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17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17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17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17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背景:一、資產階級維新派:戊戌維新運動材料

“甲午戰爭后三年時間,民族資本的總額較甲午戰爭前30年增加一倍多,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表現為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出有沿海向內地的擴展。”

1、政治:甲午戰敗,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清政府統治日益腐朽,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民族意識覺醒。2、經濟:甲午戰后,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一)背景:一、資產階級維新派:戊戌維新運動3、思想上:康有為、梁啟超積極宣傳維新思想。(1)特點:“托古改制”(借助孔子來宣揚變法,目的是減少變法的阻力

)。(2)原因:①根本:資本主義發展水平不高,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封建頑固勢力強大;②借助儒家思想來宣傳維新思想會減少變法的阻力。材料

“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既不驚人,自可避禍”。

——康有為

《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

這兩部書是康有為1891至1895年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期間完成的著作。《新學偽經考》認為東漢以來獨尊為儒學正宗的古文經,不過是劉歆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新學”,湮沒了孔子學說的“微言大義”。《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這兩部書從根本上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宣傳了維新變法的合理性。序幕: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組織各省

舉人“公車上書”高潮: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頒布定

國是詔進行“百日維新”失敗:1898年9月,慈禧太后戊戌政變:囚帝、廢法、殺害六君子

康有為、梁啟超的合照光緒帝與《定國是詔》戊戌六君子(二)過程(三)變法措施:一、資產階級維新派:戊戌維新運動內容作用政治裁撤冗員廣開言路;舉薦人才;精簡機構;改訂律法。經濟廢除旗人寄生特權提倡實業;開礦筑路;財政改革;創辦銀行。文教廢除八股改試策論廣設學堂;派遣留學;準許辦報;設譯書局。軍事淘汰八旗綠營舊兵精練陸軍;改習洋操;行征兵制;興辦工廠。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參政可能,打擊了封建官僚制度培養維新人才,推動新思想的傳播有利于加強軍隊戰斗力,抵抗外來侵略除舊布新局限性:①改革范圍廣,力度大,改革操之過急;

②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制憲法等政治主張。材料一“維新志土們大多是青年士人,為國家民族之救亡圖存大業挺身而出,以天下為己任,但卻未能走入民間獲得民眾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援。它是一場準備很不充分的政治運動。”材料二“戊戌變政,首在裁官。京師閑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余處,連帶關系因之失職失業者將及萬人,朝野震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戚。”材料三“戊戌變法持續時間僅103天,共發布280多件新政諭旨。”客觀:守舊勢力十分強大,慈禧太后發動政變。主觀: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操之過急且具體策略失當,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根本: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弱小。(四)失敗原因:一、資產階級維新派:戊戌維新運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五)歷史意義:1、性質: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2、評價:(1)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高舉救亡圖存的旗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愛國性)(2)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主張用君主立憲制取代君主專制制度,鼓勵發展資本主義,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進步性)(3)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傳播了西方資產階級新思想,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啟蒙性)戊戌政變之后,百日維新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但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洗干凈的。從這時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義的知識分子已經出現。這些人,或脫胎于洋務運動,或驚醒于民族危機。他們處多災多難之世,懷憂國憂時之思……成為最自覺的承擔時代使命的社會力量。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原因:1、根本: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2、山東人民的反洋教斗爭;3、自然災害多發。二、義和團運動(19世紀末—1900年)(二)口號:“扶清滅洋”材料

他們要消滅一切帶“洋”字的東西,鐵路、電線、機器、輪船等等都在搗毀之列,……有用洋物者必殺無赦,用者輒置極刑……對開明官紳、維新派人士,義和團更是明言打殺,要“拆毀同文館、大學堂等,所有師徒,均不饒放”。

【思考】如何評價“扶清滅洋”這一口號?有利于爭取官軍反帝;“扶清”“滅洋”能夠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帝斗爭容易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帶有籠統排外色彩,不利于社會進步“扶清滅洋”口號既有愛國性,又有落后性。反映出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尖銳矛盾,也表達了強烈的反帝愛國色彩。(三)過程:1、1898年10月,興起于山東地區;2、到1900年,轉戰到京津地區。在抗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取得廊坊大捷。3、中外勢力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四)失敗原因:1、農民階級自身局限性;2、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二、義和團運動(19世紀末—1900年)清政府的態度:先撫后剿→招撫利用→鎮壓剿滅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五)評價:1、積極性:(1)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2)展現了中國人民敢于犧牲的愛國精神。3、局限性:存在封建迷信、落后、盲目排外行為,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一)背景:①根本原因:為進一步侵略瓜分中國,維護在華利益;

②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二)過程:天津保衛戰慈禧向各國“宣戰”天津陷落1900.08中旬1900.07.141900.06.101900.06中旬1900.06.21廊坊阻擊戰北京失陷,慈禧攜光緒出逃西安三、八國聯軍侵華天津向北京進發北京,被屠殺中國人尸橫城墻八國聯軍紫禁城閱兵坐龍椅1900年6月,劉坤一、張之洞授意盛宣懷等與各國駐上海領事炮制了《東南互保章程》,規定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也參加。思考:東南互保出現說明了什么問題?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說明:中央權威的衰落與地方勢力的擴張。影響:①削弱了全國抗擊侵略的力量,不利于國家統治,但使南方免遭戰火;②體現地方大臣政治事務上的獨立性,為清朝滅亡埋下伏筆。【知識拓展】東南互保1.19世紀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學家認為宇宙中有一種物質是彌漫在世界上的,無所不在地影響世界。19世紀90年代,譚嗣同撰寫了《仁學》,把仁作為世界的本質,說仁統萬物,仁統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體。由此可見,維新派思想的突出特點是(

)A.照搬西方思想學說

B.傳統文化與西方思想相融合C.固守儒家傳統思想

D.全面接納西方自然科學成果2.“千余名為求官而來的‘三分鐘慷慨派’(史學家胡繩語),在已成定局的悲劇面前,以‘成事不說’為由紛紛散去。但是,他們共同簽名的激揚文字卻流傳甚廣,以致成為一場‘現代化’運動的先聲。”這場“現代化”運動的主要功績是(

)A.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

B.把思想宣傳轉化成了愛國實踐C.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D.起了重要的思想啟蒙作用3.有學者認為,戊戌新政不只是繼承了洋務新政的遺產,更多的是對洋務新政的超越。以下屬于“超越”的表現是(

)A.學習先進科技B.涉及體制改革C.增強海軍實力D.開辦近代教育(三)結果: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與聯軍8國及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共11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懲辦懲辦“首禍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賠款

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約9.82億兩劃界

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

各國可派兵駐守駐軍

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地區駐軍雙禁

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等。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衰敗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使館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消弭了中國人民的反抗影響:(1)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淪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直接推動了清政府“新政”和“預備立憲”;(3)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蓬勃發展。7.19世紀末的中國面臨瓜分豆剖的危機,應當如何自救?當時中國人對這一艱深的時代課題做出的最符合時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師夷長技以制夷

B.中學為體,西學為用C.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D.師夷長技以自強8.著名歷史學家蔣廷黻認為:“嚴格說來,拳匪運動可說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三個救國救民族的方案,不過這個方案是反對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慘敗是極自然的。”這表明義和團運動(

)A.革命任務不明確

B.指導思想不科學C.革命目標不清晰

D.具有空想性4.有義和團揭帖寫道:“焚黃表,生香煙,請來各洞眾神仙……大法國,心膽寒,英吉俄德哭連連。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義和團這種激昂的情緒主要來自(

)A.樸素的愛國熱情

B.對社會矛盾的科學分析C.知識分子的宣傳

D.對清朝政府的正確認識5.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初,在京畿一帶,義和團“一倡百和,從者如歸。城市鄉鎮,遍設神壇,壇旁刀戟林立”。這(

)A.增強了中國人民反清的斗爭信心

B.體現了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的扶持C.反映出國內階級矛盾的尖銳

D.是對嚴峻的民族危機的回應6.中國近代某不平等條約規定:“凡發生反帝斗爭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試五年”。該條約簽訂后(

)A.北京東交民巷成為“國中之國”B.列強在中國的侵略勢力開始滲入內地C.列強在華辦廠合法化

D.沙俄侵占中國一百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時間1840-18421856-18601894-18951900—1901目的打開中國市場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日本對外擴張,為其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維護在華利益;瓜分中國國家英國英國、法國日本英法美俄德意日奧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影響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總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歷程歸納總結:概括西方列強侵華戰爭的主要方式、特點和影響1.主要方式:(1)軍事:發動侵略戰爭,以武力達到政治、經濟、文化等侵略目的;(2)政治:掠奪中國領土和主權;干涉中國內政,以華制華;(3)經濟:以經濟侵略為主,政治、文化侵略為經濟侵略服務;(4)文化:通過教會、學校、報刊書籍等途徑進行滲透。2.特點:(1)階段特征:與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相關,工業革命后商品輸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輸出;(2)目的:打開中國市場,維護和擴大在華權益,為本國資本主義發展服務;(3)參與國家:從一國到多國,從以歐洲列強為主到以美日為主,反映近代國際關系從以歐洲為中心向兩側轉移的趨勢。3.影響:(1)消極性:(主要)①政治上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經濟上列強無視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權,瘋狂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產,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造成近代中國的長期落后;③文化上傳統文化遭到侵蝕,大量文物遭到破壞。(2)建設性: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①政治上打破閉關鎖國,外交觀念近代化,融入世界發展潮流;②經濟上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發展;③思想上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并不斷深化。1.19世紀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學家認為宇宙中有一種物質是彌漫在世界上的,無所不在地影響世界。19世紀90年代,譚嗣同撰寫了《仁學》,把仁作為世界的本質,說仁統萬物,仁統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體。由此可見,維新派思想的突出特點是(

)A.照搬西方思想學說

B.傳統文化與西方思想相融合C.固守儒家傳統思想

D.全面接納西方自然科學成果2.“千余名為求官而來的‘三分鐘慷慨派’(史學家胡繩語),在已成定局的悲劇面前,以‘成事不說’為由紛紛散去。但是,他們共同簽名的激揚文字卻流傳甚廣,以致成為一場‘現代化’運動的先聲。”這場“現代化”運動的主要功績是(

)A.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

B.把思想宣傳轉化成了愛國實踐C.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D.起了重要的思想啟蒙作用3.有學者認為,戊戌新政不只是繼承了洋務新政的遺產,更多的是對洋務新政的超越。以下屬于“超越”的表現是(

)A.學習先進科技B.涉及體制改革C.增強海軍實力D.開辦近代教育4.有義和團揭帖寫道:“焚黃表,生香煙,請來各洞眾神仙……大法國,心膽寒,英吉俄德哭連連。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義和團這種激昂的情緒主要來自(

)A.樸素的愛國熱情

B.對社會矛盾的科學分析C.知識分子的宣傳

D.對清朝政府的正確認識5.光緒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