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精神”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思路與策略_第1頁
“閩東精神”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思路與策略_第2頁
“閩東精神”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思路與策略_第3頁
“閩東精神”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思路與策略_第4頁
“閩東精神”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思路與策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內涵,找到體現“閩東精神”的教學著力點,探索小學語文教學巧妙融入“閩東精神”的策略,引導學生筑牢思想根基,激勵學生主動閱讀、積極實踐,深層次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主動傳承和弘揚“閩東精神”,從而促進學生發展,助力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開宗明義提出“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并明確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將2022年版課標理念落實到位呢?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采用合適的策略,巧妙融入“閩東精神”,不僅是落實2022年版課標理念的有效路徑,還能培育學生高尚的精神品質,有效促進學生發展,助力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閩東精神”,其實質就是“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精神。“閩東精神”是鍥而不舍的斗爭精神,是不甘落后的追趕意識,是堅忍不拔的進取精神,是一往無前的奮進力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找到教材中能體現“閩東精神”的課文,找準教學的著力點,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語言特色,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無痕滲透“閩東精神”,并在品味、誦讀、隨文練筆等語文實踐活動中進行傳承、弘揚。一、傳承“閩東精神”,厚植家國情懷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引導學生樹立國家意識。同時,要根據課文特點組織教學,及時捕捉學生的學習信息,引導學生傳承“閩東精神”,從而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1.教好識字寫字,強化國家意識識字與寫字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漢字特點,感受漢字文化,了解漢字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智慧,進而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同時,引導學生養成主動識字,認真書寫的習慣,要求學生書寫的漢字做到方正規整。例如,《升國旗》這篇課文,教師在教學“向著國旗,我們立正。望著國旗,我們敬禮。”這句話時,可以這樣教:一是指導識字。出示課文的生字,通過帶拼音讀、去拼音讀、指名讀、齊讀、游戲識字、創設情境識字等方式認識并識記生字。之后,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見過這些生字,從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聯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指導朗讀。教師出示句子,先讓學生嘗試帶著拼音練習朗讀。接著指名讀,教師要有意識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朗讀,并幫助學生做到讀得正確、流利。在激勵性評價中培養學生的韌性。然后,通過男女生比賽讀、小組讀、配上動作讀、師生合作讀、齊讀等方式讀出味道,讀出節奏,讀中理解,讀中感悟。三是指導書寫。出示句子中的“立、正”這兩個生字。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書寫時的注意點,教師范寫引領,學生描紅、臨寫,并要求學生努力做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展示學生成果時,既要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又要委婉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并在再次練寫中強化、提升。四是適度拓展。通過對升國旗時莊嚴肅穆儀式的描繪,讓學生說說升國旗時的感受,以及現場展示升國旗時的精神面貌,從而強化學生的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以上環節,教師都要關注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當學生朗讀、識寫有困難時,教師適時聲情并茂地講述“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樹立信心,堅持學習,奮勇趕超,順利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就將“閩東精神”巧妙地融合在課文的教學中,學生受到思想教育,情感得到升華,這對學生的成長是有益處的。2.品讀語言文字,強化愛國意識教學時,教師要思考如何將語文要素落實到位,如何引領學生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尋找文本中可以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落腳點及“閩東精神”的融合點,將人文性與工具性和諧統一。例如,教學《示兒》時,教師基于五年級學生的學習基礎與認知需求,對如何教學展開思考。對詩人陸游,學生粗知其人,但主要是概念化的,如“陸游是個大詩人”“陸游很愛國”。同時,學生已經積累了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學習經驗作支撐,學生初讀《示兒》也能大致感受到陸游的愛國情。對學生而言,學習這樣一類詩,難點與焦點都聚焦在如何“入境入情”。教學時,要避免學生與古詩、與詩人產生隔閡,要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意象,與詩中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受到心靈的震撼,明確新時代少年的責任與擔當。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思考:陸游寫了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前一個問題淺,可以隨文解決;后一個問題深,需要深入學習。同樣是表達愛國的情感,陸游這首詩與其他詩歌有什么不同?通過不斷地“激疑”,讓看似沒有問題的學生不斷“質疑”,主動思考,合作探究,并借助相關資料,最后達到“解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關注學生思維,即讓學生發現問題,以問促讀,讓學生真正讀進去,深入其中,滋潤精神,水到渠成地完成學習任務。這首詩歌由于年代久遠,學生與其產生距離,要理解這首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結合資料進行體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沒有養成主動查找、搜集資料的良好習慣,多數學生等著教師給資料,這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因此,在教學本單元的課文時,教師要加強這方面的引導,以“閩東精神”激勵學生主動查找、篩選、搜集資料,教師教給方法,做好督促工作,加強個別指導,樹立榜樣,將學生搜集到的資料在課堂中進行交流分享,讓學生體會到搜集資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良好品質,相機滲透了“閩東精神”,也有利于其傳承。二、融合“閩東精神”,樹立文化自信經典作品給人無窮的力量,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教學中,教師結合“閩東精神”,教育學生發揮一往無前的奮進力量,主動誦讀經典作品,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深情朗讀、品析語言中樹立文化自信。1.感受人物品質統編語文教材精心選取反映人物高尚品格的優秀作品。在語文教學中,結合“閩東精神”,引導學生認真學習這一類文章,體會作者埋藏在血脈中的情感,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例如,教學《芙蓉樓送辛漸》時,教師運用詩化的語言,讓課堂充滿詩意。一展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一品唐代才子高潔品格的告白書。教師在課中讓學生充分了解古詩文中蘊藏的背景知識,使學生穿越時空,走近詩人王昌齡的生活,走進詩人的內心,看到雨之寒,山之孤,真正領會詩人內心的孤寂。再以詩解詩,拓寬學生詩詞閱讀的視野,促進對古詩文的感悟,由體會詩人的孤獨走向詩人玉壺冰心的決心。而詩人對潔身自好的志向的堅守與“閩東精神”所體現的鍥而不舍的斗爭精神,堅忍不拔的進取精神是相通的。教師在教學中要適時引入,相機引導,讓本首古詩的教學又有不一樣的韻味,這樣就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2.感受傳統文化文化從來都是有確切的物質形態和載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結合統編語文教材中相關課文的教學,使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知識及禮俗。例如,《傳統節日》這首傳統民謠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春節到,人歡笑,貼窗花,放鞭炮。”短語,押韻,讀出來特別有味道,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學時,教師要加強朗讀指導,更要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習俗,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進而認同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打下扎實的基礎。這篇課文相對較長,學生要背誦有一定難度,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而這恰恰可以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精神,積極進取的精神,勇往直前的品質。“閩東精神”就在背誦課文的過程中得到彰顯。三、升華“閩東精神”,激勵奮勇前行革命文化題材類的課文與“閩東精神”的內核有緊密的聯系。教師要認真研讀此類課文,思考教學的切入點,在教學中,讓學生深刻體會目標一致,矢志不移的“滴水穿石”和“勇于奉獻”的偉大精神,并化為激勵自己奮勇前行的力量。1.建立有效聯結,受到思想啟迪在教學革命文化題材類的課文時,教師要思考課文與生活事例或學生的生活經驗的聯結點,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在分步式教學中感受作品的意蘊及價值,受到深刻的教育,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從而為成長奠基。例如,教學《七律·長征》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朗讀方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通過說出自己讀這首詩的感受,把握詩歌主旨:“難”;通過明確紅軍對“難”的態度,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基調,感受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品味作品語言、欣賞藝術形象,積累多樣的情感體驗;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長征。課上通過對比朗讀、創設情境、對比圖片、觀看視頻等方式感悟長征的艱難;課后通過創設情境,建立起跨時空的對話,加深學生對于紅軍長征精神的理解,懂得現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輩浴血奮戰、艱苦奮斗換來的,要學會感恩,從而激發學生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并向革命先烈學習;再聯系社會生活的實際事例,思考當今社會具有長征精神的人,再次建立跨空間的對話,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鍛煉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說清自己觀點的能力,感受老一輩革命家的英雄氣概、高尚品質,以及保家衛國的偉大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通過學習文中英雄人物的事跡,體會他們在為建設新中國的偉大歷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學習他們的奮斗精神,激勵自己勇于前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考慮文本特點,進行適度延伸,讓學生體會到弘揚“閩東精神”,就是要有一種功成不必在我、甘于鋪墊的奉獻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境界。2.把握內在關聯,開拓閱讀視野在教學革命文化題材類的課文時,教師要把握不同課文的內在關聯。內在關聯主要有兩種路徑:一是通過語文要素進行組合,二是以情感主線進行串聯。教師可以在主題關照之下,通過統整教學,以此走出“單篇教學”的局限,讓教學走向深度。這樣,既加深了學生的理解,也有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如,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時,教師將《十六年前的回憶》中李大釗堅貞不屈的英雄形象和《七律·長征》中紅軍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進行勾連,引導學生發現二者的異同,從而深化了對文章中心的理解,情感體驗更加全面、深刻。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將課文中的人物品質與“閩東精神”進行分析、比較,發現其中的共通點,感受“閩東精神”散發的思想光輝,從而自然轉化為學生前進的動力。3.關注細節描寫,品析人物形象抓住細節認真品讀,是感受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需要充分解讀文本,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確定文本可教之處、必教之點。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仔細揣摩,多角度感受人物形象,領悟作者表達的秘妙,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審美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以《長津湖》的劇照導入,用電影鏡頭中個人與群體的畫面效果引入本課,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將“點面結合”這一語文要素進行了自然滲透。教學時,教師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的細節刻畫,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體會“點面結合”的好處,這樣就深化了學生對語言藝術的審美體驗,加深對人物形象的感受。然后,讓學生結合文中插圖動筆寫一寫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勇身姿與英烈壯舉,在隨文練筆中將五壯士的英雄行為、英雄形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