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23-2011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正式版)_第1頁
DZ∕T 0223-2011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正式版)_第2頁
DZ∕T 0223-2011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正式版)_第3頁
DZ∕T 0223-2011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正式版)_第4頁
DZ∕T 0223-2011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正式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代替DZ/T0223—2007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發布I前言 Ⅲ引言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總則 25工作程序 26礦山地質環境調查 37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 38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 49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措施 510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文本編制 6附錄A(規范性附錄)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分級 8附錄B(規范性附錄)評估區重要程度分級 9附錄C(規范性附錄)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級 附錄D(規范性附錄)礦山生產建設規模分類 附錄E(規范性附錄)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分級 附錄F(規范性附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 附錄G(規范性附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文字報告編寫題綱 附錄H(規范性附錄)圖件編制要求 附錄I(規范性附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報告表 附錄J(資料性附錄)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表 附錄K(資料性附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圖常用圖例 Ⅲ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代替DZ/T0223—2007《礦本標準與DZ/T0223—200 修改了標準的名稱。標準名稱改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調整了規范的適用范圍(見第1章); 刪除了與修訂后規范無關的引用文件,并進行了重新排序(見第2章); 修改了部分術語和定義,并對相關措辭進行了相應變動(見第3章): 刪除了總則部分條款,同時新增加了部分內容(2007版4.4、4.5、4.6;本標準4.1、4.5、4.6) 的相關內容(2007版7.1、7.2、7.6;本標準7.1、7.2); 增加了第8章“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和第9章“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 增加了附錄I“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報告表”(見附錄I); 修改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圖常用圖例”(2007版附錄J;本標準附錄K).本標準的附錄A~附錄I為規范性附錄,附錄J~附錄K為資料性附錄。本標準由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提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分標準技術委員會歸口。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陶慶法、李明路、李建中、張進德、張德強、白光宇、田磊、張洪波、張永波、本標準于2007年5月21日首次發布,本次為第一次修訂。編制本標準的主要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地質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第44號《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2009年3月發布)關于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的要求,特修訂本標準,原標準同時廢止。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本標準規定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的術語和定義、總則、工作程序及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于新建、改(擴)建及生產礦山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的編制,閉坑礦山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的編制可參照執行。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958區域地質圖圖例GB/T12328—1990綜合工程地質圖圖例及色標GB/T12719—1991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GB/T14538—1993綜合水文地質圖圖例及色標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50021—200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330—2002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DZ/T0157—19951:50000地質圖地理底圖編繪規范地質圖用色標準及用色原則(1:50000)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崩塌、滑坡、泥石流監測規范SL/T183—2005地下水監測規范TD/T1012—2000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礦山地質環境mininggeo-environment采礦活動所影響到的巖石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客觀地質體。礦山地質環境問題mininggeo-environmentalproblems受采礦活動影響而產生的地質環境破壞的現象。主要包括礦區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含水層破壞、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2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mininggeo-environmenfalimpactassessment按照一定的指標要求和技術方法,定性或定量地評價和估算采礦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針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提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技術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并做出總體部署和安排的方案。礦山地質環境監測mininggeo-environmentalmonitoring對主要礦山地質環境要素與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進行的時空動態變化的觀測。含水層破壞aquiferbreakage含水層結構改變、地下水位下降、水量減少或疏干、水質惡化等現象。地形地貌景觀破壞landformsandlandscapedevastation因礦山建設與采礦活動而改變原有的地形條件與地貌特征,造成土地毀壞、山體破損、巖石裸露、植被破壞等現象。4.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是實施保護、監測和恢復治理礦山地質環境的技術依據之一。本方案不代替相關工程勘查、治理設計。4.2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4.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應在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或礦山開采設計等基礎上編制,并符合相關規劃。4.4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的區域范圍包括開采區及采礦活動的影響區。4.5礦山企業擴大開采規模、變更礦區范圍或者開采方式的,應當重新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4.6建筑用砂石黏土、油氣、煤層氣、地熱、礦泉水等開采活動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小的礦山,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可參照附錄I執行。5工作程序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按圖1程序進行。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報告編寫和圖件編繪圖1工作程序框圖6礦山地質環境調查6.1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的范圍應包括采礦登記范圍和采礦活動可能影響到的范圍。6.2礦山地質環境調查以收集資料和現場調查為主。應根據實際需要補充地形測量、遙感、物探、鉆探、坑(槽)探與取樣測試等工作。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應符合相關的技術規范。6.3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內容參見附錄J。6.3.1礦山概況:礦山企業名稱、位置、范圍、相鄰礦山的分布與概況;礦山企業的性質、總投資、礦山建設規模及工程布局;礦山設計生產能力、實際生產能力、設計生產服務年限;礦產資源儲量、礦床類型與賦存特征;礦山開采歷史和現狀;礦山開拓、采區或開采階段布置、開采方式(方法)、開采順序、固體與液體廢物的排放與處置情況;礦區社會經濟概況、基礎設施分布等。6.3.2礦山自然地理:包括地形地貌、氣象、水文、土地類型與植被等。6.3.3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包括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礦山地質、不良地質現象、人類工程活動等。6.3.4采礦活動引發的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及其隱患,包括地質災害的種類、分6.3.5采礦活動對地形地貌景觀、地質遺跡、人文景觀等的影響和破壞情況。6.3.6礦區含水層破壞,包括采礦活動引起的含水層破壞范圍、規模、程度,及對生產生活用水的影響等。6.3.7采礦活動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包括毀損的土地類型及面積。6.3.8采礦活動對主要交通干線、水利工程、村莊、工礦企業及其他各類建(構)筑物等的影響與破壞。6.3.9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和治理效果。6.4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精度。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的比例尺不得小于1:10000,有重大影響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調查比例尺不得小于1:1000。7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7.1評估范圍與評估級別確定7.1.1評估區范圍應根據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結果分析確定。47.1.2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級別應根據評估區重要程度、礦山生產建設規模、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綜合確定,評估級別分為一級、二級、三級,見附錄A。7.1.3評估區重要程度應根據區內居民集中居住情況、重要工程設施和自然保護區分布情況、重要水源地情況、土地類型等確定,劃分為重要區、較重要區和一般區三級,見附錄B。7.1.4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應根據區內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質構造、環境地質、開采情況、地形地貌確定,劃分為復雜、中等、簡單三級,見附錄C。7.1.5礦山開采規模按礦種類別和年生產量分大型、中型、小型三類,見附錄D。7.2評估任務與內容7.2.1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包括現狀評估、預測評估。7.2.2現狀評估應在資料收集及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的基礎上,對評估區地質環境影響作出評估,影響程度評估分級按附錄E執行。7.2.2.1分析評估區內地質災害類型、規模、發生時間、表現特征、分布、誘發因素、危害對象與危害程度;分析與相鄰礦山采礦活動的相互影響特征與程度。7.2.2.2分析評估區內采礦活動導致地下含水層的影響或破壞情況。包括含水層結構破壞、含水層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減少、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圍、地下水水質變化、地下含水層破壞對生產生活用水水源的影響等。7.2.2.3分析評估區內采礦活動對地形地貌景觀、地質遺跡、人文景觀等的影響和破壞情況。7.2.2.4分析評估區內采礦活動對土地資源的影響和破壞情況。7.2.3預測評估應在現狀評估的基礎上,根據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和采礦地質環境條件,分析預測采礦活動可能引發或加劇的地質環境問題及其危害,評估礦山建設和生產可能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影響程度評估分級按附錄E執行。7.2.3.1預測評估采礦活動可能引發或加劇的地質災害,分析危害對象和危害程度。礦山建設和生產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按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有關規定執行。7.2.3.2預測評估由采礦活動導致含水層的影響或破壞程度。包括含水層結構破壞、含水層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減少、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圍、地下水水質變化、含水層破壞對生產生活用水水源的影響等。7.2.3.3預測評估采礦活動對地形地貌景觀、地質遺跡、人文景觀等的影響和破壞程度。7.2.3.4預測評估采礦活動對土地資源的影響或破壞的類型、規模和程度。7.3評估方法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方法可采用工程類比法、層次分析法、加權比較法、相關分析法及模糊綜合評判法等。7.4評估精度要求7.4.1一級評估以定量為主,作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現狀評估、預測評估。7.4.2二級評估以定量與定性結合,作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現狀評估、預測評估。7.4.3三級評估以定性為主,作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現狀評估、預測評估。8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8.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應根據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結果,劃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一般防治區,見附錄F。各防冶區可根據區內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的差異,進一步細分為58.2按照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的順序,分別闡明各防治區的范圍,區內存在或可能引發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類型、特征及其危害,以及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防治措施等。9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措施9.1根據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結果,針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提出礦山地質環境預9.1.1采取以下預防措施減少或避免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少采空塌陷和地裂縫的發生;3)巖溶充水礦區,采取充填及排供結合等措施控制疏排水,防止巖溶塌陷。1)在存在滑坡、崩塌隱患的區域采礦,要消除隱患或采取避讓措施;2)固體廢棄物有序、合理堆放,設計穩定的邊坡角,必要時應采取加固措施或修筑攔擋工程;3)露天礦山開采應根據巖土層結構、構造條件,選擇合理的坡角范圍,必要時應采取加固措c)泥石流的預防治施:2)修筑攔擋工程、疏浚礦區排水系統,消除誘發泥石b)揭穿含水層的井巷工程,應采取止水措施,防止地下水串層污染;9.1.3采取以下措施,避免或減少采礦活動對礦區地形地貌景觀的破壞。a)優化開采方案盡量避免或少破壞耕地;b)合理堆放固體廢棄物,選用合適的綜合利用技術,加大綜合利用量,減少對地形地貌的破壞;9.2根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針對具體問題提出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措施。b)達到穩定狀態的,應采取防滲處理、削高填低、回填整平、挖溝排水、植被重建等綜合治理9.2.2地裂縫治理,應根據地裂縫的規模和危害程度采取土石截水等工程措施進行邊坡加固。9.2.4泥石流治理,可采用清理泥土石以恢復場地,或者修筑攔擋工程防止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潛在6的泥石流隱患治理可采用疏導、切斷或固化泥石流物源,消除引發泥石流的水源條件。9.2.5含水層破壞治理,可采用回灌、修補含水層、置換等措施;造成周邊居民生活用水困難的,應采取措施解決替代水源。9.2.6丘陵山區地形地貌景觀破壞治理,可采用邊坡加固、采坑回填、植樹種草或者掛網客土噴播等工程措施,以修復景觀;平原區可采用清理廢石(渣)、采坑(塌陷坑)回填、整平、覆土、復綠、造景等工程措施進行地形地貌景觀重建。9.3根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特征提出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方案。9.3.1監測內容包括礦山建設及采礦活動引發或可能引發的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含水層破壞、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主要環境要素。9.3.2監測方法主要有:a)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的監測,可采用遙感、GPS、全站儀、伸縮性鉆孔樁、鉆孔深部應變儀、人工觀測等方法監測;c)含水層破壞的監測,主要是定期測量井孔地下水位高程、埋深,礦坑排水量,泉水溢出量,地下水水質,地下水降落漏斗及疏干范圍,可采用人工測量和自動監測儀測量等方法d)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的監測,可采用人工現場量測、遙感解譯等方法進行監測。10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文本編制10.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文本由報告書(報告表)和附圖兩部分組成。10.2報告書編寫題綱見附錄G。10.3報告書編寫要點如下:a)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依據和適用年限。主要闡述本方案的編制依據以及本方案的適用年限。適用年限應根據礦山服務年限和開采計劃確定。b)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目標任務。根據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及存在的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結果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提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總體目標任務和階段目標任務。c)礦山基本情況及地質環境背景。簡述礦山企業基本概況,礦山開發方案或開發計劃,礦區的自然地理與社會經濟,礦區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等。d)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明確評估級別和評估精度,確定評估指標、評估標準和評估方法,進行現狀評估、預測評估。e)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根據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分析、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結果,在充分考慮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對人居環境、工農業生產、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前提下,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區域劃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一般防治區。f)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部署。根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結果,按照輕重緩急、分階段實施的原則,提出總體工作部署和本方案適用期內分年度實施計劃。g)礦山地質環境防治工程。依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部署,明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恢復治理、監測的對象和內容,提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和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程,并分別提出有針對性的技術措施。h)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經費估算。根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部署、工程量及工程技術手段,參照相關標準,進行經費估算。經費估算包括礦山地質環境保護、預防、恢復治理、監測等直接費用及勘察、設計、監理等間接費用。7i)保障措施。提出切實可行的組織保障、技術保障和資金保障措施,保障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j)效益分析。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實施后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客觀的分析評價。10.4報告表的編制按附錄I執行。10.5附圖編制按附錄H執行。8復雜中等重要區中型小型較重要區中型小型一般區中型小型9住區住區口在200人以下分布有二級公路、小型水利、電力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或重要旅游景區(點)緊鄰省級、縣級自然保護區或較重要旅游景區(點)遠離各級自然保護區及旅游景區(點)注:評估區重要程度分級確定采取上一級別優先的原則,只要有一條符合者即為該級別。水含水層和構造破碎帶、巖溶裂隙發育帶等富水性強,補給條件好,與區域強系密切,老窿(窯)水威脅大,礦坑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0m3/d,地下采礦和疏干排水容易造成區域含水層破壞以下,礦坑進水邊界條件中等,充水含富水性中等,補給條件較好,與區域強正常涌水量3000m3/d~10000m3/d,地下采礦和疏干排水較容易造成礦區以上,礦坑進水邊界條件簡單,中徑流帶或地表水聯系不密切,礦坑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m3/d,地下采礦和疏干排水導致礦區周圍主要充水含水層破壞可能性小杰構為主,軟弱巖層或松散巖層發育,度大于10m,礦層(體)頂底板和礦床圍層(體)頂底板和礦床圍巖穩固性中等,狀整體結構為主,蝕變作用弱,碎帶厚度小于5m,礦層(體)頂底板和礦床圍巖穩固性好,礦山動斷裂,導水斷裂帶切割礦層(體)圍對井下采礦安全影響巨大地質構造較復雜,礦層(體)和礦床圍育,并切割礦層(體)圍巖、覆巖和主要造不發育,斷裂未切割礦層(體)和圍巖覆巖,斷裂帶對采礦活動影響小山地質環境問題的類型多,危害大型較多,危害較大現狀條件下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類型少,危害小影響強烈強烈動影響較輕傾向與巖層傾向基本一致雜,地形起伏變化中等,不利于自然排態簡單,地形起伏變化平緩,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小于20°,相對高差小,地面傾向與巖層傾向多為反交注:采取就上原則,只要有一條滿足某一級別,應定為該級別。雜,與區域含水層或地表水聯系密切,地下水補給、徑流條件好,采場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0m3/d;采礦活動和疏干采場礦層(體)局部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采場匯水面積較大,與區域含水層3000m3/d~10000m3/d;采礦和疏干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m3/d;采礦和疏干排水不易導致礦區周圍主要含水層的影響或破壞差,采場巖石邊坡風化破碎或土層松軟,邊坡外傾軟弱結構面或危巖發育,易導致邊坡失穩發育中等,存在飽水軟弱巖層和含水砂坡積層、基巖風化破碎帶厚度小危巖,邊坡較穩定斷裂,導水斷裂切割礦層(體)圍巖、覆巖和主要含水層(帶)或溝通地表水體,導水性強,對采場充水影響大性差,對采場充水影響較大發育,斷裂未切割礦層(體)圍巖、覆巖,對采場充水影響小山地質環境問題的類型多、危害大型較多、危害較大現狀條件下,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類型少、危害小定,易產生地質災害方向巖層傾向與采坑斜坡多為同向較大,高坡方向巖層傾向與采坑斜坡多為斜交態簡單,地形較平緩,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小于20°,相對高差較小,高坡方向巖層傾向與采坑斜坡多為反向坡注:采取就上原則,只要有一條滿足某一級別,應定為該級別。礦種類別大型中型小型煤(地下開采)萬噸煤(露天開采)萬噸石油萬噸原油萬噸二氧化碳氣地熱(熱水)地熱(熱氣)萬噸金(巖金)萬噸金(砂金船采)金(砂金機采)銀萬噸其他貴金屬萬噸鐵(地下開采)萬噸鐵(露天開采)萬噸錳萬噸萬噸銅萬噸鉛萬噸鋅萬噸鎢萬噸錫萬噸銻萬噸萬噸鉬萬噸鎳萬噸礦種類別大型中型小型鈷萬噸鎂萬噸鉍萬噸汞萬噸稀土、稀有金屬萬噸萬噸萬噸白云巖萬噸萬噸螢石萬噸萬噸自然硫萬噸萬噸萬噸萬噸萬噸萬噸萬噸芒硝萬噸碘萬克云母石棉萬噸石棉萬噸石膏萬噸萬噸萬噸高嶺土、瓷土等萬噸萬噸葉臘石萬噸萬噸中型小型頁巖的可能性大100人區域地下水水位下降礦區周圍主要含水層(帶)態,地表水體漏失嚴重不同含水層(組)串通水質影響集中水源地供水,礦區景觀影響和破壞程對各類自然保護區區、城市周圍、主要交通干線兩側可視范圍內地形地貌景觀影響破壞基本農田大于4hm2100人礦井正常涌水量3000m3/d~(帶)水位下降幅度較大,地下景觀影響和破壞程度對各類自然保護區區、城市周圍、主要交通干線兩側可視范圍內地形地貌景觀影響于2hm22hm2~4hm2利用土地10hm2~的可能性小礦井正常涌水量小于位下降幅度小未影響到礦區及周圍生產景觀影響和破壞程度小對各類自然保護區、區、城市周圍、主要交通干線兩側可視范圍內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小于等于2hm2于10hm2注:分級確定采取上一級別優先原則,只要有一項要素符合某一級別,就定為該級別。(規范性附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表F.1給出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表F.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表重點區重點區重點區重點區次重點區次重點區重點區次重點區一般區(規范性附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文字報告編寫題綱三、方案的適用年限第一章礦山基本情況一、礦山地理位置和社會經濟概況礦山所處行政區位置、分布范圍、地理坐標、區位條件、礦區及周圍經濟社會概況。二、礦山開采歷史及現狀礦山開采歷史包括以往礦山開采的范圍、層位、開采方式、開采規模、開采時間等;礦山開采現狀包括礦山剩余資源及儲量,礦山現狀開采范圍、層位、開采方式,礦山剩余生產服務年限、年生產能力,相鄰礦山分布與開采情況。三、礦山開發利用方案概述包括礦山建設規模及工程布局,礦山批準的(或擬開采的)開采層位、礦山資源及儲量、礦山設計生產服務年限、年生產能力,礦山階段或采區布置、開采接替順序、開采方式、頂板管理方法,礦山固體廢棄物和廢水的排放量及處置情況等。第二章礦山地質環境背景三、地層巖性與地質構造五、工程地質條件六、礦體(層)地質特征七、礦山及周邊其他人類工程活動情況第三章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一、評估范圍和級別第四章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一、分區原則及方法第五章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原則、目標和任務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原則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目標和任務三、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部署(一)總體部署(二)年度實施計劃第六章礦山地質環境防治工程(二)含水層破壞防治(三)地形地貌景觀破壞防治二、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程第七章經費估算與進度安排第八章保障措施與效益分析(一)組織保障(二)技術保障(三)資金保障(一)社會效益(二)環境效益(三)經濟效益主要附圖:1.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評估圖;2.礦山地質環境影響預測評估圖;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部署圖。(規范性附錄)圖件編制要求H.1圖件的一般要求H.1.1工作底圖應采用最新的地理底圖或地形地質圖、礦區基巖地質圖。如果收集到的工作底圖較陳舊,地形地物變化較大,則應進行簡單地實測、修編;如果地形地質圖是由小比例尺放大的,應進行H.1.2成果圖件應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料與最新調查資料,深入分析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編制。報告H.1.5成果圖件比例尺宜不小于礦山精查報告比例尺;當礦區范圍較大時,成圖比例尺不應小于1:10000,重要地段的成圖比例尺(包括平面圖和剖面圖)不應小于1:1000。H.2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評估圖H.2.1圖面主要反映評價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存在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等。內容包括:b)地質環境條件要素:礦區地貌分區、地層巖性(產狀)、主要地質構造、水文地質要素(如井、泉題類型及范圍等。e)現狀評估結果:用普染色表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分級,參見表K.3。當單要素評估結果有重疊時,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則編圖。若圖面信息量大,可另附單要素評估圖。H.2.2平面圖上應附綜合地層柱狀圖、綜合地質剖面圖等鑲圖;可根據需要附專門性鑲圖,如礦體底線圖等。H.2.4常用圖例參照附錄K,其他圖例參照GB958。H.3礦山地質環境影響預測評估圖H.3.1圖面主要反映采礦活動對評估區地質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內容包括:b)預測評估:用普染色表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分級,參見表K.3。當單要素評估結果有重疊時,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則編圖。若圖面信息量大,可另附單要素評估圖。H.3.2對重點區域(由采礦引發地質環境問題突出的區域)可以在圖面上插入鑲圖進一步說明,如完整的泥石流溝、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地下水疏干范圍等。鑲圖比例尺視具體情況而定。H.3.3可用鑲表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預測評估結果加以說明,如潛在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編號、H.3.4常用圖例參附錄K,其他圖例參照GB958。H.4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部署圖H.4.1圖面主要反映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責任范圍分區、工作部署等。內容包括:b)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用普染色表示不同的防治區域。H.4.2鑲圖:可根據需要對防治區內的主要工程部署、防治工程措施與手段等插入放大比例尺的專門性鑲圖。H.4.4常用圖例參照附錄K,其他圖例參照GB958。(規范性附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報告表表I.1給出了建筑用砂石黏土、油氣、煤層氣、地熱、礦泉水等開采活動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小的礦山,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報告表格式。表I.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報告表礦山企業概況(簽章)郵編經濟類型開采礦種礦區范圍拐點坐標:公頃建礦時間設計生產能力實際生產能力方案編制單位(簽章)郵編資質證書名稱資質等級主要編制人員姓名礦山交通位置、地形地貌、氣象、水文、土壤與植被、二、礦區地質環境條件(可加附圖說明)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礦山地質、不良地質現象、人類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已產生、可能產生的)2.地形地貌景觀、地質遺跡、人文景觀等的影響3.礦區含水層破壞,包括采礦活動引起的含水層破壞范圍、規模、程度,及對生產生活用5.對主要交通干線、水利工程、村莊、工礦企業及其他各類建(構)筑物等四、擬采取的保護與治理措施按防治對象(礦山地質災害、含水層破壞、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其他)分述工程名稱、主要工作量、技術方法等。提出五、工作部署(應加附圖說明)1.對油氣、煤層氣等礦區面積較大、鉆井及配套設施數量多且分散的,除填寫此表外,還應以表格形式逐一說明各鉆井及配套設施的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參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相關技術要求)。表格主要內容包括:鉆井名稱或編號、地理位置及經緯度坐標、用地范圍及面積、主要設施、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設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適宜性評價(資料性附錄)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表表J.1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表礦山市(州)縣鎮(鄉)村郵編礦山面積/km2已服務年限建礦時間采空區面積/m2露采場固體廢棄物堆地面塌陷已治理面積/面積/m2面積/m2面積/m2面積/m?破壞土地情況/m2破壞土地情況/m2破壞土地情況/m2破壞土地情況/m2耕地基本農田耕地基本農田耕地基本農田耕地基本農田采礦固年排放量/(10^m3/a)年綜合利用量/(10*m3/a)累計積存量/(10?m3)廢石(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