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導航大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課件_第1頁
高考地理導航大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課件_第2頁
高考地理導航大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課件_第3頁
高考地理導航大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課件_第4頁
高考地理導航大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第1講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根底整合考點突破素能專攻考情導航考情導航根底整合一、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1.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1)環境要素:包括大氣、

、巖石、

、土壤、地形等。(2)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的途徑:通過

循環、生物循環和

物質循環等過程。根底自主掌握水生物水巖石圈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光合作用3.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為例)物質根底水熱狀況巖石風化過程有機質物質、能量二、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1.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的變化過程。2.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3.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達為不同區域之間的,一個區域的變化不可防止地影響到其他區域。統一相互聯系[拓展]地理要素間的物質與能量交換構成地理環境的巖石、土壤、大氣、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并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不斷地進行能量交換與物質運動,推動地理環境的整體開展變化。[思考]生物在自然環境形成與演化中對其他自然地理要素有何影響、發揮著哪些作用?答案:現今地球大氣組成,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生物生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陸地水的化學成分;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生物屢次對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加工,使地球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生物主要有光合作用、吸收作用、分解作用。[名師點撥]生物既是自然環境的產物,又是自然環境的創造者,聯系了自然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生物對自然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深化思維拓展考點突破考點一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真題剖析(2021·全國Ⅲ卷,6~8)近年來,位于高緯的西伯利亞地區氣候發生了明顯變化,土地覆被也隨之變化,平地上的耕地明顯減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轉化為濕地,越年積雪(積雪期超過一年)面積減少。據此答復(1)~(3)題:(1)導致西伯利亞地區土地覆被變化的首要原因是()A.氣溫升高 B.氣溫降低C.降水增多 D.降水減少(2)濕地面積增加主要是因為當地()(3)西伯利亞地區平地上減少的耕地主要轉化為()A.林地 B.濕地 思路點撥:此題組以高緯的西伯利亞地區氣候的明顯變化,土地覆被也隨之變化為背景,考查影響區域植被變化的因素、氣候變暖的影響。第(1)題,讀材料可知,越年積雪(積雪期超過一年)面積減少,說明積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氣溫升高,A正確。第(2)題,由上題分析可知,氣溫升高會導致凍土融化,地表積水增多,濕地面積增加,D正確;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轉化為濕地〞說明濕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漲、退耕還濕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錯誤。應選D。第(3)題,由上兩題分析可知,氣候變暖使凍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較洼地地勢高,積水較少,不會有大量的淺水出露地表,減少的耕地不會轉化為濕地,地表水分增加,適合草類植被生長,故主要轉化為草地,B錯誤,C正確;題干中“高緯的西伯利亞地區〞熱量缺乏,難以形成林地植被,A錯誤;氣溫上升使凍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會使植被覆蓋增多,不會轉化為寒漠,D錯誤。應選C。答案:(1)A(2)D(3)C考點歸納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1)從河口到湖心,巴里坤湖沉積物依次為()A.黏土石鹽石膏—粉沙黏土—砂礫石B.粉沙黏土—砂礫石—黏土石鹽石膏C.砂礫石—粉沙黏土—黏土石鹽石膏D.砂礫石—黏土石鹽石膏—粉沙黏土(2)巴里坤湖某地層自上而下為砂礫石層、粉沙黏土層、黏土石鹽石膏層,這反映了該地質時期()解析:(1)C(2)C第(1)題,從柳條河河口開始,河流帶來的泥沙開始沉積。根據沉積規律,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從河口到湖心,顆粒物從大到小,故答案選C。第(2)題,河流流量越大,河水攜帶泥沙的能力越強,沉積物顆粒越大。巴里坤湖某地層自上而下為砂礫石層、粉沙黏土層、黏土石鹽石膏層,說明河流能攜帶物質從大到小,反響河流流量逐漸減弱,可反響地質時期氣候趨于干旱,故答案選C。【教師備用】(2021·黑龍江高考模擬)土壤有機質是植物必需營養元素的主要來源,具有供肥、保肥和緩沖等成效,是土壤養分的重要指標,還會影響土壤理化性質改變及其退化進程。以下圖示意我國某沿海島嶼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含水率,仝氦含量隨季節變化的情況。該島為一無人島嶼,面積為0.229平方千米。據此答復(1)~(2)題:(1)同一季節土壤含水率升高將導致該土壤中()(2)冬春季節有機質含量高說明該地()解析:(1)A(2)D第(1)題,讀圖可知,同一季節土壤含水率升高時其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隨著升高,可知同一季節土壤含水率升高將導致該土壤中有機質分解減緩,故A正確;生物生產量提高、有機質來源增加、水體富營養加重這些從材料和圖中都無法得知,故B、C、D錯誤。第(2)題,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冬春季節土壤有機質含量不會明顯增高,故A錯誤;該島嶼冬春季節有機質含量高無法證明其年溫差大小的問題,故B錯誤;該島嶼冬春季節降水比較少,此時,水土流失現象不明顯,故C錯誤;冬季降水較少且氣溫比較低,許多植被處在落葉時期,此時地表的有機質積累量比較大,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也比較大,故D正確。考點二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真題剖析(2021·全國Ⅰ卷,37節選)閱讀圖文材料,答復以下問題:隨著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地中海不斷萎縮,里海從地中海別離。有學者研究說明,末次冰期晚期氣候轉暖,里海一度為淡水湖。當氣候進一步轉暖,里海北方的大陸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補給類型發生變化,里海演化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鹽度遠小于地中海的鹽度。下面示意里海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板塊運動導致的山脈隆起改變了區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征,分析這些特征的變化對里海的影響。思路點撥:由于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山脈隆起,導致圖示區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征發生變化。從地貌看,由于山脈隆起,使得里海與地中海別離,成為湖泊。從氣候看,該地處于西風帶內,但是由于山脈隆起,阻擋地中海濕潤氣流的深入,降水少,氣候干旱,大陸性特征明顯,蒸發量加劇,湖泊逐漸向內陸湖演化。從水文看,山脈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減少,鹽度增加,湖泊面積變小。答案:山脈隆起,里海與海洋別離,形成湖泊(湖盆)。山脈隆起,導致里海匯水面積縮小,湖泊來水量減少,湖泊面積縮小。山脈隆起,阻擋濕潤氣流,導致干旱,推動湖泊向內陸湖演化。考點歸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案例分析一個區域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案例分析時不能截然分開。方法技巧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分析方法(1)某地自然景觀整體性的分析。首先要根據地理位置確定該地的氣候類型,再結合氣候判斷植被,最后結合氣候、地形等判斷水文特征。(2)某一要素變化造成影響的分析。首先要明確人類所牽的“一發〞是哪一要素,進而分析這“一發〞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發生的變化,最終導致“全身〞呈現怎樣的變化。(3)一個區域的變化對其他區域的分析。首先要分析某一區域的自然現象或過程,提取所描述的自然要素,然后分析與相關區域內在的關聯性和演變運動的因果關系。(2)熱帶云霧林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長,是因為()A.樹木茂密,土層深厚 C.海拔較高,氣溫較低 D.云霧繚繞,養分充足(3)推測云霧林成為很多動植物避難所的主要原因()A.氣候濕潤,位置偏遠 C.地處山區,風力較弱 解析:(1)B(2)D(3)A第(1)題,與低海拔地區相比,海拔高的地區,氣溫低、風力大,林木相對矮小,植株密度較小,B正確;海拔高不易被開發利用;由于山頂面積小,分布面積較小。第(2)題,熱帶云霧林位于海拔較高的山地,土層不會太深厚,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長是因為云霧繚繞,養分充足,D正確;人類活動影響和氣溫較低不是影響寄生、附生植物生長的主要因素。第(3)題,從圖中看云霧林水汽充足,氣候濕潤,海拔高,位置偏遠,成為很多動植物避難所,A正確;從材料和圖中看不出有人為開發和保護;地處山頂,風力較強;自然環境單一,動植物種類也較單一?!窘處焸溆谩?2021·天津卷,13節選)讀圖文材料,答復以下問題:2021年吉林省內水運交通逐月累計旅客發送量統計表圖1所示地區生產的礦泉水遠近聞名,銷量較大。礦泉水生產企業假設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可能對當地自然環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解析: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一般從氣候、地形、地質條件、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進行分析。礦泉水屬于地下水,礦泉水的過度開采直接導致礦泉水資源遭到破壞,地下水位降低,使地表水體獲得的地下水補給減少,從而導致地表徑流減少、濕地面積萎縮;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植被根系無法獲得充足水分,加之地表徑流減少、濕地面積萎縮,使得地表植被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答案:礦泉水資源遭破壞;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徑流減少;濕地面積減少;植被遭破壞。素能專攻自然環境整體性原理的應用真題展示(2021·全國Ⅰ卷,37節選)閱讀圖文材料,答復以下各題:某科考隊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島,考察中發現,堪察加半島北部發育苔原,南部生長森林;東西向氣候區域差異顯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動物數量較少,但冬眠、雜食性且善捕魚的熊的數量較多;大量來自海洋的鮭魚溯河流而上,成為熊的重要食物。如圖示意堪察加半島的地形。(1)說明堪察加半島地形對氣候區域差異的影響。(2)分析堪察加半島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動物數量較少的原因。讀圖指導(1)(2)答案:(1)山脈大致呈南北向,阻擋季風,形成多雨區和雨影區;地形高差大,形成氣候垂直差異。(2)緯度高,植物生長緩慢,食物供給量少;環境空間差異大,適宜生存的空間小;冬季寒冷漫長,生存條件惡劣。建立模板自然環境整體性原理的應用提升訓練(2021·海南卷,21)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區的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并有冰川融水補給。發源于該地區的楚瑪爾河是長江北源之一,卓乃湖、庫賽湖、海丁諾爾和鹽湖是該地區的重要湖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可可西里地區氣溫持續上升,降水增加。202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的強降水導致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