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馬諫議書》導學案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答司馬諫議書》導學案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答司馬諫議書》導學案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答司馬諫議書》導學案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答司馬諫議書》導學案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題:答司馬諫議書學習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2.歸納概括知識點,背誦全文。課前預習:朗讀全文,標注文中重點字詞,疏通大意。課中任務【學習任務一】誦讀理解,疏通文意。解釋重點詞語翻譯重點句子名句填空第1段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啟:昨日蒙教[承蒙您賜教(指來信)],竊(私自,私下)以為與君實游處(chǔ)(同游共處,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持)之術(方法、主張)多異故也。雖欲強聒(guō)(強作解說),終必不蒙見(表被動)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同“辯”,分辯)。重(chóng)念(又考慮到)蒙君實視遇(看待,對待)厚,于反覆(書信往返)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希望)君實或見(加在動詞前表示對他人動作行為的承受,譯為“自己”“我”)恕也。1.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自言與司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卻常有不同意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2.在《答司馬諫議書》中,開篇亮出了分歧的焦點所在,直接點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3.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說明上一次回信簡略,不多辯解的原因,強調自己雖想解釋,但對方終究不會理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4.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開篇中說道,因和司馬光政見不同,恐怕多作解釋也不被理解,因此針對司馬光反對變法的書信上次只是簡略地寫了回信。但是又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這次詳細說明變法的緣由,希望司馬光原諒自己。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第2段蓋儒者(讀書人)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指教我)者,以為侵官(侵奪原來官員的職權)、生事、征利(與民爭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以為,認為)受命于人主(君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句式:狀語后置句。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給負有專責的官吏(去執行)],不為(不是,不算)侵官;舉(施行)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批駁)邪說,難(nàn)(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獻媚、不行正道的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預先)知其如此也。5.在的《答司馬諫議書》中,司馬光指責王安石變法存在的五個主要問題的句子是:君實所以見教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6.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針對司馬光在來信中對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駁,指出新法的理論根據和根本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為生事。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7.在《答司馬諫議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從“征利”的角度對司馬光進行了辯駁。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8.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針對司馬光在來信中對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之以“拒諫”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為拒諫。辟邪說,難壬人9.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針對司馬光在來信中對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是: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為侵官。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看出王安石對變法招來的怨誹早有預料。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以“名實”為論證的立足點,認為讀書人爭論的問題,特別注重名義和實際是否相符。如果“___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___”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第3、4段人習于茍且(得過且過,沒有長遠打算)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顧念,憂慮)國事、同俗自媚于眾(附和世俗,向眾人獻媚討好)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形容聲勢盛大或兇猛)?盤庚之遷,胥(xū)怨(相怨,指百姓對上位者的怨恨)者民也,非特(不僅)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dù)(計劃),度(duó)義(適宜)而后動,是(認為正確)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施恩惠給人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名詞活用做動詞,辦)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無由會晤(wù),不任(不勝)區區(小,用作自稱的謙辭)向往之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表明王安石對當時士大夫茍且偷安、墨守成規、迎和世俗表示不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認為眾官反對自己變法之“洶洶然”的原因是:世人習于茍且,士大夫不恤國事,同俗媚眾,皇上想要改變這種不良風氣,而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14.《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表示自己不會在意眾人的反對時,舉了盤庚遷都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盤庚之遷,從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對的聲音。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15.在《答司馬諫議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是盤庚不在意天下人反對進行遷都的原因,這也可以說是王安石堅持變法決不動搖的決心和信念,是歷史上一切改革家剛決精神的一種概括。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16.《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直接表明自己不愿碌碌無為、墨守陳規思想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蘊含著銳利的鋒芒。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17.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某知罪矣”這幾句話表示,如果司馬光指責自己在位時間長,卻不能幫助君王福澤百姓,這種罪名他是承認的,用委婉的口吻表示自己堅持變法以助上興利除弊,體現了王安石為官的責任擔當精神。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18.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即使王安石與司馬光政見不同,但從始至終,王安石對司馬光都是不失禮節的,結尾作者表達雖無緣見面,但對司馬光充滿了仰慕之情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一、基礎知識:(一)文言實詞翻譯1.度①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計劃②度義而后動估計③寧信度,無自信也(《鄭人買履》)計量長短的標準④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過⑤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量詞,次、回2.固①則固前知其如此也本來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頑固③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孟子》)鞏固④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鴻門宴》)本來,確實3.見①冀君實或見恕也用在動詞前,有稱代作用,表示對自己怎么樣,可譯為“我”②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看見③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拜見4.于①于反復不宜鹵莽介詞,在②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介詞,從③以授之于有司介詞,給④人習于茍且非一日介詞,對,對于⑤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介詞,向5.以①故今具道所以介詞,因②以致天下怨謗也連詞,同“而”,表示結果③以授之于有司連詞,同“而”,表順承④以興利除弊相當于“來,以便”連詞,同“而”,表目的,⑤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介,把⑥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動詞,以為,認為6.為①不為侵官讀wéi,是,動詞②為天下理財讀wèi,替,給,介詞③同俗自媚于眾為善讀wéi,當作,動詞④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讀wèi,因為,介詞⑤未能助上大有為讀wéi,作為,動詞守前所為而已讀wéi,做,動詞(二)通假字:寫出下面加點字所通字并解釋。不復一一自辨“辨”通“辯”,分辯,辯解。于反覆不宜鹵莽“鹵”通“魯”,魯莽,意為草率、粗疏馬虎。(三)詞類活用:寫出加點字的活用類型和語境中的意義。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形作動,辯明以膏澤斯民名作動,本指油膏和雨露,此處意為“施恩惠”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名作動,辦(事),做(事)。(四)特殊句式:指出下面特殊句式的類型。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判斷句不為侵官(等)判斷句終必不蒙見察被動句冀君實或見恕也賓語前置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賓語前置受命于人主狀語后置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狀語后置8.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狀語后置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漢興,接秦之弊,作業劇而財匱。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馀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當此之時,宗師有上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無限度。及匈奴絕和親,兵連而不解,天下苦其勞,而干戈日滋。財略衰耗而不贍。從建元以來,用少,縣官往往即多銅山而鑄錢,民亦間盜鑄錢,不可勝數。于是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今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諸郡國所前鑄錢皆廢銷之。而民之鑄錢益少,計其費不能相當,唯真工大奸及盜為之。是時山東被河菑,及歲不登數年,方一二千里。天子憐之,下巴蜀粟以振之。元封元年,桑弘羊領大農。弘羊以諸官各自市,相與爭,物故騰躍,乃請置大農部丞數十人,分部主郡國,各往往縣置均輸鹽鐵官。置平準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天子以為然,許之。一歲之中,太倉滿。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是歲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節選自《史記?平準書》)文本二:青苗、均輸、市易、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頒行天下。立淮、浙六路均輸法條例司言:“今浙、淮發運使實總六路賦入,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貴就賤,因近易遠。庶幾國用可足,民財不匱。”詔以發運使薛向領均輸平準。范純仁言:“今乃效桑弘羊行均輸之法,而使小人掊克生靈,斂怨基禍。事大者不可速成,儻欲事功急就,必為憸佞所乘。”留章不下。(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王安石變法》)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馀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B.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馀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C.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馀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D.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馀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可勝數”與“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兩句中的“勝”字含義相同。B.“天子憐之”與“可憐體無比”《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憐”字含義不相同。C.“天乃雨”與“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兩句中的“乃”字含義不相同。D.“斂怨基禍”與“成不敢斂戶口”(《促織》)兩句中的“斂”字含義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

)A.奢侈攀比直接導致西漢再次陷入立國之初財用匱乏的困境,當政者積極應對,通過財政方面的改革較快扭轉了被動困窘的局面。B.西漢朝廷禁止郡國和民間私鑄錢幣,改由國家統一鑄造,并廢除各郡國所鑄的錢,基本解決了民間私鑄、盜鑄錢幣的問題,幣制歸于統一。C.桑弘羊建議增設大農部丞負責調劑物資運輸,平抑物價,有效打擊了富商的投機倒把活動,穩定了物價,增加了朝廷財政收入。D.王安石效仿桑弘羊的均輸政策在淮、浙六路推行均輸法,由發運使總管賦稅收入,成效顯著,百姓不但不用增交賦稅,而且財富得以充盈。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是時山東被河菑,及歲不登數年,方一二千里。②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貴就賤,因近易遠。5.卜式如何評價桑弘羊的改革?與《答司馬諫議書》中司馬光對王安石的哪一點責難相似?請簡要說明。【參考答案】1.D【解析】句意:到當今皇上即位幾年后,漢朝建立以來這七十多年之間,國家太平無事,如果沒有水災旱災,百姓就可以人給家足,各郡縣的糧倉都裝滿,府庫中貯存了很多財物。京師積存的錢累積到了億萬,穿錢的繩子腐爛,無法數清。“至今上即位數歲”,“數歲”是補充“即位”的時間,不能斷開,排除BC;“漢興七十馀年之間”是時間狀語,可單獨斷開;“國家”是“無事”的主語,其前斷開,排除A。2.D【解析】A.正確,“勝”字含義相同,都是盡、完。句意:多得數不清。/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B.正確,“憐”字含義不同。憐惜;可愛。句意:天子很憐惜他們。/姿態可愛無比。C.正確,“乃”字含義不相同。才;竟然。句意:天才會下雨。/如今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D.“含義相同”錯誤,“斂”字含義不同。制造;征斂。句意:制造怨恨禍亂。/成名不敢向自己管轄的村民征斂。3.B【解析】A.“奢侈攀比直接導致西漢再次陷入立國之初財用匱乏的困境”錯誤。原因除了奢侈攀比外,還有和匈奴的年年戰爭。C.“增設大農部丞負責調劑物資運輸,平抑物價”錯誤。平抑物價的官職是“平準”。D.“成效顯著,百姓不但不用增交賦稅,而且財富得以充盈”錯,原文是“庶幾國用可足,民財不匱”,“庶幾”表明是期待能夠實現,并非已經實現。4.①這時山東遭受黃河水災,接連幾年沒有收成,災區方圓一二千里。②凡是上供京師的貨物,都可以從貴處轉到賤處購買,用近處貨物替換遠處的貨物。【解析】①“被”,遭受;“登”,莊稼豐收;“方”,方圓。②“徙貴就賤”,從貴處轉到賤處購買;“近”“遠”,形容詞用作名詞,近處、遠處;“易”,替換。5.第一問:卜式認為桑弘羊的改革是在與民爭利,違背天理。第二問:與司馬光“征利”的責難相似。參考譯文:文本一:漢朝興起,承接了秦朝的衰敝,戰爭越頻繁而財用越匱乏。到當今皇上即位幾年后,漢朝建立以來這七十多年之間,國家太平無事,如果沒有水災旱災,百姓就可以人給家足,各郡縣的糧倉都裝滿,府庫中貯存了很多財物。京師積存的錢累積到了億萬,穿錢的繩子腐爛,無法數清。在這時,受有封邑土地的宗室及公卿大夫以下的人,都競相奢侈,沒有限度。等到匈奴斷絕了和親,戰爭接連不斷,沒有止息,天下百姓苦于繁重的勞役,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