有機地球化學分析對油頁巖進行有機地球化學分析,研究其原始物質組成和成因類型。分析項目為氯仿瀝青A抽提射率測定(R。)、有機碳含量和巖石熱解[高溫熱解峰溫、可溶烴量(S?)、熱解烴潛量(S?)、有機二氧化碳等]分析等。樣品應在主要礦層中采取,其中巖石熱解分析樣應使用取樣瓶密封包裝,其樣品質量應不少于100mg;其他樣品包裝應使用布袋或塑料袋等,質量應不少于1000g。6.6.3油頁巖低溫干餾測試分析質量檢查6.6.3.1凡參加礦層圈定、資源量估算的低溫干餾測試分析結果,均需做內部質量檢查分析(簡稱內檢)和外部質量檢查分析(簡稱外檢)。6.6.3.2需做內檢的分析結果應分期、分批進行內檢。內檢樣品由送樣單位從原低溫干餾測試分析副樣中抽取,編密碼送原測試單位進行內檢分析。內檢數量按邊界含油率及以上樣品數量不少于10%抽取;分析樣品較少時,可適當提高內檢抽查比例至30%;當分析樣品數量較多(2000個樣品以上)或大量測試結果證明測試方法與樣品制備方法均符合質量要求時,內檢比例可適當減少,但不應少于5%。組合分析內檢樣品數量不應少于組合分析樣品總數的5%。各期(批)次的內檢合格率不得低于90%。6.6.3.3外檢樣品由送樣單位通知原測試單位從內檢合格樣品的正余樣中抽取,編明碼送至有資質的測試單位進行驗證分析。低溫干餾測試分析外檢樣品的數量為參加資源量估算的原分析樣品總數的5%;若低溫干餾測試分析數量較少,可適當提高外檢抽取比例,最高可至30%。當參加資源量估算的樣品數量較多(2000個樣品以上)時,外檢比例可適當減少,但不能少于3%。各期(批)次的外檢合格率不得低于90%。6.6.4油頁巖礦石加工試驗樣品的采集與試驗6.6.4.1應根據試驗目的和不同勘查階段研究程度的要求,進行不同程度的礦石加工試驗。6.6.4.2應委托有資質的或具有油頁巖礦石加工、研究經驗的單位完成礦石加工試驗研究工作。6.6.4.3樣品采集前礦產勘查單位應與承擔試驗單位共同協商編制采樣設計書;直接提供開發利用的礦床,應征求礦山設計部門意見。6.6.4.4試驗樣可在探槽、探井、坑道或鉆孔中,視情況采用剝層法、全巷法、切芯法等采取。樣品的重量應根據試驗階段、試驗目的和要求而定。6.6.4.5加工試驗樣品的采集應充分考慮礦石類型、品級和空間分布的代表性,并應考慮開采時廢石混入導致礦石貧化的影響。當有必要且具備分類型或品級采樣的條件時,應分類型采樣,分別進行試驗。6.6.5巖礦鑒定主要用于了解礦石、夾石及圍巖的巖石類型、結構構造、成巖次生作用,以及巖石的礦物成分及相互關系,從而進一步研究其與成礦作用的關系。應按不同類型的礦石和巖石采取有代表性的巖礦鑒定樣6.6.6巖(礦)石物理性能測試6.6.6.1為進行礦產資源量估算及研究礦床開采技術條件,詳查和勘探階段應測定巖(礦)石的物理力度、抗拉強度等。采樣應有代表性,對礦層及頂底板巖層應重點關注。6.6.6.2體重樣應按礦石類型和品級分別采取,在空間分布上應有代表性。小體重樣品應在野外蠟封,每種礦石類型或品級的樣品數量不少于30件。松散及裂隙發育的礦石,各類型和品級的礦石還應測定不少于3件大體重樣,用于校正小體重值或直接參與資源量估算。小體重樣品的體積一般為60cm3~120cm3,大體重樣品的體積一般不小于0.125m3。測定礦石體重的同時還應測定礦石的含油率、濕度、孔隙度等。6.6.7原始地質編錄、綜合整理和報告編寫進行;原始地質編錄資料須經檢查驗收合格后方能利用。原始地質編錄具體工作要求按DZ/T00786.6.7.2地質勘查資料綜合整理工作應符合有關規范的要求;在整理中要全面、深入地分析地質資料,特別應加強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規律的研究,客觀反映礦床地質特征,正確指導礦產勘查評價工作;提倡運用新理論、新方法進行資料綜合整理研究工作。綜合整理成果須經檢查驗收合格后方能作為報告編寫的依據。地質勘查資料綜合整理工作具體要求按DZ/T0079執行。6.6.7.3地質勘查報告編制要求內容完整、文字簡練、重點突出、附圖及附表齊全、數據準確。地質勘查報告編制具體要求按DZ/T0033、DZ/T0131執行。7可行性評價可行性評價根據研究深度可分為概略研究、預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概略研究可由勘查單位完成;預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應由具有相應能力的單位完成。7.1概略研究項目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的簡略研究,做出礦山開發是否可能,是否可轉入下一勘查階段工作的結論。概略研究在勘查工作的各階段工作程度的基礎上均可進行。具體按DZ/T0336執行。7.2預可行性研究項目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的初步研究,做出礦山建設是否可行的基本評價,為是否轉入勘探、礦山建設立項提供決策依據。預可行性研究應在詳查或勘探工作程度的基礎上進行。7.3可行性研究項目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的詳細研究,做出礦山建設是否可行的詳細評價,為礦山建設投資決策、確定工程項目建設計劃和編制礦山建設初步設計等提供依據。可行性研究應在勘探工作程度的基礎上8資源儲量估算8.1工業指標8.1.1普查階段可采用一般工業指標。若附近有成因和礦石類型相同,資源情況、礦山生產建設條件相似的可類比的生產礦山時,可參考其工業指標。一般工業指標參見附錄D。詳查階段、勘探階段應采用論證制定的工業指標。具體按DZ/TO339執行。8.1.2若有共(伴)生礦產時,應同時論證其工業指標。8.2資源量估算的基本要求8.2.1參與礦產資源量估算的各取樣工程、采樣測試分析質量均應符合有關規范、規程及規定的要求。8.2.2礦層圈定應從單工程開始,按照單工程—剖面—平面或三維礦層的順序依次圈連,確定礦層三維空間形態。8.2.3在單工程中圈定礦層時,應嚴格按照工業指標,從大于或等于邊界含油率的樣品圈起,礦層中有大于或等于夾石剔除厚度的夾層應單獨圈出。8.2.4礦層的連接應嚴格遵循地質規律。在充分研究控礦層位、標志層特征,并進行層位對比的基礎上,采用直線連接礦層及礦層中的夾層。對于油頁巖,厚大且連片的低品位礦應單獨圈出。礦層內若存在不同類型和品級的礦石,可能分別開采并分別加工或對資源量估算有較大影響時,應分別圈出。8.2.5礦層外推應合理,若有規律或明確依據時,應按規律或明確依據外推。若無規律或明確依據時,盡量遵循走向和傾向的變化趨勢,視具體情況,采用無限、有限外推原則或厚度內插原則外推。8.2.6對具有綜合利用價值的共(伴)生礦產(包括尾礦),應按實際勘查研究程度和相應的勘查規范要求估算其資源量。8.2.7應根據礦層特點選擇適宜的資源量估算方法,并依據實測數據確定資源量估算參數。資源量估算參數應真實、準確、具有代表性。提倡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推廣計算機在礦產資源量估算中的應用。具體按DZ/T0338執行。8.2.8石煤資源量估算的具體要求參見附錄E。8.3儲量估算的基本要求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與之相當的技術經濟評價,認為礦產資源開發項目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環境允許時,探明資源量、控制資源量應扣除設計損失和采礦損失后轉為儲量。8.4資源儲量類型確定及估算結果8.4.1資源儲量類型確定根據地質可靠程度、可行性評價的深度及結論,確定資源儲量類型。具體按GB/T17766執行。8.4.2資源儲量估算結果煉油用油頁巖礦資源儲量估算結果主要有礦石量、含油率、油頁巖油量。礦石量單位為萬噸(10*t),小數點后保留一位有效數字;含油率數值用“%”表示,小數點后保留兩位有效數字;油頁巖油量單位為千噸(kt)。其他用途的油頁巖礦資源儲量估算結果表述及要求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石煤、泥炭資源儲量估算單位為萬噸(10*t),小數點后保留一位有效數字。其他共(伴)生礦產資源儲量單位,按相應礦種的規范和要求執行。(資料性附錄)勘查類型劃分及參考勘查工程間距A.1油頁巖A.1.1構造復雜程度類別及參考基本勘查工程間距A.1.1.1構造復雜程度類別劃分根據油頁巖礦層產狀變化程度、斷層和巖漿巖對油頁巖礦層形態影響程度,構造復雜程度劃分如下三類:a)簡單類:油頁巖礦層產狀平緩,褶皺不發育或發育有寬緩褶皺,斷層和巖漿巖對油頁巖礦層形態影響很小。b)中等類:油頁巖礦層褶皺或斷層較發育。沿走向、傾向的產狀有一定變化;構造和巖漿巖對油頁巖礦層形態影響較明顯。c)復雜類:油頁巖礦層褶皺或斷層發育。沿走向、傾向的產狀變化大;構造和巖漿巖對油頁巖礦層形態影響嚴重。A.1.1.2參考基本勘查工程間距不同構造復雜程度的參考基本勘查工程間距見表A.1。表A.1構造復雜程度各類別的參考基本勘查工程間距構造復雜程度類別參考基本勘查工程間距(圈定控制資源量的勘查工程間距)mA.1.2礦層穩定程度型別劃分及參考基本勘查工程間距A.1.2.1礦層形態和內部結構復雜程度劃分油頁巖礦層形態和內部結構復雜程度分為如下三種:a)簡單:油頁巖礦層為層狀,連續性好,邊緣形態規整,夾石少。b)中等:油頁巖礦層為層狀,連續性較好,邊緣形態較規整,夾石較少。c)復雜:油頁巖礦層為層狀、似層狀,連續性較差,邊緣形態不規整,夾石較多。A.1.2.2礦層厚度穩定程度劃分油頁巖礦層厚度穩定程度根據油頁巖礦層厚度變化系數劃分為穩定、較穩定和不穩定三種,見表A.2油頁巖礦層厚度穩定程度及厚度變化系數厚度穩定程度%不穩定V——礦層的厚度變化系數;o——單工程厚度統計的均方差;A.1.2.3礦層主要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程度劃分油頁巖礦層主要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程度根據含油率變化系數劃分為均勻、較均勻和不均勻三種,見表A.3油頁巖礦層主要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程度及含油率變化系數%均勻較均勻不均勻V——含油率變化系數;o——單樣含油率統計的均方差;X——單含油率統計的算術平均值。A.1.2.4礦層穩定程度型別劃分根據油頁巖礦層形態和內部結構復雜程度、厚度穩定程度、主要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程度,礦層穩定程度劃分如下三種:a)穩定型:油頁巖礦層形態和內部結構復雜程度簡單,厚度穩定,變化規律明顯,主要有用組分分b)較穩定型:油頁巖礦層形態和內部結構復雜程度中等,厚度較穩定,變化規律較明顯,主要有用組分分布較均勻。c)不穩定型:油頁巖礦層形態和內部結構復雜程度復雜,厚度不穩定或主要有用組分分布不均勻。A.1.2.5參考基本勘查工程間距不同礦層穩定程度型別的參考基本勘查工程間距見表A.4。表A.4礦層穩定程度各型別的參考基本勘查工程間距礦層穩定程度型別參考基本勘查工程間距(圈定控制資源量的勘查工程間距)mA.2石煤A.2.1構造復雜程度類別及參考勘查工程間距A.2.1.1構造復雜程度類別劃分石煤礦床的構造復雜程度劃分如下三類:a)簡單類:地層(含石煤地層)產狀穩定;石煤礦體(層)呈單一構造(單斜或寬緩的向斜、背斜),斷b)中等類:地層產狀有一定變化,但有較明顯規律;斷層較發育,構造對石煤礦體(層)形態影響明巖多發育,石煤礦體(層)受巖漿巖的嚴重破壞。A.2.1.2參考勘查工程間距不同構造復雜程度各類別的參考勘查工程間距見表A.5。表A.5構造復雜程度各類別的參考勘查工程間距構造復雜程度類別m中等類 A.2.2礦層穩定程度型別及參考勘查工程間距A.2.2.1礦層穩定程度型別劃分石煤礦層的穩定程度劃分如下三種:b)較穩定型:礦層呈似層狀、大透鏡體狀;厚度有一定變化;石煤礦體(層)結構中A.2.2.2參考勘查工程間距不同礦層穩定程度型別的參考工程間距見表A.6。表A.6礦層穩定程度各型別的參考勘查工程間距礦層穩定程度型別m不穩定型A.3泥炭A.3.1勘查類型劃分度劃分為如下兩種類型:a)簡單類型:礦層規模大,形態規則,礦體裸露地表或埋藏淺,礦層為水平層狀,結構簡單,厚度穩定。A.3.2參考勘查工程間距不同勘查類型的參考勘查工程間距見表A.7。表A.7不同勘查類型的參考勘查工程間距m復雜(資料性附錄)油頁巖有機成因類型及典型礦床B.1油頁巖有機成因類型依據SY/T5735油頁巖有機成因類型主要根據干酪根類型和熱解參數劃分為腐泥型(I)、混合型(Ⅱ)、腐殖型(Ⅲ)。混合型又分為腐殖一腐泥型(Ⅱ?)和腐泥一腐殖型(Ⅱ?),見表B.1。表B.1油頁巖有機成因類型劃分I型(腐泥型)Ⅱ型(混合型)(腐殖型)(腐殖一腐泥型)(腐泥一腐殖型)%%“A”族%非烴+瀝青質%(非烴+瀝青質)/總烴注1:鏡檢分析、元素分析和巖石熱解三項參數為必選參數,其余參數根據研究內容不同可任注2:I為熱解氫指數,In=熱解烴潛量S?/有機碳含量。注3:S?+S?為生烴潛量,其中S?為可溶烴量,S?為熱解烴潛量。注4:T;為干酪根鏡檢類型指數。注5:H/C為干酪根中氫碳原子比。注6:0/C為干酪根中氧碳原子比。注7:表中分類為陸相油頁巖分類,海相油頁巖可參考陸相油頁巖分類。B.2有機成因類型的典型礦床我國典型油頁巖礦床有機成因類型見表B.2。名B.2有機成因類型的典型礦床新疆吉木薩爾廣東茂名陜西銅川“A”族%飽/芳非烴+瀝青質%(非烴+瀝青質)/總烴I(腐泥型)腐泥型)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證券從業資格證內部控制制度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考試的備戰策略試題及答案
- 注會學習過程中提問試題與答案
- 證券市場基礎知識的證券從業資格證試題及答案
- 主管年度工作計劃的團隊激勵與引導
- 小班音樂教學的多樣化嘗試計劃
- 項目管理影響力分析及答案
- 優化倉庫配貨效率的個人計劃
- 制定S目標的重要性計劃
- 微生物檢驗復習重點試題及答案
- MOOC 基于STM32CubeMX和HAL驅動庫的嵌入式系統設計-電子科技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物業設施設備管理指南
- 2024年上海市閔行區高三語文二模作文指導與佳作:“溫故”和“知新”可以是什么關系呢
- 國外導引頭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
- 小麥病蟲害防治無人機服務技術方案
- 腫瘤防治知識講座總結與反思
- 5M1E人機料法環測質量
- (高清版)DZT 0426-2023 固體礦產地質調查規范(1:50000)
- 小程序開發方案
- 幼兒園課件:手機本領大-大班-社會
- 林業種植工作總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