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的特點和文化功能_第1頁
漢語漢字的特點和文化功能_第2頁
漢語漢字的特點和文化功能_第3頁
漢語漢字的特點和文化功能_第4頁
漢語漢字的特點和文化功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語漢字的特點和文化功能漢語漢字的特點和文化功能摘要:漢語與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作為語言與文字的符號具有其自身特點,而且具有極為強大的文化功能。漢語具有語音、語法與詞匯三個方面的特點;漢字的特點則包括高頻字集中、形聲字多、單音字多與構詞潛力大。傳播功能、確證功能與鏡像功能是漢語與漢字所具備的三大文化功能。漢字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和基礎,以及世界文明寶庫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獨特的方塊漢字,是古老的華夏文明作為世界文明體系中唯一沒有間斷而延續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有著鮮活生命的物體。它蘊藏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和魅力。基于漢字本身魅力而產生的這些藝術和文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體系中都不曾具有的。關鍵詞:漢語漢字文化特點功能1漢語,中華文明傳承的媒介1.1漢語的特點1.1.1語音方面音節界限分明,樂音較多,加上聲調高低變化和語調的抑揚頓挫,因而具有音樂性強的特點。具體表現如下:漢語的語音沒有復輔音在一個音節內,無論開頭或是結尾,都沒有兩個或三個輔音聯在一起的現象。因此,漢語音節的界限分明,音節的結構形式比較整齊。元音占優勢漢語音節中可以沒有輔音,但不能沒有元音。一個音節可以只由一個單元音或者一個復元音構成,同時,由復元音構成的音節也比較多,因元音是樂音,所以漢語語音樂音成分比例大。有聲調每個音節都有一個聲調,聲調可以使音節和音節之間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變化,于是形成了漢語音樂性強的特殊風格。1.1.2詞匯方面漢語語素以單音節為基本形式由于漢語的單音語素多,所以由它構成的單音詞和雙音詞也較多,詞形較短。同時漢語中的單音節基本上都是語義的承擔者。這些單音節可以作為語素來構成大量單音詞,也可以合起來構成合成詞。漢語廣泛運用詞根復合法構成新詞由于漢語中有意義的單音節語素差不多都能充當詞根語素,詞綴語素少而且造詞能力較弱,因此,漢語中運用復合法組合詞根語素構成合成詞的情況最多。雙音節詞占優勢漢語詞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趨向雙音節化。過去的單音節詞有的被雙音節代替,如“目——眼睛”、“石——石頭”。有些多音節短語也被縮減為雙音節詞,如“外交部長——外長”,“彩色電視機——彩電”。新創造的詞也多為雙音節的,如“弱智”“離休”。現代漢語詞匯中的三音節詞也有所發展,但雙音節詞仍然是多數。1.1.3語法方面漢語缺乏形態,即缺乏表示語法意義的詞形變化。例如英語“Shelovesme”和“Iloveher”,同是一個代詞“她”(或“我”),做主語這些字還可以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濕→氵顯”、“但→亻旦”……。造字和易理在這里完全相通,即所謂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維和“陰陽互動”的二分原理。2.1.4“數”人類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無”和“有”。沒水喝會渴,沒東西吃就會餓。“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會挨餓。“有”進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數的概念。2.1.5“數”例如:奇數(一、三、五、七、九)和偶數(二、四、六、八、十)是兩組不同性質的數。若奇數屬陽,偶數則屬陰。在《河圖》和《洛書》中以“黑、白”或“實心、空心”分別表示。《易》中用“陽爻、陰爻”(、)表示。數字“一、二、三”中若按《易》之思維,將“一”視為陽爻“”,“二”即為“”,“三”即為“?”。按陽爻重疊之原理,將陰爻也重疊,即為“、、?”。若再將“、”符號組合,即產生所有的易符。研究“數”的加減乘除為算術。研究“數”的“象”,并且以“象”說“理”,這是演繹《易經》了。漢字中,字根重疊現象比比皆是,這是“數理”在造字中的具體表現。例如:唱→口昌→ckv(“唱”,從口、昌聲)哭→吅犬→kv(“哭”,從吅、獄省聲)噪→口喿→口品木→zkv/zkvm(“喿→品木”,表示樹上有許多小鳥在嘰嘰喳喳的叫,“品”三口,評頭品足。)囂→頁→xvy(“囂”,從、從頁。頁,首也)土→十一→ti(《說文解字》中,土→二丨,從二,二為陰數,象地。模糊元碼中按直觀分為“十一”,與“士→十一”相同。)2.2漢字的魅力漢字是什么?漢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有著鮮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們的方塊字中潛藏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有著獨特的文化魅力,有著深厚的愛國情結,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海外游子,這種情結更加濃厚。《漢字的魅力》一文中字里行間都蘊含著這種情感。2.2.1漢字的每個字都有不同的神韻:“明”是由兩個象形字“日”和“月”組成的會意字。“是太陽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作者用兒童的語言寫出了兒童的心理。“雷”“雪”“霜”三個字都是形聲字,同樣富有形象性,在辭義上都與“雨”有關。這四個字富有典型性和趣味性。你想吧,“太陽”這個詞,使你感覺到了熱和力,而“月亮”卻又閃著清麗的光輝;“輕”字給人飄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墜;“笑”字令人歡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淚;“冷霜”好像散發出一種寒氣,而“幽深”兩字一出現,你便似乎進入森林或寧靜的院落;當你寫下“人”這個字,不禁肅然起敬,并為“天”和“地”兩字的創造贊嘆不已。這些有影無形的圖畫,這些橫豎鉤點的奇妙組合,同人的氣質多么相近。他們在瞬間走進想象,然后又從想象流出,只在記憶中留下無窮的回味。這是一些多么可愛的小精靈啊!2.2.2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國的漢字用一個個方塊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維系了一個統一的大國的存在,而且是強有力的,自成系統的。它的創造契機顯示出中國人與世不同的文明傳統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不管這塊東方的土地上有多少種不同的語言講著多少互相聽不懂的方言,但這漢字的魅力卻成了交響樂隊的總指揮。作者在這里把漢字的豐富多彩比作“奇妙絢麗的大花園”,不僅通俗易懂,而且生動形象,富有文學色彩和感情色彩。這個“大花園”對孩子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他從此必定會一步步歡笑著、跳躍著奔向前去了”。“必定”,強調不容置疑;“歡笑著、跳躍著”,寫出孩子的歡笑心情和歡快動作。有良好的開端(第一步)必定有良好的結果。吸引力就是漢字的勉力。2.2.3面對科學的飛躍,人們在慨嘆中國技術的落后,想在困惑中尋求擺脫這種象形文字帶來的同世界的阻隔,因而發出了實行漢字拼音化的震撼靈魂的吶喊。是的,這種呼喚曾經攪得熱血沸騰,但卻有點唐吉訶德攻打風車的憨度。中國的漢字以其瑰麗雄健的生命力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是電腦接受了漢字,而不是電腦改變了漢字。在科學攀向高峰所出現的復雜思維狀態中,倒是那種拼音文字需要不斷再創造,以至到了不堪忍受的繁瑣程度;惟中國的漢字卻反而煥發出青春,輕而易舉地用原有詞匯構成了新的概念和術語。真的,中國的方塊字能消化各種外來的新創造,因為它擁有一個單字的海洋,讓人們熟悉這種文字后,可尋求的新的組合和創造的天地是那樣的寬廣而簡便。2.2.4漢字之美,美在真情。漢字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劑。漢語還是當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文字。目前地球上使用漢字的人口大約有14億,占世界人口的26%,幾乎相等于合用英語的15億人口(以英語為母語的書面語的只有3億人)。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的數據,它也是因特網上的第二大語言文字。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申奧成功和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世界各地學習漢語的興趣日益升溫。目前全世界已有60多個國家的學校開設了華文課程,美國有200多所大學設有中文(chinese)課程,許多人已看到華文中還蘊藏著無限商機。中文以中華民族特有的造境方式,使中國人千年抒懷不已。喜怒哀樂,借助方塊字,宣泄自己的感情、抒發自己的抱負,發而為言,著之為文,綿延不絕流淌成為中國的文化長河,陶成精品,冶成箴言,鑄就了巍巍的中華魂魄。3漢字漢語的文化功能3.1傳播功能漢語與漢字一方面是文化的載體,反映人們思維的認識、物質生產的水平;另一方面其又是文化傳播的媒介,在社會文化的大體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劫色。漢字是漢語的書面體現者,二者關系密切,在時空兩位中都非常具有傳播力度,是文化交流和文化整合的重要工具。除了一般的傳播功能之外,漢字與漢語還具有特殊的傳播功能,即定向傳播功能。中國人認為文化的創造是為了教化。也就是說漢語與漢字具備宣教名化的目的,對內可以教化百姓,對外有可以起到文化滲透的功用。在歷史上,某些不同的文化區域、文化結構,在漢字與漢語的共同作用下都產生了同化的現象。漢語與漢字的人們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具有無可比擬的凝聚力與滲透力。3.2確證功能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漢字上。所謂確證功能就是以文字來證明文化。這在世界其他民族中并不多見,在我國則極為普遍。在中國文化發展的浩瀚長河中,漢字能被證明一個朝代統治的合法性,能夠為人們的思想行為提供某種規范,甚至被認為具有與卜吉兇、驅魔去怪的功能。首先,文字在獲取權力和鞏固政治方面具有輔助作用。秦始皇以權改字,武則天特權造字就是例證。統治者利用文字傳播教化,同時利用文字證明其統治的合法性。第二,漢字是價值判斷的依據。“人言為信”、“女在室則安”。這說明,中國人并不只將漢字作為語言符號看待,而是將其作為蘊含則某種價值觀念的神圣符號,人們在不覺中將這種符號作為了評定是非的標準。第三,漢字是引發思想的媒體。“止戈為武”。圣人以武治暴整亂,止息兵戈。這里一個“武”字便引發出來以戰爭制止戰爭的思想。3.3鏡像功能從文化語言學的角度看,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文化是語言文字的底座,而語言文字又是文化的忠實體現者。漢語與漢字在這一領域尤為突出。漢字是世界上惟一還在被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可以稱為研究中國文化的活化石。從漢字的發展上可以看出我國文化的變遷。如,田,今天作為田地之意,而在商代則為狩獵之意,所謂“田獵”。這就可以看出,在文字初興的商代,畜牧業就已經即為發達了。再者,在甲古文中,從心的漢字極為少見,而在金文中則急劇增加,如愛,慕、忌、惡、忠等,直接觸及到人的心理深層,這顯然是文化演進的產物。參考文獻[1]王寧.漢字與文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6).[2]李中華.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4[3]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