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滬粵版八年級下冊物理全冊教案_第1頁
新滬粵版八年級下冊物理全冊教案_第2頁
新滬粵版八年級下冊物理全冊教案_第3頁
新滬粵版八年級下冊物理全冊教案_第4頁
新滬粵版八年級下冊物理全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6.1怎樣認識力

|知識目標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會判斷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知道力的三要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力的三要素。

教學難點:1.力的概念;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準備

滑板,多媒體課件,磁體等。

一、新課引入

先請學生談談對力的認識,列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實例,然后講解人們對力的認識是

從日常生活中開始的,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從事生產勞動中經臉的結晶,如:提

水、挑物體、拉車、射箭等都感覺到肌肉不同程度地緊張。在此基礎上,引入課題。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一:什么是力

活動1:讓學生觀察下面幾張圖片,并在教師的指引下加以分析:

學生分析:螞蟻搬運食物,螞蟻對“食物"產生了“搬”的作用;運動員舉起杠鈴,運動

員對杠鈴產生了一個“舉”的作用;起重機提升重物,起重機對重物產生了一個“提”的作

用;甲、乙兩磁體運動一段距離,一個磁體對另一個磁體產生"推”的作用。

螞蟻搬食物

運動員舉杠鈴

起重機提重物

磁體推磁體

補充:在物理學中推、拉、提、壓等都稱之為“作用”。

活動2:請學生回答:

(1)力是什么?

⑵力的存在要有幾個物體?

教師總結并進行多媒體投影:

⑴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2)力的存在必須要有兩個物體:施力物體----施加力的物體;受力物體----受到力的物

體。

探究點二:力的作用效果

教師設計情景,讓學生體會發現以下力作用在物體上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活動1:多媒體展示圖片:

學生分析:小朋友把橡皮泥捏成想要的形狀;運動員用力拉弓,使弓彎曲;成年人兩手施

加力可以使彈簧發生彎曲。綜上分析: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活動2:多媒體展示踢球動畫。

學生分析:運動員甲用腳踢球,使球由靜止變成運動。運動員乙用頭頂球,球的運動方向

發生變化。守門員丙用手接住球,球由運動變成靜止。綜上分析:力可以使物體的速度或方向

(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教師總結歸納: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探究點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動:選甲、乙兩同學均站在滑板上,當其中一人用力推另一人時,其他同學注意觀察兩

人的運動情況,活動結束后,甲、乙兩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

活動分析:甲同學推乙同學時,感覺乙同學也在同時推他,他們同時向相反的方向運動;

乙同學在推甲同學時,感覺甲同學也在同時推他,他們也同時向相反的方向運動。

教師歸納總結: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探究點四:力的三要素

活動1:學生實驗:

(1)學生甲在門上同一點用大小不同的力推門。

(2)學生乙在門上不同點用大小相同的力推門。

甲、乙同學報告自己的感受。

活動2: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分析總結剛才的活動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有關。

教師歸納總結(板書):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跟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有關。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作力的三要素。

6.1怎樣認識力

1.什么是力

⑴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2)力的存在必須要有兩個物體,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力的作用效果

⑴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同時也受到后者對它的力

4.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二二二AI|■if三p

無論是在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生產中,還是在尖端的科學研究中,各種各樣的“力”無處

不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離開力,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將不復存在。因此,認識“力”,

研究"力",運用"力”顯得十分必要。力學知識在物理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初中階

段,我們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力,辨別力。而這一節則要讓學生認識物理學中力的概念,明白什

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為以后逐步深化力的概念做必要的鋪墊。

6.2怎樣測量和表示力

?知識目標]

1.了解彈簧測力計的構造和使用方法。

2.經歷使用彈簧測力計測力的過程,通過實際操作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3.會作力的示意圖。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教學準備

彈簧,彈簧測力計,拉力器,多媒體課件等。

一、新課引入

讓兩名學生分別拉同一拉力器,其他學生猜想他倆誰用的力大,引出力的測量。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一:怎樣測量力的大小

活動1:學生實驗:讓學生手拉自然狀態下的彈簧,若拉力大小不同,彈簧會發生怎樣的

現象分析:用力拉彈簧,彈簧伸長;拉力越大,彈簧伸得越長。

教師提問:片與事的比值和g與X2的比值有什么關系?多做幾組實驗:,臉證這種關系。

教師歸納總結:實臉表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就被拉得越長。在一

定的范圍內,彈簧的伸長量跟其所受拉力的大小成正比。彈簧測力計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

的。

活動2: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并讓學生閱讀彈簧測力

計的使用說明。

教師歸納總結:⑴彈簧測力計的結構:主要是由彈簧、指針、掛鉤、刻度板等組成。這個

彈簧測力計的量程是0?5N,分度值是0.2N。⑵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①首先要看清量程,

也就是測量范圍。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能超過其量程,否則就會損壞彈簧。②認清分度

值,以便讀數時快速準確。③觀察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若沒有,則需要把指針調到零刻度

線。④使用前輕輕地拉動幾次掛鉤,避免彈簧被外殼卡住。⑤使用時,拉力方向與彈簧的軸線

方向一致,確保測量準確。

活動3:學生實驗: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紙條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與同學進行比較。

探究點二:怎樣用圖表示力

活動1:多媒體展示:一個人推或拉一輛車(力的大小、方向相同,且在一條直線上);舉或

提一個木箱(力的大小、方向相同,且在一條直線上)……

教師提問:我們怎樣來表示力對物體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樣的力?

學生分析討論,交流后回答。

教師講解:假設剛才人拉車的力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強調在作圖時,

如何規定一個合適的長度,如何選擇起點、線段的長度、箭頭的畫法、意義等。

教師歸納總結:力的三要素可以用一段帶箭頭的線段表示: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長

短表示力的大小;箭頭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點。這種表示力的方法就是力的示意圖。

活動2:多媒體展示:力的作用點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體,效

果不同,并作圖;力的作用點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體,效果不同,

并作圖;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點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體,效果不同,并作圖。

活動3:學生練習:⑴水平冰面上有一重為300N的雪橇,受到的拉力為35N,方向與水平

面成30度角。請在圖中畫出雪橇受拉力的示意圖。

⑵一鉤碼豎直掛在彈簧上,鉤碼對彈簧的拉力為2.6N,請在圖中畫出鉤碼受到拉力的示意

圖。

6.2怎樣測量和表示力

1.測量力大小的工具:彈簧測力計

2.彈簧測力計:原理——彈簧的伸長量和拉力成正比

3.使用方法

⑴調零

⑵認清量程、分度值

(3)使彈簧的伸長和拉力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

4.力的示意圖:畫法

通過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實驗,使學生掌握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

會畫力的示意圖。在中考中,本節有可能與高中的胡克定律相聯系,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做一

點這方面的拓展,一方面是作為知識擴展,另一方面可以為考試做一定的鋪墊。

6.3重力

教修

|知識目標

i.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以及重心位置的不同會影響物體的穩定性。

2.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6=儂計算重力。

3.通過調查和實際測量了解一些常見物體的重力的數值,從而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及物體的重心。

教學難點:重力和重心概念的建立。

一、新課引入

教師提問:1.放開手中的粉筆,為什么會自由下落?2.把杯中的水倒出來,水為什么從高處

流向低處?3.包圍地球的大氣為什么不會逃逸?4.月球為什么會繞著地球轉動?

通過觀察,讓學生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通過討論得出:物體都是由高處落到低處,

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它們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一:重力的產生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來講個故事,在20世紀,有個愛思考、愛提問的小男孩。一天,

他站在一棵蘋果樹下,突然,成熟的蘋果紛紛從樹上落下來,有一個蘋果剛好落在小男孩的頭

上,于是,小男孩想到了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那個小男孩是誰嗎?

生:牛頓。

師:那么他想到的是什么問題呢?

生:蘋果為什么會落地?

師:我們班有沒有哪位同學能解答牛頓的疑問啊?

生:是因為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

師: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

所以一切物體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在座的每位同學,這里的桌子、儀器等受不受重力作

用?

生:受。

師:那么天上的飛機和小鳥,它們受不受重力作用?

生:受。

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受

力物體是地面附近的物體。例如:粉筆所受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受力物體是粉筆;水所

受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受力物體是水。重力在物理學中用字母G表示。生活中,物體重

力的大小,稱為物重。

探究點二:重力的方向

重力是一種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個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師:砸到牛頓的蘋果為什么落下,從什么方向落下的?

生:重力的方向就是物體自由落向地面時的方向,這個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

向是豎直向下的,與水平面垂直。

活動:演示實臉:讓同學注意觀察兩條鉛垂線的方向。一是放在水平桌面上物體的鉛垂

線;二是放在斜面上物體的鉛垂線。

教師分析:在地球表面的每個地方,豎直是個特定的方向,跟當地的水平面相垂直,近似

指向地心。

舉例分析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重力的方向可用來檢查房屋的墻壁是否豎直。我們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鉛垂線檢查墻壁

就是應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這個道理。測繪人員用的水平儀下懸著鉛垂線,也是利用重力

的方向是豎直向下來測定儀器是否水平。同學們有興趣的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檢查家中的電

冰箱放置得是否水平。

探究點三:重力的大小

1.用彈簧測力計測量重力

活動:學生實臉:用彈簧測力計測量質量分別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體的重力,將

測量結果填在課本的表格內。

分析實驗記錄,得出結論:

物體的質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物體的質量不同,但物體受到的重力與物體質量的

比值是一定的;由此說明物體受到的重力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2.g的值

實臉數據中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大約是10N/kg。精確的測量結果表明,重力和質量二者的比

值是9.8N/kg,這個值用g表示,尸9.8N/kg。粗略計算,g可取10N/kg。

3.G=mg

如果用G表示物體受到的重力,m表示物體的質量,g表示物體受到的重力和物體的質量

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可以用公式G=n督表示。使用這個公式時,質量m用千克作

單位,重力G用牛頓作單位,『9.8N/kg。

教師歸納總結:從知道,重力跟質量之間有密切的聯系,但是它們是實質不同的兩

個物理量。

質量重力

定義物體所含有物質的多少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方向無豎直向下

不隨物體位置、形狀等變化而變化,是物體

大小隨物體的位置發生變化

的屬性

單位kgN

測量工具天平彈簧測力計

探究點四:物體的重心

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粗細均勻的同種材料組成的棒,它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質量分

布均勻的圓球的重心在球心;質量分布均勻的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對角線的交點。

增大底部支承面積,降低重心位置,都可以增大物體的穩定性。

蹄蹦k

6.3重力

1.重力: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2.重力的方向

⑴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⑵鉛垂線的應用

3.重力的大小

⑴用彈簧測力計測物體受到的重力

⑵重力公式G=mg,^=9.8N/kg

4.物體的重心

⑴把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看成作用在某一點上

(2)物體的穩定性與什么因素有關

本節我對研究方法比較重視,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教學中我不呆板地搬用“什么

法”,側重于讓學生去體驗、領悟。采用演示法、觀察法、實臉與討論等教學方法,使學生更

容易也更好把握住本節的重、難點。

第1課時探究滑動摩擦力

|知識目標]

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現象,知道滑動摩擦、滾動摩擦。

2.通過觀察與實臉,探究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受到的壓力及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滑動摩擦力的定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木板,玻璃板,彈簧測力計,毛巾,木塊等。

欲鮮途昌

一、新課引入

通過播放錄像導入新課:①從滑梯上滑下的兒童,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離后,慢慢停下

來;②滑雪運動員停止動作后滑行一段停下來;③推出的砂壺球,在軌道上慢慢停下來。

教師:它們的運動最終都會停下來,這是為什么?學完今天的課我們就會知道原因了。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一:生活中的摩擦

教師:摩擦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圖: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事例,使學生認識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或有

相對運動趨勢時,接觸面間就產生阻礙相對運動的摩擦力。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摩擦力的概念。

教師歸納總結: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發生相對運動或者有相對運動趨勢時,

受到的阻礙作用叫作摩擦力,摩擦力可以分為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

探究點二: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1.提出問題:

教師先通過幾個活動讓學生感受摩擦力的大小,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猜想。

活動1:把手放在桌面上,輕壓桌面,拖動;手用力壓桌面,再拖動。

活動2:用鉛筆在紙上寫字,再在玻璃上寫字。

讓學生談談,有什么發現?能提出什么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2.猜想與假設:

學生根據實驗的感受和已有的知識、經臉,通過思考,提出可能猜想:滑動摩擦力大小跟

壓力有關,跟物體的粗糙程度有關,跟物體運動的快慢有關,跟物體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跟

物體的重力有關等。

教師既要對學生大膽的猜想給予鼓勵,又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讓學生說出猜

想的依據。然后,師生共同對這些猜想進行分析、歸納,最后可合并為四個因素:滑動摩擦力

的大小跟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積、運動速度有關。這樣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實

險和收集證據了。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先讓學生交流和討論制定出實驗方案,教師可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不

止一個,應該采用怎樣的方法來研究呢?在實驗中如何控制這些變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如何

測量?如何才能準確讀數?并且要求學生設計出記錄數據的表格。

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大多數學生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然后讓

學生介紹自己的方案,并且讓全體學生對該方案進行評估、糾錯、補充、完善。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學生每2—4人為一組,因課堂時間有限,每個小組可選擇三個問題進行探究,必選問題:

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自選問題:其他幾個猜想任選其

一進行實驗。鑒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實驗中,要給學生做如下具體指導:

①勻速直線拉木塊運動時,拉動木塊所用的力與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因此用彈簧

測力計測出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②使木塊在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關鍵是拉力要均勻,眼睛注視彈簧測力計的指針,在

指針不顫動時讀教。

③由于彈簧測力計本身受到重力的作用,為了保證拉力在水平方向上,牽引木塊時,可握

住彈簧測力計的外殼,而不是只拉住吊環。

④實驗過程中,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并正確讀數,如實記錄實驗數據。

5.分析與論證:

實臉結束后,指導學生對實臉現象和數據進行分析,對實驗結果進行解釋和描述。小組之

間互相交流、分類整理,得出結論。

實臉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接觸表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壓力的大小有關。在壓力

一定的情況下,接觸表面越光滑,滑動摩擦力越小;在接觸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況下,壓力

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6.收獲與反思:

實臉結束后,詢問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無法解決?

這里的"收獲”不僅指學到了什么知識,而且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到了哪些方法、有

哪些情感體臉,如學生體臉到成功的喜悅及與同伴合作的快樂,即使是失敗了,學生也會積累

一些經驗和教訓,并且失敗后會反思,會進行再實踐、再驗證,這也是他們的收獲。

活動:閱讀“信息瀏覽"中關于“在相同壓力情況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的資

料。

實驗驗證:把帶輪的小車車輪向下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拉著小車做勻速直線運

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再將小車倒置在水平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拉著小車做勻速直線

運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比較兩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可得出結論。

蟒級制

6.4探究滑動摩擦力

第1課時探究滑動摩擦力

1.摩擦力

⑴概念

⑵產生

(3)方向

(4)分類

2.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

皴甑魅

摩擦是一種常見的現象,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是我們最常見的力之一。滑動

摩擦力既是本章的重點,又是以后學習牛頓運動定律、力和運動的關系、力的平衡等知識的基

礎。本節課通過實臉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注

重教給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先舉生活中的幾個現象,創設問題

情景,引發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再讓學生用手掌在桌面上摩擦,體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為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提供依據。“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

集證據”兩個環節,我并沒把現成的方案和具體的實臉步驟詳盡地寫出來,而是指引思路,教

給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智慧,以學生為主體,這樣學生也更容易掌握本節課的知

1只o

第2課時增大與減小摩擦的方法

|知識目標]

知道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教學難點:會用摩擦力的知識解釋相關現象。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等。

一、新課引入

生活中摩擦現象普遍存在,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嗎?我們應該如何利用摩擦?今天我們就

來學習相關知識。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增大摩擦與減小摩擦的方法

教師:上節課,同學們通過實驗探究活動認識了摩擦力,并從探究活動中知道了影響摩擦

力大小的因素。下面請同學回答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學生作答。

教師:請同學們進行討論,舉出例子說明并不是所有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活中也存在有

益的摩擦。

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交流。

多媒體展示:鞋底摩擦大可防滑,傳送帶等。

教師總結:可見,生活中存在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我們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

擦。

教師提問:誰能舉出增大摩擦的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舉出各種各樣的方法和實例。如:⑴輪胎印上花紋,增大摩擦;⑵演奏前

在小提琴的弓弦上擦些松香;⑶自行車的剎車。

&警Q

總結:可以通過增加壓力和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加摩擦力。

教師提問:詢能舉出減小摩擦的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舉出各種各樣的方法和實例。如:⑴打氣筒的內部做得很光滑;(2)在自行

車車輪的軸承中加潤滑劑;⑶自行車的車軸處裝有滾珠軸承;(4)氣墊船能夠快速行駛;等等。

總結:減小摩擦的方法:⑴減小壓力;(2)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3)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

摩擦;(4)使摩擦面分離。

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簡單介紹“氣墊船"和“磁懸浮列車”等,還可以給學生講解氣

墊導軌的原理。

教師歸納總結:⑴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加壓力;②使接觸面更粗糙。⑵減小摩擦的方

法:①減小壓力;②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④使摩擦面分離。

蟒靖

第2課時增大與減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的方法

⑴增加壓力

(2)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減小摩擦的方法

⑴減小壓力

⑵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

(4)使摩擦面分離

本節課上,我先讓同學們回顧了上節課的知識,然后讓學生們舉出生活中一些摩擦力的例

子,來分析、總結增大摩擦與減小摩擦的方法。利用簡捷明了的圖片提示,讓同學們更直觀地

感受。最后我還簡單介紹了磁懸浮列車和氣墊船的原理,激發了學生們對科學的熱愛,充分發

揮學生的能動性和智慧,以學生為主體,讓其感受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這樣學生也更容易掌

握本節課的知識。

第1課時認識杠桿

教爵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杠桿,能從常見工具中辨認出杠桿。

2.能夠辨認出支點、動力、阻力,會確定動力臂、阻力管。

3.通過觀察與實驗,探究并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杠桿平衡條件,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并運用它分析有關問題。

教學難點:力臂的概念和畫法。

教學準備

羊角錘,鐵架臺,鉤碼,細繩,等分刻度的均質木尺,多媒體課件等。

一、新課引入

多媒體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時利用簡單機械搬運巨大石塊;我國古代利用桔椽在井

上汲水;在現代建筑工地上,人們利用挖土機、起重機、吊車、鉗子等工具進行勞動,讓學生

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通過這些實例,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探究蹺蹺板中的道理

教師:多媒體展示的工具中共同點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⑴都是硬棒;⑵工作過程都在轉動,轉動過程中有一點是不動的;⑶

除了固定點不動以外,還受到兩個力的作用,一個使它轉動,另外一個阻礙它轉動。

1.提出問題

看教材P24圖6—37,提問:蹺蹺板為什么能上下轉動?蹺蹺板為什么能平衡?蹺蹺板受

到哪些力的作用?怎樣才能使蹺蹺板保持水平平衡狀態?

2.設計方案

教師講解:為了便于探究蹺蹺板怎樣才能成水平平衡狀態,我們可采取轉換法。用帶有等

分刻度的均質木尺代替蹺蹺板,用鉤碼代替人進行實臉研究。

每2人一組實臉,要求討論如何設計這個實驗。

設計如下:

⑴將杠桿掛在鐵架臺上,觀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靜止);若不是,可調節平衡螺母,使

之水平平衡。

此處可提問:為什么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學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課后思考。

(2)在杠桿支點的左邊掛一定量的鉤碼,在支點右邊也掛上鉤碼,直至杠桿平衡為止。

(3)重復多做幾次平衡實臉,得到不同數據。

(4)將數據記錄下來,分析得出結論。

3.進行實驗

開始實臉,完成探究任務。

老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進行巡視,發現問題及時提出,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解決問題。完

成實驗后,任意選擇五組,請組中作記錄的學生將結果投影到屏幕上。

將五組中的實臉數據任意各取一組填入表格中,討論可得到什么結論?

教師可提出各種猜想,加、減、乘、除關系都可。

可能有學生得到其他關系式,但不適合所有數據,因此它不是杠桿平衡條件。

4.分析論證

教師講解:杠桿中有幾個重要的概念:杠桿繞著轉動的點叫作支點,從支點到力作用線的

距離4和心叫作力臂;動力的力臂叫動力劈;阻力的力臂叫阻力臂;杠桿在動力和阻力作用下

處于靜止液態,叫作平衡。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即與心=鳥心或

石心

—=7^,它的含義:如果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那么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活動1:教師出示羊角錘,分析使用時有一固定點。要求學生觀察教材P27圖6—42:生活

中的杠桿并分析杠桿的固定點。

活動2:教師舉杠桿撬球的例子分析五個概念。畫出杠桿撬球中的各種物理量。

支點是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在分析支點時,我們可以假想杠桿發生轉動,杠桿圍繞哪

一點轉動,哪一點就是支點。力的作用線就是從力在杠桿上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所畫的直

線,從支點。向動力片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動力臂4,從支點。向阻力片的作用線所畫

的垂線就是阻力臂心。畫力臂實際上就是作一個點到一條直線的垂線。

教師歸納總結出作力臂的步驟:⑴確定支點;(2)畫力的作用線(過冗、石的直線);(3)從支

點向力的作用線作垂線,垂足在力的作用線上;⑷標出力臂。可簡記為“一找點,二畫線,三

作垂線段,四標力臂”。

必須明確: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而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

領鈿濟

6.5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第1課時認識杠桿

1.杠桿

⑴定義:能繞著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

⑵五要素:支點、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

2.杠桿的平衡條件

動力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

公式:F、L\=FL

3.力臂的畫法:一找點,二畫線,三作垂線段,四標力管

杠桿在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好這部分知識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杠桿是一種

重要的簡單機械,也是學習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大部分學生對生活中的杠

桿比較熟悉,也很感興趣,但對杠桿的“五要素”及杠桿的平衡條件,還不清楚。通過本節課

的學習,可以把學生的感性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另外,讓學生親自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

全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第2課時杠桿的應用

I知識目標]

i.會對杠桿分類,并能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杠桿。

2.會畫杠桿的示意圖。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杠桿的分類。

教學難點:杠桿的分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等。

一、新課引入

我們先來聽一個小故事:“只要您讓我有一個地方站著,我就可以把地球推動起來。”古

希臘大數學家阿基米德對國王說。“哈哈!你太吹牛了!”國王大笑著說:“你先給我推動一

樣東西看看,看你講的話怎么樣。”當時,國王造了一只很大的船,可是沒有辦法推到水里

去。即使把全城的人都集合起來,恐怕也不能推動。國王對阿基米德說:“那么,就請你來那

忙吧,把這條船推到水里去吧,我的吹牛家!“阿基米德滿口答應。他精心設計了一套復雜的

杠桿和滑輪組合成的機械,末端留了一條拉繩,然后請國王來看表演。這一天,海邊人山人

海。那艘大船長十幾丈,高幾層樓,確實是一個龐然大物。阿基米德將那一條小繩交給了國

王,說:"請你拉一下吧,一切都解決了。”國王半信半疑,手里拿著繩子,先看了看,然后

這么輕輕一拉。奇跡出現了:大船移動起來,漸漸地向海里滑去,就像耍魔:術一樣。國王瞪大

了眼睛,張著嘴半天才說:"這,這是怎么回事,莫非有上帝在相助?”頓時,岸上爆發出一

陣歡呼聲。在這個小故事里,聰明的阿基米德巧妙地運用了杠桿,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杠桿的應

用。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杠桿的應用

多媒體展示:蹺蹺板。

從幼兒園放學后的小明、小偉和大勇正在玩蹺蹺板,他們三人一起坐在蹺蹺板上,坐在同

一邊的小明、小偉一下子將大勇翹了起來,大勇怎樣才能將他們兩人翹起來呢?

對,大勇迅速滑向蹺蹺板的外端,也就是增加大勇的力臂,這樣大勇一個人就可以將他們

兩個人翹起來。對于大勇,蹺蹺板這時候就是一個省力杠桿。

這時小明、小偉怎樣才能將大勇再次翹起來?坐在哪里才能使蹺蹺板平衡?他們可以像大

勇一樣,通過增加力臂的方法,滑向蹺蹺板的末端;還可以再加上一個人,通過三個人的力量

將大勇翹起來。這時對于小明等三人來說,該蹺蹺板就是一個費力杠桿。

通過上面的動畫,可知,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另外還有一種等臂杠桿。

1.省力杠桿

多媒體展示:壓水機的手柄杠桿示意圖。

請同學們根據杠桿示意圖探究它們有什么特點,再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判斷一下。

歸納總結:省力杠桿:動力臂大于阻力臂,動力小于阻力,省力但費距離。

請同學們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省力杠桿。

出示省力杠桿如:鋤刀(圖)、瓶蓋起子(圖卜獨輪車(圖)。

討論:阿基米德運用了發散性思維設想如果動力臂“無限長",就可以承受“無限大”的

1

阻力,于是沉重的東西都可“撬動”起來。但是如果阿基米德把地球撬起布而毫米那么一點的

話,他就將在空中劃過一個很大很大的弧,一輩子也走不到頭。

2.費力杠桿

多媒體展示:鐵鍬挖土。

請同學們根據杠桿示意圖探究它們有什么特點,再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判斷一下。

歸納總結:費力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動力大于阻力,費力但省距離。

請同學們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費力杠桿。

出示費力杠桿如:筷子、鑲子等。

簡介筷子:筷子,被外國人譽為“東方的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它的使用,標志著

中華民族文明的進步。美國哈佛大學一位人類學家認為,中國最古老的筷子的出現,大約是在

公元前1200多年以前,比西方人使用刀叉要早幾百年。

3.等臂杠桿

多媒體展示:天平。

特點:動力臂等于阻力臂,動力等于阻力。

等臂杠桿最重要的應用是天平。天平是支點在中間的等臂杠桿。

多媒體展示:人體內許多地方的骨骼、關節構成的杠桿。

教師結合一些具體的動作(例如:舉、拿、抬、踢等)來講解這些杠桿是如何工作的。

第2課時杠桿的應用

杠桿類型杠桿特點杠桿優點杠桿缺點應用

Zq>/(2,F]

省力杠桿省力費距離老虎鉗

<F2

L\<I、,F?

費力杠桿省距離費力錘子

〉£

既不省力

等臂杠桿也不省距天平

F\=F]

教巡魅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領悟到杠桿的理論知識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并且

讓他們知道杠桿在我國古代就有了許多巧妙地應用,大約在三千多年前就有用來搗谷的舂,用

來井上汲水的桔椽,還有能夠做精確稱量的天平和桿秤。在古書《墨經》中就有相關記載,這

樣的記載在世界物理學史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同學們應該為我國這樣悠久的文化歷史感到自

豪。

第1課時動滑輪和定滑輪

I知識目標]

i.知道什么是定滑輪、動滑輪及其特點。

2.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實質,能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對兩種滑輪進行理論分析。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和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動滑輪的特點和它的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

彈簧測力計,動滑輪,定滑輪,鉤碼,多媒體課件等。

一、新課引入

當我們參加升旗儀式時,看到站在地面上的人向下拉繩子,國旗就徐徐升起了。你知道旗

桿頂端有一個什么器件幫助把旗升上去的嗎?你了解它的作用與實質嗎?你還能舉出它在其他

方面的應用嗎?引導學生有巨的地觀賞、有目的地思考、回答,從而引入課題。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動滑輪和定滑輪

活動1:演示用定滑輪提升鉤碼,讓學生觀察定滑輪在使用過程中有些什么特點。然后演

示動滑輪提升鉤碼,讓學生觀察動滑輪在使用過程中有些什么特點。引導學生總結定滑輪和動

滑輪的概念。

教師板書:滑輪的軸心位置不移動的滑輪叫定滑輪。滑輪的軸心位置隨提升的物體一起移

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活動2:兩種滑輪的區別

探究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1.提出問題:動滑輪、定滑輪各有什么作用?

2.猜想:定滑輪不省力,動滑輪省力。

3.設計實驗:小組討論,寫出實臉步驟,做出記錄表格并畫出草圖。

4.進行實驗:

組裝定滑輪和動滑輪。

按實臉步驟進行操作。

使用定滑輪時,注意分別改變拉力的方向(豎直向下、斜向下),記錄拉力的大小。

5.分析實險數據。

6.小組分析討論實臉數據,共同討論后得出結論:使用動滑輪時拉力比重力小,不能改變

力的方向;使用定滑輪時,拉力大小與重力大小相等,能改變力的方向。

7.發現并提出新的問題:

如何改進實臉,確定動滑輪中拉力與物體重力的定量關系?

設疑: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只是物重嗎?

分析:彈簧測力計的拉力還要克服摩擦力,還要提升動滑輪。

8.學生實驗:直接用彈簧測力計拉鉤碼和動滑輪,然后通過動滑輪拉鉤碼,再比較彈簧測

力計的示數。

9.重新訂正結論:可近似認為,動滑輪的拉力等于物體重力的一半。

教師板書: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但不能改

變力的方向。

教師講授:使用滑輪時的理論分析:在黑板上畫課本P33圖6—55和圖6—57,引導學生

找出定滑輪、動滑輪上的支點、力臂,分析動力臂與阻力臂之間的關系,理解定滑輪不能省力

的原因和動滑輪能省力的原因。

教師板書:定滑輪相當于一個等臂杠桿;動滑輪相當于一個動力臂等于二倍阻力臂的杠

桿。在不計滑輪自重和摩擦力時,使用動滑輪所用的拉力尸=5。

活動3: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實際應用。

6.6探究滑輪的作用

第1課時動滑輪和定滑輪

1.動滑輪和定滑輪的概念

2.兩種滑輪的特點

⑴定滑輪

①使用特點: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不能省力

②實質:是一個等臂杠桿

⑵動滑輪

①使用特點: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②實質:動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桿

本節知識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滑輪是繼上一節“杠桿”之后學生學習的又一種重要的簡

單機械,滑輪實質上是杠桿的變形,可以通過杠桿平衡條件來分析;同時滑輪也是以后學習功

的原理、機械效率等知識的基礎。通過對滑輪特點的理論分析,再次體會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

方法。我首先從實物引入,讓學生認識滑輪、利用滑輪、區分滑輪;然后讓學生探究使用定滑

輪和動滑輪的好處,并從理論上分析滑輪的實質。

第2課時滑輪組和輪軸

I知識目標]

1.通過圖片介紹,讓學生知道滑輪組的概念;使學生初步掌握滑輪組的特點。

2.知道使用滑輪組時拉力與物重的關系;會組裝簡單的滑輪組。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使用滑輪組時拉力與物重的關系。

教學難點:知道使用滑輪組時拉力與物重的關系。

教學準備

彈簧測力計,動滑輪,定滑輪,鉤碼,多媒體課件等。

一、新課引入

多媒體展示:小孩吊起牛犢動畫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一個小孩能自己把牛吊起來?這其中用到了什么原理呢?學完今天

的課程我們就會知道。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滑輪組

教師:我們先來回顧上節課的知識,請同學回答動滑輪、定滑輪的特點。

學生回顧思考并作答。

教師總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工作特點,自然地引出滑輪組: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定滑輪

能改變力的方向,如果我們既想省力,又要改變力的方向,大家想想有什么好辦法。

學生作答。

1.提出問題

用一個動滑輪和一個定滑輪組合起來提升重物,你能設計出多少種方法?每種方法分別能

省多少力?

2.設計實驗與進行實驗

教師引導:向學生簡單介紹一下繩子的固定端與自由端的概念,提醒他們繩子的繞法是設

計實險的關鍵。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大膽、科學地設計,實在設計不出來的話,可以參考

教材P34圖6—58進行實驗。然后讓學生交流設計的方案,并給予鼓勵。

讓學生按照設計的方案進行操作,準確記錄實驗數據并填在教材表格中,引導學生觀察吊

起動滑輪的繩子的股數。再次提醒學生注意操作安全,加強合作。

3.分析論證與實驗結論

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和吊起動滑輪的繩子的股數,可以得出結論:使用滑輪組吊重物時,若

1

動滑輪重和摩擦不計,動滑輪被幾股繩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即尸=-6。

n

4.拓展與提高

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還可以提出如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⑴通過觀察,思考:滑輪組省力的多少取決于什么?

⑵若不計摩擦但考慮動滑輪重,則拉力與物重、動滑輪的重之間有什么關系?

(3)課前多媒體所示的情景,你認為可能嗎?理由是什么?

學完這部分內容后,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表格的形式對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進行對比總

結。

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

定義

實質

特點

知識拓展:

活動1:布置學生閱讀P34—35"信息瀏覽",了解輪軸的知識及其應用。

活動2:多媒體展示我國古代對簡單機械的利用情況。

頒儺涉

第2課時滑輪組和輪軸

1.滑輪組

⑴使用優點:既可省力又可改變力的方向

1

(2)公式:戶三%/不計動滑輪重及摩擦)

2.輪軸

欲卷反息

本節先回顧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后指出如果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起來使用,就可以

既省力又改變力的方向,接著研究使用滑輪組時拉力與物重的關系;最后利用“信息瀏覽”介

紹了另一種常見的簡單機械——輪軸,通過圖片、錄像等媒體資料介紹我國古代對簡單機械的

利用情況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7.1怎樣描述運動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機械運動。

2.知道要判斷物體是否運動首先要選取參照物,會根據參照物科學地描述物體的運動與靜

止。

3.知道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

4.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生活實例,認識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

教學難點:運動的相對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鰭逾昌

一、新課引入

多媒體展示:如激烈的足球比賽,優美的冰上芭蕾;火箭拔地而起,瀑布飛流直下;遼闊

的草原上萬馬奔騰,蔚藍的天空中飛機編隊拖著彩色煙霧在做特技飛行;子彈擊碎雞蛋的慢鏡

頭特寫,花朵盛開的快鏡頭播放……畫面戛然而止,學生意猶未盡。這時,可聲情并茂地誦出

如下文字:“星移斗轉,滄海桑田,草長鶯飛,萬馬奔騰。公路上車輛如梭,川流不息;長空

里機群呼嘯,風馳電掣。運動使我們的世界變化多姿。宇宙中的一切都在運動嗎?物理學中怎

樣描述運動?“從而引出課題。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一:什么是運動和靜止

活動1:讓學生帶著以下兩個問題觀察下圖:

甲乙

(1)對比甲、乙兩圖,判斷:哪個小孩運動了,哪個沒動?

⑵你判斷的根據是什么?

第一個問題,學生容易回答;重點應放在第二個問題上,教師不做任何提示,要留足時

間,讓學生思考、討論、感悟,體會、匕較”的方法。

學生充分思考、討論回答。

教師點明參照物的概念:要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先要選一個物體作參照,這個物體叫

參照物。

活動2:學生交流、討論,總結判斷物體運動和靜止的方法。

教師引導:先選參照物,再作比較,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改變了,就說這個物體是運

動的;否則,就說這個物體是靜止的。

教師提問:除了以上例子外,還有哪些物體是運動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