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南省株洲市(初三學業水平考試)中考生物真題試卷含詳解_第1頁
2022年湖南省株洲市(初三學業水平考試)中考生物真題試卷含詳解_第2頁
2022年湖南省株洲市(初三學業水平考試)中考生物真題試卷含詳解_第3頁
2022年湖南省株洲市(初三學業水平考試)中考生物真題試卷含詳解_第4頁
2022年湖南省株洲市(初三學業水平考試)中考生物真題試卷含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株洲市2022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

生物試卷卷

時量:90分鐘滿分:100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請按要求在答題卡上填寫好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

2.答題時,切記答案要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卷上的答案無效。

3.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卷和答題卡都交給監考老師。

一、選擇題(以下各題均只有一個最符合題意的答案,每小題2分,共40分)

1.下列與生命現象無關的詩句是()

A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B.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D.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2.“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句詩中所描述的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

A.捕食B.競爭C.合作D.寄生

3.關于大熊貓和它的“主食”箭竹,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大熊貓和箭竹的細胞結構完全相同B.大熊貓和箭竹的結構層次完全相同

C.大熊貓和箭竹在食物鏈中的營養級別不同D.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其他生物就是一個生態系統

4.稻田養魚既能提高經濟效益,又能保護環境。稻田為魚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魚以雜草、害蟲、浮游生物等為

食,魚糞可作為肥料。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水稻、雜草等植物是該生態系統的生產者

B.能量可沿著水稻一害蟲一魚這條食物鏈流動

C.魚等動物的存在促進了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D.該稻田比一般稻田生物種類更多,自動調節能力更小

5.地中海貧血癥是遺傳性貧血疾病。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構成

B.貧血最主要的原因是血量過少

C.中度地中海貧血需要輸血治療,一般實行同型輸血

D.重度地中海貧血可通過骨髓移植治療,因為骨髓中有造血干細胞

6.試管嬰兒技術為許多不孕、不育患者解決了生育難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試管嬰兒技術利用的是有性生殖

B.輸卵管堵塞造成不孕是因為不能產生卵細胞

C.試管嬰兒是在試管中誕生的嬰兒,不需要經過分娩

D.利用試管嬰兒技術來任意選擇下一代性別是合理合法的

7.下列不屬于動物先天性行為的是()

A.蜘蛛結網B.老馬識途C.青蛙鳴叫D.蜻蜓點水

8.將人胰島素基因利用生物技術轉入到大腸桿菌中,使得相應的大腸桿菌能產生人胰島素,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基因就是DNAB.該項技術是轉基因技術

C.人體的胰島素是胰島細胞分泌的D.這一事實可說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9.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重要的生命觀念,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心房與心室之間的瓣膜,有利于血液從心室倒流進心房

B小腸皺裳表面有許多小腸絨毛,可擴大表面積,有利于營養物質吸收

C.神經元上有許多突起,與其它神經元相接觸,有利于信息傳遞和處理

D.肺泡壁及其包繞的毛細血管壁都僅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氣體交換

10.下列實驗中,實驗用品與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

選項實驗名稱實驗用品使用目的

A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清水維持上皮細胞的正常形態

B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顯微鏡分辨血管種類、觀察血液在不同血管流動情況

C觀察草履蟲棉花纖維防止草履蟲運動過快影響觀察

D觀察種子的結構稀碘酒對玉米種子的胚乳染色

A.AB.BC.CD.D

11.家蠶與蜘蛛都能吐絲,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家蠶與蜘蛛的發育都是由受精卵開始的

B.家蠶的附肢分節,而蜘蛛的附肢不分節

C.家蠶屬于昆蟲而蜘蛛不是,生物分類單位越小,共同特征越多

D.家蠶吐絲結繭有利于保護蛹時期的個體,蜘蛛吐絲有利于捕食,可體現動物對環境的適應

12.關于病毒、細菌和真菌的敘述,正確的是()

A.除病毒外,都是由細胞構成的B.都必須寄生在其它生物體內

C.都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D.都是靠分裂進行生殖

13.圖是人體尿液形成示意圖,其中字母表示過程,數字序號表示結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a表示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作用

C.正常情況下,全部的水和葡萄糖都會被重吸收進入③

D.尿液的形成與排出不僅可以排出廢物,而且對調節水和無機鹽平衡有重要作用

14.關于人體生命活動調節說法,正確的是(

A.聽覺是在耳蝸產生的B.小腦受損會導致無法呼吸

C.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反射是人類特有的D.外界物體在眼睛的脈絡膜上成像

15.下列關于激素調節的說法,正確的是(

A.激素在人體內含量少,因此作用小B.激素通過導管輸送

C.缺碘會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D.人體內的腺體都能分泌激素

16.《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對健康膳食提出建議,下列敘述合理的是()

A.蛋白質是建造和修復身體的重要原料,每天可攝入奶類、大豆等補充

B.糖類提供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能量,必須每天攝入大量蔗糖

C.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少,可以由其他營養物質代替

D.油脂會引起肥胖,要嚴格避免攝入

17.下列關于生物適應環境的敘述,錯誤的是(

A.魚用鯉呼吸,適應于水中生活

B.部分爬行類如烏龜和鱷魚用肺呼吸,適應于水陸兩棲生活

C.鳥類和哺乳類恒定的體溫增強了動物對環境適應能力,擴大了分布范圍

D.哺乳動物具有發達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適應于對復雜多變環境作出反應

18.關愛生命,健康生活。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減少睡眠,刻苦學習B.經常熬夜打游戲

C.積極參加體育鍛煉D.不吃主食,保持身材

19.關于生物變異與進化的說法,錯誤的是()

A.對于個體而言,變異一定是有利的

B.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C.變異的存在使生物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成為可能

D.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對生物進化作出了科學的解釋

20.下列有關生物學原理應用的敘述,錯誤的是()

A.水果在低氧和低溫條件下貯藏,呼吸作用強度降低,貯藏時間延長

B.通過增施植物需要量最多的氮磷鉀等肥料,起到為植物直接提供能量的作用

C.早稻浸種后,常用溫水淋種并時常翻動,可為種子萌發提供水分、適宜的溫度和空氣

D.柑橘在塑料袋中密封保存,可以減少水分散失、降低呼吸作用強度,起到保鮮作用

二、判斷題(共5分)(將答案填涂在答題卡上,“T”表示正確,“F”表示錯誤)。

21.植物只在夜間呼吸。()

22.胚是新植物的幼體。()

23.反射是通過反射弧完成的。()

24.動脈血管中流動的血液就是動脈血。

25.“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

26.只要運動系統完好,動物就能正常運動。()

三、連線題(共5分)

27.請將以下微生物與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連線,填涂在答題卡上。

(1)酎母菌A.制作酸奶

(2)乳酸菌B.釀造葡萄酒

<3)青毒菌C.生產青毒素

(4)醴酸菌D.釀制果酸

四、簡答題(共50分)

28.2022年5月,科考隊在西藏先后發現并記錄高達76.8米的不丹松和83.2

米的云南黃果冷杉,刷新了中國最高樹木紀錄。

(1)這次發現的兩棵刷新紀錄的樹,對于研究植物生長所需水分、、等營養物質運輸的

生理功能,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營養物質合成和運輸是通過不同的組織的,這些不同組織的產生是

組織的細胞分裂與細胞的結果。

(2)研究者認為,“大樹”能夠把水分送到幾十米高的地方,主要是因為樹干頂端的葉片不停通過(填

結構名稱)向空氣中釋放水氣,像個“水泵”,形成特別的提升力,這種提升力與植物的作用有關。

(3)植株個體的生長,以莖為例,從器官水平來看,是莖長高和莖加粗的結果;從細胞水平來看是細胞

和細胞生長的結果。植物組織有很強的修復自身的能力,生產實踐中,我們利用___________生殖原理

進行植物的桿插、嫁接。

(4)不丹松和云南黃果冷杉種子是裸露的,這樣的植物稱為。

29.孫悟同學復習第三復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時,以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為核心,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梳理,

畫出下面圖解,請你將其進一步完善,填寫圖中序號內容。

------苔葬—蕨類------

藻類Y植物植物種子

/植物_____________植物

為其他植物提制、綠色植物的類群/K

物質的合成與分解

\

—L—在生/、鬻

難持生物圈的②平衡勰蠹器II

能量的儲存與釋放

[用活___1___

矗受鸚③/植物的生命周期、、

物質的吸收與運輸,

利用與散失

例如被子植物的一生:

、、、⑤一植株生長發育一開花/

一結果一衰老而死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⑤=

30.閱讀資料,回答問題:

2021年9月24日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的“人工合成淀粉”重大科技成果論文在《科學》發表。科研團隊設計出

11步反應,在實驗室中首次實現從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合成。人工合成淀粉原理是化學-生物法:在無細胞系統中,

用二氧化碳和電解產生的氫氣合成淀粉。

自然界中,玉米等農作物中淀粉的合成與積累涉及60余步生化反應以及復雜的生理調控,但是能量轉化效率僅為

2%左右。而按照目前實驗室技術參數,在能量供給充足條件下,理論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應器年產淀粉量相

當于5畝土地玉米種植的淀粉產量(按中國玉米淀粉平均畝產量計算),其效率比玉米中的淀粉生物合成效率高

8.5倍。

這一影響世界的重大顛覆性技術成果,其意義不僅使淀粉生產的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向工業車間生產模式轉變成為

可能,并為以二氧化碳為原料合成復雜分子開辟了新的技術路線,同時對于解決當今世界存在的其他很多熱點問

題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1)自然界中綠色植物通過作用合成淀粉等有機物。

(2)把你學過的合成淀粉知識與本文內容進行比較,完成下表。

比較項目通過教材學習通過題干文本獲取

原料①______②______

場所細胞內的③______無細胞系統,實驗設備

(3)你認為該項技術成果還可以用于解決當今世界哪些熱點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點即可)。

31.中國現代生理學奠基人林可勝教授1929年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小腸能通過激素影響胃液分泌,1930年繼續研究

發現進食脂肪后狗小腸黏膜分泌該種激素,并為之命名。下表呈現了當初部分實驗的過程與結果,回答下列問

題:

進食前一小時胃液量進食后一小時胃液量

實驗組別處理方式

(mL)(mL)

1不做任何處理6.732.4

2將油注入到小腸內4.54.8

3將浸泡油的小腸提取液靜脈注射到狗體內2.79.5

4將未浸泡油的小腸提取液靜脈注射到狗體內4.248.5

(1)胃液中含有能初步分解營養物質的消化酶,該物質最終在小腸內被分解為。

(2)實驗1與2中,對照組為實驗——(填數字),實驗的變量是

(3)比較實驗3與4可知:浸泡油的小腸,產生了某種物質,該物質能夠通過運輸,作用于胃,

(填“促進”/“抑制”)胃液分泌。實驗用的小狗去除神經,該項處理目的是

(4)人們發現該激素還具有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強飽腹感、抑制食欲、減輕體重等效果,通過藥物可促進該激素

分泌,你認為可用于治療哪些疾病。(答出一點即可)

32.水體發生富營養化污染時,引發水體中微囊藻暴發,產生難以降解的藻毒素。不僅造成浮游藻類污染,影響水

體安全,而且對人類健康危害極大。回答以下問題:

(1)相比于藻類植物,原核生物微囊藻的細胞結構最主要的特點是o

(2)據下表可知,處于該水域食物鏈最高營養級別的生物是,判斷的依據是0(答

出一點即可)

暴發期藻毒素含量

某水域水生動物種類水體分布食性(食物)

(微克/克干重)

石螺底棲有機碎屑、浮游藻類3.69

鯉魚上層浮游藻類12.936

翹嘴魚中上層魚、蝦35.91

鯉魚下層有機碎屑、螺、藻類11.07

(3)為探究浮游動物棕鞭毛蟲對微囊藻的影響。模擬自然環境條件,進行實驗:

①取一定體積處于生長暴發期的微囊藻,均等分成兩組,對照組微囊藻單獨培養,實驗組的處理方法是

②每隔一天取樣,測定單位體積微囊藻數量,結果如圖所示。

響的

生影

藻產

微囊

何對

是如

毛蟲

棕鞭

問題:

可)

一點即

(答出

假設

作出

可)

一點即

(答出

做?

怎么

應該

人們

康,

體健

害人

素危

藻毒

體中

化水

富營養

為避免

(4)

題。

以下問

,回答

防疫

測與

的檢

病毒

新冠

關于

33.

抗原檢

于“

是關

。右表

檢測

抗體

測和

原檢

、抗

檢測

法:

三種方

主要有

的檢測

冠病毒

目前新

(1)

即可)

出一點

(答

因是

的原

檢測

居家

用于

法可

該方

知,

表可

,據

分信息

的部

抗原檢

檢測樣

檢測操

檢測速

檢測對

拭子

主要鼻

簡單

蛋白

特殊

結合的

”)

異性

“非特

性”/

特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